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 推薦度:
-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
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評課稿,評課的類型很多,有同事之間互相學習、共同研討評課;有學校領(lǐng)導診斷、檢查的評課;有上級專家鑒定或評判的評課等。評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1
聽了鄭會老師的《楊氏之子》,我感慨頗多。都說文無定法,看來教語文更是無定法,只要使學生能學會的,都是好的,都是應該提倡的。
《楊氏之子》選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該書是一部主要記載漢末至晉代士族階層言談軼事的小說!稐钍现印芬晃,講述了梁國姓楊的一戶九歲男孩機智聰慧地應對別人的故事,情節(jié)簡單,語言幽默,頗有趣味,令人拍案叫絕。
這篇文章是孩子們在小學階段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材這樣編排,目的有三: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鄭老師把重點放在讀通文章,理解句意上,先范讀,讓學生感知讀古文的語感,畫出停頓,然后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熟讀成誦。鄭老師的`學生較強的自學能力是我望塵所不能及的。很佩服鄭老師平時對學生的培養(yǎng)。在理解文本的基礎(chǔ)上,抓住文章的中心句“楊氏之子九歲,甚聰慧!边@句話,讓學生說說文中哪些地方體現(xiàn)了楊氏之子的聰慧?
我想,如果是我來教這一課,在學完課文后,我會創(chuàng)設(shè)一個練習情景,用“張”“李”“劉”等姓氏來替換孔,如,張君平說:“此是君家樹!弊寣W生模仿應答,訓練他們的思維,使學生學以致用,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對古文的濃厚興趣。豈不更好?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2
長期以來有這樣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課堂上學生參與率較低,舉手發(fā)言者較少,學生學習缺乏主動性。如何讓自己的課堂成為真正讓學生喜歡的地方,一直是我探索的問題。還記得20xx年參加農(nóng)村骨干教師培訓期間曾經(jīng)聽過于永正老師的一節(jié)課——《楊氏之子》。于老師一支粉筆,便演繹了一個精彩的課堂。這節(jié)課上,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他們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當時我驚嘆于老師朗讀課文的引導;表揚學生的不露聲色;引導學生寫作的不著痕跡。仿佛一切的教學目的都是那么順理成章,沒有任何的牽強,沒有任何的刻意雕琢。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不僅掌握了文言文的基礎(chǔ)知識,懂得了課文的主旨,更提高了學生朗讀的技巧,增強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很長一段時間,我極力向于老師學習,然而我卻發(fā)現(xiàn),現(xiàn)實中我的課堂似乎缺少了什么,學生朗讀的積極性沒有調(diào)動起來,閱讀的技巧也沒有掌握,寫作、口語交際的能力絲毫沒有提高。我想:可能我只是看到了于老師的外在,沒有體會到他老人家的真正內(nèi)涵;也許,自己只是一味地模仿,忽略了現(xiàn)實的一些因素。沒有自己的真正創(chuàng)造,模仿是蒼白的,當然注定會失敗!
看著課堂上學生游離的眼神,聽著那為數(shù)不多的發(fā)言,想著他們在學習上的被動,往日那份我的課堂很精彩的自信在逐漸消失。尋求良藥救治我的`課堂是我不斷地追求。陪著孩子上語言課,我學會了為學生創(chuàng)造展示的舞臺方可增加他們的自信。還記得,今年五月份,我讓我們班的學生體驗了當主持人的感覺,大家異常激動,有很多同學在日記中記下了這精彩的瞬間。
兒子最近這段時期報了個英語補習班,我和他一起聽了三次課,我發(fā)現(xiàn),每一次課堂上學生們都非常踴躍,那種熱烈的氛圍在我的課堂上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羨慕之余,我不禁深思:
首先,教師陽光燦爛的笑臉是課堂精彩的最主要的因素。一張笑臉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一張笑臉消除了學生的后顧之憂。原先我所推崇的不能給學生好臉色,以防課堂上自己鎮(zhèn)唬不住學生的舊思想已經(jīng)過時了。
其次,幽默風趣的語言是課堂的調(diào)味劑。學生從思想上是敬畏老師的,老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會給他們一種暗示。所以,我們在語言上要給學生一個安撫。學生做得好,表揚要適當;學生做得不夠好,更應該用神奇的語言給以解圍;學生做錯的時候,一句調(diào)侃的話語既活躍了氣氛,又能化解尷尬的氛圍。
再次,關(guān)注每一個學生是贏得所有學生的保證。課堂上有些學生思維敏捷,善于發(fā)言;而有些學生卻與之相反。如果老師僅僅只關(guān)注積極者,而忽視了其他的學生,那么很容易造成學生的不團結(jié)。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鼎力而為,愿精彩課堂從此開始!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3
