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歷史人物故事

時間:2023-03-03 10:27:57 歷史 我要投稿

歷史人物故事合集15篇

歷史人物故事1

  一天,我正翻看著《中外歷史名人》這本書,偶然間看到了李時珍的故事,我看得入了迷,一剎那好像有身臨其境地觀察著李時珍的感覺。

歷史人物故事合集15篇

  李時珍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學(xué)醫(yī)家之一。他從小時候開始學(xué)習(xí)醫(yī)學(xué),李時珍出生在一個醫(yī)學(xué)家庭,爸爸和哥哥都是學(xué)醫(yī)的,李時珍從小就跟著他們一起學(xué)醫(yī)。有一次爸爸帶著哥哥出門了,家里只留下了小兒子李時珍,不久,有兩位病人來了,李時珍說:“我爸爸出去了,不到晚上回不來,我先給你們治吧!辈∪送饬,李時珍立刻開方抓藥,晚上,他爸回來了,問:“這是你開的?”李時珍小聲說:“是的,不知道對不對!比缓蟀巡∪说腵癥狀,為什么開這種藥講得頭頭是道。

  李時珍十幾歲的時候,發(fā)現(xiàn)當(dāng)時流行的《本草經(jīng)》有誤差,便準(zhǔn)備將其修正。而他父親說:“你的想法是好的,但你讀的書不夠,再等會兒吧。”李時珍聽后認真讀書,知識量大大增加。之后他便翻山越嶺,嘗遍百草,還經(jīng)常詢問山中的獵戶、農(nóng)民……終于,他寫成醫(yī)學(xué)名著《本草綱目》震撼全國。

  李時珍一生學(xué)醫(yī),他所撰寫的《本草綱目》現(xiàn)在也仍造福眾生。我要當(dāng)一名醫(yī)生,我要向李時珍學(xué)習(xí)!

歷史人物故事2

  章太炎,名炳麟,字枚叔,浙江余杭家、思想家與國學(xué)大師,人謂有王安石之風(fēng)。然其童年聰慧過人,婚姻充滿樂趣,處事笑話頗多……留下不少鮮為人知的趣事。

  六齡童詩章太炎生于書香之族。1875年初春,章太炎才6歲,那天時值下雨,父親章浚在家邀請了10余位文人、親友,邊飲酒邊吟詩詞。內(nèi)有一位與章浚同宗的章老先生酒興上來,情趣盎然,令小太炎應(yīng)景誦詩一首。小太炎略作思考答誦:天上雷陣陣,地下雨傾盆;籠中雞閉戶,室外犬管門。

  頓時,震驚四座!章老先生即令人拿來宣紙筆墨,揮毫錄下了這首十分珍貴的“六齡童詩”。該詩現(xiàn)珍藏于章太炎紀念館。

  添“花馬甲”大凡兒童時代的人,特別喜歡玩耍,而童年章太炎卻是個“書迷”,不諳嬉耍。那時,太炎的.母親常與女眷戚在家打牌消遣。而章太炎就坐在旁邊看書,盡管環(huán)境鬧,他總是讀得旁若無人,津津有味。

  一日,小太炎在天井里專心致志地看書,天色漸暗,氣溫轉(zhuǎn)低,其長嫂連喚三聲,叫他進屋添衣,免得著涼。太炎勉強進屋添衣后,仍回到天井借光讀書。殊不知竟穿上其長嫂的一件“花馬甲”,眾人見狀,大笑不止。而太炎卻茫然不知,抬起頭問家人笑什么?讓我知道了也樂一樂……眾人越發(fā)樂了。

  考“童子試”章太炎16歲那年,受父命參加“童子試”,當(dāng)時試卷的試題為:論燦爛之大清國。

  考場上鴉雀無聲,許多考生絞盡腦汁,冥思苦想,引經(jīng)據(jù)典,尋章摘句,大做起、承、轉(zhuǎn)、合的八股文章。而章太炎想起**戰(zhàn)爭后,外國軍艦闖入中國沿海城鎮(zhèn),燒、殺、奸、掠;又想到許多清朝官僚對洋人卑躬屈膝,對人民作威作!@怎能證明清國“燦爛”呢?于是他揮毫疾書,把滿腔積憤灑于字里行間,并呼吁“吾國民眾當(dāng)務(wù)之急乃光復(fù)中華也”。不到一個鐘點,章太炎便第一個交了卷。主考官見其他考生,有的仍在咬文嚼字,有的還在挖耳搔頭,有的……惟獨這名考生才思敏捷,不由暗暗稱奇。

  章太炎正要跨步離開考場,只見主考官拍案而起:“慢,你好大膽!可知罪……”章太炎不亢不卑,坦然自若道:“我之所思,件件合乎當(dāng)今國人之思;我之所論,樁樁合乎國情之實,何罪之有?”頓時,考場里“嘩”地引起一陣騷亂。

  主考官想駁又駁不倒,氣得臉色鐵青,又怕事態(tài)擴大,可能會連累自己的烏紗帽,速令兩名差役把章太炎挾出考場。章的家人見狀,知道小少爺闖下大禍,將殃及老爺仕途,個個嚇得面如土色,而章太炎卻若無其事。

歷史人物故事3

  曹參死后,陳平做相國,都是漢高祖吩咐過的。

  公元前188年,二十三歲的漢惠帝死了。他沒生過兒子,呂太后叫孝惠皇后假裝有孕,到了時候,把后宮美人的嬰兒抱來,說是皇后生的,立他為太子。又怕嬰兒的母親泄露秘密,就把她殺了。這會兒太子即位,稱為少帝。太后替少帝臨朝,朝廷號令全由她發(fā)。

  這時候,朝廷中幾個支持她的大臣都死了。呂太后怕那班立過大功的將軍發(fā)生叛變,打算封呂家?guī)讉人為王。她先問右相王陵行不行。

  王陵說:“不行!高祖曾經(jīng)跟大臣們訂過盟約:‘不是劉家的人不得封王,沒有功勞的人不得封侯;誰不遵守這個盟約,天下人共同征伐他。’現(xiàn)在要封呂家人為王,這是違背盟約的!”

  太后聽了很不高興,又問左相陳平和太尉周勃,陳平和周勃回答說:“高祖平定天下,封自己的子弟為王;現(xiàn)在太后臨朝,治理天下,封自己的子弟為王,有什么不可以呢?”

  太后點點頭,才高興了。過了幾天,太后免了王陵右丞相的官職,讓他告老還鄉(xiāng);又封已經(jīng)過世的父親為宣王,大哥呂澤為悼武王,封侄兒呂臺為呂王,呂臺死后,他兒子呂嘉繼承為呂王。

  呂太后這么千方百計地把少帝立為皇帝,少帝并不感激她。公元前184年,少帝知道了母親被殺的事,像懂事又像不懂事地說:“太后怎么能殺我的母親?將來我長大了,一定要替我母親報仇!”

