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七年級下生物教學反思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教學能力,對學到的教學新方法,我們可以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么寫教學反思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下生物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下生物教學反思1
本節(jié)主要學習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并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說出細胞分裂與生物生長的關系;關注細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癥等方面的價值。
其中說出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變化的結果和描述細胞分裂的基本過程是本節(jié)的`重難點。
本節(jié)學習觀察葉片的結構,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生物教學要注重學生的發(fā)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結合本節(jié)課的教學。
根據教情和學情,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本節(jié)課通過用顯微鏡觀察菠菜葉的橫切面裝片,蠶豆下表皮裝片及CAI課件的使用,使得教學直觀形象、生動有趣。
2、引導發(fā)現法: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孔子啟發(fā)誘導的教學思想,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精華,也是現代課堂教學原則之一。引導發(fā)現法就是教師用已知的內容,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去發(fā)現未知,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3、課堂互動教學法:通過教師與學生交流,學生與學生交流,營造平等交流和互相學習的氣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本周學習練習使用顯微鏡其重點主要是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獨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規(guī)范使用顯微鏡,并觀察到物象(要求學生用左眼注視目鏡內圖像的同時,右眼睜開)為學習的難點。所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節(jié)的重點。
七年級下生物教學反思2
1、本節(jié)課以學生為主體,基于生活經驗合作探究,化抽象為形象,給學生足夠的空間去發(fā)揮、去創(chuàng)造。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圍繞教學目標的三個維度來組織教學,而且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都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2、本節(jié)課體現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利用掛圖、模型等形象直觀。從生活出發(fā),發(fā)現問題,激發(fā)興趣,設疑導入。
3、本節(jié)課突出“先學后教”教學方式,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時間、學習的權利真正還給學生,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合作者和學習的組織者、幫助者、促進者。教師引導學生動眼觀察掛圖、模型,動腦思考分析問題,動手思考完成自學檢測,然后大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參與學習活動。
4、貫徹生物學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觀點,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出示掛圖和模型展示各消化器官的結構以直觀的教具促進學生抽象思維的發(fā)展,積極思考各器官的功能,教師出示課前制作的模擬小腸結構以及配合“資料分析”,能夠順暢地推測出吸收營養(yǎng)物質最多的是小腸這一正確結論。這樣對重點問題重點分析才能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目的。
5、采用淀粉試紙做實驗避免了學生收集唾液的不便,實驗更簡便,更利于操作。
本節(jié)課要注重對學生的組織避免實驗時部分學生看熱鬧,學生對知識的總結還不很到位,識圖能力還較差。對實驗的分析能力也不足。這些都有待今后教學中進一步加以培養(yǎng)。
七年級下生物教學反思3
上完這堂課后,我也發(fā)現了本堂課的許多不足之處,對于本節(jié)課活動的組織還欠到位,雖然進行活動的同學在積極參與,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學生在看熱鬧,沒有起到面向全體學生的'作用;在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再細致到位一點,不要像蜻蜓點水般,否則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設計思考題時,應留給學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導。
(1)學生對知識的概括、總結不到位。在概括“糖類、蛋白質、脂肪都是在那些酶的作用下、在那里分解的”思維混亂。
(2)學生的識圖能力欠缺。例如小腸適于消化和吸收的結構特點,學生能從字面上記住“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環(huán)形皺襞,皺襞表面有絨毛狀突起“,但指圖找出哪些是皺襞,哪些是絨毛狀突起,就說不清楚了,教師今后還需多加強指導和訓練。
(3)學生對演示實驗興趣很濃,也樂于動手操作,現象描述也很準確,但只停留在觀察的層面,還不會分析,如“膽汁乳化花生油”這一實驗,學生分析不夠到位。今后教師還應在“導”上下功夫,既不強加結論給學生,又讓學生合理得出結論。
在經歷課堂的檢驗后,我將繼續(xù)反思、不斷進步、充實自我。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加靈活,更加豐富多彩。
七年級下生物教學反思4
乘著教研周之風,我與其他兩位老師就《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一課時的內容進行了同課異構的教學,課后幾位專家對我們如何更好的上好這堂課提出許多中肯的建議,這不但讓我發(fā)現了自身的閃光點,也找到了許多不足之處,明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想,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可以更好地提升我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有利于我的專業(yè)成長,在此感謝學校給我這么好的一個鍛煉機會。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選自華師大版八年級上第七章第一節(jié),這節(jié)課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人體消化系統(tǒng)的結構和初步的功能,因此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在教學中可以結合自身展開教學,教學中盡量應體現通俗易懂。在課前,我對教材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確認識本節(jié)內容的知識、地位及其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后對一些活動進行設計,本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fā)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生物科學素養(yǎng),從而使本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活動中,我能夠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和“主體―主導”理論來指導教學。