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篇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教學設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
【設計意圖】
《大綱》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敘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說,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xiàn)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學校附近有爬山虎,課前我組織學生實地觀察。觀察前我布置了觀察提綱:
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么印象?
。、對著那爬滿一堵墻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數(shù)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后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于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形狀、顏色等靜態(tài)的東西,通過實地觀察,學生容易掌握。為了幫助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樣在墻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體軟件,較形象地顯示了爬的過程。
為體現(xiàn)精要教學法的原則,力求圍繞重點設計了多項訓練內容,使學生在課內由老師指導下進行訓練,訓練中遇到的問題也能及時反饋。
【教學目標】
。薄W會本課生字新詞,能背誦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引導學生自覺運用讀懂自然段、分段等閱讀方法讀懂課文。
。场⑹箤W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點】
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特點寫好片段的。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薄嵉赜^察爬山虎、寫觀察爬山虎的日記。
。病⑼队捌。
。场⒍嗝襟w課件:
、 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 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熟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2、學會生字新詞;
。、給課文分段;
。、了解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
〖教學準備〗
1、實地觀察爬山虎。
。病懹^察日記。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薄⒅i語:
、 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zhí)偕蠏臁#ńz瓜)
、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我們要是種絲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項什么工作?
。ù罴茏。不搭架子,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
2、導語:
同學們知道了,葡萄和絲瓜都是搭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爬山虎的腳》。
。、對課題質疑。
二、檢查預習
對爬山虎的了解情況;
三、出示學習目標、自讀
四、學習生字新詞
。、開火車拼讀、糾音。
。ㄗ中沃攸c:隙、漾)
。、解釋生字詞。
五、默讀、思考
。薄⒄n文哪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分段。
。场⑺娜诵〗M討論分段情況、匯報。
六、教學第一段(第1自然段)
。薄⒛x、思考:
、 這一段講了什么?
、 你覺得爬山虎有什么特點?
。病⑻釂。
七、教學第二段(第2自然段)
。、大家還記得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起我們注意的是什么?(滿墻的葉子)你能說說你看到的葉子是怎樣的嗎?
。、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課文又是怎樣寫的:
、 爬山虎的葉子在生長中有什么變化?重點寫的是什么時候的葉子?從哪個詞看出來?
⑵ 課文寫爬山虎的`腳,為什么要寫第1、2自然段?
、 討論、歸納:要寫爬山虎的腳,先要向大家介紹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模樣、顏色等,然后才介紹爬山虎的腳,文章這樣寫就有條理了。
。、重點指導朗讀第3、4句。
。础⒅笇W生看著板書上的提綱試背第2自然段。
。、說說你最喜歡哪一個句子,你認為哪個詞語用得最好。
八、質疑
九、做練習3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剛長出:嫩紅--→嫩綠
葉子
長大了:綠得新鮮一順兒朝下均勻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來寫好片段的方法;
。、認識大自然的神奇,培養(yǎng)自己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來寫片段的,從中領悟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教學難點〗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1、在黑板上畫好一幅爬山虎(缺腳)的圖案。
。、多媒體課件:
、 爬山虎的腳爬墻示意圖;
、 一堵墻上的爬山虎。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檢查練習3。
。ㄍ队捌鍪荆
二、導入課文
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我們就帶著問題來學習第三段。
。ǔ鍪緦W標)
三、學習第3自然段
。薄⒛x:
用~~劃出爬山虎腳的句子,這幾句話分別講了什么?
。、提問:
出句子投影,齊讀。
。场⒅该谝旬嫼玫呐郎交⑸咸懋嬆_,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以課文為根據(jù),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這一自然段講了什么?
。、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三、學習第4自然段
。薄⒆杂勺x。
。、聽錄音,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场⒍嗝襟w顯示、理解。
。ㄒ豢门郎交⑹窃鯓釉趬ι吓赖。)
。础⒂谩啊眲澇雠郎交⒃趬ι吓赖膭幼鳎
觸--→巴--→拉--→貼
。、齊讀
。、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7、指導朗讀。
。、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
。、多媒體再顯示:
一棵--→滿墻的爬山虎
。保啊⑦@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四、教學第5自然段
1、根據(jù)課后練習1⑶,輕聲朗讀。
。、同桌討論、匯報。
。场⑽覀冇^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
(觀察細致、耐心)
五、第三段總結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最后講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
六、質疑
七、評議學生的一篇觀察日記
八、課外作業(yè)
1、根據(jù)平時對校內紫荊樹的觀察,自己確定一個意思來寫片段;
。病⒛銓哪膸讉方面來表現(xiàn)這個意思。
〖板書設計〗
生長位置、形狀、顏色
爬山虎的腳
觸--→巴--→拉--→貼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致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及爬墻過程。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標
上節(jié)課學習了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所寫的《爬山虎的腳》,葉圣陶爺爺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美極了,你們還記得嗎?
下面我們一邊看錄像(出示課件),一邊回憶課文是如何寫爬山虎的葉子的。
(邊看錄像,指名讀課文)
爬山虎爬滿整整一墻,確實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
(靠腳)
爬山虎確實有腳,它的腳是什么樣的,是怎樣靠著腳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樣圍繞它的腳來寫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來學習的內容。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1、打開書本,回憶課文哪幾自然段講爬山虎的腳?(3~5)自由讀第三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哪幾句話具體寫了爬山虎的腳?(3~5句)
2、指讀這三句話,思考:
這三句話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位置、樣子、顏色)板書。
3、交流:
位置:
、趴磳嵨。
、莆恢迷谀膬?(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板書。
、嵌嗝襟w顯示。
樣子:
、趴凑n件。
、剖鞘裁礃幼拥?
(六七根絲構成的枝狀的,每根細絲象蝸牛的觸角。)
、沁@里用了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蝸牛的觸角見過嗎?有什么特點?
(頭上有兩對觸角,在長觸角的尖端長著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腳就是這樣的。(投影顯示)
顏色:
嫩紅色。
4、這些內容作者是如何說的呢?齊讀課文3~5句。
5、看著圖,跟老師說。
(按課文順序說說看。)
6、同桌獨立練說,說說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
指名說,齊說。
師:“……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第六句話起了小結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寫了爬山虎的腳,為什么還有第一,二句呢?這兩句話又告訴了我們什么呢?
(指讀)
點撥:“今年我注意了”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
(因為不知道爬山虎怎樣爬,今年特別留心觀察,原來是有腳的,說明作者正是因為如此注意觀察,才能把腳的形狀、顏色寫得生動。)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過渡:原來爬山虎的腳是這樣的,那么爬山虎又是如何靠著它的腳往上爬的呢?
(板書:爬墻)
1、默讀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幾句話具體寫了爬山虎靠腳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讀第1、2句,其余同學圈出寫爬山虎往上爬的幾個動作的詞。
(板書:觸、巴、拉、貼)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動畫:
師講解。(為什么原來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chǎn)生了拉力,拉力使爬山虎在墻上貼得更緊了。
原來爬山虎是這樣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讀1、2句話。
4、自己練說爬山虎靠腳往上爬的過程。
(指名說。)
(齊說。)
5、如果仔細看細小的腳,你會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你會想到什么呢?(蛟龍的爪子)為什么?(看實物,顏色、有力、腳在墻上的樣子)
6、課件演示。
7、填空。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過渡:第四自然段通過一些恰當?shù)膭釉~和豐富的聯(lián)想,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腳怎樣爬墻,那么第五自然段寫了什么呢?
1、指讀,思考:
第五自然段寫了什么?
(講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變化。)
(板書:變化萎了牢固)
2、分讀:
想想這兩種情況下爬山虎的腳有哪兩種不同的變化?
3、怎樣相當牢固?
(齊讀)
4、從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結果,可以說明什么?
說明墻對爬山虎的作用多么重要,同時也照應了開頭,回答爬山虎順著墻往上爬的原因。
5、齊讀。
五、總結全文
1、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從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敘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學生交流,后齊讀。
2、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為什么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
(最能說明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那么課后,我們就學習課文的寫法來寫片段。
3、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的注意。但葉圣陶爺爺無論寫葉子,還是寫腳,都是那么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么原因呢?
(觀察細致)
六、課后練習
細致觀察一種植物,圍繞這種植物的某一特點,選取幾個方面內容寫一個片段,把這個特點寫清楚。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3
【設計理念】
《爬山虎的腳》是一篇精讀課文。葉圣陶老先生細致精準地描寫出爬山虎充滿了勃勃生機的“葉”和“腳”,形象生動、栩栩如生,這也是課文的重點。設計時分兩課時教學,第一課時重點研究“葉子的特點”,第二課時重點討論“腳”的特點。教學中立足工具——課本,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理解文章受到情感熏陶,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審美能力,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和諧統(tǒng)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過程與方法: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像爬山虎一樣的向上精神。
【教具準備】
教具(爬山虎實物,教學課件);學具(水彩筆)
【教學重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yǎng)學生有順序的觀察事物的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這篇課文主要講了爬山虎的___和____?(爬山虎的葉子和腳)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爬山虎的腳。
1、板書: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2遍)
2、質疑:學習爬山虎的腳,你最想知道什么?(隨機板書)
板:樣子?
