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 推薦度:
-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 推薦度:
-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
在生活、工作和學(xué)習(xí)中,大家或多或少都用過成語吧,成語是中國漢字語言詞匯中一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jīng)典的成語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1
刮目相看的成語故事
三國時期,東吳能武不能文的武將呂蒙聽了孫權(quán)的勸告后,發(fā)奮讀書。一段時間后,都督魯肅來視察呂蒙的'防地。呂蒙就對蜀防備的事情講得有條有理,還寫份建議書給魯肅,魯肅很驚訝。呂蒙說道:“士別三日,就要刮目相看!
晉朝趙王司馬倫狡猾、陰險、野心極大,勾結(jié)孫秀,密謀篡位。為了篡位成功,對屬下及屬下的家屬也封官,當(dāng)時官員上朝都要戴貂尾帽子,因官太多,貂尾不足,用狗尾代替。齊王冏等發(fā)兵討伐司馬倫,幫助惠帝司馬衷復(fù)位。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2
匈奴自從給衛(wèi)青、霍去病打敗以后,雙方有好幾年沒打仗。他們口頭上表示要跟漢朝和好,實際上還是隨時想進(jìn)犯中原。
。盒倥膯斡谝淮未闻墒拐邅砬蠛,可是漢朝的使者到匈奴去回訪,有的卻被他們扣留了。漢朝也扣留了一些匈奴使者。
公元前100年,漢武帝正想出兵打匈奴,匈奴派使者來求和了,還把漢朝的使者都放回來。漢武帝為了答復(fù)匈奴的善意表示,派中郎將蘇武拿著旌節(jié),帶著副手張勝和隨員;荩鍪剐倥。
蘇武到了匈奴,送回扣留的使者,送上禮物。蘇武正等單于寫個回信讓他回去,沒想到就在這個時候,出了一件倒霉的事兒。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wèi)律,在出使匈奴后投降了匈奴。單于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
衛(wèi)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wèi)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wèi)律,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中原去。
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于大怒,叫衛(wèi)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
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蘇武說:“事情已經(jīng)到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如果讓人家審問以后再死,不是更給朝廷丟臉嗎?”說罷,就拔出刀來要自殺。張勝和隨員;菅劭,奪去他手里的刀,把他勸住了。
虞常受盡種種刑罰,只承認(rèn)跟張勝是朋友,說過話,拼死也不承認(rèn)跟他同謀。
衛(wèi)律向單于報告。單于大怒,想殺死蘇武,被大臣勸阻了,單于又叫衛(wèi)律去逼迫蘇武投降。
蘇武一聽衛(wèi)律叫他投降,就說:“我是漢朝的使者,如果違背了使命,喪失了氣節(jié),活下去還有什么臉見人!庇职纬龅秮硐虿弊幽ㄈ。
衛(wèi)律慌忙把他抱住,蘇武的脖子已受了重傷,昏了過去。
衛(wèi)律趕快叫人搶救,蘇武才慢慢蘇醒過來。
單于覺得蘇武是個有氣節(jié)的好漢,十分欽佩他。等蘇武傷痊愈了,單于又想逼蘇武投降。
單于派衛(wèi)律審問虞常,讓蘇武在旁邊聽著。衛(wèi)律先把虞常定了死罪,殺了;接著,又舉劍威脅張勝,張勝貪生怕死,投降了。
衛(wèi)律對蘇武說:“你的副手有罪,你也得連坐!
蘇武說:“我既沒有跟他同謀,又不是他的親屬,為什么要連坐?”
衛(wèi)律又舉起劍威脅蘇武,蘇武不動聲色。衛(wèi)律沒法,只好把舉起的劍放下來,勸蘇武說:“我也是不得已才投降匈奴的,單于待我好,封我為王,給我?guī)兹f名的部下和滿山的牛羊,享盡富貴榮華。先生如果能夠投降匈奴,明天也跟我一樣,何必白白送掉性命呢?”
