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個歷史典故成語故事 推薦度:
- 歷史典故 推薦度:
- 歷史典故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通用]關(guān)于歷史典故15篇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
某喜讀雜文,曾經(jīng)看一篇雜文寫道一市委書記喜好書法,經(jīng)常有經(jīng)商者求字,并送潤筆若干,一時間滿城皆是X體書法(這個X當然是書記大姓)后來書記事發(fā),巨額財產(chǎn)來源剖析,光潤筆就收了一千多萬,其中還不乏美刀,這筆錢若是折算古代貨幣,恐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獨創(chuàng)一派書法的顏真卿,柳公權(quán)也自嘆不如。
潤筆這個典故出自二十四史的《隋書》,這是《鄭譯列傳》里的一段玩笑話,鄭譯曾為朝廷重臣,后來被劾疏于職守,不孝母親而遭貶官。但是不久隋文帝重新起復鄭譯,“上顧謂侍臣曰:‘鄭譯與朕同生共死,間關(guān)危難,興言念此,何日忘之!’譯因奉觥上壽。”鄭譯畢竟是個人才,又是開國將相,所以文帝下詔讓他參與制定律令給予沛國公爵位,任上柱國,說完上面那段話后當即命令內(nèi)史令李德林作詔書。這個時候和鄭譯一起跟著皇上打天下的丞相高穎就開起了老朋友的玩笑:“老鄭,筆干了哎,這詔書寫不了啊!薄白g曰:‘出為方岳,杖策言歸,不得一錢,何以潤筆?’上大笑!边@鄭譯假裝一本正經(jīng)的把玩笑話接了下來,產(chǎn)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所以把心情本來就不錯的皇帝也逗樂了,你看人家這官當?shù),一頭討好皇帝,一頭在五千年歷史上留下一道筆墨,后來人一提起潤筆,大多一下就想到了這位1400多年前的幽默大師了。
其實稿費這個東西并非鄭譯獨創(chuàng),包括高穎調(diào)侃的筆干,其實也是古代文人不好意思開口討取稿費的旁敲側(cè)擊。經(jīng)鄭譯這么一說,文人討取潤筆就稍微理直氣壯了。
最正當討取潤筆的理由是幫人寫墓碑,中國人信奉人死為大,而這人死后的墓志銘,就是重中之重,不僅顯示死者的身份,也與生者混的怎么樣有關(guān)。古代大家族,高官一般都是請名士或者書法名家來寫墓志銘,故而不少中國古代書法家的書法都是通過墓志流傳下來,可謂是墓志銘對中國文化的一大意外貢獻吧。
柳公權(quán)的字很好,又有身份,請他寫墓志銘的人就很多,潤筆費用也高的.嚇人。柳老頭倒是不很在乎錢,就圖寫了個樂,后來這潤筆越來越多,家人監(jiān)守自盜柳公權(quán)也是睜一眼閉一眼。乃至他把寫墓志賺來的銀器放在一個柜子里,過一段時間銀器消失了,他叫管家來問怎么回事,管家還理直氣壯的說真怪事啊,柳公權(quán)笑笑說:“是啊,大概這些銀器都升仙了吧!
還有一位寫墓志收潤筆很有名,那就是韓愈,連他的弟子都嫌老師給別人寫墓志寫的太多了。為什么呢,因為幫人寫墓志,尤其是收了潤筆的,就不能寫的太實在,多半是只講優(yōu)點有大的缺點實在不能不談的一筆帶過,象著名的鮮于仲通神道碑就是這樣的情況。韓愈的弟子就譏諷韓愈寫的都是阿諛奉承的“諛墓”,但是老韓一生寫的最優(yōu)秀的墓志銘,可是沒收錢的,那是為老朋友寫下的《柳子厚墓志銘》,韓愈,柳宗元一生相交,讀了這份墓志銘,那份盡在不言中的友情與哀傷不知不覺的就把人往那個時代扯,也許生活在古代的中國人遠比我們更重情義,更懂生活。
開頭說的那位書記,大家知道生活中是有原形的,他的潤筆不是因為道德文章或者書法超過了古代的某位大家,而是其厚顏無恥的程度已經(jīng)足夠我們整個民族唾棄了。
青州從事與平原督郵
這事啊,發(fā)生在三國的時候。
下面有看官說了:“哦,知道了,這是要說張翼德怒鞭督郵的事。”
這位卻錯了,首先怒鞭督郵的是劉備,其次我們這里說的是酒而不是人。
《世說新語》是本好書,可謂魏晉笑話大全,里面記載曹操為了節(jié)約糧食,曾明令禁酒,恒溫手下有一名書記官善飲,而且他不是一般的善飲,只要酒一入口,就能知道是好酒壞酒,但是喝酒明說出去可是要殺頭的,于是他就賣弄個關(guān)子,好酒稱之為青州從事,壞酒則為平原督郵。
這是為什么呢?說來很有意思,青州的轄境內(nèi)有個地方叫齊郡,“齊”通“肚臍”,好酒叫做“青州從事”,是因為好酒喝下去后,酒氣芳香可以一直通到臍部;他把壞酒稱做“平原督郵”,是因為平原的轄境內(nèi)有個地方叫鬲縣,“鬲”通“膈”,大約就是盲腸一帶,意思是說壞酒喝下去,酒就全奔膈部去了。
曾經(jīng)和一朋友逛民俗村,見一仿古酒肆,內(nèi)書一聯(lián),“盡是青州從事哪有平原督郵”某大喜,不待朋友看水牌就大叫一聲:“小二,拿酒來”上的是桂花米酒,果然芬芳醇厚。
古人其實很善于用身體部分打比方的做借喻的,這里有件比較近的事,大家回去問問家里的老人興許還知道,說兩三百年前康熙朝的時候吧,康熙到自己的重臣明珠家里去做客。明珠人稱明中堂,本是落魄旗人,和康熙是患難之交,位極人臣,不過呢明珠這學問可就不咋的,雖然也是進士出身,但是他這個進士水分相當大,首先他這個是相當于一科補考的進士,其次當時主流的漢族文人都拒絕滿清的科考,所以明珠呢也就是個工農(nóng)兵大學生的水平吧,可是明珠畢竟做到了一品大員,也就好附庸個風雅,自己學著寫幾首詩,還讓府里的師爺幫忙點評一下。這天師爺出去玩,恰巧師爺給明珠詩句留下的評語就被康熙看見了,這評語是兩句:“似在杜下,又在息上!笨滴跷奈淙牛瑢W究天人一看這兩句就犯了嘀咕了:“似乎在杜甫之下?哎呀那我這明中堂這詩可不會太差,可是這息上是什么意思呢?有姓息的著名詩人嗎?我怎么就不知道呢”這個時候旁邊近侍的帶刀侍衛(wèi)大老粗一個什么也不懂,也跟著皇帝嚼開了:“皇上?這?肚子以下,膝蓋以上……那不就是嗎”…………………………………………………………………………