怎樣爬?
……
3、小結:同學們提出的這些問題很有學習的價值!課文第3自然段就就講了爬山虎的樣子,還講了它生長的位置和顏色,請同學們打開課本默讀課文,畫出這樣的句子。
【通過質疑提出問題,來引發(fā)學生對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學習興趣,直奔教學目標。】
二、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找一找:學生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爬山虎樣子、生長位置和顏色的句子。
說一說:你找出了哪些句子呢?從這些句子中你知道了什么?(板:莖上長葉柄枝狀細絲嫩紅)
誰能說說蝸牛的腳是怎樣的?(觸角很細,頭上有圓片)
師:哦,原來爬山虎的腳就是這些細絲。
畫一畫:請同學們用筆畫出你了解到的爬山虎,看誰畫得又快又好!(學生繪畫)
評一評:誰愿意把自己的畫讓老師展示一下,請同學們對照板書評評這幅畫。(投影爬山虎實物)
讀一讀:誰能通過朗讀讀出你了解的爬山虎嗎?
【利用對比教學,讓學生感悟爬山虎腳的特點,采取說、畫評的方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語感和表達能力】
三、了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過渡:師:作者把爬山虎描寫得多么細致呀!是什么原因呢?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誰能獨具慧眼找出來呢?
對了,正是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顏色了解得那么仔細。剛才同學們提出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來學習第4自然段。(板:爬)
1、默讀課文,畫出爬山虎爬的句子,重點標出表示動作的詞交流。(誰能說說你畫出了哪些句子,標出了哪些詞)板:觸巴拉
2、理解:觸巴拉
質疑:你認為“觸”在這里是什么意思?(挨)
追問:為什么不用“挨”而用“觸”呢?
提示: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細小圓片;小輕,只能觸)
“巴”可以換成什么詞?(抓貼)為什么不用抓呢?老師做抓的動作。(不是爪子)
演一演:老師想請兩位同學到黑板上做動作,注意觀察。(指名一人做“巴”;一人做“貼”)誰在“巴”,誰又在“貼”,你是怎么知道的?(巴用力,植物也是有生命的)
為什么用“巴”不用“貼”呢?(爬上虎的腳是小圓片,它是有生命的)
你能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嗎?(讀第一句)
你讀時注意了什么?(“觸”讀得輕,“巴”讀得重)誰還能讀一讀
爬山虎的腳又是怎樣“拉”的呢?誰來讀讀寫拉的句子。(指名讀)
演示:(老師拉一名同學)老師在拉誰?
文中什么拉什么?(腳拉莖)
是怎么拉的呢?(學生說,老師做動作)
3、說話練習: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提示:四人小組用自己的話組內交流,交流時一人說,其他人聽,聽完后可補充。)
全班交流,(誰能說說)
4、出示CAI:他們說得怎么樣,讓我們看看畫面吧!現(xiàn)在誰還想說。
5、感情朗讀:讀到這,你對爬山虎的腳有何感受?(提示:對本身,對自然?)
太有趣了,
太神奇了
用你的朗讀把你的___的感受展示出來嗎?
齊讀第4自然段
【抓住關鍵語句,啟發(fā)學生挖掘,揣摩它在特定語言環(huán)境中起到的作用,既訓練了學生思維,又活躍了課堂氛圍;恰當?shù)闹w語言降低了學生理解的難度,寓教于樂;感情朗讀,悟出了爬山虎向上攀登的精神,在全班產(chǎn)生共鳴;演、說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表達能力】
四、學習第5自然段
1、師:爬山虎的腳都能觸著墻嗎?那是怎樣呢?
板:觸著墻(牢固)沒觸著墻(萎了)
2、原來爬山虎的腳還有這些變化,這是作者一下子看出來的嗎?
3、啟示:從中你受到什么啟示嗎?(談啟示、說方法)
(可提示學生從作者的觀察順序、作者的觀察方法、文章圍繞一方法和時時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這些方面去談。)
【引導發(fā)現(xiàn),發(fā)散思維,總結寫法!
五、小結:
1、我們觀察事物時要耐心,細心,還要長時間的觀察,這樣才能把認識的事物寫清楚,你們明白了嗎?
2、生活中,肯定也有你們喜歡的植物。課后仿照課文寫法寫一種植物。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4
學習內容:
《爬山虎的腳》
學習班級:
四年級
學習課時:
第二課時
教師:
陳繼云
課時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三、四、五自然段,感悟爬山虎腳的特點。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并養(yǎng)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重點: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體會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難點:體會作者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回顧引入
1、還記得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爬山虎的什么嗎?
2、誰能說說它有什么特點呢?
3、(PPT出示圖片)同學們看,這就是葉圣陶先生描寫的爬山虎,這一墻的爬山虎你們覺得美不美?
4、讓我們一起來美美地讀一讀第二自然段。(齊讀第二自然段)
5、爬山虎的葉真的是很美很好看,這節(jié)課我們再繼續(xù)來學習一下他描寫的《爬山虎的腳》又會有什么特點呢?
板書:《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檢查自學,感知“腳”。
1、老師要看一下課前同學們自學的怎么樣,是不是也很認真呢?
2、檢查閱讀:小組齊讀
3、師指導“柄”“莖”“著”的讀音
4、指名美讀第三自然段
5、PPT出示第三自然段重點句——齊讀
6、你從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或它告訴我們什么信息)(生舉手作答)
7、師整理板書:位置、形狀、顏色
8、它的'腳長在哪里?
。ㄉe手作答)——師出示PPT圖片明確位置。
9、它長什么樣子?(用文中的話說)你覺得還可能像什么?(指名說,自由說或討論說)(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10、你看到什么顏色?
11、誰能用完整的話把爬山虎的腳表達出來。(請兩個學生說)
12、生上臺畫腳。
13、這么柔軟的腳是怎么爬的呢?
三、細讀文段,體會如何“爬”。
1、出示第四自然段。
。ㄖ该懈星樽x)
2、你又從這一段中知道些什么??(舉手作答,指名說)
師:(1)把“巴”改成“貼”好不好?為什么?
(2)使用了哪些動作的詞?
2、討論:說說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
(小組匯報結果,師作引導。)(師生一起口述一腳一腳向上爬)
3、生上臺試用手邊說邊演示
。◣熒_下站起做動作)
4、師小結: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的往上爬。在墻上爬時會有什么情況發(fā)生呢?
5、自學第五自然段
師:爬山虎的腳爬得很順利嗎?師:萎是什么意思?又用了哪些動作的詞。
這說明爬山虎的腳與墻關系怎么樣。
四、師總結(觀察細致)
五、延伸
選擇一種你喜歡的植物或花,觀察它的形狀、顏色等特點,寫一寫。板書設計:6.爬山虎的腳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形狀: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顏色:嫩紅
怎么爬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5
設計意圖:
《新課標》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敘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說,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杜郎交⒌哪_》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xiàn)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課前我布置了觀察任務:
(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么印象?
(2)對著那爬滿一堵墻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數(shù)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后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于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一、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了解爬山虎葉和腳的特點,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2、能力目標:
、排囵B(yǎng)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句子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
⑵培養(yǎng)學生朗讀的能力。
3、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掌握“均勻、漾起、嫩莖、空隙、痕跡、拂過、休想、葉柄”等詞語。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了解作者是怎樣運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的。
三、教學難點:
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爬行的,以及作者是如何運用精當?shù)恼Z言把它描寫清楚的。
四、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ㄒ唬⿵土暤诙匀欢,揭示目標。
上節(jié)課學習了著名作家葉圣陶爺爺所寫的《爬山虎的腳》,葉圣陶爺爺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美極了,你們還記得嗎?
下面我們一邊看屏幕上的畫面,一邊回憶課文是如何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邊看畫面,邊背課文)
爬山虎爬滿整整一墻,確實好看。它是靠什么爬的呢?(靠腳)
爬山虎確實有腳。但它的腳是什么樣的,是怎樣靠著腳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樣圍繞它的腳來寫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那同學們能不能快速默讀課文,找一找哪幾段描寫的是爬山虎的腳?(請生回答)
今天,我們就重點學習三——五段,現(xiàn)在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三——五自然段,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什么不懂的?
。ǘ┲北贾攸c段,精讀課文
1、同學們能一邊讀書一邊寫寫畫畫,這是很好的讀書習慣。讀了三——五自然段,你有什么問題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2、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問題,我們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其實“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反復讀認真讀就一定能解決。先在小組內把剛才你讀書的結果交流一下,等會兒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向大家匯報學習情況,可以畫一畫、做一做、背一背、寫一寫……大家有沒有信心學好這幾段?(學生分組討論學習三——五自然段)
3、分組匯報學習結果。
相信同學們通過共同學習都有收獲。我們各小組分別利用畫、背、做、寫等方法學習了寫爬山虎的腳的幾段,下面我們看看哪個小組讀得好,匯報得妙,F(xiàn)在我們就開始匯報吧。
各小組推薦代表上來匯報。
匯報第3自然段(可以用畫的形式匯報):
、僮x了第3自然段,你們知道了些什么?(小組成員相互補充)
、诔鍪揪渥油队埃号郎交⒌哪_長在莖上……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壑该谝旬嫼玫呐郎交⑸咸懋嬆_,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④以課文為根據(jù),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菡垖W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說。
、拚l能概括地說一說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⑦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么形象具體,說明了什么?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匯報第4自然段:
①課件出示第4自然段的文字。
②聽老師范讀,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鄱嗝襟w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
④用“▲”劃出寫爬山虎在墻上爬的動作的詞語:觸--→巴--→拉--→貼
、蔟R讀
⑥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是怎樣在墻上爬的?自己說、提名說。
⑦指導朗讀
、嘧髡邔懪郎交⒌哪_“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么?討論、匯報。(爬山虎并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岫嗝襟w再顯示(一棵--→滿墻的爬山虎)。
、庹l能說出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匯報第5自然段:
、僬埳首x。
②說說從這段讀懂了些什么?
