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推薦度:
-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推薦度:
-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5篇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
魏源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改革家、史學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人們常常稱贊他博古通今、造詣精深。人們所不知道的,是與他同時代的另一位英才。
這位英才的名字叫石昌化。
魏源15歲在縣試中,認識了小他一歲競爭對手石昌化。主考官發(fā)現(xiàn)這兩人年齡雖小,文章都屬上佳。因為難分伯仲,便將他倆同時“拔置前茅,贊為雙璧”。第二年,魏源和石昌化又同時參加了“府試”,分別獲得冠軍、亞軍。
魏源能成功,絕對是“梅花香自苦寒來”。他最大的愛好就是讀書,甚至因為在書房里待得太久,連自己家的`仆人都認不出來了。
石昌化在認識魏源后,感到自己的見識與學問與魏源還有一段差距。一心爭強好勝的他開始琢磨,自己該如何縮短差距,趕上魏源呢?
石昌化開始給自己加碼:魏源讀書讀到三更,那我就讀到五更。魏源讀到五更,那我就通宵熬夜。如此拼命的他沒想到,“梅花沒香苦寒枯”。由于過分刻苦,石昌化患風寒引發(fā)癆病,進而嘔血。
身體垮了,學業(yè)也就無從繼續(xù),這個早年與魏源站在同一起跑線神童,因為過分苛求自己,失去了參加殿試的機會,“以病劇而不得與魏同捷”。
魏源不努力,絕對成不了魏源,石昌化過于努力,卻只成為歷史上一個無名小卒。
你知道大樹最高能長多高嗎?科學家說,一棵大樹再怎么具有生命力,也只能長到122米到130米,不是大地撐不起它,而是它自己撐不起自己。在130米的極限,再長一米,甚至哪怕幾厘米,都可能自己壓垮自己,轟然倒塌。其實在人生中,讀書、工作、理想都是如此。要十分努力,卻不可超出自己的能量極限,尤其不能把別人的高度當成自己一定要達到的高度,否則往往不成功,卻逼苦了自己。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2
東床快婿,指為人豁達,才能出眾的女婿。其實不用小編多作解釋,大家應(yīng)該也知道這個成語的意思。但是這個詞語,與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有關(guān),因他而生想來大家就不知道了。
王羲之出身魏晉名門世家瑯琊王氏,在朝廷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后為會稽內(nèi)史,領(lǐng)右將軍之職。
但他的成就不在政治上,而在藝術(shù)上。王羲之書法出眾,有“書圣之稱”,其所寫《蘭亭序》號稱天下第一行書。
據(jù)傳當初晉帝到北郊祭祀,命王羲之將祝詞寫在木板上,再拿去讓工人雕刻。工人將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fā)現(xiàn)王羲之書法墨跡一直浸到木板里面去了。一直削了有三分的深度,才算見了底。王羲之筆力雄勁,以致入木三分。
王羲之是東床快婿中的“婿”,那么“東床”和“快”又指什么呢?這還要從一個小故事說起。
東晉重臣郗鑒有個女兒,名叫郗璇,年方二八已是到了婚嫁的年齡。郗鑒自然要考慮給自己的女兒,擇一位上好佳婿。
郗鑒與王導同朝為官,感情不錯,又聽人說瑯琊王氏的子弟,個個生得豐神俊郎,才華橫溢。與其找些不知根底的人家,不如與王導結(jié)親。
郗鑒將自己的想法給王導說了,王導聽了也十分干脆。他直接對郗鑒說:“那好啊,我家子弟甚多,您抽空到家里來看看。若是您相中了哪個,不管是誰,我都是同意的!
別看王導說的好像不把自己子弟當回事兒,但正是這種隨便人選的態(tài)度,可見其子弟都是出眾之輩,不丟人。
郗鑒聽了王導的話,沒多久就讓管家?guī)隙Y物上門,先來打聽打聽消息。
而這邊王府子弟聽說郗太尉派人來覓婿,個個都仔細打扮一番出來相見。管家看來看去,覺得王府的確子弟出眾,個個都是青年才俊。但要說一眼驚艷,當即想讓人定下來的`那也沒有。于是管家就說,沒有別的人了嗎?
王府管家一看,人數(shù)還真少了一人,便是王羲之。王府管家?guī)е芗襾淼綎|跨院的書房里,就看見靠東墻的床上躺著一個袒腹仰臥的青年人。
原來王羲之回府半路上賞玩了東漢著名書法家蔡邕的古碑后,沉迷不已,早忘了還有相親這么回事兒了。回府之后,又因為天氣太熱,就隨手脫掉外衣,袒胸露腹的喝茶。
管家見王羲之安然自若的躺在床上,對太尉覓婿一事無動于衷,心中十分驚訝,暗自留了心。
等回到太尉府之后,郗鑒詢問結(jié)果。管家說:“王家年輕公子二十多人,聽說您覓婿后,都爭相恐后。但唯有東床上有一位公子,對此事無動于衷,袒腹躺著若無其事。”
郗鑒聽了后笑道:“我要找的女婿正該是這樣的人,走,快帶我去看看。”
郗鑒來到王府,見王羲之既豁達又文雅,才貌雙全。他十分滿意,當場就下了聘禮,擇王羲之為婿。
這“東床”指的是王羲之躺的床,而“快”則說郗鑒定下王羲之的速度之快。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3
宋代女詞人李清照,齊州章丘人(今山東章丘明水鎮(zhèn))。她仰慕陶淵明,佩服他蔑視權(quán)貴、回歸田園的精神,渴望尋找一份心靈的凈土,于是,取其文《歸去來兮辭》,為書房題名為“歸來堂”,又取文中的“審容膝之易安”之句,自號易安居士。清照的這個自號里,寄托了她的傲視情懷,即使身居陋室也覺得心安?墒牵男恼娴哪馨捕▎?
