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說課稿常用[4篇]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我們該怎么去寫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高中生物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1第4章第2節(jié),主要內容包括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以及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第四章共有3節(jié)內容,第一節(jié)主要說明細胞膜是選擇透過性膜,為什么具有選擇透過性?功能與結構相適應,于是進入第二節(jié)內容膜結構的探索。而第二節(jié)內容又是第三節(jié)內容“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的學習基礎。因此本節(jié)課在第四章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科學史的滲透,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二、說學情
本課所面對的學生為高一年級的學生,通過前面章節(jié)的學習,對“化合物”、“細胞膜”、“生物膜系統(tǒng)”等內容已經有了一定認識,在這一前提下學習本課內容可以做到深入淺出,層層深入。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相關的生物學科的知識,初步掌握生物學科學習的方法,認同生物結構決定功能的生物學觀點。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對于教學目標多元化的要求,我將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闡述科學發(fā)現的一般規(guī)律。
2.簡述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分析、質疑、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2.增強動手操作能力,提升科學探究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漫長過程。
2.樹立生物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理解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基本內容。
【難點】
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過程中滲透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五、說教學方法
1.教法
通過講授、討論、問答等多種教學手段,建立誘導探究的課堂模式,使發(fā)現過程中的幾個的實驗變成一種探究式的實驗,引導學生體驗科學家發(fā)現真理、探索真理的全過程,進而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科學方法,理解科學內容。
2.學法
在本課學習中,學生利用課本和課件提供的資源進行思考,在此基礎上,綜合了探究性學習、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等方法完成模型的構建。
接下來,我重點講解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首先是利用生活示例導入,多媒體展示:小龍蝦—橫紋肌溶解癥—肌紅蛋白—肌紅蛋白尿。隨后提出問題,有沒有注意到自己尿液的顏色和患者尿液顏色的區(qū)別,為什么有這樣的區(qū)別?隨后補充,正常人的細胞膜沒有破壞,具有選擇透過性,引導學生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功能與生物膜的成分和結構有關,從而引入本節(jié)的內容《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
食源性橫紋肌溶解癥是生活中常見的示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回顧舊知,引入新知,目的是學生聯(lián)系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順利引入新課,并且滲透健康飲食習慣。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一)科學家對細胞膜結構的探索歷程
對這一知識點的教授,我打算采用:教師提供資料→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做出假設(構建模型)→教師提供實驗驗證,通過這種思路,可以將課本中的結論轉變?yōu)閷W生主動探究的一個驗證實驗,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1.組成細胞膜成分的'探索(多媒體課件展示實驗一和實驗二) 鼓勵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循序漸進、層層誘導。并順勢引導學生提出何種假設?又如何來證實你的假說?學生根據實驗一、二,能夠得出組成細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質(磷脂)和蛋白質。通過引導學生自己根據實驗現象提出假說,引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鍛煉學生觀察、分析、總結的能力。隨后稱熱打鐵,繼續(xù)提出問題,脂質和蛋白質又是如何組成細胞膜呢?
2.磷脂分子的排布形式(多媒體課件展示磷脂分子資料和實驗三) 多媒體課件展示介紹磷脂的性質和細胞生存的條件,要求學生自主進行小組討論磷脂分子在空氣—水界面以及假設組織細胞膜中磷脂的分布情況,并派代表在黑板上演示。教師評價,給出意見。最終得出細胞膜是一種磷脂雙分子層結構,其中磷脂分子的親水性頭部朝向兩側,疏水性的尾部相對朝向內側,只有這種結構才可能穩(wěn)定于細胞內外均為水的環(huán)境中。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培養(yǎng)了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和動手能力。
3.蛋白質分子的排布(多媒體展示資料4和冰凍蝕刻顯微技術) 通過角色扮演的方法,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如果把自己當作科學家,會得到怎么樣的假設?同時表述模型。學生根據掃描電鏡技術和冰凍蝕刻技術的實驗結果,描述細胞膜結構中的蛋白顆粒的存在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認識到技術進步對科學發(fā)展的重要性。
4.細胞膜是靜止的嗎?(多媒體展示變形蟲視頻和實驗五) 視頻展示變形蟲運動,動畫展示熒光標記技術,啟發(fā)誘導,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歸納相應結論,并設計新的驗證性實驗證實細胞膜具有流動性。通過視頻和動畫的輔助,增加學生對微觀知識的感性認識,培養(yǎng)質疑、創(chuàng)新、探索的科學觀點。強化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認同技術進步對科學發(fā)展的重要性。
