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淺談棍棒教育心得體會
“不打不成器”、”棍棒之下出孝子”,打,并非無理的代名詞。伴隨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孔孟之道延續(xù)下的教育精神體現(xiàn),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一直是眾家長及教師乃至教育專家。自古對孩子教育要采取嚴(yán)厲的態(tài)度,在古典中就有很多例子,如《三字經(jīng)》中就有“子不教,父之過。教不嚴(yán),師之惰。”足以體現(xiàn)古人對教育的重視。
古往今來,中國傳統(tǒng)教育觀念長期以來一直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家長。在孩子教育方式的問題上,人們從來沒有停止過思考。在我們身邊,有狼爸”蕭百佑“把三個孩子打進北大,在現(xiàn)今提倡柔聲教育的年代,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guān)注。在蕭百佑所著的書中,他提出在教育中作為懲罰孩子的工具,藤條比較合適,他寫道:“古人很聰明,發(fā)明出藤條,打到身上對皮膚的刺激很大,但不傷筋骨!庇谑鞘挵儆硬捎昧诉@種古已有之的傳統(tǒng)工具,有時也會用雞毛撣子作為懲罰工具。除了藤條,古代私塾中的戒尺也是體現(xiàn)了“愛之深,責(zé)之切”的望子成龍心態(tài),相信部分家長在這方面會也有親身體會,只想讓孩子長點記性,吃點小虧以后少吃虧。
談完家長的心態(tài),再來說說接受棍棒教育的對象——孩子們的心理感受。每位家長都有無憂無慮的童年,也有調(diào)皮搗蛋的時候。在這里我想說的棍棒教育有兩種不同的情況,一是在孩子們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犯錯,但卻已經(jīng)犯下錯誤的時候,這時的棍棒教育則在加深孩子的印象,提醒他們以后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相信能認識到這點的孩子已能辨別正確錯誤,接受教育也會心服口服。第二種孩子,他們還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么,但卻得先無條件選擇棍棒教育。當(dāng)頭棒喝,讓頑皮的孩子謹記這是錯誤的方式,也同樣讓孩子認識到什么是錯誤。或許有人會說,這樣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身上,只會讓孩子根據(jù)家長的認識去認識這個世界,只會教出毫無自己的主見的孩子,這里我想再引用下“狼爸”蕭百佑的話,“孩子在年幼時,不需要獨立的思考,只要學(xué)會服從家長就能成長。在我看來,在0~12歲孩子的性格中,動物性占主要成分,很多行為都是無意識下進行的,所以要用雞毛撣子給他立規(guī)矩。”在我認為,至少在這個星球還被叫做地球的情況下,數(shù)字0始終是要畫個圈圈才叫0,而不能用1來代替,同樣的,在早期對孩子進行真善美的常識教育,我們只能對其灌輸,對的就是對的,錯的始終是錯的,只有明白了最基礎(chǔ)的是非之分,才有將來的識大體懂大事。
當(dāng)然,棍棒教育只是教育中的一種方式,不是唯一手段,也有悖于現(xiàn)在的青少年人權(quán)。時代在發(fā)展,對孩子的教育也要與時俱進,在我理解,棍棒教育不是走極端,一味的棍棒教育只會變成家暴。有句老話叫“先理后兵”,但在棍棒教育的前提下,我覺得先兵后禮來更來得更為有效,也讓孩子們對正確的認知有更深的印象,棍棒教育之后,等孩子們安靜下來,我們可以用柔聲教育,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孩子們的天性都是懂事的明理的,就像拳擊中的組合拳,家長可以在不同的情況下,對不同的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打出一記漂亮的組合拳?蓱z天下父母心,哪個父母希望用棍棒教育自己的孩子?
棍棒教育也要分場合,分時間,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適合棍棒教育,比如對男孩、女孩的教育方式就要區(qū)別對待,不能都采用‘打’這種方式,這與女孩天生的角色和心理有關(guān)——女孩心思細膩,要嬌著養(yǎng),不能打;男孩子,多數(shù)屬于開朗、豁達的,偶爾在他故意犯錯、但不認錯的情況下可以打,但要掌握輕重;另外還要區(qū)分動機,如果是無意犯下錯誤,那不是孩子的錯,因為孩子考慮事情不會像成人一樣周全,要允許他們犯錯,但要敢于認錯。棍棒教育之后,更要培養(yǎng)孩子勇于認錯的精神,鼓勵他們?nèi)ジ恼e誤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最后,我還是希望少些棍棒教育,讓可愛的孩子們都有一個美好快樂的童年!
【淺談棍棒教育心得體會】相關(guān)文章:
淺談有效教學(xué)心得體會04-30
淺談07-11
淺談教育孩子的心得體會范文07-06
淺談家庭教育心得體會02-28
淺談服裝銷售心得體會3篇06-05
淺談班級管理的心得體會5篇04-03
淺談班主任工作的心得體會01-13
績效管理淺談07-09
淺談婚姻文章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