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時間:2023-12-16 14:00:14 設計 我要投稿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錦集(14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么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錦集(14篇)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1

  〖單元教學目標〗

  1、通過操作活動,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會用字母正確讀出直線、線段與射線,滲透分類思想。

  2、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平面上的平行線和垂線,能用三角尺畫平行線和垂線;體會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知道兩點間的距離。

  3、通過操作活動,知道平角、周角,了解角的大小之間的關系;會用量角器量指定角的度數(shù),畫指定度數(shù)的角。

  〖單元學習內(nèi)容的前后聯(lián)系〗

  已學過的相關內(nèi)容:

  二年級下冊

  ●認識角及直角、銳角、鈍角

  —————————à

  本單元的主要內(nèi)容:

  ●直線、線段與射線的認識

  ●平行線和垂線的認識

  ●平角、周角的認識

  ●用量角器量角與畫角

  ————————————à

  后續(xù)學習的相關內(nèi)容:

  四年級下冊

  ●三角形的分類、三角形內(nèi)角和、三角形三邊關系等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學習的內(nèi)容主要有:直線、線段與射線的認識,平行線與垂線的認識,平角、周角的認識,以及用量角器量角與畫角。對于這些內(nèi)容,教材在編寫上與以往的最大不同是加強了操作活動。例如,對平行線與垂線的認識,教材突破原來僅依靠直接觀察得出概念的做法,將平移的操作方法移植到平行線的認識上,通過學生在方格紙上平移鉛筆的過程,引出互相平行的概念。這樣安排不僅使運動的物體與靜止的圖形結合在一起,也為認識圖形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同樣,垂線的認識也是在學生擺鉛筆的過程中,首先認識相交,然后再對相交中的特殊現(xiàn)象進行重點的分析,從而引出垂線的概念。角的認識學生在二年級時已經(jīng)接觸,本單元認識的角主要是平角與周角,為此,教材中呈現(xiàn)了兩根硬紙條釘在一起,固定其中的一根,旋轉另一根的活動。量角器量角與畫角的學習都是通過學生自己活動,概括出量角與畫角的方法。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進行操作活動的'機會較多,在教學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讓學生在操作活動中,認識較抽象的平面圖形

  直線、線段、射線與平行線、垂線都是比較抽象的平面圖形。因此,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積累一些經(jīng)驗,也便于學生直觀地認識這些圖形。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學生的操作活動。

  如在平行線的認識上,教材安排了在方格紙上平移鉛筆的活動,通過對平移前后圖形的比較,引出了平行線;接著,在練習中,又安排了“折一折”等活動,進一步使學生體會平行線的特征;“實踐活動”中說一說正方體中哪幾條棱互相平行,也需要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仔細觀察才能尋找到其中的答案。

  同樣,在垂線、平角、周角的認識以及量角器量角與畫角中,教材也安排了很多動手操作的活動。對于這些活動,教師應盡可能創(chuàng)造條件,讓每個學生都能有參與的機會,為他們認識抽象圖形提供直觀支撐。

  2、在實際情境中,提高學生應用數(shù)學的意識

  在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中存在著大量的圖形,這些圖形是學生學習本單元內(nèi)容的重要素材。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多讓學生從身邊的、常見的、能感受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熟悉的圖形,是學習理解圖形、應用圖形的有效途徑。

  如在認識直線、線段與射線時,教材安排了“看一看”的活動,從筆直的鐵軌到城市的燈光(教學中還可以補充類似的例子)都是學生認識圖形的載體,也是學生形象化地理解概念的有效方法。又如在認識平行線后,教材安排了“說一說”(教材第17頁)的活動,雖然這些圖學生已有所接觸,但在學習了平行線后,再來說一說,其感受就有所不同。再如學習了垂線的認識后,教材安排的木匠測量門框的直角、瓦工用鉛垂線測量墻壁的垂直情況(教材第20頁)等內(nèi)容,都是學生進一步認識垂線的題材。這些內(nèi)容既是數(shù)學知識深化的材料,也是提高學生應用意識的平臺。因此,在教學中應充分注意學習題材的廣泛性,注意從學生身邊的事例中發(fā)現(xiàn)素材。

  3、鼓勵學生在操作中進行思考,探索圖形的一些特征

  教材安排了大量操作的活動,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自覺地進行思考,并嘗試用自己的語言說明操作的過程以及得到的一些結論。這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圖形,同時也發(fā)展了他們的思維。例如,教材第20頁安排的“我說你擺”的活動,教師要引導學生設法驗證自己擺的小棒是否符合條件,并與同伴進行交流。

  〖課時安排建議〗

  內(nèi)容

  建議課時數(shù)

  線的認識

  3

  平移與平行

  相交與垂直

  旋轉與角

  4

  角的度量

  畫角

  練習二

  1

  本單元建議教學課時數(shù):8課時。

  〖評價建議〗

  本單元知識技能評價的主要內(nèi)容有:區(qū)別直線、線段與射線;辨析圖形中線段的平行與垂直關系,會畫平行線與垂線;知道平角與周角,會辨析銳角、直角、鈍角、平角與周角;會用量角器測量指定角的度數(shù),會畫指定度數(shù)的角。

  對于上述知識技能的評價,主要應以具體圖形為背景,評價中不要單純地考查概念記憶的內(nèi)容。當然,除了關注學生掌握這些知識的情況外,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積極性,以及應用數(shù)學知識的能力。對此,在做好平時的觀察記錄的同時,也應引導學生在平時的活動中,積極、主動地與同學進行合作,將自己的思考過程與同學進行交流,以便為全面評價學生創(chuàng)造條件。對于本單元的數(shù)學應用能力的評價,重點可以放在具體圖形的設計與發(fā)現(xiàn)上,如安排一幅生活的情境圖,找一找圖中互相平行與垂直的線段,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數(shù)學問題。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對線和角的相關知識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

  2、熟練掌握量角和畫角的方法

  3、學會復習舊知的方法,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培養(yǎng)合作能力。教學重點:熟練掌握量角和畫角的方法。

  教學難點:

  復習方法的學習與應用

  教學過程:

  一、回顧整理,構建網(wǎng)絡。

  1. 復習直線、射線和線段。在黑板上出示一個點。要求:根據(jù)本章你所學的知識,說說由這個點你想到哪些內(nèi)容?

  學生的答案會有很多,讓學生自由發(fā)言。預設可能的答案:

 。1)它可以是一條射線的端點

 。2)可能是線段的一個端點可以問:線段有幾個端點?與剛才同學說的射線的區(qū)別在哪里?

  (3)經(jīng)過這個點可以畫無數(shù)條直線。

  (4)它是角的頂點,你還能知道組成角的'兩條射線叫什么?

 。5)可能是量角器的中心點

  (6)可能是鐘表的中心……

  歸納整理:師:這個單元我們學習的知識大致可以分為這兩個部分,線段、射線、直線這些都是線,角的分類、量角、畫角都是關于角的知識。(課件出示知識網(wǎng)絡圖)

  ① 同學們,屏幕上出現(xiàn)了一個…(點,板書),點動成了一條…(線,板書),(隨后直線上出現(xiàn)了兩個點),這幅圖中,你能找到我們學過的哪些線?(板書:直線、射線、線段。)分別有幾條?

  ②這些線各自有什么特點,它們之間有怎樣聯(lián)系呢? 小結:

  聯(lián)系:射線和線段都是直線上一部分;將射線反向延長就可以得到直線,將線段一方延伸就得到射線,兩方延伸就得到直線。

  區(qū)別:端點個數(shù):直線 無端點,射線一個端點,線段有兩個端點。

  度量: 直線 不可以,射線不可以,線段可以度量。

  性質: 直線:兩點確定一條直線;線段兩點之間線段最短。

  2、復習角的分類相關知識

  展示角的圖片

  師:這是什么?什么是角?

