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時間:2024-11-12 19:39:37 秀雯 歷史 我要投稿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精選16個)

  故事是指在現(xiàn)實認(rèn)知觀的基礎(chǔ)上,對其描寫成非常態(tài)性現(xiàn)象。是文學(xué)體裁的一種,側(cè)重于事件發(fā)展過程的描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中國歷史人物故事,歡迎閱覽。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精選16個)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1

  王羲之出身魏晉名門世家瑯琊王氏,在朝廷歷任秘書郞、寧遠(yuǎn)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lǐng)右將軍之職。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藝術(shù)上。王羲之書法出眾,有“書圣之稱”,其所寫《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

  據(jù)傳當(dāng)初晉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將祝詞寫在木板上,再拿去讓工人雕刻。工人將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fā)現(xiàn)王羲之書法墨跡一直浸到木板里面去了。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見了底。王羲之筆力雄勁,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東床快婿中的“婿”,那么“東床”和“快”又指什么呢?這還要從一個小故事說起。

  東晉重臣郗鑒有個女兒,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齡。郗鑒自然要考慮給自己的女兒,擇一位上好佳婿。

  郗鑒與王導(dǎo)同朝為官,感情不錯,又聽人說瑯琊王氏的子弟,個個生得豐神俊郎,才華橫溢。與其找些不知根底的人家,不如與王導(dǎo)結(jié)親。

  郗鑒將自己的想法給王導(dǎo)說了,王導(dǎo)聽了也十分干脆。他直接對郗鑒說:“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里來看看。若是您相中了哪個,不管是誰,我都是同意的。”

  別看王導(dǎo)說的好像不把自己子弟當(dāng)回事兒,但正是這種隨便人選的態(tài)度,可見其子弟都是出眾之輩,不丟人。

  郗鑒聽了王導(dǎo)的話,沒多久就讓管家?guī)隙Y物上門,先來打聽打聽消息。

  而這邊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來覓婿,個個都仔細(xì)打扮一番出來相見。管家看來看去,覺得王府的確子弟出眾,個個都是青年才俊。但要說一眼驚艷,當(dāng)即想讓人定下來的那也沒有。于是管家就說,沒有別的人了嗎?

  王府管家一看,人數(shù)還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王府管家?guī)е芗襾淼綎|跨院的書房里,就看見靠東墻的床上躺著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

  原來王羲之回府半路上賞玩了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早忘了還有相親這么回事兒了;馗螅忠驗樘鞖馓珶,就隨手脫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管家見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床上,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于衷,心中十分驚訝,暗自留了心。

  等回到太尉府之后,郗鑒詢問結(jié)果。管家說:“王家年輕公子二十多人,聽說您覓婿后,都爭相恐后。但唯有東床上有一位公子,對此事無動于衷,袒腹躺著若無其事。”

  郗鑒聽了后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該是這樣的人,走,快帶我去看看!

  郗鑒來到王府,見王羲之既豁達(dá)又文雅,才貌雙全。他十分滿意,當(dāng)場就下了聘禮,擇王羲之為婿。

  這“東床”指的是王羲之躺的床,而“快”則說郗鑒定下王羲之的速度之快。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2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學(xué)家、地理學(xué)家和文學(xué)家。人們常常稱贊他博古通今、造詣精深。人們所不知道的,是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英才。

  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歲在縣試中,認(rèn)識了小他一歲競爭對手石昌化。主考官發(fā)現(xiàn)這兩人年齡雖小,文章都屬上佳。因為難分伯仲,便將他倆同時“拔置前茅,贊為雙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時參加了“府試”,分別獲得冠軍、亞軍。

  魏源能成功,絕對是“梅花香自苦寒來”。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甚至因為在書房里待得太久,連自己家的仆人都認(rèn)不出來了。

  石昌化在認(rèn)識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見識與學(xué)問與魏源還有一段差距。一心爭強好勝的他開始琢磨,自己該如何縮短差距,趕上魏源呢?

  石昌化開始給自己加碼:魏源讀書讀到三更,那我就讀到五更。魏源讀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沒想到,“梅花沒香苦寒枯”。由于過分刻苦,石昌化患風(fēng)寒引發(fā)癆病,進(jìn)而嘔血。

  身體垮了,學(xué)業(yè)也就無從繼續(xù),這個早年與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線神童,因為過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參加殿試的機會,“以病劇而不得與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絕對成不了魏源,石昌化過于努力,卻只成為歷史上一個無名小卒。

  你知道大樹最高能長多高嗎?科學(xué)家說,一棵大樹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長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fù)尾黄鹚,而是它自己撐不起自己。?30米的極限,再長一米,甚至哪怕幾厘米,都可能自己壓垮自己,轟然倒塌。其實在人生中,讀書、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卻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極限,尤其不能把別人的高度當(dāng)成自己一定要達(dá)到的高度,否則往往不成功,卻逼苦了自己。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3

  劉宗敏是誰?李自成手下最信任的大將之一,為李自成南征北戰(zhàn)打江山,李自成屢次失利,又是他在一旁鼓勵和收拾殘局。甚至后來為了能夠激發(fā)農(nóng)民軍士氣,當(dāng)場將自己的兩個妻子斬殺。

  其實說起劉宗敏,相比于他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人們往往更關(guān)注于他睡了吳三桂寵妾陳圓圓,并最終導(dǎo)致吳三桂徹底降清一事。

  當(dāng)然也有可能有些朋友并不認(rèn)識劉宗敏,只以為是李自成強占了陳圓圓,最后逼得吳三桂大開山海關(guān)的。不管知道還是不知道,本文只為大家介紹歷史上真實的劉宗敏,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劉宗敏出身不高,祖宗三代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苦農(nóng)民。明朝末年,官場黑暗,土地兼并嚴(yán)重,地主豪強剝削農(nóng)民,政府還屢次強占租稅,許多人因為活不下去而被逼死。

  劉宗敏的父親便是因為官府強逼,而他又交不起租稅,所以最后上吊自盡了。劉父一死,就只剩下劉宗敏與母親相依為命。

  劉母一介無知婦人,又拖了一個小孩子,無以為生,最后就只能帶著劉宗敏乞討為生。那個年代,吃不起飯的人比比皆是,有同情心的卻少之又少。

  劉母帶著劉宗敏乞討,肚子填不飽,衣服也穿不暖。母親是偉大的,每每乞討到了食物,第一個先給劉宗敏。冷的'時候也是,將自己的衣服拿給劉宗敏。

  所以最后劉母在饑寒交迫中死去,從此之后劉宗敏就曾了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劉宗敏后來被舅舅接走,但也只是有了一片能遮風(fēng)擋雨的地方,日子仍然不好過。

  十四歲的時候,劉宗敏來到山東,跟隨一個鐵匠開始學(xué)習(xí)打鐵。那個時候的師徒關(guān)系和現(xiàn)在可不一樣,尤其以學(xué)藝的學(xué)徒日子最難過。

  劉宗敏就這樣熬啊熬啊,最后學(xué)徒出師,有了一門手藝,日子也就好過多了。李自成隊伍行軍在此的時候,劉宗敏毅然參軍。

  其實依照他的手藝,就算世道艱難,還是能吃的飽飯的。他之所以拋棄平淡的生活,選擇將自己的性命放在血與硝煙的戰(zhàn)場上,只是因為對官府的仇恨。

  就是靠著這股恨意,劉宗敏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李自成的心腹大將。在大順軍許多都選擇投降官府之之時,他堅持到底。在李自成被打的只剩幾十個人的時候,幫助他卷土重來。

  作為一名起義將領(lǐng),他立場堅定,是首領(lǐng)可以信賴的大將。但同時他也有著許多泥腿子出身的人一樣的缺點,那就是貪財好色。

  劉宗敏攻破北京之后,聽說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在府上。陳圓圓是秦淮名妓,美貌冠絕天下。劉宗敏早知其大名,于是上門擄走了陳圓圓,并占為己有。