(二)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主要內容(多媒體展示模型) 多媒體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的細胞膜流動鑲嵌模型,引導學生結合之前的實驗探究上進行回顧,用自己的話說出基本要點。教師糾正、展示完整內容并進行詳細講解并補充糖蛋白等相關知識。
讓學生進行回顧,增強口語表達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并檢驗教學效果。
環(huán)節(jié)三:總結提升
引導學生思考: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為鞏固學生所學內容,教師布置課外思考題,之前所學習的知識中,哪些體現了細胞膜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哪些又體現了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點? 通過學生總結知識,形成概念圖,有助于對知識的吸收和理解,能夠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課后以思考題的形式,既能消化知識,應用新知,又能激起學習生物的興趣。
以上就是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設計,下面闡述本節(jié)課的板書設計。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可以清晰直觀的展示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解決教學難點,加深學生對重要知識掌握和理解的程度。
高中生物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一)課題
新陳代謝與酶
(二)課型
探索性實驗課
(三)教材內容及位置
現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jié)45~48頁
(四)課時安排
本節(jié)重點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酶的概念是與酶的發(fā)現史聯(lián)系起來的,可采用講述法。酶的特性是通過探索性實驗實驗四、實驗五,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和總結得出。
根據教參,講述和實驗約2課時。如果將兩節(jié)課分開,不利于整體教學,因此,我計劃用兩節(jié)連堂課在實驗室內完成該節(jié)全部教學目標。
(五)編排意圖
教材緒論說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既然是化學反應,就有催化劑。教材根據學生認知特點,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結論,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也是讓學生知道實驗是生物學的學習研究和實踐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后聯(lián)系
學生在初中階段已學習過多種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學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觀察唾液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本節(jié)從酶的發(fā)現史入手,簡單介紹過程,總結得出酶的概念,再通過實驗得出酶的特性,為后面進一步學習其它生命現象奠定基礎。
(七)教學目標
1、酶的發(fā)現(A:知道)
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賹嶒炍澹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b、探索淀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趯嶒炈模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標是按《大綱》要求確定的。
(八)教學重點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的特點
實驗教學是訓練培養(yǎng)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故本節(jié)的能力培養(yǎng)與知識教學同等重要,同為重點。
(九)教學難點
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的實驗。
(十)教學關鍵
正確的認識來源于正確的認識方法和過程,對本節(jié)內容,學生知識的獲取來源于正確的實驗操作而總結的結論,故應規(guī)范學生的實驗操作程序,引導學生總結出正確的結論是本節(jié)關鍵所在。
二、學情分析
(一)現有基礎
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生物》時,本應有多個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由于我市具體條件限制,許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尤其是生物學科基礎差,前后聯(lián)系不強,加之高中教材前面才安排了“三個實驗”,給本實驗操作有一定難度。
(二)學習動力
高中學生正處青春期,好奇心強,加之才開始接觸生物實驗不久,所以學生對實驗教學喜而不厭,興趣是動力的源泉,又可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積極性。
(三)學習能力習慣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和其它條件限制,學生習慣于偏重書本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習題解答,而不注重實際操作的訓練。這種狀況短時間內還無法糾正,學生往往抽象思維能力強,實驗技能差,實驗時習慣于得出“先入為主”的結論,達不到探索性實驗的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須在實際課教法上采取相應措施。
三、課前準備
(一)實驗分組
宜將操作能力強與書本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合理搭配;選擇實驗能力較強、組織紀律性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以帶動各組實驗取得好的效果。
(二)器材準備
1、實驗器材:
新鮮的質量分數為20%的肝臟研磨液,體積分數為3%過氧化氫2溶液,質量分數為3.5%的氯化鐵溶液,質量分數為2%的新鮮淀粉酶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可溶性淀粉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實驗現配),熱水。
2、其它器材:
試管、量筒、燒杯、試管架、溫度計、石棉網、三角架、酒精燈、火柴、衛(wèi)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實驗員準備。
(三)預試實驗
教師必須先做預試實驗,可驗證或修正實驗步驟等,使實驗的關鍵和難點能心中有數,以便調控實際教學程序。
四、教法分析
(一)講述法
