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典故(集錦15篇)
歷史的典故1
方克勤(1326~1377),字去矜,號介軒。明初濟寧府知府。浙江寧海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赴京應試,中二甲第二名,太祖朱元璋欽命他為濟寧府知府。
當時濟寧因戰(zhàn)爭破壞,人少地荒,城殘村敗,前任官員雖有恢復治理之舉,但收效甚微。他到任后,與農(nóng)民訂立墾田法約,按土地等級和規(guī)定時間征收賦稅,如果稅吏不遵守這些規(guī)定就受責罰,使墾荒者越來越多,大片荒地得以復墾收糧。濟寧城墻坍壞,按舊例,應由守兵修筑。濟寧守將仗勢役使民眾修城。時正當五六月間,天旱無雨,農(nóng)事正忙,萬余筑城之民不得收割莊稼,哭聲聞數(shù)里。克勤為此事憂憤不食,嘆道:“民病不救,焉用我為!”暗將此事稟告中書省,吏屬懼而不敢署名,克勤獨具己名上報。丞相胡惟庸得悉此事,立即下令停止筑城。詔下之日,正遇久旱甘霖,民眾歡呼而散。是年五谷豐登,百姓作歌頌克勤之德:“孰罷我役,使君之力。孰成我黍,使君之雨。使君勿去,我民父母!
方克勤為官為人,廉潔正直。任職三年,月俸有余則盡散給朋友,或留官庫,毫無私蓄。平素衣著儉樸,不穿綢緞,一布袍竟穿數(shù)年。居室簡陋,墻垣傾頹處,購葦席蔽風。室中無他物,只有書冊雜陳其間。與人交往從不受人一物。兗州長官通過方克勤的小仆人進獻兩個瓜,他也退回;一同鄉(xiāng)任鄰郡縣令,贈一大雁供其烹食,方克勤當即拒絕,并與之斷交。洪武八年(1375)春被召入朝,太祖褒獎他治理有功,命禮部賜宴款待。三月,復還濟寧府任職。后來,受到下屬官員呈遞奏章誣陷,被貶到江浦服勞役。
臨走時送行人眾,出東門時百姓脫了他一只靴子,放在城門洞木柵欄內(nèi),以表挽留之情。不久,方克勤又因“空印案”牽連遭處死。直到幾年后才知道他是受了冤枉,朝廷頒詔天下為他平反昭雪。濟寧百姓為表達對他的崇敬與懷念,特地集資在漁山書院塑像紀念。
【濟寧傳說故事】
。ㄒ唬S帝誕生
曲阜城東六里許,有個叫壽丘的地方。一道高崗隆起地面,這高崗就是壽丘遺跡。相傳華夏民族的祖先軒轅黃帝就誕生在這里。
據(jù)說,黃帝的母親叫附寶,有嬌氏之女,是少典國國君的妃子。附寶生有二子,長子是炎帝神農(nóng)氏,次子就是黃帝軒轅氏。
神農(nóng)氏比軒轅氏早出世,他教人播種五谷,親嘗百草為人治病,被擁戴為中原部落聯(lián)盟領袖,稱為炎帝,在陳建立了國都。后遷于魯(今山東曲阜一帶),國號大庭,在曲阜建有大庭庫,故曲阜又叫大庭。
附寶,是隨炎帝遷徙來曲阜的。一個初冬的夜晚,附寶獨自一人來到郊外,她夜望星空,思念故土。忽然間,天際亮起一道銀白耀眼的閃電,那閃電繞著北斗的第一顆星——樞星疾速地打了幾個旋,然后又倏地一下由天及地,消失了。幾乎在這同時,被驚呆的附寶忽然感覺到身上有一種奇妙的感覺。過了一些時間,她才知道自己受雷電感應而懷孕了。俗話說“十月懷胎,一朝分娩”。附寶卻一直懷孕二十四個月。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天高氣清,祥云萬朵,附寶覺得肚子疼痛難忍。不一會,隨著一聲嘹亮的.嬰兒啼哭,黃帝就這樣降臨到了人世。
剛出生的黃帝,額骨的中部隆起,形狀象太陽,這就是所謂“日角”;黃帝有龍的相貌,傳說他的手足也似龍爪龍趾;還有的說他四張臉。更奇異的是,黃帝剛出生就咿呀說話,不久就會走路了。十歲左右他就離開壽丘,到處拜師學藝,通訪名山大川,再沒回來。
。ǘ┥訇坏膫髡f
很久以前,玉皇大帝有七個如花似玉的女兒,最小的名叫皇娥;识鹇斆髁胬,勤勞善良,十幾歲就會采桑養(yǎng)蠶,繅絲織錦。清早,她時常一人身披霞光,搖著小船,來到天河源頭窮桑樹下,攀枝采桑。
這窮桑樹為林中之王,樹頭如傘,桑葉如扇。它五千年開一次花,一萬年結一次果。那紫瑪瑙般的桑椹,吃一粒就能長生不老;识鸱浅O矏圻@樹,常為它澆水、施肥。采完桑葉就坐在樹下放聲歌唱或拂袖漫舞。
有一天她正在唱歌,忽然聽到一陣悠揚的琴聲,像是為自己伴奏。回頭一看,只見一個眉清目秀的青年正在不遠處朝她彈琴呢!那青年見皇娥在看他,便很有禮貌地向前自我介紹說:“我叫金星,每天都在聽你歌唱,并被你動人的歌聲打動了!