父親李格非進士出身,在朝為官,學識淵博,是當時著名學者。他出自韓琦門下,曾以文章受知于蘇軾,名列“蘇門后四學士”之首。母親也是名門閨秀,知書識禮?梢哉f,李清照一出生,就掉在蜜罐子里,她是在溫暖幸福中,度過了十分快樂的童年。
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李清照自小就受到了詩書禮樂的熏陶,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無所不能。再加上家中往來客人,多是文人政客、達官貴人,獨特的政治氛圍,使她視界開闊,氣質(zhì)高貴。所以,她小時候,就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
獨特的環(huán)境氛圍,文學藝術(shù)的濡養(yǎng),很自然地熏出一顆詩心來。清照用一顆敏感詩化的心,細細地感受著周圍的一切,尋覓著內(nèi)心的美好和純真。她寫景抒情,品評他人,頭頭是道。她的才氣也隨著她的詩文,流傳開來。她十余歲時就作了《如夢令》,轟動京師,“當時文士莫不擊節(jié)”。
少女的情懷總是詩。她在詩中享受著自然之美,她流連于花間溪畔,沉醉忘了歸路。同時,少年也是情竇初開之時,對異性有了敏感與好奇。她在詩中編織著自己的愛之夢。
18歲那一年,李清照嫁給了21歲的太學生趙明誠。雖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兩人都出身于官宦之家,可謂門當戶對。他們都喜詩詞,愛文學,日日在一起調(diào)琴吟詩,猜書斗茶,樂不可支,更為重要的是兩人有共同的志趣愛好——金石研究。特殊的家庭門第,才子佳人的相知相悅,他們的結(jié)合該是多么的幸福!
李清照和趙明誠就是一對恩愛的鴛鴦,靈魂合一,愛心相印。這在那個不能自由戀愛的封建時代,有這樣美滿的愛情,是多么的難得!
新婚時,清照就是那個含羞帶嬌、溫婉多情的小女子,陶醉在幸福的甜蜜里。她的詞《減字木蘭花》記錄了當時喜悅自矜的心情:
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鬢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新婚是清照愛情幸福的起點。此后,她常和趙明誠在婚姻的小溪里如魚戲水,恩愛相歡。曲徑回廊,花前月下,斗室之內(nèi),臥榻之上,兩人吟詩接續(xù),調(diào)琴作畫,研究金石,留下了多么難忘的生活畫面!然而,明誠在外做官,清照閑居在家,兩人聚少離多。
一次次,離歌聲聲,似乎有意在考驗我們的女詞人,為她提供創(chuàng)作的靈感。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人何處,連天芳草,望斷歸來路。
從這些凝聚了清照才情和愁思的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對趙明誠的眷戀是多么的深濃?無論是相守還是分離,她都是他心中永遠的王后,他也是她心中永遠的王子。
如果清照和明誠就這樣一直相守到老,該多好?墒,天妒紅顏,命運偏偏弄人。從個人角度看,李清照和趙明誠的婚姻無疑是幸福的',但他們的婚姻又受到政治和時局的影響。
李趙兩家在政治的舞臺上時浮時沉,而李清照也因趙明誠的失官和復官,與他時聚時散。
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圍攻汴京,掠走了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等數(shù)千人,北宋滅亡。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被破壞,歸來堂十余屋的書冊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攜小部分文物共十五車隨人群逃難,從此開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難生活。她和明誠的婚姻,也在戰(zhàn)亂中經(jīng)歷著考驗。
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就在這一年,發(fā)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發(fā)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平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叛亂被定之后,趙明誠被朝廷革職。李清照深為丈夫的臨陣脫逃感到羞愧,雖然并無爭吵,但往昔的魚水之和已經(jīng)一去不返,她從此冷淡疏遠了趙明誠。
1128年,夫婦二人繼續(xù)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當行至烏江鎮(zhèn)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年項羽兵敗自刎之處,她不禁浮想聯(lián)翩,心潮激蕩。面對浩浩江水,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一改易安詞婉約愁苦的風格,慷慨激昂,諷刺當時朝廷腐敗無能,喪權(quán)辱國,不思進取,表現(xiàn)了她堅強豁達、叛逆勇敢的愛國情懷。這首詞也似乎暗含有對丈夫趙明誠的不滿和警示。
這哪是一個多愁善感的柔軟女子的心聲呢?倒像一個視死如歸的勇士在引吭高歌!字字有力,鏗鏘悅耳,錘擊著失節(jié)的趙明誠的心。他聽著清照吟詠這首詩,愧悔難當,深深自責。從此便郁郁寡歡,一蹶不振,第二年(1129年)趙明誠被詔回京復職,但不幸病倒,不治而亡,年僅49歲。
趙明誠死后,李清照如一葉孤舟,居無定所,各地漂泊,身心疲憊。在無數(shù)個晨昏交替中,她用回憶和思念慢慢療傷,書寫著心靈深處的戀歌,訴說著無盡的凄涼和愁苦。
如果聰明的清照能守著這份感情,癡癡地念想,一直到終老,也許就不會有后來第二次失敗的婚姻。
對于她的改嫁,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但主要原因可能是生活所迫。據(jù)李清照所著《投翰林學士綦崇禮啟》及南宋人所著《建炎以來系年要錄》等資料記載,李清照孤獨無依之中,紹興二年夏(1132年),曾再嫁張汝舟,秋八月離。原來張汝舟娶她,并不是真正的愛慕她,而是早就覬覦她的珍貴收藏,想把它們據(jù)為己有。其實,在李清照南渡的過程中,許多文物已經(jīng)丟失,當婚后張汝舟發(fā)現(xiàn)李清照家中并無多少財物時,便大失所望,原形畢露,拳腳相加。
張汝舟的野蠻行徑,使李清照難以容忍。像李清照這樣堅強聰明的女人,眼里豈能揉進沙子?豈肯受那窩囊罪?李清照到處搜集張汝舟的材料,發(fā)現(xiàn)他還有營私舞弊、騙取官職的罪行。于是便一張狀紙,告到了朝堂,揭發(fā)張汝舟,并要求離婚。經(jīng)查屬實,張汝舟罪名成立,被除名編管廣西柳州。
宋代法律規(guī)定,妻告夫要判處三年徒刑,盡管如此,她還是高昂著頭,毅然決然地走上了大堂,選擇了離婚。李清照雖被獲準離婚,但也身陷囹圄。可能是她的才名廣播,影響太大了,后經(jīng)翰林學士綦崇禮等親友的大力營救,才關(guān)押九日就獲釋了。此段婚姻前后不滿百日。
這次婚姻的失敗,徹底泯滅了李清照的愛情之火。從此,她在漂泊無依、孤苦寂寞中,繼續(xù)著她的詩詞創(chuàng)作,繼續(xù)著趙明誠未盡的事業(yè)——《金石錄》的編纂工作。紹興十三年(1143年)前后,李清照將趙明誠遺作《金石錄》?闭,表進于朝。開禧元年(1205年)刻書。
當她看到《金石錄》裝刻成書時,她飽經(jīng)滄桑的臉上該露出會心的微笑了吧。那是對情深意篤的丈夫的深情愛戀,也是他們愛的見證。但在一個又一個漫漫難挨的日子里,她在思夫、失家、離國的痛苦中,忍受了怎樣的煎熬?品嘗到了多少刻骨的愁苦啊?