③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么具體詳細,說明了什么?(觀察細致、耐心)
(三)總結后三段,學習寫作方法
1、學了3——5自然段,你能說說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出它的特點的嗎?
。ㄗ髡邍@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墻上爬的,最后講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作者特別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而且觀察認真細致,才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寫得這么詳細具體,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2、同學們,學完了《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能談談你有什么收獲嗎?
。▽W生自由談體會))
。ㄋ模┵|疑
學了課文,你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ㄎ澹┱n外作業(yè)(課件出示)
選擇一種植物,仔細觀察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再把觀察到的寫下來。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生長位置、形狀、顏色
爬山虎的腳觸--→巴--→拉--→貼
觸著墻←-→沒觸著墻的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fā)人們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了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閱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說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
結合本課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說、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講的形式,在藝術的熏陶下激發(fā)學生興趣,在兼容并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fā)展性、創(chuàng)造性,從而達到激發(fā)興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于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么?這樣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于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葉子,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最后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本課的不足:
一是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二是引導學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如何細致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爬山虎的腳》一文的教學的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在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步驟進行學習:
。薄⒆x有關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語句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觀看課件,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3、與此同時,理解比喻句“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從而體會作者觀察的細致。
。、最后,引導孩子結合板書,練習背誦段落。在讀、說、看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練讀,有助于學生讀懂課文。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接著通過做動作體會詞語,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緊貼著墻往上爬的課件,引導觀察直觀理解,從而突破理解上的難點。
由于教學經(jīng)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還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理解,品味。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爬山虎的腳》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致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教學重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實物。
【教學預設】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內容具體,條理清楚,文字淺顯,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方面困難不大,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和學習作者是怎樣圍繞一個意思與具體的。教學時,注意圍繞“理解課文內容,抓住事物的特點寫”這一訓練重點,引導學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和抓特點寫的,從中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教學實錄】
一、激趣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從課文中,知道了爬山虎的葉子的特點。我們知道了爬山虎的葉子剛長出來的時候和長大的樣子是不同的。你看,葉圣陶老爺爺觀察得多細致呀,連他們的細微的變化都看在了眼里。我更喜歡長大的葉子!澳切┤~子綠得那么新鮮,葉尖兒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有孩子們輕聲附合我。)欣賞這一墻的樣子,宛如欣賞一片綠綠的湖,或者是一片綠綠的海。風吹來,那綠波蕩漾著,人的心也隨之歡暢起來。那葉子真(美)!我有一個朋友專門為爬山虎的葉子做了一個小片子,可是沒找到合適的配音的人。我說我的孩子們個個棒,找他們準行。怎么樣。要不要試試?咱們先看一下片子?纯茨隳苡媚男┱Z句表達最合適。
2、放演示葉子的課件。第一節(jié)是葉子小的時候長出來嫩紅的樣子。第二節(jié)是長大的葉子鋪滿墻的樣子。在師放片子的同時,幾個孩子分試著配音。
(點評:激趣導入,符合兒童好奇心,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師:同學們配得可真不錯。那么我就更有信心地讓孩子為下面的內容再試一把了。爬山虎的葉子如此之美,那他是如何在整面墻上來展示它的美麗的?是誰的功勞?對!是爬山虎的腳!那么我們一起來看課文的第三自然段,來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精學感知
1、第三自然段的學習:
、 請孩子們自讀這個段落,看看你從中知道了有關爬山虎的哪些知識。一遍讀不出再來一遍?梢园涯阒赖恼f給小組的同學聽聽。
孩子們讀書,交流,師巡視。
、 師:來,孩子們,在你們說出你知道的內容之前,誰來把這一段讀給后面的老師聽聽,讓他們也能知道你說的內容,好不好?
、 生讀課文。
⑷ 孩子們匯報內容:
生:“我知道了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
師:“那是腳的什么?”
生:“位置!”
師: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對。還有什么?
生: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
生:還不準確。是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
生:我知道了腳的形狀。像蝸牛的觸角。
師:那觸角什么樣兒?你知道嗎?
生:長在頭上,軟軟的,細細的……
師:老師給咱們捉了一只小蝸牛,我們來看一下它的觸角和爬山虎的腳是不是相似。放課件,做比較。
生:真的很相似!
師:什么相似?
生:形狀相似
生:我還知道了他的觸角的顏色,是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師:孩子們知道的可真不少。腳的位置、形狀、顏色,那就是它的特點。誰能把剛才說的來總結一下。
(隨學生復述,師板書: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點評:課上的比較扎實能抓住重點詞引導學生通過換詞、表演、看課件等形式揣摩、體會爬山虎爬的過程。)
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了爬山虎的腳的特點,那我們能不能再看著片子來為爬山虎的腳來配音了?你可以看著書來配。
師放課件。幾名學生看著書,配音。
師:“我看到有同學不看書能配音了,誰來試試?”
孩子們舉手爭搶著。配音的過程,師指點朗讀。
師:我們說爬山虎的腳引人注意嗎?不引人注意,所以葉圣陶老爺爺說以前也沒注意到爬山虎的腳。可是他現(xiàn)在注意了,所以他就知道了腳的特點。他觀察得可真(仔細),而且寫得很具體、清楚的。他不僅發(fā)現(xiàn)了腳的位置、形狀和特點,還知道了他是怎么爬上去的呢。
2、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師:小組里把課文讀通,看看爬山虎的腳是怎么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注意有幾個很重要的動作,你可得好好看看呀。你可以把桌面當墻,也可以把同學的背當墻,來爬一爬吧。一會兒咱們看誰爬的最精彩。
學生讀課文,小組探討爬的動作。師進小組一起和孩子們做動作。指導準確表達。
生:(在墻上做動作),我(手做腳)爬的時候先巴住墻,然后拉那那嫩莖,使它貼在墻上。
生:巴住墻是不是就樣,(做動作),牢牢地貼住,吸住墻?
師:真好,你感覺得不錯。小細絲變成小圓片,巴住墻,就好像是小壁虎的腳上的小吸盤一樣牢牢地抓住墻。
三四名學生演示自己的爬,并邊做邊說。
師:我看到爬山虎的腳爬的可真好。它得先觸著墻,然后再巴住,細絲由原來的.直的變彎,拉住嫩莖,使它緊貼在墻上。師邊說邊板書:觸、巴、拉、貼。
再次配音,看課件演示,學生表達過程。
師(出示實物):上課前同學送我一根有爬山虎腳的莖,那我們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想到什么?
生:蛟龍的爪子。
師:葉爺爺觀察得認真,寫得也很生動。那從剛才那腳的時候,我注意到一個字是觸。觸到墻的腳和沒觸到墻的腳不所不同,F(xiàn)在我請孩子們說說,我手中拿的這根莖上,你看到的腳是觸到墻上的呢還是沒觸到墻上的?
3、學習課文第五自然段:
生從課文中找出腳變化的語句,讀出來。
(大多數(shù))生喊:是觸到墻的腳。
生:教師我看到的是沒萎了的腳,你看這不是蔫蔫的?
(大笑)
師:哦,你看到了萎的腳呀。來。再看一下,萎是不是說蔫呢?從課文中找一下答案。
(稍許)生回答:“萎的意思干枯,衰落。應該是沒有痕跡了。我們看到的應該是觸到墻的。沒有觸到的就沒了!
板書:觸到墻的,沒觸到墻的。
師:如果仔細看那細小的腳,你會產(chǎn)生豐富的聯(lián)想。你想到什么呢?
(蛟龍的爪子)
齊讀這個比喻句。
(點評:課堂上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思維活躍,敢于大膽發(fā)表見解。)
三、總結點題
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三、四、五節(jié),課文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敘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注意的。但葉圣陶陶爺爺無論是寫爬山虎的葉子,還是寫它的腳,都是那么有條有理,敘述具體,這是什么原因呢?
(觀察細致)
師: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為什么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最能說明爬山虎的特點。)
生活中有很多我們忽視的東西,他們的美和奧妙要我們來發(fā)現(xiàn)。那就讓我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觀察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更多的美。
那么課下,我們就用學習葉老爺爺寫這篇課文的寫法來寫一種植物的片斷,不用著急,老師給我們足夠的時間去觀察,看看誰是觀察最細致的孩子!哦,有孩子想再看一遍片子,那我們再看一遍吧!