呵呵,寫了兩段酒,不小心把酒蟲勾了上來,隨便寫段不入流的笑話壓壓癮,這里再向大家推薦一首五言絕句,短小精致,回味無窮,酒香四溢,與天下好酒者共品:
綠蟻新醅酒
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
哎,收筆時又是一聲長嘆,真羨慕那個時代的普通人,活的如此瀟灑,一不小心,名字就寫入了中國的典籍,刻印在了一民族的心里流傳千年萬年,劉十九,你一定是一個好酒客,某十分愿意與你共飲一杯,順便聊聊白居易邀你喝酒時寫下的《問劉十九》
關(guān)于歷史典故2
獻媚者現(xiàn)丑
十六國時期南燕刺史鞠仲,為了討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興之圣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蹦饺莸戮妥屪笥业娜速p賜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賞賜太重,正在謙讓,沒想到慕容德卻說:“你知道跟我開玩笑,難道我就不知道跟你開玩笑?你對我說的.不是實話,我賞你的也是虛數(shù)!本现倥鸟R屁沒邊沒沿,被皇帝狠狠戲弄了一番。
關(guān)于歷史典故3
1.四面楚歌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yīng)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
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jīng)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里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里已喪失了斗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里面喝酒;并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因為這個故事里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jié),所以以后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huán)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于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jīng)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chǎn),游手好閑;但后來卻被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于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shù)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shù)(成語,意即沒有學術(shù))、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nèi)浩鸲ブ,這學生便完全處于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行差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2.白登之圍
白登之圍,是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今山西省大同市東北馬鋪山)的事件。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qū)叛亂,并勾結(jié)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lǐng)32萬大軍迎擊匈奴,先在銅輥(今山西沁縣)告捷,后來又乘勝追擊,直至樓煩(今山西寧武)一帶。時值寒冬天氣,天降大雪,劉邦不顧前哨探軍劉敬的勸解阻攔,輕敵冒進,直追到大同平城,結(jié)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于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lián)系。后來,劉邦采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才得脫險。
“白登之圍 ”后,劉邦認識到僅以武力手段解決與匈奴的爭端不可取,因此,在以后的相當一段時期里,采取“和親”政策便成為籠絡(luò)匈奴、維護邊境安寧的主要手段。
3.輪臺悔詔
漢武帝晚年,求長生不老,竟被方士巫術(shù)迷惑,幻想成仙。他招進一批方士在宮中煉什么不老丹。那些方士的三寸不爛之舌,害得他終日神情恍惚。不老丹未煉出來,有一個他寵幸的“活神仙”李少君倒病死了。武帝總說人家羽化成仙了。武帝還依方士之言,在宮里鑄—銅柱,高達二十丈,柱頂鑄一仙人。頭頂玉盤,承接天上降下的仙露。武帝天天喝飲仙露,不料病倒了。多虧太醫(yī)救治才沒喪命。諸如此類的蠢事,不勝枚舉。北京北海公園里還有這承露盤的山寨品哩!
