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歷史典故

時間:2024-07-05 14:10:44 歷史 我要投稿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在日常的學(xué)習(xí)、工作、生活中,大家對典故都不陌生吧,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xí)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你知道都有哪些經(jīng)典典故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guān)于歷史典故,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guān)于歷史典故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

  盜憎主人

  出自《左傳·成公十五年》:春秋時,晉伯宗(晉大夫?qū)O伯糾之子)為人正直,在朝常直言不諱,妻子常勸他說:“盜憎主人,民惡其上,好直言,必及于難!焙髞聿诠灰驗榻Y(jié)怨過多而被殺。“盜憎主人”是說盜賊憎恨被他盜竊、搶劫的主人,后來就比喻壞人怨恨正直的人,無道恨有道,惡恨善,丑恨美,壞人恨好人。

關(guān)于歷史典故2

  依舊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依舊是孔子的.弟子。閔損,字子騫。他的生母早亡,父親續(xù)弦。繼母生了兩個兒子,經(jīng)常虐待閔損。冬天的時候,給閔損穿蘆花做的衣服,而給弟弟們用的是棉花。

  這一天,隨父親出門,牽車的時候因為太冷而打顫,繩子掉在地上。父親很生氣,提鞭就抽,抽破衣服飛出來的卻是蘆花。父親回家要休妻,閔損跪在地上求父親放過繼母。

  說:“如果母親留下,那么只有我一個人受凍,如果您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受凍”父親十分感動,留下了母親。而他的繼母聽說此事,痛改前非,自此待閔損如親兒子一樣。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fēng)霜。

關(guān)于歷史典故3

  戰(zhàn)國初期,秦國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國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國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決心發(fā)憤圖強,于是委派商鞅實施變法。

  商鞅起草了一系列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就想了一個辦法,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門豎了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下命令說:“誰能把這根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十兩金!

  不一會兒,南門口圍了一大堆人,大家議論紛紛,人們都說:“這根木頭誰都拿得動,哪兒用得著十兩賞金?準是有人在開玩笑呢!贝蠡飪耗闱莆遥仪颇,就是沒有一個上去扛木頭的。商鞅知道老百姓還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賞金提到五十兩。正在大伙兒議論紛紛的時候,人群中有一個人把木頭扛起來就走,一直搬到北門。商鞅立刻兌現(xiàn)了他的諾言,賞給扛木頭的人五十兩金。這件事立即傳了開去,一下子轟動了秦國。老百姓都說:“商鞅的命令不含糊!庇辛诉@種信任基礎(chǔ),商鞅的新法得到了有效的'貫徹和執(zhí)行。

  自從商鞅變法以后,秦國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增加了,軍事力量也強大了,各方面實力逐步超過了其它各國,于是才有了后來的吞并六國,一統(tǒng)華夏。

關(guān)于歷史典故4

  每年農(nóng)歷四月間,公歷5月6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45°時開始。民間習(xí)慣把它作為夏季的開始。此時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氣候溫暖,莊稼生長漸旺,多進行棉花等作物的中耕管理。農(nóng)諺:“立夏三朝遍地鋤!辈⒁粤⑾娜罩幥缯疾芬荒甑呢S歉。河南有“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的農(nóng)諺。 舊俗立夏日又為民間傳統(tǒng)節(jié)日,稱“立夏節(jié)!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種的植物已經(jīng)直立長大了。古代,人們非常重視立夏的禮俗。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那么,關(guān)于立夏的由來有什么呢?

  在立夏的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舉行迎夏儀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禮服,配朱色玉佩,連馬匹、車旗都要朱紅色的,以表達對豐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迎夏儀式宮廷里“立夏日啟冰,賜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貯藏的,由皇帝賜給百官有關(guān)立夏的歷史典故有關(guān)立夏的歷史典故。

  江浙一帶,人們因大好的'春光明媚過去了,未免有惜春的傷感,故備酒食為歡,好像送人遠去,名為餞春。崔S在賦里說:“迎夏之首,末春之垂!眳桥和 读⑾摹吩娨舱f:“無可奈何春去也,且將櫻筍餞春歸!

  在民間,立夏日人們則喝冷飲來消暑。立夏日,江南水鄉(xiāng)有烹食嫩蠶豆的習(xí)俗。有的地方還有立夏日稱人的習(xí)俗。

  立夏吃罷中飯還有秤人的習(xí)俗。人們在村口或臺門里掛起一桿大木秤,秤鉤懸一根凳子,大家輪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講著吉利話。秤老人要說“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秤姑娘說“一百零五斤,員外人家找上門。勿肯勿肯偏勿肯,狀元公子有緣分!背有『t說“立夏“稱人”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長大會出山。七品縣官勿犯難,三公九卿也好攀”。打秤花只能里打出(即從小數(shù)打到大數(shù)),不能外打里。

  民間相傳諸葛亮與孟獲和劉阿斗的故事有關(guān)。據(jù)說孟獲被諸葛亮收服,歸順蜀國之后,對諸葛亮言聽計從。諸葛亮臨終囑托孟獲每年要來看望蜀主一次。諸葛亮囑吒之日,正好是這年立夏,孟獲當(dāng)即去拜阿斗。從此以后,每年夏日,孟獲都依諾來蜀拜望。過了數(shù)年,晉武帝司馬炎滅掉蜀國,擄走阿斗。而孟獲不忘丞相囑托,每年立夏帶兵去洛陽看望斗,每次去則都要秤阿斗的重量,以驗證阿斗是否被晉武帝虧待有關(guān)立夏的歷史典故素材庫。他揚言如果虧待阿斗,就要起兵反晉。晉武帝為了遷就孟獲,就在每年立夏這天,用糯米加豌豆煮成中飯給阿斗吃

  阿斗見豌豆糯米飯又糯又香,就加倍吃下。孟獲進城秤人,每次都比上年重幾斤。阿斗雖然沒有什么本領(lǐng),但有孟獲立夏秤人之舉,晉武帝也不敢欺侮他,日子也過得清靜安樂,福壽雙全。這一傳說,雖與史實有異,但百姓希望的即是“清靜安樂,福壽雙全”的太平世界。

  立夏秤人會對阿斗帶來福氣,人們也祈求上蒼給他們帶來好運。

關(guān)于歷史典故5

  關(guān)于春節(jié)的起源有很多說法,但其中為公眾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jié)由虞舜興起。公元前2000多年,舜即天子位,帶領(lǐng)著部下人員,祭拜天地。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當(dāng)作歲首。據(jù)說這就是農(nóng)歷新年的由來,后來叫春節(jié)。

