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

時間:2024-05-30 15:46:39 歷史 我要投稿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必備[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說到典故,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要準確理解有關典故的正確含義和使用方法,避免用錯,用偏,產(chǎn)生笑話,影響意思表達,還記得都學過哪些典故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必備[15篇]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1

  多行不義必自斃

  釋義:壞事干多了,結果是自己找死。

  語出:先秦·左丘明《左傳·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春秋時期,鄭國君王鄭武公有兩個兒子,一個稱“莊公”,一個稱“共叔段”。

  鄭武公死后,由他的大兒子鄭莊公繼位。可是莊公的弟弟共叔段在偏愛他的母親姜氏的支持下,竭力擴充自己的封地,積極進行奪取王位的準備工作。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知道后,力勸莊公,說:“君王要及早安排啊,共叔段的勢力已經(jīng)很強了,再這樣下去,您的王位會被他篡取的!”

  莊公聽了,卻道:“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意指:一個人若不仁義的'事情做多了,必定會自取滅亡,你就等著吧!

  丙真,共叔段的勢力在不斷擴大,將鄭國的西、北部邊境招于自己門下,直至廩延。同時,他在不停地修筑城池、屯田積兵,并讓其母親姜氏里應外合,攻下鄭都。

  莊公早有防備,趁共叔段進軍鄭都時,出奇兵攻其窩穴。長久受共叔段壓迫的農(nóng)民們也參與戰(zhàn)斗,使共叔段兵敗,逃亡他處,而莊公出軍追殺,最后使共叔段走投無路,被逼自殺。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2

  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南道;宋設京東路,后分京東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的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省,后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而行名。唐大部分屬河東道;宋設河東路;金分河東北、南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的開始;明置山西省,后改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而得名。西漢即有河南郡,為河南得名的開始。唐大部分屬都畿道和河南道;宋設京畿路和京西北路;金改南京路;元設河南江北省和河南江北道;明置河南省,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唐大部分屬河北道,為河北得名的開始。宋設河北路,后分河北東、西路;金分河北東路設大名府路;元設燕南趙北道;明設北平省,后廢省,所有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北直隸;清改直隸省;1929年民國改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和黔中道,后設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的開始;宋稱湖南路;元設嶺北湖南道;明屬湖廣省,后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淮南道和山南東道;宋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的開始;元設江南湖北道;明屬湖廣省,后改為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以舊廣州轄地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得名的開始;元設海北廣東道;明置廣東省,后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唐屬嶺南道;宋置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的開始;元設廣西兩江道;明置廣西省,后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幻駠灾;建國后改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

  黑龍江:以黑龍江而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唐屬河北道;遼置東京路;金仍之;元置遼陽行;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后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9民國改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偽滿復改奉天省,1945收復后仍改遼寧;建國初分遼東省和遼西省,后合并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簡稱浙東路和浙西路;元設浙東海右道和江南浙西道;明設浙江省,為浙江得名的開始,后改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西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和淮南西路;元屬江東建康道和淮西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后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后分設安徽省,為安徽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后合并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大部屬江南東道和淮南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屬江東建康道、江南浙西道、淮東江北道;明境內各府和直隸州直屬中央,稱為直隸,后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后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后合并恢復江蘇省,省名至今未變。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江南東道,后設福建觀察使,為福建得名的開始;宋置福建路;元設福建海右道;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唐屬關內道和隴右道;宋時東部屬宋秦鳳路,西部屬西夏;金分秦鳳路為秦鳳、臨洮、慶原三路;元初以甘州置甘肅路(不久即改甘州路),為甘肅得名的開始,后改寧夏行省為甘肅行省;明為陜西行都司;清分陜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后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云南:以在云嶺之南得名。漢即設云南縣,為云南得名的開始。唐為六詔,后為南詔;宋為大理國;元置云南行省及云南諸路道;明置云南省,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貴州:以貴山得名。唐為黔中道;宋屬夔州路;元屬湖廣行;明置貴州土司,是為貴州得名的開始,后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唐大部屬劍南道和山南東、山南西道;宋設川峽路(注:非川陜路),后分設西川路和峽西路,再分西川路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峽西路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稱四川,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的開始,后改益州路為成都府路,改梓州路為潼川府路,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路。元置四川省和四川行省和西蜀四川道;明置四川省,后改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唤▏醴譃榇|、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后合并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唐宋屬吐蕃;元其土地屬宣政院管轄;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wèi)藏地,后分設西寧辦事大臣,又稱青海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的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后屬甘邊寧海鎮(zhèn)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