通過教師的語言闡述,讓學生知道一些有關本節(jié)內容無法驗證的知識,也便于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在實驗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確結論。
(二)實驗法與演示法
實驗法與演示法是生物直觀教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使學生手腦并用,從感性材料獲得感性認識,從現象中總結出結論,同時培養(yǎng)基本操作技能。在實驗中,老師演示方法步驟的關鍵和難點是必不可少的。故兩種方法是本節(jié)課聯(lián)系的主要教學方法。
(三)發(fā)現法與對比法
探索性實驗要求課前不必預習,以避免“先入為主”,通過教師指導、設問;學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實驗中發(fā)現現象。同時,對實驗前后的認識和現象進行對比,再進一步分析實驗結果,總結歸納,得出酶的高效性、專一性等,從而培養(yǎng)基礎技能和訓練思維能力,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五、學法指導
(一)強調規(guī)范操作
規(guī)范的實驗操作具有科學性強、效率高、目標一致,節(jié)省材料等特點,故應提倡并強化操作程序,糾正錯誤的操作習慣,提高實驗效果,以達到實驗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二)指導觀察
觀察是學生獲取實驗現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觀察要具體、細致,且忌目無重點。
(三)引導討論、歸納
要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適當地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六、教學程序
在本節(jié)教學中,教師先用講述法學習酶的定義,再用實驗法探究得出酶的特性。對酶特性部分,教師講解宜少而精,大量時間應由學生操作,教師巡回指導,突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jié)是實驗四與實驗五同時進行,所以,進行實驗時宜采用分段式,即講解一段,學生獨立操作一段,學生總結出結論后再進行下一個實驗。
具體如下:
強調幾點:教學與實驗一并進行,要遵守組織紀律,一切聽從指揮。
(一)組織講解酶的發(fā)現
1、酶的發(fā)現史
2、酶的概念
(二)組織教學酶的特性
1、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統(tǒng)一講解和演示
、俸單觥皩嶒炘怼保哼^氧化氫酶、Fe3+均可催化H2O2分解為H2O和O2
、诤單瞿康囊螅簩W會探究酶催化效率方法,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高低。
、垩菔疽(guī)范操作:按預先標明的步驟規(guī)范演示,注意只演示步驟,不說明結果。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偌尤脒^氧化氫酶液和FeCl3液后,應立即用手指堵住管口,并立即觀察實驗現象。
、谙蛟嚬軆纫好嫔戏椒湃肟煲绲男l(wèi)生香時,動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氣泡中,以免使衛(wèi)生香潮濕而熄滅。
、圻^氧化氫溶液有一定的腐蝕作用,應提醒學生注意,加藥品時切勿濺到皮膚上。如果濺到上面,應立即用清水沖洗掉。
、墚敺謩e向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已知數量的Fe3+和過氧化氫酶分子后,哪個試管產生的氣泡快、多?(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⑤哪個試管內反應產生的氣體能使熄滅的衛(wèi)生香猛烈地復燃?(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拊嚬苤挟a生的氣體各是什么?(均為氧氣)
(3)引導總結得出結論
根據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得出酶的特性之——高效性
2、實驗五:
(1)統(tǒng)一講解和演示
、俸單鰧嶒炘恚旱矸酆驼崽嵌际欠沁原性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均能生成還原性糖。還原性糖能夠與斐林試劑發(fā)生反應生成磚紅色氧化亞銅沉淀,用淀粉酶分別催化淀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鑒定有無還原性糖。
、跍\析目的要求: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作用特定的化學反應,探索淀粉酶是否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③演示實驗操作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回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僦苽涞目扇苄缘矸郾仨毻耆鋮s后才能使用,如果溫度過高,會破壞淀粉酶的活性。
②注意兩支試管應放在水溫為60℃左右,低于50℃或高于75℃,會降低化學反應速度。
、廴绻诱崽堑脑嚬芤渤霈F磚紅色沉淀,要指導分析原因:
a、蔗糖液放置時間過長,蔗糖被微生物分解成還原性糖,影響實驗結果
b、試管未洗干凈也會影響
c、蔗糖本身不純凈
、苤笇W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杜絕隨意用火。
、菰趯嶒炦^程中,兩支試管的顏色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加入淀粉的試管: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加入蔗糖的試管:淺藍色不發(fā)生變化
⑥保溫5分鐘的目的是什么?(保證有足夠條件供酶分解)
(3)討論總結
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確:淀粉酶只催化淀粉水解,對蔗糖不起催化作用,從而得出酶只有專一性,也推導出酶的多樣性特征。
(三)課堂小結
1、通過講述法和實驗法探索,得出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多樣性特征,酶的催化效率需適宜的外界條件。
2、糾正實驗課中學生的不正確操作。
(四)練習設計
1、本節(jié)練習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回答在教學程序中的設問,讓學生邊觀察邊回答。
2、各小節(jié)實驗的總結提問。
3、課后練習
、偻瓿蓪嶒瀳蟾鎯陨系木毩,落實基礎。
、谕瓿梢粋探索性實驗:酶的活性受溫度和PH值的影響。
七、板書設計
正板書(大黑板)
新陳代謝與酶
1、酶的發(fā)現史:1773年斯帕蘭札尼實→1836年施旺→1926年薩姆納→1980年切赫
2、酶的意義: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2)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某一種或某一類化合物的反應
注:由于酶的專一性,反應也如此復雜,酶具有多樣性
(3)酶需要適宜的條件
適宜的溫度:38℃左右催化率最高
適宜的PH:絕大多數酶在PH=7的環(huán)境催化效率最高
小黑板板書
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
實驗五: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作用!
