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huán)節(jié)。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
2、了解雙龍洞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體會將見聞和感受結合,把事物寫得具體形象的表達方式。
3、學習可以把特別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上節(jié)課我們了解了葉圣陶爺爺游雙龍洞的游覽順序,請同學來讀一讀點明地點的句子。
2、誰來回顧一下游覽順序?
小結:葉圣陶先生就是按照“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3、這節(jié)課我們跟隨著課文一起到“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去看看吧。
二、精讀感悟
。ㄒ唬岸纯凇薄巴舛础
1、來看描寫“洞口”的這一段。你會怎么讀這一句話呢?指名讀。聽老師讀“洞口”部分。你發(fā)現(xiàn)老師是怎樣讀書的嗎?
2、像這樣讀一讀,想一想,圈一圈,就找到了洞口的特點——寬(板書)。
3、共讀“外洞”部分
用老師這樣的方法,自由讀讀描寫“外洞”的句子,找出“外洞”的特點,一生指名朗讀描寫“外洞”部分語句,交流讀書感受。
過渡:用“讀、想、標注”的方式,自由讀第5-7自然段,思考:孔隙和內洞有什么特點?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
4、總結:孔隙的特點——窄小、低矮;內洞的特點——黑、奇、大。
(二)“孔隙”
我們經(jīng)常出去游玩,和你去過的地方比,“孔隙”最吸引你的地方是哪里?誰來交流一下自己的讀書體會。
1、進出工具——船小
a、大家對孔隙的印象就是一個字——小。那孔隙有多小呢?我們來讀讀對進出孔隙的船的描寫,你能感受到“孔隙”之小嗎?對比句子,老師把這個句子改了一下,你覺得哪個句子比較好。從四個“小”體會作者對船小的強調。指名讀。
b、除了這四個“小”你還能通過哪些詞告訴別人,是怎樣的小船?在這條小船上,我可以坐著嗎?我們可以三個人一起做嗎?都不能!到底是怎樣小的小船呢?誰通過朗讀讓我們感受到船的小呢。
c、假如后面有聽課的老師想問問小船的情況,你會怎么告訴他呢?指名讀。
小結:這孔隙只能容下這樣小小的船進出,雖然寫的是“船”,可讓我們處處感受到“孔隙”的低矮、狹窄。
2、進出方式
a、還能從哪里感受到“孔隙”的小的呢?船小,這小船進出孔隙的方式也很特別呢?指名說。
b、老師這有一艘小船,請兩位工作人員結合黑板上的圖給大家解釋一下進出孔隙的方式。
采訪一下工作人員:為什么采用這樣獨特的方式呢?
c、哦,原來只能用這樣的方式,就算是這么小的船在里面也沒有辦法掉頭,只能直進直出,這個孔隙真的是太小了。
3、做法感受
a、同學們去過雙龍洞嗎?我們體驗一下坐船過孔隙吧?
臀是本課的生字,臀是月字旁,句子中還有一些也是月字旁的字,這些都和——身體有關。你知道臀指的是身體哪個部位嗎?摸摸句子中提到的身體部位。凡是和身體有關的部位都寫出來了,從——到——到——,沒有一處不——。這樣細致具體地描寫更直觀地感受到孔隙的特點就是——窄小。請你讀讀這句話,讀出作者的感覺吧!
b、引導換詞體會:“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這里的“貼”字還能換成什么詞?(如挨、觸)讀一讀,你覺得哪個好?誰能到前面來演示一下這幾個動作——挨、觸、(體會到是緊緊地挨著,從而感受到孔隙的低矮)讀一讀這句話,體會著必須緊緊挨著船底的感覺。
模擬過孔隙:你是怎么躺的?想象著自己躺在小船里,誰能說一下。男生準備好了嗎?男生一起來讀這句話。女生呢?一起讀。我們馬上就要開船了。播放視頻。
c、有人真去測量了這孔隙的高度,只有一尺(33、33厘米)低。你有什么感覺?你們會不會動?敢不敢動?要是把肩膀稍微聳起來呢?要是把腳稍微翹起來?要是把臀部稍微抬起來?學生想象說話。帶著這樣的心情,讀出你的感受。
4、仿寫“一線天”
a。感悟寫法:這段文字,沒有一個孔隙的“小”字,字里行間卻處處讓我們感受到孔隙的窄小、低矮,讓我們的心也隨著作者進入孔隙緊張起來。作者是怎么把孔隙窄小這個特點寫清楚的呢?
小結:作者就是用見到的小船的小,這就是他的——見聞,還有他過孔隙的感覺,這也就是他的——感受,寫出了孔隙的窄小,讀后讓人印象深刻,仿佛——身臨其境。
b。拓展延伸:黃山著名景點之一——一線天,也是以窄著稱,在一線天你看到了什么?過一線天你的感受是什么?學習課文的寫法,也可以結合自己平時積累的,讓我們感受到一線天的狹窄嗎?寫一寫,交流。
(三)內洞
1、內洞又有什么吸引你的地方呢?誰來說一說?紫兜奶攸c是——小,內洞的特點是——大、奇、黑。
2、我們跟著圖片去欣賞一下,發(fā)揮你的想象力,看到這些石鐘乳和石筍,你會想到哪些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
3。有人游覽了雙龍洞,他覺得太有趣了,他是這樣寫的',誰來讀一讀?——洞內石鐘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顏色各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云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薄皦坌桥c仙桃”“青蛙盜仙草”等四十余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指名讀?墒侨~圣陶爺爺卻是這樣寫——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4。如果把這一段加到課文里就更好了,雙龍洞也介紹得很詳細,你認為呢?就這個問題,我也問過葉圣陶爺爺,你猜他怎么說呢?
5。也許你讀了葉圣陶爺爺?shù)脑哪憔兔靼琢。誰來讀——“這是各處巖洞的通例,凡是巖洞都有相類的名目。我不感興趣,雖然聽了,一個也沒有記住!贝蜷_文章就像和作者對話,原文選進教材會有改動,為了更好地了解,我們可以找到原文讀一讀。
三、感受寫法
1。葉圣陶爺爺在這篇文章中還悄悄告訴我們一些寫游記的小秘訣,你知道了嗎?就像語文園地“交流平臺”里說的那樣——可以把特別吸引你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如,《記金華的雙龍洞》重點寫了外洞和內洞之間的孔隙。
2。原來雙龍洞作為自然景觀都有1600年的歷史了,在明代就有“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舠(dāo)仰臥入回溪!鳎 屠隆” 這樣的詩句,一起來讀。另外,據(jù)考證雙龍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臥舟進洞的溶洞。所以葉圣陶爺爺在這篇文章中花了很大的筆墨寫了重點景觀——孔隙。
3!队浗鹑A的雙龍洞》這篇文章就刻在景點里,具體位置還等待你們去找尋。你看,葉圣陶爺爺正在給一個小男孩講述寫好游記的小秘密呢?誰來猜猜,葉圣陶爺爺有可能怎么說呢?指名說。是呀,我跟著葉圣陶爺爺?shù)奈淖钟斡[了金龍洞,也從中學會了一些寫游記的方法。老師也進行了總結,誰愿意讀一讀。出示——游覽順序講分明,介紹景物抓特點,突出感受寫真實,游記方能吸引人。
四、作業(yè):
1。思考你游覽過哪些地方?哪個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推薦閱讀葉圣陶《記金華的兩個巖洞 》
板書設計
17 記金華的雙龍洞
讀 記 批注
見聞 感受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浙江、油桐、擁擠、孔隙、仰臥、臀部、稍微、額角、擦傷、蜿蜒、依據(jù)、石鐘乳、突兀森郁”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能復述“雙龍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壯觀,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領悟按游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積累語言。
教學重點、難點:
1、感受溶洞的奇觀。
2、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是怎樣把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課文:
1、同學們,你喜歡旅游嗎?都游覽過哪些地方?那里都有什么美麗的景觀呢?(學生回答)
2、你到過浙江金華嗎?那里有一個著名的溶洞,叫雙龍洞。(出示圖片)你們愿意看看嗎?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上,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風光,在地下也有著很多奇妙的景觀。其中溶洞就像童話世界中的迷宮……今天,我們就隨葉圣陶先生到雙龍洞去游覽一番吧!
學生讀書。
板書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
老師簡單結合課件圖片介紹雙龍洞
二、預習探究
1、自由讀課文,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
2、檢查詞語掌握情況。
三、合作交流
默讀課文,要求邊讀邊畫出作者游覽路線示意圖。畫完后在小組內交流。師巡視指導。
金華→羅店→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指名出示畫好的示意圖。并按圖說清圖意,然后相互補充或糾正不當之處。(學生畫好后,課件出示游覽圖,讓學生依照游覽圖講述游覽過程)
四、品讀體驗
(一)大家對金華有了一些了解,就讓我們隨著葉老先生和你的腳步去金華看一看吧!
現(xiàn)在我們正走在路上,我們看到了什么?(路上見聞)
默讀2、3自然段找出來。
映山紅、油桐、粉紅的沙土、新綠——一片明艷
溪流一路唱著歌,歡迎著我們到來。欣賞讀:“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
。ǘ┮宦飞洗蠹矣姓f有笑,眼前一片明艷,耳邊溪流潺潺,迎著溪水抬頭望去,看!雙龍洞到了!我們一起來到洞口,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請你用筆劃下來,再讀一讀。(外洞)
1.洞口寬像橋洞
指名讀,讀出寬大的感受。
經(jīng)過寬大的洞口,就來到了外洞。這里又是怎樣的景觀呢?
2.外洞
高、大仿佛到了個大會堂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聯(lián)系學生所在的教室想一想,外洞有多大?
。ㄒ粋教室有50人,一千人或是八百人的外洞有多少個教室這么大?20個教室)
誰能把這種奇特的感受讀出來?學生讀課文。
這又高又大的外洞已經(jīng)讓我們感到很奇特,更令人驚嘆的是,那正流出溪水的孔隙?靵砜纯窗桑
。ㄈ┯赏舛催M入內洞——孔隙
。1)自讀第5段,說說孔隙給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說說從哪些詞句中體會出來的。
1)船小——
a、“仰臥”怎樣臥,體會出什么?(矮)
b、哪些詞句能突出船。繘]法容第二個人。體會出什么?(窄)
c、小結:“矮和窄”都是小的特點,因而船小可以體會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工人拉
b.為何不能“劃”
3)乘船的動作——
a、哪個詞最能表現(xiàn)出孔隙。
b、人怎樣貼著船底?從……到……到……到,總而言之是沒有一處不都著船底,為什么要這樣?
小結:“貼“用的太好了,從作者的動作也可以體會出孔隙的。浚ǔ鍪菊n件)
4)學生通過讀課文感覺洞的窄小、低矮。
感覺到什么?(擠壓)
為什么會有擠壓的感覺?(稍微、一點兒)指導朗讀:孔隙中,隨時都有撞破額角、擦傷鼻子的危險,隨著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進,作者的心情也會越來越緊張。因此,這一部分要讀出緊張的情緒。(出示課件)
指名讀:我們乘船從孔隙經(jīng)過,大約走了八、九米就來到了內洞。這里又有什么樣奇特的景觀呢?
。ㄋ模┠x第6段,初入內洞有什么感覺?內洞有哪些景物?
。1)為什么叫雙龍洞?