  陜西:以陜原之西得名。唐大部屬京畿道和關內道;宋初設陜西路,為陜西得名的開始,后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huán)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陜西五路經(jīng)略使;元設陜西行省和陜西漢中道;明置陜西省,后改陜西布政使司;清改陜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滿語吉林烏意為沿江。唐屬東北民族地;遼屬東京路;金屬上京路;元屬遼陽行;明屬奴兒干都司;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P>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唐屬關內道;宋時屬西夏;元滅西夏后以舊地設西夏行省,不久改寧夏行省,治所為寧夏路,為寧夏得名的開始,后改行省為甘肅行省,遷甘州路。明屬陜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wèi);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并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后置寧夏。唤▏蟪废⑷敫拭C省,后設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唐屬嶺南道;宋屬廣南西路;元設海南海北道,是為海南得名的開始;明屬廣東省;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民國仍之,后設海南特別行政區(qū),仍屬。唤▏笤O海南行政區(qū),仍屬省,1988升海南省,省名至今未變。

  臺灣:以臺灣府得名。唐宋均為化外地;元在澎湖設巡檢司,兼管臺灣漁民;明為荷蘭所占,明末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清鄭氏,設臺灣府及臺廈道,是為臺灣得名的開始,并正式稱臺灣島,后改臺廈道為臺灣道;清末設臺灣省,后為日占,仍稱臺灣;民國收復,恢復臺灣省,省名至今未變。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明稱烏思藏,設都司等;清初稱衛(wèi)藏,衛(wèi)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的開始;清設西藏辦事大臣;民國初西藏地方;建國后仍之,后改西藏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唐為突厥地;宋時出現(xiàn)蒙古部落;后建元朝,其地直屬中書省及嶺北行;明分達靼韃及瓦剌;清統(tǒng)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并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qū),后均改省;建國前中共以今內蒙古東部設內蒙古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唐宋為西域;元明為察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地;清統(tǒng)一其地,其北部稱回部、南部稱準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其時貴州新辟疆土亦稱新疆);清未設新疆省,是為新疆得名的開始;民國仍之;建國后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qū),區(qū)名至今未變。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3

  管鮑之交

  指春秋時期,齊國齊桓公的兩位賢臣管仲和鮑叔牙之交。鮑叔牙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公子小白成為齊桓公后,公子糾死,管仲被囚禁了起來。鮑叔牙向齊桓公推薦了管仲。后管仲在齊國為相掌政,助齊桓公成為霸主。管仲曾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炎黃子孫

  大約四千多年前,軒轅黃帝聯(lián)合炎帝戰(zhàn)勝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后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qū)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后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二族又融合在一起,所以中華民族又稱為炎黃子孫。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孫曹髦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衛(wèi)士、僮仆討伐司馬昭,并在司馬昭心腹賈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濟所弒,年僅20歲。曹髦死后,司馬昭立曹奐為帝,既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265年,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稱帝,建立晉朝。

  淝水之戰(zhàn)

  十六國時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堅率80萬軍隊攻打東晉,秦晉兩軍夾淝水對陣。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率8萬北府兵迎擊。晉軍要求秦軍后撤,以便渡河一決勝負,秦軍撤退之際,晉軍渡水突擊,秦軍大敗,連聽到“風聲鶴唳”也以為是晉軍到了。此戰(zhàn)直接導致前秦衰亡,東晉則此后數(shù)十年間再無外族侵略。