  例1 判斷

  兩個銳角之和一定是鈍角

  解析:錯誤。因為銳角是大于0度小于90度的角,所以兩個銳角的和大于0度,小于180,可能是銳角 直角 鈍角

  你認為哪些角比較特殊,直角、平角、周角特殊在哪里?(因為它是固定的90°、180°360°)

  師:那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樣的? 1周角=()平角=()直角

  師:那我們還提到了什么角?如果按角的大小重新給他排排隊,你會排嗎?

  這些知識就是我們所學的角的分類的知識。

  二、重點復習,強化提高。1.量角

  畫一畫:任意畫一個角,并標出各部分的名稱。

  師:這個角是多少度,你能估一估么?那我們要知道它的準確數(shù)應該怎么做?

  量一量:用量角器量出畫的那個角的度數(shù)。

 。2)師生共同交流量角的方法

  師:在量角時,什么時候特別容易出錯,你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生:要注意看是內(nèi)圈的刻度還是外圈的刻度。

  師:那什么時候看的是外圈,什么時候看的是內(nèi)圈呢?

  生:零刻度在外圈,我們就要看外圈的刻度線。零刻度在內(nèi)圈,我們就要看內(nèi)圈的刻度線。

  2、畫角

 。1)師:量角器除了量角之外,它還有什么作用?(畫角)

  例 2.畫一個65°的角么?

  哪位同學能到前邊來展示最優(yōu)秀的你?

 。2)師生回顧畫65°角的畫法。

  (3)生練習畫135°的角。

  師:畫完的同學,可以同桌交換互相量一量這個角,幫她檢查檢查她畫的準確么?

  如果我們不用量角器,135°的角還可以怎么畫?(三角尺拼一拼)小結:

  (1)先畫一條射線是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線的端點重合,零刻度線和射線重合,

 。2)在量角器所畫刻度線的地方點一個點。

 。3)以射線的端點為端點,通過剛畫的點,再畫一條射線。

  三.數(shù)角的規(guī)律

  設包括最外面的兩條射線共有n條射線,則大大小小的角的數(shù)量為:1+2+3+4+5+…(n-2)+(n-1)例如有8條射線則角的個數(shù)是1+2+3+4+5+6+7=28(個)

  四.檢評,完善提高。

  五.有時間復習第一章的大數(shù)的認識。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3

  課題:購物小票

  內(nèi)容:小數(shù)加減法綜合應用

  課時:1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超市購物小票

  教學目標:

  1、能正確進行小數(shù)加減法混合計算,并能選擇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

  2、能運用小數(shù)加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基本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

  1、我們在生活中經(jīng)常和小數(shù)打交道,最常接觸的就是在超市中了,在超市買完東西,我們就會拿到一張電腦小票,見過嗎?有沒有在超市買東西出過錯誤的?

  二、自主探究,構建數(shù)學模型

  1、出示電腦小票,觀察。

  2、誰能解釋一下這張電腦小票?

  3、我們來核對一下吧。怎樣核對?

  列算式:20-(12.30+4.85)

  算在書上。

  4、還可以怎樣核算?20—12.30—4.85,12.30+4.85+2.85

  5、20-(12.30+4.85)=12.30+4.85+2.85

  6、試一試。4.2+12.3+5.8+2.7,15—1.2—3.8仔細看一看,再算。

  你有什么好方法嗎?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加法交換律:a+b=b+a 加法結合律:a+b+c= a+(b+c)

  a-b-c=a-(b+c)為什么可以這樣算?能結合電腦小票的問題說一說嗎?

  三、運用數(shù)學模型

  1、第17頁第2題。

  2、第16頁第2題。

  3、第17頁第3、4題。

  四、總結。

  教學反思:教材創(chuàng)設了核對電腦小票的情境,體現(xiàn)了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的課改精神。學生討論如何核對找回來的錢對不對的'問題?梢杂脙煞N方法計算。找出更簡便的方法。這樣聯(lián)系實際,學生能更好的理解簡便計算的算理。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4

  教學內(nèi)容: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三有形P59、60、61。

  教材簡析:《三角形的認識》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時,本課是六年制數(shù)學第二學段“空間與圖形”中的學習內(nèi)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jīng)認識了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對三角形有了直觀地認識,已經(jīng)能從平面圖形中分辨出三角形。本節(jié)課主要是幫助學生在原有的感性認識基礎上,理解三角形的意義,掌握它的特征,為今后進一步學習其他幾何圖形的有關知識打下基礎。

  教學目標:1、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自學書本、觀看視頻講解,逐步認識三角形,知道三角形各部分名稱并概括出三角形的定義;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

  2、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會畫三角形的高。

  3、聯(lián)系生活實際、通過實驗操作理解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及其應用,感受到三角形的三邊長度固定,形狀大小就確定的穩(wěn)定性的本質。

  4、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感受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學會用數(shù)學的眼光看生活。

  教學重點:三角形的概念,感知穩(wěn)定性。

  教學難點:高的畫法和意義。

  教學預設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孩子們,三角形,你認識了嗎?(認識了)

  相信大家已經(jīng)進行了自學,認真看過學習視頻了,那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要做些什么呢?

  二、匯報自主學習導學單

  1、畫三角形、揭示概念

 。1)請小老師上臺畫三角形。

 。2)什么叫三角形呢?師板書:由3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3)哪位小老師給大家介紹一下,你對“圍成”二字的理解呢?

  強調(diào)出:三角形每相鄰兩條線段的端點相連。

  (4)還知道三角形有( )個頂點、( )條邊、( )個角?師板書:3個頂點、3條邊、3個角

  2、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

  為了表達的方便,現(xiàn)在可以給這個三角形取個名字了吧!

  引導說出:三角形ABC,師標出字母ABC

  說一說角A角B角C,各條線段的名稱。

  3、認識三角形的高和底,會畫三角形的`高

 。1)匯報導學單上高和底的概念

  (2)“三角形高的認識”學習視頻回顧

 。3)找出黑板上三角形的3組頂點與對邊。揭示板書:3條高

  (4)同桌交流導學單上畫高的過程

 。5)指名板演:作高

  4、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及應用

 。1)交流導學單上第5小題。師板書:穩(wěn)定性

 。2)拿出學具,拼擺三角形及四邊形

 。3)同桌互相交換,拉一拉,談發(fā)現(xiàn);前后排的同學轉過來比一比,談發(fā)現(xiàn)。

 。4)說一說生活中哪里有應用到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呢?

  三、鞏固練習、應用新知

  1、快速找出對應的頂點和對邊

  2、請畫出下面三角形中指定底邊上的高。

  三角形的認識——姜微微

 。1)實物投影校對。

 。2)直角三角形中,兩條直角邊互為高和底。

 。3)利用第3個三角形找一找外高,指一指。

  3、實踐操作

  四、課堂總結1、[課件演示]畫一個三角形及一條底邊上的高,旋轉三角形。

  師:孩子們,讓我們靜靜地看大屏幕,靜靜地回憶。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5

  學情分析:

  乘法分配律這個知識點在本節(jié)課以前學生已經(jīng)有一些潛移默化的理解,在實際計算中也有應用,如:本單元第一課時的《衛(wèi)星運行時間》乘數(shù)是兩位的乘法中,“114×21=” 不論是第一種“114×20=2280,114×1=114, 2280+114=2394 ”還是第四種用豎式計算,其實質都是在利用乘法分配律這一理論依據(jù),即將21個114,分成20個114和1個114的和,只是表達形式不同罷了。因此,基于這些基礎,我教學時特別注重與舊知的聯(lián)系和在意義上的溝通。

  教學目標:

  1.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會用字母表示。

  2.能夠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3.在乘法分配律的發(fā)現(xiàn)過程中訓練學生觀察、歸納、概括等能力。

  4.感受“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增強獨立自主、主動探索、自己得出結論的學習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運用。

  教學過程:

  一、情景激趣,提出猜想

  1.情景

  暑假中,我們諭小娃娃表演的《陽光羌娃》在比賽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們馬上還要到香港參加演出。(出示照片)

  出示資料: 他們每天都在辛苦地訓練著,有時會練得吃飯的時間都沒有,昨天晚上,王老師就給參加訓練的18個男生和23個女生每人準備了一份8元的快餐,你知道王老師一共用了多少錢嗎?

