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1
除夕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最重大的節(jié)日之一,即陰歷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春節(jié)前一晚,因常在夏歷臘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稱該日為年三十。一年的最后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
相傳古時間有個可怕的怪物名字叫夕,平時隱居深山,但是每到臘月三十那天,他就會跑出來,到附近村子里吃牲口、吃人。人們想了許多辦法想把夕制服,可是都不頂用。年年歲歲,牲口被夕吃沒了,人也逐漸稀少了。后來老百姓忍無可忍,只好去求灶王爺。
灶王爺深知夕的厲害,自忖不是夕的對手,于是決定借臘月二十三回天宮述職的機會上天庭搬兵?墒怯窕蚀蟮郾局嘁皇律僖皇碌膽B(tài)度不愿意管這件事,旁邊的諸路神仙也都犯懶不愿意抻頭。灶王爺就設法討好玉帝,因為身上也沒帶禮物,只有隨身帶的幾個糖瓜(我們都知道灶王爺最愛吃糖瓜),就拿出來給玉帝吃,說是人間特產(chǎn)。你別看玉帝整天山珍海味的.,這么原生態(tài)民俗的小吃他還真沒吃過,結(jié)果一吃就把牙給粘住了。玉皇這個急呀,想著趕緊吧牙上的糖瓜弄下來咽下去。灶王爺趁這個時間跟玉帝說搬兵的事,玉帝這時間哪有心情管這個事呀,也不管灶王說什么,一概點頭。你想他牙被粘住說 不出來話呀。他點頭那意思就是你說什么都好,趕緊把這玩意給我弄下來是真的。灶王爺一看玉帝點頭了,趕緊給玉帝端了杯熱茶,趁機問:“您既然答應派兵了, 那您看派誰去呀?”玉帝喝了熱茶,把糖瓜泡軟了,總算張開了嘴,一張嘴頭一句話就是說:“黏呀!好黏呀!”旁邊那些神仙正害怕玉帝點自己出這趟差呢,一聽這句話,又拿犯壞的,就趁機抓住話頭說:“玉帝有旨,派年隨灶王一同下界除夕!
敢情天宮里還真有個叫年的。這年是誰呀,乃是神農(nóng)的小兒子。灶王爺一看,還是個小娃娃呢,這怎么打得過怪物呀。孩子不高興了,說你還別拿豆包不當干糧,是騾子是馬咱拉出來溜溜。灶王爺也沒辦法,奉旨只好帶著年回人間。臨走,這年還帶了兩件玩具,一塊紅綢子、一個竹筒。
三十晚上,夕又來搗亂了,年和夕展開了一場大戰(zhàn),年就拿出紅綢子和竹筒。原來這不是一般的紅綢子和竹筒。年在天上的時間和托塔李天王的兒子哪吒三太子是好朋友,這兩件法寶就是從哪吒那里借來的,紅綢子是哪吒的混天綾,竹筒是火尖槍變化而成,能夠噴火。年用這兩件法寶把夕趕跑了。
為了防止自己走后,夕再來作惡,年把紅綢子剪成許多小條分給大家帖在大門上。又教百姓們做爆竹,點燃后跟噴火竹筒一模一樣。從此夕被嚇得再也不敢 到村子里來了。為了紀念這件事,百姓們把臘月三十這一天叫除夕,就是把夕除掉了的意思,而把正月初一叫年。漸漸地,民間有了過年的風俗。每年臘月三十,家家門上貼紅綾,后來變成 貼春聯(lián),另外還要放爆竹、穿新衣服慶祝。過年民俗也一直延續(xù)到今天。
除夕的故事2
除夕的故事今天,我一看日歷“除夕”,我想除夕這個節(jié)日是怎么來的呢?
我正在絞盡腦汁地苦想,正好看到電視播放《除夕的故事》,終于明白了“除夕”這個節(jié)日是怎么來的`:
在古時候有一個怪物,人們都叫它“夕”,它無惡不做。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就是農(nóng)歷12月30日或29日),這個怪物“夕”都要到人間為非作歹。
某年的這一天,一個小孩和他的爺爺騰云駕霧地來到人間,他們是神仙。小孩聽說有怪物在殘害百姓,決定要消滅它。怪物出來時,小孩拿出一條紅絲帶,他用紅絲帶一轉(zhuǎn)怪物的眼睛就感到一陣劇痛,痛得它滿地打滾,趁這時,小孩跳上怪物的頭上狠狠打,最終把怪物打跑了。這時人們把樹枝點上火在慶祝勝利,樹枝發(fā)出“噼哩啪啦”的聲音?扇藗儞墓治镉謥頃r沒法對付,小孩說:“那就每家每戶都有一件寶物!闭f完小孩的絲帶變成一段段的,帖在了家家戶戶的門上,變成了紅對聯(lián)。就這樣大家都管每年農(nóng)歷的最后一天(就是農(nóng)歷12月30日或29日)叫作“除夕日”,火燒樹枝演變成放煙花爆竹了。
這就是“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3
相傳,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她愛上一個窮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惱怒,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著窮小伙受罪。多虧王母娘娘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封了窮小伙“灶王”一職。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玉皇對此非常生氣,就規(guī)定灶王爺夫妻一年只能在臘月二十三回天宮一趟。
為了能從天上多給人們帶些東西回來,灶王奶奶是想盡辦法收羅,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饅頭,大后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才將東西收羅的差不多。為了人們能過個好年,灶王奶奶連夜趕回人間。家家戶戶的人們則是一夜不睡覺,點起旺火、香燭、燃響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間。
守歲為何又叫"熬年"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yōu)榱硕惚苣戢F,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zhuǎn)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
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jīng)·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jié)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qū)⑺鼡舻,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除夕的故事4
《年除夕的故事》講的是:很久以前有一個名叫夕的怪獸在禍害人間,后來有一個名叫年的少年英雄把夕給除掉了的故事。
雖然我們知道根本沒有什么怪獸,但是聽媽媽說以前人們還是很害怕過年。因為以前的人很窮,買不起年貨。不像現(xiàn)在過年能穿新衣服,還能買很多好吃的,最開心的.事就是還能收到很多紅包呢。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多美好!