  合縱連橫

  自秦孝公起,強大的秦國便有了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在縱橫家蘇秦的游說主張下,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結成聯(lián)盟,“合縱”抗秦,秦謀士張儀則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用“連橫”瓦解聯(lián)盟,為秦國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三國鼎立

  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陽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稱帝,改國號為魏,漢獻帝退位,東漢滅亡,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公元229年,孫權在武昌稱帝,國號吳,遷都建業(yè),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南北朝

  中國歷史上一段較長的分裂時期。南朝包含宋、齊、梁、陳四朝,北朝則包括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公元420年,東晉將領劉煜登基,國號“宋”,統(tǒng)治南方。北方的北魏公元439年統(tǒng)一了北方。南北政權分統(tǒng)天下百余年。

  八王之亂

  西晉中后期司馬氏同姓王之間為爭奪中央政權而爆發(fā)的`混戰(zhàn)。公元290年,司馬衷即位為晉惠帝,皇后賈南風除掉汝南網(wǎng)司馬亮、楚王司馬瑋,廢除太子。趙王司馬倫聯(lián)合齊王司馬冏廢賈后,之后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颙、長沙王司馬乂、東海王司馬越等為爭奪皇位展開廝殺。最終司馬越毒死晉惠帝,奪取大權。西晉從此衰落。

  鴻門宴

  指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咸陽郊外的鴻門(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新豐鎮(zhèn)鴻門堡村)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軍的領袖項羽及劉邦。項羽在宴會上欲殺劉邦,但劉邦成功逃遁而去。這次宴會在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及楚漢戰(zhàn)爭皆發(fā)生重要影響,被后人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不懷好意的宴會。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當初到漢時不為劉邦重用,于是逃走,謀士蕭何追回了韓信,并舉薦給劉邦為將軍。韓信采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攻下三秦,占據(jù)關中,后協(xié)助劉邦擊敗項羽建立漢朝。劉邦稱帝之后,以韓信謀反為由將他將為淮陰侯,后蕭何與呂后設計將韓信處死。

  車同軌、書同文

  秦王嬴政先后滅韓、趙、燕、魏、楚、齊六國,統(tǒng)一了中國,自稱“始皇帝”。秦始皇采用丞相李斯的建議,“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貨幣、度量衡;為抵御匈奴,修筑了西起臨洮東至遼東的萬里長城,另一方面又焚書坑儒,大興土木。

  周公吐哺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他曾兩次輔佐武王伐紂,武王崩,又輔佐成王攝政,制禮樂,天下大治。據(jù)說他“一沐三捉發(fā),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成為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典范。

  春秋五霸、戰(zhàn)國七雄

  春秋五霸指春秋時期五次諸侯會盟的盟主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公,一說指齊桓公,晉襄公,楚莊公,武王闔閭,越王勾踐。戰(zhàn)國七雄指戰(zhàn)國時期的七個最強的諸侯國齊、楚、燕、韓、趙、魏、秦。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4

  楚王問鼎

  《左傳》記載,春秋時楚莊王曾率兵北伐至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不得不派王孫滿前去犒勞楚軍,而楚莊王竟驕橫地向王孫滿詢問周朝傳國之寶九鼎的`大小輕重。王孫滿回答說“在德不在鼎”。鼎是古代國家的權利的象征,楚莊公問鼎之輕重,有取代周室之意,“問鼎中原”源于此。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5

  言過其實

  三國時的馬謖喜歡討論計謀,諸葛亮很喜歡他,劉備臨死的時候對諸葛亮說:“馬謖說話言詞浮夸,超出他的實際能力,不可大用。希望先生注意! 后來諸葛亮出兵祁山,派馬謖作了先鋒。在街亭戰(zhàn)役中,馬謖大敗,部隊潰散。諸葛亮失去了依據(jù)地,只好撤軍,最后不得不依軍法斬了馬謖,后悔忘了劉備的'話。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6