  春節(jié)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1913年7月,袁世凱批準以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自此夏歷歲首稱“春節(jié)”。

  1.春節(jié)溯源

  現(xiàn)場寫春聯(lián) 春節(jié)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 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薄霸钡谋疽鉃椤邦^”,后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 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 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墩f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北硎咎杽倓倧牡仄骄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 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在諸多稱謂中“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中國歷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 《史記》記載:夏朝用孟春的元月為正月,商朝用臘月(十二月)為正月,周代提前至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以十月為正月,漢朝初期沿用秦歷。漢武帝劉 徹命令公孫卿和司馬遷造“太陽歷”,規(guī)定以農(nóng)歷正月為一歲之首,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國一直沿用夏歷(陰歷,又稱農(nóng)歷)紀年,直到 清朝未年,長達2080年。

  “春節(jié)”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還有不同的特指。漢朝時,人們把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一個立春稱“春節(jié)”。南北朝時,人們 把整個春季叫“春節(jié)”。辛亥革命勝利后,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農(nóng)時”和“便于統(tǒng)計”,規(guī)定在民間使用夏歷,在政府機關(guān)、廠礦、學(xué)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歷,以公 歷的元月一日為元旦。但一般人稱公歷元月一日為“陽歷年”,仍把農(nóng)歷正月一日初一稱“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歷紀元,把公歷即陽歷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為新年;因為農(nóng)歷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農(nóng)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jié)”。

  春節(jié)指漢字文化圈傳統(tǒng)上的農(nóng)歷新年,傳統(tǒng)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jié)曾專指節(jié)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后來 改為農(nóng)歷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認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jié))新年才結(jié)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顒由踔恋秸麄正月結(jié)束為止。春節(jié)與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 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

  春節(jié)是中國民間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熱鬧的一個古老節(jié)日。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是一年 的第一天,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但在民間,傳統(tǒng)意義上的春節(jié)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 一為高潮。在春節(jié)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nèi)容。 活動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在天津過春節(jié)還有掛中國結(jié)的習(xí)慣,大年三十之前天津人有到天津古文化街喬香閣請中國結(jié)的習(xí)俗,取喬香納福之意。

  春節(jié)是漢族最重要的節(jié)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幾十個少數(shù)民族也有過春節(jié)的'習(xí)俗,只是過節(jié)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春節(jié)不同時代有不同名稱。在先秦時叫“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到了兩漢時期,又被叫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則稱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2.春節(jié)的來歷

  春節(jié)古稱“正旦”、“歲首”、“過年”等。1911年12月31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在發(fā)布的《內(nèi)務(wù)部關(guān)于中華民國改用陽歷的通諭》中,明確將年節(jié)稱為 “春節(jié)”。到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進一步明確農(nóng)歷正月初一稱為“春節(jié)”,“春節(jié)”之名正式列入中國節(jié)日法典。春節(jié)俗 稱“過年”。

  “年”的甲骨文寫法為上面部分為“禾”字,下面部分為“人”字。金文的“年”字也與甲骨文相同也從禾、從人。小篆的“年”寫作 “上禾下千”,《說文解字·禾部》;“年,谷熟也。從禾,從千聲!毙∽瓕ⅰ叭恕弊钟炞?yōu)椤扒А绷,因而許慎用了此說,而“千”字本為有飾的人,此解也并 不矛盾!昂獭笔枪任锏目偡Q,不能錯解僅為“小麥”。年成的好壞,主要由“禾”的生長和收成情況來決定,而現(xiàn)在已發(fā)掘出來的甲骨文中的“禾”字,幾乎都是 看上去沉甸甸地被壓彎了腰,可見它象征著取得谷物生產(chǎn)的大豐收!澳辍弊窒旅娴摹叭恕弊钟肿骱谓忉屇?從甲骨文看,“年”字好像是人頭上頂著谷物。

  3.還有一種傳說:

  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澳辍遍L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 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xiāng)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 躲避“年”獸,那老人把胡子撩起來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趕走。”老婆婆仍然繼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 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燭火通明!澳辍鲍F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 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澳辍贝篌@失色,狼狽逃躥 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 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fēng)俗越傳越 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4.另外還有一種說法:

  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野 獸,比現(xiàn)在的大象還大幾倍,比老虎還兇幾十倍。專門吃人,而且一吃就是幾十個人,被它吃的人數(shù)也數(shù)不過來。老百姓可遭了殃。有一天,“年”又來了,有個年 輕人恨極了,說:“與其讓它吃掉,還不如和它拼了,反正都是一死!彼冒雅珱_了上去,好多年輕也跟著沖了上去。可他們不是“年”的對手,年輕人都被 “年”吃掉了。此后,“年”變得更兇惡了,老百姓個個怨氣沖天,恨聲震地。

  沖天的怨氣驚動了天上的太白金星,震地的恨聲驚動了地下的地王菩 薩。太白金星和地王菩薩一商量,就派神農(nóng)老祖到大地收“年”。神農(nóng)手執(zhí)打獸鞭,對準“年”的屁股就是一鞭。兇猛的“年”竟乖乖伏地不動了。神農(nóng)奔上幾步, 一只腳踏在“年”頭上,怒吼道:“畜牲,你吃人無數(shù),作孽極深,今天你的末日到了。”說罷,從腰間拿下兩片瓜缽,對準“年”就一合。比象還大的“年”竟一 下合在瓜缽里了。神農(nóng)把裝“年”的缽埋在地底下,臨走時他再三叮囑說:“這缽埋在地下,將來會長出瓜來,這瓜不能破,一定要說它不破。”后來,那個埋缽的 地方真的長出瓜來,百姓就按照神農(nóng)“不”的話音,把它叫成“北瓜”。神農(nóng)除“年”的那天正巧是農(nóng)歷十二月三十日,百姓便把這一天叫做“過年”,即避過 “年”和除去“年”的意思。這天,北瓜供在堂上,以示壓邪,并敲鑼打鼓,鳴竹張燈,以紀念神農(nóng)老祖的功德。 大概是后人根據(jù)年俗傳統(tǒng)附會的。不太可能是“年”的起源。

關(guān)于歷史典故6

  《孟母三遷》

  孟子是我國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3歲喪父,由母親撫養(yǎng)長大。孟母很有教養(yǎng),非常重視對孟子的教育。

  孟家附近有一塊墓地,送葬的隊伍經(jīng)常從他家門前走過。孟子經(jīng)常模仿隊伍中吹鼓手和婦女哭啼的樣子,還不時到墓地上玩死人下葬的把戲,在地上挖一個坑,把朽木或腐草當(dāng)作死人埋下去。孟母對兒子這樣玩耍很生氣,認為不利于他讀書,便把家遷到了城里。