陳老師執(zhí)教的第10課《楊氏之子》,是五年級第十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組教材是以語言藝術(shù)為專題來組合課文的。選編本課的目的,一是讓學生開始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有一個初步的認識;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學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語言的風趣機智。在陳老師的課上充分地體現(xiàn)了課堂的有效性。
一、課堂導入的有效性。
有效的課堂導入就是在短時間內(nèi)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充分調(diào)動起來,進入到下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去。陳老師導入課題后讓學生說說自己是“X氏之子”、“X氏之女”,激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朦朧地感受到了語言藝術(shù)的.魅力,為學習課文創(chuàng)設(shè)良好氛圍。
二、課文誦讀的有效性。
1、初讀課文做到讀準確、通順,不讀破句子,即讀對停頓。陳老師一班的學生功底扎實,達到了“讀準確、通順,不讀破句子”的要求,但沒能讀出古文味,這時,陳老師采用了范讀,即老師讀一句學生跟一句,一下子將孩子帶入了文言文的境界,讓孩子找到了讀古文的感覺。
2、精讀課文做到讀懂句子,明白故事內(nèi)容。陳老師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還相機教給了學生兩種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比如,“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痹诶斫膺@句時,學生回答正確后,陳老師追問“甚”這個字的理解,學生答曰課文有注釋,陳老師點明這就是學習文言文的方法之一——參考注釋理解句子意思。并且讓學生用這種方法再學習其他句子,靈活運用。再比如,學習“為設(shè)果,果有楊梅”這句話時,陳老師問“誰為誰設(shè)果?你怎樣知道的?”從而教給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第二種方法——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課文內(nèi)容。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學生不僅讀懂了這則文言小故事,而且還學會了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本課的第二個教學目標也有效完成。
3、品讀課文做到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陳老師拋出本文的中心問題:解讀“甚聰惠”。陳老師抓住重點語句,創(chuàng)設(shè)情境,出示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和“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兩種說法語氣上的不同,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zhuǎn)。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做到教學的有效性。
縱觀這堂課從教學環(huán)節(jié)到導課到總結(jié)語,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落實的一步一個腳印,既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又讓學生真正體會到語言的藝術(shù)。有效的課堂是教師與學生一起構(gòu)建的,這里需要教師的課堂智慧、深厚涵養(yǎng)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靈。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課堂就是它施展的場所,讓我們的課堂少一點熱鬧多一點熱度,少一點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語文學科的特性落到實處。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4
本周三的集體教研活動主題是聽課,一連四節(jié)課聽下來,真可謂是品賞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言文盛宴。
四位做課教師講得是同一篇課文《楊氏之子》,同課異構(gòu)的巧妙設(shè)計,讓在座的聽課老師收獲連連,感受頗多。呂老師的課行云流水、環(huán)環(huán)緊扣,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扎實。張老師指導學生邊學邊練,運用文言文評價的句式恰到好處。周老師以學生為主體巧妙點撥,引導得法。郭老師平實的課堂,豐富的語言表達,更是語文老師的典范。
四位老師沒有提前商量,同課異構(gòu)的巧妙設(shè)計卻各有千秋,對教材精準把握更是體現(xiàn)了語文教師扎實的教學功底。
一、不同形式的導入之后,都從解題入手將文言文融入了學生的生活,楊為姓楊,氏為人家,之為的,子為兒子,“楊氏之子”即姓楊人家的兒子。讓學生也試著介紹自己,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對望而生畏的文言文頓感親切。