  吳三桂本來是準(zhǔn)備投降李自成的,聽了這個消息,立馬掉頭打開山海關(guān),迎清軍入關(guān),并與清軍一道滅了李自成。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yè)《圓圓曲》寫道“痛哭三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而劉宗敏呢?兵敗被殺,據(jù)說還是受的凌遲之刑。貪圖一時享樂,最后誤了大事,劉宗敏可對不起李自成。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4

  20世紀(jì)初,西方人曾流傳一句話:到中國可以不看三大殿,不可不看辜鴻銘。

  辜鴻銘何許人也?他生在南洋,學(xué)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盯希臘、馬來亞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xué)位,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第一個將中國的《論語》、《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譯到西方。憑三寸不爛之舌,向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大講孔學(xué),與文學(xué)大師列夫·托爾斯泰書信來往,討論世界文化和政壇局勢,被印度圣雄甘地稱為“最尊貴的中國人”。

  辜鴻銘,字湯生。1857年7月18日生于南洋馬來半島西北的檳榔嶼一個英國人的橡膠園內(nèi)。早年,他祖輩由中國福建遷居南洋,積累下豐厚的財產(chǎn)和聲望。他的父親辜紫云當(dāng)時是英國人經(jīng)營的橡膠園的總管,操流利的閩南話,能講英語、馬來語。他的母親則是金發(fā)碧眼的西洋人,講英語和葡萄牙語。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下的辜鴻銘自幼就對語言有著出奇的理解力和記憶力。沒有子女的橡膠園主布朗先生非常喜歡他,將他收為義子。自幼讓他閱讀莎士比亞、培根等人的作品。

  英國的炮艦1840年就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辜鴻銘的義父布朗先生對他說:“你可知道,你的祖國中國已被放在砧板上,惡狠狠的侵略者正揮起屠刀,準(zhǔn)備分而食之。我希望你學(xué)通中西,擔(dān)起富國治國的責(zé)任,教化歐洲和美洲!1867年布朗夫婦返回英國時,把十歲的辜鴻銘帶到了當(dāng)時最強大的西方帝國。臨行前,他的父親在祖先牌位前焚香告誡他說:“不論你走到哪里,不論你身邊是英國人,德國人還是法國人,都不要忘了,你是中國人!

  到了英國,在布朗的指導(dǎo)下,辜鴻銘從西方最經(jīng)典的文學(xué)名著入手,以最樸拙的死記硬背辦法很快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臘文,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被著名的愛丁堡大學(xué)錄取,并得到校長、著名作家、歷史學(xué)家、哲學(xué)家卡萊爾的'賞識。1877年,辜鴻銘獲得文學(xué)碩士學(xué)位后,又赴德國萊比錫大學(xué)等著名學(xué)府研究文學(xué)、哲學(xué)。后來,蔡元培去萊比錫大學(xué)求學(xué)時,辜鴻銘已是聲名顯赫的知名人物;而40年后,當(dāng)林語堂來到萊比錫大學(xué)時,辜鴻銘的著作已是學(xué)校指定的必讀書了。14年的留學(xué)生活使富有天賦的少年辜鴻銘成為精通西方文化的青年學(xué)者。

  完成學(xué)業(yè)后,辜鴻銘聽從當(dāng)時在新加坡的語言大家馬忠的勸說,埋頭研究中華文化,并回到祖國大陸,繼續(xù)苦讀中國典籍。他在晚清實權(quán)派大臣張之洞幕府中任職二十年,主要職責(zé)是“通譯”。他一邊幫助張之洞統(tǒng)籌洋務(wù),一邊精研國學(xué),自號“漢濱讀易者”。

  辜鴻銘博通西歐諸種語言、言辭敏捷的聲名很快在歐美駐華人士中傳揚開來。他給祖先叩頭,外國人嘲笑說:這樣做你的祖先就能吃到供桌上的飯菜了嗎?辜鴻銘馬上反唇相譏:你們在先人墓地擺上鮮花,他們就能聞到花的香味了嗎?他倒讀英文報紙嘲笑英國人,說美國人沒有文化,在輪船上用純正的德語挖苦一群德國人。英國作家毛姆來中國,想見辜。毛姆的朋友就給辜寫了一封信,請他來?墒堑攘撕瞄L時間也不見辜來。毛姆沒辦法,自己找到了辜的小院。一進(jìn)屋,辜就不客氣地說:“你的同胞以為,中國人不是苦力就是買辦,只要一招手,我們非來不可!币痪湓,讓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毛姆立時極為尷尬,不知所措。

  同時作為東方文化的捍衛(wèi)者,辜鴻銘的聲譽也逐漸顯赫起來。辜鴻銘在北京大學(xué)講課時對學(xué)生們公開說:“我們?yōu)槭裁匆獙W(xué)英文詩呢?那是因為要你們學(xué)好英文后,把我們中國人做人的道理,溫柔敦厚的詩教,去曉喻那些四夷之邦。”在那樣的時候,他還嘴硬,叫西方為“四夷之邦”,為此,許多人僅僅把他當(dāng)成一個笑料的制造者,卻忽略了他內(nèi)心的痛苦,忽略了他對東方文化的積極思考,忽略了他對這片土地命運的深切關(guān)注,也忽略了他曾做出的堅定而絕望的掙扎。

  自1883年在英文報紙《華北日報》上發(fā)表題為“中國學(xué)”的文章開始,他昂首走上宣揚中國文化、嘲諷西學(xué)的寫作之路。十九世紀(jì)末二十世紀(jì)初的幾年里,他還將《論語》、《中庸》譯成英文,相繼在海外刊載和印行。后來又翻譯了《大學(xué)》。他的工作是創(chuàng)造性的,古老的東方理論中還加入了歌德、席勒、羅斯金及朱貝爾的有啟發(fā)性的妙語。在他之前,中國的古經(jīng)典從來沒有好的譯本。

  從1901至1905年,辜鴻銘分五次發(fā)表了一百七十二則《中國札記》,反復(fù)強調(diào)東方文明的價值。1909年,英文著本《中國的牛津運動》出版,在歐洲尤其是德國產(chǎn)生巨大的影響,一些大學(xué)哲學(xué)系將其列為必讀參考書。1915年《春秋大義》出版。他以理想主義的熱情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同時,他對西方文明的批判也是尖銳的深刻的。很快《春秋大義》德文版出版了,在正進(jìn)行“一戰(zhàn)”的德國引起巨大轟動。

  辜鴻銘認(rèn)為,要估價一種文明,必須看它“能夠生產(chǎn)什么樣子的人,什么樣的男人和女人”。他批評那些“被稱作中國文明研究權(quán)威”的傳教士和漢學(xué)家們“實際上并不真正懂得中國人和中國語言”。他獨到地指出:“要懂得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文明,那個人必須是深沉的、博大的和純樸的”,因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此外還有“靈敏”。

  辜鴻銘從這一獨特的視角出發(fā),把中國人和美國人、英國人、德國人、法國人進(jìn)行了對比,凸顯出中國人的特征之所在:美國人博大、純樸,但不深沉;英國人深沉、純樸,卻不博大;德國人博大、深沉,而不純樸;法國人沒有德國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國人心胸博大和英國人心地純樸,卻擁有這三個民族所缺乏的靈敏;只有中國人全面具備了這四種優(yōu)秀的精神特質(zhì)。也正因如此,辜鴻銘說,中國人給人留下的總體印象是“溫良”,“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在中國人溫良的形象背后,隱藏著他們“純真的赤子之心”和“成年人的智慧”。辜鴻銘寫道,中國人“過著孩子般的生活——一種心靈的生活”。

  辜鴻銘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在那樣一個時代里,只要你是一個中國人,你就只能是病弱的,任人宰割的。如果你是清醒的,你要抗?fàn),就需付出分外沉痛的代價。面對當(dāng)時內(nèi)憂外患的祖國,辜鴻銘為中華傳統(tǒng)之?dāng)嗦涠鴳n患,為炎黃文明之涂炭而憂患,他在筆記《張文襄幕府紀(jì)聞》中表達(dá)了自己對中國文化的自尊與憂患的深層嘆息。