  這話傳到了呂太后耳朵里,她十分恐慌,就把少帝殺了。另外立小孩子劉弘為帝,也稱少帝。這兩個少帝即位的年代,歷史上都叫做太后臨朝,前后共八年。

  公元前181年秋天,呂太后生了重病,自己估計活不長。她把守衛(wèi)都城的南北兩支禁衛(wèi)軍交給自己的兩個侄兒呂祿和呂產(chǎn):封呂祿為上將軍,親自掌握北軍;讓呂產(chǎn)親自掌握南軍。她囑咐他們說:“封呂家人為王,大臣們都不贊成,我一死,他們可能作亂,你們帶兵守衛(wèi)宮殿,千萬別出去送喪,免得被人暗算。”她還立了遺囑:大赦天下,拜呂產(chǎn)為相國。

  呂太后一死,按制度下葬,呂祿、呂產(chǎn)都按呂太后臨死前的囑咐,沒有去送殯。他們準(zhǔn)備謀反,又怕周勃、灌嬰這些老臣,不敢馬上發(fā)動。朱虛侯劉章的妻子是呂祿的女兒。呂祿謀反的計劃,他女兒知道了,女婿也知道了。

  劉章馬上暗地里派人去告訴他哥哥齊王劉襄,叫他發(fā)兵從外面打進來,再約別的大臣為內(nèi)應(yīng),殺了呂家人,請他哥哥即位當(dāng)皇帝。齊王劉襄接到消息立刻發(fā)信給各諸侯,列舉呂家人的罪惡,號召大家發(fā)兵去征伐他們;他親自發(fā)兵往西進攻濟南。

  齊王發(fā)兵的警報到了長安,相國呂產(chǎn)慌忙派灌嬰為大將,發(fā)兵去抵抗。灌嬰帶領(lǐng)兵馬到了滎陽,對手下的將士們說:“呂氏一幫人帶著軍隊要奪取劉氏的天下。現(xiàn)在我們?nèi)スゴ螨R王,這正是幫著呂氏作亂!

  大伙兒都認為漢朝的'臣下不該幫著呂氏去打劉氏。灌嬰就派使者去告訴齊王,雙方都把軍隊駐扎下來,等待呂氏起兵造反,一同打進長安去。齊王同意了,也暫時按兵不動。

  呂祿、呂產(chǎn)準(zhǔn)備奪取天下,可是他們內(nèi)怕周勃、劉章,外怕齊、楚的兵馬,又怕灌嬰叛變。這時候,周勃名義上是太尉,可是兵馬全掌握在呂家的人手里。他當(dāng)初贊成太后封呂姓王,可怎么也不肯呂氏奪取劉家的天下。陳平也是死保劉家天下的人。周勃知道曲周侯酈商的兒子酈寄跟呂祿是好朋友,就和陳平相商,用計把酈商騙到家里,軟禁起來,逼著酈寄去勸呂祿交出兵權(quán)。

  酈寄只好以好朋友的身份去勸呂祿:“皇上叫太尉領(lǐng)北軍,叫您回到趙國去。現(xiàn)在還來得及,我勸您快把將軍的印交出來,要不然,大禍臨頭啦!”

  呂祿就依了他的勸告,交出了兵權(quán),走了。

  太尉周勃拿了將軍的大印,進了北軍軍營。他對士兵們說:“現(xiàn)在呂氏和劉氏起了紛爭,你們自己可以決定到底幫誰,凡是愿意幫助呂氏的,袒露右臂;愿意幫助劉氏的袒露左臂!”

  士兵們連想都沒想,全都脫去左衣袖,周勃就接收了北軍軍營?墒悄宪娺在呂產(chǎn)手里。陳平叫劉章去幫助周勃。周勃叫劉章監(jiān)督軍門,再傳達相國的命令,吩咐宮殿里的衛(wèi)士不準(zhǔn)呂產(chǎn)進宮。呂產(chǎn)不知道呂祿已經(jīng)離開北軍,他帶著一隊人馬,進宮去收玉璽。衛(wèi)士們守住殿門,不讓他進去。呂產(chǎn)還不明白底細,劉章帶領(lǐng)著一千名士兵已經(jīng)趕到,就把他殺了。呂產(chǎn)一死,呂氏的兵權(quán)全沒了。

  大臣們派劉章去告訴齊王,叫他退兵。灌嬰也從滎陽退兵回來。大臣們商議著立誰為帝呢?有的說立這個,有的說立那個,可是大多數(shù)的大臣們都認為,代王劉恒是高帝的長子,心眼好;代王的母親薄氏,小心謹慎,薄家又沒有勢力,不如立代王。

  大臣們一致同意,就派使者去代都(治所在今河北蔚縣)迎請代王。代王劉恒來到長安即位,就是漢文帝。

歷史人物故事4

  宋哲宗時司馬光受命主持朝政,為求行政革新,爰在自宅廳堂立一榜示,內(nèi)容大義如下:來訪諸親友,若發(fā)現(xiàn)國家施政有什么缺失,百姓有什么疾苦,可直接上奏朝廷;我將與有司商討后,擇其良議者面圣,并遵圣裁辦理。若發(fā)現(xiàn)我本人有什么過失,或是辦事不周的地方,也請大家直接指教,或是以書面交予門吏后轉(zhuǎn)給我,我一定警惕自省,改正缺點。關(guān)于升遷調(diào)動、訴訟獄政等方面的問題,請向朝廷上奏,我們一定會加以研討相關(guān)具體措施,并落實執(zhí)行。至于光臨舍下,而非屬上述情事者,請勿提出來。

  司馬光可謂是一個清廉、無私并重視利益回避的`典范人物。如果每個首長、主管,都能將告客榜示的內(nèi)容意旨放在心上,而不是講歸講、做歸做,相信久而久之,機關(guān)的廉能形象,自然可以獲致肯定。

歷史人物故事5

  請君入甕(周興)

  [釋義] 君:人的尊稱;甕:陶制的大壇子。一種口小腹大的大壇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別人的'辦法來對付她自己。

  [語出] 《新唐書?周興傳》:“初;興未知被告;方對俊臣食?〕荚唬'囚多不服;奈何?’興曰:'易耳;內(nèi)之大甕;熾炭周之;何事不承!〕荚唬'善!〈螽Y且熾火。徐謂興曰:'有詔按君;請嘗之。’興駭然汗;叩首服罪。”

  [正音] 甕;不能讀作“wēnɡ”。 [辨形] 君;不能寫作“軍”。 [近義] 以毒攻毒 以牙還牙

  [用法] 多用于書面語。一般作謂語、定語。

  [例句] “~"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成語故事] 唐朝女皇武則天,為了鎮(zhèn)壓反對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兩個最為狠毒,一個叫周興,一個叫來俊臣。他們利用誣陷、控告和慘無人道的刑法,殺害了許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則天手里,內(nèi)容竟是告發(fā)周興與人聯(lián)絡(luò)謀反。武則天大怒,責(zé)令來俊臣嚴查此事。來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興是個狡猾奸詐之徒,僅憑一封告密信,是無法讓他說實話的;可萬一查不出結(jié)果,太后怪罪下來,我來俊臣也擔(dān)待不起呀。這可怎么辦呢?苦苦思索半天,終于想出一條妙計。