除夕的故事5
狐貍村住著許多狐貍,其中有個狐貍奶奶,自己一個人過生活。
除夕就要來了,家家戶戶忙著大掃除、采買年貨。
除夕這天,狐貍奶奶什么也不想準備,便出去散步。她瞧見有的小狐貍幫著爸爸貼春聯(lián) ;有的小狐貍跟在媽媽后頭,提著年糕、雞鴨回家……
逛了一圈,狐貍奶奶回到家,覺得特別冷清,還想起以往兒孫在身邊時,小孫子最喜歡纏著她做年糕、發(fā)糕。
“備齊糯米、糖、發(fā)粉這些材料,我來做做年糕和發(fā)糕吧!”她拿出材料,覺得自己手腳變得不太靈活,“唉,還真不知道做得動做不動呢 ?”
她忙了一會兒,發(fā)現(xiàn)窗口擠著好多顆小腦袋,好奇地看著!斑?你們不在家?guī)兔,跑到這兒做什么 ?”
有個小狐貍說:“我爸媽叫我出來玩。”
其他小狐貍隨聲附和 :“我也是,我也是……”
“奶奶,你在做什么呀?好像很好玩!币粋狐貍小女孩問道。
“我要做年糕和發(fā)糕!
“市場上賣的年糕和發(fā)糕嗎 ?”
“是啊,自己做的才好吃呢,你們想不想學 ?”小狐貍們爭著說想,便擁進狐貍奶奶家。
他們動作又快又靈活,狐貍奶奶便坐著口頭來指導。
“糯米要先做成米漿……”
“要做成發(fā)糕的話,米漿得加發(fā)粉……”
有個小狐仙剛好跑到這兒,愛玩的他興奮地加入行列,跟著做米漿、加糖攪拌……小狐貍們七手八腳的,根本沒發(fā)現(xiàn)多了一個看也看不見、摸也摸不著的小狐仙。
年糕放進蒸籠蒸了 !
發(fā)糕放進蒸籠蒸了 !
小狐仙以為“年糕”是“黏糕”,還聽說“發(fā)糕要發(fā)一點才好”,所以使了法術,要讓“黏糕”黏黏黏,發(fā)糕發(fā)發(fā)發(fā)。
結(jié)果,有個小狐貍一拿起蒸好的年糕,雙手就粘在上頭。他想拔起雙手,卻沒辦法,還一個踉蹌,往墻壁上撲去,年糕“啪”粘在墻上。大家趕緊來救他。像拔蘿卜一樣,一個小狐貍抱住一個小狐貍的腰,排成一列,用力拔呀拔。
哇!總算“拔”起來了!大家一陣歡呼,還直呼好玩,并繼續(xù)玩著“拔黏糕”。
發(fā)糕呢,被小狐仙施了法術,蒸著蒸著,竟然不斷膨脹,撐破了蒸籠,還繼續(xù)膨脹,看得狐貍奶奶和小狐貍都呆了。
最后,發(fā)糕發(fā)得像座小山,要小狐貍們合力才勉強扛到地上。
“發(fā)糕這么發(fā),來年大家一定會發(fā)發(fā)發(fā)。”狐貍奶奶說。
不過,這么大的發(fā)糕怎么吃呢?小狐貍們很有創(chuàng)意,把發(fā)糕挖成中空,還挖出窗戶、門,挖成房子模樣。挖起的發(fā)糕,有的放在旁邊,有的'塞進嘴里,吃得肚子都鼓起來了,然后在“發(fā)糕屋”里鉆進鉆出。小狐仙也跟大伙兒玩得很開心。
天晚了,小狐貍們的爸媽找來了,看著“黏糕”、“發(fā)糕屋”和一屋子玩瘋的孩子,都傻了。
他們要帶小狐貍們回家圍爐,大家卻哭鬧著要留下來繼續(xù)玩。
狐貍奶奶和大人們又哄又勸,卻沒辦法。
其中一個狐貍媽媽,看到狐貍奶奶有孩子圍繞,眼中出現(xiàn)失去很久的光彩,于是悄哨回家,端來年菜,跟她的孩子說:“回家?guī)兔Χ四瓴税桑覀兊竭@兒來跟狐貍奶奶圍爐!
“我也要!”
“我也要!”
