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通用6篇)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通用6篇)相關(guān)內(nèi)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篇1
一、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談到清明節(jié),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lián)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椎。據(jù)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椎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作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椎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
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椎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椎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椎,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jié)的來源。
寒食節(jié)是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jié)的活動延續(xù)到清明,久而久之,清明取代了寒食節(jié)。拜介子椎的習俗也變成了清明掃墓的習俗了。無論以何種形式紀念,為了使紀念祖先的儀式更有意義,我們應該讓年輕一代的家庭成員了解先人過去的奮斗歷史,當然,還要學習介子椎寧死不屈的氣節(jié)。
二、清明節(jié)風俗
1) 掃墓
清明時節(jié)祭掃祖墳(俗稱"上墳")。無錫的傳統(tǒng)民俗較有代表性。掃墓時要挑些新士壅墳塋,而且凡新墳一定要在清明前祭掃,舊墳可以過清明.但不能過立夏。新媳婦一定要去祭掃祖墳,俗稱"上花墳"。掃墓時用葷、素菜肴和酒、飯等祭奠。后用干果糕點等替代。時至今日,在烈士陵園緬懷革命先烈成為清明節(jié)里很重要的內(nèi)容,在祭炎黃二祖、悼念自己的先祖的同時,緬懷先烈的'豐功偉績,使今天的清明活動具有了更重要的教育意義。
2) 踏青
清明時節(jié),氣候溫暖和煦,大地皆春,處處鮮花嫩草,一片生機盎然,人們紛紛外出踏青。在無錫,踏青的最好場所莫過于惠山。不上惠山的,上城墻繞城而走,叫登高踏青。東門東林庵一帶,為士女聚集處,故有"東林庵里看桃花"的說法。這天,也是東鄉(xiāng)膠山和北鄉(xiāng)斗山的節(jié)場,附近還有賽會,故斗山別名清明山。人們都上山踏青,趕節(jié)場,觀看賽會。從元宵節(jié)至清明節(jié),大人孩子,三五成群,到野外放鳳箏,別有情趣。
3) 門旁插柳和戴柳枝帽
清明節(jié)那天,有家家門口插柳條的風俗。在一些地區(qū),還流行小孩帶柳枝帽的風俗。
門旁插柳和戴柳枝帽習俗的來源也是根據(jù)介子椎的傳說。據(jù)說,介子椎是死在柳樹下面的。介子椎死后的第二年晉文公率領(lǐng)群臣到綿山致祭,一行人先在山下寒食一日,第二天才上山。那棵柳樹,已經(jīng)長出了翠綠的嫩條。晉文公看了,心中忽有所感,便走上前去,掐了一絲,編成一個圈兒帶在頭上。隨從的臣下看了,也紛紛仿效他折柳插頭。晉文公便把這棵柳樹賜名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篇2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zhàn)好幾回合后,終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xiāng)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zhàn)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后,劉邦從衣袖口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請告訴孩兒你們在哪里吧。”說完劉邦把紙片向天空中一擲,紙片隨風飄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情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jié)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jié)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篇3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的清明節(jié)又叫踏青節(jié),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jié)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而說到清明節(jié),首推便要說起介子推的故事。
兩千六百年前的春秋時代,晉國獻公的寵妃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shè)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姬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姬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陸陸續(xù)續(xù)地離開他自謀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shù)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不離不棄的追隨他,其中的一人叫介子推。