高中生物說課稿3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lián)系非常緊密;也為今后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 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
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
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huán)境溶液濃度的關系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是教學的難點.
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有一定的困難。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tài)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tài)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tài)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 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jié)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采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聯(lián)想,提出探索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 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fā)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 說學法:
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fā)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 說教學過程:
(一)關于引言:
俗語導入創(chuàng)建輕松的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求知欲。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并運輸到樹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么作用?這節(jié)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 關于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采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的知識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qū)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做準備。
2、 利用多媒體演示 “滲透裝置實驗”
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什么現象?為什么?液面會不斷地上升嗎?
學生推測:
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
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
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么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fā)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
教學預測: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tǒng),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tài)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么?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么物質?為什么?死細胞能否發(fā)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fā)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fā)生什么現象?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失水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吸水
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并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
聯(lián)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qū)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qū)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
討論:農業(yè)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象?為什么?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
通過聯(lián)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 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實例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
把兩部分知識統(tǒng)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fā)現問題。
五、效果預測: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fā)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tài)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tǒng)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說課稿4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
大家好,我是高二生物教師,我要說的教科書是高中生物第一冊。生物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guī)律的科學。它是農業(yè)科學、醫(yī)藥科學、環(huán)境科學及其他有關科學和技術的基礎。
高中生物課程是普通高中科學學習領域中的一個科目。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尤其是發(fā)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系,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課程價值
本著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為宗旨,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本書具有獨特的課程價值。
1、知識構建功能:
本冊書按照兩條主要的線索編排教學內容。一、由簡單到復雜的先后順序,結構與功能統(tǒng)一的生物學思想,按章節(jié)編寫。本書前兩章的從元素到化合物,再由化合物到細胞,就是一個典型的簡單到復雜的過程。后三章的三個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學科結構與其功能統(tǒng)一思想的完美體現。二、從自然界中的兩大類群動植物的分類角度出發(fā),對比學習。在細胞結構、新陳代謝、生命活動特點和生殖過程中都主要分成動物和植物兩部分來學習,如動物的減數分裂和植物的減數分裂等。
