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草地的評課稿3篇(必備)
作為一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有利于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那么評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金色的草地的評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金色的草地的評課稿1
《金色的草地》是蘇聯(lián)作家描寫的一個有趣的故事。通過我和弟弟對蒲公英早晚變化的觀察,認識到草地、植物都是有生命的。文章抒發(fā)了作者對蒲公英的喜愛之情,對自然、對生命的尊重、熱愛之情。
在學習課文第3、4、5自然段時,我鼓勵學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在小組中說說‘我’有什么新發(fā)現?有了新發(fā)現后,‘我們’有什么變化?”將集體學習與小組學習相結合。利用復述和小練習的形式使學生了解蒲公英在不同時間它的花瓣顏色、形狀都有所不同,滲透自然知識。通過讀第4、5自然段,劃出印象深刻的`詞句這一教學方法,向學生滲透閱讀學習方法,從而體會蒲公英的可愛。課文學到這里,學生很自然地就會想到小作者對蒲公英的態(tài)度上的變化為什么這么大,因此可以再把課文第2自然段和第4、5自然段比較讀一讀,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由于“我”和弟弟的仔細觀察,發(fā)現了蒲公英的可愛之處,便不再隨意揪它,把蒲公英當成和他們一樣的小孩子。借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滲透教育:只有細心地觀察,才能發(fā)現事物的本質,才能發(fā)現生活中的美。
另外,我覺得比較慶幸的是,在學生質疑這塊上,我完成了原定的教學任務,學生抓住了課文的重點、難點來提問,都說到點子上去了。這是難能可貴的一點。但也存在著欠缺之處:學生對于抓關鍵詞學習,能力不是很強,而且我本人在這方面的意識也是比較薄弱的。
反思其中的原因,我想,一方面,學生從低段到中段,還沒有這方面的感覺,而且語文課的教學形式與低段的教學形式也有所不同,另一方面,我本人第一次接觸中段教學,因而有時也有點措手不及。
針對問題,我初步擬定了以下改進措施:
1、先從自身開始:自己在聽課時,有意識地去體會其他老師,她們是如何處理這種問題的。同時在備課中,也及時更正自己的備課思路,將反應文章中心的地方著重地、多形式的變化指導進行一些預設。
2、課堂教學中,根據自己的預設,有一定目的性的進行教學引導。再配以一定的激勵措施,慢慢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和素養(yǎng)。
金色的草地的評課稿2
本周,我們學習了第十六課《金色的草地》。這篇課文是習作單元的精讀課文,本單元圍繞“觀察”這一語文要素編排了兩篇精讀課文!督鹕牟莸亍肥且詢和囊暯,描寫了生活在鄉(xiāng)村的小男孩觀察發(fā)現草地顏色變化并尋找原因的過程。語言平實,意境優(yōu)美。本節(jié)課,我首先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想象課文描寫的場景;接著了解“我”觀察到的草地顏色變化及原因,感受“我”觀察細致;最后分享自己的課外觀察實踐。本節(jié)課內容比較清晰,學生也較易梳理文章內容,重點是學生如何通過文章學習,體會到留心觀察的好處,認識到仔細觀察的意義。而要達此目標,我認為一方面需要教師有意引導,但更重要的是教師能夠凝練語言,讓學生體會到草地的美與神奇,從而感受到觀察的'細致。而我在這方面的基本功顯然是不夠的。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碧丶壗處熇罴终J為,在情境教學中,直觀手段必須與語言描繪相結合,當情境在兒童眼前展現時,如缺乏教師語言調節(jié)支配兒童的認知活動,那么兒童往往會熱衷于自己最感興趣的部分,而忽略了對整個情境的感受。教師語言支配著學生的認知活動,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打磨自己的語言。在教學《金色的草地》時,我緊緊圍繞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合理地設計了學習板塊,但由于語言不夠有感染力,學生的收獲自然也是打折扣的。教師語言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依托,也是師生交流的重要紐帶。尤其對于語文教師而言,更是如此。語文作為基礎學科,其最基本的目標就是幫助學生建構語言,學會表達,這也是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基礎。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上的語言示范性就更加凸顯。