據(jù)《韓詩外傳》記載,有一年姬重耳一行人逃到衛(wèi)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姬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姬重耳無糧,饑餓難忍。當向中農(nóng)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nóng)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后來姬重耳餓暈了過去,為了讓姬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大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采摘來的'野菜一同煮成湯給姬重耳食用。當姬重耳吃后康復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姬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十九年后,苦盡甘來的姬重耳回晉國做了君主,他就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zhí)政后,對當初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大加封賞賜,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當初介子推為自己割股充饑的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登門去請?墒牵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jīng)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
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仍然沒有找到介子推母子二人。于是,有人出了個餿主意說,不如縱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率眾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jīng)死了。晉文公對著介子推的遺體悔恨交加的不住哭拜,恍然發(fā)現(xiàn)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的樹洞,洞里好象還有什么東西。晉文公掏出一看,居然是片衣襟,上面卻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感動的淚如雨下,泣不成聲的將血書珍而又珍地放入自己袖中。然后晉文公差人將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將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晉文公親手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傳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率領(lǐng)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柳樹前,珍愛地掐下了一段柳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將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將為介子推祭掃的這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篇4
一、關(guān)于清明節(jié)氣的由來
清明節(jié)的起源,據(jù)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是兩個不同的節(jié)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jié)。
“清明節(jié)”的得名還源于我國農(nóng)歷24節(jié)氣中的清明節(jié)氣。冬至后第105天就是清明節(jié)氣。清明節(jié)氣共有15天。作為節(jié)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后。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凈,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謂之寒食,從前這天禁火,冷食,故又稱“冷節(jié)”、“禁煙節(jié)”。民間傳說寒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綿山,晉文公下令禁火。介子推是山西人,所以冷食習俗在山西首先流行。舊時寒食斷火,次日宮中有鉆木取新火的儀式,民間也多以柳條互相乞取新火。
二、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這是一個無雨的清明,乍暖還寒。
迷睡了多日的趙氏,突然在清晨蘇醒過來,兒孫們一陣驚喜。
這是一座無碑的孤墳,墳土新培。
清明樹趙氏被攙扶著站在墳前,身后跪著她的兒孫們。墳窯里焚燒的火紙呼呼地舞動著。象是又再追憶半個世紀發(fā)生的那遙遠而耳熟的故事。
一個新婚不久已有生孕的妻子,把心愛的丈夫送出大巴山,送到了抗日前線,轉(zhuǎn)戰(zhàn)數(shù)載音信全無。日本投降了,她帶著兒子興高采烈地去尋找久別的親人。然而,找到的.卻是一件手工縫制的已滿是彈孔的襯衣和一枚閃光的勛章。母子倆沒有向部隊提出任何要求,含淚返回故鄉(xiāng)。母親帶著對丈夫的永遠思念,兒子帶著從未見到生父的終身遺憾,掩埋了一個僅裝有兩件遺物的棺木。
孤獨的一座墳凸現(xiàn)在大巴山中一個無名而荒蕪的小山上,孤寂凄涼。而自從有了這座墳,每逢清明,荒山上孤墳旁便會多幾棵新植的松柏。年復一年,從沒間斷。不知不覺五十年過去了。禿山早已被綠樹覆蓋,孤墳始終被松柏掩映。參天的大樹與新植的小苗相間,構(gòu)成年輪分明的林帶。起伏山林卻沒能掩蓋趙氏一生的辛酸、坎坷和不老的情結(jié)。
“趙哥,我又來了,帶著我們的兒孫種清明樹了。時間過的好慢,一年見你一次真不容易呀。今天險些來不了啦,不過我遲早一定會來的。我說過你不會寂寞不會被遺忘的,有這些清明樹陪伴你,你并不孤獨。時間過得真快呀,一轉(zhuǎn)眼,連咱們的兒子都當爺了。趙哥呀,我這輩子也真夠……不說了,我知道你不愛聽那傷心的事。說些別的吧!”趙氏低聲自語著。火紙漸漸燒盡,紙灰隨風輕輕飛升。
這個無雨的清明,一座孤墳的周圍又多了數(shù)棵新植的松柏。其中有一棵竟是一位八十多歲老婦人親自種植的清明樹。
第二年的清明時節(jié),陰雨綿綿,在那棵清明樹旁多了一座新墳。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篇5
清明節(jié)是什么意思