從此,金星、皇娥結成好友,后來由友誼萌發(fā)了愛情。一年之后,他們在窮桑樹下蓋起幾間草房,舉行了簡樸的婚禮。男耕女織,夫唱婦隨。不久,又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少昊,小家庭甚是幸福美滿。
后來,玉皇大帝得知此事,非常生氣,派出天兵天將把他倆打入天牢,把少昊攆出天宮降落人間。這時少昊已是個英俊少年。
少昊落凡在泗水岸邊。那時候,泗水岸邊只有幾戶人家,人們把他看成神仙下凡,推他當了首領。少昊領著大家開荒種地,植桑養(yǎng)蠶,生活得非常美好。由于這里土地肥沃,桑麻遍野,往這里來的人越來越多,很快就發(fā)展成了個繁榮的城鎮(zhèn),少昊給它取名為窮桑邑,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一個少昊之國。再后來,領土擴大,少昊就把國都遷到了曲阜。
(三)尼山的傳說
叔梁紇年紀很大了,身邊有九個女兒,而只有一個跛足兒子,便想再要一個兒子,于是向顏家求婚。顏家姊妹三人,老大、老二嫌叔梁紇年紀太大,不愿嫁他。老三顏征在聽從父命,嫁給了他。
二人成婚后,夫婦便去尼丘山祈禱蒼天和山神,以保佑顏氏生個好兒子。果然,顏氏不久有了身孕,生下一個男孩。但這孩子相貌丑陋,頂如反盂(中低而四旁高);面有七露:眼露筋、鼻露孔、嘴露齒、耳露輪。顏氏見這孩子難看,哀聲嘆道:“好命苦。這般模樣怎能養(yǎng)活成人!”叔梁紇更是悲傷,遂把孩子丟在尼山腳下,走了。
當時天氣比較熱,孩子在地上哭。突然,山上下來一只老虎,在孩子身邊轉了幾圈,便叼進山洞里,按時為孩子哺乳。同時,一只老鷹也飛來,用翅膀為孩子打扇。這就是后世流傳的“鳳生虎養(yǎng)鷹打扇”。這山洞即是現(xiàn)存的夫子洞(又名坤靈洞)。
再說顏氏征在自從孩子被扔了以后,心里十分悲痛,于是常在尼山腳下轉來轉去。這天,她走在山麓前坡的小道上,突然聽到有孩子的哭聲,便尋聲而去,在山洞里發(fā)現(xiàn)一白胖的男孩,抱起一看,竟是自己的兒子。顏氏喜出望外,抱著孩子急匆匆往回走。顏氏為快些到家,慌不擇路,爬坡越溝,深一腳淺一腳地向前走。突然,她的羅裙被山棗樹上的刺掛住了,顏氏非常氣憤,對山棗樹說:“你們不要攔路。讓尼山神知道了,會把你們斬草除根的!闭f著,順手將掛羅裙的山棗樹捋了一把。從此,這里的山棗刺全部往下長。時至今日,還是如此。
顏氏抱著孩子走得又累又渴,再看看孩子,身上也臟了。這時,她看到一口水井,便走向前去,輕輕放下孩子,想取些水?伤龂@了一圈,怎么也夠不到水面,于是自言自語道:“井啊,要能把你搬倒,水流出來該有多好呀!”哪知她話剛說完,就聽到一陣流水聲。顏氏一看,井真的傾斜了,一股清水從井口向南流去。顏氏雙手合十感謝天神,然后手捧泉水喝了起來。那水又香又甜,喝下去通身清爽,頓時,一點也不累了。她又掬起清水,給孩子沐浴,然后回村子去了。
從此,這口井井壁傾斜,常年泉水如注,至今仍在顏母莊旁。泉水南流,形成一條小溪,后人為紀念孔子用泉水沐浴乃為智慧之源,遂稱這條小溪為智源溪。
歷史的典故2
相傳在秦朝的時候,有一戶姓孟的人家,種了一棵瓜,瓜秧順著墻爬到姜家結了瓜。瓜熟了,一瓜跨兩院得分啊!打開一看,里面有個又白又胖的小姑娘,于是就給她起了個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長大成人,方圓十里八里的老鄉(xiāng)親,誰都知道她是個人好、活好、聰明伶俐,又能彈琴、做詩、寫文章的好閨女。老兩口更是把她當成掌上明珠。
孟姜女的故事
這時候,秦始皇開始到處抓夫修長城。有一個叫范喜良的公子,是個書生,嚇得從家里跑了出來。他跑得口干舌燥,剛想歇腳,找點水喝,忽聽見一陣人喊馬叫和咚咚的亂跑聲。原來這里也正在抓人哩!他來不及跑了,就跳過了旁邊一堵院墻。原來這院墻里是孟家的后花園。這工夫,恰巧趕上孟姜女跟著丫環(huán)出來逛花園。孟姜女冷不丁地看見絲瓜架下藏著一個人,她和丫環(huán)剛要喊,范喜良就趕忙鉆了出來,上前鞠躬施禮哀告說:“小姐,小姐,別喊,別喊,我是逃難的,快救我一命吧!”
孟姜女一看,范喜良是個白面書生模樣,長得挺俊秀,就和丫環(huán)回去報告員外去了。老員外在后花園盤問范喜良的家鄉(xiāng)住處,姓甚名誰,何以跳墻入院。范喜良一五一十地作了口答。員外見他挺老實,知書達理,就答應把他暫時藏在家中。范喜良在孟家藏了些日子,老兩口見他一表人才,舉止大方,就商量著招他為婿。跟女兒一商量,女兒也同意。給范喜良一提,范公子也樂意,這門親事就這樣定了。
那年月,兵荒馬亂,三天兩頭抓民夫,要定的親事,誰家也不總撂著。老兩口一商量,擇了個吉日良辰,請來了親戚朋友。擺了兩桌酒席,歡歡喜喜地鬧了一天,倆人就拜堂成親了。常言說,“人有旦夕禍福,天有不測風云”。小兩口成親還不到三天,突然闖來了一伙衙役,沒容分說,就生拉硬扯地把范公子給抓走了!
這一去明明是兇多吉少,孟姜女成天哭啊,盼啊!可是眼巴巴地盼了一年,不光人沒有盼到,信兒也沒有盼來。孟姜女實在放心不下,就一連幾夜為丈夫趕做寒衣,要親自去長城尋找丈夫。她爹媽看她那執(zhí)拗的樣子,攔也攔不住,就答應了。孟姜女打整了行裝,辭別了二老,踏上了行程。孟姜女一直奔正北走,穿過一道道的山,蹚過一道道的水。餓了,啃口涼餑餑;渴了,喝口涼水;累了,坐在路邊歇歇腳。有一天,她問一位打柴的白發(fā)老伯伯:“這兒離長城還有多遠?”老伯伯說:“在很遠很遠的地方是幽州,長城還在幽州的北面!泵辖南耄骸熬褪情L城遠在天邊,我也要走到天邊找我的丈夫!”
