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

時間:2023-03-06 12:58:24 歷史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

  在平凡的學習生活中,不管我們學什么,都需要掌握一些知識點,知識點就是“讓別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過練習我能掌握”的內容。掌握知識點是我們提高成績的關鍵!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1

  (一)百家爭鳴的歷史背景:

  1、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大變革是百家爭鳴出現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會變革時代,造成思想和言論的空前自由

  3、私學興起,教育相對普及,培養(yǎng)了大批人才

  4、動蕩的兼并局勢,各國君主都想稱霸爭雄,所以竟相禮賢下士、招攬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學說B性善說C義利觀:養(yǎng)浩然之氣;先義后利、舍生取義;

  ②歷史地位:A《孟子》成為四書之一B他被稱為“亞圣”

  2、荀子

 、佘髯拥乃枷耄

  A“天行有!薄ⅰ爸铺烀弥盉、性惡論C政治思想:“以禮為主,禮法并施”

 、谲髯铀枷氲臍v史地位

  A、被視作儒家異端B、唯物思想在中國哲學上具有深遠影響

  (三)墨家

  1、墨子: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2、墨家思想:①兼愛②非攻③尚賢、尚同尚力、節(jié)用、節(jié)儉

  3、墨家思想歷史地位

  ①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yè)者的利益

 、趹(zhàn)國一度成為顯學,之后不被重視

  (四)道家

  1、莊子與道家

  2、莊子的思想:“齊物”“逍遙”天與人“不相勝”(天命觀)

  (五)法家

  1、韓非與《韓非子》

  2、韓非的思想:

 、俜、術、勢相結合,建立一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國家

 、诮癖貏俟、主張變法革新

  3、法家思想的'歷史地位

 、僭诋敃r適應了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

 、谠诤笫琅c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tǒng)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六)兵家

  1、《孫子兵法》

  2、孫臏與《孫臏兵法》:重視戰(zhàn)爭規(guī)律

  (七)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歷史意義

  1、儒家學說:孕育了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2、道家學說:構成了20xx多年傳統(tǒng)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說:其中的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2

  一、時間:

  17、18世紀

  二、背景:

 、俜饨▽V浦贫瘸蔀槲鳉W國家資產階級力量發(fā)展的嚴重障礙。

  ②自然科學的發(fā)展。

  三、性質:

  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文化運動。

  四、內容:

  一用、二批、三消滅、三追求。

  五、主要人物:

  (一)英國(發(fā)源地、早期代表)

  霍布斯(代表資產階級上層利益)

  觀點:

  (1)社會契約創(chuàng)造君權國家;

  (2)人民授予君權;

  (3)人民絕對服從民選君權;

  (4)支持專制王權,可以干涉私有財產;

  (5)宗教有助于維護社會秩序。

  評論:提出最基本的啟蒙思想,又帶有明顯封建落后意識。

  2、洛克

  修正霍布斯觀點:

  (1)國家政權不應干涉私有財產

  (2)主張君主立憲制,權力分屬議會、君主。

  (二)法國

  地位:啟蒙運動中心

  原因:資本主義發(fā)展到較高程度,封建專制制度嚴重。

  代表:

  1、伏爾泰:(1)評價天主教會,但主張信仰上帝。(2)反對君主專制,主張君主立憲制。

  2、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

  (1)提出三權分立原則;(2)權力制約與平衡。

  3、盧梭:(1)“社會契約”論;(2)“人民主權”說。

  4、狄德羅百科全書派。

  六、影響:

  (一)對資產階級革命時代的影響;

  (二)對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三)世界其他地區(qū)的影響;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3

  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yè)的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yè)耕作方式的變革,知道都江堰、翻車、筒車;知道古代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1、4課)

  (1)耕作方式:原始社會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春秋戰(zhàn)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漢以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tǒng)農業(yè)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時期,江東地區(qū)出現曲轅犁。至此,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2)水利灌溉:我國古代一直很重視農業(yè)灌溉,的水利工程有戰(zhàn)國時期的都江堰。人們還創(chuàng)制和改進了農業(yè)灌溉工具,如曹魏時的翻車、唐朝時創(chuàng)制的筒車。

  (3)土地制度:奴隸社會一切土地屬于國家,這種土地國有制度被稱為“井田制”。戰(zhàn)國時期商鞅變法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實行均田制,限制土地買賣。(4)古代中國農業(yè)經濟的.基本特點:獨立發(fā)展,自成體系;精耕細作;自給自足。

  2、列舉紡織、冶金、陶瓷等手工業(yè)發(fā)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發(fā)展的特征。(2課)