品嘗了曠世的孤獨后,李清照吟出了奠定她婉約詞風格的代表作《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一生,既有幸福的童年,也有浪漫的愛情;既有相思的甜蜜,也有婚姻的痛苦;既有喪夫失家的孤獨,也有愛國的情感。她在甜美和坎坷中,嘗遍了人生的況味,演繹了一生的嫵媚和風情。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4
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Ghinggis Khan),意為“擁有海洋四方“。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qū)(今蒙古國肯特。,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后多次發(fā)動對外征服戰(zhàn)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之后被密葬 。
1265年(至元二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1266年(至元三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謚號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謚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謚號變?yōu)榉ㄌ靻⑦\圣武皇帝。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5
呂僧珍在位期間,公平對待屬下,不徇私情。堂兄的兒子呂宏起先以販蔥為業(yè),在呂僧珍就任以后,就放棄販蔥業(yè)想求他在州里安排個官當當,呂僧珍說:“我蒙受國家大恩,沒有什么可以報效的。你們本來有適合自己身份地位的`職業(yè),怎么可以胡亂要求得到不該得的職份!還是應(yīng)當趕快回到蔥店去吧!眳紊淅霞以谑斜保懊娼ㄓ卸洁]的官署,鄉(xiāng)人都勸他遷移官署來擴建住宅。呂僧珍惱怒地說:“督郵這官署,從建造以來就一直在這里,怎么可以遷走它來擴建我的私宅呢?”他姐姐嫁給于氏,住在市西,小屋面臨馬路,又混雜在各種店鋪中間,呂僧珍經(jīng)常引帶著儀仗隊到她家,并不覺得辱沒了身份。
原文:
僧珍在任,平心率下,不私親戚。從父兄子先以販蔥為業(yè),僧珍既至,乃棄業(yè)欲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國重恩,無以報效,汝等自有常分,豈可妄求叨越,但當速反蔥肆耳!鄙渑f宅在市北,前有督郵廨,鄉(xiāng)人咸勸徒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督郵官廨也,置立以來,便在此地,豈可徙之益吾私宅!”姊適于氏,住在市西,小屋臨路,與列肆雜處,僧珍常導從鹵簿到其宅,不以為恥。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6
齊國有個鮑叔牙,他和管仲是朋友,管仲能夠成就一番事業(yè)甚至活命,都完全依賴于這個人。但是,在兩人都不發(fā)跡的時候,曾經(jīng)結(jié)合著一起做生意,等到賺了錢分利潤,管仲總是會多要一些。有人說管仲這個人貪財,鮑叔牙還替他辯白,說管仲家里貧窮才這樣做的。其實,這種事情作為鮑叔牙來說,可以給予他充分的理解而不加計較,但作為管仲來說卻的的確確是一種貪占。古人有“安貧守道”的說法,要求人們在對待財利時,“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公開的貪占他人之利,任你說的天花亂墜,都不會符合取財古“道”,更不會成為人生美德。
管仲還不是一個好士兵,他曾經(jīng)多次打仗多次逃跑,于是人們都笑話他膽小怯懦。鮑叔牙就出來給他打圓場,說管仲家里有老母需要贍養(yǎng),他不是膽小,而是不得不這樣做。這件事情說起來有點兒復雜,古今都講究一個孝順,尤其是母親老年更需要贍養(yǎng),這原本沒有錯。但是,管仲用這樣一種方式來體現(xiàn)卻很難讓人贊賞。打仗不是比武,講究的是團隊一體,你跑了,一個整體就有了缺損,更多的危險留給了他人,人家家里就沒有老母親嗎?戰(zhàn)爭的失敗,遭殃的是老百姓,受損失的是國家,這種國與家、忠與孝的關(guān)系,古今人們論述很多,在此無需多說。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這種孝道不值得人們效法和敬仰。
齊襄公荒淫無道,言不守信,被公孫無知殺死。有人怨恨無知,以弒君自立的罪名將他殺了,要求大臣們從公子中另選新君。因為齊襄公無道,他的兩個弟弟害怕受到牽連,分別逃亡他國。公子糾逃亡到他的母親之國魯國,輔佐他的是召忽和管仲管夷吾;公子小白逃亡到莒國,輔佐他的是鮑叔牙。過了不長時間,齊國果然發(fā)生內(nèi)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公,不久又被人殺死。
齊國一時無君。齊國高、國兩上卿搶先暗中從莒國召回小白,準備立為國君。魯國聽說自立為君的公孫無知已死,也派兵護送公子糾返回齊國。聽說小白已經(jīng)上路,莒國離齊國又近,管仲就帶兵前去阻止公子小白。路上相遇,管仲彎弓搭箭射向小白,小白應(yīng)聲倒下。管仲以為小白已死,派人報告了魯國和公子糾,這樣一來,護送公子糾的部隊就放滿了速度,六天才到達齊國。而公子小白,僅僅是被射中了衣帶勾,裝死迷惑了管仲,然后很快進入齊國,在高、國兩大家族的擁護下登上君位,這就是齊桓公。即位后,齊國馬上派出部隊抵御魯軍,并將其打敗,逼迫魯國殺死了公子糾。按照當時上層社會的觀念,“主辱臣死”,公子糾被殺,輔佐他的人更沒有臉面活在世上,因此,召忽自殺身亡。齊桓公聲稱管仲對他有射殺之仇,要求魯國將活著的管仲交還齊國,然后把他剁為肉醬以便泄恨。魯國人只好將管仲囚禁,用囚車將他押送給齊國。這時候,管仲的智慧充分得到了體現(xiàn),他沒有因為自己輔佐的是小白的政敵公子糾、自己和小白還有“一箭之仇”,認為回國后必死無疑。相反,他知道,因為有鮑叔牙在,回國后他必定能受到重用。囚車走得很慢,管仲害怕魯國人醒悟后反悔,就教給車夫一首歌,車夫邊趕車邊唱歌,忘記了疲勞,車趕得很快,等到魯國人追來,管仲已經(jīng)進入了齊國。因為鮑叔牙的關(guān)系,齊桓公赦免了管仲的射勾之罪。經(jīng)過一番交談,齊桓公知道了他的才能,馬上拜他為相,為了表示尊重,還下令國人稱其為仲父。此后四十多年,齊桓公一直對管仲信任有加。
需要說明,從召忽自殺到齊國要人,這中間有一個過程,管仲沒有選擇自殺,這在當時的人來說不是一種忠義行為。所以,管仲自己也說:“公子糾失敗,召忽為他殉難,我被囚禁遭受屈辱,鮑叔牙不認為我沒有廉恥,知道我不因為小的過失而感到羞愧,卻以功名不顯揚于天下而感到恥辱!闭且驗楣苤俚姆N種行為不那么榮光,所以他才發(fā)出了“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的感嘆!
管仲還是一個非常保守的人。本來,他剛當相國那會兒對齊國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齊桓公正是得益于這些改革帶來的成果而稱霸天下。他還舉薦了王子成父、隰朋、寧戚等人一道治理國家。但是,四十年后,管仲臨死的時候,齊桓公讓他推薦接替他擔任相國的人,管仲竟然沒人可薦,只好用一句“知臣莫如君”來搪塞。這充分說明,管仲已經(jīng)從一個改革者變成了一個保守派。
