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通用16篇)
當認真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是時候?qū)懸黄^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通用16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1
《海的盡頭是草原》講述的是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南方受自然災害,出現(xiàn)大饑荒。(之前,這一段饑荒的歷史也聽過父輩講過,但第一次通過電影了解到這段歷史)這部影片講述的是主人公——杜思翰的妹妹(杜思珩)從上海福利院被送到內(nèi)蒙古。六十年后,杜思翰去內(nèi)蒙古尋找妹妹杜思珩的故事。該影片采用尋親作為主要敘事時間軸,也在尋親過程中,穿插很多老人的回憶。
影片中,除了有愛情,親情和友情外,還有各民族同心協(xié)力抗大災,渡難關(guān)的家國情懷,可以說是一部反映“民族團結(jié)”主題,最好的影片。可以說通過一個尋親故事,帶出了一個大主題,而且不乏精彩、又有趣的片段。比如說,那木汗和他幾個兄弟幫小杜思珩找到毛巾那一段,去逗小杜思珩開口叫哥哥那一段;還有杜思珩長大以后,在參加婚禮時,遇到小伙伴,那木汗吃醋,和哥哥用身體擋著妹妹杜思珩,不讓其看自己的小伙伴那一段?傊,還有很多耐人尋味的片段。
影片故事的.情節(jié)不算復雜,改編一個真實的故事,但影片中超越山海的親情,友情和愛情,讓人記憶猶新。比如說,那木汗與杜思珩的愛情,不那么浪漫,卻很動人。也有一些讓意想不到的點。比如說,講述杜思珩成長故事的幾個老人,講完杜思珩被陷入沼澤地之后,我當時以為影片就這樣講完了,誰知道講述故事的老人雖然把故事講完了,但因為對杜思珩有承諾,所以他們故事只說了一半,沒有徹底講完,而是在幫著杜思珩徹徹底底的忘掉自己的身世。
當然,他們之所以又把故事想下去,把杜思珩及其同伴,在沼澤地被那木汗救出來,而那木汗自己犧牲的事情說出來,其實講述的幾個人老人也有一番爭論,一番掂量,最后還是道出了原委。
影片結(jié)尾,道出原委的不僅是講述回憶的幾個老人,還有尋妹的杜思翰,他最后也道出了自己為什么要來找妹妹?當年,他聽要媽媽把他和妹妹,其中一個送到福利院,他為了不被媽媽送到福利院,跑去淋雨生病,因此躲過了被送走的命運。說完這些之后,他問妹妹杜思珩,怪媽媽和自己嗎?對此,杜思珩的回答也是很真實和感人。小的時候是恨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歲月的變遷,她已經(jīng)釋懷了,不再責怪誰?
最后,再說一下影片的淚點。 那就是那杜思珩和她養(yǎng)父母和那木汗一家四口坐在草地上的一個湖邊。馬蘇用普通話說的那句話,“阿爸、額吉、那木汗,我們愛你,我們永遠是一家人”。
就故事本身而言,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并沒有刻意地去夸大各種情感,反而是尊重事實,將人物最真實的一面給展現(xiàn)出來,不僅如此,片中的諸多轉(zhuǎn)折,在夾雜人物宿命的同時,也足以讓觀眾感動,“愛”這個主題始終被緊扣。
前年,有幸去了一趟內(nèi)蒙古,參加了興安盟那達慕,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草原已經(jīng)沒有蒙古包,但草原上的愛,依然隨處可見。希望疫情早點結(jié)束,然后有機會再去一趟草原,看看那“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景。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2
九月的一天,被電影院門前的一幅海報吸引,茂密葳蕤的草原上,一家四口牽手的背影分外溫馨,他們眺望的遠方,在草原的盡頭,是一片蔚藍,像天空的顏色,更像是一望無際的大海。
《海的盡頭是草原》,改編自真實歷史事件“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觀影之前以為大概是一部紀實性的報告文學類的紀錄影片,觀影之后覺得,這部影片更像是一篇帶些淡淡憂傷、淡淡無奈、淡淡釋懷,最終給人以深深感動的散文詩。
上世紀六十年代,災禍、饑餓席卷全國,杜思珩的媽媽實在無力撫養(yǎng)兩個孩子,無奈之下將她送進孤兒院,并承諾“媽媽一定會回來接你”。此后的六十年,媽媽從未停止尋找,卻在思珩與哥哥終于見面的前一天,遺憾離世。這種無奈與負疚,像極了《唐山大地震》中的母親,當命運張著血盆大口讓她必須做出選擇時,她幾近崩潰擠出“救弟弟”這幾個字,余生便背負著對女兒無盡的歉疚,再沒有了自己的人生。
同樣經(jīng)常被往事的夢境驚醒的,還有杜思珩的雙胞胎哥哥杜思瀚。六十年前的那一天,他無意中聽到了母親即將做出的決定,于是跑到大雨里將自己淋病,如愿留在了媽媽身邊。六十年后,在得知自己罹患重癥,即將不久于人世,他立即踏上了尋親之路,在蒼茫遼闊的草原懷抱里,回溯往事,感悟人生。
“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這樣宏大的歷史題材,在電影中就是以“尋親”為線索,將一個上海小姑娘在草原的蛻變成長歷程,在觀眾眼前徐徐展開。
杜思珩,是落戶內(nèi)蒙三千孤兒中的一個代表。影片的前半部分,這個小姑娘的任性、倔強,可真是令人皺眉;直到后半部分才明白,她最大的心結(jié)在于生母給她的承諾,她精心計劃的出走,只是想問清楚這承諾為什么沒有實現(xiàn)?其實她早已融入了這片遼闊的草原,額吉對她無條件的疼愛與包容,阿爸陪她在那達慕的會場摔跤,哥哥們伴她在草原上縱馬馳騁,她的蒙語已經(jīng)說得像漢語一樣流利?墒遣菰母绺鐐兪遣豢赡芘闼ド虾5,一同長大的孤兒黃寶哥腿腳不方便也不可能陪她,直到她又遇到兒時的玩伴馬正元,讓她重新燃起了回一趟上海尋找答案的火苗。
其實她完全不必如此心急,影片中已經(jīng)從諸多細節(jié)告訴觀眾,草原會伴她成長,但絕不會將她禁錮。第一次見到阿爸,阿爸送思珩指南針,并且對她說:“等你長大了,拿著指南針,帶阿爸和額吉去上海!碑斔涡猿霭l(fā),額吉對去追她的哥哥說:“如果她還是想去,就讓她去吧!睆V袤的草原從不會阻止兒女遠走高飛,她們只是想等你再長大一些,將你扶上馬背,再送你一程。
輾轉(zhuǎn)尋親的杜思瀚在回程的前一天,見到了那木罕,一位面帶微笑、安然祥和的草原婦女,她的漢語名字是——杜思珩。是的,她繼承了哥哥的名字,也延續(xù)了哥哥的人生,當她成為那木罕的那一刻,才算是真正的成長、真正的放下、真正的融合。
《海的盡頭是草原》,帶給觀眾的是一次美好的觀影體驗。通過回憶的畫面,讓觀眾再次重溫了“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的歷史情境,了解了上一輩的`長者為孤兒的健康成長而付出的艱辛與努力。通過寫實的鏡頭拍攝,將天高云低、草豐水美的草原風光盡情展現(xiàn):蔚藍的天空、透明的云朵、碧綠的草場、溫暖的氈房;暮色里一盞馬燈點亮,映照著人們的笑臉如油畫一樣的色調(diào);賽馬場上伴隨著豪放的歌聲策馬馳騁的奔放騎手;馬背上一起長大,打打鬧鬧直到白頭的兄弟伙伴。一幅幅畫面帶給觀眾美的享受,也更理解草原上成長的人們會擁有博大的胸襟、自由的情懷和無畏的品格。影片還通過閃回、倒敘、插敘等手法留足了懸念,讓觀眾的心跟隨尋親的步伐跌宕起伏。
觀影全程會有一些淡淡的憂傷,我們?yōu)樘厥饽甏碌臒o奈、負疚、遺憾而心懷唏噓,但更慶幸自己身處這富足、安寧、衣食無憂的美好時代,不必再去經(jīng)受生離死別的痛苦、不用再去面對進退兩難的決擇、更不必去背負歉疚終生的煎熬......