清明節(jié)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演變成民間節(jié)日的節(jié)氣之一,面對這么好的氣候,人們的各種活動也花樣出新,因此給清明增加了許多文化內(nèi)容。清明節(jié)尤與寒食節(jié)聯(lián)系緊密。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童年流亡在外19年,大臣介之推隨其在外,晉文公饑餓難耐時,介之推割下大腿肉給晉文公充饑,這就是古代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后來晉文公得勢,封臣賞將,卻未封賞介之推,介之推不計名利地攜母隱居于山西綿山之中。不久有大臣提及介之推,晉文公深感不安,并親自率眾前往綿山尋覓,卻未見其蹤影,為了讓介之推出山,晉文公命令焚山,三日后火熄,見介之推與其母相擁死于老樹下,晉文公萬分悲痛,厚葬了介之推,并將綿山改名介山(因而山西有了“介休”這個地名)。他下令從火燒綿山的那天,即清明前一天開始,全國上下禁煙火三日,家家戶戶吃冷食,并修寺廟以紀之。東晉《鄴中記》載:“并州之俗以冬至后一百五日為介之推斷火,冷食三日”。到了唐代,寒食節(jié)更是盛行于各地!杜f唐書·玄宗記》載:“五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編入五記,永為恒式”。宋代規(guī)定從“寒食”至“清明”祭掃墳墓三日。這樣清明、踏青、祭祖、寒食幾個節(jié)都交叉活動。
清明節(jié)的活動內(nèi)容此時已超出了農(nóng)時節(jié)令的范圍。清代《帝京歲時紀勝》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清明節(jié)暮春三日,人們祭祖掃墓與野外郊游同時進行,一炷心香祭先祖,一捧黃土培舊墳,儀式完畢,大家將所帶食物圍坐分食,而后,采新草,折新枝,盡情踏青,故又日“踏青節(jié)”。杜甫《清明》詩說“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嚙膝!彼未嫀煆垞穸说摹肚迕魃虾訄D》更是i一分形象地描繪了當時東京人們到郊外掃墓踏青時的情景。清明時節(jié)還有射柳、拔河、FA鞠、撲蝶、放風箏、打秋千、斗一雞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
清明節(jié)分為三候!俺鹾蛲┦既A”,桐樹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朵,微風中飄來陣陣沁人心脾的幽香!岸蚰档とA”,這時節(jié)國色天香象征富貴的牡丹花盛開了,咤紫嫣紅,姚黃魏紫,爭奇斗艷,尤以河南洛陽的牡丹最為出色。當?shù)嘏e辦了洛陽牡丹節(jié)供游人欣賞。“三候虹始見”,清明節(jié)過后,雨量有所增加,空氣潮濕時雨后空氣中水氣含量較高,在明朗的陽光照耀下映出七色彩虹,給本已繽紛多彩的大地又增添了美麗的風景。
清明起源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們自然會想起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詩。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這種意味,而只是一種節(jié)氣的名稱。清明時節(jié),我國大部分地區(qū)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氣候轉(zhuǎn)暖,萬物復蘇,正是春耕春種的最佳時機,田間地頭到處是農(nóng)民忙碌的身影,民諺常說:“清明谷雨兩相連, 浸種耕田莫遲延!
這種敦促春耕的節(jié)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jié)日的呢?應該說這與此前兩天(或一天)的寒食節(jié)有關(guān)。傳說中“寒食節(jié)”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饑”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也因此又稱“介山”。
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我們的先民們鉆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jié)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jié),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jié)為禁煙節(jié),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對此,唐代詩人韓的《寒食》詩有生動描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節(jié)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寒食節(jié)期間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并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麥芽糖調(diào)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黃色近似今日點心的環(huán)餅;有用糯米與雀麥草汁舂合而成,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青白團子。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凍魚肉,也是寒食節(jié)常用的食品。
寒食節(jié)期間的習俗,除了禁火冷食,還有后來成為清明節(jié)主要內(nèi)容的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zhì)上的依托。戰(zhàn)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jù)《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xiāng)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jié)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jié),由于清明距寒食節(jié)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卑拙右滓灿性娋湔f:“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背㈣b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guī)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jié)一起放假。這項規(guī)定距今已經(jīng)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jié)日的色彩。