。2)展示圖片,加深體會。
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像神仙、像動物、像宮室、像器用……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觀賞。再加上搖曳的燈光,忽明忽暗,讓我們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們驚嘆自然的奇異,請大家有感情地讀讀內洞這部分。
過渡:看完了雙龍洞的美景,我們戀戀不舍地隨葉老又仰臥在小船里,通過孔隙出了洞。
五、鞏固延伸
1、為金華的雙龍洞寫一篇導游詞。
2、做一名小導游,結合導游詞和游覽圖向大家展示。
六、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見聞
外洞
由外洞進入內洞
內洞
出洞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3
學習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義。
2、了解游覽順序,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激發(fā)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了解按一定順序閱讀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
5、培養(yǎng)搜集材料、豐富課外知識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1、感覺溶洞的奇觀。
2、學習按游覽順序的記敘方式和運用恰當?shù)脑~語描繪事物和表達思想感情。
課前準備
1、搜集有關石鐘乳、金華雙龍洞的文字、圖像等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課時
3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你喜歡旅游嗎?都游覽過哪些地方?你到過浙江金華嗎?那里有一個著名的溶洞,叫雙龍洞。讀讀課文,今天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觀光游覽。
揭示課題,初讀課文
聽朗讀錄音——自讀課文
說說跟著作者游了一趟雙龍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二、聯(lián)結感悟
1、引導細讀,了解游覽順序
學生自讀,要注意讀準生字、理解新詞,并用“——”畫出提示作者游覽順序的有關詞句。
教師巡視,指導有困難的學生。
2、指名回答,師生共同討論:
學生總結游覽順序時,學生可能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
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并隨機讓學生讀讀這一段,注意正音,指導讀順,引導學生理解詞義,如:仰臥、臀部、水程等詞語。
教師根據(jù)學生描述的游覽順序,板書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三、生成新知
指導學生按游覽順序理清課文脈絡:
按游覽順序可分六段。(分別請6名學生來讀對應的段落,注意不多讀也不少讀)
四、課堂作業(yè)
1、認讀生字、生詞并書寫,遇到疑問隨時發(fā)問。
2、隨機利用搜集的資料介紹雙龍洞的石灰質巖石及其形成的石鐘乳、石筍。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默寫生字詞。
2、讀課文:這節(jié)課我們按照游覽路程來欣賞景點、品讀文章。
二、聯(lián)結感悟
。ㄒ唬╅喿x,體會路上景色
1、引導學生讀中感受。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這位同學讀出作者的心情了嗎?”
學生自由練習讀,邊讀邊想象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當時的心情。再讓學生個別展示朗讀,點評中體會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景物的。
2、放映課件,輔助感受:
配音:春末的一天,作者踏上了去雙龍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斷撲入作者的眼簾。我們也來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這是映山紅,花大多是紅色的,也有紅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較大,白色帶有黃紅色斑點和條紋……色彩多明艷啊。
3、感悟課文寫溪流的匠心:
山中有花也有水。誰來讀一讀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
你覺得作者對溪流的描寫很有情趣,對嗎?你從哪里感覺到的?
(品味“時而……時而……”一句,體會幾對反義詞的妙用)
。ǘ┯懻撏舛刺攸c,體會雙龍洞的“雄”
1、如果說沿途的風光可用“春光美”來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會怎么來概括呢?
請一名學生朗讀第四自然段。
。ǘ纯诳捎谩皩挕薄案摺眮砀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在簡圖上補板書:寬、高、大)
2、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chǎn)生什么感覺?
理解:
“突!保焊呗,指山勢高聳。
“森郁”:樹木茂盛繁密。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高山之上,樹木繁密,很有氣勢,不禁使人對雙龍洞產(chǎn)生一種神秘感。
3、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仿佛到了個大會堂,高高的石頂,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4、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下一句也是,讀一讀,你有什么想法?
。ㄋ路鹗窍驅В髡唔樦饔斡[,F(xiàn)在迎著溪流入洞──乘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
(三)了解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體會雙龍洞的`“險”
1、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么滋味,我們也來試試。
齊讀。
2、說到“孔隙”我們就會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細的縫兒,而這個孔隙卻可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那么作者為什么不稱之為水洞卻還要稱為孔隙呢?
看課件外洞由近及遠的鏡頭,讓學生懂得因為外洞面積太大了,水洞相對就顯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詞是恰當?shù)摹?/p>
3、默讀第五自然段,想一想:
作者乘船通過孔隙是怎樣的情形、怎樣的心情?
誰來讀讀,讀出作者的感覺、心情。
你覺得哪些語句真切地寫出了作者這種緊張的心情,能把它背出來嗎?
復述或者背誦這一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引入新課
聯(lián)系上文討論:作者飽覽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氣勢,經(jīng)歷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驚險,終于到達了內洞。內涵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二、聯(lián)結感悟
。ㄒ唬┝私鈨榷刺攸c,感受內洞的“奇”
1、請一名學生朗讀第六自然段,學生邊聽邊畫出描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蜿蜒”是怎樣的?據(jù)字形釋義,再觀看課件,讓學生作描述。
2、結合課件(或圖片),討論學習:
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么?除了課文寫到的,你還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⑴學生小組內交流評議,互相啟發(fā),開闊思路: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洞內景物的描寫,也是有順序的,文中用了“首先、其次”來表明觀看順序,讀一讀,感覺這樣寫條理就比較清楚了。
⑵指名看著圖像,試著給圖配音,描述洞內景象。
。ǘ┬〗Y
1、作者乘船出洞,結出了雙龍洞之游。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于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2、有感情地分組讀課文。
。ㄈ┵|疑問難
三、生成新知
1、背誦、摘錄精彩語句。
2、指導造句:
時而……時而……(引導體會在描寫景物、事物的形態(tài)變化時可以運用,舉例提示:“大海時而……”,“舞蹈動作時而……”,“我的心情……”等)
即使……也……(讀課文范句,體會分句間轉折的意思,然后教師或學生示范造句,指導仿造)
四、推薦課外閱讀
像這樣的課文,記錄了作者游覽過的地方,你讀了,仿佛跟著作者在游覽觀光,這就是游記,你喜歡讀嗎?都讀過哪些游記?你都摘記了精彩語段嗎?能背記這些精彩語段嗎?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學習細致描寫的方法。
3、學會本課的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難點】
。、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從外洞入內洞。
。、練習理清課文的條理。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課文的前三段向我們介紹了作者游覽的時間、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見聞,那盤曲而上的盤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艷的山路景色,那時時變換調子的溪流聲……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覽了哪些地方?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點?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要學習的內容。
二、初讀課文,總體感知
。薄⒊踝x課文,理清條理:
請大家打開課文,讀讀課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覽了哪些地方?
。、再讀課文,歸納特點:
同學們再讀讀這幾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內洞分別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小結過渡,布置下一步學習任務:
你們剛才談的這些就是這幾個地方的特點。通過剛才兩次讀課文,我們知道作者游覽了這幾個地方,也知道了這幾個地方分別有著這樣的特點。那么,你對哪個地方最感興趣呢?(學生根據(jù)自己的感受說出喜歡的地方)同學們都分別找到了自己最喜歡的地方,你們想讓大家都來喜歡這里嗎?那就要你們去細細地讀文章,喜歡哪個地放就讀哪個部分,看看你從文章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了這些特點,然后把你的體會告訴大家。通過你的理解,通過你的表達,把別人都吸引過來,好嗎?
同學們要注意你喜歡的這個地方有什么特點?你是從文章的哪些詞句中體會到這些特點的?找到后就按平時讀書的方法做上記號。
三、精讀課文,自讀自悟
。、學生閱讀,做批注:
⑴ 同學們已經(jīng)想好了,那么我們就從外洞開始,說一說你是從哪些詞句體會出特點讓并且讓你喜歡上的?
、 剛才這幾個同學的說的'非常好,有誰被他們的敘述所打動也喜歡上外洞的同學請舉手。那么就請你們這些喜歡上外洞的同學有感情地一起來把外洞讀給大家的聽。
、 接下來作者寫了從內洞到外洞的唯一通道孔隙,孔隙有什么特點?
。▽W生敘說時要讓學生說出是根據(jù)什么哪句話理解到的)
結合學生的回答,讓學生了解作者在描寫孔隙的特點的同時,還寫了如何通過孔隙進入內洞的乘坐工具,進入方式。
⑷ 作者在這里介紹了孔隙的特點還介紹了什么?
在講解時,根據(jù)學生所說的進行引導,不要把答案直接灌輸給學生。并且在敘說過程中要讓學生知道哪些地方是作者對實際的描寫,那些是作者自身的感受。
2、體會作者的心情:
⑴ 這樣小的小船,這樣獨特的進洞方式和乘船姿勢,這樣奇特的乘船感覺,是多么有趣啊!作者此時心里會怎么想呢?
、 通過剛才幾位同學的介紹,有哪些同學也對孔隙產(chǎn)生了興趣?正因為作者抓住孔隙的特點結合自己的感受,使我們如臨其境。所以孔隙也就深深地吸引了你們,是這樣的嗎?那么喜歡孔隙的同學就大聲的把你的體會融入到朗讀中,一起齊讀本段。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5
一、課前解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本單元的第二篇精讀課文,文章以游覽的順序,寫出了葉圣陶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jīng)歷。本課重點在于讓學生感受按游覽順序寫景的寫作方法,同時引導學生要寫出重點景物的特點。
關注作者:葉圣陶原名葉紹鈞,字秉臣、圣陶。他是現(xiàn)代作家、教育家、文學出版家和社會活動家,有“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家”之稱。1916年,推出第一個童話故事《稻草人》。1918年,發(fā)表第一篇白話小說《春宴瑣譚》。1923年,發(fā)表長篇小說《倪煥之》。
關注寫作方法:文章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過程,依次介紹了去雙龍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見聞感受及出洞情況。全文線索清晰,順序鮮明,重點突出,對學生學習“按一定順序寫景”有借鑒價值。
關注詞語: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這些詞語對學生來說比較陌生,需要教師進行講解,可結合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關注生字:本課要求會寫生字15個,其中“臀”字筆畫多,需要教師重點指導。9個左右結構的生字可以分組進行比較,“杜、陸、端、源”是左窄右寬,“鵑、郁、移、額、乳”是左右等寬。
二、教學目標
1.認識“浙、簇”等6個生字,會寫“浙、羅”等15個字,會寫“杜鵑、氣勢”等15個詞語。
2.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按游覽先后順序寫景的方法。
3.感受雙龍洞各處景物的特點,了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
三、教學重點
1.了解文章按游覽先后順序寫景的方法。
2.了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
四、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浙、簇”等6個生字,會寫“浙、羅”等15個字,會寫“杜鵑、氣勢”等15個詞語。
2.理清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按游覽先后順序寫景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1.教師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跟隨巴金爺爺一起感受了壯美的海上日出景象,學習了“按變化順序寫景”的寫作方法。這節(jié)課我們將和作家葉圣陶先生一起走進金華,走進神奇的地下溶洞。(板書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
出示課件1:
2.教師引導:首先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作者——葉圣陶。請你自己讀一讀。
出示課件2:
3.教師引導:葉圣陶為什么被“優(yōu)秀的語言藝術家”呢?他的文章又有怎樣獨特的魅力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ㄔO計意圖:談話導入,快速引出課題,通過介紹作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初讀文本,掃除閱讀障礙
1.教師說明要求:自由讀課文,標記自然段,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詞語可以借助字典進行理解。時間4分鐘,開始吧!
