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典故 推薦度:
- 中國歷史典故實用 推薦度:
- 中國歷史與政變的典故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集合]中國歷史典故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看到過典故吧,典故的來源大致有三個。第一,來源于民間故事、傳說、民間習俗、神話、歷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個地名等。你知道經(jīng)典的典故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歷史典故,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國歷史典故1
從小我就看過不少歷史典故,其中一個我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典故就是《曹沖稱象》。
曹沖很小的時候就善于觀察,人人都很喜歡他。有一天,孫權(quán)給曹操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見那頭巨象身強體壯,四肢粗壯,十分罕見。為了想知道這頭巨象的重量,曹操特地聚集了眾大臣一起來商議,大臣們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拿個稱來稱一下!庇械木驼f:“這要造個多大的稱,還是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吧”。當大家都在絞盡腦汁,爭執(zhí)不下的時候,曹沖走了過來。他彎腰低頭靠近曹操的耳朵,輕聲細語地說了一通。只見曹操聽了點頭稱是,連連叫好。
曹操按照曹沖說的方法,叫家丁們準備好一條船,把巨象帶到了河邊,趕上船,當船下沉穩(wěn)定后在船舷齊水面的地方劃上一條線。然后宰把巨象趕下船,再往船上裝石頭,直到船下沉到那條線的`位置才停止,最后用稱稱出船上石頭的重量,這樣巨象的重量就測算出來了。
曹沖的這個辦法不僅不用宰大象,而且還很輕松的量出它的體重。這個辦法“嘖嘖”讓大家稱贊,眾人們立刻豎起大拇指直夸曹沖的聰明。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典故,它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冷靜地分析,多動腦。
中國歷史典故2
1.魏道武帝拓跋珪
入選理由:愛吃羊肉湯
一碗羊肉湯成就了毛修之。拓跋跬打敗夏國后,擅長烹飪的毛修之被俘。后來他便找時機燉了一碗羊肉湯給尚書崔浩吃。崔浩一嘗,認為這是天下第一美味,便把毛修之推薦給了拓跋燾。拓跋燾吃了毛修之的佳肴后,也點頭稱贊,便命毛修之為太官令,成了皇帝的私人廚師。從此,毛修之平步青云,仕途上一帆風順,后又做尚書、光祿大夫,直到南郡公。
2.南朝宋文帝劉義隆
入選理由:愛吃柑橘
宋文帝病重,便讓弟弟劉義康做代理皇帝。故送禮的,把禮品一分為二,上品給劉義康,次品留給文帝。文帝有次吃柑,見其又小又澀。劉義康見后,給文帝從家里拿了些又大又甜的。
3.齊明帝蕭鸞
入選理由:愛吃粽子
太官端上的有粽子,齊明帝蕭鸞便說:“這么多飯食,我一頓吃不了。粽子四個角都破了,我打包行不,留下來當晚飯吃吧!
4.周宣帝宇文赟
入選理由:愛吃羊肋
宇文赟在吃飯時,吃了一個羊肋,把肉吃完后,把骨頭送給了傅伏,并說道:“這骨頭,你要好好保存。這可是我啃過的骨頭!备捣B忙把骨頭收藏起來,后與宇文邕共同進餐。
5.唐肅宗李亨
入選理由:愛吃熟肉
唐肅宗還是太子時,經(jīng)常陪著老爹玄宗吃飯。一次御膳房準備了熟肉。其中有熟羊腿。皇帝讓肅宗把羊腿分割開來,肅宗便將羊腿割開,然后他用餅將手上沾滿的羊油擦下去,皇帝看了很不高興。肅宗擦完手將餅吃了,唐玄宗又很滿意了,對肅宗說:“現(xiàn)在的生活來之不易,理應珍惜!
6.宋太祖趙匡胤
入選理由:愛吃羊肝
趙匡胤半夜突然起來。他此時非常想吃羊肝,卻猶豫不決,不肯下令。左右仆人一臉茫然,說道:“您有什么事就吩咐吧,我們定會照辦!”隨后,趙匡胤的風趣回答,再一次表現(xiàn)出他特有的可愛。他回答道:“我如果說了,每天必定有一只羊被你們殺死!”