  辜鴻銘狂放的姿態(tài),是他帶淚的表演,是以狂放來保護(hù)強烈的自尊。當(dāng)時西方人見到中國街市當(dāng)中,遍掛“童叟無欺”四字,常對辜說:于此四字,可見中國人心欺詐之一斑。辜頓時語塞,無以自遣。實際上,因為眼界比同時代的人要開闊許多,那種不幸辜鴻銘比任何人都體會得更清楚、更深刻。由此,他不惜用偏執(zhí)的態(tài)度來表達(dá)自己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他學(xué)在西洋,卻喜歡東方姑娘,尤其喜愛中國姑娘的小腳。他的夫人淑姑是小腳,他一見鐘情、終身不負(fù)。民國建立后,他在北大講授英國文學(xué),用偏激的行為方式--留辮子,穿舊服,為納妾和纏足進(jìn)行頭頭是道的辯解,來對抗整個社會棄絕中華傳統(tǒng)的畸形走向。辜鴻銘一生主張皇權(quán),可他并不是遇到牌位就叩頭。慈禧太后過生日,他當(dāng)眾脫口而出的“賀詩”是“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袁世凱死,全國舉哀三天,辜鴻銘卻特意請來一個戲班,在家里大開堂會,熱鬧了三天。

  辜鴻銘在北京大學(xué)任教,梳著小辮走進(jìn)課堂,學(xué)生們一片哄堂大笑,辜平靜地說:“我頭上的辮子是有形的,你們心中的辮子卻是無形的!甭劼牬搜,狂傲的北大學(xué)生一片靜默。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5

  荊軻刺秦王,失敗身死。沒有一個人能懂荊軻,也沒有一個人敢為荊軻復(fù)仇。就連當(dāng)初任用荊軻的太子丹,最后也被自己的父親處死獻(xiàn)于秦。

  歷史上只有一人,記得荊軻,懂得荊軻,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顧性命為荊軻復(fù)仇,那就是高漸離。

  高漸離這個名字到了今日,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為熱門手游《王者榮耀》有這樣一個英雄。大家只知道高漸離是個彈著琴的法師,輸出還不錯,卻不知道歷史上的高漸離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說實話,挺遺憾的。

  高漸離是戰(zhàn)國時期燕國人,是位琴師同時也是位刺客。不過高漸離這個刺客比較特殊,因為在史記中刺殺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漸離這一例,不為權(quán)勢也不為權(quán)貴驅(qū)使,僅僅是為了給好友荊軻復(fù)仇而行刺。

  高漸離敢于舍棄性命復(fù)仇,就可以得知與荊軻感情有多深厚了。用咱們今天的話來說,頗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荊軻剛到燕地之時,結(jié)交了善于擊筑(古代弦樂器,頸細(xì)肩園,中空,十三弦)的高漸離。兩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為知己。

  據(jù)說荊軻嗜好喝酒,有一天與高漸離連同狗屠在燕市喝酒。酒至酣處,高漸離擊筑,而荊軻也站起來高歌和之。兩人相視一笑,快樂無比,一會兒又相對哭泣流淚,旁若無人。

  他們一定是知己,知道對方的喜悅,也知道對方的傷心,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鳴。

  秦統(tǒng)一六國的腳步加快,燕已經(jīng)無法抗衡,最終太子丹找到了荊軻,請求他前往刺殺秦王。荊軻既然是太子賓客,受太子恩惠,沒有不答應(yīng)的。

  當(dāng)荊軻前往刺秦之時,太子丹并知道此事的賓客都來到易水邊相送。高漸離也來了,他擊筑為荊軻送行,荊軻再次高聲以和。也許知道這是最后一次了,荊軻的歌聲直入人心,悲壯無比。

  在座的'士子都相顧垂淚,后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卑殡S著歌聲相送,荊軻乘車離去,再沒有回過頭。

  荊軻刺秦王失敗,荊軻死,而燕國也開始承受秦王的怒火。燕王喜為了保全國家,殺掉太子丹請求秦王息怒。但是秦王根本沒有停止的意思,“詔王翦軍以伐燕”。用了五年的時間滅掉燕國,俘虜燕王喜。

  太子丹的賓客和荊軻的朋友,都被秦王驅(qū)逐斬殺。高漸離隱姓埋名,成為一名酒保,到宋子家工作。當(dāng)時宴會擊筑是常事,高漸離聽到宴會的擊筑聲,最終沒有忍住指點。

  高漸離一看就是懂音樂的人,于是侍從告知宋子。宋子命高漸離前來擊筑,一座稱善,賜酒。高漸離知道自己隱瞞不下去了,于是“出其裝匣中筑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舉座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筑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有一個十分善擊筑的賓客,不知道怎么傳到秦王耳中。秦王命高漸離來擊筑,有人認(rèn)出了他。秦王知道他是荊軻的好友,害怕他為荊軻復(fù)仇,于是雖然讓他為自己擊筑,卻也命人戳瞎了高漸離的雙眼。

  高漸離瞎了眼擊筑,仍然滿座皆驚。因為他沒有其他動作,漸漸的能在靠近秦王的位置上演奏。等到時機成熟之時,他在筑中灌滿鉛,在秦王賞樂之時,拿起筑直擊秦王頭顱。

  高漸離最后當(dāng)然失敗了,而他自己也丟了性命。但是這種不為名利權(quán)貴,只為好友復(fù)仇的“義”,仍然讓人佩服。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6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zhàn)功及父蔭授都指揮,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fā)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dǎo)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戰(zhàn)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yuǎn)(今遼寧興城)入衛(wèi)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guān),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dá)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lǐng)導(dǎo)的農(nóng)民起義軍已進(jìn)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guān)。

  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請清兵入關(guān)討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關(guān),決定滅吳保關(guān),4月13日,發(fā)兵二十馀萬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guān)攻討吳三桂。

  22日山海關(guān)之戰(zhàn),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于多爾袞,引清兵入關(guān),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zhàn)役中聯(lián)合大敗李自成,(傳說因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劫,吳梅村有詩證:慟哭三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鎮(zhèn)壓陜西、四川等地的反清農(nóng)民軍。清順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將軍,會同清軍多尼等進(jìn)攻南明云貴等地區(qū)。

  十六年,清廷命他鎮(zhèn)守云南,并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歷帝?滴踉辏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于昆明,被清廷晉封為親王,兼轄貴州省,形成割據(jù)勢力。與鎮(zhèn)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zhèn)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yīng),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

  吳三桂聞訊后叛清。自稱周王、總統(tǒng)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fā)布檄文,聯(lián)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陜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fù)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zhàn)亂波及贛、陜、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

  清政府調(diào)重兵全力鎮(zhèn)壓叛亂,逐漸扭轉(zhuǎn)了戰(zhàn)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退據(jù)云南?滴醵辏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

  吳三桂和陳圓圓的一些故事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yǎng)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色藝冠時。

  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

  李自成打進(jìn)北京后,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dāng)吳三桂答應(yīng)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占,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nóng)民軍開戰(zhàn)。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順治中,吳氏進(jìn)爵云南王,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托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圓圓失寵后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后,遂乞削發(fā)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繡佛。

  后來吳三桂在云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后,陳圓圓亦自沉于寺外蓮花池,死后葬于池側(cè)。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7

  妲己,冀州侯蘇護(hù)的女兒,而蘇護(hù)蘇家正是出自河南省焦作市溫縣蘇莊。商紂王子辛的愛妃,有美色,又能歌善舞!妒酚浺蟊炯o(jì)》記載,殷紂王“好酒淫樂,嬖于婦人。愛妲己,妲己之言是從”。他“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在后代,人們常將亡國之君的過失與女色聯(lián)系起來,因此,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就成了詛咒的對象。