  早年,有父子倆開了間小茶館,雖說本小,門面不大,可是店主善于經(jīng)營,小茶館越辦越興旺。知縣白老爺整天不掏錢的大魚大肉吃足了,便到小茶館來喝茶。他一人占一桌,罵罵咧咧不說,還得來點兒花生米、豆腐干什么的`。茶喝夠了就揚長而去———白喝。白老爺天天來,這父子倆可怎么受得了啊,卻又惹不起他,只好忍氣吞聲。

  不久,小茶館的老掌柜病倒了,便讓兒子司爐掌壺,應付生意。一天,白老爺一端起茶杯,就齜牙皺眉吧嗒嘴,說:“這水也沒開,茶也沒味兒!边^了幾天,白老爺來得少了;又過了幾天,白老爺漸漸不來了,小茶館又恢復了往日的興旺。老掌柜病愈后,問兒子:“白老爺為什么不來了?”兒子一笑,說:我給他沏茶,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7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ao)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只是個傀儡(kuilei),蟬聯(lián)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威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于心計,計謀過人。司馬昭方才坐上上將軍的寶座,鎮(zhèn)東上將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伐罪,大勝而歸。司馬昭為人奸滑,他以為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zhí)兵器的保護一呼百諾,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曹髦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帝王,他對司馬昭大權在握,自己不能親理朝政,越來越不滿,更擔憂自己有朝一日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昭廢掉。他想了好幾天,終于作出了決定。

  這天,曹髦把通常里還比較聽他話的王經(jīng)、王沈和王業(yè)三位大臣召入宮內,從懷中取失事先寫好的伐罪司馬昭的詔書,說道:“三位愛卿,司馬昭大權在握,野心勃勃,他稱帝之心連過路人都知道。我決不能坐以待斃,等著他來廢掉我。今天,我決定和你們一起去伐罪他!”這就是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歷史故事的來源。

  聽了這話,三位大臣呆若木雞,半晌才回過神來。

  王經(jīng)跪下身,一邊叩首一邊勸阻道:“陛下,這可千萬使不得啊!從前魯昭公不能容忍季氏專權,結果是失敗亡國,被全國人譏笑!此刻司馬昭專權并非一天兩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個兩個,而宮中肯聽命于您的,實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話,恐怕禍殃更大。還請陛下慎重思量,從長計議!”

  曹髦沖動起來,咬著牙說:“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已下了決心,做好了死的準備,另有什么恐怖的?況且我們不一定會死!”

  說完,他徑自入后宮,向太后稟報去了。

  王沈和王業(yè)明顯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馬昭的敵手,肯定必死無疑。他們生怕司馬昭今后會治他們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馬昭府中告發(fā)去了。

  曹髦手持利劍,帶了一百多名童仆剛出宮門,迎面趕上了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奉令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雙方動起手來,曹髦持劍大喝一聲:“我乃當朝天子,你們沖入宮中,莫非想殺君謀反不成?”

  這一聲大喝把賈充的手下全嚇得一動也不敢動,有幾個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賈充見這景象,扯著嗓子對一個名叫成濟的.手下人喝道:“司馬公正日里養(yǎng)你們是干嗎用的?莫非不正是為了

  今天這樣的時刻嗎?”

  成濟哆哆嗦嗦地問:“您看該怎么辦?是殺仍是綁起來?”

  賈充瞪著眼說:“司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濟這才壯起了膽,拿著長矛一直沖到曹髦的車前。曹髦高聲說:“你小子竟敢對我無禮?”誰知話還未說完,已被成濟一下子刺穿胸膛,從車上跌了下來,就地斷了氣。

  司馬昭沒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殺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虛。他頓時把大臣們召集起來,裝出很是傷心的樣子,擠出幾滴眼淚,假惺惺地說:“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們心中都明白,卻誰也不敢吱聲。

  司馬昭又問老臣陳泰:“發(fā)生了這樣的事,全國人會如何看我呢?”

