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故事15篇【合集】
歷史小故事1
明末南京曲院名妓董小宛,可以說是個有相當(dāng)水平的戲曲演員。當(dāng)時南京妓家有“朱(珠)市”妓和“曲院”妓之分,朱市妓身份較低,“曲中羞與為伍”;曲院妓即所謂“倡兼優(yōu)”者,擅于戲曲演唱,其中藝術(shù)水平較高者即為“名妓”。明末張岱《陶庵夢憶》“過劍門”一則記載:“南曲中妓,以串戲為韻事,性命以之。楊元、楊能、顧眉生、李十、董白以戲名”。董白即董小宛。董小宛后嫁給“明季四公子”之一的如皋冒襄(辟疆)為妾。冒襄對戲曲也有特殊喜好,蓄有一個規(guī)模不算太小的家班,常教歌僮排演新劇。吳梅村有詩“念家山破定風(fēng)波,郎按新詞妾唱歌”,描寫他們的相得之狀。
清末開始流行小宛入清宮為順治帝所寵幸的傳說和戲劇,因為這不僅關(guān)系到這位名妓的個人命運,而且還涉及到滿漢民族矛盾問題,故能長期引起人們的關(guān)心。一般劇中所謂小宛入宮是由洪承疇挾仇報復(fù),當(dāng)系編劇之虛構(gòu);但據(jù)近人劉成禺《世載堂詩》所稱,近代訓(xùn)詁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黃侃(季風(fēng))在大學(xué)講授清史時,曾說“小宛入宮,實顧亭林主謀,有獻(xiàn)西施沼吳之意”,而且“稱獲確證”,可又“匿不示人”。因而也無法確定其可靠性,只能姑存一說。后來,孟森(心史)、冒廣生等都力辯小宛入宮之妄,因為順治帝比董小宛要小14歲。
然而,證明了董鄂妃不是董小宛,并不能同時解決董小宛下落的疑問。這個疑問不單單是后人出于對吳梅村的那些與董氏有關(guān)的“朦朧詩”的猜度。張明弼的《冒姬董小宛傳》也同樣使人感到迷惑。張明弼與冒襄、陳則梁等“四五人,刑牲稱雁序于舊都”,是在南京義結(jié)金蘭的兄弟。他對于董小宛嫁給冒襄之前的遭遇,嫁后的種種生活細(xì)節(jié),知道得都很詳細(xì)。文中的描寫也很具體和動人;唯獨對她的疾病與死亡只有輕描淡寫的五個字:“以勞瘁病卒”,而且特別申明:“其致病之由,與久病之狀,并隱微難悉”。
既曰“久病”,以張明弼的盟兄弟身份不應(yīng)一概不知;既若不知,盡可不寫,何必來這么兩句!故而羅癭公日:“非不得已,何至言其致病之由與久病之狀隱微難言!”(《賓退隨筆》)而且張明弼似乎還有意無意地引導(dǎo)讀者與冒襄自己的文字聯(lián)系起來:“詳辟疆憶語哀辭中”。其實《影梅庵憶語》和“哀辭”中對小宛久病之狀也同樣一筆帶過,最為不詳。結(jié)果弄得疑團(tuán)越來越大。而所有持董小宛確病死于如皋的研究者,對這個疑團(tuán)都未能作出針對性的解釋。其實,吳梅村的詩也并不是每句都朦朧得不可理解的。比如“手把定情金盒子,九原相見尚低頭”(《古意》),且不管下句究竟是指小宛失節(jié)自愧于冒襄,還是吳梅村自責(zé)有負(fù)于朱明王朝;上句的“金盒子”按傳統(tǒng)的修辭方法用以象征愛情是無疑的。那么《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之七“鈿盒金釵渾拋卻,高家兵馬在揚(yáng)州”,似乎可以理解為由于高杰的亂兵以及由明末清初的社會動亂引起的兵匪相雜,使小宛和冒襄之間的情愛不得不“拋卻”了。為避禍亂,冒襄曾挈家至浙江鹽官(今海寧縣)投奔盟兄弟陳則梁,途中多次遭險;后來曾寫過這樣的詩句:“至今望秦海,鬼妾不曾歸”。鬼妾是誰呢?有人查出冒襄之妾除小宛而外,蔡氏、金氏、吳氏均娶于離亂之后,一同逃難之妾只能是董氏!队懊封謶浾Z》中也有一段著重寫了“秦溪蒙難”之狀:“遇大兵,殺掠奇慘”,“姬之驚悸瘁阇,至矣盡矣”。要不是有什么奇禍落到了小宛頭上,不至于使一路上始終比較鎮(zhèn)靜多智的她驚悸如此。有的研究者認(rèn)為,也許董小宛就是此時落在亂軍匪徒手中,受辱而亡或下落不明,故有秦海不歸句。