  商紂王征服有蘇氏(今河南省武陟東)。有蘇氏獻(xiàn)出美女妲己。紂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對她言聽計從。妲己喜歡歌舞,紂王令樂師師涓創(chuàng)作靡靡的音樂,下流的健蹈,在宮中朝夕歡歌。妲己伴著“靡靡之音”起舞,妖艷迷人。于是紂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紂王還在衛(wèi)州(今河南省淇縣)設(shè)“酒池”,懸肉于樹為“肉林”,每宴飲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體追逐其間,不堪入目。九侯(封地在今河北省臨漳)有一位女兒長得十分美麗,應(yīng)召入宮,因看不慣妲己的放蕩被殺,九侯也遭“醢刑”,剁成肉醬分給諸侯。

  妲己喜觀“炮烙之刑”,將銅柱涂油,燃以火炭,令犯人行其上,跌落火紅的炭中,腳板被燒傷,不時發(fā)出慘叫聲。妲己聽到犯人的慘叫,就像聽到刺激感官的音樂一樣發(fā)笑。紂王為了博得妲己一笑,濫用重刑。

  紂王的無道,激起人民的反抗。周武王乘機發(fā)動諸侯伐紂,在牧野之戰(zhàn),一舉滅商,紂王逃到鹿臺自焚,妲己也自縊而死。

  在《封神榜》中妲已被寫成了是受了女媧娘娘派遣迷惑商紂王,使商紂王江山斷送的狐貍精,相當(dāng)于西施這種女間諜,可惜最后寸功未表,反被割掉了一顆如花似玉的大好頭顱。

  妲己這個女人是隨著《封神榜》的流傳而為人所熟知的。《封神榜》上說她艷如桃花,妖媚動人,美麗多姿,是千年狐貍精幻化成人,蠱惑紂王縱情女色,荒淫誤國,不務(wù)正事,使商朝滅亡。當(dāng)周人滅商后,在殺妲己時,連劊子手都被其美色迷住,不忍下手,愿替其死。

  《封神榜》畢竟屬于神話小說。還有許多稗宮野史,傳說妲己是一個蛇蝎美人,千古淫惡的`罪魁禍?zhǔn),比如?/p>

  紂王為了討好妲己,派人搜集天下奇珍異寶,珍禽奇獸,放在鹿臺和鹿圓之中,每每飲酒作樂,通宵達(dá)旦,荒廢國事。

  有一年嚴(yán)冬,妲己看見有人赤腳走在冰上,認(rèn)為其生理構(gòu)造特殊,和常人的不同,叫紂王命人將他雙腳砍下來,研究那兩只腳不怕寒凍的原因。

  有一回,妲己看見一個大腹便便的孕婦,為了好奇,不惜叫紂王命人剖開孕婦肚皮,看看腹內(nèi)究竟,白白送了母子的性命。

  妲己慫恿紂王殺死一個叫比干的忠臣,還殘忍地剖腹挖心,以印證傳說中的“圣人之心有七竅”的說法。種種傳說,已家喻戶曉。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8

  季梁日夜兼程,向魏國的都城趕去。無論刮風(fēng)下雨,還是烈日高照,他都不敢停一停步。他必須趕在魏王發(fā)兵攻打趙國都城邯鄲之前回到魏國,勸阻魏王不要做這種蠢事。

  當(dāng)他回到魏國都城,一打聽情況,許多大臣都反對攻趙這件事,只是無法勸醒魏王,都在搖頭嘆氣。他們提醒季梁說:“這么多大臣都沒有辦法改變魏王的主意,你何必去自討苦吃呢?”

  季梁早把個人得失甚至生命都置之腦后,直向王宮奔去。魏王看見季梁大汗淋漓地走進(jìn)宮中,以為外面發(fā)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就要他靜下心來慢慢地說!拔疫@次外出遇見一個很奇怪的人。”季梁告訴魏王說。

  “這個人怪在什么地方呢?”魏王這幾天被大臣們反對發(fā)兵攻打趙國的事攪得昏頭轉(zhuǎn)向,聽見說遇到怪人,感到很新鮮,催著季梁說下去。“事情是這樣的,”季梁接著說,“我在路上碰到一個坐在馬車上的人,正往北方趕路,我問他到哪里去呀?他回答說要到楚國去。我告訴他楚國在南方,怎么往北走呢?他不以為然地說:”你不用擔(dān)心,我的馬跑得快極了!矣謩窀嫠f:“馬跑得快又有什么用呢?你是方向搞反了!’他依然十分自信,說:”你瞎嚷嚷什么呀?我有很充足的路費,我的車夫有很嫻熟的駕馭技術(shù),何愁走不到楚國呢?‘我知道再勸也沒用,嘆了口氣說:“可惜你把好車好馬用歪了,你這樣走下去,離楚國不是越來越遠(yuǎn)了嗎?’那個人不再答話,駕著車還是向北方飛馳而去!薄罢媸且粋怪人!”魏王感慨地說。

  “這個人能不能走到楚國,這不用我們擔(dān)心。”季梁不失時機地轉(zhuǎn)換了話題,“可是如今大王要發(fā)兵攻打趙國,卻直接關(guān)系到我們魏國的成敗得失。大王依仗地域遼闊,兵精糧足,就無緣無故地去攻打趙國,借以擴(kuò)張魏國的領(lǐng)土,成就霸主之業(yè)?墒牵@樣不明智的行動必然遭到趙國和天下人民的強烈反對,那么,大王要做天下霸主又怎能夠得到呢?這種舉動越多,離大王的`目的地就越遠(yuǎn),這同駕車向北要到楚國去的那個人又有什么兩樣呢?”

  魏王聽了季梁的話,沒有像以前那樣大發(fā)雷霆,而是夸獎季梁說得很有道理,當(dāng)即取消了攻打趙國的計劃。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9

  宋太祖穩(wěn)定了內(nèi)部,雄心勃勃,準(zhǔn)備出兵統(tǒng)一全國。當(dāng)時,五代時期的“十國”,留下來的北方有北漢,南方還有南唐、吳越、后蜀、南漢、南平等。要統(tǒng)一全國,該先從哪里下手呢?先打北漢,還是先打南方呢?宋太祖想了幾天,還是決定不下來。

  一天夜里,風(fēng)雪交加。趙普正在家里烤火取暖,忽然聽得門外一陣敲門聲。趙普心里奇怪,這么寒冷的夜里,還有誰會來找他?他打開門一看,只見一個人披著斗篷,在雪地里站著。趙普定睛一看,大吃一驚,原來來的竟是宋太祖。

  趙普連忙把宋太祖請進(jìn)屋里,撥紅了炭火,在炭火上燉上肉,叫他老妻拿出酒來招待。

  趙普問:“雪下得這么大,陛下為什么還要出來?”

  宋太祖說:“我想起一件事,反正睡不著,就來找你商量一下”

  趙普想了一會,說:“如果我們先打下北漢,就會受到遼朝的威脅。還不如先削平南方,回過頭來再打北漢。小小北漢,不過像彈丸一樣大,晚一點收拾也跑不了!

  宋太祖笑著說:“我們想到一起去了!