  到了城里孟母要兒子熟讀《論語》,像孔子那樣做人?墒撬姨幱隰[市中,打鐵聲、殺豬聲、叫賣聲終日不斷,聽著聽著,他就讀不下去了。接著,他就和鄰居家的孩子玩起了做買賣的游戲,孟母覺得這個地方,確實很難集中心思讀書,便再次搬遷到城東的學(xué)宮對面居住。學(xué)宮那里的環(huán)境很好,書聲瑯瑯,讀書的'氛圍很濃。孟子很快的安下心來讀書。有時,他還向?qū)W宮里張望,觀看里面的學(xué)生是怎樣讀書,又是怎樣跟隨老師演習(xí)周禮的,回到家里,也模仿起來。一天,孟母發(fā)現(xiàn)兒子在磕頭跪拜,以為他又在玩埋死人的把戲了,心里很難,在聽兒子說是在演習(xí)周禮后,就又高興起來。

  后來孟母把孟子送進了學(xué)宮,學(xué)習(xí)《詩經(jīng)》、《尚書》!懊夏溉w”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

  《斷機教子》

  “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xué)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xué)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笨墒敲献涌偸欠瓉韽(fù)去地背誦這么一句話:“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訓(xùn)兒子說:“學(xué)習(xí)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xué)習(xí)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xué)不到本領(lǐng)。”說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后,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于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fā)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huán)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fēng)習(xí)的熏陶,并養(yǎng)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xué)精神,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而穩(wěn)固的基礎(chǔ)。

  還有一個版本:孟子之少也,既學(xué)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xué)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xué),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xué)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斯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泵献討,旦夕勤學(xué)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選自《列女傳》

  《買肉啖子》

  原文:

  孟子少時,東家殺豚,孟子問其母曰:“東家殺豚何為?”母曰:“欲啖汝。”其母自悔而言,曰;“吾懷娠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之教也。今世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也!蹦速I東加豚肉以食之,明不欺也。

  譯文:

  孟子少年時,有一次東家鄰居殺豬,孟子問他的母親說:"東家為什么殺豬?"孟母說:"要給你吃肉。"孟母后來后悔了,說:"我懷著這個孩子時,席子擺得不正,我不坐;肉割得不正,我不吃,這都是對他(孟子)的胎教,現(xiàn)在他剛剛懂事而我卻欺騙他,這是在教他不講信用啊。"于是買了東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以證明她沒有欺騙.

  孟母不僅重視客觀環(huán)境對少年孟子的影響,而且十分注重言傳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來啟發(fā)教育孟子!百I肉啖子”的故事,講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對孟子施以誠實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關(guān)于歷史典故7

  戰(zhàn)國時期的齊國,有一個叫馮諼的人,他因為貧窮已經(jīng)快活不下去了,于是他便來到當(dāng)時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孟嘗君的門前,說自己想當(dāng)他的食客。孟嘗君就問他了:你有什么愛好嗎?”他說沒有。孟嘗君又問:“你有什么特別的才能嗎?”他還是回答沒有。孟嘗君一聽就覺得有點好笑,一個什么才能都沒的人也敢來我家?當(dāng)時處于自己的仁德,他還是答應(yīng)了馮諼的請求。

  來到孟嘗君的家里后,因為家里的辦事人員認為孟嘗君并不喜歡他,于是就隨便給他點剩菜剩飯打發(fā)他。馮諼就三次用彈鋏唱歌的方式向孟嘗君提出自己的要求,而且一次比一次都要過分,皺眉的.人都十分厭惡并譏笑他,但孟嘗君還是滿足了他所提的各種無理的要求。其實馮諼做這一系列事情都是為了測試孟嘗君的胸襟和眼界,現(xiàn)在他眼界可以肯定孟嘗君卻是想做大事的人。于是他此后便盡心輔佐孟嘗君成就大業(yè)。

  這個故事個我們的啟示是,作為一個領(lǐng)導(dǎo)人,要有寬宏的氣魄和廣大的胸襟,對于下屬的要求應(yīng)該盡量滿足他們。就像孟嘗君那樣,對于馮諼提出的各種要求都能及時滿足他。正史因為有了這樣的領(lǐng)導(dǎo),馮諼才能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和能力來幫助自己的上級,而且是忠心耿耿,絲毫不敢有懈怠。

  當(dāng)然這里的馮諼也是有非凡智慧的人物,他會考察自己應(yīng)該要輔佐的人是否值得自己傾盡全力來幫助他,也就是說他懂得把自己的能力用在最恰當(dāng)?shù)娜撕褪律希@樣才能成就自己的最大價值。

關(guān)于歷史典故8

  子貢在理財和生意上也有著卓越的成績,但是他的性格十分的古怪。孔子學(xué)術(shù)授于老子,他經(jīng)常帶領(lǐng)子貢去周游列國。

  子貢那張嘴能言善辯,所以為自己爭取了不少的機會,孔子對他的評價很高,而且子貢對孔子十分的.謙虛,每當(dāng)孔子拿他跟顏回比較的時候,由于子貢對顏回有著較深的了解,也知道孔子很得意顏回,所以每次孔子說這個問題,子貢總是謙虛地聽教。

  有一天子貢對孔子說,我的柜子里有一塊美玉,我是繼續(xù)把美玉收放起來呢?還是找一個有眼光的買者把美玉賣掉呢?孔子不懂得經(jīng)商,為什么子貢還要問孔子這種問題呢?子貢的心里認為,像孔子這樣學(xué)術(shù)淵博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個貪的官,但是卻不愿意出來做官,不愿意為天下人付出,古代的君子個個都配有美玉,因為那是身份的象征,所以子貢就借物喻人?鬃踊卮鹱迂曊f賣掉吧,要是打算把它賣了的話,一定要等遇到欣賞他的人再賣。于是子貢明白了,孔子并不是不愿為天下人做事,而是在等待欣賞他的人,不要遇到不識貨的人,把好好的美玉看成了玻璃。

  在孔子的回答中,子貢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也明白了孔子為什么要這么說,其意思就是,不管你再怎么優(yōu)秀,等遇到欣賞你的人,再去為他服務(wù),如果是不懂欣賞的人,大可不必著急,等待合適的時機即可。