  (設計意圖:以學生熟悉的學校中的大事作為問題背景,可以讓學生切實的感受到數(shù)學的廣泛應用性,也利于學生主動解決問題。)

 、僬項l件、問題

  從這段資料中你知道了那些信息?王老師遇到了哪些問題?

 、趯W生列式,抽生回答: (18+23)×8, 18×8+23×8

 、劢涣魉闶降囊饬x

  第一個算式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第二個算式呢?

 、苡嬎悖海òl(fā)現(xiàn)兩個算式結果相等)

 、萦^察、分析算式特點

  咦,我發(fā)現(xiàn)這兩個算式非常有意思。你看看,這是兩個不同的算式,很多地方都不相同,仔細看看,又有相同的地方,對吧!

  現(xiàn)在,就來仔細觀察一下這兩個算式,看看它們到底有哪些相同點?又有哪些不同點?

 、奕嘟涣,引導學生從下面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A.涉及到得運算及順序:都包含了+、×這兩種運算,左邊是先算加法,合起來以后再乘;右邊是分別先乘,然后再加。

  B.涉及到的數(shù):都用到了18、23和8這三個數(shù),其中8在左邊出現(xiàn)了一次,在右邊出現(xiàn)了兩次。

  C.計算結果:結果相等。

 。ㄔO計意圖:對算式意義的分析讓學生明白這兩個算式相等的道理,而從外在特點的分析則讓學生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的特點。同時,細致的特點分析也為學生后面的舉例驗證打下基礎)

  2.提出猜想

  真有趣,運算順序不同,數(shù)據(jù)也有不一樣的,結果卻一樣,那是不是只有這一個算式才是這樣呢?還是像這樣的算式都有這樣的規(guī)律呢?

  怎樣才能知道像這樣的算式都有這樣的規(guī)律?

  引導學生想到用舉例的.方法進行驗證。

  師小結:要想知道這是不是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那我們就舉出一些這樣的例子,再看看它們的結果想不想等就可以了。

 。ㄔO計意圖:對一個人而言,記憶一個知識、規(guī)律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他要知道從哪里去尋找知識和規(guī)律,要知道他的發(fā)現(xiàn)如何去獲得證明。本節(jié)課就是要以乘法分配律的學習為載體,培養(yǎng)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立足于學生一生的發(fā)展而在教學。)

  二、舉例驗證,證明合理性

  1.全班舉例:抽生舉例,全班進行判斷,看所舉的算式是否符合猜想的特征。

  2.分組舉例

  兩個孩子為一組,一起舉一個例子,再一起計算驗證,看結果是否相等。

  3.交流:誰愿意把你舉的例子和大家一起分享?

  A.這個式子符合要求嗎?

  B.這些式子都有一個共同的規(guī)律,這個共同的規(guī)律是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小結:左邊都是把兩個數(shù)合起來再與第三個數(shù)相乘,右邊是分開乘,再把兩個積相加,右邊算式中這個相同的乘數(shù),在左邊算式中放在了括號的外面。

 。ㄔO計意圖:讓學生經(jīng)歷舉例驗證的過程,經(jīng)歷歸納概括的過程。)

  三、概括歸納,建立模型

  1.個性概括

  這樣的式子你們還能寫嗎?能寫完嗎?

  強調(diào)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是寫不完的。

  你能用一個式子將所有的像這樣的式子都概括出來嗎?

  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概括規(guī)律。(學生可能用文字概括,可能用圖形符號概括,可能用字母概括)。

  2.統(tǒng)一認識

  教師指出一般用a、b、c表示式子中的三個數(shù),這個規(guī)律可以表示成

 。╝+b)×c=a×c+b×c

  給出規(guī)律的名稱:今天,我們一起動手動腦發(fā)現(xiàn)了這個非常有趣的規(guī)律,這個規(guī)律是四則運算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規(guī)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3.進一步認識

  這個式子表示兩個數(shù)合起來與第三個數(shù)相乘的結果與用這兩個數(shù)分別與第三個數(shù)相乘,再把兩個積相加的結果相等。反之,兩個數(shù)都與同一個數(shù)相乘,再把積相加所得到的結果與先把這兩個數(shù)合起來再與第三個數(shù)相乘,所得到的結果相等。

  齊讀式子。

 。ㄔO計意圖:學生通過不完全歸納法,得出規(guī)律。在這個過程中,通過不同方法的概括,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能力,尤其是分析與綜合的能力,歸納與概括的能力。)

  四、鞏固應用,深化認識

  1.哪些算式與72×35相等

  72×30+72×5

  72×35 72×30+5

  70×35+2×35

  70×35+2

  問:為什么相等?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本質意義)

  2.你會填嗎?

 。10+7)×6= ×6+ ×6

  8×(125+9)=8× +8×

  7×48+7×52= ×( + )

  問:訂正時強調(diào)第一小題為什么這樣填?第三個式子中括號外面為什么要寫7。

 。ㄔO計意圖:學生進一步深刻理解乘法分配律)

  3. 7×48+7×52 7×(48+52)

  這兩個式子你想選擇哪個進行計算?為什么?

  如果只給你第一個式子,你會想辦法讓你的計算變得簡便嗎?

  小結:利用乘法分配律有時候可以使計算變得更簡便。

 。ㄔO計意圖:通過學生的觀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計算中的意義。)

  <<<1234>>>

  4.先想一想,下列各題怎樣計算更簡便,把你的簡便方法寫出來。

  ①34×72+34×28(訂正時問:為什么不直接算)

 。80+4)×25

  訂正時問:把(80+4)×25寫成80×25+4×25依據(jù)是什么?

  如果不用好不好算?

  (80+20)×25

  問:這道題與(80+4)×25的樣子一樣,都是兩個數(shù)的和與第三個數(shù)相乘,為什么你們又不用乘法分配律來計算了呢?

  教師小結:在計算中要根據(jù)數(shù)據(jù)特點,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

 、21×25 75×99+75

  小結:在計算中遇到不符合乘法分配律特點的式子,可以利用拆數(shù)等方法,在不改變原數(shù)大小的前提下將式子變成符合乘法分配律特點的式子,然后再進行簡算。

 。ㄔO計意圖:通過題組練習,讓學生在計算中要根據(jù)數(shù)據(jù)特點,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不生搬硬套題型。)

  五、全課小結

  孩子們,你們今天收獲了什么?

  當你們在一些具體的問題中發(fā)現(xiàn)某些規(guī)律,而你又不敢肯定它正確時,你可以怎么辦呢?

  板書設計

  乘法分配律

  (18+23)×8 (18+23)×8=18×8+23×8 7×48+7×52=7×(48+52)

  =41×8 … … … …

  =328(元) 學生舉例 … … … … 34×72+34×28 (20+4)×25

  18×8+23×8 … … … … (80+20)×25

  =144+184 個性概括:… …

  =328(元) (a+b)×c=a×c+b×c 21×25 75×99+75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6

  課前互動:同學們,你們接觸過網(wǎng)絡游戲嗎?每當你選擇了相應的角色,便會擁有相應的人物性格或技能。這節(jié)課,陸老師就想和同學們玩一個角色扮演的游戲,當然,我的角色還是老師,你們的角色是學生,但是,我們可以互相設定對方的人物性格,比如你們對我的性格設定:是溫柔還是粗暴,熱情還是冷漠,開朗還是憂郁……

  那我對你們的性格是這樣設定的:積極發(fā)言(暢言),認真思考(善思),互幫互助(互助),明白自己該怎么做了嗎?