觀影之后的回味,則是深深的感動。海的盡頭是草原,上海、內(nèi)蒙古,只是兩個地域的名字,無論時間、空間相隔多么久遠,也無論漢族、蒙古族風俗習慣如何不同,只要我們同樣心懷美好,便會收獲同樣的愛,這份愛,會跨越地域、跨越種族、跨越血緣,跨越時空......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3
草原大愛,細膩如涓涓細流,流進我的心里。
開頭放一首我最愛的《長子》,淺淺安利兩位優(yōu)秀的音樂劇演員。
今天買了票之后,我去看了預告片,爾導一改打打殺殺的懸疑風格,草原的廣闊和細膩的刻畫毫無沖突感,每一個來自草原的空鏡都很美,每次都讓我顫栗。
電影分成了三條時間線,交替敘述的拍攝手法非?简瀸а輰︾R頭語言的設(shè)置功力,平淡的敘事給人一種克制的浪漫,爾導慢慢鋪設(shè)的時間線和情節(jié)不會給人突兀的茫然失措感,當最后的戲劇高潮來臨時,作為觀眾的我陷入了這份久久難以平靜的感動里。
不涉及劇透的感動,最后巴德瑪老師出現(xiàn)在大屏幕的那段時間,我被那種真正的從草原風沙中走來的生命力震驚得熱淚盈眶,這種感動是沒有一位演員能帶來的。
“我長大了 會不會 去遠方 成為誰”
《海的盡頭是草原》的海是上海的海,一輛列車,從南方開往草原,等待孩子的是新的.阿爸和額吉,是在草原上未知的經(jīng)歷和危險......會把狼群認成很兇的狗狗,會不適應草原的奶制品,會想家,會想要循著北極星找到家。
看完電影回家的路上,感覺心里空落落的,沒看電影前,我以為是電影人對民族大愛的再一次獻禮,但實際上,是爾冬升對“以后只拍愛了”留下的第一個感嘆號,除了情節(jié)設(shè)置以外,電影的配樂非常具有草原風格,大氣磅礴的弦樂、具有緊迫感的呼麥都是亮點。
總的來說,它像一杯剛沏好而滾燙的茶,草原的愛是飄散的茶香,溢滿了小小的影廳。當你喝下它時,愛從眼睛流出來,民族團結(jié)和情感的濃烈哽在喉頭,你扇扇嘴說“好燙”,那是冷漠塵土中一點點流露的愛,你不會馬上品嘗到它,因為它細水長流,流淌在時間里,潤色著冷漠世界。
阿爸說,我永遠不會拋棄你。
人類閃光的時刻,因沒有刻意升華的情感和草原的愛在大屏幕上表露無遺。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4
“要把工作組織好,把孩子安排好。”一個重大決策在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化成一場場愛心接力行動。
“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币宦曕嵵爻兄Z在新中國史冊書寫出一段值得銘記的歷史佳話。
連日的暴雨,倒塌的房子,無家可歸的災民,被拋棄的孩子,這是真實發(fā)生的故事,是新中國史冊中凝重的一筆。
上世紀六十年代,受災害的影響,上海、江蘇等地保育院涌入大量孤兒,他們嚴重營養(yǎng)不良,受到疾病和生命的威脅。面對面黃肌瘦、哭鬧不止的孩子們,奶粉短缺、保育員人手不夠的現(xiàn)實困難,受當時負責婦女兒童工作的康克清同志所托,時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政府主席的烏蘭夫提出將孩子們接到內(nèi)蒙古,讓有條件、有能力的牧民們撫養(yǎng)孩子,周總理欣然答應并再三叮嚀要照顧好這些“國家的孩子”。
一趟趟北上的列車,跨越大半個中國,運送三千孤兒進入內(nèi)蒙,帶去希望和未來。廣袤無垠的藍天,浩瀚無際的草原,奔馳的駿馬,追逐的羊群,茁壯成長的`孩童,都是草原最靚麗的風景。原本相隔千里,毫無血緣關(guān)系,如今卻骨肉相連,生死相依。三千孤兒入草原,演繹了一段跨越血緣、民族、地域的歷史佳話。
視覺總要比文字更給人震撼的沖擊力,言語的記載也不能完全書寫出現(xiàn)實的困難。我從電影《海的盡頭是草原》中窺得一些歷史往事,現(xiàn)實的無奈、親情的羈絆,還有那些被隱藏的情感。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5
周一,直到看完電影,我才得知,香港知名導演爾冬升的外婆竟然是蒙古族,我忍不住在想,他是帶著怎樣復雜的感情在外婆的故鄉(xiāng)把《海的盡頭是草原》拍的如此細膩感人。
時間回到1959年,全球各地發(fā)生著種種大事,蘇聯(lián)發(fā)射了第一個月球探測器,戴高樂就任法國總統(tǒng),而在東方,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猶如春日里的倒春寒,席卷了剛剛成立十周年的新中國。三個春秋,像黎明前的黑暗,朦朧中的中國人民在饑荒里匍匐前行。
南方各地洪水肆虐,沖散了無數(shù)家庭,饑寒交迫中的人們被迫拋子舍女,留下了成千上萬個孤兒。無依無靠、流離失所的幾萬個孩子稚嫩的慟哭聲,喧囂了全國上下。各省的民政局奔走求助,但上海、江蘇、浙江、安徽等地當時已是餓殍滿地,根本無力喂飽這幾萬個嗷嗷待哺的小生命。
在一次中央會議上,負責婦幼工作的同志遇見了時任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人民政府的主席烏蘭夫,請求他幫忙支援些奶粉。烏蘭夫回到內(nèi)蒙古發(fā)現(xiàn)當?shù)匾蜃匀粸暮B奶粉都難以生產(chǎn),思忖再三,他提議把孩子們接到內(nèi)蒙來,送給當?shù)啬撩袷震B(yǎng)。就這樣,1960年,來自南方各地保育院,前前后后幾千名孤兒坐上一列列北上的火車,跨越大半個中國來到了北疆草原。而同樣在饑餓邊緣游走的草原人民一見到孩子,就親切的收為己有視如己出,奉行了這片土地上最樸素且純粹的生命哲學——“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也等待迎接新的黎明。