關(guān)于歷史典故9

  【韓信簡介】

  韓信(公元前231~公元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杰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并列為漢初三杰。自幼熟讀兵書,懷安邦定國之抱負。因家境貧寒,常食不果腹。曾受鄉(xiāng)間流氓欺凌而受胯下之辱。陳勝、吳廣起義后,韓信開始的時候投奔項梁,后來又跟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最后,韓信投奔漢王劉邦。開始,劉邦看不起貌不驚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韓信,經(jīng)丞相蕭何力薦,才拜韓信為大將。韓信熟諳兵法,戰(zhàn)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chuàng)建做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后世兵家所推崇。公元前196年,呂后以謀反罪名殺死了韓信。韓信臨斬時說:“我后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隨后呂后下令誅殺了韓信三族。

  【典故】

  《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成語故事】

  背水一戰(zhàn)是韓信的大陰謀

  秦朝滅亡后,項羽和劉邦又展開了一場戰(zhàn)爭,這就是歷史上的楚漢相爭。

  劉邦手下有一員大將,名叫韓信。韓信本來是淮陰人,項梁起兵以后,路過淮陰,韓信去投奔他,在楚營里當(dāng)個小兵。項梁死后,韓信又跟了項羽,項羽見他比一般兵士強,就讓他做個小軍官。

  韓信有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項羽都沒有采用。韓信感到十分失望。等到漢王劉邦到南鄭去的時候,韓信就投奔了漢王,被劉邦拜為大將。為了打敗項羽,奪取天下,他向漢王詳詳細細分析了楚(項羽)漢雙方的條件,認為漢王發(fā)兵東征,一定能戰(zhàn)勝項羽。漢王越聽越高興,只后悔沒早點發(fā)現(xiàn)這個人才。打那以后,韓信就指揮將士,操練兵馬,東征項羽的條件漸漸成熟了。

  公元前205年,韓信偷襲魏王豹,滅掉魏國。10月,劉邦又派他與張耳率幾萬軍隊向東繼續(xù)挺進,攻擊趙國。韓信的部隊要通過一道極狹的山口,叫井陘口。趙王趙歇和趙軍統(tǒng)帥陳余立刻在井陘口聚集20萬重兵,嚴密防守。

  趙王手下的謀士李左車對大將陳余說:“韓信這次出兵,一路上打了很多勝仗,可謂是一路威風(fēng),現(xiàn)在他又乘勝遠征,企圖攻下趙國,其勢銳不可擋。不過,他們運送糧食需經(jīng)過千里之遙,長途跋涉。現(xiàn)在我們井陘山路狹窄,車馬不能并進,漢軍的糧草隊必定落在后面。這樣你暫時給我3萬人,從小道出擊,攔截他們的武器糧草,斷絕他們的供給,漢軍不戰(zhàn)死也會餓得半死。你在這里堅守要塞,不與他們交戰(zhàn),他們前不能戰(zhàn),后不能退,用不了幾天我們就可活捉韓信!钡髮㈥愑嗖宦,仗著兵力優(yōu)勢,堅持要與漢軍正面作戰(zhàn)。

  韓信了解到這一情況,非常高興。他命令部隊在離井陘三十里的地方安營,到了半夜,讓將士們吃些點心,告訴他們打了勝仗再吃飽飯。隨后,他派出兩千輕騎從小路隱蔽前進,要他們在趙軍離開營地后迅速沖入趙軍營地,換上漢軍旗號;然后韓信又派出1萬人沿著河岸背水?dāng)[開陣勢。背水歷來是兵家絕地,一旦背水,非死不可。陳余得知消息,大笑韓信不懂兵法,不留退路,自取滅亡。

  到了天明,韓信率軍發(fā)動進攻,雙方展開激戰(zhàn)。不一會,韓信、張耳假裝敗退,向河岸陣地靠攏。陳余則指揮趙軍拼命追擊。這時,韓信命令主力部隊出擊,背水結(jié)陣的士兵因為沒有退路,也回身猛撲敵軍。這時韓信埋伏的20xx輕騎兵,見趙軍傾巢出擊,立即飛奔馳入趙營,拔掉趙國的全部軍旗,換上漢軍的紅旗。

  趙軍無法取勝,正要回營,忽然營中已插遍了漢軍旗幟,于是四散奔逃。這時漢軍兩面夾擊,趙軍大敗。士兵們殺死了陳余,抓獲了趙王在慶祝勝利的`時候,將領(lǐng)們問韓信:“兵法上說,列陣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臨水澤,現(xiàn)在您讓我們背靠水排陣,還說打敗趙軍再飽飽地吃一頓,我們當(dāng)時不相信,然而竟然取勝了,這是一種什么策略呢?”

  韓信笑著說:“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們沒有注意到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嗎?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讓他們拼命呢!”

  這就是成語“背水一戰(zhàn)”的來歷,這個成語多用于軍事行動,也可用于比喻有“決戰(zhàn)”性質(zhì)的行動,表示在沒有退路的情況下與敵人決一死戰(zhàn)。

  文獻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

  【評價及借鑒】

  背水一戰(zhàn)中,成安君陳余沒有使用廣武君李左車的建議,利用有利地形,截斷千里行軍韓信的軍隊的輜重糧草,而自稱義兵,御敵沙場不用奇計!匹夫也。

  而韓信針對敵我雙方的情況,有效制定了作戰(zhàn)方針:

  (1)謀定后動:偵查情報,判定了陳余沒有用李左車計策,乃行軍

  (2)背水一戰(zhàn):韓信方幾萬兵力對戰(zhàn)二十萬以逸待勞敵軍,并且士卒很多沒有經(jīng)過嚴格的軍事訓(xùn)練,采取了背水一戰(zhàn)的兵家大忌戰(zhàn)法,使士兵無處逃亡,死戰(zhàn)。也可以驕敵,方便誘敵深入。

  (3)換旗易幟:先使兩千輕騎帶兩千漢軍旗幟,趁陳余全軍出動時侵入敵營換漢軍旗幟以表現(xiàn)為漢軍已突入趙軍后方,在對方與我方死戰(zhàn)不得利撤退時,使對方軍心渙散,然后一擊必殺,斬陳余,擒趙王歇。此計也是利用了張耳、陳余之間的個人仇恨,以及陳余自持兵力多,看到韓信背水一戰(zhàn)輕敵之后信心百倍勢必要擒韓信、張耳,輕敵、急功、仇恨上頭的陳余中計了。

  (4)收納人才:戰(zhàn)后千金尋李左車,當(dāng)做老師來看待。體現(xiàn)了韓信尊重人才,自己雖然對戰(zhàn)爭胸有成竹,但還是保持謙虛,不斷學(xué)習(xí),同時為漢王招攬人才,問詢征燕、齊的戰(zhàn)略方法,為之后的戰(zhàn)爭做準備。