當了四十多年的相國,管仲富貴的可以和國君相比擬,他擁有設(shè)置華麗的三歸臺和國君的宴飲設(shè)備。這些設(shè)施和設(shè)備,絕對不是放在那兒好看的,可見管仲日常的生活是多么的奢侈。改革后的齊國是天下最富裕的.國家,稱霸后的齊國是天下最強大的國家,說他的富貴可以和國君相比,只能是說和齊國的國君相比,除此之外,恐怕他國國君是無人能比。管仲生活的那個時代,雖然已經(jīng)“禮崩樂壞”,但還多少講究一點兒禮制,管仲自己不是也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嗎?由此可知,他的生活豪華是超豪華,他的奢侈是超奢侈。
既然管仲一生有不光彩的另外一面,為什么當時的人沒有人痛恨他,后事的人還要效法他呢?這是因為,管仲的改革是富民強國,在民眾富裕的基礎(chǔ)上實現(xiàn)國家的強大,這樣的政策是會得到民眾擁護的。再有,管仲雖然富貴堪比國君,但是他卻從來不在齊桓公面前失禮,自始至終都心甘情愿地居于輔佐地位,這也是當世后代不被人們詬病的原因之一。當然,更重要的在于,他一生所做的貢獻掩蓋了他的這個另一半負面人生,正所謂是“一俊遮百丑”。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7
清朝末年,我國派出了第一批出國留學生。他們都是些少年。有個才12歲的少年叫詹天佑。1905年,修建北京到張家口鐵路的消息傳開了。英國和俄國都爭著要修,雙方爭執(zhí)不下,最后達成”協(xié)議”,說中國如果不讓他們修,他們就什么也不提供。清朝政府這才讓詹天佑擔任總工程師。有人說詹天佑自不量力,勸詹天佑不要承擔這項難度非常大的'工程。詹天佑說:”京張鐵路如果失敗,不但是我的不幸,也會給中國帶來很大損失。外國人說中國工程師不行,我則堅持由自己來辦!”為了給中國人爭口氣,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進去,和工人們一起吃住在工地,細心勘探,大膽試驗,經(jīng)過4年艱苦的勞動,終於成功地修筑了京張鐵路。這是中國人自己設(shè)計施工的第一條鐵路,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志氣!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8
曾任沛縣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職,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隨劉邦起兵反秦,劉邦進入咸陽,蕭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戶籍、地理圖冊等收集起來,使劉邦知曉天下山川險要、人口、財力、物力的分布情況。項羽稱王后,蕭何勸說劉邦接受分封,立足漢中,養(yǎng)百姓,納賢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賦稅,積蓄力量,然后與項羽爭天下。為此深得劉邦信任,被任為丞相。他極力向劉邦舉薦韓信,認為劉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韓信不可。后來韓信在楚漢戰(zhàn)爭中的.才干證明蕭何慧眼識人。楚漢戰(zhàn)爭中,蕭何留守關(guān)中,安定百姓,征收賦稅,供給軍糧,支援了前方的戰(zhàn)斗,為劉邦最后戰(zhàn)勝項羽提供了物質(zhì)保證。西漢建立后,劉邦認為蕭何功勞第一,封他為侯。后被拜為相國。劉邦去世后,繼續(xù)輔佐惠帝。蕭何病危時,舉薦曹參接替自己,保證了漢初政策的連續(xù)性。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9
范式字巨卿,山陽金張(今山東金山縣)人。年輕時在太學求學,成為眾多求學者之一,與汝南張劭是同窗好友,張劭字元伯,兩人同時離開太學返鄉(xiāng),范式對張劭說,二年后我將到你家拜見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約好了日期。后來當約好的日期快到的時候,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他母親,請他母親準備酒菜招待范式。母親問:你們分別已經(jīng)兩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認真地相信他嗎?張劭回答:范式是一個講信用的人,他一定不會違約的。母親說,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我就為你釀酒。到了約好的那日,范式果然來到。大家一起飲酒,盡歡而別。
原文:
范式字巨卿,少游太學,為諸生,與汝南張劭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歸鄉(xiāng)里。式謂元伯曰:“后二年當還,將過拜尊親,見孺子焉!蹦斯部似谌铡:笃诜街,元伯具以白母,請設(shè)饌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jié)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對曰:“巨卿信士,必不乖違。”母曰:“若然,當為爾醞酒!敝疗淙,巨卿果到,升堂拜飲,盡歡而別。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0
1.三顧茅廬
【釋義】劉備曾三次到諸葛亮的茅廬拜請諸葛亮出來輔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誠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語出】馬致遠《薦福碑》:“我信著半間兒草舍;再誰承望三顧茅廬。”
【人物】漢末,曹操坐據(jù)朝廷,孫權(quán)擁兵東吳,漢宗室劉備(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說諸葛亮(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很有學識才能,就和關(guān)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zhuǎn)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guān)羽、張飛冒著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閑游去了。他們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
2.孺子可教
【釋義】指年輕人可培養(yǎng)。
【語出】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驚,隨目之。父去里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張良,字子房。他原是韓國的公子,姓姬,潁川城父(今河南省寶豐縣李莊鄉(xiāng)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蘇省睢寧縣)隱匿,才改名為張良。
有一天,張良在橋上散步遇到一個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黃石公,隱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橋下,看到張良走來,便叫道:“你替我去把鞋揀起來!”張良便下橋把鞋撿了起來。那老人又對張良說:“來!給我穿上!”張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話也沒說,轉(zhuǎn)身走了。