  陳泰想了想,說:“只有殺了賈充,才可以向世人賠罪。”

  這話讓司馬昭聽了不順耳,他又問:“您再想想,另有什么其他措施嗎?”

  陳泰說:“實在沒有比這更好的措施了!

  司馬昭不再吭聲,心里暗暗地皮算著這事如哪邊理才好。最后,他決定將罪責歸于成濟一人,命令將成濟斬首示眾。

  就這樣,司馬昭把殺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飾了過去;接著,他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8

  王羲之吃墨

  朋友,你知道王羲之嗎?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書圣”之稱,他寫過很多作品,最有名的是《蘭亭集序》,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家,世人把他們合稱“二王”。但是你知道王羲之還吃過墨嗎?下面就聽我娓娓道來吧!

  一天中午,王羲之在練書法,書童端來了午飯,并催促王羲之趁熱快點吃。

  但是王羲之因為在練字,像是沒聽見似的.,繼續(xù)練字。書童沒辦法,只好請王羲之的媽媽過來喊他吃飯。

  當王羲之的媽媽過來,看到滿嘴黑漆漆的王羲之,很奇怪。又看他仍然手拿饅頭,往墨水里沾了沾,看都不看直接送到嘴里,這時媽媽才知道王羲之吃墨了,頓時忍不住大笑起來,而王羲之看到媽媽哈哈大笑的樣子,卻不以為然的對媽媽說:“媽媽,今天的午飯真好吃呀!弄得媽媽哭笑不得。

  王羲之看著哈哈大笑的媽媽,又看看自己手上剩下的饅頭,也跟著笑了起來。

  我平時總是大大咧咧,做事三心二意,寫字時要不就給一個筆畫來個隱身術,要不就是把字寫成“甲骨文”。

  當我看完王羲之的故事,我覺得我應該學習王羲之專心致志的精神。以后我可千萬不能這樣,必須認認真真的做每一件事。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9

  烏鳥私情

  【出處】(晉代)李密《陳情表》。

  【釋義】烏鳥:古人傳說,小烏能反哺老烏。比喻侍奉尊親的孝心。

  【歷史典故】

  李密,名虔,字令伯,武一一人,西晉文學家。李密從小境遇不佳,出生六個月就死了父親,四歲時舅父又強迫母親何氏改嫁。他是在祖母劉氏的撫養(yǎng)下長大成一人的,李密以孝敬祖母而聞名。相傳,祖母生病的時候,李密痛哭流涕,每天晚上衣不解一帶,守在祖母的身旁,侍奉其左右。所有的食物、湯藥,一定要先自己嘗過,然后才給祖母進食。

  蜀國滅亡后,晉武帝準備讓李密做太子洗馬這個官,郡縣不斷催促他前去任職。這時,李密的祖母已九十六歲,年老多病,李密舍不得離開祖母,于是,就上書給晉武帝,陳述家里情況,說明祖母年老多病,需要人侍奉,這就是著名的《陳情表》。李密在《陳情表》中懇切地說:“如果沒有祖母就沒有今天的我,今天祖母需要我,否則就不能安度晚年。據(jù)說烏鴉都知道喂養(yǎng)衰老的'母鳥,人豈能不如鳥呢?況且陛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許多官員都受到您的垂憐,何況我比他們更加特別。我請求陛下準許我奉養(yǎng)祖母,讓她安度晚年!”