  他準(zhǔn)備了一桌豐盛的酒席,把周興請到自己家里。兩個人你勸我喝,邊喝邊聊。酒過三巡,來俊臣嘆口氣說:“兄弟我平日辦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認罪,不知老兄有何辦法?”周興得意地說:“這還不好辦!”說著端起酒杯抿了一口。來俊臣立刻裝出很懇切的樣子說:“哦,請快快指教!敝芘d陰笑著說:“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找一個大甕,四周用炭火烤熱,再讓犯人進到甕里,你想想,還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來俊臣連連點頭稱是,隨即命人抬來一口大甕,按周興說的那樣,在四周點上炭火,然后回頭對周興說:“宮里有人密告你謀反,上邊命我嚴查。對不起,現(xiàn)在就請老兄自己鉆進甕里吧!敝芘d一聽,手里的酒杯啪噠掉在地上,跟著又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連磕頭說:“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歷史人物故事6

  【高漸離故事】

  荊軻刺秦王,失敗身死。沒有一個人能懂荊軻,也沒有一個人敢為荊軻復(fù)仇。就連當(dāng)初任用荊軻的太子丹,最后也被自己的父親處死獻于秦。

  歷只有一人,記得荊軻,懂得荊軻,敢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顧性命為荊軻復(fù)仇,那就是高漸離。

  高漸離這個名字到了今日,為人所熟知更多的因為熱門手游《王者榮耀》有這樣一個英雄。大家只知道高漸離是個彈著琴的法師,輸出還不錯,卻不知道歷的高漸離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說實話,挺遺憾的。

  高漸離是戰(zhàn)國時期燕國人,是位琴師同時也是位刺客。不過高漸離這個刺客比較特殊,因為在史記中刺殺秦王的刺客中,只有高漸離這一例,不為權(quán)勢也不為權(quán)貴驅(qū)使,僅僅是為了給好友荊軻復(fù)仇而行刺。

  高漸離敢于舍棄性命復(fù)仇,就可以得知與荊軻感情有多深厚了。用咱們今天的話來說,頗有些“好基友,一生一起走”的意思。

  荊軻剛到燕地之時,結(jié)交了善于擊筑(古代弦樂器,頸細肩園,中空,十三弦)的高漸離。兩人志趣相投,很快就成為知己。

  據(jù)說荊軻嗜好喝酒,有一天與高漸離連同狗屠在燕市喝酒。酒至酣處,高漸離擊筑,而荊軻也站起來高歌和之。兩人相視一笑,快樂無比,一會兒又相對哭泣流淚,旁若無人。

  他們一定是知己,知道對方的喜悅,也知道對方的傷心,才能在情感上有共鳴。

  秦統(tǒng)一六國的腳步加快,燕已經(jīng)無法抗衡,最終太子丹找到了荊軻,請求他前往刺殺秦王。荊軻既然是太子賓客,受太子恩惠,沒有不答應(yīng)的。

  當(dāng)荊軻前往刺秦之時,太子丹并知道此事的賓客都來到易水邊相送。高漸離也來了,他擊筑為荊軻送行,荊軻再次高聲以和。也許知道這是最后一次了,荊軻的歌聲直入人心,悲壯無比。

  在座的士子都相顧垂淚,后又上前一步高唱道:“風(fēng)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卑殡S著歌聲相送,荊軻乘車離去,再沒有回過頭。

  荊軻刺秦王失敗,荊軻死,而燕國也開始承受秦王的怒火。燕王喜為了保全國家,殺掉太子丹請求秦王息怒。但是秦王根本沒有停止的意思,“詔王翦軍以伐燕”。用了五年的時間滅掉燕國,俘虜燕王喜。

  太子丹的賓客和荊軻的朋友,都被秦王驅(qū)逐斬殺。高漸離隱姓埋名,成為一名酒保,到宋子家工作。當(dāng)時宴會擊筑是常事,高漸離聽到宴會的擊筑聲,最終沒有忍住指點。

  高漸離一看就是懂音樂的人,于是侍從告知宋子。宋子命高漸離前來擊筑,一座稱善,前來擊筑,一座稱善,賜酒。高漸離知道自己隱瞞不下去了,于是“出其裝匣中筑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舉座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使擊筑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有一個十分善擊筑的賓客,不知道怎么傳到秦王耳中。秦王命高漸離來擊筑,有人認出了他。秦王知道他是荊軻的好友,害怕他為荊軻復(fù)仇,于是雖然讓他為自己擊筑,卻也命人戳瞎了高漸離的雙眼。

  高漸離瞎了眼擊筑,仍然滿座皆驚。因為他沒有其他動作,漸漸的能在靠近秦王的位置上演奏。等到時機成熟之時,他在筑中灌滿鉛,在秦王賞樂之時,拿起筑直擊秦王頭顱。

  高漸離最后當(dāng)然失敗了,而他自己也丟了性命。但是這種不為名利權(quán)貴,只為好友復(fù)仇的“義”,仍然讓人佩服。

  【李泰寵冠諸王】

  李泰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兒子,史載寵冠諸王,大意是說李泰在所有兒子中是唐太宗寵愛的。能讓史官說出這番話,還記錄下來,那么李泰的受寵應(yīng)該就是實打?qū)嵉牧。那么李泰到底有多受寵呢?/p>

  在李世民還沒有登基之前,李泰就被祖父李淵封為衛(wèi)王,承李元霸之位。李世民繼位之后,年僅9歲的李泰改封越王,此后開始了他寵冠諸王的人生。

  李泰年長,按照規(guī)矩是要前往封地的。但是因為李世民舍不得這個兒子,所以李泰一直留在京中。而李泰并不是白身,不僅身在王位,并且身上扛了很多頭銜,全都是實權(quán)在握的`官職。

  有了官職是不是要去任地了,但是李世民卻還讓李泰不之官。也就是說雖然身在官位手握大權(quán),卻不用前去任地。

  李泰不去任地,唐太宗就下令在東都洛陽“并坊地”以賜兒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還占了“東西盡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畝”,李泰于此處為池、池與洛河之間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稱“都城之盛”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二景。

  除此之外,還有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頃,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園,也被唐太宗賜給了李泰。

  據(jù)說李世民一天沒有見到李泰都想念的很,每天都會召見李泰。如果因為有事兒不能見面,也會讓專門馴良的一只叫“將軍”的白鶻送信,一天要往返數(shù)次。

  李泰生的有點胖,讓唐太宗有些擔(dān)心。但是他的擔(dān)心和一般父母的擔(dān)心不同,別的父母可能會擔(dān)心肥胖影響身材體格。而李世民是擔(dān)心自己的兒子走路太累,上朝太累,所以為此下令允許李泰乘小轎子上朝。

  李泰長子李欣,也因為父親的受寵,而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對待。四歲的時候李欣便被接到宮中教養(yǎng),被養(yǎng)在長孫皇后身邊。長孫皇后待他猶如親子,一直等到弱冠之年才去了封地。

  李世民還曾經(jīng)多次為了李泰和他重視的大臣對上,其中就包括魏征和房玄齡等人。據(jù)說與魏征、房玄齡等不合的官員,上報唐太宗,說魏征和房玄齡經(jīng)常私下談?wù)摾钐┑牟皇恰?/p>