(點評:在快樂的音樂聲中結束本課。)
【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jié)的順序,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腳的形狀、特點以及是怎樣用腳在爬的,啟發(fā)人們留心和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因此在第二組教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課文內容: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色,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嫩葉子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我在教學時設計了“品味——美讀——口頭作文——寫片段”四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課堂上不時發(fā)出孩子們愉悅的、會心的笑聲。
1、品味語言充分,營造了一種和諧、鮮活的品味語言的氛圍:
師生完全陶醉在葉老樸實,凝練,充滿韻律感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這是一種濃濃的藝術欣賞氛圍!八囆g家是創(chuàng)造者,欣賞是再創(chuàng)造。”——這一規(guī)律得到了體現(xiàn),而這一群再創(chuàng)造者是十歲多一點的孩子。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我教學時珍視孩子們的個性化體驗。閱讀時曾出現(xiàn)這樣一個片段:
學生甲:我覺得“新鮮”一詞用得好,寫出了葉子的嫩、綠。
學生乙:“舒服”一詞用得好,如果用“漂亮”,不能更好體現(xiàn)作者的感受。
學生丙:一陣風拂過,“拂”字用得好,表示風兒輕輕掠過,用“吹”沒有這種效果。
2、感悟,品味充分,美讀則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于是便有了課堂中,學生自由讀,讀給學生喜歡的人聽,師生對比讀,各種形式,充分朗讀。
3、口頭作文,生動活潑,富有兒童情趣。學生說:葉圣陶爺爺能寫出這么優(yōu)美的文字,是因為他仔細觀察“爬山虎”,運用好的詞匯。接著孩子們口頭作文:
學生①:我觀察的是仙人球,它身上長滿鋼針一樣的刺,形狀像小南瓜,中間有小黑點,上面有小花。它雖然沒有牡丹那樣高貴,也沒有玫瑰花那樣嬌艷,卻能給人治病。
學生②:我觀察的是蘆薈……媽媽每天用它來抹臉,說它是天然的美容霜。
學生③:我觀察的是含羞草,其實它們很想和人類一起玩,你一碰它,它就合起來,不和你玩。
孩子們的口頭作文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情趣。
4、這時學生寫片段,水到渠成:
本堂課,看重學生的閱讀實踐,培養(yǎng)了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特別是在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下了工夫,收獲甚大。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過程與方法:
對課文重點語句的品讀、賞析,學習作者的寫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三、教學策略
《爬山虎的腳》一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jié)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著重介紹了它的“腳”。細致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讀后使我們也產(chǎn)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四、教學過程
。ㄒ唬┻M入課文,引導質疑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圣陶爺爺寫的一篇文章,齊讀課題。
師: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預設:植物為什么會有腳。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
2、下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課文。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3、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ǘ┳哌M文本、深入探究
1、品讀課文,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爬山虎的葉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很美。
讀: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教師追問: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tài)美?
預設: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
教師追問:為什么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
。2)觀察葉子中,葉圣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
預設:
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
教師引導: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看著為大家讀出這種美來?
。3)教師總結:多么新鮮的葉子啊,多么茂密的葉子啊,多么美麗的葉子啊。作者通過對爬山虎葉子樣子和顏色的描寫,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如果你不注意看,能看清楚葉子下面的腳嗎?這些都說明作者在認真觀察。
【設計意圖】通過對爬山虎葉子樣子和顏色的描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感受景物的美。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切美好的描寫背后,都需要認真觀察作為基礎。
2、細讀課文,探究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1)教師引導:作者還認真看出了什么?自己讀讀3~5自然段,將作者認真觀察到的內容用橫線畫在書上。
預設:
爬山虎的腳是長在莖上的。
師引導:這是寫爬山虎腳長的位置。
預設:
爬山虎的腳像蝸牛的觸角。
師引導:這是寫腳的樣子。樣子像──蝸牛的觸角。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方法?(比喻──把腳比作觸角。)
預設:
顏色跟剛長出來的嫩葉差不多,也是嫩紅的。
師引導:這是爬山虎腳的顏色。好,把作者注意的這些綜合一下,你認識爬山虎的腳了嗎?在紙上畫出你認識到的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師引導:哪位同學再來給大家完整生動地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要把觀察到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介紹,還可以運用一些表達方法及恰當?shù)恼Z言寫出來,就會更加生動。
。2)教學過渡: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腳來往上爬的,那么作者有沒有注意它的腳是怎么爬的呢?請用筆在文中圈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預設:
抓住動作詞:觸、變、巴、拉、緊貼、爬。一系列詞語清楚地寫出爬山虎爬墻的過程。
師引導:和同桌交流,說一說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誰來給大家演示一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
師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接著爬──同學接讀課文。
過渡語: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正是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后長出一只腳往上爬,所以他的葉子很均勻,沒有重疊的。這也體現(xiàn)了爬山虎的聰明,均勻無重疊的葉子有利于充分吸收陽光。
師引導:同學們再看看這些動詞,他們的順序能互換嗎?他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不能換位置,是按順序寫的。)
師小結:這些詞是有先后順序的,不能互換,他們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系,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墻的距離,產(chǎn)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墻上貼得緊。現(xiàn)在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墻上了吧是,因為產(chǎn)生了拉力。葉圣陶爺爺運用了這些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爬山虎的“腳”與墻有什么關系呢?
對比學習:沒觸著墻……萎了,沒有痕跡。
觸著墻的……變成灰色,相當牢固。
師引導:從剛才的學習當中,你有什么體會?
預設:知道
(1)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
(2)作者觀察細致;
(3)不是一次觀察,而是長期觀察。
師小結:觀察不但要用心,還得細心和有耐心,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樣處處留心觀察。
【設計意圖】本部分的設計力圖從多角度引導學生深入閱讀。一是讓學生關注到作者是抓住動詞描寫具體的;二是體會出作者是在長期的認真觀察后,才能寫出這樣生動,具體的文章。
(三)總結學法、布置作業(yè)
師引導:同學們,你們覺得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美嗎?老師想請大家說一說,為什么葉圣陶爺爺能把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寫得這么有魅力呢?
預設:觀察仔細。抓住了爬山虎的特點進行了細心觀察,觀察了很長時間。
師引導:是呀,只要養(yǎng)成了細心觀察的好習慣,你就會有許多新的發(fā)現(xiàn),老師想邀請同學們來參加快樂嘗試活動,大家愿意嗎?
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用一句或幾句話來描述一下圖片中的事物,也可以說說你喜歡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可以嗎?
預設:我喜歡柳樹的枝條,微風一吹,她隨風搖曳,像一位美麗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預設:我喜歡仙人掌,雖然它的外表長滿了尖刺,卻能開出鮮艷美麗的花。
預設:我喜歡含羞草,它是一種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輕輕碰一下,它的葉子就會左右合并,過一會兒又會散開。
預設:我喜歡月亮姐姐的臉,她的臉是多變的,有時候是圓的,有時候是半圓的,有時候只露出小半邊臉。
。ㄋ模┎贾米鳂I(yè)
1、回家后把爬山虎是如何生長的介紹給你的家人或小伙伴。
2、回家后去仔細觀察一下你周圍的植物,相信每個同學都會有自己的驚喜發(fā)現(xiàn),然后可以寫一篇觀察日記,下星期的語文習作課進行交流。
3、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虎、隙”等13個生字。
2.能找出課文中寫的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細致的觀察。
3.能說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感受作者連續(xù)的觀察
4.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
教學重點: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xù)觀察的方法
教學難點:1.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2.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學定標
1.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0課《爬山虎的腳》(出示課題,和學生一起板書課題)
2.誰知道老師為什么把“腳”這個字寫得這么大嗎?那按照他的意思,這個題目應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3.老師把這個字寫得這么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葉圣陶先生。
二、模塊探究
模塊一:檢查預習初步分享
1.我會讀:重點講解多音字“曲”。
2.我會寫:教師指導書寫生字“虎”,書寫提示:撇要伸展,橫折彎鉤要超出上部;“隙”,書寫提示:左短右長,左邊的第一筆橫折彎鉤要寫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筆是豎,日要扁一點。
模塊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聽讀課文,思考問題:本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內容?其中主要寫的是哪個?
2.學生思考后回答。
模塊三:學習作者細心觀察事物的方法
1.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找一找,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觀察的特別仔細?
2.學生自由交流并匯報展示。
3.教師精講:
a: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D片展示:葉子的顏色從嫩紅變成嫩綠,這說明作者進行了怎樣的.觀察?——連續(xù)觀察)
b:那些葉子綠的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的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ɡ蠋熃o你們帶來了一張爬山虎的圖片,請你試著在心里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讀一讀作者的描述,說說你覺得作者描述的怎么樣?“準確生動”,說明作者的經(jīng)過了怎樣的觀察?——細致觀察)
C: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同學們,讀了這一段,請試著根據(jù)課文的描寫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吧,……接下來我們跟真實照片對比一下,你們都畫的很逼真,這說明作者給我們描述的十分準確,是什么原因讓作者能準確的表達出來呢?——細致觀察)
d:那細心的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呢?
、賹W生根據(jù)課本內容回答
、谡l能找出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鍵詞語?