張良愣愣地望著老人的背影,猜想這老人一定很有來歷。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來,說:“你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焙髞砝先私唤o張良一部《太公兵法》說:“你要下苦功鉆研這部書。鉆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后來,張良研讀《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漢高祖劉邦手下的重要謀士,為劉邦建立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3.四面楚歌
【釋義】四面都是楚人的歌聲。后用來比喻四面受敵;處于孤立無援的處境。
【語出】梁啟超《中國國會制度私議》:“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釋條文以持其說!
【人物】項羽(今江蘇宿遷人)和劉邦(今屬江蘇豐縣人)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后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guī)勸,覺得應(yīng)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于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兵少缺糧,夜里又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難道劉邦已經(jīng)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么他的部隊里面楚人這么多呢?”心里已喪失了斗志,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4.老當益壯
【釋義】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志氣和身體更壯。
【語出】《后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人物】東漢名將馬援,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竇馬村)人。從小就胸懷大志,他打算到邊疆去發(fā)展畜牧業(yè)。馬援長大以后,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為此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業(yè)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積攢的財產(chǎn)、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說:“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行”。就是說,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后來,馬援成了東漢有名的將領(lǐng),開國功臣之一,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戰(zhàn)功。
5.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
【語出】《后漢書班超傳》。
【人物】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文件的時候,突然覺得很悶便丟下筆說:“大丈夫應(yīng)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zhàn)場上立下功勞,怎么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后來,他當上一名軍官,在對匈奴的戰(zhàn)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shù)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各式各樣的危機。班超一生總共到過五十多個國家,和這些國家保持和平,也同時宣揚了漢朝的國威。
6.暴殄天物
【釋義】原指殘害滅絕各種生物。后指不知愛惜物品;隨意毀壞糟蹋。
【語出】《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寶釵、李紈、探春)只是取笑之談,說了笑了一回,便仍談?wù)。探春因又接說道:“咱們這園子只算比他們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銀子的利息。若此時也出脫生發(fā)銀子,自然小器,不是咱們這樣人家的事。若派出兩個一定的人來,既有許多值錢之物,一味任人作踐,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園子里所有的老媽媽中,揀出幾個本分老誠能知園圃的事,派準他們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們交租納稅,只問他們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紅樓夢》第五十六回)
7.暗渡陳倉
【釋義】正面迷惑敵人,而從側(cè)翼進行突然襲擊戰(zhàn)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進行活動;常跟“明修棧道”連用。
【人物】《三國演義》第六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諸葛亮必效韓信暗渡陳倉之計。”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今陜西褒城)。此處群山環(huán)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后,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劉邦入漢中后,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今陜西寶雞),從側(cè)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guān)中寶地。一個“明修”,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lián)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8.嗟來之食
【釋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舍。
【語出】《禮記檀弓下》:“齊大饑;黔敖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mào)貿(mào)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瘬P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戰(zhàn)國時期,齊國發(fā)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jīng)過,施舍給他們。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于路旁。
9.怒發(fā)沖冠
【釋義】形容憤怒到極點。
【語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fā)上沖冠!