  宋太祖和趙普決定了先南后北的計劃以后,約摸花了十年時間,先后出兵消滅了南平、后蜀、南漢。這樣,南方的割據(jù)政權(quán)只留下南唐和吳越兩國。

  南唐是“十國”中最大的一個割據(jù)政權(quán),那里土地肥沃,沒有像中原那樣遭到戰(zhàn)爭的破壞,所以經(jīng)濟(jì)繁榮,國力富裕。但是,南唐的國主都是政治上十分昏庸無能的人,后來弄得國力漸漸衰弱下來。

  最后的一個國主李煜(音yù),歷史上稱南唐后主,是一個著名的詞人,對詩詞、音樂、書畫,十分精通,可就是不懂得處理國事。北宋建國后,李煜每年向北宋進(jìn)貢大量金銀財寶,想維持他的地位。后來,他看到宋太祖接連消滅了周圍三個小國,才著慌起來,趕快派使者給宋太祖送去一封信,表示愿意取消南唐國號,自己改稱“江南國主”。但是這一點小小讓步,怎么能改變宋太祖統(tǒng)一中國的決心呢。

  公元974年九月,宋太祖派大將曹彬、潘美帶領(lǐng)十萬大軍分水陸兩路攻打南唐。曹彬從荊南帶領(lǐng)水軍沿江東下,很快就占領(lǐng)了池州(今安徽貴池),進(jìn)駐采石磯(今安徽馬鞍山市)。潘美帶領(lǐng)的步兵到了江北,被遼闊的江面擋住了進(jìn)軍的道路。

  有人向宋軍獻(xiàn)計,如果用竹筏和大船搭成浮橋,步兵就可以全部順利過江。潘美聽了這個計策,馬上趕造浮橋。這個消息傳到南唐的國都金陵(今江蘇南京市),南唐君臣正在喝酒。李后主問周圍大臣該怎么辦?大臣說:“自古以來,沒聽說搭浮橋過江的,一定辦不成!”

  后主聽了,哈哈大笑說:“我早說他們是小孩子鬧著玩罷了!

  過了三天,宋軍搭好浮橋,潘美的`步兵像在陸地上行軍一樣,跨過長江。南唐的守將敗的敗,投降的投降。十萬宋軍很快就打到金陵城邊。

  那時候,李后主還正在宮里跟一批和尚道士誦經(jīng)講道,宋軍到了城外,他還蒙在鼓里呢。有一天,他到城頭上巡視,發(fā)現(xiàn)城外到處飄揚著宋軍旗幟,這才大吃一驚,回宮以后,派大臣徐鉉(音xuàn)到東京去求和。

  徐鉉見了宋太祖說:“李煜待陛下,就像兒子待父親一樣孝順,為什么還要討伐他?”

  宋太祖反問說:“那么你倒說說,父親和兒子能分成兩家嗎?”

  徐鉉沒話說,回到金陵向李后主回報。過了一個月,末軍圍城越來越緊,李后主又派徐鉉到東京去。

  徐鉉苦苦懇求宋太祖不要進(jìn)攻金陵,宋太祖聽得不耐煩,一手按住利劍,怒氣沖沖地說:“你不要多說了。李煜并沒有什么罪。但是現(xiàn)在天下一家,我的床邊,怎么能讓別人睡著打呼嚕呢!”

  徐鉉眼看再懇求也沒用,只好再回到金陵。李后主聽了回報,知道求和沒有希望,連忙調(diào)動駐守上江的十五萬大軍來救。兵到皖口,受到宋軍兩路夾攻。南唐軍放火燒宋軍。哪知正碰到起北風(fēng),火反燒了自己。南唐軍全軍覆沒。

  曹彬派人進(jìn)城告訴李后主,勸他趁早投降,免得城里百姓的生命財產(chǎn)遭到毀滅。后主還想拖下去,曹彬就下令攻城。

  第二天,城被攻破了。曹彬率領(lǐng)宋軍整隊進(jìn)城,秩序井然。李后主叫人在宮里堆了柴草,準(zhǔn)備放火自殺,但是畢竟沒有這個勇氣。最后還是帶著大臣出宮門,向曹彬投降。

  李后主被押到東京,宋太祖對他還比較優(yōu)待。但是李后主從一個盡情享樂的國君變成一個亡國的俘虜,心里十分辛酸,每天流著眼淚過日子。他本來是寫詞的能手,在這段時期里,寫了一些感情憂傷的詞!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本褪撬@段時期詞作中的名句。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10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jié)度使起兵反對宋朝。

  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

  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里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么道理?”

  趙普說:“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zhèn)權(quán)力太大。如果把兵權(quán)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贊賞趙普說得好。

  后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quán)太大,還是把他們調(diào)離禁軍為好!

  宋太祖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說:“我并不擔(dān)心他們叛變。但是據(jù)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tǒng)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說:“虧得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里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jiān)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干了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xiàn)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jié)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wěn)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么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么說這樣的話?現(xiàn)在天下已經(jīng)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dāng)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干,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里,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quán)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chǎn)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yè),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jié)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zhǔn),收回他們的兵權(quán),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fā)他們到各地去做節(jié)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quán)”(“釋”就是“解除”)。

  過了一段時期,又有一些節(jié)度使到京城來朝見。宋太祖在御花園舉行宴會。太祖說:“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xiàn)在藩鎮(zhèn)的事務(wù)那么繁忙,還要你們干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

  有個乖巧的`節(jié)度使馬上接口說:“我本來沒什么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xiāng)!

  也有個節(jié)度使不知趣,嘮嘮叼叼地把自己的經(jīng)歷夸說了一番,說自己立過多少多少功勞。宋太祖聽了,直皺眉頭,說:

  “這都是陳年老賬了,盡提它干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這些節(jié)度使的兵權(quán)全部解除了。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lǐng)的兵權(quán)以后,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wěn)定下來。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11

  隋末群雄并起,烽煙遍地,直至武德四年,李淵、李世民父子屠龍斬虎,一統(tǒng)天下。望風(fēng)而降的各地義軍首領(lǐng)都被賜官封賞,只有鄭王王世充降唐后被貶為庶人。原來王世充野心勃勃,多行不義,李淵為安撫人心,不便殺之,命他攜家人奴仆遷往蜀州,終生不得再返中原。

  六月十五,月圓之夜,遣麻辣刀取王世充首級。這是王世充收到的第三十六封信。獨孤修德每派刺客必定將刺殺時間、刺客身份事先告知王世充。這無疑增加了刺殺的難度,但是當(dāng)世高手幾乎無人能夠抵抗獨孤修德給予的花紅賞金。這些刺客的名字,無一不是聲名赫赫的豪杰,無一不令王世充心驚膽戰(zhàn)。死也許并不那么可怕,死亡之前的驚慌、痛苦才是最殘酷的。

  三年前獨孤機意圖殺死王世充,歸順唐軍,反被王世充設(shè)計害死,誅滅九族,只有次子獨孤修德幸免遇難,不知所蹤,直至兩個月前投靠秦王,被封為定州刺史。據(jù)說他隱姓埋名浪跡江湖之時,受到一位草莽豪俠相助,竟富比王侯。見王世充失勢,獨孤修德不惜萬金延請?zhí)煜赂呤执虤⑼跏莱,誰料刺客全部失手。在麻辣刀之前,已經(jīng)有三十五名一等一的高手半途殞命。

  六月十四,月上中天。蜀州官驛東南晚亭內(nèi),鐵指盧七負(fù)手而立,身旁一名舞姬打扮的女子,高鼻碧眼,腰垂金鈴,滿面憂色。

  這一次必然兇險異常,非去不可嗎?女子問道。

  盧七點點頭:我曾對恩公許諾,在他明日前往巴山之前保他平安無虞。盧七少年時,打抱不平,誤傷人命。王世充起兵之前任江都通守,為收買人心赦免死囚,盧七得以不死。兩個月前,他接到王世充傳書,得知王世充貼身侍衛(wèi)流星劍江邁騎馬時墜下萬丈懸崖,禍不單行,獨孤修德被封為定州刺史,已派遣殺手行刺。盧七不知王世充為人,但為報救命之恩,便除掉了三十五名刺客,最后一戰(zhàn)雖生死未卜,救命之恩可盡數(shù)償還。阿曼是王世充的鮮卑舞姬,奉命服侍盧七起居。有阿曼在身邊的兩個月,生來萍蹤浪跡的盧七覺得心里平靜安寧。