若此說能夠成立,在《影梅庵憶語》中似乎也可找到多處暗示。清末民初“同光體”詩派的代表人物陳衍(石遺)就曾指出《憶語》結(jié)尾處“姬曰,甚異,前亦于是夜夢數(shù)人強(qiáng)余去”是有所含意的(《石遺室詩話》)。而且文中又反復(fù)渲染小宛為救冒氏老小不惜自己落入亂軍之手的決心。吳梅村《題冒辟疆名姬董白小像》的“引文”也說到“高無賴爭地稱兵,奔迸流離”則,董氏表示“茍君家免乎,勿復(fù)相顧,寧吾身死耳”。這和《憶語》也可相互參證。
若此說能夠成立,小宛的悲劇對世代官宦望族的`冒家來說,是會感到不光彩的,公開的說法自然的病故,而外人對病狀也自然“難悉”了。至于冒襄異母弟冒褒在陳迦陵《婦人集》中關(guān)于董氏的記載之后注明“姬后夭”,冒襄“哀辭”中說“安香魂于南阡”,也都是可以理解的,F(xiàn)如皋城南中學(xué)南面,龍游河邊彭家蕩舊時確實有個董小宛墓。筆者至如皋調(diào)查與冒襄有關(guān)的戲曲史料時,在冒襄別業(yè)水繪園中聽得一位高齡的張老先生說,發(fā)掘董小宛墓時,穴中隨葬之物有之,卻不見骨殖,言之鑿鑿。
若董小宛既未獻(xiàn)入清宮,又未沒于兵,上面一些詩文中的疑團(tuán)怎么解釋?她的骨殖又到哪里去了呢?
歷史小故事2
孟子有一次和弟子們一起討論怎樣才能在戰(zhàn)爭中獲勝的問題。
有一個弟子說:“我認(rèn)為,要想打勝仗,必須要順應(yīng)天時,即抓住有利的季節(jié)和天氣不可!
另一個弟子馬上反駁說:“我認(rèn)為天時并不重要,地利才是最重要的。有了高墻深池,并憑借山川險阻,這樣才會攻必克守必固!
說完,他看著孟子,認(rèn)為孟子一定會稱贊他的看法。
孟子聽了他們的話,用手敲著大腿,慢慢說道:“你們倆說的都是次要的`因素,還有一個關(guān)鍵的問題沒有抓住。從戰(zhàn)爭全局來看,抓住天時不如占據(jù)有利地形,地形有利不如全軍將士上下同心。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
“比如有一座地形有利的城池,在圍攻過程中,一定會出現(xiàn)許多合適的戰(zhàn)機(jī),但終于沒能攻克,這就是天時不如地利;還有一座城池,地理形勢險要,城墻高且堅固,糧草充足,但軍心渙散,一聽到敵人來進(jìn)攻,都棄城不戰(zhàn)而逃,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
“歷史上這樣的戰(zhàn)例是很多的。這個道理同樣可以用來治國,為什么這樣說呢?保衛(wèi)國家不必靠山川險阻,威行天下不必靠強(qiáng)兵利器。實行仁政的人,老百姓就會支持他。不實行仁政的人,就不會有百姓支持他,最后連親戚朋友都要背叛他,那他的江山也就完了。所以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聽了孟子的話,學(xué)生們都佩服不已。
哲理點撥:“天時”在今天看來應(yīng)當(dāng)是歷史潮流或機(jī)遇,“地利”指的是地理優(yōu)勢,“人和”指的是人際關(guān)系融洽和諧。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這三者缺一不可。
歷史小故事3
申不害是戰(zhàn)國時代有名的執(zhí)法家,在韓國當(dāng)了十五年的宰相。
有一天,國王韓昭侯憂心忡忡地對他說:“實行法制真是不容易呀!”