小狐貍們?nèi)珱_回去,搶著將家里的年菜端來。狐貍奶奶家門前的廣場上,燃起火堆。好多狐貍家庭跟狐貍奶奶在廣場上一起圍爐。火堆噼里啪啦響,孩子們在屋里屋外嬉笑奔跑,小狐仙也跟著在屋里屋外嬉笑奔跑。
這一年,狐貍村有個大團圓除夕夜。大家的臉被火光照得好亮好亮,大家的心也都被籠罩在爐火暖乎乎的熱氣中呢。
除夕的故事6
關于守歲的傳說
傳說一:為了迎接灶王奶奶
相傳,玉皇大帝的小女兒賢惠善良,她愛上一個窮小伙子。玉皇知道后十分惱怒,把小女兒打下凡間跟著窮小伙受罪。多虧王母娘娘從中講情,玉皇才勉強封了窮小伙“灶王”一職。玉皇的小女兒也就成了“灶王奶奶”。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親為名,從天上帶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東西回來分給大家。玉皇對此非常生氣,就規(guī)定灶王爺夫妻一年只能在臘月二十三回天宮一趟。為了能從天上多給人們帶些東西回來,灶王奶奶是想盡辦法收羅,今天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饅頭,大后天打酒,一直到除夕晚上,才將東西收羅的差不多。為了人們能過個好年,灶王奶奶連夜趕回人間。家家戶戶的人們則是一夜不睡覺,點起旺火、香燭、燃響鞭炮,迎接灶王奶奶返回人間。
傳說二:守歲熬年
相傳,遠古洪荒時代,有一種叫“年”的兇惡怪獸,它生性兇殘,喜食肉類,從飛禽走獸,到鱗介蟲豸,以至于人類,一天換一種口味!澳辍钡.口味活動規(guī)律,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就要吃一次人,而且都是在天黑后來人間,雞鳴破曉時分離開。人們就把“年”肆虐的這一夜,視做關口來熬,這也就是“年關”的來歷。每到這天晚上,家家戶戶就把家門關好,雞鴨鵝圈好,牛羊豬拴牢,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人們喝酒、吃飯,這就是“年夜飯”。因這頓飯兇吉未卜,故置辦得很豐盛,全家老小圍在一起,表示和睦團圓;吃飯前還要先祭祀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除夕熬年守歲的習俗就這樣慢慢形成了。
傳說三:守歲克照跑驅(qū)走邪瘟病疫
相傳,邪魔、瘟疫病毒害怕燈光、火光,除夕夜通宵點燃燈光、旺火、放鞭炮,可以把這些對人們不利的邪瘟病疫都嚇跑驅(qū)趕走,在新的一年不至于為害人間。以上是小編我大家整理的內(nèi)容“關于除夕守歲的傳說故事是什么”。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除夕的故事7
一、“年”是漢族民間傳說的兇獸,頭長尖角,兇猛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xiāng)親們像往年一樣,都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
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fā)老人,白發(fā)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qū)趕走,只見當天,白發(fā)老人身穿紅衣,在屋門上貼紅對聯(lián),在屋外放著鞭炮,敲鑼打鼓,年獸便逃跑了。所以每年過年的時候要放鞭炮、穿紅衣服、貼紅對聯(lián)、敲鑼打鼓。
二、過年中的“年”,其實是一種古時候的惡獸,傳說沒到年末的時候,年獸就會進攻村子,凡被年獸占領的村子都遭受到殘酷的大屠殺,頭上的犄角就是屠殺武器。
屠殺結(jié)束后,年獸會吃掉所有人的頭顱。為了防止有人詐死或僥幸逃脫,年獸假裝離開村子后折回來屠殺幸存者,甚至讓村子發(fā)生劇烈的晃動。就連嬰兒、孩童都難以幸免。人們利用年獸的兩大弱點,放爆竹(會嚇壞年獸),貼春聯(lián),驅(qū)趕年獸的進攻。
為了防止年獸的再次騷擾,放爆竹、貼春聯(lián)漸漸成為節(jié)日習俗,春節(jié)由此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潛移默化地沿襲至今以及影響世界各地。
三、據(jù)說年獸頭大身小,身長十數(shù)尺,眼若銅鈴,來去如風;嗷叫時發(fā)出“年~”的聲音,故名年獸。
被年獸殘害久了以后,人們漸漸發(fā)現(xiàn)年獸其實害怕三樣東西,即紅色、火光和巨大的響聲;于是后來的人們在除夕年獸將要到來的時候就會聚到一起,貼紅紙(后來逐漸改為貼桃符或貼紅對聯(lián)),掛紅燈籠,放鞭炮等等,目的就是為了趕走年獸。
當年獸被趕走以后,人們總是會高興地互道:“又熬過一個年了。”慢慢的就有了過年的'說法,也由此出現(xiàn)過年的習俗了。
春節(jié)俗稱“年節(jié)”
春節(jié)俗稱“年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佳節(jié)。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歲首”(即“年”),年節(jié)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延續(xù)至今。年節(jié)古稱“元旦”。1920年辛亥革命以后,開始采用公歷(陽歷)計年,遂稱公歷1月1日為“元旦”,稱農(nóng)歷正月初一為“春節(jié)”。歲時節(jié)日,亦被稱為“傳統(tǒng)節(jié)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面廣,具有極大的普及性、群眾性、甚至全民性的特點。