7.元世祖忽必烈
入選理由:愛吃涮羊肉
涮羊肉的發(fā)明與忽必烈有關(guān)。忽必烈率軍遠征,嫌伙食太差,想吃清燉羊肉。廚子便宰殺羔羊,剔選羊肉準備做?蓴耻娡蝗粊硪u,廚子情急之下把羊肉切成薄片,放在鍋里混亂攪和一下,就撈出來,放點配料,給忽必烈端去了。忽必烈肚子咕咕叫直叫,吃完就披掛上陣去了。沒過多久,忽必烈就凱旋了;爻,忽必烈不忘廚子的功勞,就讓他再做一次,并說味太淡,該多些配料。文武大臣吃后,皆豎大拇指。忽必烈高興,給這道新菜賜名“涮羊肉”。
8.明穆宗朱載垕
入選理由:愛吃果餡餅
明穆宗想吃果餡餅。御膳房便開始忙碌起來,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后來內(nèi)監(jiān)報賬,吃果餡餅花銷五十金。明穆宗即位前,久居民間,故知道民情,便驚呼道:“有五錢銀子,足以在東華門那里買一大盒子了。”
9.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
入選理由:愛吃涼皮
咸豐帝愛吃涼粉。他微服私訪,在大街胡逛,看到有賣涼粉的。他一口氣吃了兩碗涼粉。吃完后,直夸涼粉味道好極了。為了能天天吃這人間美食,便把賣涼粉的叫到了宮中,一連吃了一個月的涼粉。頓頓吃,天天吃,咸豐帝最后直接吃膩了涼粉,在短時間之內(nèi)是不會再吃了。賣涼粉的后把祖?zhèn)魇炙噦鹘o了御廚,也好日后能隨時為皇帝做涼粉。
10.同治帝愛新覺羅·載淳
入選理由:愛吃木瓜
同治帝曾讓一個小宦官拿著自己御筆批的字條到內(nèi)務府領(lǐng)500兩銀子去買木瓜吃。內(nèi)務府負責人榮祿前來奏請:“各宮所需木瓜有專門部門供給,沒必要再花這么多冤枉錢!”
中國歷史典故3
負荊請罪大家都應該有自己喜歡的中國歷史典故吧!我也有,我最喜歡的就是負荊請罪這個典故。
這個典故是我在一節(jié)語文課上知道的,雖然我不喜歡語文課,但這一節(jié)語文課不僅讓我學到了知識,還讓我知道了語文課的快樂。
剛開始的半節(jié)課,我一直沒怎么聽講,可到了后半節(jié)課我就來勁了,老師說:“我們這節(jié)課一起來學習課文《將相和》。”光聽這個題目你會想,這和負荊請罪哪里有半毛錢關(guān)系,但是里面的故事講的就是負荊請罪。聽我一一道來,人物一:藺相如(讀過完璧歸趙典故的應該知道,同一個人);人物二:廉頗。故事是這樣的:在澠池大會上秦王想占趙王得便宜,但藺相如見機行事未讓秦王得逞而立了大功,因此趙王并封他為上卿,職位超過了廉頗,廉頗很不服氣:“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贝撕筇A相如一直回避廉頗,后來手下人問藺相如為何如此,藺相如答:“大家知道,秦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鬧不和,別人不是就有機可乘了嗎?”這一席話使廉頗深感愧疚,覺得自己為了地位而不顧全大局,真是不應該,于是他背上荊條來到藺相如門前道歉。從此,兩人結(jié)為知己,同心協(xié)力保衛(wèi)趙國。這也就是課題將相和的.由來,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指和好的意思。
聽了這個故事,讓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顧全大局,而不要因小失大;在做錯了事情的同時,應該先檢討自己然后才責怪別人,這就是我為什么喜歡這個典故的原因。
中國歷史典故4
秦王政到二十二歲時,開始執(zhí)掌大權(quán).公元前238年,有人利用太后造反,秦王政剿滅了叛亂.又過了一年,他把呂不韋免了職,后來叫他自殺了.秦王殺了呂不韋,一心要統(tǒng)一中原,不斷地向各國進攻.
在這種情況下,燕太子丹覺得只有殺掉秦王,燕國才有好日子過.他把燕國的命運寄托在刺客身上,一心收買能刺殺秦王的人.
有個殺人犯叫秦舞陽,有膽量,太子丹把他救出來,收在自己的門下.連躲在燕國深山里的原秦國大將樊於(wū)期因煽動秦王政的兄弟長安君造反沒成功,逃到燕國也來投奔太子丹.太子丹還請到了很有本領(lǐng)的一位劍客荊軻(kē).太子丹對荊軻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去聯(lián)合各國諸侯也不行.我想,要是有位勇士打扮成使臣去見秦王,站在秦王面前,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
荊軻說:“秦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今河北涿州東).我要是能拿著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也許能叫我當面見他.”太子丹就叫人把地圖拿了出來.
荊軻背地里又去見樊於期,對他說,“秦王害死了將軍的父母宗族.將軍想報仇,我決定去行刺,怕的是見不到秦王.我要是能夠拿著將軍的頭顱去獻給他,他準能讓我見他.”
