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后背疼痛怎么辦
很多人都會把后背痛不當一回事,這是不正確的想法,后背痛的原因是比較多的,那么大家知道后背痛是怎么回事嗎,后背痛是什么原因呢,后背痛的癥狀是什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在許多人想法中,后背痛都覺得是沒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其實這是不正確的,不要把后背痛當做平常事情來處理。
可是據臨床統(tǒng)計數據顯示,七成人所患的“后背痛”毛病最終被確診為腰椎疾病,而且一部分人甚至因勞損過度而致殘 ,由此可見后背痛可不是簡單的小事。那么,后背疼是怎么回事?
專家介紹,大多數人在認識上存在偏差,對后背痛置之不理,任其發(fā)展,強忍之后情況并沒有好轉,最終被確診為腰椎病。
一、到底后背痛是怎么回事
通常情況下,后背痛是由于過度的勞累所導致的,只要休息幾天癥狀就會消失,但是如果休息后,后背依然疼痛就要及時注意了,這就有可能是疾病導致的。
1、頸椎病引起的后背疼痛,頸椎病發(fā)生在頸椎,怎么會引起后背疼痛呢?殊不知,頸椎第四、五、六頸椎的脊神經后支向背部延伸,支配上背部的皮膚肌肉。
當頸椎發(fā)生退行性改變時,如果牽拉到第 四、五、六頸椎的脊神經后支,就會導致出現背痛。事實上,頸背疼痛、上肢無力、手指發(fā)麻,頭暈、惡心甚至視物模糊,吞咽模糊都是頸椎病的癥狀表現。
2、頸椎的扭傷以及落枕都是會引起后背痛的,我們睡覺的時候睡眠的姿勢不正確也是有可能會造成我們背部肌肉的扭傷,導致疼痛的出現的。
3、風濕病多是自身免疫性疾病,發(fā)病隱蔽而緩慢,病程較長,侵犯關節(jié)、骨骼、肌肉、血管及有關軟組織,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后背疼痛,天氣陰涼、風寒潮濕、后背疼痛加重。
4、肩周炎會引起肩關節(jié)疼痛,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疼痛范圍會不斷加大,部分患者會出現后背疼痛。
5、強直性脊柱炎患者會出現慢性泛發(fā)性或持續(xù)性腰背痛,棘突有壓痛感,晨起后后背腰部僵硬,后仰時背腰部疼痛加重,活動后好轉,久站或行走易疲勞。
患者多表 現為下背和腰部活動受限,體檢可發(fā)現腰椎棘突壓痛,脊椎旁肌肉痙攣,后期可出現肌肉萎縮,甚至駝背畸形。
二、腰背痛的原因
造成腰酸背痛的原因有那些呢?一般說來,當脊椎之任何組織結構出現異常時,就可能出現癥狀。最常見的原因是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導致疼痛;其次軟組織受損像肌肉扭傷、韌帶拉傷等,通常以運動傷害所造成的居多;
又如退化性關節(jié)炎、僵直性關節(jié)炎、脊髓管道狹窄、脊椎滑脫、脊柱側彎、雙腿長短不一、姿勢不良等,都是造成腰酸背疼的原因。
依紐西蘭物理治療專家的統(tǒng)計分析,人類之腰酸背痛百分之八十是由機械性的原因所造成的。
一般的腰酸背痛病情的發(fā)展分成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姿勢不良癥候群期
亦即背部之疼痛皆源自姿勢不良,此階段之組織結構都仍完整正常,但姿勢卻有了偏差,所以,某些肌肉群像橡皮筋長時間處于拉長狀態(tài),最后終必導致疲乏,發(fā)生酸痛癥狀。解決之道在于矯正姿勢,且隨時保持良好之姿勢,將可很快消除酸痛。
第二階段——為功能失調癥候群期
此乃因長期姿勢不良、退化性關節(jié)炎,或者有受傷病史,引發(fā)軟組織受損等情況,此時,脊柱結構并無大礙,但軟組織已產生改變,必需花費較長時間矯正,方可恢復。
第三階段——為結構失序癥候群期
脊椎骨之排列或椎間盤之位置已發(fā)生改變,是最嚴重的時期。除姿勢矯正、肌力訓練外,應配合熱療或牽引治療等物理治療方法,才能減除癥狀,恢復正常。
三、如何防范腰酸背痛
預防勝于治療。預防腰酸背痛之道首重姿勢之維護,就物理治療觀點,提出以下幾點預防之方法,提供大家參考。
認識良好姿勢
認識良好姿勢并隨時保持包括日常生活中之各種動作,都必需運用基本人體生物力學原理,務必使腰部保持正常的曲度,并可利用腰背墊協助支撐腰部,減輕腰部之負擔。
腰部保健運動
1.放松運動
a.全身放松運動
仰臥,從腳趾開始,向上至各部關節(jié)逐步進行放松。
b.背肌放松運動
俯臥,再以肘部支撐。
2.平背運動
屈膝仰臥,將臀部夾緊,再收縮腹部,腰部曲度變平,緊貼地板;主要的目的乃在于使腰椎活動自如。
工作環(huán)境
工作環(huán)境之評估與配合許多背痛之患者,經治愈后,很容易復發(fā),細究其因,往往與不良之工作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檢視我們周遭各行各業(yè),及所處環(huán)境之設計,是否與每個人之體型及習慣做了合理的調配,實應做深入之評估與分析,再加以設計,方可健康愉快地進行工作。
早上睡覺起來后背疼怎么辦
以下給你介紹一則防治頸肩疾患的八段錦,供你練習。
1. 屈肘甩手
患者背部靠墻站立,或仰臥在床上,上臂貼身屈肘,以肘點作為支點,進行外旋活動
2. 手指爬墻
患者面對墻壁站立,用患側手指沿墻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墻上作一記號,然后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3. 體后拉手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并向后伸的姿勢下,健側手拉患側手或腕部,逐步拉向健側并向上牽拉。
4. 展臂站立
患者上肢自然下垂,雙臂伸直,手心向下緩緩外展,向上用力抬起,到最大限度后停10分鐘,然后回原處,反復進行。
5. 后伸摸棘
患者自然站立,在患側上肢內旋并向后伸的姿勢下,屈肘屈腕,中指指腹觸摸脊柱棘突,由下逐漸向上至最大限度后呆住不動,2分鐘后再緩緩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6. 梳頭的保健動作
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前臂向前向上并旋前(掌心向上),盡量用肘部擦額部,即擦汗動作。
7. 頭枕雙手
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后部(枕部),先使兩肘盡量內收,然后再盡量外展。
8. 旋肩
患者站立,患肢自然下垂,肘部伸直,患臂由前向上向后劃圈,幅度由小到大,反復數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