【人物】趙惠文王得到一塊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圖仗勢把和氏璧據(jù)為己有。于是他假意寫信給趙王,表示愿用15座城來換這塊璧。趙王怕秦王有詐,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他派兵來犯。后派藺相如帶了和氏壁出使秦國。席上,藺相如見秦王如此輕蔑無禮,早已非常憤怒,便上前道:“這璧上還有點小的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馬上退后幾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極度憤怒,頭發(fā)直豎,頂起帽子,激昂地說:“趙王和大臣們商量后,都認為秦國貪得無厭,想用空話騙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給秦國;聽了我的意見,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來。今天我到這里,大王沒有在朝廷上接見我,拿到壁后竟又遞給姬妾們傳觀,當面戲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來。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已的頭與璧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應(yīng)齋戒五天后受璧。但藺相如預料秦王不會交城,私下讓人把壁送歸趙國。秦王得知后,無可奈何,只好按照禮儀送藺相如回國。
10.手不釋卷
【釋義】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語出】《三國志》裴松之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wù);手不釋卷。”
【人物】三國時,呂蒙是吳國的大將。呂蒙作戰(zhàn)勇猛,平時卻不肯讀書。孫權(quán)勸道:“你讀點歷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孫權(quán)道:“漢先武帝從前行伍出身,卻手不釋卷’!睆拇,呂蒙勤勉自學,受益匪淺。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1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同時拜入昆侖山玉虛宮元始天尊門下,可是在《封神榜》中他們兩個是死對頭的樣子,那么作為同門師兄弟的申公豹和姜子牙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呢?
申公豹和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二人都是闡教門下的小弟子,申公豹的前世是黑豹精,而姜子牙的前世是一只飛熊精。申公豹被前世是飛熊精的姜子牙所殺害,他與之同歸于盡了,身上沾染了飛熊的氣息。元始天尊收徒弟的`時候鴻鈞老祖告訴他說可封神之人身上有著飛熊的氣息。元始天尊不知道究竟這二人中究竟哪一個有著飛熊之象,在躊躇不知時元始天尊最終的決定是將二人一起收為徒弟。在封神之事上,元始天尊見姜子牙身上正直之氣就將封神的大任交給了他,但是同為徒弟的申公豹心中有著不忿之氣,就從中阻撓。但是申公豹的這種陰謀最終沒有實現(xiàn),他被南極仙翁抓住了之后交給元始天尊還是想了辦法脫了身。
申公豹脫了身之后選擇拜入金鰲島碧游宮通天教主截教門下,這就是截教,截教和闡教是死對頭。闡教的弟子多半都是吸收天地之靈氣的天地寵兒,天生就有著仙風道骨,如文殊、觀音菩薩、太乙真人等。而截教就與之不同,他的教義就是教人逆勢修行、在天機中自強不息,收徒弟就看徒弟是否心性是穩(wěn)定的。他的申公豹進入截教之后沒有為門內(nèi)弟子做好榜樣,反而總是教唆門內(nèi)弟子下山助紂為虐,申公豹作惡多端在最后他的肉身用來填了北海之眼。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2
皇帝(宋仁宗)想啟用王安石,唐介說:“安石難以擔當大任!被实壅f:“(他)文學方面不可信任嗎?經(jīng)術(shù)方面不可信任嗎?吏事方面不可信任嗎?”唐介答:“安石好學但是思想古板,以前討論的時候,他的思想行為不切實際事理,如果他做了官,(他的)政策肯定經(jīng)常變更。”皇帝卻不這樣認為,最終(還是)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對(王安石)說:“別人都不了解你,認為只知道儒家經(jīng)術(shù),不清楚世務(wù),”王安石答道:“儒家經(jīng)術(shù)正是用來規(guī)劃處理世務(wù)!被实壅f:“你認為現(xiàn)在應(yīng)該先實施什么政策?”王安石說:“要改變現(xiàn)在的風氣、禮節(jié)、習慣,公布新的法令,(這)正是現(xiàn)在所急需要做的.事!被实凵钚挪⒉杉{了(他的意見)。
原文: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難大任。帝曰:“文學不可任耶?經(jīng)術(shù)不可任耶?吏事不可任耶?”介對曰:“安石好學而泥古,故議論迂闊,若使為政,必多所變更!钡鄄灰詾槿,竟以安石參知政事,謂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經(jīng)術(shù),不曉世務(wù)。”安石對曰:“經(jīng)術(shù)正所以經(jīng)世務(wù)。”帝曰:“然則卿設(shè)施以何為先?”安石對曰:“變風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钡凵罴{之。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3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yīng)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jīng)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lǐng)悟了六經(jīng)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蛞够璧。m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jīng)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陳蕃愿掃除天下
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jīng)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yīng)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毖η谡J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
原文:
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3、班超投筆從戎
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yǎng)家。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yīng)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xiāng)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
原文:
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jié)。然內(nèi)孝謹,居家常執(zhí)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yǎng)。久勞苦,嘗輟業(yè)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