蘇武怒氣沖沖地站起來,說:“衛(wèi)律!你是漢人的兒子,做了漢朝的臣下。你忘恩負(fù)義,背叛了父母,背叛了朝廷,厚顏無恥地做了漢奸,還有什么臉來和我說話。我決不會投降,怎么逼我也沒有用。”
衛(wèi)律碰了一鼻子灰回去,向單于報告。單于把蘇武關(guān)在地窖里,不給他吃的喝的,想用長期折磨的辦法,逼他屈服。
這時候正是入冬天氣,外面下著鵝毛大雪。蘇武忍饑挨餓,渴了,就捧了一把雪止渴;餓了,扯了一些皮帶、羊皮片啃著充饑。過了幾天,居然沒有餓死。
單于見折磨他沒用,把他送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去放羊,跟他的部下;莘指糸_來,不許他們通消息,還對蘇武說:“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惫蛟趺磿⊙蚰,這不過是說要長期監(jiān)禁他罷了。
蘇武到了北海,旁邊什么人都沒有,唯一和他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節(jié)。匈奴不給口糧,他就掘野鼠洞里的.草根充饑。日子一久,旌節(jié)上的穗子全掉了。
一直到了公元前85年,匈奴的單于死了,匈奴發(fā)生內(nèi)亂,分成了三個國家。新單于沒有力量再跟漢朝打仗,又打發(fā)使者來求和。那時候,漢武帝已死去,他的兒子漢昭帝即位。
漢昭帝派使者到匈奴去,要單于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經(jīng)死了。使者信以為真,就沒有再提。
第二次,漢使者又到匈奴去,蘇武的隨從;葸在匈奴。他買通匈奴人,私下和漢使者見面,把蘇武在北海牧羊的情況告訴了使者。使者見了單于,嚴(yán)厲責(zé)備他說:“匈奴既然存心同漢朝和好,不應(yīng)該欺騙漢朝。我們皇上在御花園射下一只大雁,雁腳上拴著一條綢子,上面寫著蘇武還活著,你怎么說他死了呢?”
單于聽了,嚇了一大跳。他還以為真的是蘇武的忠義感動了飛鳥,連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說:“蘇武確實是活著,我們把他放回去就是了。”
蘇武出使的時候,才四十歲。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須、頭發(fā)全白了;氐介L安的那天,長安的人民都出來迎接他。他們瞧見白胡須、白頭發(fā)的蘇武手里拿著光桿子的旌節(jié),沒有一個不受感動的,說他真是個有氣節(jié)的大丈夫。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3
然后他又對舜進(jìn)行了多方面的考察,最后才將帝位禪讓給舜.后來,舜也以同樣形式將帝位禪位讓給禹.堯,舜退位時,都征詢眾人意見,選賢舉能,將帝位傳給賢能的人.
據(jù)說,舜的父親,名叫瞽叟,是個瞎子;可是舜生下來,眼睛卻與一般人不一樣.他的每一只眼睛有兩個瞳孔,等于一只眼睛相當(dāng)于一般人的兩只眼睛重疊.
因此,他的眼睛看事物不僅看得非常遠(yuǎn),而且看得很深很透,無論什么事,一眼看去,就明白無誤.所以他“作事成法,出口成章”.就是說,他做起事來都合乎道義,說出來的`話就是一篇十分珍貴的文章。
出口成章文言文。
錢塘金壽門先生農(nóng)客揚州,諸鹽商慕其名,競相延至。一日,有某商宴平山堂,金首坐。席間以古人詩句“飛”“紅”為觴政。次至某商,苦思未得。眾客將議罰。商曰:“得之矣!柳絮飛來片片紅!币蛔鶉W然,笑其杜撰。金獨曰:“此元人詠平山堂詩也,引用綦切!北娬堼R全。金誦之曰:“廿四橋邊廿四風(fēng),憑欄猶憶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北娊苑洳┣ⅰF鋵嵞私鹂谡即嗽,為某商人解圍也。商大喜,越日以千金饋之。
翻譯:揚州的鹽商們仰慕金農(nóng)的名氣,競相宴請。一天,某鹽商在平山堂設(shè)宴,金農(nóng)首座。席間以古人“飛紅”為題,行令賦詩。輪到某鹽商,因才思枯竭,無以為對。眾客商議罰他。鹽商說:“想到了!柳絮飛來片片紅!辟e客笑他這是在杜撰。金農(nóng)說:“這是元人詠平山堂的佳作,他引用的很恰當(dāng)!北娙苏埶a全。金詠道:“廿四橋邊廿四風(fēng),憑欄猶記舊江東。夕陽返照桃花渡,柳絮飛來片片紅!北娙硕寂宸潘济艚。其實這是金農(nóng)自己杜撰的,為鹽商解圍。鹽商很高興,第二天,饋贈他千金。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4
