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語讀后感 推薦度:
- 最新論語讀后感 推薦度:
- 論語譯注讀后感 推薦度:
- 論語讀后感800字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讀《論語》有感(15篇)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論語》有感1
年初,差不多用了兩周時間,讀完了‘國學四庫’系列的《論語》一書。點染之余,卻被文中的一章所觸動:“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久久不能釋懷。標與本的比對,因與果的關(guān)聯(lián),能否超然,全憑一念。
《論語》之前的.了解猶如皮毛。只有少許的篇章,有記憶,能誦讀,背后深意說不全、參不透。從“學而”開始,不過兩三篇便不知曉。確實慚愧。即便是每每去“三孔”游記、參拜也未能有所長進。
無法穿越回到那個久遠的朝代,只有透過書目記載,了解那過往的人和事!墩撜Z》是一部老師與學生教學相長,交談對話的收錄集。涉及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孔子的治國見解以及評價古賢的論述,記錄有點像學習筆記和心得體會,有人問、有人答,偶爾也可以開個小玩笑。
全書20篇,每篇若干章。至于章,其實就是幾句話,因為是收錄集,每篇的歸類就不會絕對精準。篇目是按照收集語錄的開始命名。有觀點開篇的,如學而、為政、子罕、先進等;有學生名字開篇的,如雍也、顏淵、子路等;也有評價前人的,如泰伯、季氏、微子、堯曰等。
書中多次學生向孔子求知識、見解。雖短短幾句,見博學、見正念。有如問“仁”,剛毅、木訥,近仁;有如問“政”,居之無倦,行之以忠;有如問“文”,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有如問“孝”,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書中圍繞教學、仁政、中庸、修為等內(nèi)容,提出很多有益的方法,積極的引導人們?nèi)胧馈E囵B(yǎng)君子、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克己復(fù)禮開始?蓢@“茍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的孔子最終的政治抱負沒有實現(xiàn)。周游列國,多是顛沛流離。
很有意思的發(fā)現(xiàn)是我們目前很多使用的語言,在20xx多年前,由孔子和他的學生開啟,目前依然在用,留存至今。有如“孔子于鄉(xiāng)黨,恂恂如也如也”,似乎現(xiàn)在只在陜西一帶出門在外的人員他鄉(xiāng)相遇,互稱鄉(xiāng)黨。有如“先進于禮樂,后進于禮樂”。先進是進修之意。如今也指位于前列,可為表率,比較相似。流傳下來的成語就更多,見賢思齊、文質(zhì)彬彬、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任重道遠等等。
《論語》開創(chuàng)教化先河。學者、知識分子、悟道者們能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目標,值得彪炳和慨嘆。于己。不才,奉行之。
讀《論語》有感2
想必大家都聽過《濫竽充數(shù)》這個成語故事吧!南郭先生明明不會吹竽,卻不懂裝懂,混在隊伍里充數(shù)。最后事情敗露,只好逃跑了。在《論語》中,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這條道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边@句話就是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就是智慧!對于文化知識和其他社會知識,我們應(yīng)當虛心學習、刻苦學習,盡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識再豐富,總有不懂的問題。那么,就應(yīng)當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才能學到更多的知識。
我也當過一次“南郭先生”。
記得在我8歲的時候,媽媽要下地干活,臨走時,吩咐我中午做稀飯,并教我做稀飯的`方法。我一心想去看電視,便不耐煩地說:“好了好了,我平常看你做稀飯都學會了,你還是快去干活吧!”我一邊說著,一邊推著媽媽向門口走去。媽媽拗不過我,只好搖搖頭,無奈地說:“那好吧,記住,米要淘3遍,水要淹到電飯鍋里第二條線的位置,要留意鍋里的情況,不要讓稀飯漫出來……”“知道了……”
好不容易送走了媽媽,我又撲到電視機前,專心致志地看起了動畫片。不知不覺,到了12點。我伸了個懶腰,該去做稀飯了。
來到廚房,我又犯了難,剛才說“我會做稀飯”,只不過是哄走媽媽的一個借口,F(xiàn)在到了“真槍實彈”的地方,我卻大腦一片空白。算了,現(xiàn)在去向別人請教實在難為情,還是我來吧!