4、宗愨(què)乘風破浪
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保ㄗ诒f:“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jié)婚,結(jié)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yè)。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jīng)典。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xiāng)稱贊。
原文:
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北唬骸叭耆舨桓毁F,必破我門戶!毙置谌⑵蓿既腴T,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藝為業(yè),炳素高節(jié),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xiāng)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本推鸫参鑴。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quán)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xiàn)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fā),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lǐng)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tǒng)領(lǐng)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yīng)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lǐng)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xù)前進。
原文:
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quán),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tǒng)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yīng)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匹,不給鎧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
6、畫家趙廣不屈
趙廣是合肥人,本來是李伯時家里的書童。李伯時作畫的時候就侍奉在左右,時間長了就擅長畫畫了,尤其擅長畫馬,幾乎和李伯時所作的'一樣。建炎年間,他落在金兵手里。金兵聽說他擅長畫畫,就讓他畫擄來的婦人。趙廣毅然推辭作畫,金兵用刀子威脅,沒得逞,就將他的右手拇指砍去。而趙廣其實是用左手作畫的。局勢平定以后,趙廣只畫觀音大士。又過了幾年,趙廣死了,如今有地位的知識分子所藏的李伯時的觀音畫,大多是趙廣的手筆。
原文:
趙廣,合肥人。本李伯時家小史,伯時作畫,每使侍左右。久之遂善畫。尤工畫馬。幾能亂真,建炎中陷賊,賊聞其善畫,使圖所虜婦人,廣毅然辭以實不能畫,脅以白刃,不從遂斷右手拇指遣去,而廣平生適用左手。亂定,惟畫觀音大士而已。又數(shù)年,乃死,今士大夫所藏伯時觀音,多廣筆也。
7、蘇武牧羊北海上
衛(wèi)律知道蘇武終究不可脅迫投降,報告了單于。單于越發(fā)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蘇武囚禁起來,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給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蘇武臥著嚼雪,同氈毛一起吞下充饑,幾天不死。匈奴以為神奇,就把蘇武遷移到北海邊沒有人的地方,讓他放牧公羊,說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歸漢。同時把他的部下及其隨從人員;莸确謩e安置到別的地方。蘇武遷移到北海后,糧食運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儲藏的野生果實來吃。他拄著漢廷的符節(jié)牧羊,睡覺、起來都拿著,以致系在節(jié)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脫盡。
原文:
律知武終不可脅,白單于。單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臥嚙雪,與氈毛并咽之,數(shù)日不死。匈奴以為神,乃徙武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羝乳乃得歸。別其官屬;莸,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杖漢節(jié)牧羊,臥起操持,節(jié)旄盡落。
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陳勝年輕時,曾經(jīng)被雇傭給人耕田種地,有一次,耕作中他忽然停下手來,走到田壟上,煩惱忿恨了許久,對伙伴們說:“要是誰將來富貴了,彼此都不要忘掉!被锇閭冃χ鴳(yīng)聲問道:“你是被雇傭來耕田的,哪里來的富貴呢?”陳勝嘆息道:”唉,燕雀怎能知道天鵝的志向呢?”
原文: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茍富貴,無相忘!眰蛘咝Χ鴳(yīng)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9、項羽志大才疏
項籍年少時,讀書沒有成就,就離開讀書去練劍,又無所成。項梁對他很生氣。項籍說:“讀書,只能夠讓人記住姓名而已。學劍,又只可以戰(zhàn)勝一個人,不值得學。要學就要學能戰(zhàn)勝千萬人的知識。”于是項梁開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4
劉宗敏是誰?李自成手下最信任的大將之一,為李自成南征北戰(zhàn)打江山,李自成屢次失利,又是他在一旁鼓勵和收拾殘局。甚至后來為了能夠激發(fā)農(nóng)民軍士氣,當場將自己的兩個妻子斬殺。
其實說起劉宗敏,相比于他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xiàn),人們往往更關(guān)注于他睡了吳三桂寵妾陳圓圓,并最終導致吳三桂徹底降清一事。
當然也有可能有些朋友并不認識劉宗敏,只以為是李自成強占了陳圓圓,最后逼得吳三桂大開山海關(guān)的。不管知道還是不知道,本文只為大家介紹歷史上真實的劉宗敏,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劉宗敏出身不高,祖宗三代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苦農(nóng)民。明朝末年,官場黑暗,土地兼并嚴重,地主豪強剝削農(nóng)民,政府還屢次強占租稅,許多人因為活不下去而被逼死。
劉宗敏的父親便是因為官府強逼,而他又交不起租稅,所以最后上吊自盡了。劉父一死,就只剩下劉宗敏與母親相依為命。
劉母一介無知婦人,又拖了一個小孩子,無以為生,最后就只能帶著劉宗敏乞討為生。那個年代,吃不起飯的人比比皆是,有同情心的卻少之又少。
劉母帶著劉宗敏乞討,肚子填不飽,衣服也穿不暖。母親是偉大的,每每乞討到了食物,第一個先給劉宗敏。冷的時候也是,將自己的衣服拿給劉宗敏。
所以最后劉母在饑寒交迫中死去,從此之后劉宗敏就曾了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劉宗敏后來被舅舅接走,但也只是有了一片能遮風擋雨的地方,日子仍然不好過。