樊於期為了報仇,就拔出寶劍來自殺了.太子丹趴在樊於期的尸體上嗚嗚地哭了一陣,叫人把尸身安葬了,把那個人頭裝在一個木頭匣子里交給荊軻,又送給他一把用毒藥煎過的'匕首,只要刺出秦王一絲血,他就會立刻死去.
太子丹問荊軻什么時候動身,荊軻說:“我有個朋友叫蓋聶,我等他來做個幫手.”
太子丹說:“哪兒等得了呢?我這兒有個勇士名叫秦舞陽,叫他當個幫手吧.”
動身的那天,太子丹和幾個心腹偷偷地送他們到了易水,挑了一個僻靜的地方擺上酒席.喝酒時,太子丹忽然脫去外衣,摘去帽子,別人也都這么做.霎時,他們變成全身穿孝的了,大伙兒都顯得很悲傷.荊軻的朋友高漸離拿著筑(zhú,古時候的一種用竹尺敲出音樂來的樂器)奏著一個悲哀的歌兒.荊軻按著拍子,唱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太子丹斟了一杯酒,跪著遞給荊軻.荊軻一口喝下去,伸手拉著秦舞陽,蹦上了車,頭也不回,飛也似的去了.
公元前227年,荊軻到了咸陽,通報上去.秦王政一聽燕國的使臣把樊於期的人頭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上來了,就叫荊軻去見他.荊軻捧著樊於期的人頭,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地上了秦國朝堂的臺階.
秦舞陽一上朝堂就不由得害怕起來.秦王的左右一見,喝了一聲,說:“使者干嗎臉變了顏色?”
荊軻回頭一瞧,就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跟死人差不多.他對秦王說:“他是北方的粗魯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
秦王對荊軻說:“叫他退下去!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心里怪秦舞陽太不中用,只好獨自捧著木頭匣子獻給秦王.秦王打開一瞧,果然是樊於期的腦袋,他又叫荊軻拿過地圖來.荊軻回到臺階下面,從秦舞陽的手里接過了地圖,回身又上去了.他把那一卷地圖慢慢地打開,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指給秦王看.等地圖全部打開,卷在地圖里的匕首可就露出來了.“圖窮匕首見(xiàn)”的典故就是這么來的.
秦王一見,立刻蹦了起來.荊軻連忙抓起匕首,扔了地圖,左手揪住秦王的袖子,右手扎了過去.秦王使勁地向后一轉(zhuǎn)身,那只袖子就斷了.他一下子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上來了.秦王一見跑是跑不了,躲也沒處躲,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兩個人好像走馬燈似的直轉(zhuǎn)悠.
臺階上面站著的幾個文官全都手無寸鐵;臺階下面的武士,照秦國的規(guī)矩沒有命令是不準上去的.荊軻逼得那么緊,秦王政只能繞著柱子跑.他身上雖說帶著寶劍,可是來不及拔出來.
有個伺候秦王的醫(yī)生,拿起藥罐子對準荊軻打過去,荊軻拿手一揚,秦王政就趁著這一眨眼的工夫,拼命拔那把寶劍.可是心急,寶劍長,怎么也拔不出來.
就在這時,有個手下人嚷道:“大王把寶劍拉到脊梁上,就能拔出來!”
秦王政真的把寶劍拔出來了,只一劍砍壞了荊軻的一條腿.荊軻站立不住,一下子就倒下了.他拿匕首扔向秦王政,秦王政往右邊一閃,那把匕首從他耳朵旁邊擦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秦王政跟著又向荊軻砍了一劍,荊軻用手一擋,被砍去了三只手指頭.
荊軻笑著說:“你的運氣真真不壞!我本來想先逼你退還諸侯的土地,因此沒早下手.可是你也長不了!”
就這樣,荊軻和秦舞陽沒有刺中秦王,自己卻被剁成了肉醬.
