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憫農》教案集合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憫農》教案集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憫農》教案集合1
活動準備
課件,圖片,錄音,米飯,場地布置(雜草地)。
活動目標
初步理解詩句意思,感受農民的辛苦和糧食的來之不易。
活動過程
1、情境導入引出主題,激發(fā)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
教師角色扮演并提出問題。
提問:你們知道香噴噴的大米是從哪兒來的嗎?農民伯伯是怎樣種地的呢?
2、看圖片,理解古詩大意。
(1)師:當太陽高高地掛在天空的'時候,我扛著鋤頭去種地。(出示教師角色表演時的種地圖片)
你種過地嗎?和我一起去怎么樣?今天你們可要幫我的忙,把地里的雜草拔光,要仔細地一個挨一個地拔,千萬別漏掉哦。(幼兒體驗拔草,體會農民鋤地的辛苦)
提問:為什么不想拔了?(太累了,太辛苦了)
小結:拔了這么一點就累了,每天我不僅要拔這么多草,而且還要種糧食,你說我累嗎?我辛苦嗎?
(2)邊出示圖片,邊提問。(出示第二張圖片)
太陽照到身上什么感覺?熱了會怎么樣呢?(流汗)
。ǔ鍪镜谌龔垐D片)
小結:我看到糧食變成餐桌上的美食時,就更高興了。
。ǔ鍪镜谒膹垐D片)
提問:可有時候我還是會生氣,你知道是為什么嗎?
(出示第五張圖片)
提問:為什么我會生氣呢?
3、看動畫,聽錄音,進一步理解古詩。
(1)聽古詩,說詩名。
提問:誰聽到了古詩的名字,是什么?
。2)看動畫,欣賞古詩。
。3)觀看動畫,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提問:大米和所有的糧食到底是從哪兒來的呢?我們吃飯時,應該怎么做呢?
《憫農》教案集合2
活動目標:
1、在說說、念念、玩玩、唱唱中初步了解古詩《憫農》的含義及意境,并能大膽地隨樂吟誦。
2、感受古詩中所表達的情感,知道糧食是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懂得愛惜糧食。
活動準備:
古詩、圖片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師幼共念《大饅頭,哪里來》
師:孩子們,大大的饅頭是從哪里來的?白白的面粉哪里來?黃黃的小麥哪里來?
師:農民伯伯種地辛苦嗎?那兒歌里告訴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二、變換方式誦讀古詩
1、觀察圖片理解詩意
師:老師這里有幾幅圖,請你們仔細看一看,畫面上有些什么?
師:你看到了什么?(幼兒自主回答)
師:農民伯伯在干什么呢?農民伯伯在莊稼地里怎么勞動的?我們一起來學一學。
師:天氣怎么樣?你從哪里看出來?
師:誰知道盤子里的香噴噴的白米飯哪里來的?
師:秋天到了,農民伯伯辛苦種的糧食都豐收了。你想對農民伯伯說些什么?
2、欣賞古詩體會意境
師:我們的唐代大詩人李紳寫下了一首很好聽的古詩《憫農》,就藏在這幾幅畫里,讓我們一起來聽一聽。
師:剛才你都聽到了哪些好聽的詩句?
3、多種形式熟悉詩句
師:我們一起看著圖試著來念一念。
師:會了嗎?接下來我領誦第一句,你們接下面幾句,題目我們一起說。
師:你們念的真好聽,下面我來請一位小詩人來領誦,誰愿意自告奮勇?
師:你們真像小詩人,下面,我們換種方式來試試看。楊老師念第一句,你們接第二句,楊老師念第三句,你們接第四句,我們輪流念,好嗎?
師:接下來,我們男孩和女孩來PK下,看看誰念的又清楚又好聽,好嗎?誰先來?男女小詩人們表演的旗鼓相當,為你們精彩的朗誦鼓掌。
師:接下來我們玩?zhèn)開火車的游戲,四個小朋友一組,每組誦讀一句古詩,看看哪一組朗誦得又清楚又好聽。
4、撿米粒游戲有節(jié)奏誦讀
師:秋天,農民伯伯種的糧食豐收了,可是在收割的時候地上掉了好多的米粒,怎么辦?那請你們看一看、聽一聽,我是怎么撿的?(教師示范有節(jié)奏邊撿米粒邊念古詩)
師:我是怎么撿米粒的'?讓我們跟著熟悉的音樂一起來試一試吧!