武帝六十五歲那年的一天,正在宮中昏睡,夢見無數(shù)木人,手持棍杖圍著他喊打。驚醒后,對寵臣江充談及夢狀。江充說,如今流行巫蠱之術(shù),一定有人利用木刻小人詛咒陛下。武帝信以為真,即命江充查究。這江充是混進宮中的一個奸臣,有次因一偶然事件與太子劉據(jù)發(fā)生摩擦。這下,便想借機攻訐太子,在皇帝面前討賞。江充預先指使人刻了一小木人,暗中埋在太子宮里。然后親率人馬挖出來,以陷害太子。太子不等江充去向武帝稟報,立即征調(diào)武士搶先砍了江充腦殼。武帝聞報大怒,命宰相帶兵拘捕太子,鬧得宮中殺聲震天。太子母親衛(wèi)皇后含憤自盡,太子本人被迫出逃湖縣(今河靈寶西)。后因官兵追捕甚緊,太子已無處可躲,只得自縊身亡。
事后,武帝終于查明:是江充蓄謀制造小木人事件,迫使太子起事。太子死了,后悔已晚。武帝下詔誅滅江充九族,在太子自縊身亡的湖縣筑了一座思子宮,以表對枉死太子的哀忱。
太子枉死后,武帝痛定思痛,幡然醒悟。看看眼前,從他曾祖父劉邦起就有了的匈奴之患,至今未能平息,不斷侵擾國土,堂堂大漢王朝軍隊連吃敗仗。將軍李陵的五千人馬也全軍覆滅,李陵甚至投降了匈奴,派到匈奴去修和交好的使臣蘇武也被匈奴扣留,杳無音信。太史令司馬遷為李陵辯護,竟被他處以宮刑。那些年,朝政不僅毫無建樹,而且日益松懈,致使政令不出皇宮,酷吏橫行,貪官當?shù),輕濟萎縮,百姓深惡痛絕,怨聲四起。
武帝常想:這樣下去,天下定會大亂。他不甘心劉家?guī)状俗艘话俣嗄甑奶煜,在他這一代毀于一旦。于是,他決心痛改前非,強振精神,重整朝綱,振奮民氣,讓大漢王朝再展雄威。
武帝走出深宮,舉行了一次“親耕禮”,就是吩咐左右大臣都帶上農(nóng)具,在一片地里親自耕種。這雖然是象征性的行動,但足以號令全國上下發(fā)展生產(chǎn),求得豐收。禮畢,他對群臣說:“朕即位以來,做了不少悖理之事,使天下人愁苦,如今追悔不及。從今以后,凡傷害百姓之事,全都應(yīng)當罷廢。不得再行!”
大鴻臚寺(朝廷九卿之一,掌管少數(shù)民族事務(wù))田千秋見皇上追悔往事,便乘機進諫說,多年以來,方士們稱神道仙,迄今不僅未見任何成效,反而撕擾亂了了百姓思想,放棄了農(nóng)耕,只是騙取錢財,腐饒蝕人心。應(yīng)該一律罷遣!武帝稱贊田秋說得對,立即詔令把方士們?nèi)口s出宮去。接著,封田千秋為丞相,囑他恢復曾祖父倡行的“與民休息”的治國方略。革除弊端,重整大漢河山。
主管財政的搜粟都尉桑弘羊也向武帝出謀,派大批軍士到輪臺(今新疆輪臺縣西)屯田墾荒,以增加財政收入。武帝未予批準,還就此下昭說:
“以前主管大臣奏增加百姓賦稅,讓每人多繳納三十文錢作軍費。今又奏請屯戌輪臺,輪臺在姑蘇以西一千多里,從前發(fā)兵攻打姑蘇,雖然得勝,但因路途遙遠,沿途死了數(shù)千,何況如今要到姑蘇以西更遠的地方!當年軍士死亡,離散悲痛,朕常常掛念在心頭。今派兵到輪臺筑壘墾田,豈不又要擾亂千家萬戶,苦害百姓嗎?朕實在不忍聞!當今最要緊的是,廢止殘酷刑罰,減輕百姓賦稅。鼓勵農(nóng)耕,讓養(yǎng)馬者得免勞役。只要國家開支不缺乏。邊防守備不放松,即可!保ㄕ埐殚喸模
這道詔書,史稱“輪臺悔詔”。這道“悔詔”下達之后,武帝對外不再用兵。以前的種種歪門邪道,一律戒絕。雖然健康每況愈下,還是身體力行,用各種手段推行了許多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措施,民心得到安撫,各地反抗朝廷的活動也有所緩和,使?jié)h朝渡過了危險關(guān)頭,經(jīng)濟開始再度繁榮。
關(guān)于歷史典故4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時期,是清宮中規(guī)模最大,與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響力比現(xiàn)在的春節(jié)團拜會要大的多。按照清廷慣例,每五十年才舉辦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陽春園宴請全國七十歲以上老人兩千四百一十七人。后來雍正、乾隆兩朝也舉辦過類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1785),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適逢清朝慶典,乾隆帝為表示其皇恩浩蕩,在乾清宮舉行了千叟宴。宴會場面之大,實為空前。被邀請的老人約有三千名,這些人中有皇親國戚,有前朝老臣,也有的是從民間奉詔進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飽學鴻儒,當眾吟詩聯(lián)句,即席用柏梁體選百聯(lián)句被史官記錄入史。乾隆皇帝還親自為90歲以上的壽星一一斟酒。當時推為上座的是一位最長壽的老人,據(jù)說已有141歲。當時乾隆和紀曉嵐還為這位老人做了一個對子,“花甲重開,外加三七歲月;古稀雙慶,內(nèi)多一個春秋!备鶕(jù)上聯(lián)的意思,兩個甲子年120歲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歲。下聯(lián)是古稀雙慶,兩個七十,再加一,正好141歲?胺Q絕對。
這場酒局體現(xiàn)出來的皇家氣派自與民間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廚精心制作的'免費滿漢全席,所有皇家貢品酒水也都全免。在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人們爭先恐后,一邊說著“多虧了朝廷的政策好”,一邊大快朵頤,狼吞虎飲。據(jù)說暈倒、樂倒、飽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數(shù)。千叟宴這場浩大酒局,被當時的文人稱作“恩隆禮洽,為萬古未有之舉”。
關(guān)于歷史典故5
1、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張遼,樂進共守合肥。一次孫權(quán)發(fā)乒十萬來攻,二人是五子良將之二,同等功績,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對強敵,仍能互補互助,共進共退。終于大破敵軍。