  李世民聽了之后,當(dāng)即大怒,絲毫懷疑也無,直接讓人將為魏征等宣進宮中。也不聽魏征等人的說法,搶先就對兩人一陣痛罵。

  李泰受寵,寵俸優(yōu)渥,就連朝中大臣都看不過去了。曾經(jīng)多次上諫,請求唐太宗不要過度。但是卻唐太宗卻都置之不理,該如何寵李泰就如何寵。

  而唐太宗賜給李泰的東西之中,經(jīng)常會有許多連太子也不能使用的東西,這些都被太子李承乾看在眼里。

  李泰因為唐太宗的過度寵愛,生出錯覺。認為只要除掉自己占了太子之位的兄長,那么自己就一定是下一任儲君。所以此后李承乾和李泰兩人對上,以至于演變成兄弟相爭。最后將李承乾逼上謀反,失去太子之位。

  其實李承乾也是唐太宗寵愛的兒子,并且程度不下李泰。但是唐太宗對兩人的寵愛卻有所不同,李承乾因為是帝國未來繼承人,所以李世民注重教育和培養(yǎng)。但是李泰卻只是一位王爺,以后不繼承自己的江山,所以李世民就當(dāng)作普通孩子寵愛。有什么好東西都想到給他,不怕他學(xué)壞。

  李世民絕對想不到有一天,自己寵愛的兒子們會因為帝寵,而鬧翻以至走上絕路。

歷史人物故事7

  曹操:

  1.誤殺呂伯奢:

  最為民間所不滿意的是曹操說了這樣一句話:

  寧肯我負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負我。所以一個人寧肯自己對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讓天下的人對不起自己,這個人就太壞了,所以老百姓討厭曹操。那么我們就要搞清楚這個事情是事實,還是不是事實;如果不是事實,那豈不是一樁冤案嗎;如果是冤案的話,我們豈不是就該給曹操平反嗎。那么這個事情史書上的記載是矛盾的,大體上是這樣一個故事:

  就是曹操因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從京城里逃出來,路過了他一個老朋友家,這個老朋友的名字叫呂伯奢,曹操到呂伯奢家里的時候呂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發(fā)生了曹操殺呂伯奢一家的慘案。

  2.華容道:

  說寫赤壁戰(zhàn)前,諸葛亮算定曹操必敗走華容,且夜觀天象,曹操不當(dāng)身亡,考慮到曹操與關(guān)羽有恩,于是派關(guān)云長把守華容道,留個人情與關(guān)羽做。

  曹操果然由烏林向華容道敗退,并在途中三次大笑諸葛亮、周瑜智謀不足,未在險要處暗設(shè)伏兵。然而,一笑笑出趙子龍,多虧徐晃、張郃二人雙敵趙云,才使曹操得以逃脫;二笑笑出張翼德,又是張遼、徐晃二將抵擋張飛,使曹操再次脫險;三笑非同小可,笑出了關(guān)云長,且又在有一夫當(dāng)關(guān)之險的華容狹路上,加之曹軍幾經(jīng)打擊,此時已無力再戰(zhàn),無奈,曹操只得親自哀求關(guān)羽放行,關(guān)羽念舊日恩情,義釋曹操,使曹操得以回到江陵。

  諸葛亮:

  1.三顧茅廬

  劉備屯住新野時,自知蹉跎半生之緣由是身邊雖有關(guān)羽,張飛等猛將,而無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之謀士,便禮儀賢下士,尋求良輔。在司馬徽和徐庶的薦舉下,劉備與關(guān)羽,張飛便來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

  第一次來到茅廬時,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見亮好友崔州平;數(shù)日后,劉、關(guān)、張頂風(fēng)冒雪,二顧茅廬。途中,遇亮好友石廣元,孟公威。到達茅廬,只見亮弟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備留下一箋,表達傾慕之意。返回時,在隆中山下小橋邊遇見亮岳父黃承彥;過了一段時間,劉備與關(guān)羽、張飛三顧茅廬,適逢亮在家,但晝寢未醒。劉備吩咐關(guān)、張在門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階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見。[ 三顧堂:

  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作《隆中對》的紀念堂。]

  2.孔明沖撞恩師

  諸葛亮在水鏡先生那學(xué)了3年。先生說明天考試。許多學(xué)生都去背東東.就諸葛亮不背.第二天。先生說誰要是經(jīng)過允許出了水鏡莊,就可出師了。許多學(xué)生都傻了。諸葛亮卻在睡覺?荚嚳旖Y(jié)束了。諸葛亮一把抓住了水鏡先生的衣角,并說你這老書呆子出歪題為難我們,快還3年學(xué)費來。于是司馬徽就把他趕出去了。他拿了木棍跑到老師那,跪倒地上說,方才為了考試不得已沖撞恩師,罪該萬死,弟子愿受重罰.水鏡先生把他扶起后,說你可以出師了。

  袁紹:

  1. 袁紹與公孫瓚戰(zhàn)于磐河,公孫瓚敗,被趙云所救,趙云因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棄之而投奔公孫奔公孫瓚。公孫瓚不重用趙云。

  劉、關(guān)、張前來助公孫瓚,與趙云相見,甚敬重,不忍相離。

  2. 操從郭嘉計領(lǐng)二十萬軍分五路下徐州東征劉備。備使孫乾往河北見袁紹,紹因五子患疥瘡而不愿趁操出兵入許昌。

  張飛獻計劉備劫操寨,中計,張飛敗走至芒碭山上去了。劉備往青州投袁紹。

  操愛云長武藝,欲計取之于下邳。

  劉備:

  1.劉備的勢力不斷壯大,引得東吳孫權(quán)寢食難安,于是密謀周瑜設(shè)下"東吳招親"的鴻門宴.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劉備攜著趙云來到江東.一到南徐,劉備即用樹上開花大造輿論,讓吳國太插手此事,以致弄假成真.等到后來,孫權(quán),周瑜想軟硬皆施扣住劉備時,劉備使出瞞天過海之計,智激孫夫人,阻退追兵,解除圍困,得以順利逃脫.最終,孫權(quán)落了個賠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場.

  2.禮賢下士,尊重人才.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軍閥混戰(zhàn),曹操,孫權(quán)廣發(fā)檄文,招納人才.劉備,流落在民間的"龍子龍孫",在對自己的政治生涯進行認真反思,并接受"水鏡先生"司馬徽的批評后,奮起直追,表現(xiàn)尤為突出.

  先看"伐樹望徐".徐庶,作為第一個投到劉備麾下的比較有文才武略的人物,一見劉備,便被劉備坦誠相待,拜為軍師,委以指揮全軍之職.樊城大戰(zhàn),先后打敗呂氏兄弟和曹仁,讓徐庶大展鴻圖,大出風(fēng)頭.而當(dāng)徐庶得知母親被曹操囚禁,辭別劉備時,劉備送了一程,又送一程,"凝淚而望,卻被一樹林隔斷,玄德以鞭指曰'吾欲盡伐此處樹木.'眾問何故.玄德曰:'因阻吾望徐元直之目也."如此難以割舍,不難看出,劉備對人才的重視和渴望人才的來歸.