戰(zhàn)國時期,秦王想奪取趙國江山,就派兵攻入趙國,將趙國都城邯鄲圍了個水泄不通。趙孝成王沒有辦法,就派人前往魏國請求援助。
魏王派大將晉鄙帶領(lǐng)軍隊救援趙國。可是,晉鄙覺得秦國軍隊百戰(zhàn)百勝,害怕引火燒身,就屯軍于湯陰,不再向前進(jìn)兵。
與此同時,晉鄙還派部將辛垣衍偷偷潛入邯鄲,勸平原君與秦國講和。辛垣衍是個能說會道之人,他說,秦國如此急切地包圍趙都,是因為秦王想稱帝,成為天下之主,并不是為了趙國的土地。為今之計,趙王應(yīng)當(dāng)派使臣求和,表示情愿尊秦王為帝,向他稱臣納貢。這樣一來,秦王大喜之下,就會命令將領(lǐng)收兵回國,永不侵犯趙國了。
平原君聽了這些話,一方面覺得趙國打不過秦國,另一方面又覺得向秦國稱臣納貢太過于屈辱,一時也拿不定主意,不知怎樣做才好。
這時,齊國的`大賢魯仲連周游天下,正好來到邯鄲。他聽說了這件事,就找到了平原君,見到了辛垣衍。魯仲連滔滔不絕地陳述自己的意見,他指出,一旦尊秦王為帝,秦國非但不會就此罷手,還會得寸進(jìn)尺,繼續(xù)欺負(fù)趙國。
平原君得知講和會帶來這么嚴(yán)重的后果,就打消了屈辱求和的念頭,決定盡一切力量抵抗秦軍。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5
三國時期吳國大將呂蒙沒有文化知識,孫權(quán)鼓勵他學(xué)習(xí)史書與兵法。
呂蒙總是推說軍事多沒有時間學(xué)習(xí),孫權(quán)列舉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當(dāng)兵馬之務(wù),手不釋卷,孟德亦謂老而好學(xué)!眳蚊缮钍芨袆,從此發(fā)憤學(xué)習(xí),學(xué)問提高很快。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古時候,有個燒木炭的老漢有兩個兒子,大的叫青山,小的'叫紅山,老漢快去世時,把東崗分給了青山,把西崗分給了紅山。
西崗樹木稠茂,能燒很好的木炭,紅山很勤快,整天辛辛苦苦地?zé)咎浚兆舆^得很富裕,但三五年后,樹都被他伐光了,于是紅山就在崗上種了莊稼。不料一場暴雨沖走了紅山辛辛苦苦種下的全部莊稼。他沒有吃的,只好去東崗?fù)侗几绺纭?/p>
東崗原來樹木稀少,但青山很會規(guī)劃,他先把不成材的樹木伐了燒炭,然后又種上新苗;他在崗下開荒種田,養(yǎng)牛喂馬。
前幾年生活很貧困,但三五年后,崗上樹苗長大,崗下莊稼連片,牛羊成群。下那場暴雨時東崗上因為為樹木防護(hù),所以莊稼一點也沒受損害。
紅山見哥哥這邊山清水秀,一片興旺,非常奇怪,就問哥哥其中的緣故,哥哥語重心長地告訴他說:“你吃山不養(yǎng)山,終究會山窮水盡;先養(yǎng)成山后吃山,才會山清水秀!”
后來,人們都稱贊青山說:“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6
推心置腹
漢平帝的大司馬王莽篡奪漢朝政權(quán)以后,各地爆發(fā)了農(nóng)民起義,其中聲勢最大的是赤眉軍和綠林軍。
公元23年,農(nóng)民軍在昆陽(今河南葉縣)與王莽的42萬大軍展開決戰(zhàn),其中一個叫劉秀的將領(lǐng)十分活躍。在這一戰(zhàn)役中,王莽被打得慘敗,幾乎全軍覆沒。不久,農(nóng)民軍就攻進(jìn)了京城,殺死了王莽;首鍎⑿蛔馂樘熳,劉秀因立了大功,被封為蕭王。
劉秀是一個很有城府的人,并不甘心讓劉玄做皇帝。
劉秀在黃河以北一邊與反對劉玄的零散農(nóng)民軍作戰(zhàn),一邊擴(kuò)充自己的勢力。公元24年,劉秀在魏州和蒲陽大敗赤眉軍,收編了投降的部隊,封降軍的主帥為列侯,其他帶兵的'軍官也都任命了官職。
可是這些投降的官兵很不放心,擔(dān)心將來被劉秀消滅。劉秀看出他們的心病,便采取了一項出人意料的措施:下令每位降將仍舊回舊部,統(tǒng)率原來所屬的兵馬;他自己則只帶很少的隨從,到各投降部隊去巡視,并不對他們加以戒備,以表示對他們的絕對放心。
這些投降的官兵見劉秀把他們當(dāng)作自己人,立刻解除了心中的疑慮,互相議論說:“蕭王把自己的心都掏出來了,放在別人的腹中,我們還有什么可擔(dān)心的?難道還不該為他赴湯蹈火嗎?”所以,官兵對劉秀十分服從。
《后漢書·光武帝本紀(jì)》里的原話是:“蕭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報死乎!”