  上課!

  創(chuàng)設情境,生成問題

  為了檢驗你們的角色扮演能力,老師特別準備了一個懶洋洋與灰太狼的故事,我來扮演灰太狼,誰來扮演懶羊羊和老師有感情的朗讀一下這個故事?其他同學請,認真看圖,了解這個故事!……

  師:同學們,這個故事你們聽明白了嗎?那你們能眼睜睜的看著懶羊羊變成灰太狼(老師)的午餐,見死不救嗎?

  生:不能。

  師:好,那就我們記住各自的人物性格,開啟我們的闖關之旅,來拯救懶羊羊吧。要想拯救懶羊羊,需要同學們連闖兩關。而且,只有闖關成功,才能獲得解救羊養(yǎng)的法寶。準備好了嗎?

  探究交流,解決問題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學習單1,我們一起來看一下第一關都有哪些提示?誰能幫助老師讀一下學習單上的提示?

  1、第一關:擺一擺。

  師:溫馨提示:“(1)顏色相同的小棒,長度是相等的。(2)每人用3根紅色的小棒擺三角形,用4根黃色的小棒擺四邊形。(3)觀察你們組擺的所有的三角形和四邊形,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師:現(xiàn)在老師把時間交給你們,以小組為單位,根據(jù)提示完成活動,并將你們的發(fā)現(xiàn)填在學習單上。開始!

 。ń處熝惨暎釂栔笇槭裁此腥切蔚男螤疃家欢?四邊形形狀不同?

  師:完成闖關的小組請坐正,好,哪個小組先來匯報一下你們的發(fā)現(xiàn)?

  師:你來讀一下你們組的發(fā)現(xiàn)?

  生:所有三角形的形狀完全相同。想一想:__________確定了三角形的形狀。

  四邊形的形狀各不相同。想一想,__________改變了四邊形的形狀。

  師:這是你們小組集體智慧的.結晶,感謝分享,好請坐!

  師:你們組剛才也討論的很激烈,誰來匯報一下?

  師:難道全班同學擺的三角形都一樣呢?你們不會騙我吧,我要檢驗一下!誰愿意把你擺好的三角形拿上來,給大家展示一下呢?

  師:那這就值得我們思考一下了,為什么全班的三角形形狀都相同?或者說是什么確定了這些三角形的形狀?

  小結:邊長確定了,三角形的形狀就確定了。(邊長是8、8、2 三角形就瘦瘦的)

  師:真是個善于思考的學生,恭喜你,角色創(chuàng)建成功!這是我們得到的第一個法寶,誰再來重復一邊?

  師:尋寶活動還未結束,剛剛我們還發(fā)現(xiàn)四邊形的形狀各不相同。誰愿意上來展示一下自己與眾不同的四邊形呢?(形狀確實不同)

  思考:都是同樣長的小棒,為什么四邊形就能擺出那么多種?

  生:角度發(fā)生了改變,四邊形的形狀會隨之改變。

  師:這是我們得到的第二件法寶,誰再來說一說?

  三角形:邊長確定,形狀就確定。

  四邊形:角度改變,形狀就改變。

  師:通過第一關,我們得到了解救羊羊的兩件法寶。老師很期待,你們能不能在第二關,用這兩件小法寶獲取更大的法寶呢?來吧,歡迎來到第二關!

  第二關:拉一拉。

  師:請所有同學拿起你的三角形,現(xiàn)在聽我指揮“拉”,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再拿起你的四邊形,準備“拉”,你又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

  剛才我們拉的都是邊長相等的三角形和四邊形,那其他的三角形和四邊形會不會也有這樣的發(fā)現(xiàn)呢?

  師:老師還準備了一些邊長不一樣的三角形和四邊形,誰來幫我拉一拉,并將你的感受跟其他同學分享一下呢?

  生:三角形拉不動,四邊形拉得動。

  師:提問指導“為什么三角形拉不動,四邊形拉的動!

  預設:

  邊長確定了,三角形的形狀也就完全確定了。(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

  角度發(fā)生改變,所以四邊形的形狀會隨之改變。(四邊形具有不穩(wěn)定性。)

  師:如果從這兩個法寶里,選擇一個新知識作為這節(jié)課的標題,你會選擇哪一個?

  板書課題: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

  鞏固練習,內(nèi)化提高。

  1、師:現(xiàn)在就讓我們帶上我們闖關獲得的法寶,來解救危在旦夕的懶羊羊吧!

  師:懶羊羊很疑惑,用來救命的四邊形木臺為什么會倒呢?

  生:因為四邊形具有不穩(wěn)定性。

  師:其實剛剛羊羊也進行了闖關游戲,它從中得到啟發(fā)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你覺得這個辦法可行嗎?你能解答灰太狼的疑惑嗎?

  為什么這樣四邊形就推不倒了嗎?

  2、經(jīng)過村長和喜羊羊的幫助,它們把灰太狼痛打一頓趕跑了,可是我們都知道,每次灰太狼被打跑以后它都會喊一句話:我還會再回來的為了阻止灰太狼再次進入羊村,懶羊羊不僅想將木門恢復成原樣(圖甲),還想讓門變得更加牢固,他該怎么做呢?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這節(jié)數(shù)學課好不好玩?數(shù)學知識有沒有用?不僅有用,關鍵時候還能拯救羊羊的生命,保護羊羊的家園免受侵襲。

  3、師:那在我們的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的穩(wěn)定性這一法寶呢?

  生:自行車、晾衣架、……

  4、那四邊形的穩(wěn)定性在生活中就沒有用了嗎?誰來列舉一些?

  師:數(shù)學知識有沒有用?數(shù)學知識很有用,它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方便快捷。

  5、同學們,這座橋美嗎?我國最長的跨海大橋,青島膠州灣大橋,全長36。48公里,投資額近100億,歷時4年完工。就是這氣勢磅礴,宏偉壯觀的跨海大橋,從大的框架,到小的構造都用到了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同學們,這看似簡單的數(shù)學知識,難道僅僅是黑板上冷冰冰的一句話嗎?不是!它是一點一滴深入脊髓的智慧,它可以幫我們建設我們偉大的祖國!

  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你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滿意嗎?

  對老師滿意嗎?

  結束語:那就讓我們帶著這些收獲,帶著愉悅的心情,結束今天的這節(jié)課吧?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7

  教學內(nèi)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四年級上冊P112—114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可以根據(jù)事件的具體情況,對事情的順序進行合理安排,以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技能目標

  1.學會根據(jù)具體事件的情況,通過調(diào)整事件順序,合理安排時間。2.會畫簡單的事件流程圖。

  情感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孝敬長輩的思想感情。

  2.鍛煉孩子思維的條理性,培養(yǎng)整體考慮決定事件順序的習慣,和綜合思考的能力。

  教學重點:

  從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尋找出最優(yōu)方案。

  教學難點:

  學會根據(jù)具體事件的情況,通過調(diào)整事件順序,合理安排時間。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課件出示情境)

  星期六,李阿姨到小明家做客,他們之間發(fā)生了很多有趣的事,你們想不想去小明家看看?

  2、探究新知,掌握規(guī)律:

  (1)沏茶問題

  (課件)見了李阿姨,小明怎樣說?小明很有禮貌的請李阿姨坐下,還要給李阿姨沏上一杯熱茶。沏茶的步驟有是這樣的。

 。ㄕn件出示主題圖)(學生讀時間表)

  師:如果你是小明,怎樣安排這些事,使李阿姨能盡快喝上熱茶?一共要用多少時間?

  學生討論

  師:誰來說一說怎樣安排?為什么這樣安排?