  關(guān)羽:

  1.千里走單騎:

  關(guān)哥哥和劉備同志走散了,暫時跟著曹操混。后來得到了老劉的消息,于是不遠千里,騎上小赤兔,帶著兩個嫂子找老劉去了。

  2.過五關(guān)斬六將:

  找老劉的路上,有五個關(guān)隘,各有一將把守。老關(guān)過了五個關(guān),殺了五個將。為什么說斬六將呢?因為第五個關(guān)的守將是秦琪,他被老關(guān)干掉后,其舅舅蔡陽怒了,追老關(guān)要報仇。于是老關(guān)把他一起砍了。所以就是斬六將。

  張飛:

  1.桃園三結(jié)義

  民間俗傳三國時劉備、關(guān)羽、張飛在桃園結(jié)拜兄弟!度龂萘x》第一回:

  “飛曰:

  ‘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dāng)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jié)為兄弟,協(xié)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云長齊聲應(yīng)曰:

  ‘如此甚好!稳,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說誓曰:

  ‘念劉備、關(guān)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jié)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侍旌笸,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誓畢,拜玄德為兄,關(guān)羽次之,張飛為弟!焙笏鞛榻Y(jié)拜兄弟,共同謀事的.典故。

  2.粗莽好酒不恤下 手下作亂飛遇害

  張飛大意失徐州,事后當(dāng)然后悔不已;乜磿l(fā)覺張飛性格中的弱點。張飛自告奮勇要守徐州,劉備說:

  “你守不得此城,你一者酒后剛強,鞭撻士卒;二者做事輕易,不從人諫。吾不放心。”此一句話很全面地總結(jié)了張飛的弱點。果然,保證不喝酒的張飛,有一天竟然要眾官暢飲,并強要曹豹喝酒,也不聽陳登的勸阻。醉后更是鞭打不肯喝酒的曹豹。曹豹變心,竄同呂布,自己做內(nèi)應(yīng),于是徐州失守。劉備顧念兄弟之情制止張飛自刎。然而如果有人欲殺張飛,豈是別人能制止得了?張飛急欲為關(guān)羽報仇,要手下限日完成任務(wù),手下兩員末將范疆、張達乞求寬限些時日,張飛氣急敗壞將他們各鞭五十,還要他們按時完成任務(wù),并說要不殺他們二人示眾。范疆、張達自覺背逼上絕路,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于是張飛遇難?梢哉f張飛是死在了自己手中,讓人替他不值。

  董卓:

  1.“董卓率兵入京”

  何進不聽曹操之勸,從袁紹計,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涼刺史董卓得詔進發(fā),何進中十常侍之計入宮被斬,袁紹、曹操入宮殺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陳留王,去北邙山,閔貢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橫行就都,欲廢少帝立陳留王,遭荊州刺史丁原等反對,丁原領(lǐng)義兒呂布討卓,李肅為卓說呂布投卓為子。

  2.董卓進京

  漢末,宦官與外戚專權(quán),互相殘斗。黃巾軍起義后被誅滅,何進為大將軍得軍權(quán),殺死不少宦官,但由于有些宦官受何進妹妹何太后的庇護,何進未能殺之。又有人勸解何進:

  大將軍剛剛輔佐新君,應(yīng)該行仁義,不宜多殺。所以何進就想借助外兵之手除掉心腹大患,就招董卓進京了。后何進被誆入宮中被宦官殺死,董卓入京就是虎狼之師入了羊群......

  孫策:

  1.不計前嫌,重用祖郎、太史慈等降將。

  孫策當(dāng)年到曲阿募兵,好不容易才招到數(shù)百人。但被涇縣大帥祖郎襲擊,人馬散盡,本人也險些丟了性命。后來,孫策占據(jù)江東,袁術(shù)派人送給祖郎日J綬,讓他聯(lián)絡(luò)山越,對付孫策。孫策率兵親往征討,在陵陽縣擒獲祖郎。祖郎惶懼,孫策安慰他說:

  “當(dāng)年你襲擊我,刀都砍在我的馬鞍上了。如今我創(chuàng)軍立事,拋棄舊怨,對天下人都一樣,不但你一人。你不要害怕。”祖郎叩頭稱謝。孫策任命他為部下賊曹。

  太史慈當(dāng)年曾在神亭與孫策搏戰(zhàn)。后來,也被孫策擒獲。孫策解其束縛,拉著他的手問:

  “寧識神亭時邪?若卿爾時得我云何?”太史慈坦言:

  “末可量也 !睂O策大笑:

  “今日之事,當(dāng)與卿共之”(《三國志·吳書·太史慈傳》)。說完,立即任命他為門下曹;剀姇r,孫策命祖郎、太史慈為前導(dǎo),軍中引以為榮。后來,孫策還曾派遣太史慈去安撫劉繇部下,對太史慈深信不疑。事俱在太史慈傳中。

  2.撫視孤寡,不欺弱者。

  孫策攻克皖城,袁術(shù)妻兒老小寄住在此,均被俘獲。孫策對他們體恤撫慰,下令不得侵擾。后來收復(fù)豫章,又收拾安排劉繇的喪事,且很好地看顧他的家屬。天下士大夫因此對孫策大加稱譽。

  張遼:

  1.智平叛亂

  時荊州未定,(曹操)復(fù)遣遼屯長社(地名)。臨發(fā)(出發(fā)前),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全軍一片混亂)。遼謂左右曰:

  “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譯文:

  別慌,這不是全部的人馬,一定是幾個人帶頭的小叛亂,想要用火燒造成混亂罷了)”遼將(親自率領(lǐng))親兵數(shù)十人,中陣而立。“乃令軍中,其不反者(無意造反的人)安坐!庇许暥(不一會),即得首謀者殺之。

  2.勇登竣險

  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發(fā)生叛亂),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分兵兩路討伐)。(梅)成偽降禁,禁還。成遂將其眾就蘭(兩隊叛軍合二為一),轉(zhuǎn)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余里,道險狹,步徑裁通,(陳)蘭等壁其上(據(jù)險而守)。遼欲進,諸將曰:

  “兵少道險,難用深入。”遼曰:

  “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彼爝M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太祖論諸將功,曰:

  “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

  趙云

  1.長坂坡

  劉備逃奔江陵,于當(dāng)陽長阪被曹操大軍所追,妻兒都在亂軍中失散。趙云乃匹馬單槍,闖進曹操萬軍之中,陸續(xù)救出糜竺、簡雍、甘夫人等,最后尋到糜夫人,但糜夫人已身受箭傷,乃將幼子阿斗托給趙云,自己投井而死。趙云懷抱阿斗,奪得寶劍,奮力血戰(zhàn)得脫,將阿斗交還劉備。劉備卻將阿斗摔在地上說“為此孺子幾乎損我一員大將”,趙云為之感泣。

  2.截江奪斗

  孫權(quán)乘劉備入益州時,用張昭之計,假稱吳國太染病,派心腹周善到荊州接孫夫人歸吳,并囑她帶回劉備之子阿斗,以作人質(zhì)。孫夫人不疑,乃懷抱阿斗登船歸吳,趙云駕船趕來,力勸孫夫人留下阿斗,夫人不從,趙云乃奪回阿斗,此時張飛亦駕船趕到,乃殺死周善,和趙云一起帶阿斗回荊州。

歷史人物故事8

  歷史上的楊貴妃,如我們所知的,有“羞花”的容貌,有傾國傾城之資,有驚為天人的氣質(zhì),精通音律,能歌善舞,是唐朝出色的音樂家,舞蹈家。也正是因為楊玉環(huán)精通音律,才能和唐玄宗有共同的`愛好,有共同的話題,而楊玉環(huán)更是以一曲霓裳羽衣曲驚艷四座,成為大唐第一美人。

