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哲學精神為主導的山水畫傳統(tǒng)
21世紀的山水畫多數(shù)成為展覽機制的一種擺設,由于西方寫實主義的輸入,人們不同程度上借鑒風景油畫,并強調(diào)對景寫實,所謂不脫離自然生動的新鮮感。當諸多的山水展示在樓堂館所時,我們首先感到的是似曾相識,繼而產(chǎn)生了審美疲勞。有人說這是具有時代特征,需要名正言順地大力推崇,使之成為一種集體繪制的公共山水。但倘若站在以中國哲學精神為主導的山水畫傳統(tǒng)來判斷,未必是一件幸事。
閃爍著中國文化光輝的傳統(tǒng)哲學在相當程度上是與中國山水畫結緣的。儒家孔子“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是首次用哲學審視山水,引出“動”與“靜”的辯證概念。道家老子性愛山水,崇尚自然,用山水寓意著道的法則和規(guī)律。莊子學說超逸現(xiàn)實,他宣稱:“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鼻f子的觀點是,天地造物,隨其剪裁,任其分合,春夏秋冬,南北山水景物可自由組合。他的這一思想觀念構成了超越事實的表象,從而達到物化為我的精神山水。
中國歷代畫論中,或多或少地滲透著以中國哲學精神為主導的山水畫傳統(tǒng)的闡述,也正是畫論運用了哲學精神提出了山水畫的要求,確立了諸多山水畫大師能善于用哲學精神完成山水畫創(chuàng)造。
五代荊浩是用老莊哲學來進行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親躬實踐者,強調(diào)在繪畫中思而取物之真,去偽存真,而致力于南方山水創(chuàng)作的董源,專注于江南丘陵溪流、重汀絕岸、林霏煙云的表達,不僅獲得了“平淡天真”,還增添了濃厚的高隱成分,這正是道家宣揚的出世隱居態(tài)度。道家之學滋養(yǎng)成長起來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遠法”(平遠、高遠、深遠)。在他看來,“遠”是一種飛越與延伸,有著一片化機蒼蒼茫茫,無邊無際,只有這樣才能漸入“無”的境地,“虛”的境地,“淡”的境地,使自己精神世界得到升華,達到“登高山則情滿于山,臨蒼海則意溢于!薄_@是哲學精神構成郭熙寫意性山水的結果。宋米芾認為繪畫的功用是“自適其志”,不應是裝點世俗的工具。他喜好南方輕墨淡嵐的山水,“米氏云山”是他追尋道家“平淡天真”理想的歸宿。元四家之一的倪瓚,繪畫就是為了“寫胸中之逸氣!皻狻笔枪诺湔軐W概念,《黃帝內(nèi)經(jīng)》稱:“諸血者皆源于心,諸氣者皆源于肺!惫糯荣t很智慧的地方就是,認為人的情感、智理、知覺記憶所發(fā)出之處并不是腦,而是心得思維。老子以氣入手探討萬物起源,莊子講人之生為氣,人之存為氣,達到最高境界亦為氣。故而,宋代蘇軾提出“士人畫”,“取其意氣所到”,倪瓚的“逸氣說”,與蘇軾皆受道學的影響,表現(xiàn)出文人畫家精神凈化之美的審美心理建構。明董其昌受儒、道、禪影響很重,他的論文常用古典哲學相喻。自己所畫的山水構圖抓住“遠”作思考,總是近處坡岸叢林,中景山巒草屋,遠景高峰危巖。以披麻用筆,輕松、柔和,毫無觚棱鉤角刻露之痕,這是道家“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思想作用的結果。他用墨虛淡、柔和、軟秀,也是道、禪提倡的“柔、弱、虛、淡、不爭、處下”影響下的結果。
清以后的山水畫處于萎靡逐漸衰弱的狀況,由于“法我派”(石濤、梅清等)異;钴S,而“仿古派”(“四王”)因襲摹仿,加之幾千年封建社會到了窮途末路,以中國哲學精神為主導的山水畫傳統(tǒng)遭到空前的遺棄。盡管石濤的理論不同程度上受了儒道的影響,但他不僅隱晦不顯,而且對此輕蔑、大加鞭伐。他總結出“筆墨當隨時代”,批評倪(瓚)黃(公望)山水如口誦陶潛詩句一樣淡而無味,這在一定程度上警示了當時仿古風氣,但他自己也落下了只圖形式、浮張煙墨的詬病。
20世紀以中國哲學精神為主導的山水畫飽受了巨大的責難,由于西方文化不斷地涌入中國,促使一些文化精英要求變革中國畫的呼聲空前高漲,這給原本就置于劣境的山水畫雪上加霜?涤袨橹肛熖K軾謬發(fā)高論,以禪品畫,其結果是“謬寫枯淡山水及不類之人物花鳥而已”,他要求采取西方寫實主義改良中國畫。相比康有為,陳獨秀表現(xiàn)得更為激烈,他首先要革王畫的命,由于陳獨秀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所以,他對傳統(tǒng)中國山水畫的打擊,用“災難性”來形容毫不為過。
海外歸來的徐悲鴻,他與康、陳二人既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于他認同康、陳的改良主張,不同之處在于他是畫家,要提出具體實際的改良措施。當然,他對以中國哲學精神為主導的山水畫傳統(tǒng)的改良并不像康、陳那樣一以貫之地深惡痛絕,其間進行了幾次變化。他開始指出中國山水畫需對景寫實,對于云霧改作烘染,不應反加鉤勒等技法上的改良。其間他又強調(diào):“采取世界共同法則,以人為主題,要以人的活動為藝術中心,舍棄中國文人畫的荒謬思想獨尊山水!痹谒淖詈髱啄,或許意識到以中國哲學精神為主導的山水畫傳統(tǒng)舍棄不了,或者說沒有必要,他在《漫談山水畫》一文中指出:“現(xiàn)實主義·····它使人欣賞,又能鼓舞人,不更好過石溪、石濤山水么?”頗有意味的是,姑且不論徐悲鴻對山水畫作何評價,他所舉薦的齊白石、黃賓虹、張大千、傅抱石等,既沒有用素描,也極少采用寫實主義,相反卻更親近以中國哲學精神為主導的山水畫傳統(tǒng)。
中國山水畫的核心思想是哲學精神。盡管山水畫能夠兼容著各種形態(tài),包括寫實與寫意、虛擬與表象、直觀與寓意,能夠觀賞自然美景,抒發(fā)國土情懷,表現(xiàn)生態(tài)環(huán)境。盡管隨著當下文化的變革,產(chǎn)生新思想、新內(nèi)容和新的表現(xiàn)方法,但山水畫哲學精神的傳統(tǒng)不可缺失,那是前人用智慧為我們留下的一筆需要認真研究的寶貴財富,倘若我們棄之遺失殆盡,未來中國畫的發(fā)展將會失去“中國精神”,是一個沒有核的泡沫氣體,我們將為之付出代價。
【哲學精神為主導的山水畫傳統(tǒng)】相關文章:
《兒童精神哲學》教師讀書筆記07-04
主導面試-不斷優(yōu)化07-11
論古希臘哲學中的人文精神論文07-03
HR部門是主導決策還是輔助?07-13
中國士大夫的傳統(tǒng)文化精神07-03
《山水畫》評課稿06-21
精神激勵:為薪酬制度插上“隱形翅膀”07-14
傳統(tǒng)節(jié)日為題作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