  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時間安排

  板書:1+1+8+1=11(分)

  指出,這就是流程圖,下面要再寫出時間的計算。

 。2)總結方法:有時我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多種,我們可以選擇最優(yōu)的方法來做,這就是優(yōu)化。通過剛才解決的`問題,你說說怎樣才能節(jié)省時間?做一件事情的同時再做其它事情可以節(jié)省時間。

  聯(lián)系生活舉例。聽廣播與刷牙、洗臉、吃飯、讀英語。

  (3)烙餅問題

  不知不覺到了中午,媽媽準備作他最拿手的烙餅招待李阿姨。我們來看看媽媽是怎樣烙餅的?(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shù)學信息?

  生:一次最多能烙兩張餅

  生:兩面都要烙

  生:每面3分鐘

  師:如果只烙一張餅需要多長時間?怎樣烙?

  學生回答演示生:6分鐘。烙一面需要3分鐘,兩面就要6分鐘。

  師:烙兩張餅最少需要幾分鐘?怎樣烙?

  學生回答并演示

  生:6分鐘。因為一口鍋可以烙兩張餅,可以同時烙兩張餅的正面和反面,就和一張餅一樣,也是需要6分鐘。

  師:如果烙三張餅呢?最少需要幾分鐘?

  師:這么多答案,下面請同學們先思考,操作一下,再以小組為單位,用圓片代表3張餅,在桌子上擺一擺,說一說,然后將你們的方案,填到你們的表格中。

  小組活動

  師:哪個小組愿意上來說說你們是怎么烙的?(兩人合作一人填表,一個操作)

  方法1:

  生1:先兩張同時烙好,需要6分,再烙好剩下的一張,需要6分,共烙4次,花了12分。

  師:有沒有比他們更快的方案?

  方法2

  生2:第一次先烙餅

  1、餅2的正面,需要3分鐘;第二次烙餅2的反面和餅3的正面,需要3分鐘,第三次烙餅1和餅3的反面,也需要3分鐘,總共用了9分鐘,共烙3次。

  師:大家明白嗎?誰再來演示演示。

  師:課件演示烙3張餅的最優(yōu)方案。

  師邊演示邊講解,其他學生一起操作:

  我們先烙餅1的正面和餅2的正面,3分鐘后,把餅2拿出來,再同時烙餅1的反面和餅3的正面,3分鐘后,餅1熟了,接下來再同時烙餅2的反面和餅3的反面,3分鐘后餅2和餅3也熟了。

  師:這種方法為什么快?

  生:鍋里一直都有兩張餅。(課件出示:烙3張餅的兩種方案)

  師小結:從表格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用這種方法時,鍋里每次都有兩張餅,這樣不浪費時間,烙的最快,我們就把這種方法叫做烙3張餅的最佳方案。

  (4)拓展提高,總結方法師:烙4張餅怎樣烙最快?

  生:2張2張地烙,需要12分鐘

  師:烙5張餅怎樣最快呢?(同位交流)生:先烙2張,再用最佳方法烙3張,用15分鐘

  師:烙6張餅,怎樣烙最節(jié)省時間?

  生:用最佳方法烙3張2次,用18分鐘生:2張2張的烙3次,也是用18分鐘

  師:這兩種方法都是用18分鐘,你比較喜歡哪一種?為什么?

  生:我喜歡3張3張的烙,這種方法比較好玩。

  生:我喜歡2張2張的烙,這種方法省勁,3張3張烙太麻煩了。

  師:我也喜歡2張2張的烙,同樣的時間,這種方法比較省勁些。師:烙7張餅,最快需要幾分鐘?

  生搶答:21分鐘

  師:這么快就想出來了,說說你的想法依次說出8張、9張、10張餅的烙法

  師:觀察這張表,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規(guī)律?

  生:每多烙一張餅,時間就多用三分鐘,你看5張餅是15分鐘,6張餅是18分鐘,那7張餅就是21分鐘

  規(guī)律1:用最優(yōu)化的方法烙,餅的張數(shù)乘每面所用的時間,就是所用的最少時間

  板書:每面所用的時間×餅的張數(shù)=所用的最少時間

  師:從餅的張數(shù)和烙餅的方法上,你還發(fā)現(xiàn)了什么?

  規(guī)律2:我還發(fā)現(xiàn)了雙數(shù)張時是2張2張的烙,超過3張的單數(shù)張都用烙3張餅的最佳方法

  師:如果烙20xx張餅需要多少時間?

  3、實際應用

 。1)師:其實在我們生活中經(jīng)常會用到這樣的問題,大家看。(課件出示早晨時間安排)學生寫出流程圖,再寫出計算過程

 。2)師:同樣在美味餐廳里遇到了一些問題,需要大家?guī)兔鉀Q。(課件出示早晨時間安排)

 。ㄕn件出示星期天,餐廳里來了3位客人,他們每人點了兩個菜,假設兩個廚師做每個菜的時間都相等,應該按怎樣的順序炒菜?)

  師:先想一想,再和挨著的同學說一說。誰來告訴大家,應該按怎樣的順序?你的理由呢?還有沒有其他的方法?

  小結:炒菜的時間相等,等候的時間不一樣,哪一種方法能讓客人等候的時間短一些呢?(同時進行尊老愛幼思想的滲透。)

 。3)生活中還有沒有這樣的例子?請你說一說。

  4、小結:

  師: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大家有什么收獲?

  小結:老師也希望大家能用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時間,在以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提高效率。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8

  匆匆的一學期結束了,本學期,我從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結合本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教學工作。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現(xiàn)對本學期教學工作做出總結,以促進教學工作更上一層樓。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的教學內(nèi)容包括:小數(shù)的意義與性質,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四則運算,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三角形,位置與方向,折線統(tǒng)計圖,數(shù)學廣角和數(shù)學綜合運用活動等。

  二、學生分析:

  四年級學生基礎較扎實,思想品德較好,學習能力較強,學習習慣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所以在教學中要注重發(fā)揮本班的優(yōu)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學生自覺地有效地探索知識,尋求規(guī)律,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智力。適當開展數(shù)學課外活動,以拓寬知識面,提高思維能力,不斷增強學生素質,形成“守紀、惜時、善思、創(chuàng)新”的學風。

  四年級絕大部分學生學習態(tài)度端正,上課遵守紀律,但也有些學生學習不用心,懶惰,怕做作業(yè),不守紀律的壞習慣。因此,仍要在學習行為習慣方面進行說服教育。

  三、教學目標:

  1、理解小數(shù)的意義和性質,體會小數(shù)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發(fā)展數(shù)感,掌握小數(shù)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shù)大小變化的規(guī)律,掌握小數(shù)的加法和減法。

  2、掌握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會進行簡單的整數(shù)四則混合運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運算定律,會應用它們進行一些簡便運算,進一步提高計算能力。

  3、認識三角形的特性,會根據(jù)三角形的邊、角特點給三角形分類,知道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以及三角形的內(nèi)角和是180度。

  4、初步掌握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能根據(jù)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的位置,能描述簡單的路線圖。

  5、認識折線統(tǒng)計圖,了解折線統(tǒng)計圖的特點,初步學會根據(jù)統(tǒng)計圖和數(shù)據(jù)進行數(shù)據(jù)變化趨勢的分析,進一步體會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作用。

  6、經(jīng)歷從實際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7、了解解決植樹問題的思想方法,培養(yǎng)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數(shù)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培養(yǎng)探索解決問題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8、體會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

  9、養(yǎng)成認真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本冊教材重、難點:

  教材重點難點:位置與方向、三角形。

  五、教學措施:

  1、適當加強口算的教學。

  2、合理安排,提高應用題教學的質量。

  3、加強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

  4、通過直觀和操作教學概念和法則。

  5、加強對學生能力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9

  目標確定的依據(jù)