中國歷史典故5
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馬家族,結(jié)果被廢黜,司馬師立曹丕的孫子曹髦(mao)為帝。但是,曹髦空有帝王的虛名,手中卻沒有實權(quán),只是個傀儡(kuilei),蟬聯(lián)命一個朝廷官員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權(quán)威都集中在司馬師和他弟弟司馬昭手中。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第二個兒子,哥哥司馬師死后,他接替做了上將軍。司馬昭同父親、哥哥一樣,工于心計,計謀過人。司馬昭方才坐上上將軍的寶座,鎮(zhèn)東上將軍諸葛誕謀反,司馬昭率兵伐罪,大勝而歸。司馬昭為人奸滑,他以為魏國完全是依靠司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進進出出都有三千名手執(zhí)兵器的保護一呼百諾,所有的事情也不稟報朝廷,而直接由他決斷。
曹髦做了幾年有名無實的帝王,他對司馬昭大權(quán)在握,自己不能親理朝政,越來越不滿,更擔憂自己有朝一日會像曹芳一樣,被司馬昭廢掉。他想了好幾天,終于作出了決定。
這天,曹髦把通常里還比較聽他話的王經(jīng)、王沈和王業(yè)三位大臣召入宮內(nèi),從懷中取失事先寫好的伐罪司馬昭的詔書,說道:“三位愛卿,司馬昭大權(quán)在握,野心勃勃,他稱帝之心連過路人都知道。我決不能坐以待斃,等著他來廢掉我。今天,我決定和你們一起去伐罪他!”這就是成語“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歷史故事的.來源。
聽了這話,三位大臣呆若木雞,半晌才回過神來。
王經(jīng)跪下身,一邊叩首一邊勸阻道:“陛下,這可千萬使不得啊!從前魯昭公不能容忍季氏專權(quán),結(jié)果是失敗亡國,被全國人譏笑!此刻司馬昭專權(quán)并非一天兩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個兩個,而宮中肯聽命于您的,實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伐罪?假如不成功的話,恐怕禍殃更大。還請陛下慎重思量,從長計議!”
曹髦沖動起來,咬著牙說:“我實在是忍無可忍了。我已下了決心,做好了死的準備,另有什么恐怖的?況且我們不一定會死!”
說完,他徑自入后宮,向太后稟報去了。
王沈和王業(yè)明顯地知道曹髦基本不是司馬昭的敵手,肯定必死無疑。他們生怕司馬昭今后會治他們的罪,立即溜出大殿,直奔司馬昭府中告發(fā)去了。
曹髦手持利劍,帶了一百多名童仆剛出宮門,迎面趕上了司馬昭的心腹賈充奉令帶了一隊人馬趕來。雙方動起手來,曹髦持劍大喝一聲:“我乃當朝天子,你們沖入宮中,莫非想殺君謀反不成?”
這一聲大喝把賈充的手下全嚇得一動也不敢動,有幾個怯弱的甚至想回身逃跑。賈充見這景象,扯著嗓子對一個名叫成濟的手下人喝道:“司馬公正日里養(yǎng)你們是干嗎用的?莫非不正是為了
今天這樣的時刻嗎?”
成濟哆哆嗦嗦地問:“您看該怎么辦?是殺仍是綁起來?”
賈充瞪著眼說:“司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濟這才壯起了膽,拿著長矛一直沖到曹髦的車前。曹髦高聲說:“你小子竟敢對我無禮?”誰知話還未說完,已被成濟一下子刺穿胸膛,從車上跌了下來,就地斷了氣。
司馬昭沒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殺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虛。他頓時把大臣們召集起來,裝出很是傷心的樣子,擠出幾滴眼淚,假惺惺地說:“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們心中都明白,卻誰也不敢吱聲。
司馬昭又問老臣陳泰:“發(fā)生了這樣的事,全國人會如何看我呢?”
陳泰想了想,說:“只有殺了賈充,才可以向世人賠罪!
這話讓司馬昭聽了不順耳,他又問:“您再想想,另有什么其他措施嗎?”
陳泰說:“實在沒有比這更好的措施了!
司馬昭不再吭聲,心里暗暗地皮算著這事如哪邊理才好。最后,他決定將罪責歸于成濟一人,命令將成濟斬首示眾。
就這樣,司馬昭把殺曹髦的事容易地粉飾了過去;接著,他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