出示課件3:
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組織交流:同學們讀完了嗎?文章中出現(xiàn)了一些比較陌生的詞語,請同學們說一說是什么意思:突兀森郁、蜿蜒、器用、名目、上源。
學生交流分享,教師點撥。
出示課件4:
2.教師引導:文章共有8個自然段,接下來請同學分段把文章讀給大家聽。(指名讀文,共找兩組)
學生分段朗讀文章,教師適時評價指導。
。ㄔO計意圖:通過初讀、認讀生字詞、指名讀等環(huán)節(jié),掃清了學生的閱讀障礙。)
三、整體把握,理清結構
1.初讀課文,梳理脈絡。
教師啟發(fā)思考:《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是一篇游記,寫了葉圣陶爺爺在游覽金華的雙龍洞時所看到的景象。接下來就請你默讀課文,試著找一找作者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介紹雙龍洞的?把課后第一小題中的路線圖補充完整。(時間兩分鐘)
出示課件5:
教師引導:同學們讀完了嗎?誰來說一說?
預設:通過閱讀,我知道了葉圣陶爺爺是按照游覽的順序介紹雙龍洞的。他的游覽路線是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教師適時板書: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游覽順序)
2.默讀課文,分出層次。
教師啟發(fā)思考:再讀一讀文章,你能對照著路線圖,在文章中找出相應的段落,說一說每段主要寫了些什么嗎?
預設1:我認為文章的2-3段介紹的是去雙龍洞的路上所看到的景色。第4自然段描寫的是洞口,第5自然段描寫的是孔隙,第6-7自然段在描寫內洞的景物,第8自然段是描寫作者出洞。
預設2:我認為第4自然段除了描寫洞口外,還描寫了雙龍洞的外洞。
教師追問:那課文的第1段在寫什么呢?
預設3:第1段交代了作者游覽雙龍洞的時間和地點。
教師點撥并啟發(fā):作者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分段依次介紹了所看到的各處景物。第1段交代了游覽雙龍洞的時間和地點。第2-3段描寫了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第4段依次寫了洞口和外洞。第5段重點描寫了由外洞進入內洞的孔隙。第6-7段描寫了雙龍洞的內洞。最后第8自然段簡述了作者出洞的情況。我們可以很容易的找到各處景物所對應的段落,你是從哪些句子中找到的呢?在文中找一找、畫一畫。
出示課件6:
預設:課文中寫到“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店,過了羅店就漸漸入山!薄叭肷酱蠹s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走進去……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薄斑@就到了內洞”“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蔽沂菑倪@些句子中發(fā)現(xiàn)的。
出示課件7:
教師引導思考:同學們找的非常準確,請你再讀一讀這些句子,想一想這些介紹行蹤的句子在課文中有什么作用?
預設1:這些句子能夠讓我們看到葉圣陶爺爺游覽的路線。
教師補充:是的,這些句子是過渡句。葉圣陶爺爺按照游覽的順序,依次對雙龍洞的各處景物進行了介紹,使文章的脈絡非常清晰,透過文字我們仿佛就在跟隨著葉圣陶爺爺?shù)哪_步一起游覽。
3.找出重點描寫
教師引導思考:在描寫雙龍洞各處景物時,葉圣陶爺爺所用筆墨一樣多嗎?有沒有重點描寫哪處景物?
預設1:我認為重點描寫了路上的景色。
預設2:我認為重點描寫了孔隙和內洞。
教師啟發(fā)思考:我們讀一讀關于這幾處景物的描寫,你們覺得哪處景物更有特點,留給你的印象更深?
預設:我覺得孔隙和內洞最有特點,孔隙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教師講解:是的,葉圣陶爺爺重點描寫了孔隙和內洞,其中對于孔隙的描寫更是讓人覺得印象深刻。當你在寫作時遇到所要描寫的景物很多的情況時,也可以挑選一到兩處給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景物重點來寫。
4.感受文章線索
教師提問:文章中提到了許多自然景物,有一個景物反復提到了多次,你發(fā)現(xiàn)了嗎?
預設:我發(fā)現(xiàn)作者反復提到了泉水。
教師啟發(fā)思考:真聰明!請你找一找文章中關于泉水的描寫,看看泉水是在沿著怎樣的路徑流淌?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給生3分鐘時間)
學生獨立思考后,進行全班交流,教師出示文章中關于泉水的描寫。
出示課件8:
預設:我發(fā)現(xiàn)作者所描寫的每一處景點都提到了泉水。作者說它的上源是在石洞里,順著左邊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流過外洞,流出洞口,一直流往山下。
教師啟發(fā)思考:這樣的順序和作者的游覽順序有什么不同?
預設:泉水流出的方向和作者游覽的方向是相反的。作者是從山下往山上走,從外洞往內洞游覽,而泉水是從內洞往外洞流出,從山上流向山下。
教師講解:同學們真了不起!作者在寫這篇文章時不僅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依次介紹了各處景點,還通過泉水這樣一個流動的景物貫穿文章始終,如果說游覽路線是文章的一條線索,那泉水就是文章的另一線索,兩條線索相互呼應,讓文章讀來非常有條理,順序更鮮明,這樣寫真是別具匠心!
教師小結:通過閱讀課文,梳理文章脈絡,我們知道了作者按照游覽先后順序依次介紹了去雙龍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見聞感受以及出洞的情況,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文章中的兩條線索。雙龍洞的各處景物獨具特色,下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去品讀。
。ㄔO計意圖:通過對文章的整體把握,對重點內容的梳理,對線索的挖掘,幫助學生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脈絡,分出了段落層次。對過渡句的解讀,更加深了學生對“按游覽順序寫景”的體會。)
四、自學生字,引導練習
1.學生自學
教師說明要求:請同學們給生字注音,每個抄寫兩遍。在自學的過程中,你認為哪里需要老師講解,或者把想和大家分享的勾畫出來,一會兒我們一起交流。
學生同桌互查,找出錯誤進行改正。
2.集體交流
教師指導學習:請大家觀察這兩組生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出示課件9:
預設:它們都是左右結構,但是“杜、陸、端、源”是左窄右寬,“鵑、郁、移、額、乳”是左右等寬。
教師點撥:生字不僅要多寫,還要會觀察,這樣才能把字寫得好看。
教師針對個別生字進行指導:“臀”字要注意筆畫的穿插避讓,字要寫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寫寬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窄”字寶蓋頭下方的“撇、點”不要丟掉!肮S”是竹字頭,下面“尹”字中間一橫要寫得長一些。下面請同學們再把這幾個字寫一寫。
出示課件10:
五、課堂總結
教師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通讀了課文,梳理了文章脈絡,知道了葉圣陶爺爺按照游覽的順序依次介紹了雙龍洞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見聞感受和出洞情況。其中又重點描寫了孔隙和內洞,下節(jié)課,我們將繼續(xù)跟隨葉圣陶爺爺?shù)哪_步,去看看雙龍洞各部分景物有怎樣神奇的特點,葉圣陶爺爺又是如何把這些特點寫清楚的。
六、布置作業(yè)
1.再讀一讀課文,體會文章按游覽順序寫景的方法。
2.練寫本課生字并組詞。
七、板書設計
17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內洞 → 出洞
游覽順序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感受雙龍洞各處景物的特點。
2.了解課文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導入新課
1.教師復習導入:上節(jié)課我們跟隨葉圣陶爺爺?shù)哪_步,按照游覽的順序初步感受了雙龍洞的神奇。下面請你回顧一下,課文是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依次為我們介紹了哪幾處景物?
學生填寫,教師順勢出示答案。
出示課件12:
教師引導:作者按照游覽的先后順序,依次為我們介紹了去雙龍洞的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見聞感受及出洞情況。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走進這神奇的雙龍洞,看看各處景物有怎樣的特點,作者又是如何進行描寫的。
(設計意圖:通過對文章內容的復習回顧喚起學生記憶,為本節(jié)課重點感受雙龍洞景物特點、領悟寫景方法作鋪墊。)
二、研讀2-7段,領悟寫法
教師引導思考:在作者游覽雙龍洞的過程中,各處景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特點?你從作者的哪些描寫中感受到了這一特點?試著批注在旁邊。(給學生5分鐘時間進行閱讀思考。)
出示課件13:
教師引導:接下來就讓我們按照作者游覽的順序,依次來感受雙龍洞各處景物的特點,看一看作者是如何進行描寫的。
1.學習第2-3段,感受上山路上的生機、明艷。
教師組織交流:誰來說一說這一路山景給你帶來了怎樣的感受?你是從哪些描寫中感受到的?
預設: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機勃勃。作者寫到了映山紅還有油桐,這些植物都生長的很茂盛,這兒一叢,那兒一簇。
教師啟發(fā)思考:為什么作者說映山紅要比盆栽的杜鵑更有精神呢?誰再來說一說。
預設:因為大自然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映山紅也更有生命力更有精神了。自然的環(huán)境給植物增添了許多生機。
教師補充:是的,在對山路的景色進行描寫時,作者抓住了路邊具體景物的特點,為我們呈現(xiàn)了這樣一幅充滿生機的畫面!案芯瘛薄斑@兒一叢,那兒一簇”,這樣的表達生動地寫出了大自然特有的生命力。對色彩的描寫又渲染出一片明艷之景。隨著山勢的變化,溪流蜿蜒而下唱起了小曲,真是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一片明艷。ò鍟荷鷻C、明艷)讓我們欣賞著圖片,體會著畫面讀一讀,感受作者語言的生動、豐富。
出示課件14:
2.學習第4段,感受洞口寬大和外洞高大的特點。
教師組織交流:欣賞著山路美景,跟隨作者的腳步,我們來到了雙龍洞前,映入眼簾的是雙龍洞的洞口和外洞,這兩處景物作者又是如何寫出它們的特點的?請你讀一讀第4自然段并說一說。
預設:洞口讓我覺得很寬大,作者寫到“洞口像橋洞似的”,能容下一只船的通過,可見洞口很寬。另外作者還寫到“山相當高,突兀森郁”,感覺非常有氣勢。
教師補充:山勢險峻,郁郁蔥蔥,像橋洞一般寬大的洞口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氣勢非凡。(板書:寬、有氣勢)
教師引導:順勢走去,已置身外洞之中,外洞又是怎樣的一番景象呢?
預設:外洞給我留下了高、大的印象。作者先提到“高高的石頂”,寫出了外洞的高。接著作者在描寫中又寫到“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讓我覺得外洞非常的大。(隨著學生回答,教師隨機板書外洞的特點:高、大)
教師講解: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千人是怎樣的一個數(shù)量嗎?想象一下,近20個班的同學聚集在一起還不顯得擁擠,那得多大呀!作者這是在通過寫什么來突出外洞的高、大呢?
預設:是在寫他的想象。
教師點撥:“大會堂”和“聚集一千或八百人開個會”都是作者自己想象的、感受的,這是在通過表達自身感受來描寫外洞特點,讓讀者身臨其境的。我們一起來看看雙龍洞外洞的照片感受一下。
出示課件15:
3.學習第5段,重點感受孔隙的狹窄、矮小,領悟寫景方法。
教師啟發(fā)思考:同學們你知道什么是孔隙嗎?孔隙的本義是指:窟窿眼兒;縫兒。從字面上來看,孔隙是非常小的,但是在文章中作者又說“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到底雙龍洞的孔隙是大還是小呢?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給學生1分鐘時間再讀文)誰來說一說,孔隙到底是大還是?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孔隙是非常小的,雖然它并不是像本義說中的那樣只有一條縫、一個窟窿眼兒,但是與能容納一千人的外洞比起來,只能容下一只小船的孔隙顯然非常窄小了。
教師提問:作者是如何寫出雙龍洞孔隙狹小這一特點的?
預設:作者寫到,孔隙只能容下一只小船通過,船上只能并排仰臥兩個人,再容不下第三人,小船這樣小,說明孔隙也很狹小。
教師繼續(xù)提問:作者通過描寫小船的寬度,展現(xiàn)了孔隙的狹窄,這是直觀描寫。還有哪里能讓你感受到孔隙的狹小嗎?