  關(guān)于楊玉環(huán),我們最關(guān)心的莫過于她的兩次感情,第一次是和壽王李瑁,楊玉環(huán)曾是壽王妃;第二段則是和她的公公唐玄宗李隆基。我們好奇的是楊玉環(huán)和李隆基的愛情究竟是不是真的?傳說二人共浴華清池時,李隆基和楊玉環(huán)共吟出了“在天愿為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而李隆基更是對楊玉環(huán)三千寵愛在一身,更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為證,可見二人感情有可能是真的。

  而大家更好奇的,可能就是有關(guān)楊玉環(huán)的生死之謎。史料上記載,安史之亂后,楊玉環(huán)為了保全李隆基一代明皇的形象,選擇在馬嵬坡自縊而死,可是后人知道,馬嵬坡的貴妃墓只是個衣冠冢;也有人猜測,楊玉環(huán)被李隆基送去了東瀛,可是東瀛的兩座貴妃墓中,只有兩座佛像。所以直到現(xiàn)在,楊貴妃的死都是個謎。

歷史人物故事9

  沆瀣一氣(崔沆、崔瀣)hàng xiè yī qì

  [釋義] 沆瀣:夜間的水氣。這里指唐僖宗時;擔(dān)任主考官的崔沆;錄取了一個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開玩笑;將他倆的單名連起來是“沆瀣”兩字。指“沆”、“瀣”兩人連成一氣。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

  [語出] 宋?錢易《南部新書》:“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談?wù)叻Q'座主門生;沆瀣一氣!

  [正音] 沆;不能讀作“kēnɡ”或“kànɡ”。

  [辨形] 沆;不能寫作“沉”;氣;不能寫作“起”。

  [近義] 狼狽為奸同流合污 [反義] 志同道合 肝膽相照 精成團結(jié)

  [用法] 含貶義。比喻氣味相投的人結(jié)合在一起。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jié)構(gòu)] 主謂式。

  [例句] (1)日本入侵者和偽軍~;鎮(zhèn)壓抗日英雄。

  (2)這兩個人;一個尖酸;一個刻。弧;到處惹是生非。

  [成語故事]

  隋唐時,讀書人要做官,都要經(jīng)過科舉考試。唐僖宗當(dāng)政期間,在京城長安舉行了一次考試,各地已經(jīng)取得一定資格的讀書人,來到長安應(yīng)考。在眾多的'考生中,有個叫崔瀣的很有才學(xué),考下來自己感覺也不錯,就等著發(fā)榜了。主持這次考試的官員名崔沆。他批閱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覺得好,就把地錄取了。發(fā)榜那天,崔瀣見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興。按照當(dāng)時的習(xí)俗,考試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門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試及第的人的座主,大家都尊稱他為恩師。發(fā)榜后,門生要去拜訪恩師。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為座主,見到崔澀瀣這位與自己同姓的門生;顯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來是一個詞。表示夜間的水氣、霧露、于是,愛湊趣的把這兩個字合在一起編成兩句話:“座主門生,沆瀣一氣!币馑际牵麄儙熒鷥扇讼笫且归g的水氣、霧露連在一起。

歷史人物故事10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這是他的詩句,他愛好游山玩水,給人們留下了一篇篇千古佳文,被人們稱之為“詩仙”,他就是李白。

  李白在我的眼中,是個聰明絕頂,才華橫溢的人,然而唐玄宗只讓他侍詔翰林,做文字侍從之臣,當(dāng)時,皇帝沉溺楊玉環(huán)的美色之中,不管百姓之疾苦,國家之安康,都在李白的詩中流露出來了。

  有才華卻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長風(fēng)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笨沼幸簧聿湃A,卻遇不到懂“我”之人,不能才盡其用。

  我眼中的李白,是個愛寫山水詩的人,“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這些都是用夸張手法寫的,因為這些詩句,他寫的詩成了浪漫派的風(fēng)格,字里行間,處處灑脫。

  李白剛奔花甲就與世長辭了,一顆古文學(xué)之星隕落了,但人雖已經(jīng)離世,但卻給人們留下了永傳不朽的詩句。

歷史人物故事11

  豐子愷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藝大師。他的文章生動坦誠,漫畫多以兒童作為題材。他本人就葆有一顆善良、童真的心。

  豐子愷共有7個子女。他在漫畫里畫得最多的是大女兒阿寶。有一回,阿寶拿了一雙軟軟的新鞋子,并脫下自己腳上的那雙給凳子穿上了,還得意地叫:阿寶兩只腳,凳子四只腳。她母親連忙喊:別弄臟了襪子!然后立刻把阿寶抓到藤榻上,動手毀壞她的創(chuàng)作。豐子愷卻很贊同女兒的調(diào)皮,反倒覺得自己的太太何等煞風(fēng)景且野蠻。

  除了喜歡自己的孩子,豐子愷也很喜歡和鄰居家的小孩打交道。

  芳芳剛上小學(xué)的那段日子,爸爸媽媽因為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家里,一個偶然的機會,豐子愷得知她午飯沒有著落,便欣然邀請她到家里共進午餐。

  豐子愷的慈祥、親切和幽默使這個認生的女孩很快就融入了這個溫暖的家庭。豐子愷帶著芳芳和萍萍熟悉日月樓的上上下下,給她們看他在日本留學(xué)時從當(dāng)?shù)貛Щ貋淼母鞣N日本漫畫書以及各種畫集。

  在工作之余,豐子愷常常會從口袋里掏出小本子,生動地速寫出姐妹倆聽女兒豐一吟講故事時的.聚精會神、初學(xué)打毛線時的笨拙滑稽、逗阿咪(家貓)玩耍時的笑逐顏開以及妹妹坐在痰盂上梳頭扎辮的天真可愛畫面妙趣橫生,帶給孩子們無盡的歡快和驚喜!

  一次,女兒豐一吟帶著外甥、外甥女、芳芳和萍萍一同出去春游;氐饺赵聵呛螅⒆觽兣d奮得嘰嘰喳喳講個不停,惹得豐子愷從樓上的工作室下來看熱鬧,聽孩子們七嘴八舌的描述。此時,豐一吟開始教唱《送別》,不料唱到一半被豐子愷制止了,他對女兒說:小孩子哪懂什么知交半零落啊,我給他們另外寫一個!一時興起的豐子愷沉思片刻后,張口就哼唱起新版《送別》來:星期天,天氣晴,大家去游春,過了一村又一村,到處好風(fēng)景。桃花紅、楊柳青,菜花似黃金,唱歌聲里拍手聲,一陣又一陣。

  充滿童趣的歌詞不必解釋,孩子們一聽就完全懂了。這首詞,后來配上朗朗上口、優(yōu)美動聽的樂曲,于是豐家老小百唱不厭。除了這一首,豐子愷還會教孩子們唱其他兒歌。

  豐子愷的童真正是來自同這些孩子們長期的相處,也更是來自他愛孩子的那顆心。

歷史人物故事12

  唐敬宗寶歷年間,亳州一帶傳說出產(chǎn)圣水,有病的人喝了以后立即痊愈。于是從洛陽到長江以北幾十個郡的人,爭相捐錢取水,亳州人獲利上千萬錢。消息不斷傳遞,就像真的一樣。當(dāng)時李德裕在浙西任職,他叫人在市集上用鍋盛上圣水,放五斤豬肉進去煮。宣言道:“如果真是圣水,豬肉就應(yīng)該沒有任何變化!辈痪弥,肉煮熟了。從此人心稍微安定一些,妖言也就在不久以后平息了。