中國歷史典故6
如今,我國還存在某些姓氏之間不通婚的例子,而之所以不通婚,大都源于歷史或小說中的國仇家恨。秦、岳不通婚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據(jù)媒體報道:在合肥,載入族譜的岳飛后人有近萬名,一直以來,岳家男子不準與秦姓通婚,到新中國成立,這個家法才放寬。但如今翻族譜,還是幾乎沒有和秦姓通婚的。
岳秦不通婚的根源當然是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岳飛。宋朝抗金英雄岳飛被秦檜害死后,岳家立下嚴厲的家規(guī):不準和姓秦的聯(lián)姻,連當朋友都要保持距離。誰違背此家規(guī),就會從族譜上除名。故而乾隆時,曾有某秦姓狀元來到岳飛墓前留下感慨之句:“人從宋后少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
岳姓祖先不允許后人與秦姓通婚,也有一個姓氏的祖先不允許后人與岳姓通婚,那就是女真后裔完顏氏。凡姓完顏者,皆女真后裔,即滿族人。女真人的第一次輝煌是建立大金國,伐遼滅北宋,與南宋劃淮而治。在與南宋的攻伐當中,完顏宗翰、完顏宗弼等與南宋的岳飛爭斗,流傳下來的《精忠報國岳飛傳》膾炙人口,可是女真完顏氏后裔與岳飛后裔也因此成了永遠的仇敵。女真后裔都表明一個祖訓:女真后裔不和岳姓通婚。
元末明初,宗弼后代完顏佩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zhàn),因戰(zhàn)功被封為“女真將軍”,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東,現(xiàn)有完顏牌坊村)。明萬歷年間,完顏佩的十世孫完顏必重由肥東赴京趕考中得探花,為官河南,落戶鹿邑。河南鹿邑完老家村的完顏姓村民也仍然守護著女真完顏氏的文化符號和民間信仰,恪守著三大族規(guī):一是不聽不看《說岳全傳》;二是不唱不看《草坡面禮》、《八大錘》等戲曲,據(jù)說,1978年古典戲解禁后,有一個劇團在鄰村演《朱仙鎮(zhèn)》,被完老家村村民上臺阻止,并發(fā)生打斗;三是同姓同族不通婚,可與漢姓通婚,但不得與岳姓通婚。
歷史上潘姓曾被楊、武兩姓列為不通婚的對象,甚至有楊姓后人將“潘楊不通婚”的家訓寫進族譜。這完全是被虛構(gòu)的歷史故事害慘了。其實,《宋史》中并沒有“潘仁美與楊業(yè)不睦”的'記載。而后來的小說《楊家將演義》中,將潘仁美(原型潘美)描述成了陷害楊業(yè)的奸臣。
一部《水滸傳》,本是故事,潘金蓮紅杏出墻害死武大郎,這才有武松殺嫂……誰知從此后,武潘兩家勢如水火兩不相立,互不來往。想要結(jié)親,自然不被允許!端疂G傳》里的故事,對清河縣武潘兩家造成了深久的影響。為此,施耐庵直系后人施勝辰曾專程趕赴清河,代祖先向兩家后人致歉,武植祠堂里至今仍裱糊著他的詩作:“杜撰水滸施耐庵,潘武無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畫,貶褒迄今數(shù)百年。武植祠里斷公案,施家欠債施家還!
此外,梁、祝不通婚,源于《梁!分袊降牧_密歐與朱麗葉的愛情悲劇,希望悲劇不再重演;施、鄭不能通婚,源于清朝施瑯與鄭成功后人的家仇。
歷史煙云過眼,這些不合時宜的舊俗早就應該扔進歷史的垃圾堆了,何況其中很多故事本來就是子虛烏有的杜撰。
中國歷史典故7
賀監(jiān)歸湖
典出《新唐書·賀知章傳》。
唐朝詩人賀知章(659一744年),天賦很高,少時就以文章著稱鄉(xiāng)里,不到二十歲就中進士。后來他任秘書監(jiān)(朝廷管理文書檔案的官),世人又稱他為“賀監(jiān)”。
賀知章為人放達樂觀,對功名利祿不甚看重,喜交游,常與文友暢飲,高談闊論,醉后作詩。他的書法在當世也很有名氣,人們以得到他的詩作與書法為榮。
晚年,賀知章更加放達,自號“四明狂客”。唐玄宗天寶初年,他請求辭官為道士,返歸鄉(xiāng)里,獲得朝廷的'批準。以他的住宅為“千秋觀”,住宅周圍的湖面為“放生池”,玄宗賜名為“鏡湖”。這樣,賀知章終于遠離官場,在故鄉(xiāng)隱居,以一個仙風道骨的道士身份終其余生。
后來,“賀監(jiān)歸湖”這一典故,用來指人辭官歸鄉(xiāng)。
中國歷史典故8
【傾國傾城】
漢武帝時,協(xié)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古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復傾國,佳人難再得!
武帝無限神往,嘆息良久曰:“世豈有此人乎?”