預設1:葉圣陶爺爺說“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說明身體不能和船有一點縫隙,但即便如此作者還是能感覺到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他擠壓過來,這讓我覺得孔隙非常的矮。
預設2:我還有補充,作者還寫到“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讓我覺得石壁就緊貼著臉上方,空間很小。
教師追問:剛剛我們提到,這是在通過描寫什么來突出特點的?
預設:通過寫自身的感受。
教師點撥引導:想象一下,我們現(xiàn)在就平躺在這只小船上,身體和船身貼得緊緊的,假如你稍不留神,微微抬起一點兒頭,額角和鼻子就會撞上石壁。這是多么狹窄、矮小的孔隙呀!除此之外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留意到工人拉繩子這樣獨特的行船方式?結合平時你所看到的劃船方式,誰再來說一說?
預設:平時我們坐船都有人劃船,但是這沒有辦法站立劃船,只能在兩頭拉繩子,說明孔隙太矮小了。
教師補充:是的,在這一段中,作者正是通過描寫小船的樣子、行船方式以及表達感受這幾個角度,將直觀描寫與真實感受相結合,突出了孔隙的狹窄和矮小。(板書:狹窄、矮小)同學們,這樣的寫作方法你學會了嗎?我們再來看一看圖片,感受一下作者生動、準確的表達。
出示課件16:
4.學習第6-7段,感受內洞黑、奇、大的特點。
教師組織交流:通過孔隙,我們終于走進了神奇的內洞,內洞中是怎樣的景象呢?作者又是如何寫的它的特點的。請你讀一讀第6-7段。
預設1:內洞給我留下的第一個印象是非常黑,作者直接寫出了這一特點,并且通過汽油燈只能照亮一小塊地方這樣的細節(jié)描寫,加深了這種感受。(板書:黑)
預設2:內洞還給我留下了神奇的印象,石鐘乳、石筍形狀變化多端、顏色各異,有的還可以想象成神仙、動物、宮室等,讓我想到了黃山的奇石!
教師引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關于石鐘乳和石筍的介紹,請你自己讀一讀。
出示課件17:
教師點撥引導:石鐘乳和石筍的形成要經(jīng)過上萬年或幾十萬年的時間,是不是非常神奇呢?難怪作者說“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ò鍟浩妫﹥榷催有怎樣的特點呢?誰再來說一說。
預設:作者還通過描寫自身感受寫出了內洞的大,他將內洞和外洞進行對比,外洞已經(jīng)很大了,但是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讓人驚嘆。ò鍟捍螅
教師補充:同學們說的很好,作者再次通過直觀描寫和表達感受,寫出了內洞黑、奇、大的特點。
教師小結:通過對雙龍洞各處景物的閱讀,我們感受到了它們各自的特點,作者運用多種寫作方法,生動形象地語言,使我們身臨其境,真是神奇?zhèn)ゴ蟮刈匀痪坝^。。ò鍟荷衿、獨特)
。ㄔO計意圖:通過對雙龍洞各處景物的閱讀分析,不僅讓學生體會到景物的特點,更讓學生從中學習到作者的寫作方法,了解了作者是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的。)
三、回顧全文,總結提升
1.教師啟發(fā)思考:在第一課時中,我們知道文章重點描寫了孔隙和內洞,通過對課文的品讀,相信你有了更深的體會。為什么葉圣陶爺爺沒有詳細地描寫如此神奇的鐘乳石,而是著重寫了孔隙和內洞呢?
預設:因為孔隙的狹窄給葉圣陶爺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孔隙和內洞也是雙龍洞最有特點的地方。
教師小結:是呀,葉圣陶爺爺選擇了最有特點的孔隙和內洞進行了重點描寫,其中又格外突出了對孔隙的描寫。在今后的練習中,你也可以把某些印象深的,或比較特別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帶著體會,再讀一遍課文吧!
學生再次回顧全文,自讀感悟。
教師總結:這節(jié)課我們跟隨著葉圣陶爺爺?shù)哪_步,按照游覽順序一同領略了雙龍洞的神奇風光,感受了各處景物不同的特點,還學會了如何把重點景物寫清楚。我們國家還有很多壯觀、神奇的美景等待你去探尋,你也可以像葉圣陶爺爺一樣,將你的所見所聞寫成一篇游記,記錄下這些難忘的體驗。
(設計意圖:在學習完整篇文章后,再次回顧全文,有利于學生從整體上強化對文章的感悟。通過對選取重點景物的思考,使學生學會把印象深刻的或有特點的景物作為重點來寫的寫作方法。)
四、布置作業(yè)
經(jīng)過對這篇文章的學習,你是不是躍躍欲試了?在本單元的初試身手中給同學們布置了一個小向導的任務:星期天,你要帶一位同學參觀植物園。請你根據(jù)下面的示意圖,畫出參觀路線,再按順序介紹一下吧!
出示課件18:
五、板書設計
17 記金華的雙龍洞
路上 → 洞口 → 外洞 → 孔隙 → 內洞 → 出洞
。ㄉ鷻C、明艷)(寬、有氣勢)(高、大)(狹窄、矮。ê凇⑵、大)
神奇、獨特
【課后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是習作單元,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按一定的順序寫景物的方法;學習按游覽的順序寫景物。通過對《海上日出》的學習,學生已經(jīng)初步感受了按一定順序寫景的方法,《記金華的雙龍洞》以游覽順序組織全文,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單元語文要素的理解,為后續(xù)習作訓練再加一塊基石。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從文章的結構入手,幫助學生從整體上對文章進行把握,這有利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按游覽順序寫作的特點。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本篇文章以“泉水”為暗線,和作者的游覽順序相呼應,使整篇文章變得更生動、充實,讓學生在寫作方法上有所積累。
文章的2-7自然段,分別介紹了雙龍洞各處景物。在教學中,我以景物特點為出發(fā)點,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在品讀中,重點感受作者的寫作方法,尤其是對孔隙這一處的描寫,讓學生體會到作者是通過直觀描寫和感受描寫相呼應的方法,將重點景物寫清楚的,從而為今后的寫作積累方法,打下基礎。
美中不足的是文章內容充實,所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有些少,像孔隙、內洞兩個自然段應該讓學生反復讀,細細品味特點?偟膩碚f,本節(jié)課我從單元語文要素出發(fā),在學習了《海上日出》的基礎上,繼續(xù)讓學生感受按順序寫景的寫作方法,體會按順序寫景的好處,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6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揭示課題: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讓學生解釋“記”是什么意思。(記載)
。、本文是一篇游記。這篇游記是葉圣陶先生于1957年游覽金華雙龍洞后寫下的。
4、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金華的雙龍洞景致美麗奇特,吸引了許多中外游客,同學們是不是也想去雙龍洞看一看,那就讓我們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覽,好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出示電腦軟件,點擊課文朗讀,學生邊聽課文朗讀錄音邊看課文,進入情境,感知課文內容。
。、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畫出作者游覽的景點,想想是按什么順序游覽的。
。、檢查自讀情況:
、庞蒙衷~卡片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可采取指讀、齊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
⑵抽生輪讀課文,生生互相糾正,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評價,對于讀得不好的同學要多鼓勵。
、歉鶕(jù)作者的游覽路線,畫一張游覽示意圖,說說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景點。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冉處煟
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三、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齊讀第1自然段,思考:
這段交待了什么?(游覽的時間和目的地。)
。、探究2、3自然段:
、沤處煟
作者在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欣賞,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茖W生默讀、思考、勾畫。
⑶小組討論、交流。
⑷全班交流:
、俳涣鞯冢沧匀欢沃醒赝究吹降拿谰埃
。峤處熞龑W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說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最后說說作者看到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學生邊答教師邊板書:
理解“或濃或淡的新綠”,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顏色?“明艷”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艷?
。ā懊髌G”,指色彩明亮鮮艷!靶戮G”,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綠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長的旺盛時期,不斷地有新芽、嫩葉冒出來。剛長出時的顏色是淡綠的,長出時間稍長,顏色就變深、變濃了。作者說“或濃或淡的新綠”,準確地描繪了春天綠色的.特點。因為有“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艷”。)
。獬鍪倦娔X課件,將沿途看到的山、花、樹出現(xiàn)在電視屏幕上,使學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艷的彩色畫卷。
。阒笇Ц星槔首x第2自然段。
、诮涣鲗Φ冢匙匀欢蔚睦斫猓
。峤處煟
沿途不僅有有特色的山、花、樹,還有水,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聽聽溪水的歌唱。
b討論交流:
溪流為什么會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ㄏ鞯臉幼雍吐曇魰r時在變化,都是“隨著山勢”的變化而產(chǎn)生的。聽,溪流的聲音多好聽,有時發(fā)出嘩嘩的聲音,有時發(fā)出淙淙的聲音,有時發(fā)出潺潺的聲音,多像一首動聽的歌啊。)
。阒笇Ц星槔首x第3自然段。
、尚〗Y:
第2、3自然段寫了路上的見聞,寫得有聲有色,充滿了對沿途景物的愛,使我們也仿佛親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業(yè)
1、熟讀課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關金華觀龍洞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說說課文的第1自然段和2、3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
。、過渡:
去雙龍洞的沿途景色就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一看,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去玩賞、去領略吧!
二、繼續(xù)探究課文內容,領略金華雙龍洞的神奇美景
。薄⒆詫W4~7自然段:
、拍x思考:
作者在外洞、孔隙、內洞都看到了哪些景象,有何感受?
、圃诓欢牡胤阶錾蠘擞洝
。、小組討論交流。
3、匯報交流自學成果,教師相機引導、點撥。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把握如下要點:
。ㄒ龑W生體會作者是怎樣把從外洞到內洞的經(jīng)過說清楚的,再說說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船的“小”,由外洞到內洞的“窄”,注意學習這種細致描寫的方法。)
教師:
課文中寫道:“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笨紫吨感《础⒘芽p,應該說是小的;但又能容小船進出,那就該說是大的,那孔隙到底該說它小,還是該說它大呢?
。ㄗ寣W生各談自己的理解,最后經(jīng)過討論得出結論,說它“大”或“小”,要跟它相連的外洞與內洞的大小比較,才能做出判斷。外洞能聚集一千人或是八百人開會,當然很大,而內洞更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這就顯出這一處的洞或裂縫很小,因而稱之為“孔隙”。至于這個“洞”或“裂縫”本身并不小。)
有感情地朗讀第5自然段。
、懦鍪倦娔X課件,欣賞內洞的神奇美景。
、聘星槔首x6、7自然段。
⑶質疑問難,合作解疑:
a作者看到洞頂?shù)碾p龍說“有點像”,到底像不像?
(學生可能有的說“像”,有的說“不太像”。經(jīng)過爭論可逐步得出結論:此處本已有顏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見其形態(tài),再加上燈光搖曳,產(chǎn)生一種“像”的感覺;但由于它是石鐘乳自然形成,沒有經(jīng)過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說“有點像”,可見其用詞嚴謹。)
b課文中寫“其次是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據(jù)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及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那么,究竟可以想象成什么器用、什么宮室、什么神仙和動物呢?(可讓學生張開想象的翅膀,盡情地發(fā)揮。)
。恪叭*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闭諔衔摹叭。
。、齊讀第8自然段,思考:
這段講什么?