以上是“三千孤兒入蒙”的歷史,也是內(nèi)蒙古在共和國的特殊時期飽含家國情懷的故事。而電影,則是以此為背景,述說了一個上海哥哥尋找當年被家人遺棄的妹妹的故事。男主人公杜思瀚幼年時,母親因無法養(yǎng)育兩個孩子把妹妹杜思珩遺棄在了保育院。60年后,在母親彌留之際,杜思瀚帶著母親一生的執(zhí)念踏上了尋親之路。
妹妹杜思珩在1960年來到內(nèi)蒙古后被善良的蒙古族牧民薩仁娜、伊德爾夫婦收養(yǎng),在這里,遠離家鄉(xiāng)的孩子們試著融入新的環(huán)境和家庭,所有的不安與傷痛,都被感天動地的草原民族的大愛逐一化解。最終他們用幾十年的時間學會了敬畏生命,并堅韌成長,在蒙古高原落葉生根,這一刻的他們,也有了新的名字———“國家的孩子”。
海的盡頭是草原,而生命的盡頭是廣闊的時間,在謳歌中華民族團結(jié)友愛的主題下,不同于其他主旋律電影略顯單薄的喊口號,故事更多的是在細節(jié)處捕捉溫情,以粗獷但富有哲理的情節(jié)闡釋了大愛與私心的平衡:領(lǐng)養(yǎng)家庭的哥哥那木汗為救妹妹杜思珩而犧牲后,她一夜長大,最終成為這個牧民家庭的“哥哥”———她是那木汗生命的延續(xù),她終于不再因年幼時“被遺棄被領(lǐng)養(yǎng)”而糾結(jié)于身份認同,她開始真正接受自己并知曉了生命的.意義;而當年為了不被媽媽拋棄,把自己弄成重感冒留在了上海的哥哥杜思瀚,在懦弱中逃避了一輩子,最后在找到妹妹后,坦誠并釋懷,重新成為了“哥哥”。此時此刻,所有的一切都有了最優(yōu)解。
電影的最后,兩位陰陽相隔的母親以對話的方式完成了影片主題的升華。站在廣袤的草原上,已經(jīng)百歲的薩仁娜額吉對著天空訴說:“姐妹啊,雖然我們未能見面,感謝你把這么可愛的女兒生下來,這樣我們才共同把她撫養(yǎng)成人!”牧民母親那雙粗糙的手掌,在天地間,用守望相助書寫了人間真情。個體生命有著數(shù)不盡的陰差陽錯,中間夾雜著奉獻、妥協(xié)和包容,所有的人與事,雖有缺憾但也圓滿了。鏡頭表達了蒙古族人民永遠堅信“騰格里”的意愿及命運的安排,是全片中主創(chuàng)團隊對蒙古族圖騰精神最深刻的詮釋。
草原啊,永遠不會消失,民族精神啊,也永遠不會荒蕪,在不同的時代里,她都會化成甘霖,流經(jīng)之處,肥沃土壤,滋養(yǎng)大地,最后奔流入海。彼此搭著肩膀的手足們,就像波濤里的浪花,千千萬萬的同胞們,緊密連結(jié)著海與草原,在蒼茫的草原深處,永無盡頭,永垂不朽!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6
《海的盡頭是草原》是回答這個問題最好的詮釋。
因為自然災害嚴重,在上海福利院的小女孩杜思珩與“三千孤兒”一起被送到內(nèi)蒙古。這些“國家的孩子”被當?shù)貪M足條件的牧民們收養(yǎng),從電影描述的三個小孩杜思珩、馬正元、黃寶哥等可以看出來,這些孩子都被得到了很好的照顧和善待。
電影的主線是小女孩杜思珩。為了讓她有口飯吃,不至于被餓死,她被媽媽送到了福利院,分別的時候,媽媽給了她一條小毛巾,上面繡著她的名字,那是媽媽留給她唯一的東西。她一直記著媽媽對她說的會來接她的話。所以,她走到哪兒都帶著她的小毛巾,一直抗拒著內(nèi)蒙古的大草原,等待她的媽媽來接她。
她和其他的孩子們不同,她一直認為內(nèi)蒙古不過是一個暫時落腳的地方。哪怕她最后選擇了薩仁娜做自己的額吉,哪怕薩仁娜額吉全家都對她很好,他們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她吃,奶茶、奶豆腐,他們給她搭建專屬的廁所,在草原上給她找遺失的小毛巾,教她學騎馬,一點一點的治愈她。
但這個女孩是任性的,任性到讓人覺得不識好歹。直到那個夜晚,伊德爾和她坐在漫天星空的賬外,教她識別北極星,送她指南針,讓她學會在任何時候都能準確的辨認出南方,她問他,怎么才能回到上海,她說害怕自己長大,這樣媽媽就認不出她。
看到這里的時候,我潸然淚下。血緣關(guān)系是這么重要的,是一個人出生時便刻在基因里的烙印,就像內(nèi)蒙古人吃不慣水煮雞蛋,而漢族人吃不慣奶豆腐一樣。
然而,血緣關(guān)系又沒有那么重要。
在女孩成長的過程中,一直缺乏父愛,伊德爾教她騎馬,告訴她怎樣在殘酷的大自然面前保護自己,告訴她要勇敢,一點點的填補她父愛的缺失。
她第一次打開自己的心房,應該是騎著馬,在滿天風沙中去找伊德爾的時候,她匍匐在地上,被伊德爾抱在懷里的時候,她說,爸爸不要離開我。伊德爾承諾她,永遠不會拋棄她。自此,她喊伊德爾爸爸。
隨著她長大,她漸漸融入了這個家庭?赡苓@個時候更多的是執(zhí)著,為什么媽媽舍棄的是她。她只是想問個明白,這是她的心結(jié)。所以,她計劃著和馬天元私自離開。
在離開的過程中,他們遇到了流沙,沉默寡言的哥哥那木汗,用自己的生命救了她。哥哥給她的遺言是照顧好父母。為了不觸景傷情,伊德爾和薩仁娜決定搬家。女孩落寞的跟著馬車后面。伊德爾對她說,他會遵守承諾,永遠不會拋棄她。以后她就叫做那木汗。像一個真正的父親那樣,無論孩子做了多大的錯事,最后,父母都會原諒和包容。
其實,可能真正的家人,如果哥哥是因為妹妹而死去,父母也不一定會諒解的。更何況,還是為了守護養(yǎng)女,親生兒子死去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在養(yǎng)父母心里,她真的如同親生的女兒。
從這一刻起,女孩真正的放下了原生家庭,她要為救了她性命的哥哥活著,她成了那木汗。她守護著善良的養(yǎng)父養(yǎng)母,守護著這片用無私的愛接納她的大草原。
接著我們說,黃寶哥,這也是“三千孤兒”中的一個,他一瘸一拐的在草原里走,說自己要騎馬。聲音引起了當?shù)乩蠋煹淖⒁猓蠋熤浪仁軅,主動給他做了拐杖,呵護他。老師問,愿不愿成為他的家人。瘸腿的小男孩點了頭,于是他們的一生就是家人了。
馬正元是多年后,長大重逢的。但從長大后的情景來推測,他也被家人照顧的很好。比如,第一個發(fā)現(xiàn)他們要離開草原回上海的便是馬正元的家人。如果不是關(guān)懷的,不會那么快就得到信息的。再者,當那木汗為了救他們而死去,馬正元的家人打他的時候,也是一種保護和愛。