2、管仲和鮑叔牙。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一年后,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盡快趕回國內(nèi)奪取君位。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xié)助下?lián)屜然貒,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桓公即位,設(shè)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腹邮芰私ㄗh,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3、有感于古語說,“勢單力薄聯(lián)絡(luò)諸侯”。也有經(jīng)濟學者說“實力未夠,就自己做車箱,掛人家的火車頭”。可想而知合作的重要。 任何大一點的事都是群體完成的,決不是個人的能力問題。沒有漢初三杰及屠夫豪杰們的`合作劉邦不可能建立漢朝;沒有桃園三結(jié)義,賣履小兒怎可能三鼎天下;沒有瓦崗排座次,那來成就褐衣公子。還有古語說:“一箭易折,五箭難摧”?梢娊Y(jié)伙合作的重要性。一定要求和存異地合作才能更好地做好業(yè)務(wù)。
4、(1)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2)一只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只螞蟻來搬米,身體搖來又晃去。三只螞蟻來搬米,輕輕抬著進洞里。
5、上帝分給兩個家庭兩把長筷子。第一個家庭把長筷子當作普通筷子使用,把食物只往自己嘴里送,可是筷子太長了,他們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結(jié)果都餓死了。而第二個家庭卻把食物往對方的嘴里送,他們互相喂食,互相幫助,他們一家就活了下來。所以這告訴我們:要生存就要互相合作,這樣才能團結(jié)進步。
6、事實上我們中國人民卻沒團結(jié)合作起來。人家都說:“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三條蟲!边@不就是說明我們中國人不團結(jié),還經(jīng)常搞“內(nèi)戰(zhàn)”。聯(lián)想到以前曾聽說過一片報道:在一個國際學生夏令營的一次活動比賽中,單項比賽的冠軍幾乎都給中國學生包了,而在合作項目中,中國學生就都是自顧自,一點都不團結(jié)合作。就算有一個人能的第一,但總分卻非常落后。
7、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lǐng),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lǐng)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里,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斗,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后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于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jié)友愛?墒莾鹤觽儗Ω赣H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并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兒子們怎么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diào)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么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jié)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有一天,他也終于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眱鹤觽儾恢喂剩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蹦嚼禹樖謸炱鹕磉叺囊恢Ъ砸挥昧,箭就斷了。阿豺又說:“現(xiàn)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著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阿豺緩緩地轉(zhuǎn)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么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斗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lián)合起來,齊心協(xié)力,才會產(chǎn)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zhàn)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jié)的力量。 眱鹤觽兘K于領(lǐng)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就放心吧!”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jié)就是力量,只有團結(jié)起來,才會產(chǎn)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關(guān)于歷史典故6
孟母三遷
孟子小的時候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孟母認為這樣不好,就搬到市集附近,孟子又學起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情。孟母再次搬家到學校附近,孟子就跟著學生們學習禮節(jié)和知識。孟母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yīng)該住的地方呀!”