  1、課程標準相關要求

 。1)在具體運算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加與減、乘與除的互逆關系。

  2、教材分析

  對于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教材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中的情景,先教學加法,然后以加法及加法的意義為基礎,從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的角度來了解減法的意義,這樣有利于學生理解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根據(jù)觀察比較,弄清楚加減法的已知條件,最后掌握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3、學情分析

  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對整數(shù)加、減法有較多的接觸,積累了豐富的有關加、減的意義的感性認識。本節(jié)課是對加、減法運算認識的鞏固和擴展,教材通過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jīng)驗,對整數(shù)加、減法的意義和關系進行抽象概括,為將來學習小數(shù)、分數(shù)加、減法的意義和關系打下基礎。

  學習目標:

  1.借助解決問題的具體情境,在教師的引導下,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總結加、減法的意義,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2.通過比較、概括等活動,能發(fā)現(xiàn)并用文字表示加、減法各部間的關系,會在實際計算中運用。

  3.通過鞏固練習進一步提升邏輯推理能力及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評價任務:

  1、出示例題后,學生自己獨立的思考,嘗試解答,與同桌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想的,并在全班交流自己的解題思路。

  2、以小組合作的方式,根據(jù)自己日常的生活經(jīng)驗,編出一些類似的實際問題并加以解答。

  3、通過解決問題,結合實例能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加、減法的意義,分析問題中所存在的數(shù)量關系。

  (一)課前設計

  1.預習任務

 。1)你能根據(jù)第一題的結果寫出后面兩題的得數(shù)嗎?

 、 23+24=47 47-24= 47-23=

 、 3468+475=3943 3943-3468= 3943-475=

 。2)請你各編一道用加法解決的問題和一道用減法解決問題,并說說為什么用加法和減法。

  (二)課堂設計

  1.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熟悉《天路》這首歌嗎?你們知道中國新世紀四大工程之一,被譽為“天路”的工程是什么嗎?青藏鐵路的建設創(chuàng)造了很多高海拔地區(qū)鐵路建設的奇跡,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從數(shù)學的角度一起走近青藏鐵路。

  出示課件:

  例1 一列火車從西寧經(jīng)過格爾木開往拉薩。西寧到格爾木的鐵路長814km,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長1142km。

  你能根據(jù)信息提出用加法解決的數(shù)學問題嗎?能改編成減法問題嗎?

  西寧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格力木到拉薩的鐵路長多少千米?西寧到格里木的鐵路長多少千米?這些都是用加、減法解決的問題,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加法和減法的意義和關系等相關知識,(板書課題)【設計意圖:課程標準中指出:“數(shù)學教學活動應激發(fā)學生興趣,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引發(fā)學生的數(shù)學思考,鼓勵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課的開始,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數(shù)學問題,在激發(fā)學生研究興趣的同時,明確研究問題!2.問題探究

 。1)概括加法的意義

  ①嘗試解答

  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能夠解決嗎?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問題,請每個同學自己動手試一試。想一想用的什么方法?為什么用這種方法?

 、趨R報交流,展示解題過程

  出示線段圖,直觀再現(xiàn)把814km與1142km合并在一起,并在算式的“+”下面板書:合并。

 、厶岢鰡栴},概括加法的意義

  用你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加法?學生思考、交流

  規(guī)范學生的表述,把兩個數(shù)合并成一個數(shù)的'運算叫加法。板書:加法的意義

 、芑仡櫧榻B加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你知道加法算式中這些數(shù)都叫什么名字嗎?(板書:加數(shù)+加數(shù)=和)

 。2)概括減法的意義

 、賴L試解答

  剛才同學們還根據(jù)加法改編了兩個減法問題,你們能解決嗎?請大家試一試,看看誰的速度快。

 、趨R報交流,交流思考過程

  同學們算的真快,沒看到大家列豎式,你是怎樣計算的?為什么用加法?

 、厶岢鰡栴},概括減法的意義

  引導學生觀察三道題目,思考:三個問題有什么聯(lián)系?與第一題相比,第(2)、(3)題分別是已知什么?求什么?請你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減法?(同桌之間先說一說)

  根據(jù)學生的回答規(guī)范減法的意義。(板書:減法的意義)

 、芑仡櫧榻B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

  你知道減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嗎?

  介紹減法算式各部分名稱(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

  (3)加、減法的關系

  觀察三個算式,思考:他們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

  在學生比較交流的基礎上,強調(diào)歸納:加法是“合”的情境,減法是“分”的情境,也就是說減法運算是和加法運算相反的運算,相反的運算在數(shù)學中叫逆運算。所以,我們說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板書: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設計意圖: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通過學生對自主提出問題的解決,逐步體會運算的本質含義,并抽象總結為概括性的語言,在此過程中逐步完善學生的認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浚4)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

  觀察黑板上的算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根據(jù)黑板上的三個算式和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你能發(fā)現(xiàn)加、減法各部分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嗎?

  小組討論并組內(nèi)交流,全班交流,整理總結:

  加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和=加數(shù)+加數(shù)

  加數(shù)=和-另一個加數(shù)

  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差=被減數(shù)-減數(shù)

  減數(shù)=被減數(shù)-差

  被減數(shù)=減數(shù)+差【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對加、減法關系進行整理,進一步引發(fā)學生對加、減法運算的深層次理解,感受數(shù)學的邏輯性。】3.鞏固練習

  (1)下列各題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

  滑雪場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59張門票。全天一共賣出多少張門票?

  滑雪場全天賣出145張門票,上午賣出86張門票。下午賣出多少張?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匯報,匯報時,要讓學生說出算式并解釋原因。

 。2)根據(jù)2468+575=3043,直接寫出下面兩道題的得數(shù)。

  3043-2468= 3043-575=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匯報,匯報時,要讓學生說出算式并解釋原因。

  (3)猜猜我是幾?

  先獨立完成,再集體匯報,匯報時,要讓學生說出算式并解釋原因。

  4.課堂總結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對于加、減法有哪些新的認識?

 。ㄈ┱n時作業(yè)

  題號1:下列各題應該用什么方法計算?為什么?

 、偃A光文具店運來一批練習本,賣出370包,剩下630包。運來多少包練習本?

 、谂d華小學一共有學生843人,其中男生有418人,女生有多少人?

  答案:①370+630=1000(包) ②843-418=425(人)

  解析:第一題要求運來的包數(shù),就是把賣出的和剩下的合起來。第二題要求女生部分就是把總人數(shù)去掉其中男生的部分。

  【考察目標1】題號2:根據(jù)加、減法各部分間的關系,寫出另外兩個等式。

  例:23+24=47 47-24=23 47-23=24

  247+435=682

  643-175=468

  569-346=223

  答案:682-247=435 682-435=247

  643-468=175 468+175=643

  569-223=346 346+223=569

  解析:【考察目標2】根據(jù)加減法的互逆關系或各部分間的關系列算式

  題號3:籃球125元 足球115元 排球148元

 。1)買兩個足球和一個籃球一共要多少元?

 。2)你還能提出其他的數(shù)學問題并解答嗎?

  答案:(1)115+115+125=355(元) (2)答案不唯一

  解析:【考察目標3】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加減法的實際問題。

  題號4:小芳做作業(yè)時遇到一道加法題,一不小心把37錯寫成了137,結果得到的和293,問原來的兩個加數(shù)分別是什么?