  謠言生事,在中國歷史上時常出現(xiàn),往往造成規(guī)模不小的震蕩。美國漢學(xué)家孔飛力寫過一本《叫魂》,就是取材于乾隆時期的真實歷史事件,此事牽動了整個國家機構(gòu),波及華北和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出現(xiàn)這類事件,與中國歷史的`獨特架構(gòu)有關(guān),因為中國傳統(tǒng)上官民劃分很嚴格,百姓基本上處于自治之中,但是又極其缺乏教育資源,人格單一,比較容易受謠言的影響。遇到這種事件,最忌諱興師動眾,使用強權(quán)彈壓,《叫魂》中乾隆帝就是這樣主導(dǎo)了一幕鬧劇。李德裕很鎮(zhèn)定,認識到此類事件只是針對民眾的心理層面,所以無須大動干戈,只要消除民眾心中的迷惑,用科學(xué)的方法來證偽,謠言就會不攻自破。

  李德裕的手法中,值得我們推敲的是如何利用公共政策解決特殊問題。謠言生事屬于“私”的范疇,最好的方法是將問題擺到臺面上,用正常的方法解決。這樣處理,所耗費的人力和物力是比較合算的。相反,如果換一種手法,很可能會亂上添亂,耗費很大不說,收效也無法令人滿意。

  統(tǒng)籌全局者忌諱自亂陣腳,處理緊急事務(wù)盡可能運用正常的手段。

歷史人物故事13

  一提起諸葛亮和司馬懿,人們都知道是三國時的冤家對頭,可傳說他們小時候還是同窗學(xué)友呢。

  那是東漢末年,**腐敗,群雄競起,天下大亂。他們的老師是個極有才學(xué)的人,不愿意在朝里當(dāng)官,隱居在僻野山林,一心想教出幾個好學(xué)生,將來好安邦定國,拯救天下百姓。諸葛亮、司馬懿的父親和這位老師相好,都將自己的孩子托付給他。這兩個孩子聰明伶俐、勤奮好學(xué),老師很喜歡他倆,悉心指教。他倆的學(xué)業(yè)進展很快,不相上下。

  這位老師有一部奇書,是先人秘傳。這書里天文地理、用兵布陣、治國安民等策略,樣樣俱全,誰得到了它,就能干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yè),真是天下第一奇書,因此人們又叫它“天書”。這位老師年過花甲,膝下又無一男半女,為此就打算把這書傳給一個心愛的學(xué)生?墒莾蓚學(xué)生究竟傳給誰呢?當(dāng)時諸侯割據(jù),群雄紛爭,要是把書傳錯了人,豈不誤國害民,違了自己的心愿。因此,老師一直猶豫著,沒有決定究竟傳給哪個學(xué)生。他更細心地觀察著兩個學(xué)生的品德志向。諸葛亮和司馬懿也都知道老師有一部奇書,都很想得到這部書,為此也都更加殷勤待師,苦學(xué)苦讀,以求老師喜愛,賜贈奇書。

  一天,老師領(lǐng)著他倆到房后的小山頭上,講述山川地理、用兵布陣之法。對面的山崖上有個樵夫在砍柴,不慎跌下了山崖。師徒三人一見,同吃一驚。老師猛一閃念,繼續(xù)不動聲色地講述。司馬懿也就安然地聽著。諸葛亮卻飛步跑下山坡,扶起受了重傷的樵夫,察看了傷勢,迅速在周圍找了幾樣草藥,嚼碎后敷在傷口上,又把自己的衣襟撕下來,扎好了傷口。這時,老師若有所悟地點了點頭,才領(lǐng)著司馬懿下山,幫助諸葛亮把樵夫送回了家。

  又過了一段時間,諸葛亮接到一封家書,說是他父親病重,想讓他回家去看看。諸葛亮隨即含淚辭別了老師學(xué)友,匆匆回家去了。歸家不久,父親就去世了。他含悲忍痛,細心料理了父親的喪事,又在父親墳前盡孝過了“五七”,才回到老師的`身邊。說來也巧,幾天以后,司馬懿也接到一封家信,說是他母親病重,思子心切,想讓他回家見一面?墒撬抉R懿怕他走后老師把奇書傳給諸葛亮,就推三推四回了一封信,終于沒有回家去。老師嘆息地搖了搖頭,心里也就暗暗地拿定了主意。

  一個多月后,老師偶感風(fēng)寒病倒了。兩個學(xué)生守在床前,煎湯熬藥,細心照料。怎奈老師年邁體弱,病勢一天天沉重起來。一天,諸葛亮出外給老師挖草藥,司馬懿在床前伺候。他見老師昏迷不醒,就偷偷溜進老師的書房,東扒西找,終于找到了一個小箱子。他偷著打開一看,果然是那部奇書。正在這時,聽到老師喊他,他來不及細看,心想,老師近來更偏愛諸葛亮了,要是等下去,這部奇書肯定到不了自己手里,F(xiàn)在書已到手,此時不走,更待何時?他沒理會老師的呼喊,偷偷地背起箱子逃跑了。

  等諸葛亮采藥回來,老師睜開了雙眼,讓諸葛亮把自己扶下病榻,揭開下邊的夾層,取出一個黃包袱,雙手交給諸葛亮,又深情地看了諸葛亮一眼,輕聲囑咐道:“我死后,房尸同焚,速走他鄉(xiāng)!闭f罷,就閉上了雙眼。

  諸葛亮遵照老師的囑咐,忍痛燒了房子和老師的尸體,背起黃包袱,立即歸家,隨叔父到了南陽,隱居在隆中,潛心攻讀起來。

  再說司馬懿逃回家里以后,打開箱子細看盜來的奇書。翻到后邊一看,只見上面寫著四句話:“定國須愛民,盡孝奉雙親。兩者皆相悖,怎做傳書人?”這才知道盜來的原來是部假書。他惱羞成怒,隨即帶人趕到老師的住地,誰知那里早已變成一片瓦礫了。

歷史人物故事14

  蒙武——與王翦率軍滅亡楚國

  家世背景

  蒙武出身于武將世家,其家族原本是齊國人。蒙武的父親蒙驁在秦昭襄王在位時期(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從齊國來到秦國侍奉秦昭襄王,官至上卿。

  斬將滅楚

  秦始皇二十三年

 。ǔ踟撈c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始皇任命蒙武擔(dān)任副將,派遣蒙武跟隨主將王翦率領(lǐng)六十萬大軍攻打楚國。秦軍與楚軍在蘄地交戰(zhàn),秦軍大敗楚軍,追擊到蘄地南部時,斬殺楚國軍隊將領(lǐng)項燕,楚軍因此潰敗逃亡,秦軍乘勝奪取楚國的一些城鎮(zhèn)。

  秦始皇二十四年(楚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蒙武再度與王翦率領(lǐng)軍隊攻打楚國,秦軍擊敗楚軍,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攻占楚國全境,滅亡楚國,并在楚地設(shè)置楚郡。

  主要成就

  蒙武是秦國著名將領(lǐng),曾先后與王翦兩次率軍攻打楚國,皆擊敗楚軍,斬殺楚軍將領(lǐng)項燕,俘虜楚國國君楚王負芻,滅亡楚國。

  歷史評價

  司馬貞《史記索隱》:“蒙氏秦將,內(nèi)史忠賢!