  阿曼,不必?fù)?dān)心,回來后我便和你退隱江湖。盧七說道。阿曼拭去淚水,輕撫盧七的右手:好,我相信鐵指神功會讓你平安回來的,我在這里等你。

  到了餞行時分。阿曼取來西域葡萄酒,王世充拿起珍藏的'夜光杯,用一塊太湖羅帕細(xì)細(xì)擦拭,滿斟美酒:義士此去,務(wù)必多加小心。

  盧七接過酒杯一飲而盡,淡然道:不論盧某生死如何,此地恩公不宜久住。安雄最快也須明夜來到雍州。明日午時還請悄然出府,前往巴山,那里深山茂林,料想仇家找尋不到。

  王世充離座下拜:只怨王某平日殺孽太重,累義士舍身相護(hù)。此番若逃過大劫,自當(dāng)

  盧七扶住王世充:盧某已決意退出江湖,與阿曼隱姓埋名,聊度余生。恩公珍重。說罷凝望阿曼一眼,轉(zhuǎn)身而去。

  正午,烈日如火,川西故道。白衣人策馬疾馳,只見一名青年男子站在路中,手中卻沒有兵器。白衣人凝眸而視,半晌仰天大笑:身無寸鐵卻敢站在安某面前的人,非鐵指盧七莫屬!難怪那三十五人致命傷只有咽喉一處!盧七默然不語,不知為何,他這半日一直感到頭暈?zāi)垦!?/p>

  安雄猛然止住笑聲,翻身下馬,抽出長刀,轉(zhuǎn)身向一個山洞遁去。盧七緊追不舍,山洞內(nèi)大小洞窟數(shù)不勝數(shù),當(dāng)安雄停下時,盧七發(fā)現(xiàn)四周一片漆黑,如同迷宮一般。

  安雄環(huán)顧四周:這些山洞若非我麻辣刀帶路,任誰也無法走出。這把刀上淬了蛇毒,見血封喉。今日你我一戰(zhàn),必然兩敗俱傷,不如你放我前行,花紅賞金你我各半!

  住口!盧七雙手運力,忽覺心脈劇痛,全身麻木,心中驚疑不止。一剎那間安雄啟動了兩個動作,一是以麻辣刀法插向盧七心臟,欲置盧七于死地;一是以疾風(fēng)身法后退身形,令盧七的手指點不到自己的咽喉。

  安雄倒下了,倒在盧七身邊。他的臉在抽搐,咽喉上汩汩地流血。安雄對這個結(jié)局至死不信,一雙大眼閃爍出驚疑而恐懼的光芒。

  盧七吐了一口血,肩處插著長刀。他只有右臂能動,無法避開安雄那一刀。好在安雄雖快刀如電,比起盧七的指上功夫終究遜了許多,刀近身時,咽喉已被鐵指神功射穿,力道已經(jīng)不足,刀尖也偏離了方向。盧七拔出長刀,頓覺全身冰冷,心知身中蛇毒,一頭栽倒在地上。

  一陣鈴聲忽急忽緩,忽幽忽暗,盧七忍痛起身摸索,才發(fā)現(xiàn)自己仍在洞中。只是這鈴聲那般縹緲悅耳,好似阿曼腰間的舞鈴。

  阿曼?盧七回想與安雄決戰(zhàn)之前,心脈劇痛,分明是運功之時毒藥發(fā)作,安雄麻辣刀上的蛇毒與自己所中之毒相攻相克,僥幸自行化解。究竟自己何時身中劇毒?餞行之時的酒食是阿曼取來,只有她有下毒的機會。況且阿曼與獨孤修德都是西域胡人,早已陳倉暗渡也未可知。一想及此,盧七心痛如刺。盧七緊閉雙目,萬念俱灰地倒下。

  奇怪,耳邊又有鈴聲響起,盧七屏息凝神細(xì)細(xì)聽來,竟是身下巖石底部有暗河涌動,丁冬作響。若循河流而行或許可以走出山洞!上天有眼,讓仇人的金鈴啟示他逃出生天。盧七只覺一股恨意激蕩五臟六腑。

  盧七運功療傷片刻,以耳貼地,一路匍匐而行,終于逃出山谷。他騎快馬行至蜀州官驛,已是六月十六破曉時分。眼前的一切令盧七驚呆了。蜀州官驛已然成為一片焦土,半個人影都不見。他忙向一位路過的衙役詢問。原來十五日巳時,獨孤修德假扮羽林將軍,以傳旨為名獨闖官驛。王世充方才下跪便被獨孤修德一刀殺死,獨孤修德將官驛中人屠戮殆盡,然后縱火焚燒。

  衙役一面回憶,一面哆嗦起來:那位獨孤修德好不厲害,渾身是血,在門外狂呼大叫什么獨孤氏假傳詔令,大開殺戒以報滅門之仇,把人都嚇破了膽

  盧七苦笑,自己沒想到中了調(diào)虎離山之計,果然天有定數(shù)。他走到焦土之上,不知不覺來到東南晚亭所在的位置,發(fā)現(xiàn)灰燼之中一絲光亮,拾起一看竟是阿曼的金鈴。難道她也死在獨孤修德刀下?盧七手持金鈴,心中五味雜陳。聞聽獨孤修德已上書自首,帶枷前往長安請罪,盧七便一面養(yǎng)傷,一面打探消息。

  兩日后,李淵遣使者傳詔:獨孤修德假傳圣敕,理應(yīng)治罪嚴(yán)懲,但念為父兄報仇,其情可憫,姑不予治罪。在外為官的王世充侄輩,以謀反之罪籍沒入獄,一律斬首。

  是日夜,盧七潛入定州刺史府。他打算從獨孤修德口中得知阿曼下落,恨意不似前日那般猛烈。他回想自己每次與刺客決戰(zhàn)前,阿曼憂慮而深情的眼神,他只想最后看一眼這個多情而無情的女人。

  自獨孤修德平安歸府,府內(nèi)擺宴慶賀,直至子時方休。獨孤修德大醉不堪,被人扶進(jìn)臥房。盧七伏在臥房房頂,一塊磚瓦早已被他點出小洞,一旦獨孤修德熟睡,他便潛入房內(nèi),逼問阿曼下落。

  四更鼓聲響起,獨孤修德卻一直在屋內(nèi)來回踱步,全無睡意,盧七暗驚:莫非已被他發(fā)現(xiàn)?忽見獨孤修德悄然打開房門,來到后花園。借助月色,盧七看見湖畔站著一位男子,一身草莽打扮。

  聽到獨孤修德的腳步,玄衣男子轉(zhuǎn)過身來,他臉上戴著昆侖奴面具,聲音嘶啞異常:你見到了李淵,他相信你?

  獨孤修德冷冷地說:他并不是神人。

  玄衣男子大笑。盧七不寒而栗,這位草莽豪俠,一定也和王世充有著深仇,王世充行事陰險狠辣,敵人落到他的手中縱使不死,也會黥面紋身,毀損五官,這玄衣男子想必面容可怖。

  獨孤修德卻在臉上揭下一件東西,拋入湖中。人皮面具!盧七暗呼一聲,月光下一張年輕英俊的臉神采不凡,這哪里是獨孤修德?英俊男子唇間一抹笑意:自從殺了獨孤修德之后一直戴著這張面具,熟悉他的人早就見了閻王,我自然不怕別人識破,只是他的面目太過庸常,我再也不想忍受了。

  玄衣男子眸中的精光四射:恐怕你為的不只是這個皮囊。天下高手都送了命,只留下你流星劍江邁從此獨步江湖。你本是偽裝墜崖,自稱僥幸生還也不會有人懷疑。英俊男子一臉得意之色,背過身去。

  盧七心中一顫:江邁沒有死!獨孤修德被江邁暗殺,江邁反而假扮獨孤修德,以刺殺王世充的名義,陰謀鏟除武林高手,好歹毒的手段。

  銀光一閃,玄衣男子將一把匕首插向江邁后心,江邁聽聲辨器,但酒意尚存,終究慢了一拍,慘叫倒地。玄衣男子冷笑:你我這樣的人,戴上面具才能繼續(xù)活下去。當(dāng)你想離開這張面具時,你的死期也到了。伸手欲將江邁推入湖中。