從這三個孩子的身上,都說明了一個問題:血緣關(guān)系為根基的親情固然是重要的',但因為緣分而走在一起的家人也是彌足珍貴的。
在領(lǐng)養(yǎng)孩子的時候,牧民們說,他們是相信緣分的。有時候,一眼就注定了一生的緣分。所以他們會認為,孩子來到自己身邊,就是神明賜予他們的禮物。
在電影里多次隱晦的提到了大自然對人類的殘酷,有突然刮起的沙塵暴,有虎視眈眈的狼群,有讓老人痛失家人的恐怖大火,有奪去那木汗生命的流沙……伊德爾說,“大自然對我們很殘酷啊”。也許正因為這樣,牧民們更相信天意、命運、神明,他們對不懂的東西都存著敬畏之心,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敬畏,守著為人善良的本分。
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越來越緊密,可為什么心靈的距離越來越疏遠,感情的牽絆越來越淡漠,這值得每一個人深思!
最后,以過了百年之歲的薩仁娜說的那句話作為結(jié)尾,這也是整部影片里最能觸動我的話:雖然未能見面,謝謝你把杜思珩生下來,這樣我們才能共同把她撫養(yǎng)成人。
從這位內(nèi)蒙古額吉的身上,我學會了一個道理:一個人除了愛和善良,沒有任何值得炫耀的東西。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7
無論處在多么艱難的時代,總有一些散發(fā)著人類閃光的時刻,讓我們對人類保有一絲希望!逗5谋M頭是草原》絕對是一部有價值的作品,同一個家庭三個不同時期從不同視角進行敘事,最后交匯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終救贖。
由陳寶國扮演的哥哥杜思瀚為了完成已患有阿茲海默癥的媽媽遺愿,抱病踏上了尋親之路,也揭開了中國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遺忘的歷史。但電影并沒有沉醉于宏大敘事,而是把落腳點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個時空的,除了杜思瀚對母親的愛之外,還有他對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種情緒一直到最后才最終揭曉,也為觀眾解答了當年杜思珩被送進孤兒院之迷。
124分鐘的電影里喜歡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內(nèi)蒙古的成長生活,真實取景讓人對內(nèi)蒙古的美景有著沉浸式享受和體驗,草原的空曠和蒼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純凈的白云和藍天、甚至兇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塵暴都讓人難以忘懷這片純凈的土地和它那令人著迷的風土人情。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8
海的盡頭是草原,根據(jù)歷史上“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的真實事件改編。影片以癌癥晚期的老年杜思瀚遠赴內(nèi)蒙,尋找當年被送到草原上的妹妹杜思珩為主線,用一種非典型公路片的拍攝手法,在現(xiàn)實和歷史的不同維度中展開敘事:老年杜思瀚的尋找之路和童年杜思珩的遷徙之路,是兩條不同時代的橫向線;童年杜思珩到青少年杜思珩的成長之路,是一條時間維度上的縱向線。三條不同的路,縱橫捭闔,像撒向歷史長河中的一張網(wǎng),就這樣網(wǎng)住了一對兄妹和兩個母親的'一生。
有趣的是,影片使用了不同的調(diào)色,以區(qū)別這三條不同的路:童年杜思珩的遷徙之路,使用了一種黑白暖色;杜思珩的成長之路,使用了一種飽和度較低的暖彩色;老年杜思瀚的尋找之路,則使用了正常的彩色。由于影片中有大量的倒敘內(nèi)容,加之登場人物繁多,使用這樣貼心的調(diào)色,就不會讓觀眾暈頭轉(zhuǎn)向了。
這是一部關(guān)于“原諒”的電影,更是一部關(guān)于愛的電影。困擾了杜思珩一生的心結(jié),終于在見到老年杜思瀚的那一刻解開了,但此時的她早已選擇了放下。養(yǎng)父養(yǎng)母在悲劇發(fā)生后并沒有遷怒于杜思珩,而是依然對她不離不棄,這種偉大的“原諒”,讓杜思珩將自己全部的愛獻給了草原。因為拋棄女兒,杜思珩的親生母親愧疚了一輩子。然而千頭萬緒,當初的“拋棄”是為了讓兩個孩子都能夠活下去,這是一種既殘酷又悲憫的愛。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9
電影從其中的一個家庭敘起,結(jié)束于角色們自我的救贖。母親為了養(yǎng)活兩個孩子,被迫將兄妹中的妹妹送走,妹妹因此被送入了內(nèi)蒙古與額吉一家相處。伊德爾和薩仁娜,作為草原上的父親母親,便是樸實善良的蒙古族人的代表,在那個物質(zhì)匱乏,極度困難的年代,用心底的大愛養(yǎng)活了家庭中的每一員。這份愛消解了這段苦難悲戚的歷史,導演從以小見大的角度出發(fā),擅長用微妙的情感和細節(jié),將整個故事變得相對親近,對于現(xiàn)代觀眾來說,能夠更好的以家庭情感的角度去了解,去理解接納這一事件。
一望無際的草原之上,沒有刻意的煽情,沒有痛徹骨髓的苦難,情感在循序漸進中抵達深處,牧民們與生俱來的純樸溫柔,印在了廣闊的綠草與穹頂之間。被拋棄的女孩,在得到了草原的治愈的同時,又受到了這么多的關(guān)愛,母親給予的是悲憫無奈的愛,薩仁娜給予的是無私包容的愛,那木汗給予的是默默守護的愛,伊德爾給予的是諄諄教誨的'愛,同樣是以小見大的愛,從家庭中的小愛,投射出民族間的大愛。