  答案:37和56

  解析:【考察目標2、3】因為把加數(shù)37看成137得到293,所以多加了100,原來的和是293-100=193,因為一個加數(shù)是37,所以另一個加數(shù)應該為193-37=56。

  板書設計:

  加減法的意義和各部分間的關系

  814+1142=1956 1956-814=1142 1956-1142=814

  加數(shù) + 加數(shù) = 和 被減數(shù) - 減數(shù) = 差

  減法是加法的逆運算

  加數(shù) = 和 – 另一個加數(shù) 被減數(shù) = 減數(shù) + 差

  被減數(shù) – 差 = 減數(shù)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內(nèi)容】

  北師大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例,比較角的大小過程中,產(chǎn)生度量角的需要,經(jīng)歷角的度量過程,體會角的度量的本質,感受1°角產(chǎn)生的必要性。了解1°角實際有多大。

  2.知道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并會估測生活中角大小。

  3.在逐步精確的探索過程中,體會角的度量方法,感受極限的數(shù)學思想,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探索三個角大小的過程,感受度量角的意義和認識角的度量單位。

  教學難點:讓學生經(jīng)歷1°角的產(chǎn)生、發(fā)展過程,理解用小角量大角的方法。

  【教學準備】

  滑梯中的三個角、360等分圓、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出問題。

  1.生活情境引入,體會角的作用

 。ǔ鍪救齻滑滑梯,角度不同)

  討論:

 。1)三個不一樣的滑滑梯,你喜歡玩哪個?為什么?

 。2)同樣是滑滑梯,為什么會給人不用的感覺?

  結論:滑梯面和地面所形成角度的大小不一樣,角度越小,滑下來的速度就會越慢;角度越大,滑下來的速度就越快,越刺激。

 。ㄕn件抽象出滑梯中的三個角)

  3.提問

  問題:那這三個角到底有多大呢?你有什么辦法知道這三個角度的大小呢?

  二、解決問題,探索新知

  1.動手操作,探究角的大小

  利用剪好的滑滑梯的三個角,動手操作,比一比:哪個角大?大多少?

  2.用直尺量邊——感知量邊比角的局限

  直尺測量法——在固定邊的長度位置處,量張口的大小。

  結論:能比較出這三個角的大小,但確無法準確知道這三個角具體是多大。

  3.用角量角——初步感知“標準角”由大到小的變化

  小角量大角法——用最小的∠1去量,把∠1對折1次,再去量;把∠1對折2次,再去量。

  結論:測量的標準越小,所剩余的部分就會更小。

  4.認識角的度量單位—1°

 。1)介紹角的度量單位。

  微課解說度量單位1度是怎么來?并引出度量角的`單位。

 。2)建立1度角的表象。

  課件演示1°,并比劃比劃,

  理解1度角的意義。

 。3)認識直角、平角和周角。

  課件演示10°,感受10°的大小。并通過課件依次演示直角、平角、周角,了解直角、平角、周角的大小與度數(shù)。

  深入實踐,深化思想

  1.估角

  利用附頁1中圖1的360等分圓,來估計這三個滑滑梯的角度的大小。

  匯報:

  第1個滑滑梯的滑梯面與地面的角大約是15°;

  第2個滑滑梯的滑梯面與地面的角大約是41°;

  第3個滑滑梯的滑梯面與地面的角大約是63°。

  2.估一估,下面的角是多少度?

  四、全課總結,拓展延伸

  1.說說自己的收獲

  2.設疑:角的度量有沒有專門的工具呢?它是怎么測量角的大小的呢?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11

  教學內(nèi)容:

  教科書第91~92頁例1~例4,聯(lián)系而是一的第1~6題。

  教學目的:

  是學生初步理解小數(shù)的性質,會應用小數(shù)的性質把莫位有0的小數(shù)化簡,把一個數(shù)改寫成指定位數(shù)的小數(shù);加深對小數(shù)的意義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進行判斷的`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理解小數(shù)的性質,會應用小數(shù)的性質化簡小數(shù)。

  教學難點:

  指導運用小數(shù)的性質進行正確的判斷。

  教學準備:

  商品標價畫面、米尺、例2正方形圖片兩張(可重疊且大小相同)、學生尺等。

  教學過程:

  一、問題情境導入

  教師邊講邊出示商品手套和毛巾的標價:手套單價元毛巾單價元

  提問:有誰知道這里的元和元各表示多少錢嗎?為什么2元5角可以寫成元,3元可以寫成元?(引出課題:小數(shù)的性質)

  二、探索小數(shù)的性質。

  1、教學例1。

  事先在黑板上畫出米尺圖。請學生看手中的學生尺,在對照黑板上的z米尺,說說標出的這一段的長度是多少?(學生可能回答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教師:同學們的回答都是對的。因為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都是指這一段的長度(板書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只是所選用的長度單位不同而已。如果要求將1分米、10厘米、100毫米這三個數(shù)都寫成用米做單位的數(shù),分別該怎樣寫呢?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1分米=米=1個1/10米

  10厘米=米=10個1/100米

  100毫米=米=100個1/1000米

  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自己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匯報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通過觀察我發(fā)現(xiàn)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表示的是同一長度,也就是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而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又分別可以寫成米、米、米,所以米=米=米

  2、教學例2。

  30個1/100

  仔細觀察、想一想、說一說:和在正方形里所占的面積大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這說明了什么?

  師生共同總結出:是30個1/100,10個1/100是1/10,30個1/100也就是3個1/10;也是3個1/10,所以和這兩個小數(shù)的大小是相等的,即=。

  3、引導學生概括出小數(shù)的性質。

  引導學生從左往右觀察例1、例2的板書,并思考下面的問題:

  ⑴例1中三個小數(shù)的末尾有什么變化?小數(shù)的大小怎樣?

  ⑵例2種兩個小數(shù)的末尾又有什么變化?小數(shù)的大小怎樣?

  ⑶從這兩個例題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規(guī)律?能用自己的話把你發(fā)現(xiàn)的規(guī)律告訴大家嗎?

  讓學生充分說了以后,在指導學生看看教科書第101頁方框中的結語,并指出這就是小數(shù)的性質。

  4、鞏固練習。

  練習二十一的第1、2題。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12

  教學目的:使學生認識梯形,掌握梯形的特征。

  教具準備:三角板,直尺。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四邊形有幾條邊?幾個角?

  (四邊形有四條邊,四個角。)

  2.怎樣檢驗兩條直線是否平行?(用直尺和三角板仿,照畫平行線的方法進行檢驗。)

  第一步使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一條直線重合。固定三角板;

  第二步用直尺緊靠三角板的另一條直角邊,固定直尺。然后緊靠直尺向另一條直線平移三角板:

  第三步一如果三角板的一條直角邊與另一條直線能完全重合、那么這兩條直線就平行,教師在帶領學生檢驗的同時.還要強調(diào)每一步應該注意些什么?從而加深學生對畫平行線的認識。

  二、新課

  1.教學什么是梯形

  讓學生打開教科書第144頁,觀察書上所畫的梯子、堤壩、溝渠的橫截面。

  我們可以把梯子、堤壩、溝渠的截面圖抽象成一個四邊形,也就是書上的圖。請大家拿出直尺和三角板。檢查一下,這樣的.四邊形有什么特點?

  讓學生自己動手找特點,教師注意巡視。同時注意觀察學生是否會用檢驗平行線的方法進行檢查.

  教師同時在黑板上用直尺和三角板規(guī)范地畫出一個梯形;

  指名學生回答自己檢查的結果,引導大家歸納出這樣的四邊形.上下兩邊平行,左右兩邊不平行:

  由此給出:只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這里需要強調(diào)的是。只有-組,因為學生往往記住對邊平行而忽略了只有一組,于是可以提問:平行四邊形是梯形嗎?

  指名讓學生回答后.指出:平行四邊形的兩組對邊分別平行,而梯形只有一組對邊平行;

  2.教學梯形各部分的名稱和作梯形的高。

  指出:在梯形里,互相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梯形的底。通常把較短的底叫做上底,較長的底叫做下底。不平行的一組對邊叫做梯形的腰。

  教師邊敘述邊結合黑板上的梯形進行說明,并寫上梯形各部分的各稱。

  再提問:梯形的高又該怎樣來畫呢?