清明節(jié)的傳統(tǒng)風俗
一、掃墓祭祖
中國歷,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節(jié)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xù)不斷的風俗傳統(tǒng)。就是到了今天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jié)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二、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yǎng)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三、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nèi)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jié)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fā)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四、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游戲。據(jù)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后將葫蘆高掛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五、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于《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六、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xiāng)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過去清明節(jié)期間,梧桐、烏鎮(zhèn)、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項民俗活動。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臺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shù)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xiāng)特色。
七、拔河
早期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fā)明于春秋后期,開始盛行于軍中,后來流傳于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節(jié)舉行大規(guī)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八、踏青
清明時節(jié),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xiàn)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九、放風箏
清明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在古人那里,放風箏不但是一種游藝活動,而且是一種巫術(shù)行為:他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所以很多人在清明節(jié)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十、植樹
清明前后,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jié)叫做“植樹節(jié)”。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 篇6
每逢清明,廣東北部山區(qū)的人們除了掃墓祭祖,還有一個非常奇特的風俗。大人們讓家里的小孩子上山找一種草,將草連根拔起后洗干凈,只嚼它的根。這種草的根很嫩,味道甘甜,小孩子們個個嚼得有滋有味,當?shù)厝斯苓@種草叫清明根。
相傳,古時候,嶺南梅山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有位劉婆婆,她和孫兒慶明以染布為生。十五歲的慶明有些癡呆,常被人捉弄。
這天,慶明和劉婆婆上山采做染料的草。采完后下山時,在半山腰差點和一個中年男人撞個滿懷。那人行色匆匆,滿身塵土,卻臉色紅潤,步履輕盈。那人一抬頭,看見慶明,驚呼起來:“哎呀呀,原來你在這里啊!”慶明傻傻地看著他,半晌才叫了聲:“大哥哥……”劉婆婆趕緊對那人說:“先生認錯人了吧?我看你面生,不像咱村的人……”那人笑了笑說:“對不起,大娘。我叫姚望,在山里住!闭f著指了指遠處。
順著他手指的方向,只見山邊不知何時搭起了一座木房子,周圍還滿是稀奇古怪的花草。
“我知道你們祖孫生活困難,想幫你們一下!币νf著,拿出一塊灰白的石頭遞給劉婆婆,“你回去把這石頭磨成粉,加到染料里,染出來的布顏色會更加鮮艷漂亮!眲⑵牌烹m然半信半疑,但還是接過石頭揣進懷里,拉上慶明就走。慶明幾步一回頭,有些依依不舍。
還別說,姚望給的石頭還真管用,染出來的布藍汪汪的,人見人愛,姑娘小伙都喜歡得不行,連外鄉(xiāng)的人也特意趕來買布,小染坊的生意一天天好起來。為感謝姚望,劉婆婆經(jīng)常拿些吃的用的上山,姚望每次都含笑收下。慶明對姚望特別親,沒事總是向他問這問那,姚望也不嫌麻煩,有問必答。
這天,慶明又去找姚望,姚望問:“慶明,你的后腦勺是不是有個拳頭大的疤?”慶明茫然地點點頭,道:“你咋知道的?”姚望擺擺手,低聲道:“因緣已至,時機未到!睉c明不知道他在說什么,自己玩去了。
轉(zhuǎn)眼到了春天,一連半月的陰雨天氣,村里有人開始莫名其妙地發(fā)燒、咳嗽。大夫們開的藥無濟于事,服用后病情反而更加嚴重,已經(jīng)有人咳血而亡了。外面風傳這個村子染了瘟疫,紛紛避開他們。劉婆婆和慶明不幸也染了病,慶明還好點,只是發(fā)低燒,劉婆婆則咳得沒了人形。慶明都快急瘋了,整天守著劉婆婆,直到姚望找上門來。
一見姚望,慶明撲到他懷里大哭起來,求他想辦法救救村里人。姚望問明情況后,不慌不忙地說:“慶明,你們兩個到我那里住一段時間,我保證你倆沒事!睉c明呆了半晌,蹦出一句:“那其他人呢?”姚望面無表情地說:“那不關(guān)我的事。”慶明的倔勁上來了,咬著牙說:“那不行,要死一起死,要活一塊活,我不走!”
姚望沉吟道:“辦法也不是沒有,除非……”
慶明焦急地問:“除非什么?”
“除非你喝光染缸里的水!”