孟姜女刮著風也走,下著雨也走。一天,她走到了一個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天也黑了,人也乏了,就奔破廟去了。破廟挺大,只有半人深的荒草和齜牙咧嘴的神像。她孤零零的一個年輕女子,怕得不得了?墒撬差櫜簧线@些了,找了個旮(gā)旯(lá)就睡了。夜里她夢見了正在桌前跟著丈夫學書,忽聽一陣砸門聲,闖進來一幫抓人的衙役。她一下驚醒了,原來是風吹得破廟的.門窗在響。她嘆了口氣,看看天色將明,又背起包裹上路了。
一天,她走得筋疲力盡,又覺得渾身發(fā)冷。她剛想歇歇腳,咕咚一下子就昏倒了。她蘇醒過來,才發(fā)覺自己是躺在老鄉(xiāng)家的熱炕頭上。房東大娘給她搟湯下面,沏紅糖姜水,她千恩萬謝,感激不盡。她出了點汗,覺得身子輕了一點,就掙扎著起來繼續(xù)趕路。房東大娘含著淚花拉著她說:“我知道你找丈夫心切,可你身上熱得像火炭一樣,我能忍心讓你走嗎!你再看看你那腳,都成了血疙瘩了,哪還是腳呀!”孟姜女一看自己的腳,可不是成了血疙瘩了。她在老大娘家又住了兩天,病沒好利索就又動身了。老大娘一邊掉淚,一邊嘴里念叨:“這是多好的媳婦呀!老天爺呀,你行行好,讓天下的夫妻團聚吧!”孟姜女終于到了修長城的地方。她打問修長城的民工:“您知道范喜良在哪里嗎?”打問一個,人家說不知道。再打問一個,人家搖搖頭,她不知打問了多少人,才打聽到了鄰村修長城的民工。鄰村的民工熱情地領著她找和范喜良一塊修長城的民工。
孟姜女問:“各位大哥,你們是和范喜良一塊修長城的嗎?”
大伙說:“是!”
“范喜良呢?”大伙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含著淚花誰也不吭聲。孟姜女一見這情景,嗡的一聲,頭發(fā)根一乍。她瞪大眼睛急追問:“俺丈夫范喜良呢?”大伙見瞞不過,吞吞吐吐地說:“范喜良上個月就……就……累……累……累……餓而死了!”
“尸首呢?”
大伙說:“死的人太多,埋不過來,監(jiān)工的都叫填到長城里頭了!”
大伙話音未落,孟姜女手拍著長城,就失聲痛哭起來。她哭哇,哭哇,只哭得成千上萬的民工,個個低頭掉淚,只見哭得日月無光,天昏地暗,只見哭得秋風悲號,海水揚波。正哭著,忽然嘩啦啦一聲巨響,長城像天崩地裂似的一下倒塌了一大段,露出了一堆堆人骨頭。那么多的白骨,哪一個是自己的丈夫呢?她忽地記起了小時聽母親講過的故事:親人的骨頭能滲進親人的鮮血。她咬破中指,滴血認尸。她又仔細辨認破爛的衣扣,認出了丈夫的的尸骨。孟姜女守著丈夫的尸骨,哭得死去活來。
歷史的典故3
孫權簡介
孫權(公元182—252),字仲謀。吳大帝,三國時吳國的建立者。吳郡富春縣(今浙江富陽)人。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后。曾任長沙太守,封破虜將軍。兄孫策,為討逆將軍,封吳侯。
孫權19歲就繼承其兄孫策之位,力據(jù)江東,擊敗了黃祖。后東吳聯(lián)合劉備,在赤壁之戰(zhàn)擊潰了曹操軍。東吳后來又和曹操軍在合肥附近鏖戰(zhàn),并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殺死關羽、大破劉備的討伐軍。曹丕稱帝后孫權先向北方稱臣,后自己建吳稱帝,遷都建業(yè)。
孫權英武果斷,膽略過人。他曾在濡須口一帶,乘大船偵探魏軍陣容,異常鎮(zhèn)定自若。魏軍弓箭齊發(fā),箭鏃集中在船的一側。孫權下令掉轉船頭,再以另一側受箭,待箭勻船平后再安全駛回。他“博覽書傳歷史”頗有才華。他曾寫信給曹操說:“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倍潭16字,寓意很深。
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戰(zhàn)敗劉表,取得荊州,企圖一舉滅吳。他對孫權聲稱:"今治水軍80萬方與將軍會貓于吳。"孫權沒有被曹操的氣勢洶洶所嚇倒。他果斷地采納魯肅的建議,與劉備結成同盟,在著名的赤壁之戰(zhàn)中,用火攻戰(zhàn)術大破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孫權審時度勢,考慮重新選擇一個合適的政治中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他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后,毅然決定自京口(今鎮(zhèn)江)徙治秣陵(今南京),又在石頭山建石頭城。次年改秣陵為建業(yè)。黃初二年(公元211年),因與劉備爭奪荊州,為便于指揮對蜀作戰(zhàn),又以荊州的鄂城為政治中心,改稱武昌。黃龍元年(公元229)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同年九月,又將都城自武昌遷回“舟車便利,無限險之虞:田野活饒,有轉輸之籍;進可以戰(zhàn),退可以守”的建業(yè)。這樣,孫權開創(chuàng)了南京的建都歷史。
孫權規(guī)劃并建造了建業(yè)都城,城周二十里十九步。建業(yè)城中建有壯麗的`宮城和衙署、民居中、寺院,城外有石頭城、丹陽郡城,還有人口集中和商業(yè)繁榮的市場。孫權創(chuàng)建的建業(yè)成為古代一座真正的城市,為日后南京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孫權對開發(fā)建業(yè)和整個江南地區(qū)做出重大貢獻。他采取了不少措施,鼓勵發(fā)展生產(chǎn)。他“親自受田”,將駕車用的八頭牛改作耕牛,以表示提倡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并下令禁止官史在家忙時征調(diào)農(nóng)民服徭役,以保證生產(chǎn)期間,又興修水利,疏浚和擴大秦淮河水道,開破崗瀆、運瀆、東渠、潮溝等。當時建業(yè)城有數(shù)千名技術熟練的手工業(yè)工人,從事絲織、冶鑄生產(chǎn)。孫權還發(fā)展了航海事業(yè),派將軍衛(wèi)溫和諸葛直領兵萬人航行到夷州(今臺灣省),又派人出使遼東半島及海南諸國,有的使者到高句麗、扶南(今柬埔寨)、林邑(今越南中部)和南洋群島等地。公元247年,還為西域僧人康僧會建造了建初寺,這是金陵的第一座佛寺。
孫權統(tǒng)治江東51年。他的一生,正是吳國創(chuàng)業(yè)的黃金時代。到他的晚年,有才華的太子孫登不幸早逝,其他兒子們?yōu)榱送跷幻鳡幇刀穮堑脑獨獯髠。太元二年(公?52年),孫權,這位雄踞江東的杰出政治家在失望中與世長辭,終年71歲,葬在蔣山之陽(今紫金山梅花山)。
孫權是三國時期一個重要的政治人物,智勇兼?zhèn)涞挠⑿邸?/p>