  (1)紡織業(yè):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yǎng)蠶并有了絲織品。西周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風格。緞是清朝絲織品的代表。元朝時,民間棉紡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

  (2)冶金業(yè):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東漢杜詩發(fā)明的水利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的鋼鐵技術世界,極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

  (3)陶瓷業(yè):商朝已燒制出原始瓷器。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tǒng)。宋朝出現了五大名窯。明清時期,青花器、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江西景德鎮(zhèn)是的瓷都。

  (4)古代中國手工業(yè)發(fā)展的特征:

 、俟贍I手工業(yè)發(fā)達、民間手工業(yè)、家庭手工業(yè)三種經營形態(tài)并存。

 、诘赜蚍植紡V泛,生產規(guī)模巨大,分工細,產品種類多,生產技術先進。

 、坶L期于世界,產品遠銷歐亞非地區(qū),廣受贊譽。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4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知識點歸納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fā)展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與國王斗爭

  (2)過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fā),后成立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光榮革命

  2.確立標志——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

  (1)內容:它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2)作用: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處于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也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概況

  18世紀初,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2.組成: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多數黨領袖為首相

  3.職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過控制下院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選等

  4.特點

  內閣成員(各部大臣)集體負責,與首相(內閣首腦)共進退;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首相掌握國家大權(行政權立法權);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首相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5.意義:使立法機構得以控制行政權,有效地調節(jié)了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議會改革

  1.概念:使民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yè)資產階級

  2.原因:工業(yè)革命后,工業(yè)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3.過程:英國1832年議會進行選舉改革

  4.結果:工業(yè)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yè)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憲制的意義

  1.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有利于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tǒng)治。

  2.資產階級不同集團的權益之爭,在議會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實現,這有利于避免暴力沖突。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5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fā)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tǒng)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fā)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tǒng)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國家的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并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志。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松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tǒng)。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zhí)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志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tǒng)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完成了德國統(tǒng)一。1871年,建立了統(tǒng)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实酆褪紫嗾莆諊业拇髾唷Wh會對政府沒有監(jiān)督權。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6

  (一)漢初的黃老之學

  1、出現的社會背景:經濟殘敗,百業(yè)待興,休養(yǎng)生息政策的需要;吸取秦亡的教訓。

  2、主要內容:

  ①黃帝的學說:治身(養(yǎng)生);

 、诶献拥膶W說:治國(無為而無不為,積極無為)

  3、特點:兼采眾家、積極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4、作用:西漢初年的'指導思想,使?jié)h初社會迅速恢復元氣,但到漢武帝時被新儒學取代。

  (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原因:漢武帝大一統(tǒng)事業(yè)的需要。

  背景:(經濟)經濟發(fā)展,國家富強;(思想)黃老之學不適應。

  2、新儒學理論來源:以《公羊春秋》為骨干,融合陰陽、黃老和法家思想。

  3、新儒學內容:天人感應學說(基礎);君權神授;大一統(tǒng);施政應以德為主;以刑輔德,人倫道德標準,”王道之綱”。

  【注】天人感應思想:一方面是將君主作為象征;一方面制約君主.

  4、新儒學的影響:

  有利于君主統(tǒng)治和鞏固國家統(tǒng)一;也有限制君主權力過度膨脹的作用。

  5、新儒學的特點:適應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實質是思想文化專制。即宣揚君權神授,又繼承和發(fā)揮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內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學披上神學外衣。根本目的是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秩序,所以成為正統(tǒng)思想。

  6、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及其影響:

 、購拇巳鍖W在政治上統(tǒng)治地位。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這是漢武帝采納的根本原因)。

 、谑谷鍖W確立了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弁苿又匾暯逃奈幕L尚。

 、芾猛鯔鄬λ枷脒M行干預,禁錮了文化思想發(fā)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發(fā)展。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7

  第1課中華文明的起源

  知道:

  原始農耕誕生的時間、標志、意義:距今1萬年前后的新石器時代,中華文明進入原始農耕時代;原始農耕出現的標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馴養(yǎng)的出現;原始農耕的出現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偉大的經濟變革(生產性經濟活動產生),原始農耕為定居生活的出現準備了條件。神話傳說是早期先民創(chuàng)世的集體記憶。

  理解:

  中國早期農業(yè)的特征:稻作農業(yè)與旱地農業(yè)同時出現、南北并立(南稻北粟);農耕聚落產生的原因: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長。中華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區(qū):距今5000-4000年前,中華文明如滿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區(qū)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地區(qū)。

  第2課文獻與考古中的夏文化

  知道:

  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二里頭遺址中宮殿遺址的出現說明此時社會分化已很明顯,二里頭的出土文物看,二里頭文化已進入青銅時代,居民的經濟生活以農業(yè)為主,

  理解:

  夏朝已具備國家的基本特征: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夏朝已設官分職,并擁有軍隊、監(jiān)獄和刑法。

  第3課商朝與青銅文化

  知道:

  商朝歷史是信史:文獻、甲骨卜辭、考古發(fā)現構成研究上朝歷史的多重史料;司母戊鼎;甲骨文;商朝青銅器:功能上以禮器為主,青銅器反映器主等級和政治地位,青銅器反映商人的信仰和思想狀況。

  理解:

  內外服制:內服是商王直接管轄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過方國首領間接管轄的畿外之地。

  第4課封邦建國與禮樂文化

  知道:

  公元1046年,西周建立;周朝建立后,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來殷之方國,同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這就是封邦建國體制;周公其人;周公的功績(輔佐稱王,制禮作樂)

  理解:

  禮樂文化的內容:周公將禮的規(guī)范推廣到宗法關系和政治等級,并以樂激起人們的認同感,禮樂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第5課社會變革與百家爭鳴

  知道:

  公元前770年,東周開始,東周分春秋、戰(zhàn)國兩個時期。

  春秋戰(zhàn)國時代是社會大變革時代:征戰(zhàn)不斷,中國古代是正經歷一次重大的社會轉型(從封邦建國制到中央集權大一統(tǒng)體制的轉換),經濟上以鐵制農具和犁耕技術為代表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

  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張。

  理解:

  百家爭鳴:士階層對以春秋戰(zhàn)國時代思考的結果出現了思想上的百家爭鳴局面,儒家、法家、道家是影響最大的三家學派。

  第6課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

  知道:

  戰(zhàn)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商鞅變法的基本內容和影響;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為中國古代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帝國。

  理解:

  皇帝和中央集權體制:秦朝中央集權國家機器的基本構成(中央和地方);秦朝為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采取的措施。

  第7課秦末農民起義

  知道:

  公元前209年,大澤鄉(xiāng)起義或陳勝吳廣起義爆發(fā),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起義以失敗而告終;劉邦和項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后,雙方展開了持續(xù)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漢戰(zhàn)爭”;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西漢。

  理解:

  秦朝滅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亂;六國臣民對于秦缺乏歸屬感和認同感;農民起義的打擊。

  第8課大一統(tǒng)帝國的重建

  知道: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之亂;黃老之學;文景之治

  理解:

  漢承秦制:西漢建立后,繼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權體制,但政令施行寬簡舒緩;西漢在繼承秦朝郡縣制的同時,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實行郡國并行制度。

  漢初采取“與民休息”“無為而治”的原因:西漢初期,經歷了秦末農民戰(zhàn)爭和楚漢戰(zhàn)爭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百姓渴望休息。

  第9課漢武帝時代

  知道:

  漢武帝有為的表現:政治上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民族關系上三次對匈奴用兵并加強對西域的控制。

  理解: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容和實質:設立五經博士,定儒學為官學,儒學成為官員選拔、學校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的主要內容。漢武帝尊儒術,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類的禮儀制度,執(zhí)政原則實為“儒表法里”。

  第10課東漢的興衰

  知道:

  王莽篡漢;劉秀建立于公元25年建立東漢;光武中興

  理解:

  東漢的衰敗:東漢末年地方豪強勢力膨脹威脅中央;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大夫相互角逐,中央政權衰微混亂;農民起義(以黃巾起義為代表)的打擊。

  第11課割據與分裂

  知道:

  (1)三國鼎立格局的形成

  220年,曹操兒子曹丕廢漢建魏,定都洛陽,史稱“曹魏”

  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

  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yè)(江蘇南京),史稱“孫吳”

  (2)區(qū)域經濟的發(fā)展:

  A、北方人口的南移:

  漢末戰(zhàn)亂集中發(fā)生在中原地區(qū),北方人口被迫向長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區(qū)轉移。不僅使南方地廣人稀、勞動力匱乏狀況改觀,且使先進生產技術與生產經驗向南傳播,對當地經濟發(fā)展和生產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B、諸葛亮促進西南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與民族融合的舉措

  興修水利、開展屯田、大力發(fā)展農業(yè)同時,還積極推動煮鹽、織錦等手工業(yè)的發(fā)展。還致力開發(fā)少數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區(qū)),想方設法改變山地運輸的落后面貌。對促進西南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與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貢獻。