后人根據(jù)這段歷史,將“推赤心置人腹中”句概括為“推心置腹”的成語。
完璧歸趙
戰(zhàn)國時期,美玉“和氏璧”由于質(zhì)地優(yōu)良,因此揚名天下,成為人人都想一睹的至寶。
后來,這塊寶玉被趙惠文王所擁有。秦國國君秦昭襄王聽說此事,便想霸占此玉,并借機(jī)欺辱趙王。于是,秦王提起筆來給趙王寫了封信,愿意用十五座城換和氏璧。
趙王接到這封信件,明知這是秦王使詐,想將美玉騙到手,可是要是不把玉給他,他又會把此事當(dāng)做借口,攻打趙國。而當(dāng)時秦強(qiáng)趙弱,一打起仗來,趙國的老百姓就要遭殃了。趙王對此事無法決斷,因此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愁得不行。
這時,有人對趙王說,平民藺相如是個飽學(xué)之士,經(jīng)常幫人解決難題,如果請他到宮殿上商議,或許能出個好主意。趙王聽說趙國有此奇人,心中非常高興,忙派人宣藺相如來見。
藺相如見到趙王后,就請求由他帶著和氏璧去秦國走一趟。他說:“假如秦國把十五座城池割讓給趙國,那么這筆買賣也挺合算,我就把玉留在秦國;如果他們沒有獻(xiàn)城的誠意,我再把玉完整無缺地送回我邦!
趙王雖然覺得這樣做也太冒險了,但又想不出別的主意,只好拜藺相如為使者,命他到秦國去獻(xiàn)和氏璧。
藺相如到了秦國,來到秦王宮中,把和氏璧雙手奉上。秦王將美玉捧在手中,喜不自勝,根本不提用十五座城交換的事情。
藺相如看秦王并無獻(xiàn)城之意,便賠著笑臉對秦王說:“這塊美玉上有一塊瑕疵,不注意看還真看不出來,待小臣指給您看一看。”
秦王雖然狡詐,也中了藺相如之計。他一心想看瑕疵到底在何處,就把美玉交給藺相如。藺相如手捧美玉,靠在柱子之上,怒氣沖沖地說:“依我看來,您并不想把十五座城交給趙邦,只想欺辱我國,讓天下人看我家大王的笑話!所以我用計調(diào)回寶璧。您如果逼迫我,我的腦袋和美玉就在柱子上一塊碎了!”
秦王一心想得到美玉,生怕有所損壞,急忙從旁勸阻。他一面表示絕不食言,一面答應(yīng)齋戒幾日后舉行迎璧大典,讓藺相如將和氏璧正式獻(xiàn)上。
藺相如根本信不過秦王,回到住處后就將和氏璧交給隨從,讓他將璧送回趙國。
到了秦王舉行典禮的那天,藺相如嚴(yán)肅地對秦王說:“我已派人將和氏璧送回我國,您如果有誠意,先把十五座城獻(xiàn)與我國,我國大王一定會將和氏璧給您送來。如果不這樣,您即使把我殺死也無濟(jì)于事。因為天下之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義的!”