海的盡頭是草原,女孩從遙遠的沿海南方城市被送入遼遼無垠的草原,可草原卻讓這份跨越了時間和空間的愛經(jīng)久不息,在杜思瀚回憶妹妹被送走和去尋找妹妹的故事線里,悲怮,思念,嘆息,都隨草原的風而去,細微卻又龐大,沒有洶涌而來的淚點,激烈的情感碰撞,只有念念不忘的回響。已經(jīng)變成老人的兄妹,哥哥找到了幾十年不見的妹妹,妹妹看似平淡,在得知母親剛剛?cè)ナ篮,是否心中仍會涌起一陣陣酸楚的波瀾……對于她來說,哥哥只是個有血緣關(guān)系的陌生人,她早已融入草原無窮無際的天穹之下,難以割舍。被這些細膩的情感浸潤的觀眾,興許會感覺與演員們一同沐浴在草原的清風中。
影片是一首從草原飄出的詩謠,歌頌了家人和家庭之間,民族和國家之間的大愛,即便那個年代多災多難,傷痕累累,但人們總能從苦難中創(chuàng)造出希望的曙光。當人們站在草原上,面對著草原的落日,看著他漸漸沉入天際線,殷紅的余暉隨著炎輪消失在盡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美好。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10
《海的盡頭是草原》本質(zhì)上講,它是一部講述救贖的故事,看完整個故事你會發(fā)現(xiàn),原來他們都不像是表面上那么溫暖和善良。
先說杜思珩的親生哥哥杜思瀚,說他有愛是不錯,但他也很自私。在當年,聽到母親說要把身子弱的留在身邊,送走另一個身子好的。于是,他跑到雨中淋雨把自己弄生病了。順理成章,他是那個留在母親身邊的人。或許正是因為這份自責,他終身未娶,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并未主動去尋找親生妹妹,只是在母親即將離世,和自己身患絕癥時日不多時才去往內(nèi)蒙尋親。 再說善良的養(yǎng)母,對于養(yǎng)女杜思珩百般疼愛,但是她終究有沒有私信呢?在電影里沒有明說,但據(jù)說影片有被剪輯掉關(guān)鍵信息。從故事中其實不難發(fā)現(xiàn),她親生兒子那木汗因為生病導致失聲,因此一直沒有女孩愿意嫁給他,后面的劇情里也能看出,他是對杜思珩的情感不僅僅是兄妹之情。所以,養(yǎng)母也可能藏著自己的“小心思”。 這一點也能從養(yǎng)母親生兒子因流沙意外身亡后也能看出來,養(yǎng)父養(yǎng)母原本計劃丟棄掉杜思珩遠赴他鄉(xiāng)重新生活,但最后在杜思珩真情跪地后才得到諒解,最終更名為“那木汗”成為他們真正的“女兒”。
人性是不可估量的,這一生中每個人都在自我救贖,都在尋求那份心底里的安寧。影片最后,親兄妹杜思瀚和杜思珩相見,擁抱和解,是一個大圓滿的.結(jié)局。不過我倒希望結(jié)束停留在杜思珩被流沙吞沒那段,但我更擔心編劇或?qū)а莺茈y寫出后面的劇情,因為那樣的人性思考或許更為復雜。 影片是將主題升華到了大愛的高度,但在我看來能夠治愈他們的不是愛,而是冗長的時間,只有時間才能做到如此寬容。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11
作為2022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天壇獎入圍影片,實屬口碑佳作,暖心催淚,整個影片觀看后感觸很深,直至影片結(jié)束心里還是哽咽著久久不能平靜,本部影片根據(jù)真實事件“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改編,整部影片雖不是那種很激蕩人心的故事,但是想到漫漫人生路雖然艱難,但仍然有溫暖的人給你溫暖懷抱、自然是殘酷的,命運也很殘酷,可是成為了家人,就永遠不會拋棄彼此,陌生的大草原上溫暖的`人踐行了最初的承諾。
遙遠彼方未曾見面的人們啊,時空相隔,可是仍又那份牽掛和思念。
影片最后額吉給的擁抱和溫暖,即使隔絕時空從未謀面,但是那份感情都是相通的。
國家大愛,人家小愛,內(nèi)蒙人民淳樸的大愛溫暖是中秋檔中很值得慢慢體味的一部片子。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12
首先拋開命題作業(yè)和時代大背景,我一直問自己就針對一個劇情片來說,它是一個合格的作品嗎,算,但是實在是稱不上優(yōu)秀。不知道是不是年齡的原因,爾冬升港片時代的現(xiàn)實主義,批判精神全都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溫情煽情則都是套路感滿滿。而且我覺得一個電影切入的視角也決定了作品的高度。本片的視角是陳寶國扮演的杜思瀚,作為一個扯線頭的`人,由他的尋親線扯出了整個故事當年的模樣,但是他作為親情線的主角也不是故事的親歷人,于是他還得聽第三者講述,這就導致這個故事太過擰巴,親情?但是全片都是旁觀者視角。紀實?卻又處處體現(xiàn)著主觀的情感表達。所以視角主體轉(zhuǎn)變成小杜思珩或者薩仁娜都有很多故事情感可以作文章,而陳寶國作為尋情線,最后出現(xiàn)一下即可,當然,你如果說是為了之后的反轉(zhuǎn)和煽情做的鋪墊,那當我沒說。
然后整個故事的設(shè)定,這個不得不說的時代大背景下人的渺小,每個人都是歷史的推動者,每個人也都是時代背景下渺小而微不足道的存在,時代會肆意碾壓過每個人,所以如果想拍出史詩感(當然也可能是我自作多情,爾導并沒有想過),光有美好是不夠的,真善美每個人都愛看,真善美的背后可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很多電影都喜歡放大個案,然后說這就是全部,但是這真的是全部嗎,對那些默默付出,無處發(fā)聲的人,公平嗎?當然這是命題作業(yè),不多評價。
最后是人物的設(shè)定,是太過上帝視角下的產(chǎn)物,雖然看起來電影里每個人都淳樸友善,但是幾個人物的情感都很功能化和擰巴!比如薩仁娜的為國養(yǎng)女的情愫,那木汗對妹妹超越兄妹的情感,還有阿云嘎和那木汗說要悉心照顧妹妹讓她忘記傷痛走出困境,然后扭頭送她一個指南針,以及最后杜思珩的出走,作為一個十幾歲父母又很開明的孩子,只是為了執(zhí)念想搞清心里的疑問,還要回來的,沒有道理一聲不吭背著所有人出走!讓那木汗的犧牲就很套路和難受。
