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集錦9篇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許多人都寫過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 篇1
二胡的悠揚踩著三月斜雨的韻腳,沁過薄霧和窗紗,微微的還有些許暖意。冉冉檀香彌漫著空氣,讓我不覺神游于五千年的古國文化長河中。
天地初開,萬物終歸混沌。祖先們就踏上了征服自然的征程。語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工藝,文學藝術,哲學思想,道德理論無一不體現著祖先們的智慧,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春秋戰(zhàn)國以來,諸子百家的爭鳴,如一聲春雷驚雨,給華夏大地一片潤澤。道家,法家,儒家諸如雨后春筍紛涌而出。其文學思想,道德學說更是沿用至今,令我們受益匪淺。自春秋《詩經》開始,先秦散文,魏晉文學,后唐詩宋詞元曲,品讀時給人以美的享受,怎不叫人感慨古文學的博大精深。從孔子的`“詩可以怨”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再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都給人們打上了憂患意識的烙印。從岳飛的“談笑可飲匈奴血”到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使得這種憂患意識逐步上升到愛國情懷,體現了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的崇高天倫。“天行健,則君子自強不息”的不屈不撓的精神,“仁者愛人”的高尚道德。
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的功業(yè)報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人閑桂花落,月靜春山空”的天人共鳴都是西方文化所望塵莫及的。當世界文化的鐵蹄滾襲而來時,總將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難以抵擋的。在這個物質利益至上的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者自己想要的物質生活。欲望、拜金、權利等都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一步一步的侵蝕著我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崇尚“洋節(jié)”,昔日的傳統(tǒng)文化正一步步被淡忘。生活中的這些情況比比皆是。追求自己喜歡的,是沒錯。可這又何嘗不是對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漠視?那些我們都曾引以為傲的民族文化都去哪兒了?
我記得魯迅曾說:“唯有民魂是寶貴的唯有它發(fā)揚起來中國才真有進步。”a巴m也曾說:“當中國忘記了自己的民族文化時就是我們攻打這個民族的時候。”覺醒吧!我希望我們用全部的聰明才智和生命熱血來傳承優(yōu)秀民族文化,來構造我們祖國的輝煌。我們是龍的傳人,頭頂著祖國的藍天,腳踏著祖國的大地,血管里流著的是祖國的熱血,生命力延續(xù)的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 篇2
上午,秋高氣爽,我們快樂牛牛小隊舉行了第二次小隊活動,跟著課本,來到了河坊街和吳山廣場,尋找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
走進河坊街不久,我們就看到一家店門口有個招牌,上面畫著一條卡通的龍,還寫著大大的“龍須糖”三個字,有個叔叔在里面忙著做著什么,一個阿姨招呼我們上去看看。我們往前湊上去看,叔叔面前的柜臺上放著一盆花生芝麻和白糖的餡料,只見他從抽屜里拿出一把像細細白白的毛線一樣的東西,從盆里舀上一勺餡料,放在“毛線”里,然后把它們卷成四四方方的“棉被卷”,放到邊上的盒子里,很快盒子里就有了十床小“棉被”。這就是龍須糖嗎?味道不知道怎么樣?這時候,邊上的阿姨說:“小朋友,買點龍須糖吧!”
看我們大家都很有興趣,媽媽就掏出錢給我們買了一盒。新出爐的龍須糖歸我們了!大家每人拿了一個就開始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我迫不及待地把一整塊龍須糖塞進嘴巴,一半的糖露在了外面,嘴里的糖一下子就化了,好粘啊,邊上的小朋友就笑話我,“看看盧知鑒,像不像長了龍須!”“你吃這么快,怎么能嘗出味道,日記怎么寫?”我趕緊把露在外面的糖咬了下來,一口一口地慢慢吃,甜絲絲的,糖里裹著的花生、芝麻香噴噴的,非常美味。我吃完一塊,舔舔嘴巴,呀,下巴上還真留著一條“胡須”呢!我讓媽媽幫我拍了一張“胡須”照,然后又伸手抓了一塊龍須糖開始吃,邊吃還邊看盒子上的介紹,原來龍須糖已經至少有500年的歷史了,龍須是從麥芽糖里抽煉出來的纖幼銀絲精制出來的',它的名字還是明朝正德皇帝給取的呢。
吃完了龍須糖,我們去了方回春堂,參觀了這家始創(chuàng)于1649年、364歲的中藥老店;然后看了神奇的吹玻璃、有意思的拉大片、捏糖人,還品嘗了糖蝴蝶和杭州有名的定勝糕,體驗了抖空竹這項民間活動,最后還去參館了朱炳仁銅雕館,見識了不可思議的銅雕藝術。
一個上午很快就過去了,我們的探尋傳統(tǒng)文化之旅結束了,大家意猶未盡地離開了吳山廣場。
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 篇3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許多著名學者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光輝的著作,智慧的結晶,而且深入到我們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東西,內化于心,化為自己的東西,才能真正成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人。
當然,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可以泥古不化。過去的文化產生于過去的時代,不可能不受到歷史條件的限制。今天我們當然應當善于分清精華與糟粕。而且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能夠與時俱進,不斷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變化,也只有這樣才能永遠保持光輝。