秦王勃然大怒,但一點兒辦法也沒有,只得放藺相如回國。
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下蓋世奇功,趙王就將他由一介平民封為“上大夫”,位列朝堂之中,專門為君王出謀劃策。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7
北宋時,有一位著名的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叫歐陽修,廬陵(今江西永豐)人。歐陽修幼年喪父,家貧,買不起紙筆。歐母便以荻草在泥地上劃字,教歐陽修認(rèn)字。歐陽修十歲時候,經(jīng)常到附近藏書多的人家去借書讀。一次,他在一家姓李的人家借書,從那家的一只廢紙簍里發(fā)現(xiàn)一本舊書,他翻了一下,知道是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的文集,就向主人要了來,帶回家里細(xì)細(xì)閱讀。歐陽修覺得韓愈的散文文筆流暢,說理透徹,跟社會上流行的講求華麗,內(nèi)容空洞的文章完全不一樣。于是他就認(rèn)真琢磨,學(xué)習(xí)韓愈的文風(fēng)。到了二十多歲的時候,歐陽修在文學(xué)上的.聲譽已經(jīng)很大了。他官職不高,但是十分關(guān)心朝政,正直敢諫。當(dāng)范仲淹得罪呂夷簡,被貶謫到南方去的時候,許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諫官高若訥認(rèn)為范仲淹應(yīng)該被貶。歐陽修十分氣憤,寫信責(zé)備高若訥不知道人間有羞恥事。為了這件事,他被降職到外地,過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后來,歐陽修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來說話,這使朝廷一些權(quán)貴大為惱火。他們捕風(fēng)捉影,誣陷歐陽修一些罪名,于是歐陽修又被貶謫到滁州(今安徽滁縣)。他寫的著名散文《醉翁亭記》,便是這時作作。
十多年后,宋仁宗才想起歐陽修的文才,便把他調(diào)回京城,擔(dān)任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趁此機(jī)會,積極提倡改革文風(fēng)。有一年,京城舉行進(jìn)士考試,朝廷派他擔(dān)任主考官。他認(rèn)為這正是他選拔人才、改革文風(fēng)的好機(jī)會,在閱卷的時候,發(fā)現(xiàn)華而不實的文章,一概不錄取。那些落選者,對歐陽修十分不滿,他們將歐陽修攔住,吵吵嚷嚷地辱罵他。后來,巡邏的兵士過來,才把這批人趕跑。就在這次考試中,后來的大文豪蘇軾嶄露頭角。蘇軾,字子瞻,號東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蘇軾二十歲那年,他的父親蘇洵帶著他和蘇轍到京城去考進(jìn)士。在考試中,蘇軾寫了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的文章。歐陽修看到這篇文章后,大贊蘇軾是個人才。后來,歐陽修又讀了蘇軾送給他的一些文章,更加覺得蘇軾是個難得的人才。
有一天,歐陽修跟他的老同事梅堯臣說:“吾當(dāng)避此人出一頭地!贝笠馐牵合裉K軾這樣出眾的人才的確難得,我真應(yīng)該讓他高出一頭呢!歐陽修這番話一傳出去,一些讀書人聽了都不服氣。京城里這樣多的人才,難道比不上一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后來,大家讀到蘇軾才氣橫溢的詩歌和文章,才不得不服輸。
蘇軾先后當(dāng)過杭州、湖州(今浙江吳興)等地方的刺史。他每到一個地方,都興修水利,減輕賦稅,提倡生產(chǎn),做了一些對人民生活有益的事。蘇軾在湖州時,看到地方豪強(qiáng)官吏的橫行霸道,很不滿意,便寫詩進(jìn)行諷刺,沒想到這些詩傳到京城,被幾個反對蘇軾的官僚從中摘出幾句話,誣陷蘇軾誹謗朝廷,大逆不道。于是蘇軾被撤職,押到京城大獄里,受盡了折磨。后來,因為實在算不上什么大罪,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釋放,將他貶謫到黃州(今湖北黃岡)。黃州有一個地方名叫“赤壁”,蘇軾聽說后,便邀友人前去游覽憑吊。在那里,他想起三國時期曹操和周瑜大戰(zhàn)的情景,觸景生情,十分感慨。回來以后,寫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賦》。
蘇軾不但是寫散文和寫詩的能手,而且在詞的寫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詞開創(chuàng)了詞風(fēng)中的豪放一派,他在游赤壁之后寫下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其詞風(fēng)的代表之作: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fēng)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掠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在文學(xué)史上,人們把歐陽修和曾鞏、王安石、蘇洵和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合起來,稱為“唐宋八大家”!俺鋈祟^地”這句成語就是出自歐陽修的“吾當(dāng)避此人出一頭地”而來,原意是讓這個人高出一頭,現(xiàn)在常用來高人一等。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8
【出處】《禮記·檀弓下》。
【釋義】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喂”。一個自尊的人,寧可餓死也不肯接受別人輕蔑的憐憫。通常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舍。
【歷史典故】。
戰(zhàn)國時期,諸侯征戰(zhàn)不斷,百姓本就處于水深火熱之中,如果再加上天災(zāi),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田地干裂,莊稼旱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只得到外面去逃荒要飯。