最后時代的創(chuàng)傷每個人都無法避免,但是創(chuàng)傷在杜思珩杜思瀚的身上體現(xiàn)的又是不一樣的,每個生活在這個時代下的人們都沒有選擇,但是如何繼續(xù)活下去,怎樣活下去,我們有的選,但是導演貌似也不想深揪。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13
這個故事是歷史真實事件改編而成,也恰逢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成立75周年,蒙漢一家親的主題。是很合適與應景的。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彼此都是在那困難的年代,彼此扶持彼此幫助,撐過了艱難的年代,走向了如此幸福的當下。這段苦難中的每一份善意與愛都值得被記住,并感激。
淺淺的寫一下電影的時代背景:
20世紀六十年代的中國,恰逢三年自然災害以及因為東西方世界的碰撞,我們可以說內(nèi)憂外患。電影里從一個小家母女與兄妹分離故事,以小家反應出當時大時代背景下大家的困難,也反映出來了,內(nèi)蒙人民的淳樸與善良,自己因為邊界的緣故,本身也充滿了危機,但是當決定收留這群孩子開始,不管是歷史上還是電影中,都是接一個,活一個,壯一個。這三句話在現(xiàn)在的我們看來,可能很容易。但是放在當年的時代背景下,是國家對于民族未來的考量,也是各民族間對于彼此的深愛。
說回電影,個人淺談一下,不是專業(yè)的,只是想把看完電影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好好寫出來。
一、敘事手法:
電影的是分了三條時間線來敘述。一條是,陳寶國老師飾演的哥哥尋找妹妹的現(xiàn)代線。另一條是回憶線,哥哥回憶母親把妹妹送走的.過程,以及一條并行線,妹妹在被送入內(nèi)蒙過程中在孤兒院與額吉一家相處長大的過程。
三條線都是交替出現(xiàn),這是非?简瀸а莨αΦ摹N铱赐,腦海里只有一個想法,爾冬升導演作為一個經(jīng)驗豐富的大導演,成片劇情連貫性與敘事手法埋線布局收尾,都非常的合理與自然,不讓人突兀與茫然不知所措。有很好的設(shè)置了一個小反轉(zhuǎn),這個反轉(zhuǎn)也把電影最后迎來了一個小高潮,并且很好的點了電影的主題。讓觀眾陷入演員帶入的情緒里,久久難以平靜而又震撼與感動這份無私里。
二、電影主題:愛與無私
這個主題,其實從知道電影開拍以后,有過擔心,想著容易空洞乏味,容易令普通觀眾無法產(chǎn)生共鳴。但是當故事畫卷完全展現(xiàn)在我面前,我卻只能說一句,我能欽佩于當時他們無私,并且震撼于他們的選擇
說一個個人認為的隱線。愛與無私,不只是當時無私收養(yǎng)上海孤兒的內(nèi)蒙人民。更在于那個年代,無數(shù)為了祖國建設(shè)奮斗無私隱姓埋名多年的無數(shù)科學家與普通人。
杜思珩的父親,一直是掩在這個電影大故事里,一個模糊的影子。但是,從她母親收到父親寄來的東西,確實轉(zhuǎn)交給別人,以及母親對話里,他為之奮斗的事業(yè),家人的不知曉與無法知道在哪里,是否也是隱示著,這位父親也是為了大愛,只能舍小家為大家,即使心懷愧疚,也要為之奮斗。當然這條線是我個人理解,存在偏差我也希望記錄下來。
三、角色理解
只寫一下自己印象很深的幾位角色:
1、哥哥。陳寶國老師飾演的雙胞胎哥哥,故事的主線一直是他的視角,也從他的口中知道,母親已然重病,卻還是對60年前的女兒念念不忘。以及,自身重病,卻因為對妹妹的掛念,為了不失去記憶,不想做手術(shù)。當最后被告知妹妹已逝(為了推進劇情),母親病逝,自己要離開時,把東西送給導游。我想在那一刻,他覺得自己孤身一人的孤寂感與決然感,讓人悵然。而當后面見到那木汗,那一刻知道那木汗就是杜思珩的那一刻,哥哥的眼神與妹妹對視那一段,我還是被陳寶國老師的演技折服。真的把這個角色演活了。
2、額吉。這個角色,是杜思珩改變的開始,也是真心接受與愛著這個孩子。雖然也是有著自己的私心,但是到后面,獨子逝去后,為了自己的承諾還是養(yǎng)大并照顧好杜思珩,我真的只能想到一句話,大愛無疆重信守諾。對于杜思珩親生母親的那句,雖然未能相見,但是感謝你生下她讓我們都撫育過她。
3、伊德爾。這個角色其實出現(xiàn)的并不多。但是確實這個電影里一份溫暖的存在。他代表著更無私,額吉帶著小私心說出自己的想法,他也覺得該遵從杜思珩自己的想法。和杜思珩的初次交談,在漫天星光下,和杜思珩一起聊天,也是將自己的愛與溫柔展露給這個略顯局促的孩子。而當后面他要隨軍出發(fā)的時候,去沙暴里找到杜思珩的那一刻,不只是杜思珩我也是真的開始把他的當作杜思珩真正的父親。而當后面因為那木汗的過世,最后的那段回憶中,也很好的將一個父親的憤怒與矛盾以至于到后面因為責任與愛,選擇了包容。我的描述有些蒼白,但是電影里通過演員的演繹,將這個人物一開始出現(xiàn)的溫暖與父愛如山,到后面獨子去世自己的內(nèi)心矛盾與憤怒演繹的有層次而令人動容。也是將這段電影尾聲的高潮部分,演繹的令人久久難以平靜。
四、寫在最后:
電影整體的運鏡與色調(diào),我個人是覺得非常喜歡的。對于蒼茫草原與遍地牛羊的內(nèi)蒙多了一絲憧憬。希望有機緣可以去這片土地感受上草原的魅力。
這電影是近些年我有限觀賞國產(chǎn)片里面,完整講完一個故事,并沒有太突兀的影片之一了。不知道如何描述這個感覺,用溫暖的方式,講述了一個溫暖的故事。也許我們不會再在這個時代經(jīng)歷這些事,但是我們不該忘記那段歷史,也不該忘記湮沒在歷史長河里,平凡但帶著溫度溫暖著歷史的每一位。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14
看電影之前,預期到了,草原的景色一定美的驚人,卻沒想到,草原上的少年,騎在馬上的樣子竟也帥的這樣驚人。
預期到了,電影一定有很多淚點,但沒料到,幾乎整個電影都讓我沉浸在淡淡的難過與感動中。