孫權典故—廣納忠言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里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后,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nóng)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并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后,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shù)。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xiàn)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么可以與曹操相提并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后,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后,我酒后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并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里不可。當時,任輔吳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fā)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nèi)。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么要發(fā)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孫權典故—孫權勸學
當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xiàn)在當權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多的理由來推托。孫權說:“我難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經(jīng)典成為傳授經(jīng)書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軍中事務繁多,誰能比得上我呢?我經(jīng)常讀書,(我)自認為(讀書對我)有很大的好處!眳蚊捎谑蔷烷_始學習。
等到魯肅到尋陽的時候,和呂蒙論議國家大事,(魯肅)驚訝地說:“你現(xiàn)在的才干和謀略,不再是以前那個吳縣的阿蒙了!”呂蒙說:“和有抱負的人分開一段時間后,就要用新的眼光來看待,長兄怎么認清事物這么晚!”于是魯肅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朋友才分別。
孫權典故—孫權射虎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孫權親自騎著馬去庱亭這個地方射虎,他所騎乘的馬被老虎抓傷,孫權把雙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卻停了下來,孫權用戈(古代兵器)攻擊老虎,才把老虎抓獲了。 孫權每次打獵,常乘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馬鞍。張昭變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擋它?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于原野,驍勇于猛獸?如一旦有所危險,恐天下恥笑?”孫權謝張昭曰:“年少慮事不遠,以此慚君!钡侨匀徊荒芸刂谱砸眩谑亲錾浠④,間不置蓋,一人駕駛,自己在里面射之。時有脫群之獸,犯其車,而權每手擊之以為樂。昭雖苦諫,孫權常笑而不答。
歷史的典故4
從小我就看過不少歷史典故,其中一個我最喜歡,印象最深刻的典故就是《曹沖稱象》。
曹沖很小的時候就善于觀察,人人都很喜歡他。有一天,孫權給曹操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見那頭巨象身強體壯,四肢粗壯,十分罕見。為了想知道這頭巨象的重量,曹操特地聚集了眾大臣一起來商議,大臣們紛紛各抒己見,有的`說:“拿個稱來稱一下!庇械木驼f:“這要造個多大的稱,還是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吧”。當大家都在絞盡腦汁,爭執(zhí)不下的時候,曹沖走了過來。他彎腰低頭靠近曹操的耳朵,輕聲細語地說了一通。只見曹操聽了點頭稱是,連連叫好。
曹操按照曹沖說的方法,叫家丁們準備好一條船,把巨象帶到了河邊,趕上船,當船下沉穩(wěn)定后在船舷齊水面的地方劃上一條線。然后宰把巨象趕下船,再往船上裝石頭,直到船下沉到那條線的位置才停止,最后用稱稱出船上石頭的重量,這樣巨象的重量就測算出來了。
曹沖的這個辦法不僅不用宰大象,而且還很輕松的量出它的體重。這個辦法“嘖嘖”讓大家稱贊,眾人們立刻豎起大拇指直夸曹沖的聰明。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歷史典故,它告訴我們無論遇到什么困難,都要冷靜地分析,多動腦。
歷史的典故5
【出處】《孫子·軍爭》。
【釋義】逸:安閑;勞:疲勞。指在戰(zhàn)爭中做好充分準備,養(yǎng)精蓄銳,等疲乏的敵人來犯時給予迎頭痛擊。
【歷史典故】
西漢末年,隴甘軍閥隗囂脫離劉秀,去投靠在四川稱帝的公孫述。劉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結果反被隗器打敗。
劉秀再派征西大將軍馮異,前去占領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將行巡立刻去枸邑搶占有利地形。馮異的部將們知道后,都勸馮異不要和行巡大軍作戰(zhàn)。馮異斬釘截鐵地說:“我們必須搶占枸邑‘以逸待勞’!瘪T異命令部隊急行軍,搶在行巡之前,占領了枸邑。馮異嚴密封鎖了消息,緊閉城門,偃旗息鼓,讓將士們休整。行巡的部隊急匆匆地剛趕到城下,城樓上突然鼓聲大作,亮出了馮異的帥旗。行巡的軍隊毫無防備,嚇得四下逃竄。馮異大開城門,領兵沖出城來,大敗敵軍。
讓自己的.軍隊養(yǎng)精蓄銳,以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稱為以逸待勞。
【成長心語】
兩軍對陣時,勞役的程度不同,形勢的優(yōu)劣也不同。一個明智的指揮者,會讓自己的軍隊養(yǎng)精蓄銳,等候從遠方趕來的敵軍,以達到消滅敵人的目的。馮異在這場戰(zhàn)爭中,就是趕在敵人的前面,搶占戰(zhàn)略要地,以逸待勞,等到敵人趕到時,殺對方個措手不及。在現(xiàn)代競技體育中,人們非常重視主場作戰(zhàn),都力爭取得主場優(yōu)勢,就是因為主場和客場的勞逸程度不同,在競爭中的地位也不同,此道理同樣適合平常生活。