  韓信作為漢初三杰的軍事家,這場以少勝多的經(jīng)典戰(zhàn)役充分的體現(xiàn)了他的驚世才華。行軍謹慎,準備充足,用計別具一格,因勢利導(dǎo),不拘泥于傳統(tǒng)戰(zhàn)法,奇計奇效。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0

  【虎丘的由來】

  相傳在 2400 年前的春秋時期,吳王闔閭在與越國的楔李大戰(zhàn)中,不慎受傷,不久就死去了,死后數(shù)日他兒子將他葬于虎丘,據(jù)說,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把“海涌山”改名為虎丘山。

  【斷梁殿】

  所謂斷梁,便是說有一根梁是斷的,那么讓我們抬起頭來仔細看一下這座殿門的正梁,它不是用一根整木,而是分兩段接合而成的,中間有明顯的拼縫在這里有 一個傳說,說是乾隆皇帝南巡時,下令修建虎丘廟門,時間非常的緊迫,準備上梁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原先準備作為大梁的大木料已經(jīng)被作為頂梁鋸成了兩截。由于限期 的臨近,無法另外尋找到木料,老木匠賽魯班得到藝人的指點,用此巧構(gòu)終于如期的完工。乾隆皇帝非常的高興。

  【憨憨泉】

  相傳梁代僧人的憨憨法師,是廟里的挑水和尚,自小患有眼疾,但是他耳朵靈心眼好,有一次他挑水經(jīng)過這里,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他就想到是不是這個下 面有泉水,于是他就在這里挖土尋找泉眼,村民們見他瞎折騰,就笑他傻,戲言道,“如果能挖出泉水,我就變成一只大青蛙守在這里”話音剛落,地下就冒出一股 清泉噴到了憨憨法師的臉上,頓時感到一陣清涼,他的雙眼又重見了光明,這個時候,憨憨法師發(fā)現(xiàn)那個農(nóng)夫果然是變成了一只青蛙,久久的守在了古井旁。

  【試劍石】

  吳王闔閭為了爭霸天下,抓來當(dāng)時最有名的鑄劍高手干將、莫邪夫婦,要求他們一百天內(nèi)鑄造出天下獨一無二的寶劍,王命難為,干將夫婦來到蘇州當(dāng)時的相門 外日夜不停的冶煉,現(xiàn)在貫穿蘇州古城東西的`大道,故稱干將路,就是為了紀念他們。但三個月過去了,仍未如火純青,緊要關(guān)頭,莫邪跳入爐中,化作一縷青煙, 終于鑄成了干將、莫邪一對雌雄寶劍。干將按期來到了海涌山,將雌劍莫邪獻給了吳王。吳王揮劍試刃,將身旁大石一劈為二,就是您看到的這塊巨石了。但是吳王 是個 暴 君,當(dāng)他正想提劍殺死干將,以確保寶劍舉世無雙時,干將卻早有準備,拔出雄劍干將,那把劍突然化為青龍,干將騎著龍直上云霄,成為了劍神。

  【枕石】

  據(jù)說蘇州才子唐伯虎攜秋香游虎丘,走累了,就枕靠著大石頭休息,不知不覺就睡著。正巧呢,這天的另一個蘇州才子祝枝山也來到虎丘,無意當(dāng)中看到唐伯虎 的這幅樣子,就把他推醒,調(diào)侃了一番后,在石頭上揮毫寫下了“枕石”兩字。唐祝兩位由枕石想到枕頭,由枕頭想到夫婦同眠共枕,由此又聯(lián)想到了生兒育女,就 把小石頭朝枕石拋去,如果小石子掉下來就會得女,如果小石子留在枕石上就將得子,結(jié)果是祝枝山先拋,石頭滾了下來, 后來祝 夫人果然是生了個女兒唐伯虎是后拋,石子是留住了, 唐 夫人也果然生了一個大胖小子。這兩位才人的風(fēng)流韻事很快被流傳開來,好事之徒乃至尋常百姓也紛紛來此仿效

  【孫武亭】

  孫武初來吳國時,經(jīng)伍子胥引見,以兵法十三篇覲見吳王闔閭,吳王看過兵法后非常高興,命令他在后宮小試兵法,孫武把宮女分列兩隊,在千人石上進行操 練,由闔閭的二名寵姬擔(dān)任隊長。可是宮女們視練兵為游戲,孫武重申軍紀。第二次操練時,宮女依然我行我素,尤其是兩位隊長,嘻嘻哈哈,笑歌不停,孫武喝令 執(zhí)法官立即將兩個隊長斬首示眾。吳王見孫武要斬兩名寵妃,急忙派人前往上前阻止,但孫武毫不留情,他說,“我既受命為將,就要按軍法辦事,否則就是對大王 的失職。說完立刻派人將兩名寵妃斬首,孫武繼續(xù)操練,宮女們都迅速的站好隊列,表情嚴肅、動作準確,吳王看后連連點頭稱好,成語“三令五申”就是出自此典 故。

  【千人石】

  關(guān)于千人石的傳說有兩種,一說是吳王夫差為先王闔閭治喪,在地宮內(nèi)埋藏了 3000 寶劍和許多其它的財寶,為了保守秘密,夫差在石上殺害了上千名筑墓的工匠,故稱千人石第二種傳說是近代的高僧,竺道生,人稱生公,滿腹經(jīng)綸,悟性極高,但 是他超前的觀點未能被當(dāng)時的寺廟住持所接納,他只能在法堂之外講經(jīng),沒想到的是,巨石上卻有千多人列坐聽講,所以千人石又叫千人坐,便是由此而來。

  【生公講經(jīng)】

  生公是我國晉代著名高僧竺道生,當(dāng)時他主要闡述涅磐經(jīng),宣揚“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一切眾生,悉有佛性”,但是為舊學(xué)所不容,遭 到北方士大夫排擠,將他貶出京城,于是他到處云游來到虎丘,在這里講經(jīng),當(dāng)時聽他講經(jīng)的人很多,大約有一千多個人就圍坐在這塊石頭上,所以我們在這四個綠 字的旁邊可看到三個藍色的字“千人坐”,這三字是明代胡纘宗所書,但是他的這個觀點同樣也遭到南方士大夫的排擠,于是他們將這些聽經(jīng)人全部趕走不準再來聽 經(jīng)了,但是生公對此并不灰心,對著聽經(jīng)人留下的塊塊墊坐石講經(jīng),他講了三天三夜,口干舌燥,當(dāng)他講到一切惡人皆能成佛時,其中有一塊石頭突然之間向他微微 點頭示意,意思仿佛是說我懂了,這塊石頭就是我們在池中所看到的點頭石, 當(dāng)時正直嚴冬,但池中的白蓮花卻競相開放了,池水也盈滿了,所以有“生來池水滿,生去池水空”,“生公說法,頑石點頭,白蓮花開”的說法