平陽公主進言,謂李延年有妹,姿容絕代,妙麗善舞。
武帝召見,納入后宮,即后來深受寵幸的李夫人。
“傾國傾城”一詞,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絕倫,文學作品中引用甚多。
中國歷史典故9
【出處】(戰(zhàn)國·楚)宋玉《對楚王問》。
【釋義】曲調(diào)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少。比喻知音難得。也比喻說話、寫文章不通俗,能夠理解的人很少。
【歷史典故】
宋玉是戰(zhàn)國時楚國著名的文學家,他與唐勒、景差等人共同繼承和光大楚辭。雖然他的成就不及楚辭的創(chuàng)始人屈原,但在同時代人中,他的成就是最高的。他在楚襄王手下做事,由于文才出眾,遭到了許多人的妒忌,這些人不斷地在楚襄王面前說他的壞話。楚襄王本來不相信,但聽多了也就開始懷疑了。
有一次,楚襄王問他:“先生最近有行為失檢的地方嗎?為什么有人對你有許多不好的議論呢?”宋玉據(jù)理力爭,清楚地向楚襄王表明了自己的立場。楚襄王聽了他的話,不禁疑惑地說:“你說的確實很有道理,但是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與你不和呢?”宋玉若無其事地回答:“請大王寬恕,聽我講個故事:最近,有位客人來到我們郢都唱歌。他開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著他唱的有好幾千人;接著,他唱起了還算通俗的《陽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開始時少多了,但還有好幾百人。后來他唱格調(diào)比較高雅的《陽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幾十個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調(diào)高雅的商音、羽音,又雜以流利的徵音,城里跟著唱的人更少了,只剩下幾個。由此可見,唱的曲子格調(diào)越是高雅,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圣人有奇?zhèn)サ乃枷牒捅憩F(xiàn),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為呢?”楚王聽后恍然大悟。
【成長心語】
高調(diào)必然難以合拍,因為“曲高”往往“和寡”,這把大尺子堅硬而沉重,就像一堵圍墻,外面的`人要進來卻總是碰壁,他自己要出去也找不到出路。如果不合群,即使是再有能力的人,也難以得到別人的擁護。至察者無朋,一味對別人苛刻、挑剔只能讓別人和自己合不來。真正有修養(yǎng)的人會以寬容、豁達的胸襟對待周圍的人,包括他們的失誤和缺點。容人就不要過于精明,給他人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人際環(huán)境的同時,也給自己一個快樂的空間。
中國歷史典故10
雞鳴狗盜指微不足道的本領(lǐng),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下面是其成語典故,一起來閱讀下吧: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戰(zhàn)國時候,齊國的孟嘗君喜歡招納各種人做門客,號稱賓客三千。他對賓客是來者不拒,有才能的讓他們各盡其能,沒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嘗君率領(lǐng)眾賓客出使秦國。秦昭王將他留下,想讓他當相國。孟嘗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來。不久,大臣們勸秦王說:“留下孟嘗君對秦國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齊國有封地,有家人,怎么會真心為秦國辦事呢?”秦昭王覺得有理,便改變了主意,把孟嘗君和他的手下人軟禁起來,只等找個借口殺掉。
泰昭王有個最受寵愛的妃子,只要妃子說一,昭王絕不說二。孟嘗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應了,條件是拿齊國那一件天下無雙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報酬。這可叫孟嘗君作難了,因為剛到秦國,他便把這件狐白裘獻給了秦昭王。就在這時候,有一個門說:“我能把狐白裘找來!”說完就走了。
原來這個門客最善于鉆狗洞偷東西。他先摸清情況,知道昭王特別喜愛那件狐裘,一時舍不得穿,放在宮中的精品貯藏室里。他便借著月光,逃過巡邏人的眼睛,輕易地鉆進貯藏室把狐裘偷出來。妃子見到狐白裘高興極了,想方設(shè)法說服秦昭王放棄了殺孟嘗君的念頭,并準備過兩天為他餞行,送他回齊國。
孟嘗君可不敢再等過兩天,立即率領(lǐng)手下人連夜偷偷騎馬向東快奔。到了函谷關(guān)(在現(xiàn)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guī),函谷關(guān)每天雞叫才開門,半夜時候,雞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時,只聽見幾聲“喔,喔,喔”的雄雞啼鳴,接著,城關(guān)外的雄雞都打鳴了。原來,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怎么還沒睡蹭實雞就叫了呢?守關(guān)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guān)門,放他們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jīng)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guān),人家已經(jīng)出關(guān)多時了。
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
中國歷史典故11
戴震是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自然科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治學廣博,見解獨到,他對理學家“去人欲,存天理”的學說進行了質(zhì)疑和抨擊,梁啟超稱之為“前清學者第一人”。
戴震十歲才會說話,但他能“過目成誦”,學習知識喜歡追根究底,敢于懷疑和批判傳統(tǒng)的經(jīng)典。他在私塾學習時,聽老師講授《大學章句》。講完《右經(jīng)一章》,老師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述的,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zhí)筆記錄的`!
戴震問道:“老師,憑什么說這一章是孔子的話又由曾子記錄的?又憑什么知道以下十章是曾子的話,由曾子的學生執(zhí)筆記錄的?”
老師告訴他:“這是先儒朱熹的注釋里寫的。”
他又問:“朱熹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南宋。”
他追問:“孔子和曾子又是什么時代的人?”
老師答:“東周!
他又追問:“周與宋相距多少時間?”
老師答:“大約兩千年吧!”