人類已經有了幾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是在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中走到今天的。當代中國是歷史中國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當代中國思想文化也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升華。要認識今天的中國、今天的中國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的'把握滋養(yǎng)中國人的土壤文化。
當今世界,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的根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青少年要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文化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我們心中生根發(fā)芽。
青少年朋友們,讓我們以實際行動,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共筑中華民族共有的美好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 篇4
曾幾何時,“山寨”開始成了中國文化的代名詞,缺乏內涵的快餐式產品日益泛濫;
曾幾何時,我們習慣了互送圣誕賀卡,期待收到情人節(jié)禮物······國人聽不到,在一個遺忘的角落,有一個聲音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那是我們最后的堡壘,請敬畏我們的經典。
如今,與漢語熱席卷全球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各種西方文化被國人狼吞虎咽,我們用荒誕的顛覆迎合流行的口味,用冷漠的嘲弄掩飾浮躁的內心。
以漢語為代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體系就好比一棵歷經滄海桑田的參天大樹,如果一片葉子爛了,那無關痛癢;如果樹上到處都是枯黃的`葉子,那就應該反思這顆樹了。
漢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是一個民族的基因和烙印,是我們區(qū)別于其他民族的身份標志。事實上,漢語“外熱內冷”的現象只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當前處境的縮影,很多情況下,特別是在科學技術高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我們往往忽視了傳統(tǒng)文化在今天仍具有巨大的影響。
古人的智慧和主張會時不時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生觀和價值觀,規(guī)范著我們的行為準則。所以,我們必須堅守傳統(tǒng)文化的根,不然,我們靈魂堅守的土壤若被侵蝕,我們只好迷失。 由此想到了龔自珍的一句話:“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不由得心頭一震。
這里的“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即傳統(tǒng)文化。其實,傳統(tǒng)文化無處不在,只要你用漢語進行思考,用漢語進行寫作題,它就會悄悄地滲透進你的文本中。傳統(tǒng)滲透進漢語和文字的深處,兩者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如果我們對傳統(tǒng)文化缺乏敬畏之心,任其受外來文化的沖擊卻置若罔聞的話,恐怕這就是我們國家走向沒落的第一步,拯救傳統(tǒng)的行動已刻不容緩。
事實雖然殘酷,但我們切不可悲觀失望,更不應失去信心。
無論我們走到何處,無論我們身處何方,面對文化踐踏,不應僅僅是憤世嫉俗怨天尤人。“憤青”這一稱號已不再屬于21世紀的我們,我們要做的還有自我反思:我們要做一個怎樣的文化消費者?文化良知的根一直在腳下,我們就不會因為些許風雨而荒蕪我們的精神世界。
對傳統(tǒng)文化心存敬畏,我們就能找到人格坐標的原點,找到心靈的根,我們才能步履從容,化蛹成蝶。 傳統(tǒng)文化這棵樹,需要我們一同呵護。它雖然源遠流長,但依然生機勃勃,依然蘊涵著巨大的生命力,是一只可以屢經涅槃而獲得永生的鳳凰。
所以,你不得不承認,作為炎黃子孫,這是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面對戰(zhàn)爭的慘敗,魏源曾大聲疾呼:“師夷長技以制夷”。
如今,我們在大量吸收外來先進理念的同時,切不可本末倒置,忽視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就讓我們從現在開始,從自身做起,永葆一顆敬畏之心,守護我們的經典。
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 篇5
今天,天氣非常晴朗,路邊的花都開放了,爸爸媽媽帶我一起參加了三(1)班組織的去西安市自弘中學感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體驗活動。我們玩的非常開心,還學到了很多知識,很有意義。
自弘中學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為主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包括草編、繩藝、剪紙、泥塑、臉譜等很多藝術課程和游藝項目,內容很豐富,安排得非常充實。
早上,我們聽了自弘中學的哥哥姐姐們組成的古樂隊的演奏,并在校長的帶領下參觀了很多藝術品的展覽和現場制作藝術品的過程。我選擇了繩藝和臉譜的`課程,并在老師的輔導下現場制作了兩個作品,編了一條漂亮的紅手鏈,畫了一個很個性的臉譜,很有成就感噢。
下午的安排就更有意思了,我們玩了打陀螺、滾鐵環(huán)、跳房子、砸沙包、跳皮筋、套圈等這些傳統(tǒng)游藝活動,大人孩子都玩得特別開心。我們覺得比電腦游戲和游樂場都好玩。
對了,最有趣的是,《都市快報》記者去采訪了我們,晚上在電視上已經播出了《小手拉小手 非遺咱傳承》的節(jié)目,我在電視上已經看到了自己的特寫,很滿足哦,太有意思了。你們要是想看看,就去網上搜一下吧!