  【二仙亭】

  亭中有兩塊石碑,分別雕著二位神仙,一位是陳摶,另一位是呂洞賓。相傳有一天這二位大仙在這里下棋,一位樵夫看到,于是就走過來看他們下棋,看完一盤 棋,回到家中,可是誰也下認識他,后來人們從他的衣著猜想他是幾千年以前的人。所以有這么一句話,“仙人一盤棋,世上已千年。說明我們虎丘是神仙居住的地 方。在亭中有兩幅對聯(lián),一副是:“夢中說夢原非夢,元里求元便是元。上聯(lián)是講陳摶的故事,相傳陳摶一睡多年,醒來遇到一位樵夫,樵夫告訴他,已過去了好幾 代,陳摶不相信,把樵夫當(dāng)成夢里的人物。下聯(lián)的意思是道家之道, 元就是玄,也就是道。玄之又玄,從妙之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然后又九九歸一從道出發(fā),研究道的理論,便得道。 另一幅對聯(lián)是:“昔日岳陽曾顯跡;今朝虎丘再留蹤”意思是呂洞賓曾在岳陽樓顯過跡,以后又來過虎丘山。

  【神鵝易字 】

  摩崖“劍池”二字,傳說這是我國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書寫的。王羲之喜歡養(yǎng)鵝,經(jīng)常觀察鵝的神情動態(tài),他的某些筆勢,是從鵝的曲頸伸縮動作中受到啟發(fā) 的。這“劍池”二字還有一段神話傳說,有一天,王羲之來虎丘游玩,看見池中有一黑一白兩只護山鵝,他非常喜歡,這時有一位山僧對他說,只要你為我寫“劍 池”二字,我就將這二只鵝送給你。王羲之非常高興,拿起筆來就在這里寫了這二個字,當(dāng)他準備把鵝帶回家去的時候,轉(zhuǎn)眼問,山僧不知去向了,二只鵝則化為一 龍一虎蹲在山頭,但是“劍池”二字卻永遠刻在這山崖上了,這就是“神鵝易字”的傳說。

  【仙人洞 】

  春秋時期稱為“勾踐洞”!芭P心嘗膽”這個成語就出于此地,據(jù)《東周列國志》記載,吳王夫差大敗越國后,越王勾踐被迫作為人質(zhì)來到吳國,夫差命令王孫 雄在闔閭墓的旁邊造一個石室,讓勾踐夫婦居住,為他養(yǎng)馬,相傳,此洞即當(dāng)年勾踐夫婦棲身的地方,所以這洞名為“勾踐洞”。為何稱這里為“仙人洞”呢?相 傳,在晉朝有一位賣橘老人偶然走進這洞,看見二位大仙在這里下棋,所以稱為“仙人洞。另一說,此洞與四川峨眉山相通,往返只需一日,后被當(dāng)?shù)鼗ㄞr(nóng)發(fā)現(xiàn)泄漏 天機,山洞被堵死。

  【應(yīng)夢觀音】

  北宋天圣年間,湖州臧逵臧寧兄弟侍奉雙親十年如一日。臧逵積勞成疾,經(jīng)濟拮據(jù)。他潔齋誦觀世音菩薩名號,晚上夢見白衣人針其耳,毛病馬上好了。臧逵善 畫,臧寧精刻,倆人發(fā)愿雕觀音像,但不清楚具體的模樣,有一天臧逵又夢見了白衣仙人,醒來連忙追憶,所繪大士容貌清秀,慈祥可親,體態(tài)健美,神態(tài)莊重,使 人肅然起敬。時人看了無不稱好,謂之應(yīng)夢觀音,傳為佳話。臧逵從湖州到蘇州,募眾立像,歷時十年,百姓知道他的孝心后,紛紛捐助。他又在洞庭西山覓得太湖 美石一方,“玉潤而金聲”非同一般臧寧按圖用心琢雕,遇到細微之處為難之時,晚上亦夢感心得,如有所授。經(jīng)過十年的精雕細刻,石觀音像栩栩如生。臧逵畫應(yīng) 夢觀音圖和臧寧刻石觀音像,驚動朝野上下,佛門諸宗。熙寧六年,官、佛、民各界一致在佛教名山虎丘的第三泉南、千人石西辟地建起了石觀音殿。翌年九月,石 觀音殿竣工,開光之日,人潮如涌,極其珍貴的是,上自宰相、尚書,下至知府、知縣,公卿大夫曾公亮、胡宗愈、沈括(著《夢溪筆談》)等 92 人,每人書《普門品》一行,“墨妙下具書人官階、姓名,勒之石壁,以永其傳,斯一時之盛事。史稱“熙寧經(jīng)刻”,乾隆年間的“虎丘前山圖”上清晰標記;⑶ 第十代禪師釋子英,能詩工書,博學(xué)多才。蘇州府學(xué)教授朱長文稱其“深道精微”。子英書“釋迦文佛”四大字刻于熙寧經(jīng)刻側(cè)石。錢大昕稱“釋子英諸大字,虎丘 絕不一及之。” 800 多年后的民國 15 年,李根源游虎丘贊嘆“釋迦文佛”四字,大小與‘虎丘劍池"四大字相等,筆力雄渾,比“虎丘劍池”四字還要好。明《虎丘山志》載,元末常遇春打敗盤踞虎丘 的張士誠,“寺中以(應(yīng)夢觀音)圖和銅香爐獻之,王不接受。麾下士取畫相去。后來被常州范某得到。開始不知道是虎丘山的東西,其母夢見一女子說“送我回 去”母問:“還到哪里?”回答說:“虎丘。母看見畫相上有“虎丘”的字樣,便囑咐送回虎丘。運畫的船路過滸墅的時候,被賊偷去。后來有人買了此畫,在睡覺 時也夢見女子說:“我家在虎丘,送我回去吧。那人也把畫送回來虎丘。