岳母刺字
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宋朝。母親姚太夫人把岳飛叫到跟前,說:“現(xiàn)在國難當頭,你有什么打算?”“到前線殺敵,精忠報國!”姚太夫人聽了兒子的回答,十分滿意,“精忠報國”正是母親對兒子的.希望。她決定把這四個字刺在岳飛的背上,讓他永遠銘記在心。
拾葚異器
蔡順,漢代汝南(今屬河南)人,少年喪父,孝順母親。每日出去采摘桑葚時都把桑葚分開裝。赤眉軍(綠林赤眉起義)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回答說:“黑色的味甜,用來供養(yǎng)母親;紅色的味酸自己吃!背嗝架姙樗男⑿懈袆樱徒o他二斗米和一只牛蹄。
關(guān)于歷史典故7
蜀漢后主劉阿斗的的'歷史形象并不是很好,所以后人總是在揣度,為什么諸葛孔明不另立新主呢?
一 先從隆中對策說起。當時諸葛亮為劉備定下的最高戰(zhàn)略目標是“興復漢室”,這樣做一是可以使師出有名,二是可以爭取民心,無疑為劉備完成霸業(yè)提供條件。如此聰明之舉為何曹操孫權(quán)沒有想到呢?其實二人未必沒有想到這一點,只是曹操、孫權(quán)二人都無皇室血統(tǒng),根本不可能打這個旗號去創(chuàng)業(yè),劉備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倘若諸葛亮廢了劉禪,百姓便會起疑,“丞相說的興復漢室還算不算?”廢了劉禪,等于自己砸自己的招牌,自毀長城!
二 劉禪雖不為明君,但在諸葛亮時期卻不謂庸主,還未有后期那般荒唐,無非是貪戀女色、聽信幾句謠言,尚未構(gòu)成大錯。試問諸葛亮有什么理由廢了他?廢一個皇帝,勢必造成朝中大亂,蜀國本身羸弱,如何經(jīng)得起這一大動?如此一來,反倒天了自家風險。
三 諸葛亮要廢劉禪,是因為劉禪無能,不能完成大業(yè)。那么他若廢了劉禪便說明他完全有能力滅了魏國,與東吳平分天下!但蜀國當時由此力量否?滅不了魏國卻廢皇帝——他諸葛亮便是大罪人!諸葛亮何等英明?豈會為此自毀前程。
四 諸葛亮只想當丞相,對皇帝不感興趣。當皇帝固然好,但人家要是沒興趣,還是白搭。
關(guān)于歷史典故8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趙國屈服,接連侵入趙國邊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個花招,請趙惠文王到秦地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澠音miǎn)去會見。趙惠文王開始怕被秦國扣留,不敢去。大將廉頗和藺相如都認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國示弱。
趙惠文王決定硬著頭皮去冒一趟險。他叫藺相如隨同他一塊兒去,讓廉頗留在本國輔助太子留守。
為了防備意外。趙惠文王又派大將李牧帶兵五千人護送,相國平原君帶兵幾萬人,在邊境接應(yīng)。
到了預定會見的日期,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并且舉行了宴會,高興地喝酒談天。
秦昭襄王喝了幾盅酒,帶著醉意對趙惠文王說:“聽說趙王彈得一手好瑟。請趙王彈個曲兒,給大伙兒湊個熱鬧。”說罷,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來。
趙惠文王不好推辭,只好勉強彈一個曲兒。
秦國的史官當場就把這事記了下來,并且念著說:“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會,秦王令趙王彈瑟!
趙惠文王氣得臉都發(fā)紫了。正在這時候,藺相如拿了一個缶(音fǒu,一種瓦器,可以打擊配樂),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說:“趙王聽說秦王挺會秦國的樂器。我這里有個瓦盆,也請大王賞臉敲幾下助興吧!
秦昭襄王勃然變色,不去理他。
藺相如的眼睛射出憤怒的光,說:“大王未免太欺負人了。秦國的兵力雖然強大,可是在這五步之內(nèi),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見藺相如這股勢頭,十分吃驚,只好拿起擊棒在缶上胡亂敲了幾下。
藺相如回過頭來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件事記下來,說:“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相會。秦王給趙王擊缶。”
秦國的`大臣見藺相如竟敢這樣傷秦王的體面,很不服氣。
有人站起來說:“請趙王割讓十五座城給秦王上壽!
藺相如也站起來說:“請秦王把咸陽城割讓給趙國,為趙王上壽!
秦昭襄王眼看這個局面十分緊張。他事先已探知趙國派大軍駐扎在臨近地方,真的動起武來,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國大臣,說:“今天是兩國君王歡會的日子,諸位不必多說!
這樣,兩國澠池之會總算圓滿而散。
藺相如兩次出使,保全趙國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趙惠文王十分信任藺相如,拜他為上聊,地位在大將廉頗之上。
廉頗很不服氣,私下對自己的門客說:“我是趙國大將,立了多少汗馬功勞。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頭上來了。哼!我見到藺相如,總要給他個顏色看看!
這句話傳到藺相如耳朵里,藺相如就裝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藺相如帶著門客坐車出門,正是冤家路窄,老遠就瞧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他叫趕車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讓廉頗的車馬先過去。
這件事可把藺相如手下的門客氣壞了,他們責怪藺相如不該這樣膽小怕事。
藺相如對他們說:“你們看廉將軍跟秦王比,哪一個勢力大?”