  《陳情表》言語懇切,委婉動人,晉武帝看了,為李密對祖母的一片孝心所感動,贊嘆李密“不空有名也”,不僅同意暫不赴詔,還

  嘉獎他孝敬長輩的誠心,賞賜一奴一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縣,發(fā)給他贍養(yǎng)祖母的費用。

  驚弓之鳥

  解釋: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原指以巧制勝,現(xiàn)以“驚弓之鳥”來形容受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反過來說,它啟示我們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俗話說的“未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也是與做賊心虛恰恰相反的意思。

  成語故事:

  更羸(léi)陪同魏王散步,看見遠處有一只大雁飛來。他對魏王說:“我不用箭,只要虛拉弓弦,就可以讓那只飛鳥跌落下來!,魏王聽了,聳肩一笑:“你的射箭技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更羸自信地說:“能!辈灰粫䞍海侵淮笱泔w到了頭頂上空。只見更羸拉弓扣弦,隨著嘣地一聲弦響,只見大雁先是向高處猛地一竄,隨后在空中無力地撲打幾下,便一頭栽落下來。

  魏王驚奇得半天合不攏嘴,拍掌大叫道:“啊呀,箭術竟能高超到這等地步,真是意想不到!”更羸說:“不是我的箭術高超,而是因為這只大雁身有隱傷!蔽和醺婀至耍骸按笱氵h在天邊,你怎么會知道它有隱傷呢?”更羸說:“這只大雁飛得很慢,鳴聲悲涼。根據(jù)我的經(jīng)驗,飛得慢,是因為它體內有傷;鳴聲悲,是因為它長久失群。這只孤雁瘡傷未愈,驚魂不定,所以一聽見尖利的弓弦響聲便驚逃高飛。由于急拍雙翅,用力過猛,引起舊傷迸裂,才跌落下來的!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10

  有備無患

  出處《傳·襄公十一年》書曰:“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备乙源艘(guī)。

  【釋義】“患”,禍患。事先有了充分的準備,就不會產(chǎn)生禍患。

  【故事】春秋時,晉悼公當了國君以后,想重振晉國的威名,像他的先祖晉文公一樣,稱霸諸侯。這時,鄭國是一個小國,一會兒和晉結盟,一會兒又歸順楚國。晉悼公很生氣,公元562年,他集合了宋、魯、衛(wèi)、劉等11國的部隊出兵伐鄭。鄰簡公兵敗投降,給晉國送去大批禮物,計有兵車一百輛,樂師數(shù)名,一批名貴樂器和十六個能歌善舞的女子。晉悼公很高興,把這些禮物的一半賞賜給魏絳,說:“魏絳,是你勸我跟戎、狄和好,又安定了中原各國;八年來,我們九次召集各國諸侯會盟,F(xiàn)在我們和各國的關系,就象一曲動聽的樂曲一樣和諧。鄭國送來這么多禮物,讓我和你同享吧!”魏絳說:“能和狄、戎和好相處,這是我們國家的福氣,大王做了中原諸侯的盟主,這是憑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過,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樂的`時候,能夠多考慮一些國家的未來。《尚書》里說:“在安定的時候,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fā)生的危險;您想到了,就會有所準備,有所準備,就不會發(fā)生禍患!以敢庥眠@些話來提醒大王!”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11

  從小我就看過不少歷史典故,其中一個我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典故就是《曹沖稱象》。

  曹沖很小的時候就善于觀察,人人都很喜歡他。有一天,孫權給曹操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見那頭巨象身強體壯,四肢粗壯,十分罕見。為了想知道這頭巨象的重量,曹操特地聚集了眾大臣一起來商議,大臣們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拿個稱來稱一下!庇械木驼f:“這要造個多大的稱,還是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吧”。當大家都在絞盡腦汁,爭執(zhí)不下的時候,曹沖走了過來。他彎腰低頭靠近曹操的耳朵,輕聲細語地說了一通。只見曹操聽了點頭稱是,連連叫好。