“這有什么不容易的?”申不害振振有詞地說,“執(zhí)行法制,首先要賞罰分明,不徇私情,有功的.人才給賞,有才能的人才就封官。而您呢?雖然制定了法律,卻經(jīng)常私下接受那幫親戚寵臣的請求,徇情枉法,卻要讓別人去執(zhí)行法律,那當(dāng)然就不容易了!
昭侯紅著臉點頭說:“承蒙先生指教,從今以后,我知道應(yīng)該怎樣執(zhí)行法律了!
過了一些日子,申不害的堂兄來到京城,想謀個一官半職。申不害就到國王面前說情,想討個官銜。
韓昭侯低頭不語,好一陣才說:“這好像不是先生一向所教給我的吧?我是違背先生的教訓(xùn),開個后門破壞法制呢,還是聽從先生的教訓(xùn),不開這個后門呢?”
申不害聽了滿面羞慚,伏地請罪。
歷史小故事4
清朝乾隆年間,有個讀書人吳孟舉,是浙江石門縣洲泉人。他家底富厚,良田千畝,又官為內(nèi)閣中書,可以說既有榮華,又有富貴,唯獨缺少一樣,就是長生不老的仙術(shù)。
吳孟舉聽說蘇州民間以四月初八為“神仙節(jié)”,傳說每年這一天,天上神仙都要下凡一游,察看人間世故。人們都想親眼看一看神通廣大的仙人,所以四月初八這天,整個蘇州總是熱鬧非凡。可是從來也沒有人真的在這一天見到過神
仙,只有用當(dāng)?shù)匾痪渌渍Z:“見仙不識仙,富貴三千年”來取個吉利罷了。但吳孟舉并不因此而灰心,他要到蘇州碰碰額角頭的運氣。
這年四月初八,吳孟舉早到了蘇州,既不打紅傘,也不坐藍(lán)轎,只帶了四個親兵,興沖沖地上街湊熱鬧。這天滿街路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貨攤,還有打拳頭賣膏藥,敲搭板唱“蓮花落”等賣藝人。軋鬧猛的人川流不息,真是個熱鬧的神仙節(jié)。吳孟舉沒心思欣賞這些熱鬧景致,而是留心觀察來往行人的神態(tài)舉止,想從中辨認(rèn)非凡之人。
吳孟舉串街過巷,不覺來到八里橋堍,正想舉步上橋,只見橋上一個衣衫襤褸的`叫化子,手握一根破竹拐杖,搖搖晃晃走下橋來。叫化子嘴里銜著一枚銅鈿,隨著自己的呼吸,發(fā)出“噓、噓”的聲音。吳孟舉被這叫化子的模樣和舉動所吸引。他眼睛盯牢看,腦筋骨碌碌轉(zhuǎn),忽然心頭一亮,急忙上前,朝叫化子深深地作了一揖。叫化子連忙還禮,面帶驚奇地說: “怪哉!怪哉!誰人不知你是堂堂內(nèi)閣中書老爺,怎么向我這窮叫化作揖呢?”吳孟舉面帶喜色地問:“請問,你可是呂仙?”叫化子說:“此話從何而來?”吳孟舉手指叫化子嘴里的銅鈿說:“口銜銅鈿,兩口相疊,疊口呂也!”叫化子說:“原來如此,念今日一面之交,送幾句詩給你。”說著就用破竹竿拐杖在橋欄桿上寫下了:
我在蘇州幾十年,無人知我是神仙,
唯有洲泉吳孟舉,知我是仙非我緣,
神州仙界愛清貧,切莫貪圖官和錢。
叫化子寫畢,吳孟舉看完,字也消失了,人也不見了。此時,吳孟舉確信真的遇見了仙人呂洞賓。他回到府上,細(xì)細(xì)品味呂仙贈詩。心想:“知我是仙非我緣”意思就是:“雖然知道我是神仙,但沒有成仙的緣份!睘樯稕]有緣份呢?因為自己多富貴少清貧。
不久,吳孟舉便聽從呂仙勸戒,辭去內(nèi)閣官職,回到洲泉祖居,將田地財物分贈鄉(xiāng)親,自己簡居書齋,著書立說,過著清貧的晚年生活,死后葬在洲泉西面的馬墳頭。據(jù)說后來有人盜了吳孟舉的墓,但墓里沒有半點陪葬的貴重物品?梢妳敲吓e晚年確是棄富貴從清貧了。
歷史小故事5
勵精圖治
【解釋】圖:謀求,設(shè)法。厲:奮勉。治:治理。振奮精神,設(shè)法把國家治理好。亦作“勵精圖治”、“厲精求治”、“厲精為治”。
【相近詞】雄才大略
【相反詞】喪權(quán)辱國、禍國殃民
【成語故事】公元前68年,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建議漢宣帝劉詢采取措施削弱霍氏權(quán)力;羰霞俳杼竺钣麣⑽合,漢宣帝先發(fā)制人將霍氏滿門抄斬,從此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qiáng)。
10.兩袖清風(fēng)
【解釋】衣袖中除清風(fēng)外,別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也比喻窮得一無所有。
【相近詞】潔身自好、一貧如洗、廉潔奉公