師:這邊有好多米粒,我們一起幫助農民伯伯撿米粒吧!天快黑了,我們得加快速度撿哦(速度放快)
三、吟唱古詩情感升華
師:這么好聽的古詩還可以?我們一起來聽一聽。你可以跟著這段熟悉的音樂配上我們新學的古詩一起輕聲地唱一唱(幼兒跟著音樂一起哼唱)
師:看來有的小朋友已經(jīng)會唱了,那我們一起來唱一唱吧!這次可以加上好看的動作哦。ㄒ鞒旁姡
師:你們唱得很動聽,那我們集體來表演這首古詩,給后面的客人老師演一演,跟著音樂可以加上好看的動作哦。
附:《大饅頭,哪里來?》
大大的饅頭哪里來?白白的面粉做出來。
白白的面粉哪里來?黃黃的小麥磨出來。
黃黃的小麥哪里來?農民伯伯種出來。
農民伯伯勞動忙,大家都要愛惜糧。
古詩《憫農》唐李紳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憫農》教案集合3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看圖和朗讀,使學生理解古詩意思。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進一步鞏固給熟字加偏旁的識字方法。
4、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句,理解古詩意思。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過程:
一、啟發(fā)談話。
1、同學們,誰還記得《鋤禾》這首古詩?能給大家背一背嗎?
2、這首詩選自《憫農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這節(jié)課我們來學習第二首,板書課題:憫農(二)
二、學生自學
1、投影列出學習的步驟:
。1)借助漢語拼音讀古詩。
。2)借助工具書,查一查不認識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問題。(把問題在書中標寫出來)
2、學生進行自學,教師深入到學生中間,回答疑難,解決問題。
三、相互交流學習情況
1、教師出示生字卡片:“粒、顆、閑、夫、餓、死”指名讓學生讀生字,對讀得不準確的`地方及時提醒糾正。
2、結合學生遇到的難字說一說記憶字形的方法,教師板書。
死:第四筆是點,第五筆是撇。
餓:熟字“我”加上“饣”就是餓。
顆:熟字“棵”去掉木字旁,換上頁字旁,就是“一顆星”的“顆”。
閑:里外結構(或半包圍結構),先寫“門”,再寫“木”。注意最后一筆是“點”。
3、動手書空,教師進行板演,易錯的地方用彩色筆標出來。
4、師生共同介紹作者:李紳是唐代詩人。《憫農二首》是李紳流傳下來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內容深刻,對比鮮明,富有哲理。
5、理解字意(結合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理解,讓學生先說一說意思,相互補充,用投影羅列出來)
粒:像米一樣細小而成顆粒狀的東西。
粟:谷子,小米。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顆:小而圓的東西。
閑:無事可做;空閑。
夫:和農組成農夫,意思是:農民。
猶:還。
餓:肚子里沒有食物。
死:沒有了生命。
四海:我國古代認為中國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被颉八暮V畠取敝溉珖蛉澜。
6、理解每句詩的意思(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意思,教師及時進行幫助指導)
春種一粒粟:春天種下一粒谷物的種子。
秋收萬顆子:秋天收下千顆萬顆的糧食。
四海無閑田:天底下沒有一畝閑荒的土地。
農夫猶餓死:仍然還有不少農民吃不飽肚子而被餓死了。
7、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說全詩的意思。(先自己說一說,遇到問題主動與同學交換意見,或者向教師請教。)
8、請學生在全班說說全詩的意思,其他同學進行評價。(鼓勵學生開展相互間的評價,及時補充,形成生生互動的氛圍)。
四、指導朗讀
1、聽配樂朗讀,然后讓學生談談自己的體會。
2、與小組成員一起練習朗讀,相互評議,推選一名同學參加班級展示。
3、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參加朗讀競賽,然后評議出最佳選手。
4、全體同學伴著音樂進行朗讀。
五、練習鞏固
1、練習按照田字格書寫漢字。
粒:左窄右寬,“立”字略短。
顆:左右﹑寬窄﹑高低﹑長短一樣,“果
”字的最后一筆是點。
“閑、夫、餓、死”讓學生說說書寫時應注意的問題。
2、比一比,再組成詞語寫下來。
天()拉()一顆()
夫()粒()一棵()
3、背誦古詩
。1)自己練習背誦
。2)指名背誦
六、總結本課學習情況
七、布置作業(yè)
1、在生字本上抄寫難字。
2、背誦古詩,讓家長評分,記錄在書上。
【《憫農》教案】相關文章:
憫農的教案12-12
《憫農》教案04-11
憫農二教案02-16
中班教案《憫農》06-17
(實用)《憫農》教案06-09
大班憫農教案08-05
小班教案《憫農》03-18
《憫農》教案優(yōu)秀03-27
《憫農》的舞蹈教案11-22
大班《憫農》教案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