歷史的典故6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故事
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羅貫中作品《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情節(jié),講述的是曹操和袁紹在白馬對峙時,曹操營中大將關羽斬殺了袁紹陣營兩大猛將顏良和文丑的故事。袁紹派遣顏良出戰(zhàn)前,帳營中的謀士曾告誡袁紹說,顏良的性子有些急,不能單獨讓他帶兵出戰(zhàn)。
但是,袁紹沒有聽從該謀士的意見,一意孤行地讓顏良去進攻曹將劉延。曹操的'謀士荀攸讓曹軍假裝在延津渡河,讓袁軍誤以為曹軍要偷襲他們的后方。于是,袁軍會分散兵力入駐延津,如此一來曹軍便可攻襲白馬。袁軍果然中了曹軍計謀,當顏良距離白馬十公里時候,已經(jīng)看見曹軍在前方。顏良震驚之余,倉皇準備迎戰(zhàn)。曹操派遣張遼和關羽攻打袁軍,關羽騎馬走到隊伍前方,看見對方將領顏良。關羽騎著馬沖入袁軍,還沒等顏良反應過來,關羽已經(jīng)沖到顏良面前,立即斬殺了顏良的頭顱。袁紹和文丑得知顏良已被曹軍殺害,心中萬般悲痛。決心前去與關羽交戰(zhàn),為好友顏良報仇。文丑與關羽大戰(zhàn)數(shù)個回合后,文丑感嘆對方實力太過強大,于是文丑駕馬沿河而逃。關羽哪里肯放過文丑,關羽乘勝追擊,快要追趕上文丑的時候,關羽使出絕技拖刀斬,將文丑誅殺。
《三國演義》中“關羽斬顏良誅文丑”是全文經(jīng)典的一個故事橋段,后來讀者認為,文丑和顏良都是赫赫有名的武將,不可能輕易被關羽誅殺。
歷史的典故7
一:白登之圍
漢太祖劉邦登基后,采用叔孫通的建議,恢復禮法,設三公和九卿,任用蕭何為丞相,采取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yǎng)生息的黃老政策。鼓勵生產(chǎn),輕徭薄賦。在政治上,則先分封功臣韓信、陳豨、彭越、英布等為王,等到政權穩(wěn)固,為了防止反叛和鞏固皇權穩(wěn)定則又以種種罪名取消他們的王爵,或貶或殺,改封劉氏宗親為王,訂立了“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誓言。此時,由于歷經(jīng)多年動亂,國力較弱,而漢高祖劉邦在攻打匈奴時,曾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于白登,即白登之圍事件,從此以后,漢朝采用和親政策,以婚姻和財寶換取帝國和平,于是,漢朝初期并沒有什么戰(zhàn)事,百姓得以休養(yǎng)生息。
二:諸呂之亂
漢高祖劉邦死后,漢惠帝劉盈繼位,但是在此期間,實際是呂后稱制。呂后尊漢高祖劉邦遺囑用曹參為丞相,蕭規(guī)曹隨,沿用漢高祖劉邦的黃老政治的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為史家所稱道,但呂后同時又任用外戚,壓制功臣,釀成“諸呂之亂”。
三:文景之治
呂后死后,諸呂之亂被以周勃為領袖的大臣鏟除,眾臣迎立漢文帝劉恒。他和兒子漢景帝劉啟即位期間,繼續(xù)采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恩威并施,恢復了多年戰(zhàn)爭帶來的巨大破壞,使人民負擔得到減輕;雖然漢景帝劉啟時期(前154年)發(fā)生了此時期唯一的動亂—“七國之亂”,但是僅經(jīng)歷10個月即為周亞夫、欒布所平定,并未對漢朝帶來實質影響。這段時期,匈奴雖然幾次入寇中原,但大多數(shù)時間里和南越一樣,處于相對和平的狀態(tài)。漢朝方面則不斷積蓄國力,透過馬復力等措施來積極備戰(zhàn)。這一時期史稱文景之治,是中國成為大一統(tǒng)時代以來,第一次被傳統(tǒng)歷史學家稱羨的治世時代。
四:南征北戰(zhàn)
漢景帝劉啟死后,其子劉徹即位,是為漢世宗孝武皇帝,也就是漢武帝。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前141年-前87年),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使得漢朝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變得更為強大。在政治上,漢武帝劉徹加強皇權,首創(chuàng)年號,采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后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yōu)橛,取消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jīng)此二次事件后,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并采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重用儒術。盡管武帝時期兼用儒、法、道、陰陽、縱橫等各家人才,漢朝也一直“霸王道雜之”,但漢武帝劉徹時期對儒家的采用,使得儒家思想得到重視,并在以后逐漸成為中國歷經(jīng)二千年的主流思想。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在這期間,漢朝先后出現(xiàn)了衛(wèi)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于擊敗匈奴單于,使得“漠南無王庭”。又收復南越國和朝鮮,使中國成為亞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大帝國。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并先后以兩位翁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大國,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經(jīng)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qū),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因此有了“絲綢之路”的美稱。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漢武帝時期,開疆拓土,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是漢朝疆域最大的時期,也是漢朝的極盛時期。
五:宣帝中興