【反義詞】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成語故事】明朝監(jiān)察御史于謙為官十分清廉,從不收受老百姓的財物,而當(dāng)時的官場十分腐敗。于謙在任巡撫期間回京什么也沒有帶,特帶《入京》詩一首:“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
歷史小故事6
左公與曾公的胸懷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并稱他們兩人。
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并且曾經(jīng)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非常自負(fù),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里。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
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里則無曾公!
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一諾千斤的故事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shù),信譽(yù)非常高,許多人都同季布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dāng)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保ㄟ@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后來,季布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
結(jié)果季布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hù)季布,綞使季布免遭禍殃。
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季布?xì)Я俗约旱穆曌u(yù)而聲譽(yù)相比于物質(zhì)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無異于失去了西瓜撿芝麻,得不償失的。
荀灌孤膽突圍
荀灌是東晉時期赫赫有名的平南將軍荀嵩的女兒,她年少時便有奇才。
荀灌生活在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她自幼隨父親習(xí)武,小小年經(jīng)便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武功。
荀灌13歲那年,幾萬賊兵由西域流竄到荀嵩駐守的宛城,當(dāng)時宛城守軍僅有千人,形勢非常危急。
荀嵩知道,目前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派遣一個智勇雙全的`人突圍出城,前往臨近的襄陽求教?墒钱(dāng)荀嵩把他的想法向?qū)傧滦己螅蠹译m然十分贊同,卻沒有一人愿意擔(dān)任突圍求教的任務(wù)。此時的宛城已經(jīng)被賊兵里三層外三層地圍困起來,突圍無異于送死,誰愿意白白送死呢?
正在荀嵩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清脆響亮的聲音在大廳里響起:“父親,我去!”
荀嵩一看,是女兒荀灌。他大驚失色,厲志拒絕道:“不行!你一個女孩,如何能夠突出重圍,又如何能夠抵擋得了賊兵的追殺!”
荀灌將頭一昂,大聲說:“父親,女兒自幼習(xí)武,武功如何父親心中最清楚,更何況,城外的地形也只有我最熟悉。現(xiàn)在,坐守孤城是死,突圍失敗也是死,與其在這里等死,還不如拼卻一死!如果突圍成功,請來了救兵,就能夠挽救全城人的性命了!