傳統(tǒng)的、民俗的、真正的“年”,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在“二月二龍?zhí)ь^”為收尾,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注天氣萬年歷頻道。過“年”歷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在過年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nèi)容;顒迂S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jié)與除夕合二為一
由于春節(jié)與大年緊密連接在一起,再加上時代的需求,所以,慢慢地人們將這兩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合二為一了。就時間來講,過年是一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歲尾。而春節(jié)是一年的開始,大年初一又是農(nóng)歷每年的春天第一天,所以叫春節(jié),也就是告訴人們,從這一天開始,春天來到了,新的一年開始了。
在以前,人們在這個時間,都稱為過年,也就是“除夕”。由于公歷的引進,將正月初一的“元旦”移為公歷新年的代稱,再加上六十年代以后,提倡“破舊立新”、“破除迷信”等政治因素要求,漸漸地淡化了年的所在。在最近幾年,在部分臺歷、掛歷、日歷等分別印有除夕與春節(jié)的字樣。但是在公共媒體,以及宣傳等方面,都將年與春節(jié)混淆在一起了。真的不知道,相傳幾千年的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年”,是否讓“春節(jié)”代替,真的說不好。
除夕的故事8
這天是大年三十,剛過晌午,山友老漢就呆不住了。
山友老漢屬羊,過了年就是本命年,整六十的人了,身子骨還挺硬朗。他一輩子無兒無女,靠給人放羊當倌為生。趕上現(xiàn)在年景好了,自己也吆上了一群羊。年前羊價硬,城里客商來了車,把一群羊買去了大半。送走了客,他到羊圈前給剩下的羊加料,一搭眼,壞了。半空的圈里,兩只大羊不見了,其中就有領魂羊大老黑。
領魂羊就是俗話里的領頭羊,是一群羊的主心骨。這種羊聰明,能自個兒帶羊群出欄尋水找食,是羊倌的好幫手。而且,羊倌之間有種說法,就是領魂羊能看破生死。
老話說,脊背向天人所食,羊是人間一道菜。一群羊養(yǎng)到節(jié)令上,就得宰賣。一般羊傻乎乎的,見同伴被拖到一邊在屠刀下哀鳴喪命,不一會就成了一團白花花的肉,還愣往前邊湊,圍成圈嚼著草瞧熱鬧。但領魂羊知道這意味著什么,所以每到年節(jié)宰羊時,稍有風吹草動,領魂羊就表現(xiàn)得非常不安。不過,羊倌感念領魂羊一年到頭為羊群出了力,一般會饒它不死。時間長了,領魂羊也知道哪些羊該殺、哪些羊不該殺。如果殺了不該殺的羊,領魂羊就會疑神疑鬼,怕羊倌對自己也下刀子。
難道是剛才有什么不對的地方,驚了大老黑?山友老漢不放心,再仔細數(shù)了數(shù),發(fā)現(xiàn)羊群中還少了兩只秋末才出生的小黑羊,心里明白了。
準是那兩只小黑羊調(diào)皮亂跑,趁人沒注意上了商戶的車,被拉走了。大老黑一見連小羊都賣了,懷疑山友老漢明春不準備放羊了。如果沒了羊群,它就沒了用武之地,跟普通羊沒了兩樣,就離挨刀不遠了。驚怕之下,它借山友老漢在炕上喜滋滋數(shù)票子的當兒,帶著個羊嘍,悄悄跳過羊欄逃了。
兩只大羊,好幾千塊錢呢,尤其是大老黑,沒了它,這羊群自個兒還真管顧不過來。山友老漢尋思著,也就著了急。
幸好臘月二十八剛下過雪,山友老漢四下里一搜尋,只見雪地上幾行羊蹄印出了圈,離了老營盤,向羊角峰方向迤邐而去。于是他趕緊披了件老羊皮襖,肩上搭了條拴羊的鐵繩,提著根長長的攔羊棍,順著足跡追了過去。
老營盤原先是古城池遺址,后來成了村落,現(xiàn)在退耕還林,村里人都搬到山下鎮(zhèn)上去了,山友老漢舍不得自個兒的羊,就留了下來。羊角峰在營盤西北約五里地,周邊溝壑縱橫,草木茂盛,是放羊的好地方。
山友老漢順著蹄印,輕車熟路上了峰,峰頂寒風凜冽,寒氣逼人。厚厚雪地上,兩只羊的腳印突然變得凌亂紛雜,好像受了驚似的各自奔逃了。
難道碰見了野牲口?山友老漢警惕起來。他停住腳,仔細關注著四周的動靜。
突然,風中依稀傳來陣陣呼救聲。他提著攔羊棍循聲摸過去,遠遠就見大老黑正站在峰頂一處懸崖邊上,暴怒地沖著崖壁下晃著頭上的大犄角。
崖下是個僅能容身的巉巖,上面立著個四十多歲的男人,穿著舊軍大衣,揪著幾縷垂下來的枯樹根。他看看頭頂上發(fā)威的大老黑,又望望身后幾十米的深溝,嚇得臉色蒼白,聲嘶力竭地喊著救命。
眼看那人稍不留神就會墜溝喪命,山友老漢大吼一聲:“別動!”掄著棍子就沖了上去。大老黑一見主人,掉頭逃了。
山友老漢把攔羊棍探了下去,想把對方拉上來?赡侨俗ブ髟嚵嗽,齜著牙擺了擺手:“大叔,不行啊,我右腿崴了,使不上勁呀!”山友老漢想了想:“那你呆著別動,我回去到營盤路邊的小賣部打個110。鎮(zhèn)上派出所過年有值班,很快就能趕到!
這時山風一吹,那人臉色一變,幾乎哭了出來:“別呀叔,這荒山野嶺的,可別把我一個人丟在這。哎喲,我這腿痛,可能支持不住了,哎喲!币娝麖澫卵ト嗤龋接牙蠞h嚇了一跳:“別動!千萬別亂動!”