  盧七只覺血往上涌,鐵指出手之快,竟是前所未有,轉(zhuǎn)眼間,玄衣男子已倒在地上掙扎,琵琶骨鮮血迸涌。盧七取下玄衣男子的面具,不禁大呼一聲:恩公!面具下分明是王世充。盧七來不及多問,摸索王世充前襟,所幸有一方羅帕,馬上用它包扎傷口。盧七正待細(xì)問緣由,只見王世充臉上驚怖異常,喉嚨咯咯作響,喘息幾下登時斃命。盧七低頭看到王世充傷口處有烏血滲出,頓時明了,這羅帕浸有劇毒。

  盧七如夢初醒。王世充利用江邁稱霸江湖的野心,假借獨孤修德復(fù)仇之名招募天下豪杰,使之互相殘殺,不但坐收漁翁之利,更可以金蟬脫殼之計令李淵相信王世充已死,伺機返回中原,蓄謀東山再起。那日餞行下毒之人正是王世充,羅帕擦過,夜光杯已附著毒藥。

  阿曼,阿曼盧七喃喃自語,看見尚未氣絕的江邁,忙俯下身去大喊,阿曼在何處?江邁的眼中泛過惡毒之色:蜀州官驛便垂下了頭。阿曼在臨死前還在東南晚亭等他回來。盧七從懷中掏出金鈴,黯然失神。

  五更時分,定州刺史府后花園突起烈火,化為烏有。市井傳聞獨孤修德家仇既報,辭官云游了。

  盧七在祁連山為阿曼建了衣冠冢,從此隱居大漠。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12

  春秋時期,楚莊王派左司馬申舟訪問齊國,派公子馮出使晉國。

  當(dāng)時,從楚國到齊國必經(jīng)宋國;從楚國到晉國必經(jīng)鄭國。按規(guī)定,從別國經(jīng)過,事先要得到別人的允許。可是楚莊王自恃楚國為大國,可以輕視別國,不把宋國和鄭國放在眼里,所以就沒有通知宋國和鄭國。

  臨行前,申舟擔(dān)心地對楚莊王說:“鄭國明于事理,到晉國去不向它借路還關(guān)系不大;可宋國不講情面,到齊國去不向它借路,我恐怕會被他們殺死。”

  楚莊王說:“不用擔(dān)心,假如他們真敢殺你,我就替你報仇!

  宋國國君知道了后,十分氣憤,將申舟扣留下來。

  大臣華元對國君說:“楚國事先未有通知,便是把我國當(dāng)作已亡,領(lǐng)土已歸屬于他。我們必須維護(hù)獨立主權(quán)的尊嚴(yán),不能受這種侮辱!就算楚國要發(fā)兵進(jìn)攻,大不了就亡國。但我們寧可戰(zhàn)敗,也不服屈辱!”

  宋國國君聽了后,處死了申舟,并隨時迎接楚國的進(jìn)攻。

  楚莊王得知消息后,果然派兵進(jìn)攻宋國,并將宋國都城睢陽團(tuán)團(tuán)圍住,雙方相持了好幾個月,楚國也未能取勝。

  楚軍把宋國圍困了半年,第二年春,宋國被逼無奈,只好派大夫樂嬰向晉國求助。

  晉景公欲派援兵去幫助宋國解圍,可是晉國大夫伯宗極力反對,他對晉景公說:“我們不能派兵幫宋打楚,古話說的好,‘雖鞭長,不及馬腹(鞭子再長,也打不到馬的肚子)’,現(xiàn)今的楚國正在興旺時期,楚國的強盛是上天贈與它的,別人不能與它相爭。我們晉國再強大,也不能違抗天命,又怎能管得了楚國呢?”

  晉景公仍然猶豫不決,他說:“人家有難相求于我們,我們竟不加理睬,這有點說不過去吧?我感到恥辱。”

  伯宗進(jìn)一步勸道:“這算不了什么,山林沼澤里難免有污垢疾害,就是美玉也難免有斑點。因此說,國君有時不免要含恥忍辱,這是小毛病損害不了大德!

  聽了伯宗這番道理,晉景公才決定不派兵去救援宋國。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管做什么,都不要奢求做自己能力范圍之外的'事情,要做,就做自己能力所能涉及的范圍內(nèi)的才是最適合的。只有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13

  秦國沒有得到趙國的“和氏璧”,一直懷恨在心。不久,秦國去侵略趙國,奪走了石城。第二年,又去打趙國,殺死了兩萬人。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請趙惠文王到西河之南的澠池會盟。趙王不敢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都認(rèn)為,如果不去,只會顯得趙國勢弱,國君膽怯,反倒讓秦國看不起。趙王只好硬著頭皮,叫藺相如陪他前往。

  廉頗帶著大隊兵馬送趙王來到國境線上。拜別時,廉頗對趙王說:“國君,這回您上秦國去,來回路程加上會期,至多不會超過30天。如果過了30天,您還不回來,請答應(yīng)把太子立為國王,好讓秦國死了心,不能要挾大王。”

  趙王點頭說:“好,太子和國事就托付給大將軍了!

  到了約會的那天,秦王和趙王在澠池相見。在宴會上,秦王喝了幾杯酒后,乘著酒興說:“聽說趙王喜好音樂,請用瑟彈一曲吧!

  趙王不敢推辭,紅著臉彈了一曲。秦王斜著眼睛對旁邊的史官微微一點頭,史官會意,就上前把這事記了下來,還念了一遍:“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會盟,趙王為秦王彈瑟。”

  藺相如知道這是秦王有意侮辱趙王,把他當(dāng)做臣下看待,還要把這種恥辱記在史冊上,讓趙國丟盡了臉。他想了想,拿了一個瓦盆,上前跪在秦王跟前,說:“趙王也聽說秦王挺能演奏貴國的音樂,現(xiàn)在我為大王捧上一只瓦盆,請大王演奏一段吧!

  秦王一聽,可生氣啦!高昂著頭,理也不理藺相如。藺相如站起來,厲聲說:“秦國雖然強大,但是,在這不到五步的地方,我可以把我的血濺到大王的`身上去!”

  秦王見藺相如高舉著瓦盆,如果真的砸下來,自己的腦袋可能不會完整了。

  兩邊的侍衛(wèi)這時一個個嚇得目瞪口呆,不知如何是好。秦王不想吃眼前虧,只好用筷子輕輕地敲了一下瓦盆。藺相如這時回頭叫趙國的史官也把這事記下來:“某年某月,趙王和秦王在澠池會盟,秦王為趙王敲瓦盆!

  秦國的群臣挺不服氣,叫道:“請趙國用十五座城,作為對秦王的獻(xiàn)禮!”

  藺相如毫不示弱,也叫道:“請秦國割讓都城咸陽,表示對趙王的敬意!”