戴震接著又問:“既然時間相距這么遠,那朱熹怎么會知道兩千年以前的事情呢?”
老師無言以對。
中國歷史典故14棄書捐劍
典出《史記·項羽本紀》。
項羽,名籍,秦朝末年人,是秦末農(nóng)民起義軍的首領(lǐng)。
他出身于楚國舊貴族,祖父就是楚國著名的大將項燕。他的叔父項梁習知兵法,文武全才,因為殺了人,帶著侄子項羽逃到吳縣(今江蘇蘇州)躲避官府的追捕。
當時項羽還很年輕,不肯認真讀書。叔父項梁替他著急,對他說:“你不好好讀書,將來怎么能成就大事業(yè)呢?”
項羽不屑地笑道:“讀書有什么用?只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罷了。我還不如學劍殺敵呢!”
項梁沒有辦法,只好讓他學劍。過了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項羽學劍又學不好。項梁大怒,氣得渾身發(fā)抖,拍案而起,將項羽叫到面前,嚴厲地批評他。
然而項羽不慌不忙,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說:“叔父請不要生氣,聽聽我的想法是否有道理。我認為讀書只不過記些古人的姓名,而學劍又只能對付一個人,這些都不值得我去學習。我要學就學習那些能夠與萬人對敵的本領(lǐng)。”
聽了項羽的話,項梁手捋胡須思索了片刻,點點頭,說道:
“看來你胸有大志,那我就教你學習兵法吧!學會了兵法就可以與萬人對敵了!
項梁精通兵法,教授侄子盡心盡力,一心想讓項羽學好這項本領(lǐng),將來好建功立業(yè)。項羽剛開始學習兵法,很感興趣,學習起來也比較認真。當他明白些大意后,就懈怠了,像讀書習劍一樣不愿意鉆研下去。
項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也無法打動項羽。項羽最終雖然兵法也沒有學好,但不久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起義,項梁、項羽在吳縣起兵響應,項羽成為叱咤風云的西楚霸王。
后來,“棄書捐劍”這一典故,用來借指學習書、劍、兵法等。
中國歷史典故12
出處 《癸辛雜識》(續(xù)集下):“諺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
原文:諺云:“虎生三子,必有一彪。”彪最獷惡,能食虎子也。予聞獵人云,凡虎將三子渡水,慮先往則子為彪所食,則必先負彪以往彼岸;既而挈一子次至,則復挈彪還;還則又挈一子往焉。最后始挈以去。蓋極意關(guān)防,惟恐食其子也。
大意:彪的性格很彪悍,會吃自己的同胞。老虎帶著三個孩子過河,必定先把彪背到對岸,然后帶第二個過去,同時在把彪提回去,然后帶第三個老虎到對岸,最后才把彪帶過去。
中國歷史典故13
語句出自《周易》第二卦:坤卦。全句為: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整句意思是說,積累善行善德的家族,這個家族的福報不會斷絕,家族的后代也會承受福報。常常做不善之事的家族,這個家族會經(jīng)常發(fā)生災禍,甚至連累后代。
古大德教人改心,現(xiàn)在人叫調(diào)整心態(tài),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當以善念,當每晚省身,害人傷人之心切不可有,助人諒人之心還須思之,道家說禍福無門,惟人自召。人還是廣積德,深積陰德為好,信仰“德”沒虧吃的,德的'能量甚大,荀子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兑捉(jīng)》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 !吨熳又渭腋裱浴氛f“倫常乖舛,立見消亡! 人還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不要做事就要利兒,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正所謂吃大虧得大福,不吃虧不得福。佛家說,“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蜀先主給傻兒子阿斗留下了“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钡捏鹧,但阿斗不信不聽,最終亡國奴一個,回歸道德信仰才能根治當下蕓蕓眾生之疾。
中國歷史典故14
王羲之吃墨
朋友,你知道王羲之嗎?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有“書圣”之稱,他寫過很多作品,最有名的是《蘭亭集序》,他的兒子王獻之也是書法家,世人把他們合稱“二王”。但是你知道王羲之還吃過墨嗎?下面就聽我娓娓道來吧!