漢武帝劉徹晚年,發(fā)生了著名的“巫蠱之禍”,太子劉據(jù)因此被害。漢武帝劉徹死后,年僅7歲的漢昭帝劉弗陵即位,是為孝昭皇帝。漢昭帝劉弗陵登基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5人共同輔政。但是在元鳳元年(前80年),爆發(fā)元鳳政變,漢昭帝劉弗陵清醒地誅殺了上官桀等一批陰謀權臣,避免了霍光被冤殺;艄鈴拇死^續(xù)輔佐漢昭帝劉弗陵治國。漢昭帝劉弗陵遵循漢武大帝劉徹晚年的政策,對內(nèi)繼續(xù)休養(yǎng)生息,以至于百姓安居樂業(yè),四海清平。漢昭帝劉弗陵死后,漢武帝劉徹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他行為放縱,密謀除掉霍光,但反被霍光廢掉。之后霍光又迎立漢宣帝劉詢(又名劉病己,漢武帝曾孫)即位,是為漢中宗。本始元年(前73年),霍光還政于漢宣帝劉詢。地節(jié)二年,霍光去世。但霍氏一門逐漸黑暗。漢宣帝劉詢將的`霍氏集團一網(wǎng)打盡。漢宣帝劉詢治國摒棄不切實際的儒學,采取道法結合的治國方針,在整頓吏治上沿用漢昭帝劉弗陵,勸民農(nóng)桑,抑制兼并,降低豪強在國家中的角色。經(jīng)過了漢武帝劉徹、漢昭帝劉弗陵、漢宣帝劉詢的治理,國家經(jīng)濟明顯恢復,使?jié)h朝再度迎來了盛世,這就是著名的武昭宣盛世。
漢武帝劉徹死后,漢宣帝劉病已時期即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這是今新疆地區(qū)正式歸屬中央統(tǒng)轄的開始。但是,漢朝經(jīng)歷多年戰(zhàn)爭,加上漢武帝劉徹好大喜功,對經(jīng)濟產(chǎn)生巨大沖擊,導致漢朝國力衰弱,前朝積蓄被揮霍殆盡。為此,漢武帝劉徹晚年曾發(fā)表著名的輪臺之詔,希望不再窮兵黷武,也使?jié)h朝不至于敗亡。為搶救經(jīng)濟,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曾采取一系列政策,將鑄幣、鹽鐵收歸中央管理,加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實行和糴法,開鑿白渠,并創(chuàng)立均輸、平準政策,穩(wěn)定物價,與民爭利,加強國家在經(jīng)濟中扮演的角色。
六:西漢滅亡
漢宣帝劉詢死后,漢元帝劉奭即位,西漢開始走向衰敗。漢元帝劉奭,柔仁好儒,導致皇權旁落,外戚與宦官勢力興起。漢元帝劉奭死后,漢成帝劉驁即位。漢成帝劉驁好女色,先后寵愛許皇后、班婕妤和趙氏姐妹(趙飛燕、趙合德),由于趙氏姐妹不能生育,漢成帝劉驁與其他妃嬪的子女均為趙飛燕姐妹殘害殺死,史稱“燕啄皇孫”。由于“酒色侵骨”,漢成帝劉驁最后竟死在溫柔鄉(xiāng)之中。漢成帝劉驁不理朝政,為外戚王氏集團的興起提供了條件,皇太后王政君權力急劇膨脹。漢成帝劉驁死后,漢哀帝劉欣即位,是為漢孝哀皇帝。漢哀帝劉欣有“斷袖之癖”,終日與他寵信的對象董賢廝混玩耍不理朝政。外戚王氏的權力進一步膨脹。國家已經(jīng)呈現(xiàn)一片末世之象,民間“再受命”說法四起。公元前1年8月15日,漢哀帝劉欣去世。8月17日,太皇太后王政君派王莽接替董賢成為大司馬,并迎接漢平帝劉衎。10月17日,劉衎即位,是為漢孝平皇帝。但是,漢平帝劉衎已經(jīng)淪為王莽的傀儡。公元6年2月3日,年僅14歲的漢平帝劉衎病死,王莽僅僅立孺子嬰(劉嬰)為皇太子,自己擔任“攝皇帝”。公元8年十一月,王莽廢除孺子嬰皇太子之位,建立新朝,史稱大新帝國或新莽王朝,西漢滅亡。
歷史的典故8
范蠡,春秋末期杰出的政治家。范蠡早年與宛令文種一同赴越國,為大夫。周敬王二十四年(前496年),越王允常死,勾踐即位,即位后,由范蠡主持軍事,與主持政務的文種攜手振興越國。輔佐勾踐臥薪嘗膽,圖強雪恥。經(jīng)過10余年努力,越國終于轉弱為強。勾踐十五年,范蠡建議勾踐發(fā)兵伐吳,襲破吳都(今江蘇蘇州),殺吳太子。勾踐二十四年,越軍在圍吳都三年后破城,夫差自殺。越國終于吞并吳國。 勾踐稱霸后,范蠡深知勾踐為人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決計激流勇退,就辭官歸隱 至齊國。他善于經(jīng)營,竟然治產(chǎn)至千萬。齊人尊他為賢人,請他為齊相。任齊相不久,范蠡又棄官散財,移居定陶,在定陶經(jīng)商又積財千萬,成了大富翁,號陶朱公。
范蠡不是吳國人,但他在無錫卻留下不少傳說。相傳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范蠡與西施隱居于此,泛舟湖上,故名蠡湖。蠡園因地處蠡湖之濱而得名。在無錫還有好多地名與范蠡有關,如蠡河、蠡橋、蠡園、馬蠡港橋等。在太湖邊上的`老百姓口頭中至今還流傳著這樣兩句民謠:種竹養(yǎng)魚千倍利,感謝西施和范蠡。
歷史的典故9
一、《史記》中的典故
【錐囊】 比喻有才智的人終能顯露頭角。語出《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碧贫鸥Α肚矏灐罚骸皻鉀_看劍匣,穎脫撫錐囊!苯柚该臁G逡ω尽逗惪谔枴罚骸板F囊有意來成市,玉貌無端亦被圍!眳⒁娬虏俊ぷh政“毛遂請行”。
【雀羅】 《史記·汲鄭列傳論》:“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廷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暑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一貴一賤,交情乃見。’”后以“雀羅”形容冷落的門庭或失勢之家。唐劉禹錫《有感》:“地幽蠶室閉,門靜雀羅開。”參見器用部·宮室“雀羅門”。
【卓家壚】 漢辭賦家司馬相如以琴挑逗富商卓王孫新寡的女兒卓文君,文君私奔,與相如在臨邛賣酒。卓文君當壚,司馬相如圍一條犢鼻褌洗酒器。見《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后以“卓家壚”、“文君壚”為年輕女子當壚賣酒的典故。唐張祜《送蜀客》:“莫戀卓家壚,相如已屑屑!彼侮懹巍端虑霸乱棺碇袘蜃鳌吩姡骸按司贫◤暮翁幍,判知不是文君壚!眳⒁娖饔貌俊わ嬍场拔木啤。
【梁苑宴】 孝王劉武是漢高祖劉邦之孫,文帝劉恒之子,漢景帝劉啟的胞弟。公元前168年封為梁王,建都睢陽,府庫金錢且百巨萬,珠玉寶器多于京師,并筑梁苑三百里。梁苑,原名東苑,也叫梁園、兔園,是古代名園。梁孝王經(jīng)常在其中廣納賓客,飲酒賦詩。當時名士司馬相如、鄒衍等均為座上客。見《史記〃梁孝王世家》。后以“梁苑宴”為貴族、名士宴飲的典故。宋蔡戡《觀雪》”公子休夸梁苑宴,高人空泛剡溪舟”
二、漢書中的典故
【長纓】 捕縛敵人的`長繩!稘h書·終軍傳》:“軍自請:‘愿受長纓,必覊南越王而致之闕下!碧屏谠短歧t歌鼓吹曲》之十一:“臣靖執(zhí)長纓,智勇伏囚拘!碧棋X起《送薛判官赴蜀》:“始見儒者雄,長纓系余孽。”宋陸游《夜讀兵書》詩:“長纓果可請,上馬不躊躇!薄肚迤綐贰ちP山》詞:“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參見人事部·志趣“請長纓”。