看來只能這樣了。山友老漢一咬牙直起身,解下了自個兒的褲腰帶。褲腰帶是用土布扎成的,又寬又厚又長。他把腰帶撕成兩條,與羊鐵繩擰在一起,把鐵繩一頭拴在一個老樹根上,另一頭挽成疙瘩垂下懸崖,看看長度勉強夠了。他深吸了口氣,把棉褲的腰襟系了系,然后順著繩子溜了下去。
下面地方本來就小,這下更擠了。山友老漢彎下腰,讓對方扯住繩子,踩著自個兒肩膀,然后老漢慢慢直起身,把他頂了上去。那人踩著老漢一縱,翻到崖上脫了險。
山友老漢卻累得直喘氣,他揉著肩膀,正要喊對方將他拉上去,可是他一仰臉,到嘴邊的`話生生咽了回去。只見對方一動不動,居高臨下地望著他,嘴角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詭異笑容。
山友老漢心一下子緊了,糟了,看來對方起壞心了。年末了,賊人多,這地方前不著村后不著店的,喊破嗓子都沒人能聽見。就算對方不動手,自個兒年紀大了,身子不利索,沒人幫助的話,也絕對爬不上這崖壁。寒冬臘月的,困在這兒時間一長準得凍僵掉下溝去,自己這把老骨頭也就交待了。
山友老漢正想著,見對方眼望四周滴溜溜亂轉(zhuǎn),就明白對方想動手了。這節(jié)骨眼上,還有誰能來救自己呢?他轉(zhuǎn)著念頭,突然心一動,有了主意。于是他窩下了身子,裝作啥也不知道的樣子,沖對方揮了揮手:“你趕緊走吧,我在這兒避一避。那只瘋羊估摸著還在附近。那家伙可是個禍害,上月從屠刀下逃了出來,就跟人記了仇,見人落了單就沖出來拼命。前陣子硬把一個過路人挑出了腸子。公安特警來了幾大撥,端著槍愣沒找著它。我歇會氣,等它走遠了,就悄悄爬上去!
那人本來就迷了路,聽老漢這么一說,想起大老黑彎刀似的犄角,頓時害怕了。他急忙俯下身伸出了手:“叔啊,你一個人在這我不放心?,我拉你上來。”
除夕的故事9
除夕的由來
除夕是春節(jié)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種傳說:是古時候有個兇惡的怪獸叫夕,每到歲末便出來害人,后來,人們知道夕最怕紅色和聲響,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戶戶貼紅春聯(lián),燃放爆竹,來驅(qū)除夕獸.以求新的一年安寧.這種習俗從此流傳下來,年三十晚上便稱為除夕了.
關于年的由來,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的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百姓惶惶不可終日。人和"年"斗爭了很多年,人們發(fā)現(xiàn),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于是在冬天人們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火堆,夜里通宵不睡,敲敲打打。這天夜里,"年"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和火光,聽見震天的響聲,嚇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jié)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
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以后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紙對聯(lián)在門上,電燈籠,敲鑼打鼓,燃放鞭炮煙花;夜里,通宵守夜;第二天,大清早互相祝賀道喜。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除夕的高潮是年飯后長輩發(fā)"壓歲錢"。接著就是張貼春聯(lián)和門神,并關上大門。到初一的早上才開門"接財神"。接下來就是全家人守歲到凌晨。
除夕夜的燈火,通宵不熄,俗稱"光年"。
各地的除夕風俗大致相同,但有些地方的風俗很有特點,如蘇州、北京、臺灣等。蘇州的除夕守歲時,都要等待從楓橋寒山寺傳來的洪亮鐘聲。當鐘聲穿過沉沉夜色,傳到千家萬戶時,就標志著新春的來臨。無論春夏秋冬,每日半夜正交子時,寒山寺中就會傳出這口巨鐘的洪響,民間稱為"分夜鐘"。這口鐘,已成為蘇州城鄉(xiāng)方圓數(shù)十里人民生活的時間信息。寒山寺鐘聲還出現(xiàn)在詩中,流傳最廣的就是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現(xiàn)在,每年除夕,蘇州寒山寺仍遵循萬古不變的古老習俗,擊鐘以分歲。姑蘇城鄉(xiāng),到了守歲的最后一刻,會從廣播中傳出宏亮的寒山寺鐘聲,報導一年的開始。千家萬戶,聽到鐘聲,爆竹齊鳴,使古老的寒山寺鐘聲成為了一種時代的象征。
北京的除夕這一天更是忙碌,祭祖、接神、接灶。祭神拜祖的儀式一開始,整個北京城便淹沒在一片震耳欲聾的爆竹聲中。人們還在自己家院子里,鋪上芝麻秸,全家人都去踩,叫"踩歲",取長命百歲的意義。除夕通宵燈火齊明,人們辭歲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的餃子也下鍋了,人們盡情的娛樂。
除夕在臺灣不叫除夕,而叫"過年日"。午后,在廳堂神龕前上供牲體。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對長者辭歲。接著是"圍爐",也就是豐盛的年夜飯,一家人圍坐一桌,桌上擺滿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圍爐"為除夕帶來高潮,遠在他鄉(xiāng)的游子,除非萬不得已,再遠再忙也要趕回家團圓。年夜飯后,便高燃蠟炬來守歲,兒媳婦為長輩們添富壽,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長輩得富壽越長,這是表示孝心。
除夕的傳說故事
(一)
夏歷臘月除夕,人們喜歡貼紅對聯(lián),放鞭炮,這也有個來歷。
傳說,很多很多年前,森林里有種非常兇惡的野獸,叫做“年”。每年夏歷臘月除夕那天,它都要出來大吼大叫,專門吃人和牲畜。當時沒有人能夠制服它。為了躲避“年”的災難,人們都要在除夕那夭殺豬宰羊敬供年,讓它脹滿肚子,才不傷害人畜。
有年臘月除夕這天,人們忘了殺豬宰羊來敬“年”,“年”一來就大吼大叫,要想吃人。人們沒法只好關上大門,爬到竹樓上去躲著!澳辍睆倪@家走到那家,到處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找東西吃。它見到處空空蕩蕩的一無所得,不由氣得發(fā)瘋嚎叫。這時,鄰近一家的竹樓失火了,火勢很大,燒得竹子“劈劈啪啪”地亂響!澳辍甭牭竭@突如其來的響聲,嚇得逃回森林去了。
躲在樓上的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以后每到臘月除夕這一天,便去砍許多竹子來燒,竹子“劈劈啪啪”一爆響,“年”就被嚇跑了。同時,人們還發(fā)現(xiàn)“年”拍鮮紅的顏色,于是又把桃木板染成紅色,掛在大門的兩邊,這就是批符。以后發(fā)明了鞭炮和紙,鞭炮就代替了爆竹,紅對聯(lián)代替了批符。
(二)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為了一統(tǒng)天下,特派灶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稟。有年夏歷冬月二十三日,灶神菩薩向玉帝回稟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得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產(chǎn),必將影響貢獻!庇竦勐勛嗉疵撼脊采塘疾、大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人藥,叫他們慢慢地發(fā)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庇竦蹨首,使命衲陀祖師下照此辦理。