他們說:“當然是秦王勢力大。”
藺相如說:“對呀!天下的諸侯都怕秦王。為了保衛(wèi)趙國,我就敢當面責備他。怎么我見了廉將軍倒反怕了呢。因為我想過,強大的秦國不敢來侵犯趙國,就因為有我和廉將軍兩人在。要是我們兩人不和,秦國知道了,就會趁機來侵犯趙國。就為了這個,我寧愿容讓點兒。”
有人把這件事傳給廉頗聽,廉頗感到十分慚愧。他就裸著上身,背著荊條,跑到藺相如的家里去請罪。他見了藺相如說:“我是個粗魯人,見識少,氣量窄。哪兒知道您竟這么容讓我,我實在沒臉來見您。請您責打我吧!
藺相如連忙扶起廉頗,說:“咱們兩個人都是趙國的大臣。將軍能體諒我,我已經(jīng)萬分感激了,怎么還來給我賠禮呢!
兩個人都激動得流了眼淚。打這以后,兩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關(guān)于歷史典故9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lǐng)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云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濕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的士兵竟暈倒在路邊。
郭翰很有禮貌地問: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zhàn)機,心里很是著急?墒牵巯聨兹f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向?qū),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向?qū)u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辈懿傧肓艘幌抡f,“不行,時間來不及!彼戳丝辞斑叺臉淞郑了剂艘粫䞍,對向?qū)дf:“你什么也別說,我來想辦法!彼来丝碳词瓜旅钜蟛筷牸涌焖俣纫矡o濟于事。腦筋一轉(zhuǎn),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仿佛已經(jīng)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0
孟嘗君小時候日子并不好過,因為他的母親只是一個小妾,而且他的出生日五月五日是一個很不吉利的日子,因此他的父親想要扔掉他,還是她的母親瞞著父親把他偷偷養(yǎng)大的。不過田文畢竟是有雄才大略的人,他靠著自己的雄辯之財和出眾表現(xiàn)最終在四十幾個兄弟中繼承了父親的爵位。
可能是小時候的`經(jīng)歷給他留下了很嚴重的陰影,繼位之后,他大肆招募有才能的人,甚至是所有來投靠他的人不管有沒有本事他都一概接納,因此他的賓客號稱有三千人。但是人多并不一定就能辦好事,有一次孟嘗君應(yīng)秦王之邀出使秦國,秦王因擔心放他回去會對自己造成威脅,便將他軟禁了起來。這時田文的一個食客便扮成一條狗偷了狐白裘獻給了秦王中的一個妾讓她說服了秦王放田文離開。但是當田文逃到函谷關(guān)的時候,秦王有改變了主意要重新抓住他。這時另一個食客便發(fā)出雞鳴叫的聲音騙過守衛(wèi)開了城門,孟嘗君總算回到了齊國。這就是著名的“雞鳴狗盜”的來歷。
這個故事主要指的是微不足道的本事,同時也指的是派不上大用場的行為。就像孟嘗君那樣,離開秦國要用這樣的伎倆才能回去。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1
挾天子以令諸侯
漢朝末年,國運的衰敗已經(jīng)到了極點。這個時候,太尉楊彪想到了曹操,他對漢獻帝建議, 曹操現(xiàn)在在山東兵強馬壯,可以召他入朝,輔助王室。漢獻帝滿口答應(yīng),立即派使者去山東,召曹操進宮。曹操接了詔書,約定時間起兵朝洛陽進發(fā)。,幫助漢獻帝剿滅了李決、郭汜兩個叛賊,深得漢獻帝的'信任,曹操趁機奏請皇上說:“洛陽荒蕪已久,并且很難重建,糧食轉(zhuǎn)運也十分困難。許昌靠近魯山,城墻宮室是現(xiàn)成的,錢糧物以及民工充足可用。臣貿(mào)然請求皇上遷都許昌!睗h獻帝雖不情愿,但有不得不同意。其他的大臣都畏懼曹操的勢力,也不敢提出異議。這樣,便選了一個日子,曹操率軍護駕,文武百官都尾隨其后,遷都許昌。
到達許昌后,曹操大興土木,蓋宮室殿宇,建廟立寺,修城墻建衙門。自封為大,又任命了一批軍政要員。自此,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漢獻帝的實權(quán)歸于曹操。朝廷事務(wù),均先報告曹操,然后才報皇帝。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2
醉劉伶
像楊貴妃一樣,西晉劉伶在酒后也經(jīng)常失態(tài),但與楊貴妃不同的是,劉伶的酒后失態(tài)不是酒后亂性,似乎是刻意而為,以示其雅致高格,與眾不同。劉伶每次大醉后,喜歡在大道上裸奔,還自稱以天為衣被,以地為床第。他是當時的名士,名氣太大了,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時人不但不斥責他這種有違傳統(tǒng)的做法,反而稱贊他這種行為是名士風流,是“率真”,“瀟灑”,“有個性”的'表現(xiàn)。
劉伶是“竹林七賢”之一,酒量好,詩文更好。他經(jīng)!敖璞兄减,澆胸中之塊壘”,可謂意氣風發(fā)。他的《酒德頌》曾說“無思無慮,其樂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熟視不睹太行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本谱砗鬁喨煌抑楹糁。
杜康酒是當時的名酒。曹操有詩云:“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可見杜康酒在當時已是是最好的美酒。這“杜康美酒醉劉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個神話傳說,兩人也不是同一個時代的人。在這個故事里,劉伶慕名來到杜康的酒館,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釀美酒,一醉就是三年。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龍兩盅海底眠,劉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以后,河南的汝陽杜康與伊川杜康兀自為誰是正宗杜康打個不亦樂乎,官司甚至打到了國務(wù)院周恩來那里,這里且按下不表。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3