當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多看,多聽,多感受,在學生討論、觀察后,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對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發(fā)揮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幫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這堂課后,我也發(fā)現了本堂課的許多不足之處,對于本節(jié)課活動的組織還欠到位,雖然進行活動的同學在積極參與,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學生在看熱鬧,沒有起到面向全體學生的作用;在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再細致到位一點,不要像蜻蜓點水般,否則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設計思考題時,應留給學生充分的余地思考,而不是急于提醒和引導。
可能在教學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是我認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位盡快發(fā)現,然后盡快得以改正,從而在教學上得到不斷的提升。
七年級下生物教學反思5
《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第四單元第二章的內容,該課在從整體了解人體構成的基礎上,圍繞消化系統(tǒng)幫助學生學習食物在被消化和吸收的過程中所經過的主要器官及食物變化(分解和吸收)過程,了解日常生活中一些不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給消化系統(tǒng)帶來的危害和造成的疾病,通過設計制作模型進一步熟悉消化器官的位置和功能,同時激發(fā)學生關注醫(yī)療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在這一節(jié)課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三點: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
以往很多教學情節(jié)都只是為導入新課而設計,1分鐘后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在后面的環(huán)節(jié)又重新設計一個完全沒有關聯的情節(jié)。這樣就顯得很造作了。這就范了教學情節(jié)設計大忌:為情節(jié)而設計,太過牽強,生命力太短,意義不大。
因此在這一課的教學設計中,我注意避免了生硬的情節(jié),而是設計了一個故事情節(jié)貫穿整一節(jié)課教學。一個故事情節(jié)貫穿始終,既有開啟課題,激發(fā)學生興趣的作用,完成知識能力目標,又能引導學生分析、思考,最終達到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及社會科學、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目標。所有環(huán)節(jié)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逐層深入提升。
首先,我讓學生看一段有一小孩吃飯不定時、暴飲暴食、飯后立即進行劇烈運動,最后肚子疼送醫(yī)院的一段視頻,畫面最后停留在醫(yī)生給這個小孩作完檢查。
這時我讓學生來當一回醫(yī)生,給小孩診斷一下他有可能得什么病。我趕緊趁熱打鐵引發(fā)學生思考消化系統(tǒng)構成與消化、吸收過程,從而完成知識與能力目標。然后再通過一段小孩消化系統(tǒng)器官的“對話”,引發(fā)學生如何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的討論,從而完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及科學、技術、社會和環(huán)境目標。
從教學實際來看,學生對這一情節(jié)非常感興趣,也較為投入,通過第一個視頻學生的興趣得到很大的調動,發(fā)言非常踴躍,根據日常的生活經驗,基本上都能準確地診斷出病情,有些同學還能指出病因,并開出藥方。第二個視頻將小孩體內的消化系統(tǒng)類比成工廠,擬人化的對話,也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思考、討論。同時因為貼近學生生活的原故,學生也較容易容易理解,便于分析、討論。
二、注重了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
在探究消化系統(tǒng)的結構時,我設計了拼圖游戲,讓學生在拼圖的游戲中認識各種消化器官及其在人體中所處的位置。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了解消化系統(tǒng),引發(fā)學生探究的興趣。
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如在讓學生進行拼圖游戲的基礎上,小組之間互相按順序說說消化系統(tǒng)的結構及其作用。從而認識到消化與吸收的過程。在教學消化系統(tǒng)與日常生活習慣時,讓學生在教師所設置的故事情境中去分析病因,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發(fā)散思維,思考日常生活中應該養(yǎng)成哪些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保護我們的消化系統(tǒng)等。
但是在新課程標準下的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縱使課前千錘百煉,實際教學中也會出現不確定的因素,給教學帶來一些遺憾,有遺憾就要反思和改進。反思本課教學不足之處關鍵在于:
首先,最大的失誤還是備學生不足。
主要問題還是出在備課時,沒有“吃透學生”,沒有正確估計到學生探究過程中的困難。探究式教與學的.基本要求應該是要從學生“所在位置”出發(fā),了解他們困難所在。但在教學設計中,卻高估了學生的探究能力與接受能力,錯誤估計了學生中可能存在的困難。以為只要通過一個簡單的拼圖游戲及幾分鐘的視頻解說,學生便能輕而易舉的理解消化系統(tǒng)的全過程。因此,當要學生復述消化與吸收的過程時,就成了有些生拉硬拽的感覺了。
其次,探究教學過程略顯僵化,與學生的生活聯系仍不夠緊密。
探究式教學要使學生的學習基于他們自己的親身在經驗并發(fā)展他們好奇求知的天性。在這一課教學時所設計的故事情節(jié)雖然學生也容易理解,并在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其本質基本上還是“要我探究”,沒能充分體現“我要探究”的主動性。試想,如果課前直接讓學生先進行早餐,一邊細嚼慢咽,一邊去感受食物從嘴里一步一步進入消化系統(tǒng)被消化與吸收的過程,更能激起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也將更有助于學生理解消化系統(tǒng)的結構以及消化與吸收的全過程。
課堂教學總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正因為如此,才激發(fā)教師們不斷地反思、改進,在課堂教學中一步步成長。也以此勉勵自己在反思中進步。
【七年級下生物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02-16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04-24
生物圈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01-16
《生物圈》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05-23
生物教學反思10-19
[精選]生物教學反思11-09
生物的教學反思07-29
生物教學反思06-30
(精選)生物教學反思06-07
【薦】《生物圈》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