。ǔ舜龆矗
三、總結全文
。薄⒊鍪倦娔X課件,按游覽順序播放全文景象,體會雙龍洞一游的種種美的感受。
。病⒅该懈星榈乩首x全文。
3、總結:
雙龍洞一游,路上景色美麗迷人,外洞高大寬敞,內洞夢幻般神奇,再加上過孔隙時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種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把游洞的過程和泉水流經(jīng)的路線結合起來寫,使我們讀了也仿佛身臨其境。
四、拓展延伸
根據(jù)課文的描述,展開合理想象,分小組設計“外洞”“內洞”及“兩洞連接”處的解說詞,輪流擔當導游。選出說得好的同學在班上說一說。
五、指導寫字,鞏固字音,記憶字形,讀寫詞語
。、小組內說一說是怎樣記憶生字的。
2、指導書寫,重點指導“額”字。
。场⒆x寫詞語。
〖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7
【教學內容分析】
課文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jīng)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全文是按游覽順序寫的,依次寫了游雙龍洞的路上見聞,游外洞、內洞、出洞。從外洞進入內洞的情形,采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動的方法,是教學的重點。
【教學目標】
1.會寫13個生字,重點把“簇、額、蜒、乳”等字寫規(guī)范、漂亮;理解“明艷、突兀森郁、孔隙、蜿蜒、變化多端”等詞語的意思。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能按照游覽順序畫出游覽線路圖,簡要概括出景物的特點。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過渡作用。
【教學板塊設計】
第一課時
一、板題導入(3分)
這節(jié)課,我們跟隨葉圣陶爺爺?shù)哪_步,一起到浙江金華去游玩,課題是——(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1.課題中的“記”是什么意思?(“記”即記錄之意,記的是游覽的經(jīng)過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記。)
2.簡要回憶學過的游記,知道游記一般是按照游覽的先后馴順寫的(移步換景),如:頤和園。
3.交流收集的有關雙龍洞的資料。
二、交流自主學習情況,掃清字詞障礙(9分)
1.學生交流自主學習反映出的問題,教師相機指導:
(1)難讀: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難寫:簇等
(3)易錯:額、蜿蜒
2.課件出示讀記
浙江 油桐 一簇 臀部 稍微 額頭
擦破 蜿蜒 石鐘乳 依據(jù) 源頭 濃淡
突兀森郁 變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問題
【意圖】此環(huán)節(jié)是為了做到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為學而教。
二、通讀全文,整體感知文意,理清順序。(15分)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讀完課文,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根據(jù)自讀印象從課文內容、表達情感方面隨意說。)
2.再讀課文,按照游覽順序畫出游覽線路圖,簡要概括出景物的特點。
(1)教師引導
教師讀第1段,第2段首句,提煉出游覽順序的關鍵詞——金華—羅店—入山。
教師邊讀課文2、3段邊指導學生把握句意,體會過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
(2)小組合作,完成游覽示意圖,畫出過渡句。
形式:1人讀,其他聽讀,關鍵處停下來畫詞句,完成線路圖。
交流、展示。(方法指導:檢查完善,不遺漏;過渡句的提醒)
【意圖】此環(huán)節(jié)是考慮到了文本的特點(游記類文章),根據(jù)文本的特點選取了教學的價值。為單元的習作“我們的校園”做好鋪墊。
三、默讀課文,概括景物特點(10分)
1.默讀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
2.交流:
洞口:寬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內洞:黑、奇、大
【意圖】此環(huán)節(jié)是為了真正讓學生掌握概括景物特點的`方法。
四、總結全文,談談收獲(3分)
總結說說自己學到了什么?
預設:寫作順序、過渡句、邊讀邊想概括景物特點等
【意圖】此環(huán)節(jié)重在對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內化于心。
教學反思: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課文,備課時我力求實現(xiàn)幾個轉變:一是盡量避免陶醉于教師的“講”之中,還“講堂”為真正的“學堂”。二是由“教內容”向“教方法”轉變,把課堂的著力點放在學習方法、閱讀方法的學習上。三是嘗試版塊設計教學,盡量簡化教學環(huán)節(jié),去繁瑣存樸實,達到一課一得。
第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了導入、學詞、理清游覽順序、概括景點特點、總結收獲五個環(huán)節(jié),其中重點是理清游覽順序,難點是概括景點特點。理想的美好和現(xiàn)實的落差不是幾步十幾步之遙。課罷,感覺上得很粗糙,反思存在的幾個大問題:
1.學詞膚淺,不深入。交流預習情況時,學生基本上是圍繞諸如“油桐”的“桐”字的書寫這些非生字打轉轉(這也從側面?zhèn)鬟f出一個信息,學生的現(xiàn)有認知就是停留于此),而有意無意回避著本課的生字新詞。教師應該及時引導讓學生交流不理解有疑問的生詞,諸如:明艷、十來進、水程等,給以再充足的時間,只有時間充足才能保證交流的深入、有效。
2.質疑問難,少時間。預習檢測時原本安排有“提出不理解的問題”,因時間不足,我就急著向下推進教學。在另一節(jié)課上,我讓孩子們提不理解的問題,孩子們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有的關注到了作者的表達,如“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边@句話中為什么要用映山紅和杜鵑作比。再如,“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為什么說是二三丈,還加了語氣詞“吧”。關注詞語意思的則更多,如“山上沙土呈粉紅色”的“呈”字,“一路迎著溪流”的“迎”。學貴有疑,有疑問的地方就有思考。這才是真正的學習,本節(jié)課教學教師還是過多的牽著學生走,“放手”小心翼翼。
3.學情把握,欠準確。理解本課的重點我采用畫游覽示意圖的方法,教師先引導找出前三個金華、羅店、入山,再小組合作完成后五個洞口、外洞、空隙、內洞、出洞?赡芤驗楸菊n的順序很分明,也可能四年級上冊學過游記的文章吧,孩子們幾乎全部正確,并且很完整。而相對于難點初步概括出景點特點,給的時間既不充裕教師指導也不夠。這再次給我一個提醒,教師要先知先覺,學情了然于胸才不致于偏離課堂的航標。
一節(jié)課,看似微不足道,但卻是教師專業(yè)成長中至關重要的元素,是建起學生知識大廈的重要基石。在課堂的教學中,也只有上好了這一節(jié)節(jié)課,也才真正挑起了教育的擔子。失敗、遺憾并不可怕,因為轉變需要經(jīng)歷陣痛。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交流:同學們,你們喜歡去旅游嗎?你都去過哪些地方旅游過?
2.小結:正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倍喑鋈プ咦撸梢蚤_闊我們的視野,增長我們的見識,可以感受大自然的奇麗壯觀。今天,我們就跟隨葉老先生繼續(xù)到浙江金華的雙龍洞游玩,好不好?
3.板書課題,齊讀
二、復習舊知
1.填空
這篇課文的體裁是( ),課文是按( )順序寫的,先后描寫了金華雙龍洞的( )、( )、( )、( )。
2.回顧
葉老筆下描寫的路上景色雖然簡潔但是非常漂亮,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雙龍洞洞口的特點和外洞的特點又如何呢?
三、賞析孔隙
1.師生對話,猜測“孔隙”的特點
2.學生自由默讀課文第五段,邊讀邊劃出:能表現(xiàn)孔隙窄小的句子。
3.班內交流
句子一: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1)學生讀說體會
(2)比較句子,學生說說哪個句子好?好在哪里?
(3)思考:這段話僅僅是在寫小船的小嗎?作者實際上是在寫什么?
(4)指導朗讀
(5)小結:作者并沒有用具體的數(shù)字寫孔隙的窄小,而是用看到的小船的小襯托出孔隙的窄小,這種寫作方法真好!
句子二: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1)學生讀說體會
(2)引導學生理解“擠壓”一詞
(3)指導朗讀
(4)小結:作者通過描寫自己內心的感受來說明孔隙的窄小。
句子三: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
(1)學生讀說體會
(2)交流:“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誰能把這個雙重否定句改成陳述句?這句話又告訴了我們什么?
(3)指導朗讀
4.小結:同學們,作者通過描寫小船的小和過孔隙的感受側面襯托出孔隙的窄小,讀完后,讓人印象深刻,仿佛自己也坐著小船同作者一起過了一次孔隙,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身臨其境”。
5.指導朗讀,再次感受孔隙的“險”。
四、賞析內洞
1.學生默讀課文第六段:邊讀邊劃出表現(xiàn)內洞特點的句子。
2.班內交流
句子一:內洞一團漆黑,什么都看不見。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寬廣。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8
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jīng)過,情融于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課文按游覽的順序,依次寫了去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游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游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艷,溪流歡唱,外洞的寬敞,內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小、險;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令人產(chǎn)生身臨其境的欲望。全文結構嚴謹,內容安排渾然一體,井然有序,兩條線索有機交融,貫穿始終;觀察仔細,描寫形象生動,景物特點鮮明;敘述有詳有略,詳寫孔隙、內洞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選編本課的意圖在于讓學生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通過語言文字領略金華的雙龍洞的神奇之美,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生字,理解“盤曲而上”“映山紅”“明艷”“突兀森郁”“氣勢”“余外”“蜿蜒”等詞語;
3.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4.感受金華雙龍洞的神奇美麗,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重點難點
1.學習按游覽順序記敘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
2.指導學生運用常見的事物,結合自己游覽的感覺,把景物特點寫具體,使人身臨其境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圖片、金華雙龍洞的文字、圖像等資料,做成ppt課件。
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讀課文、認生字、標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覽過程示意圖。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
課件出示畫面,教師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并結合已學的詩文表達情意。
二、揭示課題,反饋預習,整體感知
1.出示圖片,揭示課題: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2.點明體裁特點,介紹游記是記敘旅行的見聞和感受的文章。(板書:游記)
3.結合課前預習,反饋預習成果,學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覽過程示意圖,對照課文,互相交流討論。
三、初讀課文,學習字詞,了解“雙龍洞”得名
1.學生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指導學生結合漢字形聲字構字法,理解“蜿蜒”的詞義,并引導學生結合舊知,聯(lián)系生活,學會運用“蜿蜒”。
4.讀課文句子“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shù)碾p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引導學生感悟“雙龍洞”得名的由來。
四、精讀課文,感受“孔隙”特點,學習表達方式
(一)出示教學目標
找出課文主要內容,了解作者見聞及感受
1.課文哪幾個自然段是寫作者游雙龍洞的?(4 -7自然段)
2.默讀,思考:4-7自然段寫了哪些景點,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指名答。(板書:外洞、孔隙、內洞)最令你好奇難忘的是哪兒?(孔隙)
(二)重點感受“孔隙”特點,學習表達方式
1.指名讀,全班學生邊聽邊思考作者是如何寫出孔隙特點的。
2.理解“孔隙”詞義,再借助圖片揭示孔隙的`特點:窄小(板書)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樣寫出孔隙窄小特點的。要求學生用心讀第五自然段,邊讀邊畫出有關的句子。
課件出示句群1:雖說是孔隙,??是這樣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見的事物具體寫孔隙的窄小。)2:眼前昏暗了??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覽的感覺具體寫孔隙的窄小。)
創(chuàng)設情境:假如你就是游客,仰臥小舟,工人拉著繩,幫助你穿孔隙,過水道,你會有怎樣的感受?指導朗讀句群: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4.讀寫互動,遷移運用。
出示景點“一線天”,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仿照孔隙的寫法,寫出自己游歷的感受。師生交流、反饋。
5.梳理游記內容,發(fā)現(xiàn)構段特點。
找找這個自然段一共有幾句話?從表達方式上,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奧秘?(條理清晰,體現(xiàn)了游覽過程)
五、結課
雙龍洞的其它幾個景點又是怎么寫的呢?下節(jié)課我們接著學習。
六、板書設計
游 記 記金華的雙龍洞
游程 外洞
見聞 孔 隙 : 窄 小
感受 內洞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9
教學要求:
1、了解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制作一張游覽示意圖。
3、學會本課生字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揭題、釋題,讀第一段。
1、揭題。
今天,我們學習老作家、老教育家葉圣陶爺爺?shù)挠斡洝浗鹑A的雙龍洞。
2、釋題。“記”是什么意思?