聽了荀灌的一席話,眾將都慚愧于自己的勇氣與膽識竟然不如一個13歲的小女孩,于是紛紛主動請纓,要求突圍求教。
荀嵩考慮了良久,最終還是同意了女兒的請求,他選派20名身強(qiáng)力壯、武藝高超的勇士,組成一支突圍隊伍,借著濃濃的夜色,護(hù)送荀灌向襄陽城飛奔而去。賊兵措手不及,眼睜睜地看著一隊人馬消失在黑暗的遠(yuǎn)方。
隊伍在第三天的下午抵達(dá)襄陽,襄陽太守石覽看到荀嵩的求教信,又聽到荀灌的慷慨陳詞,被荀灌甘冒生命危險突出重圍的精神所感動。他當(dāng)即發(fā)兵,而且還請求荊州太守協(xié)同出兵解救宛城。
援軍一到,很快就擊退了賊兵,解救了宛城的百姓。
歷史小故事7
嬴政統(tǒng)一六國后,開始到處緝拿太子丹的門客,高漸離也被迫四處潛逃,后來隱姓埋名在一家酒館工作。酒館的工作又累又枯燥,所幸酒館里常有客人在擊筑,高漸離在一旁聽了每次都會品評兩句。久而久之,高漸離懂音律的事情就被老板知道了,老板讓高漸離在大堂擊筑,賓客們聽了直叫好,還把酒賞給高漸離。
高漸離心知自己隱姓埋名也不是辦法,便整理好衣冠,帶上筑,再次走到大堂。這時,堂上的'賓客認(rèn)出他來,立即將他奉為上賓。高漸離用自己的筑為大家表演,人們聽了無不感動流淚。沒多久,高漸離的存在就被嬴政知道了,嬴政聽說高漸離擊筑厲害,特別開恩赦免了他的死罪。死罪可免但活罪難逃,高漸離還是被熏瞎了眼睛。高漸離在嬴政面前非常順從,讓他擊筑他就順從地表演。在嬴政漸漸放松警惕時,高漸離把鉛藏在筑中,在演奏時慢慢靠近嬴政,趁嬴政不備時,將筑砸向嬴政?墒琴]有中招,而高漸離被嬴政的侍衛(wèi)迅速誅殺。
歷史小故事8
魏征,字玄成。唐初政治家。今河北館陶人。少孤貧,曾出家為道人。隋末參加瓦崗軍,李密敗,降唐。歸唐后跟隨李建成,為太子洗馬。太宗即位后,任諫議大夫。后任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封鄭國公。魏征與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中罕見的一對君臣:魏征敢于直諫,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納。因此,他們被稱作理想的.君臣。以下是歷史上有關(guān)魏征的幾個小故事。
歷史小故事9
落井下石
【解釋】看見人要掉進(jìn)陷井里,不伸手救他,反而推他下去,又扔下石頭。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
【近義詞】乘人之危、趁火打劫
【相反詞】助人為樂、雪中送炭、相濡以沫
【成語故事】唐朝時期,御史大夫柳宗元因為過失而被貶至柳州刺史,他在柳州憂郁不得志而死。文學(xué)家韓愈見好友被小人進(jìn)讒言而替他打抱不平,為他寫墓志銘深刻揭露那幫落井下石的人,同時也提醒世人要警惕那些平時指天發(fā)誓掏心窩的人。
歷史小故事10
宋朝時候,雕板印刷大為盛行。
雕板印刷的過程是這樣的,先把木頭鋸成一塊一塊大小一樣的板子,使之平滑,然后在一張薄紙上寫字,反貼在板子上,用刀雕刻成文字凸起來,再刷上墨,鋪上紙,用軟刷在紙上輕輕刷過,揭下來,紙上就有了白底黑字。一本書的字?jǐn)?shù)自然是相當(dāng)多的,所雕的板也不止一塊,每一塊都照這種方法刷印成文。全部印刷工作完畢,一頁一頁地裝訂起來,那就成了一本書。
當(dāng)時,杭州西山有個號稱“神刀王”的雕板師傅,刀下功夫遠(yuǎn)近聞名,有口皆碑。許多人慕名前來拜師,“神刀王”一概不收?伤砟甑'時候,卻破格收下了一個平民出身的小徒弟——畢升。這是啥原因呢?原來,“神刀王”不但看中了畢升那股靈巧勁兒,更喜歡他那忠厚、誠實的品行。他覺得,把自己的本領(lǐng)傳給這樣的人,到死的時候也就可以瞑目了。
畢升跟著“神刀王”一學(xué)就是幾年,技藝大有長進(jìn)。有一次,師傅雕刻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讓畢升在一旁觀察揣摩。誰知還剩下最后一行時,畢升一不小心,碰了師傅的手臂,把刀下那個“之”字刻壞了。
畢升難過極了。晚上,他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覺。他先是暗暗埋怨自己,后來又突然冒出一個念頭:雕板印刷太麻煩了,能不能改一改呢? 從那天起,他一有空兒就琢磨這件事。一天,他在西湖邊散步,發(fā)現(xiàn)一個江湖畫師正在往一幅風(fēng)景畫上蓋圖章,湊近仔細(xì)一瞧,真新鮮,那畫師竟把三枚圖章串在一起。
畢升頗有興趣地看了一會兒,忽然,猛一擊掌,高興地大叫起來:“有辦法了!有辦法了!”