、勰懿荒馨选耙荒_一腳”換成“一步一步”?(不能,因為爬山虎不像動物一樣用腳交替著往上爬,而是長一只腳就巴住墻,越往高處爬就要長出更多新的腳,作者用“觸”“變”“巴”“拉”“貼”等一系列動詞,通過腳觸著墻時的一些變化,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墻的過程。那么,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經(jīng)過怎樣的觀察,才能發(fā)現(xiàn)爬山虎往上爬的秘密?——一段時間的連續(xù)觀察)
正是因為作者連續(xù)、細致的觀察,才把課文準確生動的表達了出來,那么除了這樣,我們還可以借助哪些方法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顧課文,總結方法吧。
模塊四:體會作者準確生動的表達
課文回放:
1.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ㄅx,男生讀,思考紅色字體的詞語有什么特殊作用?——都是一些表示時間先后的詞語)
2.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在這句話中,細心的你肯定發(fā)現(xiàn)了一個優(yōu)美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非常好,這是個比喻句。另外,大家覺得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介紹的具體嗎?……著得益于作者的用詞準確,看來使用恰當?shù)男揶o方法、用詞準確也可以幫助我們準確生動的表達。)
3.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不僅如此,作者在細致觀察爬山虎的同時,還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才能發(fā)現(xiàn)爬山虎爬墻過程中一些細微之處,讓我們更加直觀的了解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所以,同學們,你們看,利用這些方法,就可以幫助我們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三、拓展延伸課后作業(yè)
這節(jié)課,我們隨著葉老先生的觀察視角,學會了連續(xù)細致的觀察,了解到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并且總結了如何把文章準確生動表達出來,那么,請同學們利用課下時間,對自己養(yǎng)的蒜苗進行連續(xù)細致地觀察,發(fā)現(xiàn)蒜苗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可以回顧三年級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的方法),運用準確生動的表達方法,試著寫一寫觀察日記吧。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繼續(xù)練習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抓住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重點
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觀察事物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前,教師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設計爬山虎的畫(隱去它的腳),制作演示課件。布置學生課余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爬山虎是一種攀援植物,它不用像葡萄或葫蘆等植物那樣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們學習完《爬山虎的腳》,就能找到答案了。(板書課題)
二、了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輕聲讀第二自然段,理解“剛長出來”和“長大了的”葉子各有什么特點。
2、填空:剛長出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長大了的葉子的特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看插圖,重點理解課文怎樣寫長大了的葉子。(抓住“新鮮”、“一順兒”、“均勻”)
4、朗讀指導:讀出葉子的美來。
5、試著把這一自然段背下來。
三、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引言: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鋪滿墻,跟它的腳關系密切,它的腳到底是怎樣的呢?請自學第三自然段,邊默讀邊畫出寫爬山虎腳的有關句子。
1、觀察實物(或掛圖),默讀課文,進一步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用自己的話與同桌相互說一說。
2、屏幕顯示描寫爬山虎腳的話,學生說說每句話講了什么,了解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
3、讓全班學生選擇彩筆,邊默讀描寫爬山虎腳的句子,邊畫出爬山虎的腳。
4、按照課文有關內容,小組評議畫的情況。
5、熟讀,指導背誦。
6、結合板書小結: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對爬山虎腳長的位置、樣子、顏色才了解得這么詳細。那么它是怎么爬的?請自學課文第四自然段。
四、了解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
1、教師范讀,學生邊聽邊圈出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
2、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板書:觸 巴 拉 貼
3、小結:作者正是準確地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作者正是按照爬山虎的生長順序來觀察的,所以寫得才這么有序。
4、觀察電腦演示的爬山虎的腳爬墻的過程,用課文語句來解說這一過程。
5、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只有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就必須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6、看電腦演示爬山虎正面爬墻的過程,請學生用自己的話敘述。
爬山虎不只往上爬,還往左邊、右邊爬,緊緊貼在墻上,爬滿整個墻。所以課文第二自然段才寫“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7、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那么沒觸著墻的腳會變成什么樣呢?請同學們自學最后一個自然段。
五、學習第五自然段。
1、歸納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不同情況。
沒觸著墻:板書:萎了
觸著墻: 板書:牢固
2、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朗讀課文第五自然段。
六、總結。
1、學生歸納第二、三、四、五自然段各講的是什么內容。
2、復習第三、四、五這幾個自然段,講講圍繞爬山虎的腳,先講了什么,再講了什么,最后講了什么。
3、了解作者在觀察方面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學習的。
4、總結:這篇課文重點圍繞“爬山虎的腳”來寫,為了說清楚這個意思,作者進行了細心而有序的觀察,并且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寫,使爬山虎的腳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七、拓展作業(yè)。
1、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說說為什么喜歡這些句子。
2、細心觀察一種植物,將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寫下來,與同學交流。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0
一、教師導入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本課是圍繞哪一個意思寫的呢?(圍繞爬山虎的腳寫的)從哪兒看出來的?(題目)默讀課文,想一想哪幾段是圍繞爬山虎的腳的。(3~5自然段。)
二、總結“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1、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確定了“要寫的是什么”。(板書)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國各地都有,為綠化祖國,美化環(huán)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滿墻碧綠的葉子,從小到大,從紅到綠,又從綠到紅,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們?yōu)槭裁茨苣菢永喂痰劁佋诖怪钡膲Ρ谏,不管多大的暴風雨也不會把它們打落下來。但卻很少有人扒開那密密的葉子仔細觀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寫出了這樣生動有趣的文章。我們要學習作者這種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2、要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寫的是什么,還要根據(jù)要寫的意思選擇好內容。(板書:選擇好內容。)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要寫爬山虎的腳,選擇了哪些內容呢?
請三個同學分別讀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說了什么?
。1)分小組討論這三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請各組選派代表說一說:
第3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什么樣;第4自然段寫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第5自然段寫了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什么不同的結果。
(3)作者選擇好了要寫的內容,還要安排好寫的順序,這樣才能表達得更清楚,更有條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樣安排順序的呢?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默讀第3自然段,共有幾句話。
。ǎ毒洌
2、這6句話分別說了哪幾個意思?
。ㄒ弧⒍鋵懥俗髡甙l(fā)現(xiàn)爬山虎有腳;三、四句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和形狀;第五句寫了爬山虎腳的顏色。)
3、指導朗讀:
當作者發(fā)現(xiàn)爬山虎是有腳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墻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樣的?
。ǚ浅s@喜。)
。1)學生小聲練習讀出驚喜的語氣。
。2)教師范讀: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讀出疑惑的語氣。第二句中“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尤其是“有腳的”三個字語氣更要強烈。
。、在書上畫出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注意要畫準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過看圖或投影讓學生清楚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么地方。弄清“莖”、“葉柄”、“反面”這幾個關鍵詞語的`意思。要給學生直觀印象。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加上手勢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5、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在書上畫下來。(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學生看圖加深理解,產(chǎn)生直觀印象。作者在這里還用了一個比喻:“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睋Q句話說:爬山虎的腳就像六七根蝸牛的觸角;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什么樣。
6、爬山虎的腳是什么顏色的?
。ㄏ裥氯~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8、再請兩個同學讀這一自然段,要讀出語氣。
。ǖ诙湟x出驚喜的語氣。后面幾句要讀得像解說員一樣,介紹要清楚。)
四、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1、請一個同學讀第4自然段,然后請其他同學說一說這段主要寫了什么。
。ㄅ郎交⒌哪_是怎么往墻上爬的。)
2、讀這段中的第三句話:“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這句中的“這樣”指的是怎樣爬?從上文找答案,劃在書上。(前面的兩句話。)全班一齊讀一讀。
3、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4、請兩個同學用動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彎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貼到黑板上。再用同樣的動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學齊讀(或背誦)這一部分。說說“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怠⒚總同學都要邊背邊演示動作。
。丁R讀最后一句話,說說為什么看到那些細小的腳就會使人想起蛟龍的爪子?(太像了。)當兩種事物很相像的時候,就可以用比喻句來形容。請同學們把這句話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細小的腳就像圖畫上蛟龍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換一個詞,句子內容不能變,可以換成哪些詞?學生練習說句子。(“好像”、“像”、“猶如”、“如同”、“像……似的”)
五、學習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1、一人讀,其它同學說說這一段主要說了什么?(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和沒觸著墻的結果不同。)
2、看投影:
。1)填空。
(2)回答問題:
、佟盎疑哪_”指什么?原來是什么顏色?
、趶哪膬耗芸闯雠郎交⒌哪_扒在墻上相當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再讀課文三、四、五段,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爬山虎的腳的?