  曹操按照曹沖說的方法,叫家丁們準備好一條船,把巨象帶到了河邊,趕上船,當船下沉穩(wěn)定后在船舷齊水面的地方劃上一條線。然后宰把巨象趕下船,再往船上裝石頭,直到船下沉到那條線的'位置才停止,最后用稱稱出船上石頭的重量,這樣巨象的重量就測算出來了。

  曹沖的這個辦法不僅不用宰大象,而且還很輕松的量出它的體重。這個辦法“嘖嘖”讓大家稱贊,眾人們立刻豎起大拇指直夸曹沖的聰明。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典故,它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冷靜地分析,多動腦。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12

  三顧茅廬

  袁紹于官渡之戰(zhàn)敗北后,劉備投靠劉表,屯駐新野。公元207年,劉備三訪隆中,求得諸葛亮出山輔佐,并按照諸葛亮《隆中對》所言“東聯(lián)孫吳,西據(jù)荊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業(yè)。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13

  滄海桑田

  傳說仙女麻姑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的過去了,長得仍如十八九歲的姑娘,頭頂盤著發(fā)鬢,秀發(fā)垂至腰際,身上的'衣服光彩奪目。一次和友人舉杯歡宴,麻姑說:“我自從得到天命以來,已經(jīng)三次見到東海變?yōu)樯L。這次去仙山蓬萊,見海水比以前淺了許多,大概又快要變成陸地丘陵了吧!” 這個成語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14

  【賢母之一】孟母三遷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親仉氏,戰(zhàn)國時鄒國人。孟子少時,父早喪,孟子住的地兒離父親墓地比較近,就學會了喪葬這些事,孟母就說這不是久住的地兒,于是遷到一個靠近離殺豬宰羊的鬧市,孟子又學會了做買賣和屠殺的本事,孟說又說這地兒還是不適合居住。于是又搬到一個學校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賢母之二】岳母刺字

  岳母就是岳飛的`母親。岳飛年輕時,宋朝正值內憂外患。岳母擔心岳飛落草為寇,做了不忠不義之人,也希望他能為大宋盡力,報效國家,于是就在中堂下擺香點蠟,拜過祖宗而在岳飛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字,為的是讓岳飛永遠記住要做個忠臣,盡忠報國。

  【賢母之三】歐母畫荻教子

  歐陽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親歐陽觀是一個小吏。在歐陽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親就離開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擔全部落在歐陽修的母親鄭氏身上。眼看歐陽修就到上學的年齡了,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家里窮,買不起紙筆。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邊長著荻草,突發(fā)奇想,用這些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不是也很好嗎?于是她用荻草稈當筆,鋪沙當紙,開始教歐陽修練字。歐陽修跟著母親的教導,在地上一筆一劃地練習寫字,反反復復地練,錯了再寫,直到寫對寫工整為止,一絲不茍。后來歐陽修終于成為赫赫有名的大書法家。

  【賢母之四】陶母教子惜陰

  陶侃的母親湛氏,以教子有方和寬厚而著稱于世。有一次湛氏在織布,小陶侃就在一旁玩耍,也不學習。于是湛氏就跟小陶侃講:你看這梭子是不是轉的很快?小陶侃點了點頭。然后湛氏又說,這時光也就如同這梭子一樣,走的飛快啊。小陶侃茅塞頓開,從此用功苦讀,不負母望,一舉成才。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15

  1.魏道武帝拓跋珪

  入選理由:愛吃羊肉湯

  一碗羊肉湯成就了毛修之。拓跋跬打敗夏國后,擅長烹飪的毛修之被俘。后來他便找時機燉了一碗羊肉湯給尚書崔浩吃。崔浩一嘗,認為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薦給了拓跋燾。拓跋燾吃了毛修之的佳肴后,也點頭稱贊,便命毛修之為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廚師。從此,毛修之平步青云,仕途上一帆風順,后又做尚書、光祿大夫,直到南郡公。

  2.南朝宋文帝劉義隆

  入選理由:愛吃柑橘

  宋文帝病重,便讓弟弟劉義康做代理皇帝。故送禮的,把禮品一分為二,上品給劉義康,次品留給文帝。文帝有次吃柑,見其又小又澀。劉義康見后,給文帝從家里拿了些又大又甜的。

  3.齊明帝蕭鸞

  入選理由:愛吃粽子

  太官端上的有粽子,齊明帝蕭鸞便說:“這么多飯食,我一頓吃不了。粽子四個角都破了,我打包行不,留下來當晚飯吃吧!

