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兩小兒辯日》評課稿(2篇)
六年級語文《兩小兒辯日》評課稿1
借語文組活動,我有幸看了一節(jié)王老師上的《兩小兒辯日》的錄像,感觸頗深。我想從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和王老師的教態(tài)兩方面來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這節(jié)課可謂是設計精巧,絲絲入扣。課堂初始有預設地指名聽寫關鍵詞:盤盂、探湯、車蓋、溫溫涼涼。這四個詞是兩小兒各自論點的核心,王老師一開始就用“指名上黑板默寫”這種平實卻非常有意義的方式,直接從課文中精練出這幾個詞,起到了提綱挈領的作用。學生直奔重點,也為后面課堂節(jié)奏的緊湊性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課中,王老師在與學生共同分析兩小兒辯論的合理性時,大量運用了朗讀。其中王老師的傾情參與讓我大為敬佩。為了讓學生領會兩小兒“辯”日,到底是怎樣一種狀態(tài),王老師先請了兩組學生上前有感情朗讀,后又親自參與到孩子們的朗讀之中,用語速、聲調(diào)、神態(tài)、動作這一系列的直觀表現(xiàn),讓學生深刻而真實地認識了什么叫做“辯論”。此舉引來當時聽課者的熱烈鼓掌,而我也在欽佩之余深深感悟到,當我們拿著語文書,一句一詞一字地分析應該用這樣那樣的.語氣,用一個又一個模糊、虛幻、不易把握的形容詞時,為什么不能像王老師那樣主動參與其中,也傾情投入一回,而不是做秀般地范讀一次呢?
在課的尾聲,王老師在學生的感悟之上,提煉出一個“智”字,大大地寫在黑板上,這時學生的認知又一次被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縱觀全課,王老師沒有用到一樣現(xiàn)在“公開課”“展示課”上每每必現(xiàn)的“多媒體”“現(xiàn)代技術(shù)”。但這堂課卻處處顯示出了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然而,在這種自然之后,我體會到了一種厚重的,踏實的,真正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我想,這對于那些整日面對著學生,已有些無奈的部分教師來說是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鑒的。
最后來說說王老師的教態(tài)。王老師整堂課,在與學生交流過程中始終保持著前傾上身,側(cè)耳傾聽的姿態(tài)。也許這種姿態(tài)看上去平常隨意,但從這種姿態(tài)中,我看到了王老師的專注、認真,還有就是對學生的尊重。
想想我們這些站在講臺上的普通老師,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用王老師那種姿態(tài)面對學生的。因為我認為這種姿態(tài)不只是外在的樣子,更重要的應該是深藏在內(nèi)心的對教育,對學生的熱愛。
總之,王老師的這節(jié)課給我?guī)砹瞬簧賳⑹,也讓我認識到,與大師比起來,我還有哪些不足和亟待改進的地方。我盼望著新的一次語文組活動,盼望著能多向這些大師級的老師們學習。
六年級語文《兩小兒辯日》評課稿2
小學六年級的學生初次接觸文言文,學起來難免會覺得枯燥難懂。如何化難為易、深入淺出地設計教學方案便成了文言文教學的一大難點。范彬新老師此課的設計無疑解決了這一難題,并凸顯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重視學生體驗。
學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究是新課程背景下學習方式的極大轉(zhuǎn)變。在范老師的巧妙設計中,學生們走進文言文,模擬兩小兒,先是同桌互辯,接著指名辯論,最后是師生齊辯。在一次又一次的演練中,學生親自參與,親身體驗,真真切切的口語表達與實實在在的辯論練習讓學生消除了膽怯心理,理解了乏味的文言文知識,而且體味到兩小兒辯日的內(nèi)涵,此舉可謂“一箭雙雕”。
二、內(nèi)涵把握獨特
“一千個讀者便有一個哈姆雷特”,這說的是解讀的.多元性。范老師在解讀《兩小兒辯日》時可謂“發(fā)人所之未發(fā),見人所之未見”。以犀利獨到的眼光捕捉到“智慧”的內(nèi)涵:充滿智慧的孔夫子和兩小兒,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并通過有效的手段,讓孩子們從文中尋找?guī)А白浴钡木渥,再逐句解讀;接著引領孩子們從兩小兒的辯論中展開想像,啟迪思維,領悟辯論的深層含義:敢于思考、大膽質(zhì)疑、認真觀察……在經(jīng)歷過一次又一次的組合、篩選、思維碰撞后,孩子們讀懂了孔子,也讀懂了兩小兒,更讀懂了文本的深刻內(nèi)涵。
三、工具性與人文性巧妙結(jié)合
高揚人文旗幟,淡化工具色彩,是當今語文課堂的一個缺點。范老師的這一節(jié)課讓語文課回歸“自我”。
【六年級語文《兩小兒辯日》評課稿】相關文章:
《兩小兒辯日》的評課稿06-22
《兩小兒辯日》語文評課稿(精選5篇)01-09
六年級語文《兩小兒辯日》評課稿09-16
兩小兒辯日的道理12-17
《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經(jīng)典01-28
《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04-21
《兩小兒辯日》教學設計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