從全文來看,作者是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來寫的,但為什么還要用那么多的筆墨來寫爬山虎的葉子(分小組討論)
原因有三:
1、因為平時人們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葉子,課文就從人們的認識規(guī)律入手,使人讀起來感到親切、熟悉。
2、爬山虎這種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對人類最有貢獻的部分就是葉子。
3、用葉子來襯托爬山虎腳的重要,如果沒有爬山虎的腳,就不會有綠得那樣新鮮,看著那樣舒服,鋪得那樣均勻,蕩漾得那樣好看的綠葉。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1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
1、我能學會生字新詞,正確讀寫“均勻、重疊、空隙、痕跡、觸角”等詞語 。
2、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背誦下來 。
3、我要積累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了解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
學習重點: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知識鏈接: 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江蘇人,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學畢業(yè)后即開始當小學教師,并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他先后創(chuàng)作、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爬山虎:也稱“巴山虎”“地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開花,花小,黃綠色,漿果紫黑色。常攀緣在墻壁或巖石上,廣見于我國各地。
預習任務 :
1、讀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正確。碰到不認識的字,查閱字典并讀準字音。
2、仔細閱讀課文后,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長位置以及它的葉子的形態(tài)。
3、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與墻的關系。讀了課文,我還有疑問,我在課文中標注。(5、6 號同學可不做)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動,檢查預習。
1、我給大家談談我對葉圣陶的了解。 2、我還知道爬山虎的知識。
3、我學會了以下生字、新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會理解的詞語:均勻 葉柄 休想 一順兒
二、研讀重點、體會方法。
1、我知道課文( )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感悟第二自然段,品讀爬山虎葉子的美。(結合爬山虎實物,抓住重點語句體會 ,可以談感受、畫畫等形式。)
3、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交流觀察所得。
4、多種形式朗讀描寫爬山虎葉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學后反思,我來闖關:
1、本文先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再寫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積累課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優(yōu)美句子。
a.
b.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
1、了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與墻的關系。
2、學習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具體地描寫事物。 。
學習重點: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學習作者抓住特點進行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動,檢查預習。
1、小組內同學輪流朗讀 3、4、5 自然段,讀一讀。試著說一說每一段分別講了什么?
2、對照課文,結合爬山虎實物仔細觀察腳的形狀、顏色。
3、找出爬山虎的腳的關鍵句子,讀一讀。
二、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探究一:爬山虎的腳長在哪? (直觀理解:葉、葉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兒的?(在書上畫出有關詞語,句子,可采取讀、劃、填、畫的方法)
3、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4、探究四:爬山虎的腳力氣有多大?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你可以采取你喜歡的方式展示匯報?梢钥诖、表演、畫畫……
我來闖關:
請你為爬山虎的腳畫一張簡筆畫,并展開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氣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本領。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領可大了!
知識延伸:我課余時間在家里要種大蒜,生豆芽,隨時的觀察,記錄它們生長變化過程,并寫出觀察日記。
6 《爬山虎的腳》習題
一、聽寫詞語。
二、多音字組詞
空 ______(
) 鋪______ ( ) 曲______( ) 蔓______( )
______(
。 ______ ( ) ______( ) ______( )
三、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么(
。粗浅#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的那么(
。瑳]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 (
)。一陣風(
。,一墻的葉子就(
。┎y,好看得很。
四、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睡姿百態(tài)
動物休息或睡覺的姿勢,千姿百態(tài)。
江河湖海里的魚兒要睡覺。金魚缸里的金魚,無論在游動或者靜止的時候,總是睜大著眼睛,好像它們從來不睡覺似的。其實,魚因為大多數(shù)沒有眼瞼,沒法閉上眼睛睡覺。
蛇有透明而連續(xù)的眼瞼,是睜著眼睡覺的。烏龜也要睡覺,當它匍匐不動時,也就進入了夢鄉(xiāng)。
蝙蝠的睡眠很怪:后肢勾住屋檐,身體倒掛,頭朝下面睡覺。這種睡法比躺著睡更好,一遇敵害來侵犯,就能迅速地鼓翼起飛,又快又安全。
猩猩的睡態(tài)同人相似。野生的猩猩平時在樹枝搭成的窩上睡,動物園的猩猩靠墻睡,頭下垂到靠近膝蓋,狒狒喜歡把樹木當作椅子坐在那里睡,猴子睡不香甜,一有聲響立即醒來。
動物睡覺也是一種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松弛下來,呼吸,循環(huán),消化和排泄等器官的工作節(jié)奏變慢,使疲勞漸漸消除。
。、睡眠對動物有什么作用?用“_______”畫出。
2、用“~~~~~~~”在文中畫出描寫動物睡覺的句子。
五、積累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優(yōu)美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1、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品讀句子,學習作者描寫的方法,并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事物的特點。
2、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爬山虎具體的、有順序地寫下來。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有關爬山虎的資料、圖片和作者的資料
第一課時
一、課題導入,激發(fā)興趣
1、齊讀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的是什么?(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怎么爬?爬山虎是怎樣的?)
2、介紹資料:(一邊展示圖片,一邊介紹)爬山虎,也稱為“巴山虎”、“地錦”、“常青藤”,是葡萄科植物。常攀緣在墻壁或巖石上。爬山虎占地少,生長快,綠化覆蓋面積大。
3、今天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和葉圣陶爺爺一起細心觀察“爬山虎”。
4、介紹葉圣陶:原名葉紹鈞,江蘇人,我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后創(chuàng)作、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說《倪煥之》。
二、自由朗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
1、指名朗讀,讀準字音。
2、投影生字詞,多種方式朗讀(開火車讀、齊讀、指名讀)
3、重點指導:
多音字:
鋪、重、著
疊:下面是“且”
4、劃出不理解的詞語,聯(lián)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話理解。
引人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均勻: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數(shù)量與比例相同,大小粗細,時間的間隔相等。
重疊:同樣的東西層層堆疊,互相覆蓋。
空隙:中間空著的地方。
葉柄:葉片與莖的聯(lián)系部分。
觸角:指某些有爪動物、節(jié)足動物或是軟體動物等生長于頭部的一種感覺器官。
痕跡:指事物經(jīng)過后,可覺察的形影或印跡。
三、理清課文脈絡
1、熟讀課文,小組討論:思考:課文哪些地方是寫爬山虎的腳的?作者觀察了什么?
2、匯報交流:
學生甲:3-5段寫爬山虎的腳
學生乙:第三自然段寫爬山虎的樣子、第四自然段寫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第五自然段寫爬山虎與墻的關系。
3、再次讀課文,思考其他段落寫了什么?
4、梳理課文脈絡
。1)按照作者的觀察順序,課文可以分為幾部分?
。2)學生匯報:
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
(1)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2)爬山虎的葉子
(3—5)爬山虎的腳
四、熟讀課文,感悟爬山虎的葉子
1、自由朗讀1-2自然段,思考:作者觀察了爬山虎的什么?作者是怎么寫的?
2、學生匯報:
學生甲: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是墻,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3、齊讀第二自然段,思考:抓住關鍵的詞語和句子說說作者觀察到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劃出關鍵詞句。
4、學生匯報:
學生甲:爬山虎的葉子剛長出來的時候是嫩紅的,長大后就變成嫩綠。
學生乙: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5、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耙豁槂撼隆笔鞘裁匆馑?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在墻上鋪的很均勻、不重疊是怎樣一幅畫面?
五、指導朗讀、背誦課文
1、有感情地朗讀1-2自然段,嘗試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背誦。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
1、上一節(jié)課我們跟隨著葉圣陶爺爺觀察到了什么?(爬山虎的葉子,嫩紅—嫩綠,一順兒朝下)
2、我們課文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葉圣陶爺爺觀察到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下面我們繼續(xù)跟隨葉圣陶爺爺仔細觀察爬山虎的腳。
二、熟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一)齊讀三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么爬的?劃出關鍵的詞語和句子。
。ǘ┬〗M討論交流:
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長在莖上,是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品味這句話,抓住細絲和比喻手法引導學生想象爬山虎的樣子。
3、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顏色是嫩紅)
4、學生動手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5、齊讀第三自然段,展示圖片,加深理解。
(三)默讀第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作者是如何描寫的?
1、學生匯報:
學生甲:爬山虎的腳觸著墻,巴住墻,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
2、讓學生反復朗讀這一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配合示意圖,體會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
觸:碰著
巴。壕o緊靠近
緊貼:緊緊貼著
3、展示圖片,引導學生背誦這一段。
4、齊讀第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沒觸著墻會怎樣?觸著墻又會怎樣?
通過對比,讓學生理解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
沒觸著墻:萎了觸著墻:逐漸變成灰色
四、總結全文,學會觀察
1、課文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嗎,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想一想:葉圣陶爺爺?shù)挠^察是一天兩天就能寫出這篇課文嗎?你覺得葉圣陶爺爺觀察得怎樣?