3、讀第一段。
二、初讀課文。
1、激趣。聽說,雙龍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覽一番,你們想去嗎?要想去,事先要對雙龍洞有些了解,課文會告訴你。趕快朗讀課文,做到正確流利,遇到難讀的句子要多讀幾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讀幾遍?熳x吧。
2、自由讀課文。
3、檢查學習字詞和課文的情況。
三、理清順序。
1、看,這是什么?(出示小紅旗小黃帽)誰用的?說起導游這個職業(yè),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F(xiàn)在,有一個當導游的機會,你們想不想當?想當?shù)亩紒懋敯,現(xiàn)在,你們都是導游,就我一個游客。(讓一個女生起立)導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線?教你一個方法,可以畫一張游覽示意圖。怎么畫?細細讀課文,借助課文中地點轉換的語句來畫。例如:四人小組合作制作一張。一組板演。導游小姐,你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線?你這個導游當?shù)谜婧,這個旅游帽作為獎品獎給你。
四、學習第二段。
1、剛才就我一個游客太冷清了,你們還是陪伴我一起來當游客吧,F(xiàn)在讓我們從金華出發(fā)到雙龍洞去,請你注意欣賞沿途景物。(出示相機)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么?你們也帶了嗎?下面請同學們當攝影師,把路上的美景拍攝下來,并且配上解說詞。(出示一張照片做例子)拍鏡頭時,要拍一個你最喜歡的景物,配解說詞時,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讀2——3段。
2、學生自由朗讀2——3段。
3、討論。
。1)你拍了什么鏡頭?為什么拍了這了這個鏡頭?隨學生出示圖,補充介紹:映山紅花色眾多,有紫紅、紅、桃紅、粉紅、橙、金黃、雪青、純白等顏色。
(2)還有誰也拍了這個鏡頭,你們愿不愿意來一次配解說詞的比賽。
(3)猜一猜,油桐開的花是什么顏色的?出示圖。
。ǎ矗┏鍪緦嵨,新綠。
4、看到大家拍了這么多的鏡頭,我也憋不住了,我讓你們看看我拍的鏡頭,不過,我有一個問題。(出示問題:溪聲為什么會變換調子,溪流與雙龍洞有什么關系?)播放錄象,看完后討論。指導朗讀。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麗,請你能否用一個詞來形容這些景色。比如,葉圣陶爺爺就用了一個詞——明艷,你用什么詞?
6、景色美,文章美,我們來把它背下來,請你選擇你喜歡的一句話背給同桌聽。
六、課堂總結,作業(yè)。這堂課,我們游了路上,又游了洞口和外洞,玩得開心嗎?今天回去,把你的見聞告訴給你的爸爸媽媽聽。
教學要求: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教學難點: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要點:導學4-8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上節(jié)課,老師和大家一同坐上了開往金華雙龍洞的旅游車。在途中我們聽到了導游小姐的熱情介紹,欣賞到了美麗的途中風景。迎著溪流我們來到了雙龍洞洞口。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請導游帶大家去雙龍洞洞內看看,領略一下那奇特、美麗的自然景觀,大家愿不愿意?(愿意。
二、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讀后回答:作者游覽雙龍洞的順序是怎樣的?你是從哪些詞看出來的?
。ù鸷髿w納板書: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三、導學課文第4自然段。
1、生大聲朗讀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
①你讀懂了什么?
、谀氵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師梳理歸類:
a、外洞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詞句可以體會到?
b、作者是怎樣寫出外洞高、寬、大的特點的?
2、學生自讀、自寫、自劃后,同桌討論上述問題,師巡回輔導。
3、指名釋疑,其他學生評議、補充。
。◣煔w納板書:高、寬、大)
4、指導朗讀訓練:
a、指名讀這段話,讀后評議朗讀效果。
b、男、女生比賽讀這段話。
5、指名當小導游,模擬導游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向同學們推介外洞這一景點。小導游介紹完畢后,教師引導學生評議。
四、自學第5自然段
過渡:剛才,我們通過自讀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點。再加上"小導游"風趣的介紹,使外洞在我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呢?請大家先自由朗讀第5自然段。然后,結合課文內容,向大家詳細介紹由外洞進入內洞的方法。
1、學生自由讀第5自然段,師巡回輔導,糾正學生的讀書姿勢。
2、指名當"小導游",結合多媒體課件(大屏幕顯示由外洞進入內洞的情況)和課文內容,介紹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3、"小導游"講完后,師引導全班學生評議補充。
4、同桌間互相給對方當"小導游",介紹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5、歸納小結:指名說說,剛才通過自已讀書,自已當小導游,你了解到孔隙有哪些特點?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師板書:小、窄、矮)。
6、指名感情朗讀你想讀的句子,并說說自已是怎樣做到讀得有感情的?
五、導學6-8自然段
過渡:通過剛才驚險的水上之旅,我們終于來到了內洞。內洞的景色又怎樣呢?請大家默讀第6-8自然段。
1、學生默讀第6-8自然段。
2、學生讀后質疑問難,師梳理歸類。
a、內洞有哪些特點?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為什么說"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3、學生自思后,同桌討論,然后指名回答。
4、師歸納小結板書:大、黑、奇
5、組織朗讀訓練
a、學生自讀后,指名讀,讀后評議。
b、師與生比賽讀。
6、指名當"小導游",向同學們介紹神奇的內洞。
六、課堂小結,滲透教育:
聽了剛才幾位導游的介紹,通過你自已的學習,你對金華的雙龍洞有一種什么樣的感情?你此時想說點什么嗎?(學生自由發(fā)表贊嘆)
七、布置作業(yè):
抄課后生字詞。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0
教材分析:
《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五年制人教版第七冊第四單元的一篇寫景課文。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經(jīng)過,情融于景,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賞大自然的情趣。
課文按游覽的順序,依次寫了去金華雙龍洞的路上見聞、游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游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艷,溪流歡唱,外洞的寬敞,內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小、險;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有身臨其境之感。全文結構嚴謹,內容安排井然有序,共有兩條線索(一是游覽的順序,二是泉水流經(jīng)的路線)有機交融,貫穿始終。描寫的景物特點鮮明,敘述有詳有略,詳寫孔隙、內洞的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選編本課的意圖在于讓學生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領略金華的雙龍洞的神奇之美,培養(yǎng)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基于對以上教材的理解,依據(jù)新課標和文本的特點特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感受溶洞的奇觀,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
2、通過感悟按課文記敘的游覽順序,學習有條理敘述的表達方式,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和樸實。
教學重難點:感受溶洞的奇觀,學習按游覽順序的記敘方式和用恰當?shù)脑~句描繪事物和表達感情。
學情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對段的把握應不是困難,所以畫出游覽路線圖,找出各景點的特點應問題不大,但品詞析句談感受,體會用詞的準確,針對重點句提問題也許會有一定的困難。特別是兩次練筆,一處仿寫,用“時而??時而??”寫出小溪聲音的變化;一處是寫由孔隙進內洞的“安全提示語”,如果平常沒有這樣與文本對話的訓練,學生寫時可能會有困難。另外,根據(jù)石鐘乳和石筍的圖片進行想像思維的訓練可能會是學生感到最難的。因此,在設計這節(jié)課時,想發(fā)揮多媒體優(yōu)勢,解決學生難以理解的、感受的內容,解決教師在引導學生感受溶洞奇觀時的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從課題入手,導入新課。
讓學生解釋“記”是什么意思。(記載)那么通過課題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2、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金華的雙龍洞景致美麗奇特,吸引了許多中外游客,同學們是不是也想去雙龍洞看一看,那就讓我們和文中的“我”一起去游覽,好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教師出示電腦軟件,點擊課文朗讀,學生邊聽課文朗讀錄音邊看課文,進入情境,感知課文內容。
2.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邊讀邊畫出作者游覽的景點,想想是按什么順序游覽的。
3.檢查自讀情況。
。╨)用生字詞卡片檢查生字詞的認讀情況,可采取指讀、齊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
。2)抽生輪讀課文,生生互相糾正,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和評價,對于讀得不好的同學要多鼓勵。
。3)根據(jù)作者的游覽路線,畫一張游覽示意圖,說說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景點。學生邊回答教師邊板書
。4)教師總結。作者是按照“路上→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順序游覽雙龍洞的。
三、細讀課文,探究解疑
1.齊讀第1自然段,思考:這段交待了什么?(游覽的時間和目的地。)
2.探究
2、3自然段。
。╨)教師:作者在從金華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欣賞,去感受那里的美景。
。2)學生默讀、思考、勾畫。
(3)小組討論、交流。
。4)全班交流。
①交流第2自然段中沿途看到的美景。
a.教師引導學生先找出沿途看到的景物,再說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最后說說作者看到這些景物后有什么感受。學生邊答教師邊板書: 理解“或濃或淡的新綠”,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顏色?“明艷”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感到眼前一片明艷?
。ā懊髌G”,指色彩明亮鮮艷!靶戮G”,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綠色。春天正是植物生長的旺盛時期,不斷地有新芽、嫩葉冒出來。剛長出時的顏色是淡綠的,長出時間稍長,顏色就變深、變濃了。作者說“或濃或淡的新綠”,準確地描繪了春天綠色的特點。因為有“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所以作者感到“眼前一片明艷”。)
b.出示電腦課件,將沿途看到的山、花、樹出現(xiàn)在電視屏幕上,使學生感受到沿途美景就像一幅明艷的彩色畫卷。
c.指導感情朗讀第2自然段。
、诮涣鲗Φ3自然段的理解。
a.教師:沿途不僅有有特色的山、花、樹,還有水,讓我們和作者一起去看看山中的溪流,聽聽溪水的歌唱。
b.討論交流:溪流為什么會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ㄏ鞯腵樣子和聲音時時在變化,都是“隨著山勢”的變化而產(chǎn)生的。聽,溪流的聲音多好聽,有時發(fā)出嘩嘩的聲音,有時發(fā)出淙淙的聲音,有時發(fā)出潺潺的聲音,多像一首動聽的歌啊。)
C.指導感情朗讀第3自然段。
(5)小結:第
2、3自然段寫了路上的見聞,寫得有聲有色,充滿了對沿途景物的愛,使我們也仿佛親眼目睹了沿途那迷人的景色。
四、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一、從課題入手,直奔重點段。
1、從課題看,我們知道這是一篇寫景的文章,看到題目后你最想知道什么? 學生肯定會說“我想知道雙龍洞什么樣?”“那么,怎么走才能到達雙龍洞呢?上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課文的前三個自然段,請快速瀏覽課文,畫出表示地點的詞,我們一起畫張路線圖!睂W生邊說教師邊板畫。
2、然后抓住重點句提問:“溪流怎么畫?文中是怎么寫的?為什么會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 (這一設計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抓住了文章敘述的另一條線索;二是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用幾個“時而”把你聽到的小溪流的聲音描述一下。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從而完成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二、品詞析句 領略美景 請學生自由讀4—7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外洞、空隙、內洞都看到了哪些美景,有何感受。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標記。
3 匯報交流自學成果,教師相機引導、點撥。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引導他們把握如下要點: 外洞的特點
山:突兀森郁 很有氣勢 洞口:像橋洞似的 很寬 外洞:大 仿佛到了個大會堂 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
朗讀4自然段,感受孔隙的特點
窄 :只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 矮:須仰臥船中
險: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擠壓過來
內洞特點
黑: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一塊地方 奇:有雙龍,有各種形狀和顏色的石鐘乳、石筍 大:十來進房子那么大
4、學生讀文感受后,播放由外洞經(jīng)孔隙進內洞的多媒體課件。
。ù谁h(huán)節(jié)發(fā)揮多媒體優(yōu)勢,使學生完全置身于課文所描繪的情景之中,直觀地看到怎樣由孔隙進入內洞,及洞中如仙境一般的美。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溶洞的神奇,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能更好、更快、更準、更深把握教材中的重點、難點,從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
5、寫進孔隙“安全提示語”。 同學們,孔隙這樣窄、小、陷,你能為這個景區(qū)寫一個安全提示語嗎?”寫出進孔隙需要注意的事項。
。ù嗽O計,不但讓學生掌握了孔隙的特點,而且把文章中的語言內化成自己可運用的語言,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從而實現(xiàn)了閱讀的最終目標,理解、掌握并會運用語言。)
6、借助內洞的圖片進行想象思維的訓練。請四人一小組討論交流:“這些石鐘乳、石筍像什么?”老師發(fā)圖片,結合課件啟發(fā)學生想象。
。ㄟ@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發(fā)揮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勢,會充分激活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內洞的石鐘乳、石筍本身就多姿多彩,奇特好看,被學生想象成各種神仙、動物、器用、宮室后,枯燥的語言文字在學生面前會幻化成生動活潑的畫面,使人感到身臨其境,趣味無窮。從而,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三、質疑問難,合作解疑。
1、作者看到洞頂?shù)碾p龍說“有點像”,到底像不像?