  指名學生回答后,指出:梯形中高的畫法與平行四邊形中高的畫法相同。然后教師說明從上底的一點到下底引一條垂線,這點和垂足之間的線段叫做梯形的高。同時用三角板

  在黑板上畫出梯形的高來。

  然后指出:梯形的高實質上就是上底和下底之間的距離。

  3.做第144頁做一做的第1題。

  先指名學生回答第1問,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教師行間巡視,注意觀察學生是否正確使用三角板作垂線,對操作不正確的學生要及時給予指導。

  4.教學等腰梯形。

  教師出示課前用紙片做好的等腰梯形,提醒學生注意:下面我將這個梯形對折一下.大家想一想會有什么結果?教師演示,讓學生觀察,使大家看到兩部分完全重合上了,然后提問:對折后的兩部分完全重合了說明什么?

  先讓學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由此指出:像這樣兩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做第144頁做一做的第2題?梢宰寣W生圍三四個梯形,同時要注意巡視,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個別指導。

  三、鞏固練習

  1.判斷正誤。

  (1)兩組對邊分別平行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

  (2)有一組對邊平行的四邊形叫做梯形。()

  (3)從梯形上底的一點到下底引一條垂線叫做梯形的高。()

  2.做練習三十二的第4題。

  第3個圖只有一組對邊平行,因此也是梯形。實際上是一個直角梯形。當然不必向學生講它的名稱。相互平行的兩邊中的短邊是上底,長邊是下底。

  3.做練習三十二的第5題。

  學生能拼出幾種算幾種,不必舉全,例如:

  4.做練習三十二的第6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四、讓學有余力的學生做第153頁思考題

  如果細分,這道題的答案是:直角三角形有6個,等腰三角形有1個,正方形有1個,長方形有2個,平行四邊形有2個,各種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有9個。但不要求學生舉全。

  5.整理和復習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13

  〖教學目標〗

  1會筆算三位數(shù)除以兩位數(shù)(調(diào)商)、商一位數(shù)的除法。

  2、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小組交流筆算三位數(shù)除以兩位數(shù)調(diào)商的方法。

  3、積極參與數(shù)學學習活動,在試商、調(diào)商的過程中感受數(shù)學學習的挑戰(zhàn)性和樂趣。

  〖教學重點〗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改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

  同學們你們喜歡去郊游嗎?告訴老師你們到哪里秋游.實驗小學舉行了一次秋游三四五年級都參加了。出示圖。

  二、新課:

  1、你從圖上發(fā)現(xiàn)了那些數(shù)學信息?公交車站有兩種車可供大家住租用大客車限乘客46人,小客車限乘客34人。實驗小學三年級師生共192人,四年級師生共184人,五年級共有師生230人.。

  2、根據(jù)數(shù)學信息你能提出哪些與除法有關的數(shù)學問題。 (1)出示:三年級都坐小客車,需要幾輛車?

  怎么列式呢?學生:192÷24=因為····所以····師:估一估,商是幾位數(shù)。學生回答

  師:在練習本上用豎式算一算。與同桌說一說你是怎么算的。

  3、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除數(shù)與商的積大了,說明什么?該怎么辦?明確把除數(shù)“24”看作“20”來試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2):四年級師生共184人都坐大客車,需要租幾輛? ①引導學生列出算式184÷46= ②請你算一算等于幾?

 、蹖W生試著獨立計算,(一名學生板演) ④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余數(shù)等于除數(shù),說明什么?該怎么辦?⑥全班交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明確把除數(shù)“46”看作“50”來試商,初商“4”小了,改商“5”的原因。

 。ㄔO計意圖:從情景圖入手,讓學生猜數(shù),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興趣。問題由學生提,方法讓學生找,還學生學習主人的地位.)

  4、想一想試商時遇到了哪些困惑?是如何解決的?在小組里交流一下。

  (3)、小結,師引導學生說出:我們在試商的過程中遇到商大了就調(diào)小,商小了就調(diào)大,這就叫做“調(diào)商”(板書“調(diào)商”)也是我們今天學習的內(nèi)容。四舍法,商偏大,要改小;五入法,商偏小,須調(diào)大.翻倍法,積要接近被除數(shù).(設計意圖:規(guī)律由學生總結,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三、應用拓展。

  2、完成“練一練”

  第1題:不用計算,在○里填入“>”、“<”或“=”.263÷27○10

  602÷31○20 487÷18○30第2題:森林醫(yī)生。

  第三題:豎式:361÷54

  216÷27

  第四題:練一練:73頁第2題

 。ㄔO計意圖:讓學生感知到數(shù)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

  四、學生質疑

  對于本節(jié)課的知識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課堂小結:今天你有什么收獲?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 篇1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理解整數(shù)加法運算定律水小數(shù)同樣適用,并會應用加法運算定律和減法的運算性質比較熟練地進行小數(shù)加、減法的簡便計算。

  2、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點:能應用加法運算定律和減法的運算性質進行小數(shù)加、減法的簡便計算。

  教學難點: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具學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同學們,以前我們學習了哪些加法運算定律?生: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師:你能用字母把它們表示出來嗎?(學生說,教師板書)生:加法交換律a+b=b+a;加法結合律a+b+c=a=(b+c)。師:我們學這些運算定律的.目的是什么?

  生:學這些運算定律是為了幫助我們進行簡便計算。

  師:下面的每組算式兩邊的結果相等嗎?計算后,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2+0.5○0.5+3.2(4.7+2.6)+7.4○4.7+(2.6+.4)生:相等,兩個小數(shù)相加,交換加數(shù)的位置,和不變。三個小數(shù)相加,先把前兩個小數(shù)相加,再加第三個數(shù),或者先把后兩個數(shù)相加,再加第一個數(shù),結果不變。

  師:整數(shù)加法的運算定律在小數(shù)加法的運算定律頁同樣適用。應用這些運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數(shù)計算簡便些、我們今天就學習整數(shù)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shù)。(板書)

  二、自主探究

  出示例4.計算0.6+7.91+3.4+0.09

  師:上面的算式屬于什么算式?我們應該怎樣計算呢?

  生:上面是連加算式。按照運算順序,從左往右計算,計算出的小數(shù)如果末尾有0要去掉。

  師:自己試著計算一下。(學生獨立完成,板演)0.6+7.91+3.4+0.09=8.51+3.4+0.09=11.91+0.09=12

  師:觀察上面的算式,想到其他的計算方法嗎?生:整體觀察算式發(fā)現(xiàn),如果交換7.91和3.4的位置,這樣0.6與3.4、7.91與0.09都可以湊整計算,也就是說在運用加法交換律后,再繼續(xù)使用加法結合律就可以使計算更簡便些。

  師:你會解答嗎?

 。▽W生獨立完成,板演展示)0.6+7.91+3.4+0.09

  =(0.6+3.4)+7.91+0.09)=4+8

  三、探究結果匯報

  師:通過上面的學習,把整數(shù)加法運算定律推廣到小數(shù),你有哪些收獲?

  生1: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在小數(shù)加法中同樣適用,運用這些運算定律,可以使得計算簡便些。

  生2:計算小數(shù)加、減法,可以按照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也可以根據(jù)算式的特征,靈活選擇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

  四、師生總結收獲

  師:通過本課時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生:整數(shù)加、減法中的運算定律對小數(shù)加、減法同樣適用,在計算時,我們要先觀察算式中的數(shù)據(jù),根據(jù)數(shù)據(jù)的特點選擇合適的簡便算法。

【四年級數(shù)學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數(shù)學教學設計06-21

數(shù)學《比》教學設計05-08

數(shù)學教學設計01-09

數(shù)學負數(shù)教學設計06-23

數(shù)學函數(shù)教學設計06-27

關于數(shù)學的教學設計07-11

交通與數(shù)學教學設計07-12

《數(shù)學樂園》教學設計07-30

初中數(shù)學教學設計07-04

《時間與數(shù)學》教學設計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