有個富人名叫黔敖,家里囤積了很多的糧食。他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始終無動于衷。這時,他的一個家奴向他建議:如果在這個時候施舍給那些饑民們一點吃的,他們必定會感恩戴德,便可以獲得一個好名聲。于是,黔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舍給過往的饑民。每過來一個饑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窩窩頭,并且傲慢地叫著:“叫花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敖便丟出去好幾個窩頭,讓饑民們互相爭搶,黔敖看著他們爭搶,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一天,一個瘦骨嶙峋的饑民走了過來。他滿頭亂蓬蓬的頭發(fā),衣衫襤褸,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從他搖搖晃晃的步伐便看得出他已經(jīng)好幾天沒吃東西了。黔敖看見他,便特意拿了兩個窩窩頭,還盛了一碗湯,對他大聲吆喝道:“喂,過來吃吧!”語氣中充滿了得意。黔敖本以為這個饑民一定會感謝他的好意,誰知,那個饑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敖又叫道:“嗟,聽到?jīng)]有?給你吃的!”只見那饑民慢慢地走到黔敖的面前,仰起頭注視著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愿餓死也不愿吃這樣的嗟來之食!”說完頭也不回地走了。
黔敖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饑民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yán),頓時滿面羞愧,說不出話來。
【成長心語】。
中華民族歷來都崇尚有骨氣、有志氣的人。一句“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曾為多少仁人志士所賞識,也激勵了許多人為免受“嗟來之食”而奮發(fā)自強(qiáng),這其中包含了做人的氣節(jié)和為人的骨氣。但是,時下在市場經(jīng)濟(jì)求利的心理支配下,很多人卻開始對這種精神嘲弄和鄙視。不要說真的貧困交加,就是衣食無憂,也要偽裝成貧困的人來博取別人的同情心騙取錢財,心安理得地過不勞而獲的寄生蟲生活。人性的弱點是吃饞坐懶,一旦喪失了自立精神,就像一株纏樹的藤條,再也沒有獨自生存的能力和勇氣了。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9
目不窺園
主人公-董仲舒
【董仲舒】是西漢一位與時俱進(jìn)的思想家,儒學(xué)家,西漢時期著名的唯心主義哲學(xué)家和今文經(jīng)學(xué)大師。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倫理思想概括為“三綱五常”,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從此儒學(xué)開始成為官方哲學(xué),并延續(xù)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統(tǒng)”、“天人感應(yīng)”理論,為后世封建統(tǒng)治者提供了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chǔ)。時至今日,仍有學(xué)者在研究他的思想體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匯集于《春秋繁露》一書。
目不窺園的故事
西漢時期,廣漢學(xué)者董仲舒年少時讀書非?炭,經(jīng)常是夜以繼日地讀書,他的書房緊靠著姹紫嫣紅的花園,他三年沒有進(jìn)過花園,甚至連一眼都沒瞧過。后來他被征為博士,公開聚眾講學(xué),弟子遍布四方
目不窺園的意思
窺:瞥看。原指漢代董仲舒專心治學(xué);三年都無暇觀賞花園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頭鉆研;不為外事分心。形容專心致志,埋頭苦讀。
運籌帷幄
主人公-張良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后,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zhàn)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后代,聯(lián)結(jié)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堅實基礎(chǔ),劉邦稱他“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jī)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 西漢初年,天下已定,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舉行盛大的宴會,喝了幾輪酒后,他向群臣提出一個問題:“我為什么會取得勝利?項羽為什么會失敗?”
運籌帷幄的故事
高起、王陵認(rèn)為高祖派有才能的人攻占城池與戰(zhàn)略要地,給立大功的人加官奉爵,所以能成大事業(yè)。而項羽恰恰相反,有人不用,立功不授獎,賢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敗。漢高祖劉邦聽了,認(rèn)為他們說的有道理,但是最重要的'取勝原因是能用、善用人。他稱贊張良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古人有名,有字,子房為張良的字)!币馑际钦f,張良坐在軍帳中運用計謀,就能決定千里之外戰(zhàn)斗的勝利。這說明張良心計多,善用腦,善用兵。后來人們就用“運籌帷幄”表示善于策劃用兵,指揮戰(zhàn)爭。
運籌帷幄的意思
在軍帳內(nèi)對軍略做全面計劃。常指在后方?jīng)Q定作戰(zhàn)方案。也泛指主持大計,考慮決策。運:運用;籌:算籌,引申為策劃;帷幄:軍隊的帳幕。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10
蘇東坡很有同情心。他在杭州作官時,有一次一位綾絹商人告一個制扇匠人欠他兩萬綾絹錢不還。匠人說:“前不久他父親死了,花了一筆錢。今年杭州連日陰雨,天氣寒冷,沒有人買扇子,我一時拿不出錢來還帳!