他一溜煙跑回住處,用膠泥作成一個一個方塊,干了以后,刻上反字,一字一塊;接著用火將這些活字燒硬,按韻排列在特制的木格里;然后根據(jù)需要將活字排在鐵框里固定好。這樣就可以刷上墨印書了。
采用活字印刷,既方便,又節(jié)約。這種新技術(shù),很快就被推廣到全世界。
歷史小故事11
傅佩榮
《莊子·外物》有一則寓言,講的是宋元君與白龜?shù)墓适,最后還讓孔子上場做了個評論:
宋元君半夜夢到有人披頭散發(fā),在側(cè)門邊窺視,并且說:“我來自名為宰路的深淵,被清江之神派往河伯那里去,但是漁夫余且捉住了我!痹褋恚腥苏疾反藟,卜者說:“這是神龜啊。”元君說:“有叫余且的漁夫嗎?”左右的人說:“有!眹f:“命令余且來朝見!钡诙,余且入朝。元君問:“你捕到了什么?”余且說:“我網(wǎng)住了一只白龜,直徑有五尺長!痹f:“把你的龜獻(xiàn)上來!
白龜獻(xiàn)上之后,元君又想殺它,又想養(yǎng)它,心中猶豫不決,叫人來占卜,卜者說:“殺龜用來占卜,吉利!庇谑,元君命人挖去龜肉,用龜甲占卜,七十二次都沒有失誤。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就說:“神龜能夠托夢給宋元君,卻不能避開余且的漁網(wǎng)。它的智巧能夠占卜七十二次沒有失誤,卻不能避開挖肉的禍患。這樣看來,智巧有窮盡之時,神妙有不及之處。即使有最高的智巧,也避不開萬人的謀害……”
孔子的評論中,讓人聞之心驚的是“雖有至知,萬人謀之”一語。武俠小說中,沒有人可以獨自對付武林同盟的人海戰(zhàn)術(shù)。不論你如何聰明,“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何況是萬人共同對付你?若想躲過這樣的災(zāi)難,顯然需要大智巧。
所謂大智巧,至少要從提高自我修養(yǎng)著手!肚f子·徐無鬼》記載了一只靈巧猴子的故事,可以作為借鑒:
吳王一行人渡過長江,登上一座猴山。群猴看見人來,都驚慌地跑開,逃到叢林中。這時,有一只猴子,從容地攀著樹枝跳躍,在吳王面前賣弄靈巧的身手。吳王射它,它敏捷地接住來箭。吳王命令左右軍士一起迅速連發(fā)數(shù)箭,它就中箭摔下樹而死。吳王回頭對他的朋友顏不疑說:“這只猴子自以為靈巧,仗著身手敏捷來傲視我,才會落到這樣的下場。要引以為戒啊!不要以驕傲的態(tài)度對待人啊!”顏不疑就去拜董梧為師,去除驕傲的態(tài)度,摒棄享樂,謝絕榮華,三年之后,國人都稱贊他。
以上這段故事中的猴子,確實本領(lǐng)高強(qiáng),但是奈何萬箭齊發(fā),無所遁逃,以致死于非命。猴子只有小智巧,那么人呢?吳王最后對顏不疑說的話,顯然有警示意味,而顏不疑也立即決定消解自己驕傲的態(tài)度,拜師修煉去了。
古代國家設(shè)有卜人,是專門負(fù)責(zé)占卜的官。占卜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周易》占卜!吨芤住芬粤呢耘c三百八十四爻來代表人間的各種復(fù)雜處境,并且為每一個卦與爻寫下卦辭、爻辭,說明其吉兇悔吝。這一套占卦系統(tǒng)有其靈驗之處,但是歸結(jié)其原理則是強(qiáng)調(diào)修德的重要。理由是:有欲望,才會有得失;有得失,才會有吉兇。如果降低欲望,就可以消解得失之心,然后也就不會受制于吉兇之說了!