  這時,秦王得到密報,說趙國的大軍駐扎在臨近的地方,于是不敢輕舉妄動,就喝住手下,又請?zhí)A相如坐下。氣氛緩和下來后,雙方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14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于公元208年率領(lǐng)大軍南下,進(jìn)攻劉表。他的人馬還沒有到荊州,劉表已經(jīng)病死。他的兒子劉琮聽到曹軍聲勢浩大,嚇破了膽,先派人求降了。這時候,劉備在樊城(今湖北襄樊)駐守。他聽到曹操大軍南下,決定把人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荊州的百姓聽說劉備待人好,都寧愿跟著他一塊撤退。

  曹操趕到襄陽,聽說劉備向江陵撤退,又打聽到劉表在江陵積了大批軍糧怕被劉備占去,親自率領(lǐng)五千輕騎兵追趕劉備。劉備的人馬帶了兵器、裝備,還有十幾萬百姓跟著他,每天只能行軍十幾里。曹操的騎兵一天一夜就趕了三百多里,很快就在當(dāng)陽長坂坡(今湖北當(dāng)陽東北)追上了劉備。劉備的人馬被曹操的騎兵沖殺得七零八落,還虧得張飛在長坂坡抵擋了一陣。劉備、諸葛亮才帶著少數(shù)人馬擺脫追兵。但是往江陵的路已經(jīng)被曹軍截斷,只好改道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漢)。

  曹操占領(lǐng)了江陵,繼續(xù)沿江向東進(jìn)軍,很快就要到夏口了。諸葛亮對劉備說:“形勢緊急,我們只有向?qū)O權(quán)求救一條路了!闭脤O權(quán)怕荊州被曹操占領(lǐng),派魯肅來探聽劉備的虛實。諸葛亮就跟魯肅一起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去見孫權(quán)。諸葛亮見了孫權(quán),說:“現(xiàn)在曹操攻下了荊州,馬上就要進(jìn)攻東吳了。將軍如果決心抵抗,就趁早同曹操斷絕關(guān)系,跟我們一起抵抗;要不然,干脆向他們投降,如果再猶豫不決,禍到臨頭就來不及了!睂O權(quán)反問說:“那么,劉將軍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諸葛亮嚴(yán)肅地說:“劉將軍是皇室后代,才能蓋世,怎么肯低三下四去投降曹操呢?”孫權(quán)聽諸葛亮這么一說,也激動地說:“我也不能將江東土地和去投降曹操呢?”孫權(quán)聽諸葛亮這么一說,也激動地說:“我也不能將江東土地和10萬人馬白白地送人。不過劉將軍剛打了敗仗,怎么還能抵抗曹軍呢?”

  諸葛亮說:“您放心吧,劉將軍雖然敗了一陣,但是還有水軍2萬。曹操兵馬雖然多,遠(yuǎn)道追來,兵士也已經(jīng)精疲力盡。再說,北方人不習(xí)慣水戰(zhàn),荊州的人對他們不服。只要我們協(xié)力同心,一定能夠打敗曹軍。”孫權(quán)聽了諸葛亮的`一番分析,心里挺高興,就立刻召集部下將領(lǐng),討論抵抗曹操的辦法。之后,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巧妙周旋,終于達(dá)成了孫、劉聯(lián)合抗曹的戰(zhàn)略聯(lián)盟。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15

  故事發(fā)生在戰(zhàn)國時代的齊國。

  初夏某晚,蘇秦正在書房里讀書。忽然,從窗口閃進(jìn)一個黑影,還沒等蘇秦叫出聲來,一個蒙面人就已躍到眼前,揚起利劍直刺胸膛。蘇秦慘叫一聲“救命啊——”就跌倒在椅子上。頓時,蘇秦的衛(wèi)士從四面圍了上來,刺客來不及補上一劍,慌忙返身躍出窗口。

  蘇秦遇刺,立即驚動了齊王。他聞報后,當(dāng)即去看望蘇秦。

  要知道,蘇秦是威震天下的著名人物。在戰(zhàn)國時代,秦、齊、楚、燕、趙、韓、魏等七國稱雄,而以秦國最為強大。洛陽學(xué)者蘇秦曾到秦以外的六國去游說,倡議他們聯(lián)合抗秦,于是六國共同封他為宰相。他在燕國住了較長一段時期,出了很多好的計謀,很受燕王的重用。后來到了齊國,齊王又很信任他。齊國的許多大夫和蘇秦爭寵,最后竟派人去刺殺他。

  齊王見蘇秦身負(fù)重傷,痛恨交加地說:“我一定要捉到刺客,為先生報仇!”蘇秦喘著氣說:“大王,請您不要亂殺人,要抓到真正的刺客呀!”“你看清刺客的特征嗎?”

  “他是蒙面的,看不清,只知道他身材很高大!

  “光憑這一點怎么通緝刺客呢?”齊王很焦急。蘇秦說:“臣有一計……”如此這般地說完,就與世長辭了。

  再說齊王回到宮中,一些平時與蘇秦爭寵的大夫紛紛來到他面前,看他對蘇秦之死抱什么態(tài)度。

  齊王卻恨恨地說:“我方才明白,蘇秦是燕國派來顛覆我國的奸細(xì)。現(xiàn)在要將他五馬分尸,方解心頭之恨!”齊王當(dāng)即命令把蘇秦的頭和四肢分別拴在五輛馬車上。一聲令下,五輛馬車向五個方向奔跑,頓時,蘇秦的.尸體分為五個部分。齊王剛要回宮,只見觀看分尸的人群中擠出一個人來,自稱是殺死奸細(xì)蘇秦的刺客。齊王見他身材高大,就說:“你把行刺的過程說說看。假如真是你殺的,寡人將重重賞你!

  那人敘說了一遍,跟齊王了解到的現(xiàn)場情況一致。齊王知道那人確是刺客,立即命令拿下刺客,說:“寡人若不照蘇秦先生臨終獻(xiàn)的計謀行事,你這亡命之徒怎會自投羅網(wǎng)啊!”

  刺客方知上當(dāng),拔劍要刺齊王,周圍的衛(wèi)士們一躍而上,早把他剁成肉醬。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16

  趙奢擔(dān)任趙國的田部吏時,負(fù)責(zé)征收農(nóng)田租稅。

  可是,趙王的兒子平原君依仗自己的顯赫地位,不肯向國家納稅。這件事在趙國反響很大,大家都想看趙奢的熱鬧。如果對付不了平原君,趙奢的稅官也就當(dāng)不下去了。

  趙奢命人把平原君家的管事找來,管事根本看不起趙奢:“天下都是趙家的,平原君交不交稅,你趙奢管得著嗎?”

  “不錯,天下是趙家的,”趙奢的說話聲音并不高,卻很有力量,“可是,你知道交稅的規(guī)定是誰制訂的?”

  “當(dāng)然是趙王制訂的。”管事輕蔑地說。

  “那么,你知道不交租稅有什么罪呢?”趙奢問道。

  “不知道!”管事不耐煩起來,“快別羅唆了,我要走了!

  “抗拒國法,不交租稅,該當(dāng)何罪?”趙奢大聲地問左右的幕僚。

  “殺!”幕僚們齊聲回答。

  “你趙奢敢嗎?”管事不以為然地說。

  “我敢!”趙奢令刀斧手把管事推出去斬了。

  接著,第二個管事又被叫到趙奢衙中,還是不肯交稅,又被趙奢殺了。一連殺了平原君家9 個管事。

  消息傳到平原君那里,平原君咬牙切齒大罵趙奢,一定要殺他以泄心頭之恨。

  趙奢知道平原君要殺自己,就自個兒走到平原君的府上,說:“我這樣做,完全是為了維護(hù)趙國的利益,其中包括維護(hù)你平原君的前途!

  平原君說:“你一連殺了我9 個管事,還是為了我好嗎?”

  趙奢解釋說:“你在趙國是地位很高的公子,如果我縱容你家不按法交稅,大家一定要爭相仿效,趙王制訂的國法就沒有威嚴(yán)了,國庫也就日益空虛。這樣必然遭到其他國家的侵略,趙國輕則損兵割地,重則遭到覆滅。如果沒有了趙國,怎么還會有你平原君的一切利益呢?相反,如果你能帶頭按國法交稅,趙國上下都會令行禁止,國家就會強盛,趙國就會鞏固。你平原君的`勢位富貴,就不會受到一絲一毫的損失。兩者比較,到底怎樣做對你有利呢?”平原君聽到這里,完全理解了趙奢的忠心,立刻補交了稅收,又把他推薦給趙王。趙王提拔趙奢擔(dān)任管理國家賦稅的官。在趙奢的努力下,國家倉庫得到了充實,趙國的老百姓也過上了安定的日子。后來,趙奢又被提拔為將軍。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相關(guān)文章:

中國的歷史人物故事12-02

古代中國的歷史人物故事12-07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03-01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02-18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05-20

(經(jīng)典)中國歷史人物故事06-02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經(jīng)典)06-02

中國歷史人物小故事02-16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推薦)07-05

[推薦]中國歷史人物故事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