2、我們也要學習葉圣陶爺爺細心、連續(xù)地觀察,并用準確的語言把自己觀察的發(fā)現(xiàn)寫下來。
3、再讀全文,好好品味葉圣陶先生怎樣把觀察到的寫具體。
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生長的地方:墻(沒觸:萎了觸著:變成灰色)
葉子:嫩紅——嫩綠一順兒朝下(葉子的尖)
爬山虎的腳:莖上、細絲、觸、巴住、拉、緊貼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3、學習生字、詞語,積累好詞好句。
教具準備
1、實物展示臺。
2、學生準備水彩筆。
3、爬山虎實物。
教學課時:2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生字、詞語。
教學過程
一出示實物,引入:認識這種植物嗎?對,它叫爬山虎。你們知道它什么特點嗎?誰能給大家介紹介紹?磥砟阏媸莻會觀察的孩子。葉圣陶爺爺不僅喜歡觀察,而且會觀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筆下的爬山虎的腳。齊讀課題。
看看作者是怎么觀察的,又是怎么寫的,自由讀課文。
二、學生自讀,教師巡視指導。
三、反饋讀書情況。
1、出示詞語讓學生認讀。
2、朗讀課文,可以讓學生小組互讀,可以請學生讀自己喜歡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點檢查生字、詞語的讀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點。
讀了葉圣陶爺爺?shù)奈恼,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點?你有什么感受?葉爺爺為什么會把爬山虎寫得那么生動具體?我們下節(jié)課繼續(xù)學習。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具體了解爬山虎的特點,感受作者生動具體的描寫和長期細致的觀察。學習觀察和描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引入語: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過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欣賞了世界上最深最長的河流峽谷;感受了被稱為鳥的天堂的大榕樹給我們帶來的歡樂……今天老師帶同學們更加仔細地去觀賞一種植物──爬山虎。讀課題。
一、請同學們看實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點?
3、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說說嗎?
4、葉圣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5、讀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寫的美?你喜歡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你能讀好這句話嗎?想欣賞一下風吹爬山虎的樣子嗎?
7、老師指導讀出美來。可以采取老師讀前半句,學生補充后半句的讀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組讀,讓學生充分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8、作者為什么把葉子寫的這么美呢?(認真觀察)所以我們要學習作者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的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墻,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lián)系,爬山虎的腳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請同學們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腳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觀察:
a、腳的樣子;b、腳的形狀;c、顏色
1、誰來告訴老師你觀察的結果。
2、書上又是怎樣寫的呢?找出寫腳的句子讀一讀。
3、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4、根據(jù)自己的觀察和學習,請畫出爬山虎的腳,看誰畫得最好。(教師巡視,拿一張好的評價)
5、這一段哪一個詞說明作者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觀察?(注意)
因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腳的特點寫得這么具體。爬山虎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想盡快知道答案嗎?那就請你們趕快學習第四自然段吧。聰明的你一定會找到答案的。
三、根據(jù)以下幾個方面自己分組學習,看哪一些同學學得認真,學得更快。(老師巡視)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來;b、找出爬的動作詞;c、自己演示爬的過程(怎樣爬)
1、誰來告訴老師你們學懂了些什么?(學生自由發(fā)表意見,其它學生補充,教師充分表揚)
2、哪一組的同學能上來給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嗎?
你們同意他的這種爬法嗎?(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學演示)
3、你們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嗎?看大屏幕演示,學生可根據(jù)演示說出怎么爬。
4、你們知道答案了嗎?誰正確?(長一只腳,巴住墻,再長出另一只腳,再巴住墻,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圣陶爺爺說,“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墻,所以才有葉圣陶爺爺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寫的“一陣風吹過,一墻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的很”。真是會讀書的孩子,懂得運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
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又怎么樣呢?
四、學習第五自然段。
學完了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說)
。]觸著墻的腳萎了,觸著墻的牢固,腳與墻有密切關系。)
2、課文哪一個自然段還說明了這種關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運用了首尾照應的方法,使文章的結構顯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讀一讀。(男、女分開讀)
五、發(fā)散思維。
1、學了這課,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葉圣陶爺爺學習什么?(留心細致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3、生活中,還有哪些與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牽;ā┱f說你它們的特點,好嗎?(學生說)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的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4
課程標準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yǎng)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已經(jīng)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很大程度上是借助形象思維來完成的,所以單憑教師單一的講解,學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點,如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在教學中,適當運用信息技術,并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方法的意識,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里的一篇觀察描寫某種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圣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致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來啟發(fā)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致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七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xù)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護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意識,并為保護自然環(huán)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貢獻。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背誦3、4自然段。
評價任務
任務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敘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任務二: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細致、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ㄒ唬﹦(chuàng)設情景,激趣導入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閱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xiàn)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fā)學生情感,然后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里面藏著什么?這樣設置懸念,激發(fā)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小學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閱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
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了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后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臺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后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ㄈ┛偨Y全文,指導學法
學生提出問題,并且?guī)е鴨栴}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閱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chuàng)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jié)課采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ㄋ模┩卣刮谋,延伸課堂
一節(jié)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閱讀的開始。
。ㄎ澹┳鳂I(yè)布置:以《我發(fā)現(xiàn)……的秘密》寫片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了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說說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么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獲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獲?可以和你的小伙伴一起學習。
。ㄗ⒅嘏囵B(yǎng)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tǒng)“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閱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匯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么收獲?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么地方?(一陣風拂過,一墻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tài)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tài)美?(“那些葉子綠得那么新鮮,看著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么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圣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么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fā)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向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著很大的關系。出示圖片:誰能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腳的樣像什么?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么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么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并數(shù)了有六七根,說明葉圣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致了。
交流話題三:怎么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么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呢?
誰能匯報你讀這段的收獲?(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巴在墻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說明了什么?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xù)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F(xiàn)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chǎn)生了什么新的感受?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
三、引導發(fā)現(xiàn),總結寫法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2、課外查詢資料:
。1)本文作者葉圣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嫩綠綠得新鮮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么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萎了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魯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二組課文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主要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著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墻的。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敘述順序;繼續(xù)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
二、學情分析
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對爬山虎不甚了解。但了解植物的特點,感受植物的無窮魅力,熱愛大自然這些都是學生于生俱來的興趣,課前可讓學生實地觀察,不失為了解爬山虎的好辦法。同時課上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更進一步了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并通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在反復朗讀中感悟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習慣,習作方法,并能遷移運用讓學生會觀察自己身邊熟悉的植物,并寫出特點,是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三、教學策略
1、課前布置學生實地觀察爬山虎,獲得直觀感受。
2、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先理清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爬山虎的。然后再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落,研讀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樣一步一步爬上墻的,然后再學習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的葉子與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系。
3、課文的重點段落,即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特別是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在教學時要采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讀懂,并充分交流讀書的收獲。為了突破這一理解上的難點,要借助多媒體展示爬山虎緊貼著墻往上爬的課件,一邊演示一邊讀文,圖文結合,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而課文的最后一部分,主要運用對比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學習。通過對比,了解爬山虎的腳觸著墻與沒觸著墻的不同結果,以及爬山虎的腳與墻的依賴關系。
4、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重點與舉相機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抓住特點觀察事物的。借以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yǎng)良好的觀察習慣。
5、利用資料袋,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實踐活動,如,觀察自己感興趣的植物,并做記錄;或是做個小實驗,連續(xù)觀察實驗中的變化,使學生體會到觀察特別是連續(xù)觀察是一種好習慣,并能有意識地運用于自己的生活實踐,也能留心觀察、寫觀察日記。
四、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3.讀懂課文,了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能抓住主要課文內容。
4.了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具體的,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留心和細致觀察事物的習慣。
五、重點難點
通過學文、觀圖和實際觀察的方法了解爬山虎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是理解的難點。
六、教學準備
課前準備爬山虎的教學掛圖,制作演示課件。布置學生課余觀察爬山虎,對照課文內容,了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七: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fā)興趣
師:1、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認識一種植物,請看(出示圖片:滿墻的爬山虎),大家知道這是什么嗎?(生齊:爬山虎)
2、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呢?
其實,你們平時看見的都是爬山虎的什么?(生:葉子)
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生——)
爬山虎的腳究竟是什么樣子呢?很少會有人注意。但葉圣陶爺爺卻是一個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文章——《爬山虎的腳》。
3、板書課題(師邊板書邊指導:“虎”是本課的生字,我們來一起寫一下。)
4、齊讀課題
(1)大家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會從哪些方面去寫?
(指生:葉子、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怎么爬、腳的變化)
(2)那葉圣陶爺爺都寫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呢?讓我們走進課文。
二、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這篇課文大家已經(jīng)進行了充分的預習,下面請大家再大聲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難讀的句子可多讀幾遍。開始吧!
2、誰愿意讀給大家聽?(采用自愿選擇段落的方式,指5名學生分別讀5個自然段)注意: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哪些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腳?
(1)學生讀課文時,如果出現(xiàn)讀得不準確的字音,等這一段課文讀完后,老師要立刻糾錯,并讓全班學生齊讀兩遍,加以鞏固。
(2)(學生讀完第2段時)
師:同學們,這段課文中的(課件出示:均勻、空隙)“均勻”是兩個生字組成的,讓我們再一起讀一讀——“均勻”;“空隙”的“空”是一個多音字,在這讀——空隙;它還有另外一個讀音,比如“天空”。
師:讓我們再放回句子中讀一讀(出示句子,齊讀):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墻上鋪得那么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3)(當學生讀完第3段時)
師:這段課文中的“莖和柄”是生字(出示圖片),大家認一認,哪是爬山虎的莖?哪是葉子的柄?(教師指圖,讓學生說)
(4)課件出示句子,齊讀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理清層次
(1)師:剛才大家讀得認真,聽得仔細,那課文哪些段寫的是爬山虎的葉子?哪些段寫的'是它的腳呢?(生:第2自然段寫的是葉子,3、4、5自然段寫的是腳)
(2)教師板書:葉子、腳
(3)師:課文共5個自然段,葉圣陶爺爺用了3個自然段寫“腳”,為什么?(生:因為文章題目是“爬山虎的腳”,所以,要重點寫“腳”)
(4)師:對,寫文章要詳略得當,重點內容要寫具體。今天,咱們就重點學習三四五段。
三、品讀重點,感悟寫法。
(一)學習第3自然段,交流“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1、現(xiàn)在請同學們默讀第三段,邊讀邊體會:這一段都寫了“腳”的什么?可在課文旁邊做批注。(生默讀,師巡視看學生讀書、批注的情況)
2、(出示課文)交流: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1)師:誰來談談:通過讀你知道,這段都寫了什么?