  C、孫吳政權開發(fā)江南的舉措

  孫吳政權迫使在東南一帶崇山峻嶺中的“山越”人出山,與平原地區(qū)漢族農民共耕。對推動山越人經濟文化的進步,加速平原沃野的開發(fā),都有一定積極意義。

  第12課南北對峙與民族融合

  知道:

  南朝與北朝:

  A、“五胡”:匈奴、鮮卑、氐、羯、羌

  B、南北朝政權的更替:

  北朝政權的更替:原活動于大興安嶺一帶的游牧狩獵民族鮮卑族拓跋部向西南遷移,建立政權,國號魏,稱“北魏”,后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統(tǒng)一北方。持續(xù)近百年后,又分裂為東魏與西魏、北齊與北周。

  南朝政權的更替:南方東晉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齊、梁、陳三朝相繼更替。

  C、南方經濟的發(fā)展情況:

  先進農業(yè)經濟區(qū):南朝時期,南方經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逐漸形成江浙、湘贛、巴蜀等農業(yè)經濟區(qū)。

  農業(yè)技術進步:水利的廣泛興修、犁耕的推廣改進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

  手工行業(yè)發(fā)達:絲織、冶鑄、造船、造紙、漆器、制瓷、制鹽等

  商業(yè):長江中下游出現不少商業(yè)繁榮大城市,海外貿易也有所發(fā)展

  民族融合推動經濟發(fā)展:活動于南方山區(qū)一些少數民族陸續(xù)出居平原,與漢族人民交往接觸,互相融合,共同為南方經濟開發(fā)做出貢獻

  南北經濟不平衡:南朝統(tǒng)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對峙平衡格局向北傾斜,最終北方政權統(tǒng)一全國。

  理解:

  孝文帝改革:

  原因:孝文帝時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漢族的馮太后深知要立國中原,必須變更鮮卑舊俗,于是仿照漢制,推行政治、經濟制度改革。

  內容和作用:

  在地方基層實行“三長制”,以加強中央集權,完善地方行政。

  頒布官吏俸祿制和懲治貪贓的規(guī)定,以遏制貪污腐化。

  推行“均田制”,將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給農民耕種,以利農業(yè)生產的恢復和發(fā)展。

  實行漢化:將都城南遷至洛陽;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說鮮卑語和穿胡服,通用漢語、漢服;改鮮卑族復音姓氏為漢族單一姓氏;仿效漢族體制改定官制和律令;以身作則,極力促進胡漢通婚;尊崇孔子,實行禮制,提倡以孝治國。

  作用:對加快民族融合進程,推動北方少數民族社會、經濟、文化的進步,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第13課隋唐政治新格局

  知道:

  (1)三省六部制與政事堂

  A、隋朝的建立:北朝后期,北周滅北齊。581年,楊堅篡周建隋,是為隋文帝。589年隋軍南下滅陳,重建全國大一統(tǒng)局面。

  B、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仍以隋都長安為都城

  理解:

  (2)科舉制

  唐朝科舉考試的常設科目:明經、進士兩科,進士科尤受重視,考取難度最大

  秦漢至隋唐人才選拔方式的變革:秦漢以來,采用推舉的方式;魏晉南北朝,門閥世族更憑借顯赫的聲望逐漸把持選舉大權,庶族子弟都遭排斥。隋唐采用科舉制,普通人原則上皆可赴京應試,中央政府得以網羅天下俊才,擴大了政治統(tǒng)治基礎。

  理解:

  三省六部制的內容及實質:

  內容:中央設中書(隋稱內史)、門下、上書三省為最高政務機構;中書省草詔,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zhí)行。作為行政機構的尚書省下設吏、禮、兵、刑、戶、工六部,分管具體事務。三省長官都是宰相。

  實質:是皇權逐漸增強的產物,眾多宰相集體議事,分工明確的山省互相牽制,使個別宰相難以擅權專斷。但這一制度若能嚴格執(zhí)行,皇權仍會受到一定限制,因而隋唐時代的皇帝尚無絕對的專制獨裁之權。

  第14課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

  知道:

  A、唐蕃關系:唐太宗實行開明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和親要求,將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進漢蕃兩族友誼。

  B、武周政治延續(xù)了唐朝的發(fā)展:武則天稱帝建“周”,當政期間基本沿襲貞觀年間政策,使唐朝發(fā)展得以繼續(xù)。

  C、唐王朝由盛轉衰:唐玄宗晚年逐漸從先前英明果斷轉向昏庸荒怠,龐信侫臣,朝廷政治日益敗壞。擁兵自重的邊將乘機起兵叛亂,社會經濟遭受嚴重破壞,國力大損的唐王朝從此由盛轉衰。