慶明一聽,二話沒說,“蹬蹬蹬”跑到染缸前,舀起水就喝。
水里浸滿了染料,墨藍一片。劉婆婆沙啞著嗓子叫道:“別喝染料啊,會死人的……”慶明犟勁一上來,哪里顧得上聽劉婆婆的話。只見他如頭水牛,一頓海喝?伤吘故莻孩子,怎么能喝光一缸水?果然,慶明打了幾個飽嗝,突然吐出一口水,兩眼一閉,身體一挺倒在地上。
劉婆婆見狀,傷心地哭起來。姚望走過來,彎下身問道:“慶明是不是你正月初八從山腳撿回來的?當時他通體棕紅,臉有胡須,后腦勺還有個拳頭大的疤……”
劉婆婆止住哭聲,吃驚地看著姚望。十五年前,孤身一人的劉婆婆在山腳看見一個長相怪異的嬰兒在啼哭,猜是遭父母嫌惡遺棄的,不由得心生惻隱,便抱了回來。這件事劉婆婆從未向外人吐露半句,如今姚望突然提起,難道慶明是他家里人,他要帶走不成?慶明可是劉婆婆的心頭肉啊。
姚望看出劉婆婆的心思,大笑起來。霎時間彩霞繚繞,金光四射,只見一位菩薩端坐在祥云中,哪里還有姚望的影子?劉婆婆連忙跪地參拜。菩薩微笑著說:“我是藥王菩薩,以施藥救人為天職。十五年前,我?guī)Я藟K千年首烏去給觀音祝壽。行至梅山時,首烏掉落摔到巖石上,擦破了點皮,我就把它埋起來,想過幾日長好再挖不遲。豈料,幾日后,我卻再也尋它不著,原來它已遁走化為人形。”
劉婆婆聽得目瞪口呆。
藥王菩薩接著說:“慶明人雖癡,但心地仁厚,人品世間罕見。我非常喜歡他,本想把他帶走,但見他俗緣未了,就打消了這個念頭。待他醒來,讓他從醫(yī)吧!
話音剛落,祥云、菩薩倏地不見了。再看地上,有幾筒竹簡,上面密密麻麻寫著字。
劉婆婆急忙去看慶明,死勁拍打他的臉,好半天,他才醒來。似乎剛剛美美睡了一覺,慶明睜開眼睛,伸了個懶腰,一骨碌爬起來。醒來的慶明就像脫胎換骨般,沒有了絲毫的傻勁。
劉婆婆摸摸他的額頭,燒竟然退了,不禁喜極而泣。慶明雙目炯炯有神地說:“我明白了,咱們用來做染料的草可以治大家的.病,我現(xiàn)在就去煮!”說罷,當即用那種草燒了一鍋水,讓劉婆婆服用。劉婆婆閉著眼睛連喝三碗,當晚已經(jīng)不咳了,第二天天未明就痊愈了。
消息傳開,村里人爭相來討水喝。慶明每天都去山上摘草,煮水,樂此不疲。喝了慶明煮的水,村民們的病很快都好了。那以后,大家都非常尊敬慶明。
從此,慶明整天埋頭研究醫(yī)書,后來才知道,那種能做染料的草名叫板藍根,有清熱解毒、涼血、殺菌的作用。慶明聽從藥王菩薩的囑咐,果真成為一位遠近聞名的良醫(yī)。
又是一年春天,梅山地區(qū)爆發(fā)了一場罕見的鼠疫。慶明帶著幾名徒弟每天馬不停蹄地為村民施診,終于累病了,久臥不起。有個晚上,他叫徒弟們將他抬到山腳一僻靜處,并趕走了所有的人。第二天,當人們放心不下去看望時,發(fā)現(xiàn)床和人都消失得無影無蹤。天上下起了傾盆大雨,一連下了七天七夜,等到雨停時,人們發(fā)現(xiàn),漫山遍野長滿了板藍根,根莖還比平常的粗壯。大家都說,是藥王菩薩帶走了慶明。慶明本來就是首烏托世,首烏的靈魂在根部,是他讓板藍根的根變得粗壯起來,這是他留給人間最后的禮物啊。
從那以后,人們就有了嚼板藍根的風俗。每當嚼著甘甜的板藍根,人們就會想起慶明。后來,為了紀念這位德高望重的名醫(yī),人們把慶明走的那天定為一個節(jié)日,叫慶明節(jié),板藍根叫慶明根。再后來,人們覺得板藍根有清熱解毒的療效,就改為清明根,這個節(jié)日也就變成清明節(jié)并沿襲至今。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03-29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范文04-01
清明節(jié)的歷史典故(精選9篇)04-03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精選08-26
(精選)經(jīng)典歷史典故07-24
歷史的典故05-21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5-30
歷史典故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