預期到了,杜思珩一定不會就那樣被淹沒在流沙中,卻沒有想到哥哥那木汗的結(jié)局,成了我的意難平。
太喜歡這個幾乎不講話,卻總是帶著淡淡的微笑,溫柔的眼神,默默守護著思珩的哥哥了。
01
思珩剛剛從上海被送到內(nèi)蒙古的時候,身體一直不好,高燒不退,是那木汗帶著衛(wèi)生員去衛(wèi)生院拿藥,薩仁娜對衛(wèi)生員說,那木汗說不好話,但是他什么都懂。
那木汗小的時候,發(fā)燒燒壞了嗓子,他會講話,但是發(fā)音不標準,聲音不好聽,便也不愛講,可是他很勇敢,去衛(wèi)生院的路上,因為擔心流沙,馬兒怕了,衛(wèi)生員也怕了,但那木汗不怕,他輕輕拍著馬兒,用很難聽的嗓音說,有我在,別怕。
思珩被薩仁娜領(lǐng)養(yǎng)之后,薩仁娜教思珩在草原上方便,思珩不愿意,那木汗就給思珩做了一個廁所,三面用籬笆擋著,中間在草地上挖了一個小土坑,又有愛又好笑。
思珩一個人跑出去,被群狼圍追,是那木汗騎著馬帶著朋友們把狼趕跑,看著他騎馬而來,就讓人覺得,這個憨憨的少年,給出的.守護,是那樣的溫柔又強大。
思珩丟了親媽媽給她的小毛巾,那木汗便和朋友們一起滿草原的找,那是思珩第一次對他說:“謝謝哥哥!蹦悄竞垢吲d的滿眼是光。
02
后來妹妹長大了,在朋友的婚禮上,有個小子一直盯著妹妹看,那木汗奶兇奶兇的擋在了那小子前面。小子往左看他就往左擋,往右看他往右擋,實在擋不住,就拉著好朋友一起擋。
但是依然沒有擋住妹妹想離開的心。
那個一直盯著妹妹看的男孩子,是妹妹小時候的玩伴,馬正元,他們一起從上海被送來內(nèi)蒙古,她發(fā)燒的時候,一直是馬正元形影不離的陪著她。
他們有10年沒見,思珩說要馬正元陪她一起扒火車回上海,她一直想不明白,為什么當初媽媽把她而不是哥哥送去了孤兒院,難道因為她是女孩嗎?她想回去找到媽媽問個明白。
于是她和馬正元偷偷的查路線,偷偷的攢糧食,在某一天,兩個人騎著馬“私奔”了。
那木汗帶著朋友們?nèi)プ匪肩,薩仁娜說,如果思珩真的想回上海,那就送她回去?墒悄悄竞拐业剿肩竦臅r候,她和馬正元都已經(jīng)半截身子陷在流沙里了。
那木汗慌了,他拿著木棍去救,但流沙的力量太大,思珩抓不住木棍,整個人還是被流沙吞沒了,那一刻那木汗痛苦的喊聲,簡直是撕心裂肺了。
03
看到妹妹被流沙吞沒,那木汗不再顧忌自己的安危,他親身踏入流沙去救妹妹,可是妹妹和馬正元被救出來后,流沙卻沒有放過他。
這個溫柔美好的少年啊,就那樣和大地融為一體了。
思珩跪在薩仁娜面前哭著認錯,薩仁娜只是仰天痛哭,卻并沒有對思珩有任何責罵。
伊德爾放了那木汗最心愛的馬兒,一家人離開了和那木汗共同生活的地方。
伊德爾對思珩說,我說過,永遠不會拋棄你,以后你就叫那木汗吧,那木汗死在了流沙里,你要替他活下去。
再后來思珩就在大草原上真正的扎了根,結(jié)婚生子,子又生孫,到幾十年后親哥哥杜思瀚找到她的時候,她的曾孫都已經(jīng)出生了。
她曾經(jīng)因為被自己的親媽媽拋棄而耿耿于懷,想要問個究竟,終于在薩仁娜、伊德爾和那木汗的守護和深愛下,得以治愈,度過了幸福而完滿的一生。
04
電影里有太多讓我感動的場景。
領(lǐng)養(yǎng)大會上,內(nèi)蒙牧民為了能領(lǐng)養(yǎng)孩子,彼此之間據(jù)理力爭。他們帶著各種玩具和吃的,使勁渾身解數(shù),哄孩子們開心,希望孩子能愿意成為他們的家人。那個因為自己長得太粗狂,導致沒有孩子愿意被他收養(yǎng),甚至想強行讓思珩跟他叫爸爸的蒙古族大叔,真是可愛極了。
伊德爾在部隊帶回來雞蛋,那木汗和薩仁娜第一次嘗到雞蛋時那個嫌棄的眼神呀,簡直把雞蛋當做了世界上最難吃的食物。
那木汗吃薩仁娜的醋,跟伊德爾告狀說,媽媽對思珩比對他還好,可是他自己對思珩的愛,卻一點也不輸給媽媽,甚至最后豁出了自己的命。
伊德爾補全了思珩一直缺失的父愛,他是全家唯一會講漢語跟思珩交流的,他教思珩騎馬,告訴思珩怎樣在殘酷的大自然面前保護自己,告訴她要勇敢。
電影最后,一百歲的薩仁娜、思珩,帶著全家人,一起祭奠剛剛過世的思珩的親媽媽,薩仁娜感謝思珩的親媽媽給了她一個美麗的女兒,而我想,若是思珩的親媽媽知道,自己女兒是被這樣的一家人用一生來愛的,她也可以不帶遺憾的瞑目了。
05
以前不知道“三千孤兒入內(nèi)蒙”這段歷史,因為這個電影,讓我對那段歷史,對當時所有為照顧這些孩子做出貢獻的人,心生敬畏。
爾導用一個普通家庭的尋親故事,把這段歷史呈現(xiàn)出來,又是這樣的細膩深情,這樣的溫柔動人,給觀眾看到了草原的美景,內(nèi)蒙牧民的熱心溫情,看到了伊德爾、薩仁娜、那木汗以及其他所有內(nèi)蒙牧民對孩子們的民間小愛,也看到了貫穿在歷史長河中的民族大愛。
我被深深的打動了。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15
無論處在多么艱難的時代,總有一些散發(fā)著人類閃光的時刻,讓我們對人類保有一絲希望。
《海的盡頭是草原》絕對是一部有價值的作品,同一個家庭三個不同時期從不同視角進行敘事,最后交匯到一起,完成了片中人物各自的最終救贖。
由陳寶國扮演的哥哥杜思瀚為了完成已患有阿茲海默癥的媽媽遺愿,抱病踏上了尋親之路,也揭開了中國上個世紀50-60年代的一件不被遺忘的歷史。
但電影并沒有沉醉于宏大敘事,而是把落腳點放在了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性身上:杜思珩,杜思瀚的同胞妹妹。
串起三段故事三個時空的,除了杜思瀚對母親的愛之外,還有他對妹妹的思念和愧意,后一種情緒一直到最后才最終揭曉,也為觀眾解答了當年杜思珩被送進孤兒院之迷。
124分鐘的電影里喜歡的片段太多了,尤其是中段杜思珩在內(nèi)蒙古的成長生活,真實取景讓人對內(nèi)蒙古的`美景有著沉浸式享受和體驗,草原的空曠和蒼茫、牛羊的自由奔放、純凈的白云和藍天、甚至兇狠的野狼和令人窒息的沙塵暴都讓人難以忘懷這片純凈的土地和它那令人著迷的風土人情,喜歡內(nèi)蒙文化的觀眾一定不要錯過~
觀看《海的盡頭是草原》有感16
《海的盡頭是草原》由始至終探討的都是親情,什么才是真正的親情羈絆?