蘇軾想了半天,讓那匠人回家把扇子抱來,挑出二十把折扇,拿起公堂上的毛筆,在扇面上題字、作畫,然后命匠人快拿到外面去賣。匠人剛出衙門,扇子就被搶購一空,每把一千錢,正好夠還帳的。
四十五歲時蘇東坡在監(jiān)獄被關(guān)了一百天,幸好皇帝特赦才被放出。后來他在一片雜記中說:“我從小就不喜歡殺生,可是也沒有完全斷絕過。近年來開始不殺豬羊了,可是生性喜歡吃蟹蛤,免不了有時要殺。去年得罪被關(guān)進(jìn)監(jiān)獄,開始以為不能脫身了,不想后來獲得幸免,于是從此不再殺一物。
有時買來蟹蛤,都放進(jìn)江中。雖然知道蛤在江里活不了,可也許有個萬一吧。即使活不了,也比在鍋里受煎熬要好得多。我并沒有什么別的.想法,只是因為自己也經(jīng)歷過了患難,和在廚房中的雞鴨沒有區(qū)別,不想再因為口腹之故,使生命受到這無窮無盡的恐懼。只是恨自己不能忘記美味,有時買死的蟹蛤來吃。”
“東坡畫扇”比喻關(guān)心百姓疾苦。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11
春秋時期,越國和吳國是鄰國,越國趁著吳國忙于進(jìn)攻楚國而經(jīng)常出兵去襲擊吳國的邊境。吳國被惹煩了,就出兵討伐越國,不料卻吃了敗仗,吳王闔閭也因為受傷而死去。他的兒子夫差繼承吳王之位后,為報父仇,勵精圖治,后來大敗越國,并乘勝攻入了越國的都城。越王勾踐率領(lǐng)著僅存的五千殘兵敗將退到了會稽,并派人向吳國求和。
吳國的大臣伍子胥對夫差說:“越王勾踐為人能含辛茹苦,今天要是大王不一舉殲滅他,將來一定會后悔!笨墒菂峭醴虿钜驗檫@次的大勝而驕傲自滿,根本聽不進(jìn)伍子胥的勸諫,下令準(zhǔn)許越國議和。吳王大勝越國以后,夫差自以為從此可無后顧之憂了,于是一心想到中原和晉國、齊國等國家比試比試,分個高下。而這時的越王勾踐時刻不忘喪國之恥,臥薪嘗膽,越國的國力漸漸恢復(fù)起來。伍子胥又規(guī)勸夫差說:“勾踐一餐沒有兩味葷菜,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將打算有所作為。這個人不死,一定是吳國的.禍患,F(xiàn)在吳國有越國在身邊,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原文是:‘越在我,心腹之疾也!)大王不先鏟除越國,卻一心致力攻打齊國,不是很荒謬嗎?”可吳王還是不聽伍子胥的規(guī)勸。由于他連年用兵,結(jié)果國力空虛,終于在公元前473年被越國消滅了。
成語“心腹之患”由“心腹之疾”演變而來,比喻隱藏在內(nèi)部的嚴(yán)重禍害。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12
初出茅廬的成語故事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在河南南陽的'諸葛亮作軍師。曹操派大將夏侯淳領(lǐng)兵十萬進(jìn)軍新野,諸葛亮派關(guān)羽、張飛領(lǐng)兵埋伏在博望坡一帶,叫趙云、劉備引兵誘敵。夏侯淳中諸葛亮的火攻圍剿計大敗而逃,諸葛亮取得首場勝利。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13
漢字的成語有很多,也有著各自不同的來歷,那么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退避三舍、洛陽紙貴、草木皆兵、按圖索驥、后來居上、邯鄲學(xué)歨、如火如荼、望梅止渴、探驪得珠、望洋興嘆、掩耳盜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請君入甕、高山流水、胸有成竹、望梅止渴、聞雞起舞、指鹿為馬、四面楚歌、三顧茅廬、完璧歸趙、如臥薪嘗膽、投筆從戎、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篝火狐鳴、高山流水、指鹿為馬、雞鳴狗盜、鑿壁偷光、圖窮匕見、破釜沉舟、請君入翁、江郎才盡樂不思蜀、煮豆燃萁、紙上談兵、再衰三竭、木牛流馬、世外桃源、投筆從戎、臥薪嘗膽、圍魏救趙、投鞭斷流、退避三舍、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暗渡陳倉、拔山扛鼎、懸梁刺股、罄竹難書、怒發(fā)沖冠、毛遂自薦
相關(guān)擴(kuò)展:
描寫人物動作:走馬觀花、歡呼雀躍、扶老攜幼、手舞足蹈、促膝談心、前俯后仰、奔走相告、跋山涉水、前赴后繼、張牙舞爪
描寫人間情誼:恩重如山、深情厚誼、手足情深、形影不離、血濃于水、志同道合、風(fēng)雨同舟、赤誠相待、肝膽相照、生死相依
說明知事曉理方面:循序漸進(jìn)、日積月累、溫故知新、勤能補拙、笨鳥先飛、學(xué)無止境、學(xué)海無涯、滴水穿石、發(fā)奮圖強(qiáng)、開卷有益
來自寓言故事的成語:自相矛盾、濫竽充數(shù)、畫龍點睛、刻舟求劍、守株待兔、葉公好龍、亡羊補牢、畫蛇添足、掩耳盜鈴、買櫝還珠