夏歷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里丟下了瘋?cè)怂帯⑺幰幌洛伨妥兂纱蠖、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干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cè)怂幩幮源蟀l(fā)。人們就東家情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僅光吃好的,而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游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灶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nèi)偭?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干,這樣下去,如何得了!庇竦勐勛,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準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元,里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復了往常的勞動。
(三)
傳說,很早以前,出了一個妖怪,名字叫“夕”。這家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娃兒,晚上就要去糟踏她,糟踏后還要吃了才心甘。老百姓對它很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他喂的那條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斗。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它。他帶起那條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跋Α逼綍r白天不出來,太陽落了坡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后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夏歷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zhèn)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zhèn)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zhèn)上的人們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守在家里,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出來了,它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fā)現(xiàn)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這家一敲,整個鎮(zhèn)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jié)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它,“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斗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后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后,人們就把夏歷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祛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四)
相傳,古時候有個文人叫韓文玉,他年輕的時候,家里很窮。有一年夏歷臘月三十,左鄰右舍都歡歡喜喜地過起了年,他卻窮得沒肉下鍋。鄰居的娃兒出來耍,手上拿著油膩膩的香雞臘肉啃;他的娃兒見了,哭著回家向他要肉吃。他的妻子沒辦法,只好到鄰居家借了兩坨肉來煮。誰知肉剛下鍋,鄰居的當家人回了,怕韓家日后還不起,硬叫韓夫人去把肉提回來。韓文玉哄著娃兒,一家人有勉勉強強地過了個素年。
天快黑了,鄰居早已點亮了年燈,全家老小圍著火堆,說說笑笑地開始守歲了。而韓文玉這時還在山上砍準備燒火守歲的柴。他妻子縫了一下午破爛,又去房后撿煮飯的柴。一位好心老太婆看見了,對韓夫人說:“我們還有一堆辣椒桿送給你,還可以煮幾天飯。”她謝過這位好心的老太婆,就去把辣椒桿背了回來。這時韓文玉也在山上挖了一個大樹頭撈了回來。
韓夫人燒辣椒桿煮飯,煙子嗆人得很,吃飯后生火守歲,她又用辣椒桿做引火柴。這時正是亥時,天上的兇神奉了玉帝之命去人間降災,陰司中的無常鬼也奉了閻君之令到人間給人們定生死。兇神出了南天門,剛到凡界,辣椒味嗆得他們直打噴嚏,眼淚水長淌,兇神說:“凡人真歪!我還沒下去,就整得我夠受,要是真下去了,不知我還有沒有腳桿回天庭呢!”想到這,嚇得躲到天上不敢下來。無常鬼也縮在陰間不敢出來了。
再說韓文玉挖的那個樹頭,原來是根萬年沉香樹,著火燃,香氣四溢,直沖天庭。玉帝聞到沉香大喜,贊揚凡人竟燒如此異香敬供,便派善神下凡,減了天下人七分罪,并且遍灑甘露,降福人間。同時派文曲星官下凡,暗助韓文玉考上狀元
第二年,天下果然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人們過上了好日子.韓文玉也考上了狀元。從此,人們每逢過年守歲,到了亥時,總先要燒一陣辣椒桿,希望能驅(qū)逐兇神免災。然后又燒沉香樹頭,希望善神降福人間。
(五)
傳說,從前,有個蠻乖的公主,經(jīng)常背著父母到民間玩耍。有天晚上,她在一個棧房里住下來,半夜的時候,城隍老鬼摸到公主的房里吃掉了公主的心子。第二天早晨,店老板來到公主的房里,見公主硬邦邦地死在鋪上。案子報到官府,三個月也沒有查出個名堂來。
有一年恰逢京城考試,遠方來了個進京趕考的公于和一個書童到客棧里住宿。這家棧房自從死了那個公主,生意就一天比一天淡泊,特別是公主死的那間屋子更是沒哪個敢進去住。挨到的人說,那間屋子里每到半夜紅光閃閃,還看到一個小姐的影子在梳頭打扮。
主人看到這遠方的客人,心里好生高興,就把他們安排在那間屋子里。一來欺他們不曉底細,二來也想證實一下那間屋里到底有沒有鬼。公子二人不曉得內(nèi)情,晚飯后早早就關門就寢了。到了半夜,那間屋里突然“哇”的一聲響,接著像是有人開門走動。公子從夢中驚醒,一下從鋪上坐起來,點亮了油燈。只見鋪前跪著一個漂亮的小姐,很傷心地哭著,弄得公子莫名其妙,癡呆呆地看著她。這時小姐傷心地說:“三年前,我背著父母私到民間,晚上就住在這屋里,哪曉得困到半夜的時候,城隍老鬼從窗子鉆了進來,把我的心吃了,使我無法還生。沒想到今晚上公子引來了書童,我只好借用書童的心子復還正身。哪曉得書童的