譬如,“止謗莫如自修”就是一句很好的話。修養(yǎng)到了一定程度時,自然可以逢兇化吉,正如“謙”卦代表謙虛,其六爻“非吉則利”。反之,若無任何修養(yǎng),則難免招來別人的圖謀與敵視,此時命運就不堪設(shè)想了。
小大之辯
鮑鵬山
《逍遙游》一開篇,“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遍_篇即給我們說“大”。接下來,大鵬(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fù)青天),冥靈(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大椿(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彭祖(以久特聞),宋榮子(舉世譽(yù)之而不加勸,舉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列子(御風(fēng)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連綿出場,都是大人大物大境界,弄得我們滾滾紅塵中的小人物目眩神迷,妒羨不已。
可能是為了安慰我們,也可能是為了讓渺小的我們也能找到自己的群體,與之相對,莊子也給我們展示了一系列“小”的人物:蜩與學(xué)鳩,狠命一躍才能飛上檀樹和榆樹樹梢;斥鴳,攢足力量拼命一搏也不過飛上數(shù)仞之高。朝生暮死的菌,春生夏死的蟲,還有,那些因為博取了富貴而自視甚高的人。
并且,有意思的是,這些“小”東西,無一不沾沾自喜,無一不自以為是地去嘲弄“大”。
于是,莊子感嘆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就是小大之辯啊!
文章寫到這個層次,很心靈雞湯。但莊子顯然不是雞湯大廚。因為我們知道,在莊子的觀念里,世界上沒有小大之別,他“并有無修短白黑而一之,以大歸于‘混沌’”,他“‘不譴是非’‘外死生’‘無終始’”(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在《齊物論》里,他甚至說:“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痹谒囊庾R里,哪里又有什么“小大之辯”呢?
可是,他在此明白地說了“此小大之辯也”,還明白地說了“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這是怎么回事呢?
我們先來看看那些“小東西”是如何評價自己的“小”的:
蜩與學(xué)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開口即是赫然的“我”字,以自己的標(biāo)準(zhǔn)判斷大鵬:我如此,他何必如彼?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shù)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還是“我”,我在此,他何必在彼?更可笑的`是,甚至把自己在蓬蒿之間的飛翔當(dāng)作飛翔的極致。
再看《秋水》篇中的河伯。秋水時至之時,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薄是斤斤于一“己”之在。與斥鴳相似,它也以為天下的境界都在它的河里。
問題是,一只鳥在飛翔,但飛翔不在一只鳥那里;蓬蒿之間是空間,但空間不在蓬蒿之間;河里是水,但水不在一條河里;天地之間有井,但天地不在一口井里。
蜩啊學(xué)鳩啊斥鴳啊河伯啊,你們小并不可笑,可笑的是你們張口閉口即是我如何我如何天下之大唯我獨在!何時你們才可以“吾喪我”?
一個牙簽,我們不會嘲笑它的小,人們用它剔牙時我們也不會笑。但是——當(dāng)我們看到某人手執(zhí)一根牙簽,和手執(zhí)大刀長矛的人對峙時,我們會掩口胡盧而笑。
我們是在笑那個使用牙簽的人。
“用管窺天,用錐指地也,不亦小乎!”(《秋水》)這不是嘲笑管錐,是在嘲笑我們使用管錐的方式:管錐不能用于囊括天地。
所以,莊子不是在嘲笑“小”,而是在嘲笑用有限的“小”去判斷無限的世界,嘲笑的不是“小之體”,而是“小之用”。莊子不會嘲笑我們知識的有限,但當(dāng)他看到我們拿自己有限的知識去判別世界時,如同看到一個人拿著牙簽自信地走上戰(zhàn)場——莊子仁慈,他一定是無法忍住,才笑出聲來的。
我們的錯誤,不是由于我們的無知,而是源于我們的已知;讓我們迷失方向的,不是我們不知的東西,而是我們已知的東西;讓我們失敗的,不是那些被我們遺忘的東西,而是那些被我們當(dāng)成成功法寶堅執(zhí)不放的東西。
絆倒我們的,不是地面上“無”的東西,而是那些“有”的東西。
歷史小故事12
《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游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一字千金:意思是一個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動一個字賞賜千金,見后用來稱贊詩文精妙,價值極高。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