  【虎丘塔、第三泉由來】

  相傳太湖邊有個上浜村,五代十國時期,列國紛爭,苦煞百姓,大家都怕本地出皇帝,被逼去打仗,不料有一天,上浜村大白天里忽然烏云密布,雷雨交加,只 聽一聲巨響,一座寶塔從天而降。當(dāng)?shù)匕傩詹恢歉J堑,這時候,有個想做皇帝的人借機說:“喜事啊,寶塔鎮(zhèn)龍地,皇帝出這里。”百姓一聽,氣上心來,男女 老少動手砸塔,連塔身也砸得斜了,那座寶塔竟騰空而起,恰巧齊天大圣大鬧天宮后回花果山路過此處,見一座寶塔在空中飄蕩,便用金箍棒一撥,準備帶回花果 山,但行到蘇州西北上空,見虎丘景色漂亮,忍不住手舞足蹈,寶塔失手落地,落在山頂,可惜沒放正,有點斜,吃剩的半個仙桃也落在半山腰化為半個石桃了,夾 在腋下的一壺美酒也在山上砸開了一座“鐵華巖”,這個巖泉形狀如瓶,第三泉水質(zhì)甘冽,其名源于唐人陸羽賞評, 唐代文人劉伯芻也是品水高手,在遍嘗全國佳水后評出前七名,鎮(zhèn)江揚子江金山中泠泉為第一,無錫惠山石泉為第二,蘇州虎丘石井為第三。明正德年間,長洲知縣 重疏井泉,大學(xué)士 王鏊撰《虎丘復(fù)第三泉記》有“虎丘第三泉,其始出于陸鴻漸品定”之說。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1

  葉公子高非常喜歡龍,衣服的帶鉤上、酒杯上畫著龍,屋子內(nèi)外雕飾的花紋也是龍。天上的真龍聽說了,就從天上下來,從窗戶里探進龍頭,在廳堂里拖著龍尾。葉公一見,轉(zhuǎn)身就跑,嚇的魂不附體,臉色都變了。由此看來,葉公并不是真的喜歡龍,而是喜歡那像龍卻又不是龍的東西。

  “葉公好龍”是大家熟悉的一個故事。但這個出自劉向《新序》的故事只是葉公的眾多故事之一。

  這個成語來自葉公政敵后人貶低楚人之后葉公(沈諸梁)的典故,當(dāng)時漢朝盛行儒家思想,但葉公是道家思想,所以被說成反面人物。葉公實際上是戰(zhàn)績輝煌、樂善好施的一位歷史人物,楚莊王曾孫,因受封葉邑尹而復(fù)姓葉(shè)陽,又名葉陽子;崇道教;曾組織修筑早于都江堰200多年、鄭國渠300多年的中國現(xiàn)存最早水利工程東西陂,平定白公勝叛亂。后讓位于公孫寧、公孫寬。據(jù)考證,葉公所畫之龍實為水利工程圖。該成語是葉公儒派政敵后人貶低其所為。

  在古代典籍中,葉公的形象并不只是這樣一個虛妄可笑的人物。他既是一個平叛救國的功臣,又有著濃濃的詩人氣質(zhì)。而葉公與一位偉人的一次談話,竟然無意間影響了兩千年后20xx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修正案》中某一條款的制定。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先來講講作為平叛功臣的葉公。葉公名叫沈諸梁,是楚國的大夫。因為他晚年生活在葉這個地方,所以稱葉公!叭~”的讀音其實應(yīng)該念“社”,當(dāng)然,根據(jù)清代學(xué)者俞正燮的理論,所謂的`多音字只是不同時期的不同讀法,所以念“葉”念“社”問題都不大。先說說葉公平叛救國的故事,楚國發(fā)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白公之亂”。楚國的太子建在鄭國被殺,他的兒子白公勝此時正在吳國,楚國令尹子西想要將他從吳國召回楚國,葉公阻止,因為葉公看出了白公勝不講信義又私募武士,恐不利于楚國。令尹子西沒有聽從,還是把白公勝召了回來。其實后來的事態(tài)也印證了葉公的判斷。先前,鄭國殺了白公勝的父親太子建,白公勝回國后便鼓動子西討伐鄭國,子西沒有同意,反而后來襄助了鄭國打敗晉國。白公勝非常惱怒,終于發(fā)動了叛亂。其實,我們不妨以小人之心揣度一下白公的內(nèi)心,白公的義憤只是表面的原因,而父親太子建作為太子卻橫死他鄉(xiāng),使得白公勝自己的王位繼承權(quán)受到威脅,恐怕才是白公叛亂的真正原因。白公叛亂后將令尹子西、子期都殺死,并劫持了楚惠王,欲立子閭為王,子閭不從,白公勝又殺死了他。葉公當(dāng)時在郊外祭祀,聽到叛亂的消息,馬上趕回國都,到了王宮北門,有人見到了葉公,截住葉公問:“您為什么不帶上頭盔?民眾盼望您,如盼望父母,一旦您受了傷有個三長兩短,這會讓民眾絕望啊!”于是葉公戴上了頭盔。又遇到一個人將葉公截住,問道:“您為什么戴上頭盔呢?民眾盼望您就像盼望父母。人們只有見到你才安心啊。人們?nèi)绻床坏侥臉用,便無心戰(zhàn)斗,叛亂也難以平定啊!庇谑侨~公又戴上了頭盔。經(jīng)過艱苦的奮戰(zhàn),叛亂終于平定了,楚國也總算恢復(fù)了秩序。葉公也在葉這個地方安享晚年。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2

  明朝萬歷年間,有個叫馬紹良的人在朝中做官。他年輕氣盛,自以為博學(xué)多才,滿腹文章,經(jīng)常在同僚面前賣弄自己,因此得罪不少人,皇帝對他的所作所為也時有耳聞。

  這天,皇上把馬紹良召進后殿,閑聊幾句后拿出一首詩對他說:“聽說愛卿才學(xué)出眾,且看這首詩寫得怎樣?”

  馬紹良不知道這是皇上的詩作,只草草看了一眼,見其中有兩句是:“明月上竿叫,黃犬宿花蕊”,他不假思索地說:“這詩不通!明月怎么會上竿叫,黃犬怎么能宿在花蕊中呢?”

  “那么,以愛卿高見,這句詩改如何改呢?”皇上不露聲色地問。

  馬紹良說:“就改為‘明月上竿照,黃犬宿花蔭’!被噬下犃耍⑽⒁恍,說:“愛卿才學(xué)疏淺,不配在京為官。”于是,馬紹良被貶三級,發(fā)落到福建漳州做太守去了。馬紹良自認晦氣,但也滿肚子不服氣,無奈圣命難違,只好帶著家眷到漳州去赴任。

  一天,他來到閩南一座山嶺下休息,忽然看見山道旁野花團簇,爭奇斗艷,便隨手折了一枝花,他往花蕊中一看只見一條黃絨絨的小蟲兒在花蕊中蠕動,便問身邊的轎夫:“這是什么蟲子?”