陰魂不放我,還要我還他心子.望公子幫忙,把我引見給父王。說明情由,捉住城隍老鬼,還我心子。那時我再把書童的心子歸還于他。”公子見姑娘這樣傷心,雖說疼愛書童,但又同情小姐,只好答應下來。
第二天正逢夏歷大年三十,大清早公子帶著小姐走路,書童的陰魂也哭著追上來了。公子趕忙上前擋住,勸回棧房,還一再給店老板說要照看好書童,三年后一定把心子送來交還他,使他重返人世。接著,公子又親手做了一盞紅燈掛在店門正中,使四方邪魔不敢入店來欺負書童的陰魂。
從那以后,人們每逢過年都要在門口掛一盞紅燈避克驅(qū)邪。這樣點年燈習俗就傳開了。
除夕的故事10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睍,是我最忠實的朋友。前段時間,媽媽買了一本南方分級閱讀的《年除夕的故事》。回到家,我便津津有味的看了起來。
《年除夕的故事》是趙鎮(zhèn)琬寫的。他是《幼學啟蒙叢書》的其中一本,叢書介紹我們所熟悉的民俗故事、神話故事、節(jié)日故事等,讓我們了解祖先們的活動的廣闊天地和歷代的政治變遷、科學發(fā)展與文學藝術上的成就。
《年除夕的故事》主要寫了很久以前,有一個叫夕的怪獸。他一到陰歷臘月的最后一天,就出來找吃的。豬、羊、馬、牛,就連人也不放過,都成了它的'食物。人們很想把夕制服,可是想了很多辦法也無濟于事。玉帝聽了,就把這件事交給了神農(nóng)。神農(nóng)又把這件事交給了年。于是,年來到人間,燃燒了鞭炮,終于把夕趕走了。
其中,書中年趕走夕的那個地方最令我難忘:年一邊躲閃著夕的進攻,一邊悄悄摸出紅綾子,用勁抖著。紅綾子放射出一束束耀眼的紅光,刺得夕眼睛什么也看不見了,慌忙逃去……
“年”一來,草木凋敝,天地一片蕭條;“年”一“過”,萬物更生,到處是欣欣向榮的景象。要轟走“年”,就要燃鞭炮,燃鞭炮的習俗因此而來。我們現(xiàn)在過年放鞭炮是為了感謝“年”,感謝它為民除害,我最喜歡過年了,小朋友可以拿紅包,而上班的人可以放假,一家人開開心心的團圓,一起享受天倫之樂。
除夕的故事11
近十幾年,每到除夕,人們守在電視機旁觀看中央電視臺的春節(jié)文藝晚會,依然形成風俗。
“除夕”中“除”字的本義是“去”,引申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舊歲到次夕而除,明日既另換新歲的意思,“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除夕”源于先秦時期的“逐除”。據(jù)《呂氏春秋·季冬記》記載: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qū)逐“疫癆之鬼”。這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而最早提及“除夕”這一名稱的,則有西晉周處的“風土記”等書!俺Α保诠糯有許多雅稱,如:除夜、逐除、歲除、大除、大盡等。
古往今來,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積極意義的習俗。“歲晚相與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笆裰L俗如此”(蘇軾《歲晚三首序》)。
多少年來,我國還有除夕“吃年飯”的習俗,這頓年飯,南方人多備雞鴨魚肉,北方人則以包水餃來慶祝新年。全家團聚,共進一頓豐盛的晚餐。這也是人們回顧舊歲、憧憬新年的一種形式。
另外,每至除夕12點,人們鳴放鞭炮來驅(qū)邪避兇,喜迎新年。
除夕的故事12
除夕夜的由來
除夕這個節(jié)日是由先秦時期的逐除演變而來。所謂“逐除”是指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擊鼓的方法來驅(qū)逐“疫疬之鬼”,有《呂氏春秋·季冬記》可考,而“逐除”就是“除夕”節(jié)令的由來。除夕最早應是西晉周處撰著的《風土記》等史籍。
除夕的故事
除夕的故事1: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族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后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guī)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凈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門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除夕的故事2:七郎射夕
很久以前,有一個妖怪叫“夕”。這家伙專門害人,特別是看見哪家有漂亮的女孩,晚上就要去糟蹋她。而后還要把女孩吃了才甘心。老百姓對它恨得要死,但又沒有辦法。
有個叫七郎的獵人,力大無窮,箭射得特別好,喂的狗也非常厲害,任何猛獸都敢去斗。七郎見百姓被“夕”害苦了,就想除掉他。他帶著狗到處找“夕”,找來找去始終沒有找到。原來“夕”白天不出來,太陽落山后它才出來害人,半夜后又不見了,也沒人曉得它住在哪兒。
七郎找“夕”找了一年,這天已是臘月三十,他來到一個鎮(zhèn)上,見人們都在歡歡喜喜準備過年,心想,這個鎮(zhèn)大,人多,姑娘也多,說不定“夕”要來。他就找鎮(zhèn)上的人們準備商量,說“夕”最怕響聲,叫大家天黑了不要睡覺。多找些敲得響的東西放在家里,一有動靜就使勁敲,好把“夕”嚇出來除掉。
這天晚上“夕”果然來了,他剛闖進一戶人家就被發(fā)現(xiàn)了。這家人馬上敲起了盆盆罐罐,這家一敲,整個鎮(zhèn)子也跟著敲起來了。“夕”嚇得四處亂跑,結(jié)果被七郎看見了。七郎放出獵狗去咬他,“夕”就跟七郎和狗打了起來。人們一聽外頭殺起來了,都拿起東西敲得震天響。這時“夕”有點斗不過,想逃跑了事,哪曉得后腿被獵狗咬著不放。七郎趁機開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
從那以后,人們就把臘月三十叫“除夕”。這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守歲、放火炮,表示驅(qū)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
除夕的習俗
貼福字
在貼對聯(lián)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農(nóng)歷新年貼“!弊郑俏覈褡迕耖g由來已久的習俗!案!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xiàn)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族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貼年畫
農(nóng)歷新年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習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燃爆竹
我國民族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
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我國特產(chǎn),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可以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掛燈籠