一天中午,王羲之在練書法,書童端來了午飯,并催促王羲之趁熱快點吃。
但是王羲之因為在練字,像是沒聽見似的,繼續(xù)練字。書童沒辦法,只好請王羲之的媽媽過來喊他吃飯。
當王羲之的媽媽過來,看到滿嘴黑漆漆的王羲之,很奇怪。又看他仍然手拿饅頭,往墨水里沾了沾,看都不看直接送到嘴里,這時媽媽才知道王羲之吃墨了,頓時忍不住大笑起來,而王羲之看到媽媽哈哈大笑的樣子,卻不以為然的.對媽媽說:“媽媽,今天的午飯真好吃呀!弄得媽媽哭笑不得。
王羲之看著哈哈大笑的媽媽,又看看自己手上剩下的饅頭,也跟著笑了起來。
我平時總是大大咧咧,做事三心二意,寫字時要不就給一個筆畫來個隱身術(shù),要不就是把字寫成“甲骨文”。
當我看完王羲之的故事,我覺得我應該學習王羲之專心致志的精神。以后我可千萬不能這樣,必須認認真真的做每一件事。
中國歷史典故15
1、沙丘之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巡游在沙丘突然暴病死亡,趙高扣住秦始皇發(fā)給長子扶蘇的詔書不發(fā),與丞相李斯密謀偽造詔書賜扶蘇自殺,擁太子胡亥即位。
當時秦始皇長子扶蘇遠在河套監(jiān)軍,扶蘇的“老師”大將蒙恬手握30萬大軍,扶蘇完全可以把秦始皇暴卒渲染成被趙高、李斯、胡亥等人弒殺從而起兵南下,趙高等人又能如何?
當時秦軍主力一支在屠雎、任囂、趙佗指揮下南征百越,另一支則是扶蘇、蒙恬駐防長城的軍團,咸陽附近的“守備隊”豈能是蒙恬“野戰(zhàn)軍”的對手?誰能保證任囂、趙佗等人會千里馳援幫助“秦二世”?
可惜扶蘇不聽蒙恬之言,從而不僅喪失了皇位,更葬送了帝國。
2、董卓之亂
公元189年并州牧董卓進入首都洛陽,挾天子以令諸侯。董卓帶入洛陽的軍隊不過區(qū)區(qū)3000人,實力不如袁紹所部禁軍。騎都尉鮑信勸說袁紹誅殺董卓,袁紹不敢發(fā)兵從而錯失良機。
當時東漢中央禁軍主力尚存,丁原等人也不服董卓,董卓大軍主力遠在趕赴洛陽的途中,若此時袁紹振臂一呼,根基不穩(wěn)的董卓很難廢立成功。
可惜袁紹優(yōu)柔寡斷,這一次被董卓搶了先機,后來又被曹操搶了先機,于是家大業(yè)大只能為人作嫁。
3、高平陵之變
公元249年稱病賦閑在家的司馬懿聯(lián)合朝中大臣蔣濟、高柔等人以太后的名義關(guān)閉城門發(fā)動政變。
當時大將軍曹爽與皇帝在洛陽郊外狩獵,曹爽倘若接受“智囊”桓范的建議挾天子前往許都召集“野戰(zhàn)軍”攻入洛陽“平叛”,司馬懿手中的京師衛(wèi)隊顯然不是“野戰(zhàn)軍”的對手。太后的位置再高,也不能越過皇帝。
當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這時的曹爽竟然不能效仿,只能身死家滅牽連曹魏名存實亡。
4、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秦王、天策上將李世民率領(lǐng)心腹70多人在宣武門外伏殺上朝的'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
宇文泰開創(chuàng)的“府兵制”被隋唐沿襲,沒有皇帝詔令不能調(diào)動大軍,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即使是長孫無忌等文臣參加也不過區(qū)區(qū)100多人,李建成的東宮衛(wèi)隊多達20xx多人且有薛萬徹等名將統(tǒng)帥,軍中實力派李靖、李績、秦瓊等人觀望。
李世民能夠奇襲得手實在驚險,后來魏征也說倘若太子李建成接受自己的建議李世民早就難保。
5、多門之變
公元1457年“太上皇”朱祁鎮(zhèn)在石亨、曹景祥等人攛掇下發(fā)動政變,廢掉病重的明代宗朱祁鈺。
當時“野戰(zhàn)軍”兵權(quán)掌握在北京保衛(wèi)戰(zhàn)首席功臣兵部尚書于謙之手,皇帝依舊是朱祁鈺,倘若于謙以朱祁鈺的名義討伐“叛亂”,上千人組織的多門之變頃刻化為齏粉。誰能保證于謙會“按兵不動”坐視當朝皇帝被“太上皇”廢黜?
這些“政變”似乎都太過兒戲,但是發(fā)動者竟然都冒險成功,難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就是這般充滿故事傳奇?其他的政變例如陳橋兵變沒有一點難度。
【中國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中國歷史典故08-04
中國歷史典故07-28
(精華)中國歷史典故07-07
(熱門)中國歷史典故07-17
中國歷史典故【集合】07-27
(薦)中國歷史典故07-27
中國歷史典故8則06-29
熱門中國歷史典故10-09
中國歷史典故(薦)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