是什么東西讓親情較之愛情友情成為人類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情感紐帶,是血緣、道德責任、養(yǎng)育、陪伴、守護還是理解和付出?
一邊是血緣關(guān)系的帶來的數(shù)十年的日夜思念,一邊是漢蒙結(jié)合的新家庭長年累月的磨合、背叛、陪伴和守護,導演通過兩個家庭在不同時空向觀眾多方位地展示了人與人之間的真正牽絆,其中又以后者的伊德爾/薩仁娜/那木汗/杜思珩一家為主要著眼點。
導演想要展示的這種親情是多層次的,非常豐富和立體,他很細心地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這個兩族組成的新家庭的磨合之路,幾乎為每個人都安排高光時刻,比如那木汗騎馬趕狼救妹、伊德爾沙塵暴營救女兒,雖然薩仁娜沒有特別的淚點場面,但導演把細節(jié)都埋在了角色互動的一言一行上,比如薩仁娜為了能與杜思珩能夠好好溝通,不停翻看漢語小冊子,發(fā)現(xiàn)杜思珩尿床時的溫柔體諒、為她搭建廁所……更是在杜思珩帶著家里干糧出逃時,對那木汗千叮萬囑,如果她一定要回去上海,那就護送她回去。(這種愛到深處必須放手的親情真的.太戳我的淚點了)
P.S. 漢蒙之間巨大的文化差距通過一些非常多的小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來,比如杜思珩的第一次尿床,不愿意在開闊的戶外解手、腳不可以對著火、蒙古婚姻的祝福語、摔跤等,可以看得出來電影團隊對內(nèi)蒙文化進行過非常嚴謹?shù)目季抗ぷ鳌?/p>
那木汗和杜思珩的感情最為復雜,我還一度以為他們之間要發(fā)生點什么東西,他對馬正元的敵意絕對不僅僅是出于兄長對妹妹的保護,應該也是有一種男女之間的感情在的,但此時杜思珩的心思早就已經(jīng)被出逃計劃牢牢占據(jù)著。
從一開始的忌妒,到后來的對這個小妹妹的保護欲,再到長大之后的男女情愫,每一步的轉(zhuǎn)變都被導演用不同的細節(jié)埋滿,讓這種細膩的情感轉(zhuǎn)變不會顯得太突兀,也為后面悲劇的發(fā)生做了很好的鋪墊。
另一方面,對杜思珩如何融入這個新家庭、從格格不入到慢慢意識到與這個家庭密不可分,導演同樣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和鏡頭去鋪墊和呈現(xiàn)這種愛的變化過程,從杜思珩在育嬰院和薩仁娜欲拒還迎的互動開始,到狼口逃生歡樂地叫那木汗哥哥,再至沙塵暴里感情大爆發(fā)發(fā)自內(nèi)心地叫伊德爾爸爸,再到目睹那木汗悲劇發(fā)生時的愧疚和自責……每一步都水到渠成,渾然天成。
那木汗意外身亡之后,相對于溫柔、對杜思珩寵溺有加的薩仁娜,更為理性的伊德爾的感情要更為復雜,但很好地得到了展現(xiàn)和處理,一方面要承受失子之痛,另一方面又要抑制自己不能過分責怪女兒,這種又愛又惱的飽滿情緒讓他對空開槍,也讓他的最后決定被觀眾較好地接受和理解。
那木汗的悲劇是全片人物情感的重要轉(zhuǎn)折點,這件事最終促成了杜思珩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從此時開始,她不再是杜思瀚的妹妹,而是伊德爾和薩仁娜的那木汗,童年時的母親慢慢淡化成一段引不起漣漪的記憶。
杜思珩和那木汗身份的轉(zhuǎn)化是全場的高潮所在,意味著這種親情的愛真正地突破了血緣、民族的局限,成為一種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一種羈絆。
所以,最后杜思珩/那木汗看著前來認親的杜思瀚,臉部表情平靜,其實他們當時是處于不同的情緒維度上的,杜思瀚沉浸團圓的感動之中,但他對杜思珩來說,最多就是一個熟悉的陌生人,正如她自己所說的,有了自己的家庭之后,這種要回歸原生家庭的執(zhí)念就沒有了。
這時候鏡頭給了她在內(nèi)蒙古大家族一個鏡頭(都有曾孫了),但我覺得她所說的“新家庭”,不僅僅指的是自己結(jié)婚之后所組建的家庭,更是指伊德爾/薩仁娜/那木汗一家,當她真正認為自己是這個家庭的一份子的時候,當她決定要遵守自己對那木汗死亡遺愿的那一刻開始,原生家庭對她的羈絆就已經(jīng)消失了,隨之而來的是這個漢蒙新家庭的責任和守護。
全片中,老年薩仁娜說的那句話最能觸動我:雖然未能見面,謝謝你把杜思珩生下來,這樣我們才能共同把她撫養(yǎng)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