二、多種形式的朗讀,讀準字音,讀好斷句,最終讓熟讀成誦變得輕而易舉。文言文雖然簡短,但通假字,多音字,斷句是易錯點,四位老師難點突破,由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再到斷句的恰當引導,既為課文的理解做好了鋪墊,又為背誦課文打下了基礎(chǔ)。
三、學習方法的歸納總結(jié),讓自學猶如有了扶梯,逐句的學習交流中,每一句都畫出了停頓的節(jié)奏,既便于字詞的理解,又降低了句子翻譯的難度。其中呂老師設(shè)計的問題思考:從哪里看出楊氏之子的機智?體會句子的言外之意?對比閱讀……為學習目標的達成起到了畫龍點睛效果。
四、課堂練習是檢測目標達成的有效環(huán)節(jié)。呂老師的課堂練習深入淺出的題型設(shè)計,如:(一)如果孔君平不姓孔,而姓黃,楊氏之子如何回答?未聞是夫子家。(二)把下列語句換成文言文形式!斑@是你家的貓”……此類題型的練習讓學生頗有成功感,文言文不僅不難還很有趣。
這樣緊張有序的四節(jié)課,不但不覺得累,反而有種滿滿的幸福。聽這樣的語文課真是一種享受,期待外小的語文課堂蒸蒸日上。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5
聽了葉老師執(zhí)教的《楊氏之子》,受益匪淺。我認為本堂課的教學體現(xiàn)出葉老師教學扎實,感受到課堂知識充實,情感受體驗豐實,課堂語言平實和教學效果真實,這五實中又透露出“巧”:
一、課堂導入“巧”——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
老師在揭示課題的時候就讓孩子感知語言的藝術(shù)。并播放課文的誦讀,配上畫面。在課前,葉老師讓學生誦讀古詩,體會古文特點,這樣很輕巧地讓學生以舊知拉近古今語言的距離,在心理上順利地接受語言,讀課題讀得有節(jié)奏,并以課題入手,舉例子,我是葉家女,就稱“葉氏之女”然后由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說說自己姓什么,是“之子或之女”,學生答得其樂融融,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為繼續(xù)學習做了態(tài)度定勢。
二、“巧”授學習方法
這是學生第一次學習文言文,所以能夠讀懂文言文是一個重點。學生有學習古詩的基礎(chǔ),他們知道怎樣翻譯古詩,因此,在課堂上老師一個問題:怎么才能能讀懂它呢?讓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方法:借助注釋,聯(lián)系上下文,借助工具書,看插圖。而這些方法都利用信息技術(shù)展現(xiàn)在多媒體課件上,然后就放手讓學生自己試著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難懂的地方才給予點撥和指導。學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過程中,老師又順勢引出理解文言文的兩個基本方法:“看注釋”和“聯(lián)系上下文”,這樣進行學法指導顯得很自然,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還頻頻看大屏幕。感覺到這個方法是我們學習古詩總結(jié)出來的,在學習中總結(jié),在總結(jié)中運用,孩子掌握起來就更容易一些。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以“教學生學會并且會學”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學習的難度,并且培養(yǎng)學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因為學生初學文言文,讀課文停頓不準確。而葉老師則是讓學生到多媒體的屏幕前,自己動手劃分朗讀的停頓和節(jié)奏,讓學生產(chǎn)生了主動探究的念頭。于是老師采取范讀、指名讀、學生練讀、同桌互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方法,使孩子們饒有興趣地讀了一遍又一遍。入情入境地品味。
三、悟主題“巧”
品讀課文做到體會人物語言的風趣和機智。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葉老師抓住重點語句,精心指導朗讀,真是入情入境地品味。當學生理解了文意,深入體會本文語言精妙時,老師利用信息技術(shù),創(chuàng)設(shè)一個情境,同時出示一組句子“孔雀是夫子家禽”“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用比較的方法幫助學生體會這兩種說法語氣上的不同,對讀,再換著讀,從讀中意會,就能實現(xiàn)既使情感朗讀亦水到渠成,又自然而然突出了文章的重點及突破難點——體會楊氏子的禮貌,聰惠,幽默,婉轉(zhuǎn)的.教學的有效性。
總之,聰明的人用心說話,高明的老師用平實的語言牽引著學生的心思,這堂課足見葉老師的大智慧。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相關(guān)文章: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精選11篇)03-14
《楊氏之子》評課稿(精選)07-13
楊氏之子評課稿04-24
《楊氏之子》的評課稿07-11
課文楊氏之子評課稿范文(精選6篇)10-01
(必備)《楊氏之子》評課稿07-22
[精]《楊氏之子》評課稿07-18
《楊氏之子》的評課稿(合集)09-09
楊氏之子的評課稿范文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