我國的燈籠又統(tǒng)稱為燈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除夕節(jié)前后,人們都掛起象征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除夕之夜守歲,門口掛著紅燈籠,堂屋燃著熊熊的紅火,點著蠟燭或油燈,一家人圍桌而談。
除夕的故事13
守歲習俗興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耙灰惯B雙歲,五更分二年!比藗凕c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么稱作熬年呢?漢族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兇惡的.怪獸,人們叫它年。
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于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yōu)榱硕惚苣戢F,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么事情,人們對年獸放松了警惕。
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里,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后啪啪地爆響,年獸轉(zhuǎn)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后,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在《詩經(jīng)·小雅·庭燎》篇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記載。所謂庭燎就是用竹竿之類制作的火炬,竹竿燃燒后,竹節(jié)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fā)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后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qū)⑺鼡舻梗儆么骤F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除夕的故事14
中國有許多傳統(tǒng)的節(jié)日,比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但我最喜歡的就要屬過年了。每到春節(jié),家家戶戶喜貼春聯(lián),敲鑼打鼓,張燈結(jié)彩,辭舊迎新的活動熱鬧非凡,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節(jié)日的喜悅。但你知道嗎,過年為什么會有這些喜慶的活動呢?這里面有著一個美妙的神話故事,現(xiàn)在讓我給你講一講吧!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無比!澳辍遍L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都要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一年的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準備扶老攜幼上山避難。這時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當時全村的鄉(xiāng)親們正在收拾行裝,誰也沒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只有村東頭的一位老婆婆
走過去給了他一點糧食說:“快逃吧!年獸快要來了!崩喜χf:“婆婆如果讓我在你家呆一夜,我一定能把年'獸趕走。”老婆婆繼續(xù)勸說他,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有撇下他,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只見村東頭老婆婆家里,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燭火通明!澳辍鲍F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便向老婆婆家撲了過去?斓介T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劈里啪啦”的炸響聲,“年”嚇壞了,就再也不敢往前走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澳辍贝篌@失色,狼狽逃竄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于是,鄉(xiāng)親們一起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作響,屋內(nèi)幾根紅蠟燭還發(fā)著余光……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祝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子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以后,每到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光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后來這風俗越傳越廣,逐漸成了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過年的習俗除了上面所說的外,還有很多,比如:貼窗花,貼年畫,吃餃子,壓歲錢等。我最喜歡和小朋友一起放鞭炮,晚上我早早的吃過年夜飯,就拿著鞭炮就朝門外奔去。伴隨著我們的歡呼聲,一個個煙花飛到了空中,點亮了美麗的天空。還有一個傳統(tǒng)也是我們最喜歡的了,那就是春節(jié),我們都會收到長輩們給我們的紅包,預示著來年我們都會順順利利的過著每一天。
“過新年,穿新衣,開開心心過大年……”我們唱著歡樂的歌謠,迎接新的一年來到。
除夕的故事15
百姓們便把“年”出沒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并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躲在屋里吃“年夜飯”,由于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后,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
【除夕的故事】相關文章:
除夕的故事09-28
除夕的故事【精】02-07
【推薦】除夕的故事02-07
除夕故事作文09-17
除夕的故事作文12-07
除夕的傳說故事02-25
關于除夕的故事03-07
有關除夕的故事01-04
【薦】除夕的故事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