  理解:

  A、貞觀之治主要內容:實行疏緩刑罰、寬政安民、輕徭薄賦、休養(yǎng)生息、廣招賢才,知人善任。

  B、開元盛世的主要內容:繼承唐太宗基本國策,廢止嚴刑酷法,實行寬簡、慎刑的法制原則。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簡機構,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賢臣,鼓勵直言極諫,重振清明寬容的貞觀之風。經濟上:重視生產,清查戶籍,減免徭役,努力緩解社會矛盾。

  第15課中外文化交流

  知道:

  (1)絲綢之路的全盛:

  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過漢朝,設有安西都護府與北庭都護府管轄當地事務,并駐軍防守,絲綢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順暢的基礎上臻于全盛。

  長安是國際大都會:作為絲綢之路東端的唐都長安,不僅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舉世聞名的國際大都會。

  知道:

  (2)東亞文化圈

  大唐盛世,國力強大,中國文化輻射整個東亞地區(qū),其中漢字、儒學、律令、天文、歷算、醫(yī)學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國化佛教,影響極其深遠。形成以中國為中心包括現今中國、日本、朝鮮、韓國在內的東亞文化圈。

高二歷史會考知識點8

  一、經濟領域

  1.資奉主義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在l9世紀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電磁學理論產生和發(fā)展的基礎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應用于工業(yè)生產,在生產力提高的同時加速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最終形成了以科技為依托、壟斷形式組織生產的經濟模式。

  2.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開始后,最早出現壟斷組織的是鋼鐵和電力工業(yè)。之后汽車、飛機制造等工業(yè)部門也相繼出現壟斷組織: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相比,工業(yè)結構實現了從輕工業(yè)到重工業(yè)的飛躍,最終形成了以重工業(yè)為主導的工業(yè)布局,資本主義生產進人成熟階段。

  3.能源結構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中,隧著發(fā)電機的創(chuàng)制成功,電力逐漸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類社會進人“電氣時代”以煤氣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以及之后創(chuàng)制成功的柴油機,推動了石油開采業(yè)的發(fā)展和石油化工工業(yè)的產生。在此基礎上“電力”和“石油”成為人類社會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二、政治領域

  隨著壟斷組織在國家經濟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議會民主制度。

  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fā)展.資產階級調整統(tǒng)治政策,實行政治民主化和社會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階級已經取得了普選權、組織政黨等權利,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經濟上,工人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工人運動失去了暴力斗爭的環(huán)境,多以經濟斗爭和合法、和平斗爭為主。

  三、思想領域

  19世紀中期出現的三大思潮——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在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影響下到I9世紀末也有所發(fā)展甚至出現了新的變化。

  1.自由主義到干預主義

  隨著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經濟從自由競爭階段進人壟斷階段,資產階級從要求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到越來越多的干預國家的經躋政治生活.與國家政權相結合.借助國家政權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已從自由主義轉向干預主義。

  2.馬克思主義到列寧主義

  19世紀末,隨著工人隊伍的壯大,馬克思主義的發(fā)展,工人運動再度高漲。在俄國+以列寧為首的多數派,堅持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寫入黨綱,最終形成了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主義。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誕生。

  3.民族主義

  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擴張和民族壓迫,亞非拉美地區(qū)的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在斗爭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更加注意本國的實際情況.民族主義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國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印度的提拉克主義等。

  四、國際關系

  1.世界格局

  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影響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力量對比發(fā)生變化,各國發(fā)展的不平衡性加劇。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發(fā)展相對緩慢,尤其是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而美德等國抓住機遇發(fā)展迅速,到l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yè)產值超越英法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面對日益變化的經濟格局,列強要求按照變化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到l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美的絕大多數地區(qū)已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同時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帝國主義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同時,列強問爭奪殖民地和霸權的斗爭日益尖銳,在勾結和斗爭中形成了同盟國和協(xié)約國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各國更加瘋狂的擴軍備戰(zhàn),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發(fā)生。

  2.對中國的影響

  l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發(fā)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zhàn)爭,《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人民掀起反帝反封斗爭的新高潮,先后發(fā)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在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同時,加速并最終了腐敗的清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

  4.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與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異同點:

  1、相同點:

  (1)兩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都促進了生產力發(fā)展;

  (2)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

  (3)都對世界格局發(fā)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

  (4)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fā)展。

  2、不同點: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發(fā)起者主要是勞動者,他們憑借經驗或技能取得許多成果,這些發(fā)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fā)起者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fā)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于英國,約半個世紀后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輕工業(yè)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業(yè)為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