十四歲的時候,劉宗敏來到山東,跟隨一個鐵匠開始學習打鐵。那個時候的師徒關(guān)系和現(xiàn)在可不一樣,尤其以學藝的學徒日子最難過。
劉宗敏就這樣熬啊熬啊,最后學徒出師,有了一門手藝,日子也就好過多了。李自成隊伍行軍在此的時候,劉宗敏毅然參軍。
其實依照他的手藝,就算世道艱難,還是能吃的飽飯的。他之所以拋棄平淡的生活,選擇將自己的性命放在血與硝煙的戰(zhàn)場上,只是因為對官府的仇恨。
就是靠著這股恨意,劉宗敏從一名普通士兵,成長為李自成的心腹大將。在大順軍許多都選擇投降官府之之時,他堅持到底。在李自成被打的只剩幾十個人的時候,幫助他卷土重來。
作為一名起義將領(lǐng),他立場堅定,是首領(lǐng)可以信賴的大將。但同時他也有著許多泥腿子出身的人一樣的缺點,那就是貪財好色。
劉宗敏攻破北京之后,聽說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在府上。陳圓圓是秦淮名妓,美貌冠絕天下。劉宗敏早知其大名,于是上門擄走了陳圓圓,并占為己有。
吳三桂本來是準備投降李自成的,聽了這個消息,立馬掉頭打開山海關(guān),迎清軍入關(guān),并與清軍一道滅了李自成。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yè)《圓圓曲》寫道“痛哭三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而劉宗敏呢?兵敗被殺,據(jù)說還是受的凌遲之刑。貪圖一時享樂,最后誤了大事,劉宗敏可對不起李自成。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15
吳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長伯。明遼東人,祖籍江蘇高郵。武舉出身,錦州總兵吳襄子,以戰(zhàn)功及父蔭授都指揮,崇禎四年(1631)八月,皇太極發(fā)動「大凌河之役」,吳襄在赴援時逃亡,導致全軍覆滅,祖大壽降清,孫承宗罷去,吳襄下獄,乃擢吳三桂為遼東總兵官,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史載吳三桂部“膽勇倍奮,士氣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戰(zhàn)力的鐵騎部隊。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崇禎帝飛檄加封他為平西伯,令其放棄寧遠(今遼寧興城)入衛(wèi)京師,起用吳襄提督京營。吳三桂奉旨入援京師,十六日抵山海關(guān),一路上“遷延不急行,簡閱步騎”,二十日抵達河北豐潤時,李自成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軍已進入北京,崇禎自縊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吳三桂撤兵退保山海關(guān)。
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歸降,吳三桂再三猶豫,因其妾陳圓圓被李自成部將掠去,遂上書清睿親王多爾袞,請清兵入關(guān)討李。李自成害怕清兵入關(guān),決定滅吳保關(guān),4月13日,發(fā)兵二十馀萬由李自成親率大軍,奔赴山海關(guān)攻討吳三桂。
22日山海關(guān)之戰(zhàn),吳軍初敗,吳三桂求救于多爾袞,引清兵入關(guān),吳三桂與清軍在一片石戰(zhàn)役中聯(lián)合大敗李自成,(傳說因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擄劫,吳梅村有詩證:慟哭三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受清封平西王。不久,他又為清軍先鋒,追擊李自成,鎮(zhèn)壓陜西、四川等地的反清農(nóng)民軍。清順治十四年(1657)受平西大將軍,會同清軍多尼等進攻南明云貴等地區(qū)。
十六年,清廷命他鎮(zhèn)守云南,并引兵入緬,迫緬王交出南明永歷帝?滴踉辏1662),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于昆明,被清廷晉封為親王,兼轄貴州省,形成割據(jù)勢力。與鎮(zhèn)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鎮(zhèn)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應(yīng),成為擁兵自重的三藩。順治十七年,朝廷以賦稅不足,令吳三桂裁減兵員。吳三桂將綠營及投誠兵從六萬人減至二萬四千人,汰弱存強,留下的全是精銳之師。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
吳三桂聞訊后叛清。自稱周王、總統(tǒng)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將軍,發(fā)布檄文,聯(lián)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廣西將軍孫延齡、陜西提督王輔臣等以反清復明為號召起兵反清,揮軍入桂、川、湘、閩、粵諸省,戰(zhàn)亂波及贛、陜、甘等省,史稱三藩之亂。
清政府調(diào)重兵全力鎮(zhèn)壓叛亂,逐漸扭轉(zhuǎn)了戰(zhàn)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州稱帝,國號大周,建元昭武。同年秋在長沙病死。其孫吳世璠繼位,退據(jù)云南?滴醵辏1681年)昆明被圍,吳世璠自殺,余眾出降。
吳三桂和陳圓圓的一些故事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yǎng)母陳氏,故改姓陳。她殊色秀容,花明雪艷,能歌善舞,色藝冠時。
外戚嘉定伯周奎欲給帝尋求絕色美女,以舒解皇帝的憂慮之心,遂遺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覓艷。田畹尋得陳圓圓后,被其姿色醉迷,遂私下占為己有。
李自成打進北京后,吳三桂的父親投降了起義軍,陳圓圓被李之部下所掠。當吳三桂答應(yīng)投降李自成時,聞圓圓已被李之部將所占,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遂投降了清軍與農(nóng)民軍開戰(zhàn)。這就是吳梅村在《圓圓曲》中所曰:“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
順治中,吳氏進爵云南王,欲將圓圓立為正妃,圓圓托故辭退,吳三桂別娶。不想所娶正妃悍妒,對吳的愛姬多加陷害冤殺,圓圓遂獨居別院。圓圓失寵后對吳漸漸離心,吳曾陰謀殺她,圓圓得悉后,遂乞削發(fā)為尼,從此在五華山華國寺長齋繡佛。
后來吳三桂在云南宣布獨立,康熙帝出兵云南,1681年冬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后,陳圓圓亦自沉于寺外蓮花池,死后葬于池側(cè)。直至清末,寺中還藏有陳圓圓小影二幀,池畔留有石刻詩。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相關(guān)文章:
中國的歷史人物故事12-02
古代中國的歷史人物故事12-07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09-24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02-18
中國歷史人物小故事02-16
中國歷史人物故事03-01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精選10篇)08-24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5篇09-24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4篇)02-18
中國歷史人物有趣故事4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