依舊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依舊是孔子的弟子。閔損,字子騫。他的生母早亡,父親續(xù)弦。繼母生了兩個兒子,經(jīng)常虐待閔損。冬天的時候,給閔損穿蘆花做的衣服,而給弟弟們用的是棉花。
這一天,隨父親出門,牽車的'時候因為太冷而打顫,繩子掉在地上。父親很生氣,提鞭就抽,抽破衣服飛出來的卻是蘆花。父親回家要休妻,閔損跪在地上求父親放過繼母。
說:“如果母親留下,那么只有我一個人受凍,如果您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受凍”父親十分感動,留下了母親。
而他的繼母聽說此事,痛改前非,自此待閔損如親兒子一樣。閔氏有賢郎,何曾怨晚娘?尊前賢母在,三子免風霜。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4
東晉新亭會
西晉末年,中原經(jīng)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紛紛舉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稱“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雖一時安定下來卻經(jīng)常心懷故國。每逢閑暇他們便相約到城外長江邊的新亭飲宴。名士周顗嘆道:“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痹谧娙烁袘阎性淙胍氖,一時家國無望,紛紛落淚。為首的大名士王導立時變色,厲聲道:“當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人聽王導這么說,十分慚愧,立即振作起來。
這里的江河之異,是指長江和洛河的區(qū)別。當年在洛水邊,名士高門定期聚眾舉辦酒會,清談闊論,極興而歸,形成了一個極其風雅的傳統(tǒng)。此時眾人遙想當年盛況,不由悲從中來,唏噓一片。王導及時打消了北方士人們的.消極情緒。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會。后世詠嘆國破家亡的詩詞歌賦里常常見到的“風景殊異”、 “新亭會”、“江河”,就是來自此次新亭會。
這次新亭酒會對東晉政權(quán)的建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北方士人是組成東晉司馬睿政權(quán)的重要力量,此次酒會上王導打消了眾士人的萎靡頹廢之態(tài)。后來,眾士人團結(jié)起來,使東晉政權(quán)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很快建立起來。名相王導也被時人稱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關(guān)于歷史典故15
風箏的歷史典故
墨子(墨翟)把制風箏的事業(yè)傳給了他的學生魯班(也稱公輸班),《墨子·魯問篇》中說,魯班根據(jù)墨翟的理想和設(shè)計,用竹子做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削光滑,用火烤彎曲,做成了喜鵲的樣子,稱為「木鵲」,在空中飛翔達三天之久!稌飞险f:「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最早的風箏并不是以紙制作,而是木制的。傳說中第一個風箏為“魯班”制作,稱之為“木鳶”,《渚宮舊事》記載魯班“嘗為木鳶,乘之以窺宋城”。而以《呂氏春秋·愛類》記載“公輸般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聞之,自魯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見荊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聞大王將攻宋,信有之乎?’”說明魯班當時造的是“高云梯”而不是木鳶。
公元前190年,楚漢相爭,漢將韓信攻打未央宮,利用風箏測量未央宮下面的地道的距離。而垓下之戰(zhàn),項羽的軍隊被劉邦的軍隊圍困,韓信派人用牛皮作風箏,上敷竹笛,迎風作響(一說張良用風箏系人吹簫)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渙散了楚軍士氣,這就是成語“四面楚歌”的故事。
在正史中也有關(guān)于風箏的記載,時間較五代更早,其一是南朝的“侯景之亂”,梁武帝被侯景圍困,城墻被包圍。曾放風箏向外求援,據(jù)南史卷八十《侯景傳》中所述,在梁武帝蕭衍大清三年(公元549年)時,侯景作亂,叛軍將武帝圍困于梁都建鄴(即今南京),內(nèi)外斷絕,有人獻計制作紙鴉,把皇帝詔令系在其中,當時太子簡文在太極殿外,乘西北風施放向外求援,不幸被叛軍發(fā)覺射落,不久臺城即遭攻陷,梁朝從此也衰微滅亡。這是簡文施放風箏向外求救不幸失敗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五世紀時,希臘的阿爾克達斯就發(fā)明了風箏,可惜后來失傳。直到公元十三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從中國返回歐洲后,風箏才開始在西方傳播開來。
又從其它考據(jù)證實,約第十世紀傳至韓國再至日本,十三、四世紀才傳至歐洲。風箏是一種玩具,在竹篾等的骨架上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是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風箏源于春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jié),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薄傍S”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當今,中國放風箏活動,在對外文化交流,加強與世界各國人民友誼,發(fā)展經(jīng)濟和旅游事業(yè)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風箏是世界上最早的重于空氣的飛行器。本質(zhì)上風箏的飛行原理和現(xiàn)代飛機很相似,繩子的拉力,使其與空氣產(chǎn)生相對運動,從而獲得向上的升力。在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至今還展示有中國風箏,如美國國家博物館中的一塊牌