語文教師要注重自己的語言素養(yǎng),對此,我認為我可以從兩方面著手。一是更加細致地進行有效備課。備課時,我不僅要熟知板塊與流程,更要琢磨各種過渡語,讓流程更加順暢。同時,要關注學生,進行充分預設,從而使評價語更加有針對性,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二是多拓展閱讀,提升自己的語言能力。要給學生一杯水,老師要有一桶水。教師只有打開自己知識面,獲取更加豐富的語言材料,并內化成自己的語言,才有可能在課堂上游刃有余,從而給學生帶來收獲。
金色的草地的評課稿3
xx月xx日,我到xx班聽了xx老師執(zhí)教的《金色的草地》。x老師給我們呈現的是一堂常態(tài)課,這更有助于我們的日常教學。這節(jié)課給我的啟發(fā)有以下幾點:
一、緊扣單元目標
第五單元的教學目標是學會觀察、掌握觀察的方法。在第16課的教學中,x老師圍繞單元目標帶領學生研讀文本,在最后呈現的板書上,也明確了觀察方法:“定向、持久、思考”,課堂達成度很高。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也要充分利用好單元頁,從教學總體要求著手,圍繞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點,對教學作出整體安排和統(tǒng)籌規(guī)劃,合理進行課堂教學,讓學生真正能從文本中獲得能力的提升。
二、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在xx老師的課堂上,當她一個問題提出后,學生們一個一個迫不及待地都舉了手,x老師卻讓他們把手放下,讓學生認真讀完并思考后再去回答問題,她說我要的舉手是你經過思考并且是認真思考后的結果,而不是憑感覺回答問題。反思我自己的課堂,當我問出問題后,有反應快的同學舉手,我就會讓他回答,卻沒有顧及到其他學生,可能他們完全沒有來得及思考,部分學生課堂參與性不高。
三、明確朗讀要求
在二班的黑板上,x老師明確寫下了課堂朗讀要求,朗讀通順,正確,不添字漏字,有感情等。在學生朗讀完后,采用打分的形式師生評議。我上課時,也會讓學生進行朗讀評價,但沒有明確要求,x老師這樣將朗讀要求明確,學生就有據可依,也知道自己在讀的時候要注意哪些問題。
四、讓學生把話說完整
語文不外乎聽、說、讀、寫。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點。課堂上出現學生結結巴巴的時候,我往往是用自己的語言來提示學生,請學生接著往下說,希望學生能說出我心里的答案,實現順利達到教學目標的'目的。但是通過聽x老師的課,我有了新的體會,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是在教師不斷的啟發(fā)下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讓學生把話說完整,學生自然會反思自己在表達時哪部分沒有表達清楚,并努力地進行完善,在這一過程中,老師指導學生不斷換詞使整句話更加完整,這樣不斷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巧妙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語言精煉、指令明確
x老師的課堂給我的感覺就是干脆、利落,她的每一個要求都很明確,學生能夠很快理解并及時行動起來。反思自己的課堂,我有時一個問題要重復多次,有時還會問一些價值不大的問題。當然,我認為學生一節(jié)課的表現是x老師長期培養(yǎng)結果的呈現,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也會不斷修煉自己的課堂語言。
【金色的草地的評課稿】相關文章:
金色的草地的評課稿(精選)08-04
【經典】金色的草地的評課稿08-20
金色的草地評課稿[經典]08-20
(精選)金色的草地評課稿08-17
《金色的草地》評課稿(經典)07-31
金色的草地的評課稿11-26
《金色的草地》評課稿11-25
金色的草地評課稿11-21
(經典)金色的草地評課稿08-25
(實用)金色的草地的評課稿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