對于第一次接觸復雜生物學知識的高中生來說,這種知識構建體系不但能使學生學習到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內容,還為學生自主學習,掌握基本的生物學學習方法,提供了便利,有助于他們快速而又準確記憶和熟練應用。
2、能力培養(yǎng)和實踐操作功能:
教材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思維、實踐能力和適應社會活動能力。結合教材學生可以自行開展一些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的探究活動,是新教材的亮點,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不但提高了科學素養(yǎng),還能培養(yǎng)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探究創(chuàng)新的能力、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心理教育和情感教育功能:
本冊書更為側重對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訓練,使學生形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從心理上適應這種以探究、發(fā)現、解決為主線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他們克服困難、戰(zhàn)勝自我的鉆研品質,學習和體會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勇于創(chuàng)新,勇于置疑的學者風范。從小樹立遠大的思想,并堅持始終的做事態(tài)度。
通過生物課的學習,首先使學生樹立科學的唯物主義思想,正確看待生命的存在問題。其次,在認識生命過程中能夠加深對自身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加強對自己的心理、生理的調節(jié),形成一個從生理上和心理上真正健康的人。再次,要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念,關注生物界與人類的密切關系,從小養(yǎng)成熱愛自然,保護環(huán)境的思想。
二、課程價值達成度
教材編寫知識細致具體,難度適中。充分體現對知識與技能、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實現。本冊教材具有許多新的特點。
1、內容選取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高中生物第一冊的內容涉能到了生物科學中的許多重要分支學科。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和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主要學習《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的一些相關內容,第三章《新陳代謝》和第四章《生命活動的調節(jié)》主要學習《生物化學》、《植物生理學》和《動物生理學》的重點知識,還接觸與《動物解剖學》有關的內容。第五章《生殖和發(fā)育》主要學習《遺傳學》中生殖方式的重點內容。
本冊書的知識內容幾乎包括了生物學中所有的分支學科,但從內容上看,主要以各學科的重點知識,核心內容為主,即能學習到生物學中的精髓,又廣言簡意賅,難度適中。
2、內容組織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課程類型多樣,有講授課、實驗課、綜合活動課和研究性課題等。依據素質教育和課改精神的要求,力爭實現以學生為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內容學習,開拓學生的思維。在教學過程中重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的主動探究方式,啟發(fā)引導、調動學生的思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有效教學。利用閱讀材料來實現對學生閱讀、歸納、總結能力的提高,研究性課題能夠充分把學生調動起來,進行收集材料、整理材料,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學生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使學生具備基本的生物學研究能力。
3、形式特征對課程價值實現的支撐度
文字中插有許多非文字資料,如對復雜結構的圖示、顯微照片、表格、對所學習的重難點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這樣圖形并茂,易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每節(jié)后包括選擇、問答、圖形分析等多種題型,能夠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每節(jié)后或每章后有閱讀與思考專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以豐富拓展知識面。
三、對教材的加工與改造
新教材為教師角色的轉變提供了廣闊的天地,為不同層次的'學生發(fā)展能力提供了充足的空間,能充分使受教育者的個性和潛能都得到充分的發(fā)展。
1、對教材資源的拓展
新教材的內容全面,知識點明確,但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時,大量的補充性材料,如圖、動畫、文字說明等內容,對學生深入理解知識非常有幫助。我在教學中,利用了校園網的便利資源,在互聯(lián)網中找了許多的輔助學習材料,如用flash影片幫助學生理解有絲分裂,減數分裂是一個動態(tài)變化過程,比較二者區(qū)別這一難點時,收到的效果十分理想。再例如,從校園中下載的植物生長過程的影片,對學生理解種子萌發(fā),及個體發(fā)育概念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的一些拓展性內容,不但促進了書本內容的學習,還大大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2、對教材內容的增加或刪減
教材中有些內容講解的不夠全面,對一些內容的學習會產生影響。例如對動物的減數分裂做出了明確的說明,但植物的卻沒有,學生不理解為什么花粉粒中的兩個精細胞性狀一樣,胚囊中的卵細胞與兩個極核性狀相同。因此,我在教學中加入了,大孢子母細胞和小孢子母細胞的內容,使學生很好的理解,不然在高二遺傳學的學習中會產生比較大的困難。
再如,對物質代謝與消化的區(qū)別,教材對消化的過程,沒有明確的說明,但在許多習題中都出現了這些問題,對學生的學習影響不小,我在講解這部分內容時,通過復習的糖、蛋白質、脂肪的消化過程以后,學生不但理解了消化和代謝的區(qū)別,而且在知識上更為清楚的知道食物的整個利用過程。
2、對教科書的幾點建議
。1)由于各地的地域、學校師資等的差異,教材中提供的實驗和活動建議有時是難以實現的,使得教材設計的內容在真正教學中形同虛設。如動物激素飼喂小動物的實驗、觀察生長素或生長素類似物對植物生長發(fā)育的影響,需要的用品多,時間周期長,大多只能以閱讀的形式學習。
。2)教材中有些問題不夠明確。如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影響蛋白質的特點問題,由于學生沒有學習有機化學,根本不清楚什么是空間結構,因而對它的理解很模糊。再如,向性運動是應激性的一種,書中說:“向性運動是植物對于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性!蔽艺J為,“向性運動體現了植物對外界環(huán)境的適應性”更為準確,不然學生認為,向性運動是適應性。
【高中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說課稿02-17
高中生物說課稿04-07
高中生物的說課稿04-19
高中生物優(yōu)秀說課稿04-14
高中生物說課稿范文11-15
高中生物說課稿的模板07-02
關于高中生物說課稿02-07
高中生物說課稿優(yōu)秀03-12
高中生物說課稿15篇02-17
高中生物說課稿(15篇)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