描寫事物的氣勢、氣氛:無懈可擊、銳不可當(dāng)、雷厲風(fēng)行、震耳欲聾、驚心動魄、鋪天蓋地、勢如破竹、氣貫長虹、萬馬奔騰、如履平地
形容四季特點:春寒料峭春意盎然、春暖花開、滿園春色、春華秋實、春風(fēng)化雨、驕陽似火、暑氣蒸人、烈日炎炎、秋風(fēng)送爽、秋高氣爽、秋色宜人、冰天雪地、寒氣襲人、寒冬臘月
形容繁榮興盛景象:濟(jì)濟(jì)一堂、熱火朝天、門庭若市、萬人空巷、座無虛席、高朋滿座、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欣欣向榮、川流不息
描寫美的景和物:美不勝收、蔚為壯觀、富麗堂皇、金碧輝煌、玉宇瓊樓、美妙絕倫、巧奪天工、錦上添花、粉妝玉砌、別有洞天
描寫山水美景:錦繡河山、高聳入云、水天一色、波光粼粼、湖光山色重巒疊嶂、山明水秀、高山流水、白練騰空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14
金農(nóng)(1687—1763),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首。字壽門、司農(nóng)、吉金,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布衣終身。
好游歷,卒無所遇而歸。晚寓揚州,賣書畫自給。嗜奇好學(xué),工于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并精于鑒別。書法創(chuàng)扁筆書體,兼有楷、隸體勢,時稱“漆書”。五十三歲后才工畫。其畫造型奇古,善用淡墨干筆作花卉小品,尤工畫梅。
金農(nóng),字壽門、司農(nóng)、吉金,號冬心,又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別號很多,有:金牛、老丁、古泉、竹泉、稽梅主、蓮身居士、龍梭仙客、恥春翁、壽道士、金吉金、蘇伐羅吉蘇伐羅(佛家經(jīng)典上“蘇伐羅”即漢文“金”字,蘇伐羅吉蘇伐羅就是金吉金)、心廿六郎、仙壇掃花人、金牛湖上會議老、百二硯田富翁等。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據(jù)金農(nóng)自述:“家有田幾棱,屋數(shù)區(qū),在錢塘江上,中為書堂,面江背山,江之外又山無窮”。
金農(nóng)天姿聰穎,早年讀書于學(xué)者何焯家,與“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比鄰,又與吳西林同時,與號稱“浙西三高士”交往熏陶,更增金農(nóng)的博學(xué)多才。乾隆元年(1736)受裘思芹薦舉博學(xué)鴻詞科,入都應(yīng)試未中,郁郁不得志,遂周游四方,走齊、魯、燕、趙,歷秦、晉、吳、粵、終無所遇。年方五十,開始學(xué)畫,由于學(xué)問淵博,瀏覽名跡眾多,又有深厚書法功底,終成一代名家。晚寓揚州賣書畫以自給,為“揚州八怪”之首。妻亡無子,遂不復(fù)歸。
金農(nóng)的`一生,大半在坎坷中渡過,有時“歲得千金,亦隨手散去”。在困苦時也不得不依賴販古董、抄佛經(jīng),甚至刻硯來增加收入,也曾托袁枚,求寫彩燈,王昶撰《蒲褐山房詩話》記述金農(nóng),“性情逋峭,世多以迂怪目之。然遇同志者,未嘗不熙怡自適也”。卒年七十七,一作七十八。
金農(nóng)博學(xué)多才,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篆刻、鑒賞,善畫竹、梅、鞍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機(jī)勃發(fā),古雅拙樸。代表作有:《東萼吐華圖》、《空捍如灑圖》、《臘梅初綻圖》、《玉蝶清標(biāo)圖》、《鐵軒疏花圖》、《菩薩妙相圖》、《瓊姿俟賞圖》等。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相關(guān)文章: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06-26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6篇06-27
出自歷史的成語故事(6篇)06-27
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07-04
出自歷史典故的歇后語07-05
歷史成語故事07-04
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01-21
【精選】歷史經(jīng)典成語故事01-21
歷史成語故事02-20
出自三國時期的歷史典故「精選」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