生:我讀懂了,“這段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師板書:位置、形狀和顏色)
(2)師:腳的位置在哪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
師:出示圖片指著:大家看,這就是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那它的腳長在哪里?(生指說:它的反面),對,葉柄的反面就是腳生長的位置。
(3)師:那腳的形狀又是怎樣的呢?誰來讀讀有關句子
(生讀: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師:作者把腳的樣子比作什么?(生: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
師:可是當它巴住墻的時候變成了什么樣子呢?誰能聯(lián)系下文說說(生說:像蛟龍的爪子)
(4)師出示“蝸牛的觸角”“蛟龍的爪子”和“爬山虎的腳”的對比圖”:大家看,這就是蝸牛的觸角和“蛟龍的爪子”,它們和爬山虎的腳相似嗎?
可見葉圣陶爺爺觀察多么仔細,描寫多么逼真!
(5)師:那腳的顏色又是什么樣的呢?誰來讀給大家聽?(指生讀: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原來,腳的顏色是嫩紅的!
(6)下面咱們分角色讀課文(課件出示)
(請女生讀描寫位置和形狀的句子,男生讀描寫顏色的句子,老師讀最后一句)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7)師總結引導:爬山虎的腳位置長得這么隱蔽,形狀像蝸牛的觸角那么細,都被葉圣陶爺爺發(fā)現(xiàn)了。大家猜猜,他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
(生:可能天天都來觀察;
可能從剛剛長出來就開始觀察,一直到枯萎;
可能觀察的時候離得很近,看得很仔細
可能看的時候還扒開了葉子,有時候還拉拉它的莖!)
(8)師總結:是啊!葉圣陶爺爺因為經(jīng)過長期仔細的觀察,才能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才能寫得這么細致。
(9)讓我們再齊讀這段課文,進一步感悟它的寫法吧!
(圖片出示本段課文:齊讀)
以前,我只知道這種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二)學習課文第4段,交流“怎么爬的”。
師過渡:那它是怎么往上爬的呢?
1、請大家默讀第4段,邊讀邊把寫爬山虎怎么爬的動詞圈起來。開始吧!
(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師巡視看學生圈畫的情況)
2、課件出示
爬山虎的腳( )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 )成小圓片,( )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 )一把,使它緊( )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1)剛才大家讀書都很投入。那爬山虎是怎樣爬的呢?咱們一起試著說一說。(一起讀課文填空)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墻。細絲原先是直的,現(xiàn)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墻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細看那些細小的腳,你會想起圖畫上蛟龍的爪子。
A誰來說說,在這一自然段中,作者都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呢?(指生說:觸、變、巴、拉、貼;師板書)
b大家再讀一讀這段話,想想這幾個動詞的位置能調換嗎?為什么?
(請大家邊讀課文,邊在桌子當墻壁,在上面演示一下爬山虎爬的動作)
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誰來談談自己的看法?(指名交流)
c師講解總結:這些詞是有先后順序的,不能互換,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因果關系,比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墻的距離,產(chǎn)生了拉力,才使他在墻上貼得緊,F(xiàn)在同學們知道為什么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了墻上,對莖才產(chǎn)生了拉力。葉圣陶爺爺正是準確運用了這些動詞,才把爬山虎的腳是怎么爬的過程寫得很具體,寫得這么有序。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引讀課文
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漸漸爬滿了山坡,爬滿了墻壁,爬滿房頂。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不管烈日炎炎,還是狂風暴雨,它總是一腳一腳往上爬,假如你就是那棵爬山虎,告訴大家你就是這樣爬的——(指名讀課文)
你們讀著讀著,我仿佛看到了那棵爬山虎正一腳一腳往上爬,請大家齊讀第四段。
4、這里的“一腳一腳往上爬”能換成“一步一步往上爬”嗎?為什么?
5、教師小結:原來爬山虎可不像動物那樣幾只腳交替著爬,而是長一只腳巴住墻,再爬就必須再長一只腳,再巴住墻。一直往上長,必須不斷長出新腳。所以,葉圣陶爺爺說爬山虎是“一腳一腳”往上爬。
6、想親眼看看它到底是怎么爬的嗎?(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一邊演示,老師一邊誦讀課文內容)
6、看著演示圖,能把它爬的過程背下來嗎?
(1)先自己練習背誦一下。
(2)指名背誦(誰愿意背給大家聽?)
(3)咱們一齊看圖背誦一遍。
(三)學習第5段,交流:爬山虎的腳有什么變化。
1、師小結過渡:剛才我們學習了爬山虎觸著墻的腳是怎么爬的。大家知道嗎?葉圣陶爺爺還發(fā)現(xiàn)了爬山虎腳的秘密。請大家自由讀讀第5段,看看是什么秘密。(生自由讀)
2、(出示課文)
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著墻,不幾天就萎了,后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著墻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不要瞧不起那些灰色的腳,那些腳巴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1)誰能說說是什么秘密?(沒有觸著墻的,枯萎了,觸著墻的,腳變成灰色,牢固地巴在墻上。)(板書:變化、萎了 牢固)
(2)那爬山虎的腳與墻的關系怎樣?
(3)“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闭f明了什么?
(4)師: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墻是多么牢固啊!
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xù)往上爬嗎?(不能!)
雨能阻擋它,不讓它向上攀登嗎?(不能!)
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
現(xiàn)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chǎn)生了什么新的感受?(敬佩、喜愛……)
(5)請帶著這種感受再讀最后一自然段(齊讀)。
(四)、引導發(fā)現(xiàn),總結寫法
1、師指板書點撥:作者圍繞爬山虎“腳”的特點,按照觀察爬山虎“腳”的順序,給我們講了三個方面的內容:一個是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一個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還介紹了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的變化。那葉圣陶爺爺?shù)挠^察是一時的嗎?(不是)是的,葉圣陶爺爺懂得連續(xù)的觀察,才為我們展示了這么可愛的爬山虎。
2、你從作者觀察爬山虎中受到那些啟發(fā)?
(1)觀察要細致,要連續(xù)觀察。
(2)要抓住特點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
3、以前我們只注意到爬山虎的葉子,而葉圣陶爺爺卻對不引人注目的“腳”作了十分具體的介紹,真是了不起!那本文的課題是《爬山虎的腳》,作者為什么還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呢?它和腳有什么關系呢?咱們下節(jié)課再探究。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作業(yè)設計:
同學們,世間萬物豐富多彩、美不勝收,而且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許多大自然的奧秘。想知道嗎?那就趕快行動吧。課下,請同學們仿照《爬山虎的腳》一文的觀察方法,仔細觀察一種植物。觀察得時候,可先從遠處整體看,再從近處一部分一部分仔細看,特別要細心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么特點,甚至有什么變化,做好觀察記錄,最后再具體方面寫下來。
板書設計:
葉
5 爬山虎的腳
腳 位置、形狀、顏色
爬:觸--→巴--→拉--→貼
變化:萎了 牢固
自我評析:
1、把學習的主動權始終還給學生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激發(fā)他們的興趣,我以親切談話、課題探究的形式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欲望。檢查讀課文的情況時,我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自然段。在體會課文內容時,給他們充分讀、思考的時間,都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2、還語文課堂以朗朗的讀書聲
閱讀教學要以讀文本,要讓書聲成為課堂的主旋律。課始,學生初讀,掃除生字障礙,理清了課文脈絡。接著讓學生選擇最感興趣的段落去讀去思考和感悟。 在讀中培養(yǎng)了語感,在讀中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在滲透爬山虎腳的攀登精神后,讓學生再讀,學生就會感受文字富于生命氣息,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3、讓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有機結合
本教學比較好地實現(xiàn)了信息技術和理解內容的結合。如果課件出示過早,那些直觀形象的畫面容易代替學生的思維,代替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我在教學適宜時機運用多媒體,提高了教學效率。
(1)呈現(xiàn)美景,激發(fā)情感。在課始,為了激發(fā)學生情感,我請學生欣賞了爬山虎爬滿山坡、墻頭、巖石的情景,使形象與情感融合,獲得美的熏陶。
(2)再現(xiàn)過程,突破難點。爬山虎腳的位置、樣子、顏色以及它是怎么一步一步往上爬的?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我在學生自己讀、畫、議的基礎上,再適時機地出示爬山虎腳的位置、顏色、樣子和它向上爬的過程,這些形象直觀的畫面,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了難點,達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1-06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2-09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4-05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04-07
語文《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2-05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優(yōu)秀04-24
《爬山虎的腳》的教學設計優(yōu)秀11-18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15篇)05-04
爬山虎的腳教學設計精選15篇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