  史籍記載

  《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

  《史記·卷八十八·蒙恬列傳第二十八》

  《資治通鑒·卷七》

歷史人物故事15

  孟嘗君姓田,名文。他的父親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的異母弟弟。因為孟嘗君的生日是五月初五,按照當(dāng)時的習(xí)俗,說這樣的孩子一旦長得跟門框一樣高了,對他的父母是十分不利的。于是,父親便想把他扔掉,可是母親舍不得,堅持著把他養(yǎng)大了。

  長大后,他問父親為什么不要自己,父親不耐煩地說出緣由。不曾想,孟嘗君的一番話令父親大吃一驚。孟嘗君說:“人生究竟是受制于天呢,還是門框?如果受制于天,那你再憂慮也是沒有用的,如果受制于門框,那就把門框抬高就是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孟嘗君的才能越來越顯現(xiàn)出來,父親也拋棄了偏見,讓他主持家政。父親去世后,他接替了父親的爵位及封地。

  孟嘗君的門下有三千多門客,他們無論出身貴賤,只要到了孟嘗君這里,都能受到相同的待遇。

  秦昭公聽說了孟嘗君的名氣,就邀請他到咸陽去,說是要拜他為丞相。孟嘗君的門客們知道后,都極力反對,可是,孟嘗君猶豫一番,最終還是到秦國去了。秦昭公親自歡迎他,孟嘗君則把一件純白的銀狐皮衣送給秦昭公作見面禮,秦昭公十分高興,命人把它藏在內(nèi)府的庫里。

  秦昭公本來真心打算拜孟嘗君為丞相,可是,他的大臣說:“這個人是齊國的貴族,手下又有那么多的門客,他當(dāng)了丞相,一定事事先替齊國著想,哪里還會想著我們秦國呢?”

  秦昭公一聽,有些后怕,馬上把孟嘗君軟禁起來。

  孟嘗君后悔沒有聽取門客們的意見,冒險到秦國來。到了這時,只得想方設(shè)法地逃出去。他打聽到秦王身邊有個受寵的.妃子,便托人向她求救。那個妃子叫人傳話說:“叫我救你們并不難,不過我也希望能有一件銀狐皮衣!

  皮衣只有一件,已經(jīng)獻給秦昭公了,哪里還能要回來這時,有一個門客站起來,說:“您放心吧,我有辦法!

  當(dāng)天夜里,這位門客便潛入王宮的內(nèi)府庫里,把那件銀狐皮衣偷了出來。

  孟嘗君把銀狐皮衣送給了那位妃子,妃子果然在秦昭公耳邊大說好話,并一再為孟嘗君求情,秦昭公真的釋放了孟嘗君,并發(fā)下過關(guān)文書,讓孟嘗君他們回國。

  孟嘗君一刻不敢停留,急急忙忙往函谷關(guān)趕去。他怕秦昭公反悔,半路上更改了通行證,連自己的姓名也換了。半夜里,他們來到函谷關(guān),只見關(guān)門緊閉,根本無法出去。依照秦國的規(guī)矩,關(guān)口要在雞叫的時候才能開關(guān)放人,可現(xiàn)在離雞叫的時候還早,如何才能過關(guān)呢?

  正在大家愁眉苦臉的時候,忽然有個門客學(xué)起了雞叫,他一聲接一聲地叫著,竟把關(guān)里的公雞引逗得全都叫了起來。

  守關(guān)的兵士以為天要亮了,便開了關(guān)門,放孟嘗君他們出去了。

  孟嘗君他們出關(guān)不長時間,秦國的追兵就趕到了。原來,秦昭公真的后悔了,他要殺掉孟嘗君,可惜追兵晚到了一步,孟嘗君已經(jīng)跑遠了。

  其實,這兩個立下大功的門客初到孟嘗君門下時,許多人還瞧不起他們,自從有了這次經(jīng)歷,大家都很佩服他們。

  孟嘗君回到齊國,當(dāng)了齊國的相國,他手下的門客就更多了。

  一天,有一個叫馮諼的人,聽說孟嘗君善待門客,就穿著草鞋來見他。孟嘗君把他安頓在門客們居住的傳舍里,讓傳舍的舍長善待他。誰知,這個馮諼每天吃飯的時候,都用手指彈自己的佩劍,一邊彈,一邊唱:“長劍回去吧,吃飯沒有魚。”

  孟嘗君聽了,覺得很有趣,就對舍長說:“給他魚吃!

  馮諼吃到魚了,可是,他依然彈劍唱歌:“長劍回去吧,出入沒有車!

  于是,孟嘗君給他備了馬車。

  這個馮諼“得寸進尺”,又彈劍唱道:“長劍回去吧,沒有錢養(yǎng)家!

  孟嘗君一打聽,知道馮諼家里有個老娘,馬上派人送去許多吃的和穿的。如此一來,馮諼不再唱歌了。

  有一天,孟嘗君派馮諼到他的封地薛城去收賬,臨行前,馮諼問孟嘗君:“回來的時候需要買點什么?”

  孟嘗君說:“你看著辦吧,家里缺什么,你就捎點什么回來。”

  馮諼到薛城之后,收回了十萬利息錢,他用這些錢置酒宰牛,把所有借債的人召集在一起,大家開懷暢飲。酒至半酣,他讓眾人把債券拿出來一一核對,有能力付出利息的,重新約定期限;沒有能力付出利息的,就把他們的債券一把火給燒了。

  馮諼對大家說:“孟嘗君放債,是為了讓貧窮的百姓過上富裕的日子,之所以收利息,是為了養(yǎng)活那些門客,F(xiàn)在,已經(jīng)富足的百姓與我約定了付利息的期限,還很貧窮的百姓,孟嘗君已經(jīng)免除了他的債務(wù)這是多好的主人啊,我們可不能辜負他呀!”

  眾人一聽,感激涕零。

  馮諼回來后,孟嘗君十分生氣地問他:“你把債券都燒了,我這里的三千人吃什么?喝什么?”

  馮諼說:“我臨走的時候曾問您需要買點什么,您說,家里缺什么,就買些回來。我覺得您這里什么也不缺,就是缺少對老百姓的‘情義’,所以,就為您把‘情義’買回來了!

  孟嘗君這才恍然大悟。

  后來,齊王聽信謠言,罷了孟嘗君的官,他的三千門客一哄而散,只有馮諼一個人陪著他。他們回薛城的時候,百姓出城百里迎接,場面之大,讓孟嘗君十分感動。

  孟嘗君對馮諼不停地說:“我明白了!我明白了!”

【歷史人物故事】相關(guān)文章:

歷史人物的故事04-24

歷史人物的感動故事08-25

歷史人物故事03-05

關(guān)于歷史人物的故事12-14

關(guān)于歷史人物的故事03-03

歷史人物故事03-10

關(guān)于歷史人物的故事04-20

歷史人物勤奮讀書的故事04-14

中國的歷史人物故事12-02

歷史人物故事15篇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