  轎夫一瞧,笑著說:“它叫黃犬蟲,專愛往花蕊中鉆!瘪R紹良一聽,一下子目瞪口呆,半天說不出話來。

  天很快黑了,馬紹良心事重重,無心趕路,便找了一個小店歇了下來,回想起白天的`事情,他久久不能入睡,就到窗口賞月,這天晚上,碧空如洗,只見一輪明月照著在晚風(fēng)中搖曳的翠竹,緩緩升上了天,正當(dāng)月兒掛在半空的時候,不斷傳來鳥兒悅耳的叫聲,他聽了好長時間,似有所悟,叫來店主,問道:“這是什么鳥在叫?”店主回答說:“這是明月鳥,這只有在月亮當(dāng)空時才叫,所以人們叫它‘明月鳥’!

  馬紹良聽了,心里慚愧萬分,這時才明白皇上為什么把自己貶到閩南做官。

  馬紹良年逾古稀后,辭官回鄉(xiāng),他特別后悔自己年輕時的狂妄淺薄,便時常對人們說:“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我生在北方,不知南方事,到了南方,才知天之高,地之厚,自己所知道的,不過是九牛一毛罷了!一個人最大的過錯,莫過于自以為是!”

  從此,“不讀哪家書,不知哪家理”便在人們中間流傳開了。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3

  某一天,子貢碰到孔子后問到:“我這里有一塊不錯的美玉,我是把它藏到柜子里放起來呢?還是說找一個懂貨的商人把它賣掉呢?”孔子沉思了一下說道:“把它賣掉吧,我也是在等待懂貨識貨的商人呢!边@個對話就是對子貢曰有美玉于斯的通俗說法,古代的'中國,很多事物都不明說的,經(jīng)常會用物用事來做一些含蓄的比喻。子貢這個關(guān)于美玉賣和藏的問話,真的不是問孔子這玉是賣了還是收藏。

  子貢曰有美玉于斯的話里還有別的話,說起做買賣子貢可是比孔子在行多了。子貢的話真正意思是他自己就是一塊美玉,他是等待真正的伯樂認識他重用他呢,還是回歸山林隱居終老一生呢?孔子回答他的話自然就是說希望能有真正的伯樂能夠發(fā)現(xiàn)并重用子貢。

  這樣的一番話也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要求有用的人才要進入人世間,發(fā)揮自己的一切才能,盡可能的為這個社會服務(wù)貢獻才華和智慧。雖然說孔子的一生都顛沛流離的,但是他和他的弟子都明白什么是責(zé)任,他們都在期盼能遇到真正圣明的君主,發(fā)揮自己的作用。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4

  紹興六年七、八月間,岳家軍進行第二次北伐。

  左軍統(tǒng)制牛皋為先鋒,進攻偽齊新設(shè)的鎮(zhèn)汝軍。偽齊守將薛亨,素稱悍勇善戰(zhàn),牛皋向岳飛保證,一定要“生擒以獻”。左軍以雷霆萬鈞般的威力,很快就擊破這個堅壘。當(dāng)薛亨作為戰(zhàn)俘押解到宣撫司時,連岳飛也頗感驚訝。牛皋繼續(xù)揮兵東向,掃蕩潁昌府,直至蔡州,焚燒偽齊軍積聚的糧草、器械而凱旋。

  岳飛采取聲東擊西的戰(zhàn)術(shù),以牛皋左軍的佯攻,掩蔽大軍的主攻方向。牛皋初戰(zhàn)告捷后,岳飛的大部隊往西北方向進擊。八月初,王貴、董先、郝晸等將攻占虢州州治盧氏縣,殲滅偽齊守軍,繳獲糧食十五萬石。偽齊武義郎、監(jiān)盧氏縣酒稅楊茂“挺身歸附”。接著,岳家軍又分兵奪取了虢略、朱陽和欒川三縣。王貴在虢州得手后,繼續(xù)統(tǒng)軍西向,又克復(fù)商州全境,包括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五縣。

  商、虢兩州都屬陜西路,本非岳家軍的.戰(zhàn)區(qū)。吳玠部將邵隆即是當(dāng)年陜西解州神稷山抗金義軍首領(lǐng)邵興,因避宋高宗紹興年號而改名。他曾上奏宋廷,認為商州乃是“要害之地”,只有力取商州,方能經(jīng)營關(guān)中。于是宋廷任命他為商州知州,令他和金州守將郭浩共同負責(zé)收復(fù)商州。岳飛攻克商州后,便催促邵隆盡快赴任,以減輕本部人馬的戍守負擔(dān)。

  商州和虢州確是軍事要沖,北可控扼黃河,與北方抗金義軍直接聯(lián)系,東可奪據(jù)西京河南府,西可進攻關(guān)中,幾乎將偽齊的統(tǒng)治區(qū)一劈兩爿。岳家軍接連三戰(zhàn)告捷,宋廷為此下詔嘉獎?wù)f,“遂復(fù)商于之地,盡收虢略之城”,“長驅(qū)將入于三川,震響傍驚于五路”!吧逃凇焙汀半铰浴币殉蓛芍輨e名!叭ā睘榍爻O(shè)三川郡的古地,意指此處有河、洛、伊三川!拔迓贰闭撸侵杆纬陉兾餮剡呍O(shè)秦鳳、涇原、環(huán)慶、鄜延和熙河五路。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5

  子貢贖人是春秋時期的一個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便是子貢。子貢是孔子的學(xué)生,他善于經(jīng)商,是一位大商人。當(dāng)時的魯國很多人都淪為其他諸侯國的奴隸,于是魯國頒布了這樣一條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其他諸侯國見到自己國家的.子民淪為奴隸,便可以自己先墊錢將他們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fù)自由;氐紧攪螅攪銜䦶膰鴰炖锩婺贸龃蠊P錢作為贖人的獎金。

  子貢有一次贖回一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但他卻拒絕接受獎金。子貢是成功的商人,根本不在乎這點獎金,他覺得救人是做善事,不求回報?蛇@件事被他的老師孔子知道了,卻批評了他,說他做了一件錯事,告訴他人做好事,是為了能改變周圍的風(fēng)氣。要所有人都能做到,而不僅僅是一個人做到就可以。然而當(dāng)時魯國有錢的人少,貧窮的人多。如果再有人贖人回來,領(lǐng)獎金,會顯得自己品格不高。但不領(lǐng)獎金,又會讓自己蒙受損失,以后便沒有人愿意去贖人了。

  子貢贖人的故事中,子貢雖然做了好事,幫助了他人。但他把原本的道德標準提高了,讓很多人都難以達到此標準。這讓道德陷入了一個兩難的境地,讓人們害怕道德反而離得更遠。其實道德是人人都能達到的,是既不損傷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

【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4-20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7-16

(精選)經(jīng)典歷史典故07-24

歷史典故05-19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2-19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精選08-26

歷史的典故05-21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經(jīng)典]08-02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5-30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