(學生可能有的說“像”,有的說“不太像”。經(jīng)過爭論可逐步得出結論:此處本已有顏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見其形態(tài),再加上燈光搖曳,產(chǎn)生一種“像”的感覺;但由于它是石鐘乳自然形成,沒有經(jīng)過人工雕刻,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說“有點像”,可見其用詞嚴謹。)
2、老師,課文在第四自然段中寫道:“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第五自然段中寫道:“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是從靠左邊的石壁的下方的孔隙流出”,第七自然段中寫道:“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這三處泉水流向不一致,很矛盾,是不是葉圣陶爺爺寫錯了?
四、總結全文
雙龍洞一游,路上景色美麗迷人,外洞高大寬敞,內洞夢幻般神奇,再加上過孔隙時那新奇的快感,使作者有種美的感受。作者按照游覽的順序,把游洞的過程和泉水流經(jīng)的路線結合起來寫,使我們讀了也仿佛身臨其境。
五、拓展延伸
同學們,我讀過一首詩“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縣;既而漸進,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边@寫的就是咱們海寧最有名的——錢塘江大潮,我特別想看到這天下奇觀。你能告訴我怎么走和潮來時是什么樣的及觀潮需注意的事項嗎?你們可以四個人為一組合作完成,可以畫游覽路線圖,也可以用文字敘述。
附: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優(yōu)點:
1.能充分發(fā)揮多媒體的優(yōu)勢創(chuàng)設情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想象思維的訓練。“創(chuàng)情境,激興趣”是游記教學的重要特色。學生只有“身臨其境”,入情入境地學習,才能充分領悟游記美,感受作者情。
2.強調“讀”的重要性,緊扣新大綱閱讀教學“以讀為本”的要求,讓學生從讀中感悟,讀中積累詞語。形式多樣的朗讀貫穿這篇游記教學的始終,在讀中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能結合重點句進行語言文字的積累與訓練,從而完成閱讀教學的根本目的“學習語言——積累語言——運用語言”。 問題:
1、指導讀的方法還不到位,沒有引導出學生與文本的心靈的對話。
2、抓重點句談感受和提問的方法應教給學生,應“授之以漁”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1
教學主題:
部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十七課《記金華的雙龍洞》。
一、主要內容:
本單元課文主要是圍繞“學習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這個專題進行編排的。主要由《海上日出》《記金華的雙龍洞》兩篇課文組成。編排意圖是引導學生學會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是怎樣按照一定順序來寫的,學會抓住重點景物去寫。
《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語言淺顯易懂,很適合小學生閱讀。課文是按照游覽的順序寫的,按照:外洞-洞口-孔隙-內洞-出洞的順序寫的。作者圍繞“游覽的順序”選取了外洞、孔隙、內洞等景物來寫的,要求學生先整體感知,畫出課文游覽路線圖。 再分析內容,看看作者選取的景物有哪些,哪些又是重點寫的.。
二、面向對象:
四年級學生能夠用自己掌握的閱讀方法,借助漢語拼音自讀篇幅比較長的文章,能夠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初步讀出文章的情感。但是由于學生的年齡局限性,對于閱讀理解的深刻程度還有所欠缺,對學習“按一定順序寫景物的方法”有一定的難度,對文章質樸無華的語言理解不夠深刻,對文章“抓住重點景物去寫”的領悟不夠深入。針對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運用“討論交流,合作探究” 的學習方法,品讀描寫景物的詞句,喚起孩子們的生活經(jīng)驗,走進美麗神奇的大自然,體會文章是怎樣按照一定順序來寫的,怎樣抓住重點景物來寫的。
本班大部分學生喜歡語文學習,雙基知識掌握較好,學習積極性較高。學生能夠主動學習,能夠比較順利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能夠適應多媒體教學環(huán)境,適應信息技術手段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切實掌握學生的特點,清楚地知道學生的優(yōu)勢和不足,根據(jù)學生的學習狀況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體,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引領教學活動,滿足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發(fā)展。
三、教學環(huán)境:
1、教室里有一臺聯(lián)網(wǎng)電腦,可以通過網(wǎng)絡訪問具有豐富資源的共享學習空間;有一臺交互式電子白板一體機,一臺高清激光投影機,能夠使信息技術與教學有機融合。
2、利用PPT課件和教學視頻引領小組合作學習,課堂上小組研討、師生互動、及時反饋,班級氣氛活躍、師生關系融洽,形成一個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
3、利用PPT課件引領課堂教學流程、呈現(xiàn)關鍵知識信息、呈現(xiàn)多種媒體素材等。但是在設計和使用過程中,要注意避免照搬PPT課件內容而忽略了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采用留白、動畫效果、互動試題、超鏈接等方式豐富師生互動的形式。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能復述雙龍洞的景象。
過程與方法;
1.安作者的游覽順序學習,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2.學習作者有條理的表達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學重點:
1.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學習按游覽順序記敘的方法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感知課文,了解作者游覽的全過程。
一激趣導入。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贊嘆!队浗鹑A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圣陶游覽之后寫下的一篇游記。我們就沿著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板書:3.記金華的雙龍洞)觀看圖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作者旅游的景點,看看作者游覽了哪些景點?是按什么順序游覽的?
2.引導學生把這些景點連起來,理一理,看一看作者的游覽路線是怎樣的。
3.讀課文,找出作者游覽景點產(chǎn)生變換的詞,畫一畫,讀一讀,體會這些詞句在描寫游覽過程中的作用。
三分清詳略,把握重點
1.了解作者游覽的全過程。
找出關鍵詞句,了解游覽過程。
2.小組合作探究,說說哪些是重點,寫了些什么。
3把握重點。在小組合作探究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將作者描寫的五個游覽內容作比較,進而把握重點內容,即:游外洞游空隙游內洞。
4編寫游覽順序的提綱。
四.讀全文,理清順序
1.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梳理,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游覽的。
2.引導學生抓住“一路迎著溪流”,探究作者的游覽順序,尋找課文中的另一條隱性線路“泉水流經(jīng)的線路”。石洞—內洞—空隙—外洞——洞口—路上
五.讀寫生字,鞏固強化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學生認讀、識記。
2學生讀寫,師指導。
六作業(yè)。
1.抄寫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課時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外洞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你喜歡的段落。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
1試述作者參觀游覽的兩條不同線索。
2聽寫生字。
二細讀課文,品味揣摩
1讓學生找出“由外洞進入內洞”一段,引導學生讀出感覺,邊讀邊想象,使自己仿佛置身其中。
2品味空隙的“小”和“窄”。
。1)理解空隙的“小”
a找出描寫空隙“小”的`語句
b邊讀邊感受空隙的“小”
。2)體驗空隙的“窄”。
找出描寫空隙窄的句子,品味“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這句話說明了什么?抓住關鍵字眼:
“從到?jīng)]有一處”來體會。
“可是還能感覺......我又感覺.......”寫出了作者的什么感覺?想像一下,如果你躺在船上過空隙會有什么感覺。邊讀邊想象,在讀和想象中體驗過空隙的感覺。
。3)根據(jù)你的理解畫一畫空隙。
3總結學習方法。
。1)這個景點有什么特點?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怎樣通過朗讀來表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感受?
三朗讀訓練,體驗情感
1啟發(fā)學生邊讀邊想象,在腦海中浮現(xiàn)想像的內容。
2把自己認為美的語句多讀幾遍,讀時把自己想像成游客,邊聽導游介紹,邊欣賞。
3鼓勵學生個人自由朗讀,自主體驗。
四學習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1個人練讀。
2同桌相互檢查背誦。
3全班抽查。
五交流分享。
學完本課,你有什么收獲?與同學分享一下。
板書設計:
3記金華的雙龍洞
游覽順序
路上→外洞→空隙→內洞→出洞
泉流線路(反向)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教養(yǎng):
、 學習本課生字詞,朗讀課文,背誦第五自然段。
⑵ 按游覽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內容。
、 歸納中心思想,練習按文章敘述的方法給課文列提綱。
、 通過學習語言文字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育:
教育學生要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發(fā)展:
學生的觀察力、綜合概括能力、背誦能力等。
【教學重難點】
1、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了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作者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的。
【課前準備】
生字詞卡片、幻燈片、幻燈機、錄像帶、錄像機等。
【教學課時】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學會生字詞,通讀課文。
。、理清課文的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
。、教學課文一、二、三段。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導入課題,板書題目
齊讀題目,指導理解“記”的意思。
二、通讀課文,說說課文大概寫了什么
三、檢查預習情況,指導讀準生字詞
四、理清條理,給課文分段
1、問:
按游覽的順序,課文可以分幾段?怎樣分?
。、檢查分段情況,指導分段。
五、再讀全文,說說作者游覽了哪些地方?游覽的路線是怎樣的
板書:
金華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
六、講讀課文一至三段
。、作者出了金華城,去雙龍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讀課文說說。
。ㄓ成郊t)、(油桐)、(沙土)、(新綠)、(溪流)
。、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給作者的感受怎樣?(板書:一片明艷)
。、觀看錄相,親自感受。你覺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導感情朗讀。
。础⒆髡哌聽到了什么?溪聲有什么特點?為什么會有時而窄,時而寬,時而緩,時而急的變化?觀看錄相,然后說說。
。、作者為什么要寫路上看到的景色?這溪流和雙龍洞有什么關系?
。丁⒆髡呦扔斡[了洞口,你覺得洞口有什么特點?(板書:突兀森郁)理解這個詞是什么意思?
。、外洞又有什么特點?讀讀文中的句子,仔細體會,然后說說。
。、觀看錄相,親自感受。感情朗讀寫洞口和外洞的語句。
。、有感情朗讀一至三段。
。保啊⑿〗Y:
這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覽順序,跟作者一起游覽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講讀課文四、五、六段,了解雙龍洞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導入新課
。薄⑸弦还(jié)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覽順序,了解了作者先寫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樣的等內容。
。、誰還記得作者的游覽路線是怎樣的嗎?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點?(結合板書:引導學生說,先指名說,再各自練說)
。、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讓我們和作者一道去玩賞、領略,好嗎?