  4.周宣帝宇文赟

  入選理由:愛吃羊肋

  宇文赟在吃飯時,吃了一個羊肋,把肉吃完后,把骨頭送給了傅伏,并說道:“這骨頭,你要好好保存。這可是我啃過的骨頭!备捣B忙把骨頭收藏起來,后與宇文邕共同進餐。

  5.唐肅宗李亨

  入選理由:愛吃熟肉

  唐肅宗還是太子時,經(jīng)常陪著老爹玄宗吃飯。一次御膳房準備了熟肉。其中有熟羊腿;实圩屆C宗把羊腿分割開來,肅宗便將羊腿割開,然后他用餅將手上沾滿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很不高興。肅宗擦完手將餅吃了,唐玄宗又很滿意了,對肅宗說:“現(xiàn)在的生活來之不易,理應珍惜!

  6.宋太祖趙匡胤

  入選理由:愛吃羊肝

  趙匡胤半夜突然起來。他此時非常想吃羊肝,卻猶豫不決,不肯下令。左右仆人一臉茫然,說道:“您有什么事就吩咐吧,我們定會照辦!”隨后,趙匡胤的風趣回答,再一次表現(xiàn)出他特有的可愛。他回答道:“我如果說了,每天必定有一只羊被你們殺死!”

  7.元世祖忽必烈

  入選理由:愛吃涮羊肉

  涮羊肉的發(fā)明與忽必烈有關。忽必烈率軍遠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燉羊肉。廚子便宰殺羔羊,剔選羊肉準備做。可敵軍突然來襲,廚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里混亂攪和一下,就撈出來,放點配料,給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掛上陣去了。沒過多久,忽必烈就凱旋了;爻螅霰亓也煌鼜N子的功勞,就讓他再做一次,并說味太淡,該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后,皆豎大拇指。忽必烈高興,給這道新菜賜名“涮羊肉”。

  8.明穆宗朱載垕

  入選理由:愛吃果餡餅

  明穆宗想吃果餡餅。御膳房便開始忙碌起來,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來內監(jiān)報賬,吃果餡餅花銷五十金。明穆宗即位前,久居民間,故知道民情,便驚呼道:“有五錢銀子,足以在東華門那里買一大盒子了。”

  9.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

  入選理由:愛吃涼皮

  咸豐帝愛吃涼粉。他微服私訪,在大街胡逛,看到有賣涼粉的。他一口氣吃了兩碗涼粉。吃完后,直夸涼粉味道好極了。為了能天天吃這人間美食,便把賣涼粉的叫到了宮中,一連吃了一個月的涼粉。頓頓吃,天天吃,咸豐帝最后直接吃膩了涼粉,在短時間之內是不會再吃了。賣涼粉的后把祖?zhèn)魇炙噦鹘o了御廚,也好日后能隨時為皇帝做涼粉。

  10.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

  入選理由:愛吃木瓜

  同治帝曾讓一個小宦官拿著自己御筆批的字條到內務府領500兩銀子去買木瓜吃。內務府負責人榮祿前來奏請:“各宮所需木瓜有專門部門供給,沒必要再花這么多冤枉錢!”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06-29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01-03

中國趣味歷史典故07-03

中國常用的歷史典故07-02

【精華】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05-30

中國經(jīng)典歷史典故15篇06-29

中國歷史典故07-28

中國歷史典故08-04

中國歷史典故8則06-29

熱門中國歷史典故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