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 篇6
虎頭鞋俗稱貓頭鞋,這種鞋我和弟弟小時穿過,我媽媽小時穿過,我姥姥小時穿過,我媽媽的姥姥小時也穿過。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會做這種鞋的人越來越少了。孩子要穿都是家中七八十歲的老人給做好的,要么就花錢去買。
我們鄰村就有一位做虎頭鞋來賣的老奶奶,她今年已經八十多了,老奶奶做的虎頭鞋真叫漂亮,我還專門找她了解這鞋到底是怎么做的。于是老奶奶就給我講了起來:首先把不用的舊布(最好是用棉線的)用玉米白粥一層布一層粥的粘起來,等它慢慢的干了,這個叫袼褙,然后用鞋底樣、鞋幫樣在袼褙上開出鞋底和鞋幫,鞋底三層納在一起,鞋幫開好后用一塊黑布貼在鞋的.前臉上,最重要的就是在這前臉上繡上老虎的眼睛、鼻子和嘴巴,別忘了還要在腦門的位置繡上一個“王”字,在安上兩個耳朵,最后把一條兔毛圍在臉的周圍,這樣一雙虎頭鞋就基本做好了。孩子在穿鞋的時候還要在鞋的兩邊縫上鞋帶,鞋的后跟處還要縫上一塊四四方方的布——最好是藍色或黑色的,這就叫葉跟,如果孩子生下來穿的是第一雙鞋的話,還要在腳心處用五彩線縫上線毛毛,老人說這叫扎根。老人希望孩子長大后有一個好出路,踏踏實實的做人。
聽老奶奶講完我才明白了,為什么以前家家戶戶會做的虎頭鞋,現在會做的人越來越少了,原來制作過程太繁雜,真希望以后還有人會做下去,千萬別再過幾十年再也見不著了。
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 篇7
中國,一個令人驚嘆的國家。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是當之無愧的文明古國。在這五千年中,自然少不了文化的發(fā)展與傳承。我國的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我以為,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是歷代先人們經過不斷努力創(chuàng)造出的寶貴財富,有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才有了我們今天的成就。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多種,首推的便是唐詩、宋詞、元曲;它們是中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必須學習的內容。李白、杜甫、蘇軾、白居易,這一個個大作家一生命運坎坷,但是他們創(chuàng)作出了不少優(yōu)秀作品,并且流傳至今!伴L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表現了作者充滿信心的和展望世界的夢想。“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北磉_了詩人憂傷國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這些詩詞讀得多了,越覺博大精深。古代才子的才情是我們現代人所無法比擬的。那一首首膾炙人口的古詩,你深入理解感悟,你的心靈便會跟隨作者一樣,飄入那些字里感受當時的情感。
而現在,人們在越來越不重視傳統(tǒng)文化。大街上到處可見錯別字,隨地亂扔垃圾,隨地吐痰,公共場所大聲喧嘩更是常事。中國的五千年的悠久文化怎么會變成這樣,變得這么地不堪,而身為中國人的我們竟然還是沒有覺悟。他們只顧自己,從來不想這樣做的后果。
還有中國的文字獨一無二,并且本該字體工整的`我們,卻寫字歪歪扭扭,不忍直視。中國的形象都被這些字體損害了,曾經的楷書、草書、行書都到哪里去了?另外,我們經常有新聞報道有景點刻字,外國人對此事也是看法多樣,難道中國一個泱泱大國就要這樣給毀了嗎?不行,絕對不行,我們一定要用實際行動消除那些不良影響。
前段中央電視臺舉辦了《漢字聽寫大賽·中華好詩詞》等節(jié)目,來鼓勵更多的人去更好的書寫漢字,更多的積累詩詞。隨著中國的崛起,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我們身上,我們要去用行動來影響全世界,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真正地展示于人間,用文化的魅力使他們折服,這將是多么偉大的一件事。
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 篇8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有味的,一種傳承于冥冥的心靈深處、承載著厚重文化底韻的“味道”。伴隨著明媚的陽光,我們雛鷹假日小隊的伙伴們結伴來到塘棲古鎮(zhèn),尋訪身邊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塘西古鎮(zhèn)座落于京杭大運河的南端。如果把江南古鎮(zhèn)比作璀璨的'明珠,那塘棲便是鑲嵌在古運河畔分外奪目而耀眼的那一顆。那里風景如畫,特別在春節(jié)前后,濃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滲透其中。