戰(zhàn)國末期,商人呂不韋作了一筆中外歷史上最大的投機(jī)生意。他不惜散盡千金,把在趙國做人質(zhì)的秦國王子異人立為秦國國君。異人當(dāng)了秦王之后,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封呂不韋為丞相。呂不韋由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成了百官的代表,朝中的大小官員嘴上不說,心里卻很不服氣。呂不韋也知道他的政治資歷太淺,人們可能在私下議論,他覺得提高聲望是讓人們服氣的最好辦法。但怎樣才能迅速提高呢,他一時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來。呂不韋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召集門客進(jìn)行商議。
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tǒng)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zhàn)功,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還高的.職務(wù)了。重要的是戰(zhàn)爭風(fēng)險大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zhàn)爭失利,結(jié)果會適得其反。”
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名聲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dāng)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先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yōu)槭裁床荒軐懖繒,既能揚(yáng)名當(dāng)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呂不韋認(rèn)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呂不韋當(dāng)時有三千門客,很快寫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書名提作《呂氏春秋》。書寫成后,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并發(fā)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
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quán)勢,無人來自討沒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話便留傳至今。
歷史小故事13
東漢時,齊國臨淄人吳良,剛開始的時候在地方上當(dāng)一個很小的官吏。
有一年,過春節(jié)時,他和他的一些同僚一起去給太守拜年,其中有個叫王望的人,對太守極盡諂媚之言,說:“在我們這兒,多年來一直受到盜賊的騷擾,長期聽不到雞鳴犬吠的聲音。但自從你來到這個地方上任以后。五年以來,開辟了很多的土地,盜賊也都絕跡了,百姓每年都五谷豐登,這些都是您治理有方的結(jié)果,所以在過年的時候,我們大家都來給你拜年!甭犃怂脑,同去的很多官吏都應(yīng)聲附和。
只有吳良例外。他突然站起來對太守說:“王望是個奸佞小人,他說的全是諂媚之言,沒有一點根據(jù),我們這個地方現(xiàn)在仍有不少的盜賊,老百姓生活貧困疲憊,完全不是王望所說的那樣!”
本來聽了王望的話,太守很高興,現(xiàn)在經(jīng)吳良這么一說,就立即收斂起笑容,覺得吳良說得有道理,賜給他禮物,后來又升了吳良的官。
有個叫王蒼的人,很敬重吳良的為人,就向當(dāng)朝皇帝推薦他,說:“國家最重要的是得到治國之才,臣子最重要的`也就是向國君推薦人才,吳良這個人敦厚固執(zhí),工作正直,為人廉潔,謹(jǐn)慎而恭敬,做什么事都事必親躬,節(jié)儉而又安于貧窮,不貪財,不求利。正是國家所需要的!”
果然,直到晚年,吳良仍然堅持著一貫到底的氣節(jié)。
哲理點撥:做人要有氣節(jié),吳良就是這樣一個有氣節(jié)的人,并且直到晚年仍然堅持不渝。平時,人們痛恨那些逢迎拍馬、諂媚弄權(quán)之人,所以,對于那些剛正不阿,一身正氣的人,就有了很大的敬意。
歷史小故事14
害群之馬
【解釋】危害馬群的劣馬,比喻危害社會或集體的人。
【相近詞】城狐社鼠、殘渣余孽
【相反詞】仁人志士、謙謙君子
【成語故事】傳說黃帝軒轅氏去且茨山找神仙大隗討教治理天下的良方,在半途中遇到一個牧馬的`孩子,黃帝向他問路,孩子告訴大隗的住處。黃帝問孩子如何治理天下,孩子說:“治理天下就和放馬一樣,只要那去其害馬就可以了!秉S帝頓悟其中道理。
歷史小故事15
如雷貫耳
【解釋】貫:貫穿,進(jìn)入。響亮得象雷聲傳進(jìn)耳朵里,形容人的名聲大。
【相近詞】名滿天下、聞名遐爾、如雷灌耳
【反義詞】無名小卒
【成語故事】東漢時期,董卓利用實力把持朝政,圖謀篡位,司徒王允和養(yǎng)女貂禪商定要利用呂布?xì)⒘硕。王允先把貂禪許給呂布,然后獻(xiàn)給董卓,呂布見貂禪被董卓霸占,心里十分氣憤與無奈,貂禪表示呂布名聲如雷貫耳,愿意跟他共度一生。
【歷史小故事】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的歷史小故事-歷史故事06-24
歷史小故事11-13
歷史小故事07-27
歷史小故事(精選)05-25
歷史小故事05-12
誠信歷史小故事12-16
周朝歷史小故事09-23
關(guān)于歷史小故事03-10
歷史小故事集合05-22
數(shù)學(xué)的歷史小故事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