子醒目的寫著:“世界上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英國博物館也把中國的風箏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fā)明”。據(jù)史料記載,中國的風箏大約在14世紀傳入歐洲,這對后來的滑翔機和飛機的發(fā)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十三世紀時,意大利馬可·波羅自中國返回歐洲后,始傳到世界各地。據(jù)古書記載:“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為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聲如箏鳴,故名風箏!惫识荒馨l(fā)出聲音的叫“紙鳶”,能發(fā)出聲音的叫“風箏”。
風箏的介紹
風箏是由古代勞動人民發(fā)明于中國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xx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后來魯班用竹子,改進墨翟的風箏材質(zhì)。直至東漢期間,蔡倫改進造紙術(shù)后,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
到南北朝時,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從隋唐開始,由于造紙業(yè)的發(fā)達,民間開始用紙來裱糊風箏;到了宋代,放風箏成為人們喜愛的戶外活動。宋人周密在《武林舊事》寫道:“清明時節(jié),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鳶”就指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蘇漢臣的《百子圖》里都有放風箏的生動景象。
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傳到了歐洲。
與風箏有關(guān)的傳說
關(guān)于風箏的起源,大體有四種傳說。一是斗笠、樹葉說;二是帆船、帳篷說;三是飛鳥說;四是李鄴說。
但就風箏起源于中國的結(jié)論,則是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
斗笠、樹葉說
斗笠是一種古老的防雨防暑器具,當人類由漁獵轉(zhuǎn)為耕作時就開始使用,特別在熱帶亞熱帶是必不可少的,那時的斗笠制作很簡單,系繩也就地取材,多用柔軟的樹皮纖維。據(jù)說有一農(nóng)夫正在耕作時,忽然狂風大作,卷起了他的斗笠,農(nóng)夫趕緊去追,一下抓住系繩。恰巧這系繩很長,斗笠便象風箏一樣在空中飛行。農(nóng)夫覺得非常有趣,以后便經(jīng)常給村民放斗笠,后來演變成放風箏。樹葉說來自于中國南方一帶。據(jù)說古時候人們對風卷樹葉滿天飛的現(xiàn)象十分崇拜,便用麻絲等拴樹葉放著玩,逐漸演變成放風箏活動。中國臺灣的高山族、海南島的黎族人,早些時候就是用面包樹的葉子做風箏。
帆船、帳篷說
人類使用木舟的歷史以久,早在公元前20xx多年就被用于生產(chǎn),后來又有了帆船。傳說禹時船上已有了風帆,帆是借助風力的機械,人們便仿照帆的原理,扎起風箏放飛。還有人說,風箏起源于北方的帳篷,最早的風箏是人們模仿大風刮起帳篷在空中飄揚的現(xiàn)象制造出來的,之后逐步演變成了一種游樂活動。
飛鳥說
從歷史記載和發(fā)現(xiàn)的古代風箏看,其結(jié)構(gòu)、形狀、扎繪技術(shù)等,一個突出的標志就是以鳥的形狀多。因而得出結(jié)論:最初的風箏問世,是受飛鳥的啟發(fā),模仿飛鳥而制造并以飛鳥命名的。人們崇尚飛鳥、熱愛飛鳥、模擬飛鳥而制作風箏,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風箏因此而生,是天經(jīng)地義的道理。風箏起源于中國,這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jié)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有古代的科學家墨翟制造的。據(jù)中國的史料《韓非子·外儲說》載:墨翟居魯山(今山東青州一帶)“斫木為鷂,三年而成,飛一日而敗。”是說墨子研究了三年,終于用木頭制成了一只木鳥,但只飛了一天就壞了。墨子制造的這只“木鷂”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
第四種說法是:風箏由五代時期的李鄴發(fā)明的。所見文著有明代陳沂在《詢芻錄·風箏》中這樣寫道:五代李鄴于宮中作紙鳶,引線乘風戲。后于鳶首,以竹為笛,使風入竹,如鳴箏,故名風箏。
【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4-28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1-13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精選08-26
歷史的典故04-12
歷史典故04-12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4-20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2-19
歷史典故05-19
歷史的典故05-21
勵志的歷史典故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