4、過渡:
從外洞到內洞要經(jīng)過一段路,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導學生理解“孔隙”)
二、教學第四段
。、這孔隙有什么特點?請同學默讀第四段,邊讀邊想。
2、讀后問:
、 作者用什么方法通過孔隙?(小船)這樣小的小船通過孔隙說明了孔隙有什么特點?(孔隙窄板書:窄)
、 人臥在船上后那個樣子是怎樣的?用“──”劃出有關的句子:
讀一讀,仔細體會一下。人要這樣貼著船才能通過孔隙又說明了孔隙有什么特點?(孔隙矮板書: 矮)
、 那么,坐小船經(jīng)過孔隙時的感覺是怎樣的?用“~~”劃出有關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擠壓過來。”一句,自由朗讀, 讀后問:
“擠壓”是什么意思?(擠過來,壓下來)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覺?從這又說明了孔隙還有一個什么特點?(孔隙險板:險)
3、小結:
從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點是……(指著板書理解)
4、設計引讀:
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體會孔隙的特點。(按課文寫孔隙特點的內容設計)
5、下面我們再來欣賞錄相,親自看看孔隙是怎樣的和人怎樣進出孔隙。
。丁⒆髡呔褪沁@樣先寫出孔隙的窄,再寫孔隙的矮,最后寫孔隙的險的特點的。試按這樣的條理練習背誦這一段,先自由練背,再指名試背,互相背。
三、教學第五、六段
。、過渡:
經(jīng)過孔隙就進入了內洞,內洞又有什么特點呢?
。、默讀第五段,思考這一段有幾句話?每句話講了什么?
。、指導理解每句話講了什么,并結合理解“變化多端”、“顏色各異”等詞,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觀賞。”一句,概括出內洞的特點。
。ò鍟汉、奇、大)
。、內洞確實很黑、很奇、很大,觀看錄相,欣賞體會。
。、下面請同學再仔細朗讀課文,看看課文是怎樣描寫內洞的.?
。丁⒆x到這里,你知道雙龍洞名的來歷嗎?哪個句子講明了?指名讀出有關句子,再相機點題。
四、作者游完了內洞,又排隊出了洞
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關句子來說說怎樣出洞的嗎?出示幻燈,學生先說,再指名說。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結
這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四、五、六段,跟著作者游覽了孔隙和內洞,了解了孔隙和內洞的特點,那上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時間允許,再自由朗讀四、五、六段,欣賞體會。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朗讀課文,總結全文。
。、歸納段意,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
。、概括中心思想,指導給課文列寫提綱。
〖教學過程〗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指名說說每一段講了什么?
。、試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從文章的主要內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贊美雙龍洞的美麗奇特,體現(xiàn)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板書:可愛河山美麗奇特指導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指導給課文列提綱。(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組交流,再匯報討論)
。础①|疑,完成課后練習,讀讀寫寫。
5、堂上檢查,背誦第五自然段。
。、總結全文:
同學們,通過學習《記金華的雙龍洞》這一課,我們欣賞了雙龍洞的美麗奇特,領會到了祖國山河的可愛。課后大家要認真讀讀課文,好好欣賞欣賞。有機會,我們親自到雙龍洞去游一游。
〖板書設計〗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認識本課11個生字,學會其中9個。理解“盤曲而上”、“映山紅”、“明艷”、“突兀森郁”、“氣勢”、“余外”、“蜿蜒”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金華洞的奇特景觀,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秀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培養(yǎng)學生分清課文主次的閱讀能力,學習本課抓住事物特點寫具體的表達方法。
。、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準備】
生字卡片;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舱n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揭示課題
同學們,當你置身于大自然的山水之間一定會對它的神奇秀麗發(fā)出贊嘆,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訴別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游記,這就是我國著名作家葉圣陶先生寫的《記金華的雙龍洞》。(板書課題)
二、展示資料,了解雙龍洞
同學們,你對雙龍洞了解多少?請你根據(jù)自己查找的資料,向大家介紹一下。
三、檢查預習,學習生字
。薄⒔處煶鍪旧挚ㄆ,指名讓學生認讀、識記:
重點強調"漸"字的讀音,“蜒”字的寫法。
。、同桌互讀,互相指正。
四、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薄⒆杂勺x課文,說說作者游覽了哪幾個主要景點?除此之外還寫了哪些內容?
。、試著畫一畫作者的游覽路線圖。
五、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著重理解下列內容
1、不了解的事物:
映山紅、油桐、石鐘乳、石筍。
2、不理解的詞、句:
突兀森郁、盤曲而上、蜿蜒、顏色各異、或濃或淡、新綠。“十來進房子”有多大?
六、通讀全文,要求讀得正確、流利
第二課時
一、回憶課文內容
說說作者的游覽順序和文中描寫的主要景點。
二、以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相結合的形式,學習課文的重點部分
你最想了解哪個景點?選擇其一,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教師提供自學提示:
。、這個景點有什么特點?你是從哪些語句看出來的?
。、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你能通過朗讀來表現(xiàn)景物的特點和作者的感受嗎?
三、匯報自學情況
。ā翱紫丁辈糠郑
。薄ⅰ翱紫丁钡奶攸c是“窄、矮、險”。從以下幾方面可以看出來:
⑴ 對小船大小的描寫。(讀有關句子。)
、 對進洞方式的描寫。(讀有關句子。)
、 對自己感受的描寫。(讀有關句子。)
學生互相補充,各抒己見。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作者通過“孔隙”的經(jīng)過。
師:下面我們就通過朗讀來體現(xiàn)“孔隙”的特點和作者的感受。
3、學生繼續(xù)就這一部分進行朗讀匯報,互相評論:
教師重點指導以下兩組句子的朗讀:
、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
⑵ 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強調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點。
。础⒆寣W生隨著多媒體課件復述作者通過“孔隙”的經(jīng)過。
。、繼續(xù)匯報另外兩個景點的學習情況。
。、以“爭當小導游的'方式”讓學生隨著多媒體課件講述作者游覽“外洞-孔隙-內洞”的經(jīng)過。
四、學習其他部分
師:本文作者除了寫“外洞、孔隙、內洞”三個主要景點外,還寫了哪些內容呢?
教師播放錄象:一幅春光爛漫的沿途春景圖。隨著《春之聲》優(yōu)美音樂的響起,畫面在緩緩地移動:“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或濃或淡的新綠”躍然于屏幕之上。這時,音樂聲停,清脆悅耳的泉水聲漸漸清晰,“時而緩,時而急,時時變換調子!币粭l清澈的溪流映入人們的視野。鏡頭尋聲而去,尋找源頭,最后,畫面停留在雙龍洞口。(暗示了本文的另一條線索-泉水的來路)
師:同學們,這是課文哪部分內容?(途中見聞)
師:這么美麗的景物,作者是怎么描寫的?請同學們認真讀這段內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畫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反復讀一讀,體會作者當時的心情。
。▽W生匯報自學結果)
重點理解和朗讀以下句子: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掉調子!
通過對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讀,體會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體會作者的愉快心情。
再次播放錄象,讓學生帶著愉快的心情,隨著畫面有感情的朗讀這部分內容。
師:這么美的語言你想記住它嗎?請你練習背誦這一段。
學生自由背誦。指名一兩個學生試著背一背。
結語:
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作者游覽雙龍洞的路線,領略了沿途的美景和雙龍洞的美麗奇特?墒悄銈冎绬幔孔髡哂瓮骐p龍洞后,拾級而上,有游覽了冰湖洞。同學們課后可以看一看葉圣陶先生的文章《游了三個洞》。本文就節(jié)選自這篇文章。
【教學后記】
。薄W生預習課文后,能說清作者游覽了外洞和內洞,文章的主要內容,學生也能找出來。
。、根據(jù)作者游覽的路線,畫一張游覽示意圖,大部分同學漏掉了金華城和孔隙。
。场⒃诮虒W過程中,讓學生反復朗讀描寫孔隙的自然段,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體會到孔隙的特點--窄。
。、通過開展導游大賽,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5
(一)教材解析:
本文是葉圣陶師少X席早年寫的一篇游記,做者按游覽的先后次第記道。文章直截了當?shù)闹苯狱c明游覽的時間和地址,又以簡凈的言語寫了途中所睹的景物,做者的言語樸素,實正在可感。選編本文的方針是:經(jīng)過過程閱讀,讓教生感遭到金華單龍洞的天然景觀好,激發(fā)教生親愛大天然的情趣;讓教生經(jīng)過過程感悟按課文記道的游覽次第,學習有條理道道的表達圓法;體會做者用詞制句的正確儉省。另中正在措置教材時要尤應留神,本文是本單位的第二篇,要留神把從前掌握的學習圓法應用到本文的學習傍邊來。
(二)教情解析
四年級的教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才干,而且已初步掌握了抓重點詞語、句子品讀感悟的圓法。
(三)情況解析
那堂課正在多媒體教教情況中進行,果而教教內容更歉厚,教教策略更恰當,教教圓法更多樣。我充分發(fā)揚媒體教教的劣勢,進步教教功用。
過程和圓法:相識做者的游覽次第,操演理渾課文的條理。
知識和技術才干:經(jīng)過過程言語文字相識金華單龍洞的特點,激發(fā)教生對大天然的親愛。
二教教方針
(1)根據(jù)重點詞指導教生相識做者入孔隙時的感慨熏染。
(二)進一步講讀課文,相識課文內容。
2.操演理渾課文的條理。
四教教過程:
(一)導入
繼盡學習12課《記金華的'單龍洞》
1.相識中洞、內洞的特點和如何由中洞進入內洞。
1.讓教生自由讀課文,讀后畫出默示游覽線路的詞語,而且根據(jù)那些詞語畫出游覽線路圖。
2.讓教生到前面來陳說線路圖。
4.書中的隨處景物,教生先提到哪一處景物,X席便指導教生相識哪一處景物。
感情、態(tài)度和代價觀: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1)相識“跟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慢,溪流聲也不時變換調子!蹦蔷湓挕
(2)相識“一路迎著溪流!蹦蔷湓。
如教生提到孔隙那部分內容,X席便指導教生相識以下題目:
(2)指導教生朗讀做者入孔隙時的感慨熏染那段話。
(3)多媒體演示船是如何收支孔?復述那段內容。
(4)背誦那一段。
如教生提到內洞那部分內容,X席便指導教生相識以下題目:
(1)重點相識“即使不比做甚么,也很值得撫玩!蹦蔷湓。
(2)多媒體演示內洞的景物(重點看石鐘乳和石筍)談感慨熏染。
一教教解析
1.讓教生根據(jù)板書,回納綜合文章的寫做次第。
2.X席總結。
板書設念:
記金華的單龍洞
3.快速閱讀課文,你喜悲哪處景物,找出有關語句和重點詞語,談感慨熏染。
路上中洞孔隙內洞
如教生提到路上的睹聞,X席便指導教生相識以下題目:
明素寬廣窄、小黑、奇、大
為霧凇,闖關東】九、冬日里凈月潭美麗的黃昏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學設計05-27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05-25
語文《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06-13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5篇)03-08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5篇05-25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15篇02-05
《記金華的雙龍洞》教學設計集錦15篇03-08
四年級《記金華雙龍洞》教學設計05-17
記金華雙龍洞作文精彩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