【束缊】 《漢書·蒯通傳》:“臣之里婦,與里之諸母相善也。里婦夜亡肉,姑以為盜,怒而逐之。婦晨去,過所善諸母,語以事而謝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词堈埢鹩谕鋈饧遥唬骸蚰阂,犬得肉,爭斗相殺,請火治之!鋈饧义嶙泛羝鋴D。”《韓詩外傳》卷七亦有此說,“缊”作“蘊”。后用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斗e薪賦》:“時束缊以請火,訪蓬茨于善鄰!彼吸S庭堅《次韻孫子實寄少游》:“誰能借前籌,還婦用束缊!眳⒁娙耸虏俊ば兄埂捌蚧稹薄
【終軍棄繻】 《漢書·終軍傳》:“初,軍從濟南當詣博士,步入關,關吏予軍繻。軍問:‘以此何為?’吏曰:‘為復傳,還當以合符!娫唬骸笳煞蛭饔,終不復傳還。’棄繻而去!崩],帛邊,書帛裂而分之,合為符信,作為出入關卡的憑證。棄繻,表示決心在關中創(chuàng)立事業(yè)。后因用為年少立大志之典。唐杜甫《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二首》之二:“宓子彈琴邑宰日,終軍棄繻英妙時!眳⒁娙耸虏俊ぶ救ぁ敖K軍志”。
【一囊】 《漢書·東方朔傳》:“朱儒長三尺余,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臣朔長九尺余,亦奉一囊粟,錢二百四十。朱儒飽欲死,臣朔饑欲死。臣言可用,幸異其禮;不可用,罷之,無令但索長安米!碧岂樫e王《在江南贈宋五之問》:“猶輕五車富,未重一囊貧!眳⒁娙耸虏俊へ氋v“曼倩饑”。
【赤白囊】 《漢書·丙吉傳》:“嘗出,適見驛騎持赤白囊,邊郡發(fā)犇命書馳來至。馭吏隨驛騎至公車刺取!庇鬟呹P告急文書。宋陸游《春夏雨旸調(diào)適頗有豐歲之望喜而有作》:“二十年無赤白囊,人間何地不耕桑!眳⒁娢鋫洳俊て渌俺嗄視。
【黑白丸】 《漢書·酷吏傳·尹賞》:“長安中奸猾浸多,閭里少年群輩殺吏,受賕報仇,相與探丸為彈,得赤丸者斫武吏,得黑丸者斫文吏,白者主治喪。”后以喻游俠殺人報仇。宋蘇軾《約公擇飲是日大風》:“偷兒夜探黑白丸,奮髯忽逢朱子元。”參見人事部·其他“探丸借客”。
【斷裳】 漢代的蓋寬饒,字次公,漁陽人。他極為剛正,看到朝廷中有不正之風,就不管得罪什么人,都要在上朝時向皇上說個明白。在任司馬時,為了便于行事,還未離殿門,便截斷裳衣,戴上大帽,佩著長劍,親自到士卒居處,視其飲食﹐有病者慰問并給以醫(yī)藥。見《漢書〃蓋寬饒傳》。后用為典故。明黃道《周圣主勤政典學頌》”斷裳雄冠之尉。莫不甑漱醴泉”
三、后漢書中的文化典故
【蒲鞭】 《后漢書·劉寬傳》:“典歷三郡,溫仁多恕,常以為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吏人有過,但用蒲鞭罰之,示辱而己,終不加苦。每行縣,止息亭傳,輒引學官祭酒及處士諸生執(zhí)經(jīng)對講。見父老,慰以農(nóng)里之言;少年,勉以孝悌之訓。人感德興行,日有所化!彼翁K蘇軾《次韻李端叔》:“顧我迂愚分竹使,與君談笑用蒲鞭!眳⒁娬虏俊ぶ卫怼捌驯蕖。
歷史的典故10
我國古代春秋時期,有一個比較大的諸侯國叫做晉國,那時候正是晉獻公姬詭諸的統(tǒng)治時期。晉獻公是曲沃武公的兒子,于公元前677年繼位為晉國的國君,在位期間多次征伐外地,大大擴張了晉國的領土。
這一次,晉獻公看上了鄰近晉國的兩個國家,它們分別是虞國和虢國。晉國雖然強大,但是多年來始終不能消滅這兩個國家,原因就是兩個國家有很親近的關系,晉國不論攻打其中的哪一個國家,另一個國家總會出兵相助,結果就是雙方都討不到便宜。晉獻公為了這件事愁眉苦惱了很多天,飯也吃不下。
晉獻公統(tǒng)治時期,任用賢才,晉國朝廷有很多有才能的人,其中有一個叫做荀息的人,他是晉獻公寵信的大臣之一。荀息見晉獻公為了得到虞和虢而苦惱,就想出了一個辦法。荀息向晉獻公進言道:“想要得到虞國和虢國,其實并不是一件難事。”晉獻公一聽是關于這件事的,眼皮也懶得抬一下,他是覺得無從下手的,所以認為荀息不過是來安慰自己,并沒有什么興趣,只是懶懶的說:“是嗎?你可知道若是晉國攻打虞國,那虢國就會出兵幫助虞國;若是晉國攻打虢國,那虞國也不會袖手旁觀的。這種情況下,晉國哪里能夠得到好處呢?”荀息淡定的一作揖,然后婉婉說到:“君上不必擔心,雖然虞和虢的關系親近,但是臣卻聽聞那虞國的國君虞公是一個貪得無厭之人,只要我們好好利用這一點,晉國之謀就可以實現(xiàn)了!
晉獻公一聽,來了興趣,轉眼緊緊盯著荀息說道:“如何謀劃?你且細細說來!避飨⒂忠蛔饕荆f:“虞虢親近,多年來亦是如此,因此不可強攻。只要君上舍得兩樣東西,臣便有十分的把握可以為晉謀得兩國!鲍I公一聽,自己還需要舍得兩樣東西,他好奇到底是哪兩樣東西,居然有這樣大的效果,就繼續(xù)問荀息到:“何物?卿可直言之!
荀息聽后,說到:“乃獻公所愛之良馬、美玉!鲍I公一聽就愣住了,他知道晉國有兩個地方分別盛產(chǎn)這兩種物品,晉國邊境一個叫做屈的地方盛產(chǎn)良馬,而垂棘則盛產(chǎn)上好的美玉。獻公心想,這個荀息膽子真大,良馬和美玉的'確是他心之所愛,他很舍不得這些東西,如果荀息的辦法不奏效,自己舍棄了這些心愛之物卻換不來虞虢兩國,自己要如何治他的罪呢?于是獻公說:“舍之為何?”荀息說:“君上可聽聞虞國虞公本性實貪,只要君上肯以良馬和美玉拉攏,他必定上鉤,與晉親近。虞晉親近,則虢國慌亂,慌亂就方便我們制造混亂,挑撥虞虢之間的關系。如此一來,虞虢關系破裂,晉國可分而取之。”
獻公又問:“若我舍不得兩個寶物呢?”荀息勸說到:“君上不必擔心所愛被奪,不過是放在離您較遠一點的倉庫里罷了,只要虞國成為晉國的囊中物,君上還怕拿不回您的寶貝嗎?”獻公聽完了荀息的話,認為這個辦法可行度比較高,最終決定按照荀息的辦法來做。獻公將良馬和美玉送給了虞公,虞公果然很高興,和晉國親近了很多。同時,晉國又在虞虢邊境地區(qū)故意制造混亂,挑撥虞虢兩國之間的關系,虞公上當,果然和虢國疏遠了很多。
晉獻公有一天就對虞公說:“既然虞晉已經(jīng)是好朋友的關系了,那我就不能看著你虞國受欺負,這樣吧,我愿意發(fā)動晉國的軍隊來幫助你教訓虢國,這樣你就可以不耗費兵力了。但是需要你同意晉軍從虞國借道,這樣就更容易成功了!庇莨宦,大為感動,當即就同意了,還說虞國也要出兵,還要打頭陣。獻公一聽這傻子居然這么上道,也做出感動的樣子。最后虢國被消滅了,晉軍卻沒有立刻回到晉國,晉將里克借口生病,賴在虞國都城不走,虞公不疑有假,準許了他和晉軍留在虞國。最終里克和獻公里應外合,輕易就滅亡了虞國。這就是晉獻公假道伐虢的故事。
歷史的典故11
巧言令色”留心眼
史載,漢文帝劉恒有一次游上林苑,問陪同的上林尉:“你知道這苑里飛禽走獸共有多少種、多少只嗎?”上林尉一時答不上來。有個管理虎圈的嗇夫,此時賣弄伶牙俐齒,對答如流,說得文帝眉開眼笑,馬上就要封他為上林令。