來到塘棲古鎮(zhèn),雄偉的廣濟映入眼簾。它橫跨在京杭大運河上,供人們在上面順利地通行和觀賞風景。廣濟橋非常堅固,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風雨雨,依然巍然屹立。它連接著橋兩岸的傳統(tǒng)文化,使其在上千年的傳承中,未被淘汰。站在廣濟橋上往下望,到處張燈結彩,一派喜氣洋洋的景象,我們感受到了濃濃的年味。
迎著著撲鼻的香味,我們尋找到了粽子鋪。只見鋪前坐著一位老奶奶,正有條不紊地包著匯昌粽子。粽子我們時常吃,但包還是第一次見,伙伴們帶著好奇心一起圍了上去。看著奶奶的示范,我們個個都在一旁摩拳擦掌、躍躍欲試。我們手拿兩片粽葉,學著奶奶的樣子忙活開了。疊好粽葉,先放上一點小米,再在中間放一塊肉,最后在肉上蓋一層米,這樣肉就被夾在了中間,最后要將粽子裹起來?粗菀鬃銎饋黼y,我們一個個都被最后的工序難住了,只能求救于奶奶。奶奶熟練地裹緊粽子,并快速地用線繞起來,系緊,打了一個小結。奶奶笑呵呵的說:“熟能生巧,你們第一次包,做的都很好。”臨走時,我們還品嘗了奶奶包的匯昌粽子,親手包裹粽子后,感覺特別好吃。小小的粽葉內,包裹著大大的傳統(tǒng)的文化。
走出粽子店,穿過小巷,“砰、砰、砰”,大木棰敲擊石臼的聲音,像打雷一樣震耳欲聾。伙伴們好奇地四下張望,只見街盡頭,兩個爺爺在打年糕。一個掄起大木錘有規(guī)律的敲打石臼中的年糕,一個蹲在石臼邊來回翻揉年糕。跟隨著爺爺的節(jié)奏,我們也情不自禁興奮起來?粗覀兤诖难凵,爺爺決定讓我們自己試一試。不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原來木錘那么重,一個人根本沒有辦法抬起它來。小個子的我們,只好三人一起出場,齊心協力抬起木錘,重重地砸下去。年糕在石臼里被砸開了花,熱氣騰騰的,好看極了。
在塘棲古鎮(zhèn),我們見識了寓意五谷豐登的大糧倉,抱了象征著好運的金元寶,品嘗了甜甜的棉花糖、香香的刺毛肉圓,包了味道鮮美的大肉粽,還親自捶打了年年高升的年糕……傳統(tǒng)文化其實就存在于人山人海間。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歷了歲月的考驗和提煉,留下來很多精華,閃耀著民族智慧與民族精神的燦爛光芒。此次在塘棲古鎮(zhèn),我們尋訪到了無處不在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 篇9
汽車在高速公路上飛馳,我的心情異常興奮,因為今天我要隨小作家聯誼會到臨!@個美麗的古城去參加采風活動。你說,我能不興奮嗎?
我們的第一站是去國華珠算博物館,這是我國唯一一座以藏珠算而聞名的博物館。導游告訴我們:珠算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國“第五大發(fā)明”之一進博物館,我立即被這些各種各樣的算盤給吸引住了。館內有金、銀、銅、鐵算盤,也有純玉、翠玉、翡翠、象牙、佛堂、八卦型算盤,看的我眼花繚亂。這座博物館收藏了大大小小1300多件算盤,其中“四最”是最引人注目的.。最重的是明式鼓型算盤,它重1008千克,長6.52米,高1.68米,是當之無愧的“巨算”;還有檔位最多的算盤,長6.12米,225檔,由1575顆算珠組成,可供15人同時使用;最小的算盤,長10.5厘米,檔如發(fā)絲,每顆珠可借助針尖撥動自如。怎么樣?“四最”夠絕吧!
琳瑯滿目的算盤讓我大開眼界,同時也讓我接受了一次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
【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相關文章:
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11-02
讓傳統(tǒng)文化回家作文11-07
傳統(tǒng)文化英語作文03-03
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02-27
傳統(tǒng)文化孝道作文02-04
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作文03-14
傳統(tǒng)文化小學作文03-21
傳統(tǒng)文化書法作文03-23
傳統(tǒng)文化話題作文12-22
傳統(tǒng)文化優(yōu)秀作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