廷尉張釋之勸道,周勃和張相如都是大家公認最稱職的官員,在回答皇上問題時,有時也答不上來,哪像這小吏夸夸其談呢?如果提拔這樣的人,只怕天下人效仿,都去耍嘴皮子了。所以,提拔這樣的人要慎重。
文帝聽后認為有理,取消了任命。要善于明是非、辨真?zhèn),多聽諤諤之言,少聽溢美之詞,尤其是對那些懷有某種目的的'奉承、吹捧和贊美的話,那些明顯過頭的話,更要留一個心眼,保持高度警惕,在心中筑起一道有效防范的堅固堤壩。
歷史的典故12
【出處】
(漢)劉珍《東觀漢記·黃香傳》。
【釋義】
形容對父母十分孝敬。
【歷史典故】
東漢時,有一個人名叫黃香,很小的時候,他就知道親近、孝順父母。
在他九歲時,母親去世了,父親一人來養(yǎng)育他。他深知父親的辛苦,對父親倍加孝順,一切家務活都由他一個人承擔。別的小孩子在玩耍時,他在家里劈柴做飯,好讓父親有更多的時間休息。
夏天的時候,天氣炎熱,黃香的父親干完活,坐在院子里乘涼。黃香就用扇子把床扇涼,然后伺候父親上床就寢。冬天,天寒地凍,他先用自己的身體把被窩暖熱,才讓父親躺下睡覺。日久天長,黃香對父親的孝道深得鄉(xiāng)鄰的稱贊。
在黃香12歲時,江夏的太守稱他為“至孝”,漢和帝也曾嘉獎過他。
長大后,人們推舉黃香當?shù)胤焦。黃香擔任太守時,體恤百姓們的饑苦,愛護子民,為百姓謀利。有一次,黃香出任太守的地區(qū)遭受了特大水災,他毫不猶豫拿出自己歷年的俸祿,賑濟受災的百姓;同時上奏皇帝,請求減免百姓當年的稅務。百姓們都十分愛戴這位愛民如子的好官。在當時流行著這樣的一句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成長心語】
有句古語說得好:“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好品德中最為重要的`品德。人生在這個世界,長在這個世界,都源于父母。父母給了我們生命,哺育我們成長。因此,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母,報答養(yǎng)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是個好人呢?又有誰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一定要以黃香為榜樣,做一個孝敬父母,關愛老人的好孩子。
歷史的典故13
戰(zhàn)國末期,秦國日益強盛。秦昭王見楚王無道,國力衰微,有機可乘,立即命大將白起攻打楚國。不久,楚國京城陷落,接著白起又在山西上黨地區(qū)的長平大敗趙軍。秦軍軍威大振。
長平之戰(zhàn)后,白起又率得勝之師,移兵魏國,將魏國京城大梁鐵桶般地圍了起來。魏國朝野一片驚慌,不知如何是好。魏王召見蘇厲向他請教。
蘇厲說:“秦國早就有滅掉六國的打算,事情很難辦。不過,我愿意去見周天子,也許周天子能阻止秦國繼續(xù)用兵!蔽和趼犃颂K厲的話,心中升起一線希望。
蘇厲馬不停蹄地趕到周天子住的洛邑,對周赧王說:“白起善于用兵,秦昭王派白起攻占了楚國,又連敗趙國、韓國,目前又將魏國京城大梁圍住。如果大王您再不制止,只怕周朝的天下有傾覆的'危險!
周赧王覺得蘇厲說得挺對,就派人對白起說:“如今將軍已經(jīng)立下了大功,應當馬上托病退兵,急流勇退,不然一旦戰(zhàn)敗,就前功盡棄了!
白起根本不把周朝使者的話當回事,仍然對魏國發(fā)動猛烈的進攻,結果大獲全勝。
可是,白起雖然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秦昭王后來卻聽信讒言,不僅罷了白起的官,還逼迫他自殺。白起果然是前功盡棄。
◎成語釋義
形容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費。
◎故事出處
《史記·周本紀》:“今又將兵出塞,過兩周,倍韓,攻梁,一舉不得,前功盡棄!
◎出處譯文
現(xiàn)在您又帶兵出塞,路過東西兩周,背對韓國,攻打大梁,一旦戰(zhàn)敗,就前功盡棄了。
歷史的典故14
雞鳴狗盜 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戰(zhàn)國時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被扣留在秦國;他的一個門客裝狗夜入秦宮;偷盜出已經(jīng)獻給秦王的狐裘;送給秦王的一個愛妾;孟嘗君才獲得釋放。又靠一個門客裝雞叫;騙開了函谷關的城門;才逃回齊國。到了函谷關(在現(xiàn)在河南省靈寶縣,當時是秦國的東大門)正是半夜。按秦國法規(guī),函谷關每天雞叫才開門,孟嘗君的'另一個門客會學雞叫,而雞是只要聽到第一聲啼叫就立刻會跟著叫起來的。守關的士兵雖然覺得奇怪,但也只得起來打開關門,放他們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嘗君一行已經(jīng)逃走,立刻派出人馬追趕。追到函谷關,人家已經(jīng)出關多時了。孟嘗君靠著雞鳴狗盜之士逃回了齊國。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
歷史的典故15
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三國時代東吳的呂蒙,可說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周瑜死后,他繼任東吳的都督。設計擊敗了蜀漢的關羽,派部將潘璋把關羽殺死后,不久他也死去。
呂蒙本來是一個不務正業(yè)不肯用功的人,所以沒有什么學識。魯肅見了他,覺得沒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后來,魯肅再遇見他時,看見他和從前完全不同,是那樣威武,踉他談起軍事問題來,顯得很有知識,使魯肅覺得很驚異。便笑著對他開玩笑說:“現(xiàn)在,你的學識這么好,既英勇,又有如謀,再也不是吳下的`阿蒙了!
呂蒙答道:“人別后三天,就該另眼看待呀!”呂蒙的話,原文是“士別三日,刮目相待!
后來的人,便用“士別三日”這句話,來稱贊人離開后不久,進步很快的意思。
【歷史的典故】相關文章:
歷史的典故06-14
(精選)經(jīng)典歷史典故07-24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5-30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精選】05-30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2-19
歷史典故07-02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10-09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3-23
唐朝的歷史典故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