可是到底應(yīng)該放多少米呢?我又犯了難。這時,我想到:我和媽媽一共要吃兩碗飯,那就倒兩碗米吧!倒完米后,接下來的一切就順利了很多:淘米,加水,蒸飯……干完這一切,我又兩眼不聞天下事地看起了電視。
過了一會,我隱隱聽到“嘶嘶”的聲音從廚房那邊傳來,心里一個咯噔:啊,慘了慘了,忘記掀鍋蓋了。這下完蛋了,媽媽會罵死我的。我連忙跑到廚房,發(fā)現(xiàn)米湯濺得桌子上到處都是,打開鍋蓋,一股焦味撲面而來,嗆得我喘不過氣來。好不容易睜開眼睛,發(fā)現(xiàn)鍋里的稀飯成了一團漿糊,顯然是缺水造成的。我急忙舀了幾舀子水倒進鍋里,鍋里的情況才好轉(zhuǎn)了了一些。可這四濺的米湯,這溢出的米粒,這燒焦的糊味……我該怎么收拾這爛攤子。?要是開始我專心聽媽媽的教導,知道放多少米,淘幾遍米,倒多少水,隔幾分鐘過來看一下……或許,這樣的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了,可是已經(jīng)晚了,世界上沒有后悔藥可買,我也不能改變現(xiàn)狀了。
結(jié)果呢,我自然是吃了一頓“皮帶炒肉”。不過呢,這卻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都不能不懂裝懂。遇到自己不會的事,要虛心請教那些會做的人,學習他們的經(jīng)驗,豐富自己的頭腦,這樣才可以避免悲劇的發(fā)生。
不懂不要裝懂,人人都不要做“南郭先生”。
讀《論語》有感3
我來到讀書會已經(jīng)一個月了,每次都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和大家學習《論語》,分享各自的經(jīng)歷與心得,這些就像純凈無雜質(zhì)的溫水,不斷注入我心中的杯子。
最近讀到《學而篇第一》的第四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小學時就已經(jīng)知道這則了,但知道歸知道,根本談不上真正的了解和體會,但通過讀書會,便有了自己更深的感悟。曾子每天多次反省自己,而自省可通過三個方面:忠,信,傳。通過讀書會,我對于「忠」和「信」有了新的理解。
「忠」和「信」同屬于儒家強調(diào)的「八德」。盡己之謂忠,這是盡心的態(tài)度!钢摇棺,心上一個中,便是懷著一顆「中庸」的心,不偏不倚。不偏,不偏離自己的初心,堅持自己一開始所堅持的始終不變;不倚,將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便會產(chǎn)生一種內(nèi)在的力量,或許就是責任和擔當。做到這兩點,便離「忠」很近了;那何為「信」?以實之謂信。一是對己,每個人的內(nèi)心都有一根細刺,那是難以暴露的私欲和雜念,不僅別人看不見,連我們自己也很難找到,這就需要我們抱著很大的勇氣去揭開自己的心并找到它;二是對他人,這也要分為兩個方面來談,首先是我們自身對于他人的信,懷著誠心、講誠信,便是「信」的第一步;其次,是看清他人的虛實,就如學長在讀書會上所說:「看人就像看浪花一樣,不僅要看見海面上不斷迭起的波浪,還要看見浪花下的那片海!箍辞逅藢嵸|(zhì)的內(nèi)心,分清誠偽虛實,也是「信」的一部分。
于這一則,另一個讓我深有感觸的是「自省」。就像前文所說,我們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根刺,反省便是那個揭開內(nèi)心尋找它,并將它連根拔起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確很痛,因為我們總是把眼睛放在別人的身上,看得見他人的是非對錯,卻覺察不出自己的'問題。我有自省過,我知道那種需要將一切都放下、不斷揭開內(nèi)心不敢暴露的陰暗面,發(fā)現(xiàn)自身的缺點并承認它、正視它的感受。或許由于自己并沒有那么大的勇氣,我也很久沒有觀察自己的內(nèi)心去尋找那根刺了。學姐說:「自省是一個過程,是需要不斷努力與反復(fù)的過程,可能很快便發(fā)現(xiàn)自己改變了,但也有可能需要更久的時間與磨練,但是只要堅持下去,最終會變得更好!
很感謝當時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來到讀書會的那個自己,《論語》讓我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和自身的渺小與脆弱。我知道自己現(xiàn)在心中的那杯水沒有很多,但通過不斷注入,總會有醍醐灌頂?shù)臅r刻。
讀《論語》有感4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這句話的意思是;年輕人在家孝敬父母,做事要謹慎,說話要誠實,要廣泛愛護眾人,親近有仁德的人。這樣做了之后,如果還有精力,就去學習文化知識。”
我想: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父母?墒怯幸恍┤藢ψ约旱母改冈趺礃幽?我就不得而知了。我只知道新聞上老是播,有好多的老人被自己養(yǎng)育了幾十年的兒女們逐出門外,讓自己流浪在外,迫不得已乞討為生?吹米哉J為冷酷的我都動容。那一些不孝之人永遠都不會明白,自己的父母就像一滴水,他(她)們拼命盡自己的所能呵護你這棵幼苗。卻不知道等這棵幼苗長大之后又是那么庸俗不堪,喪盡天良,不盡自己贍養(yǎng)老人的義務(wù),甚至將老人逐出家門。天理何在?
人除了孝道之外,還有道德仁義。
我曾經(jīng)在電視上看見過一則新聞:有一個中學女生因為自己的學習不好而傷心欲絕至跳樓自殺。我想: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可以出來引導那個女生幾句,勸慰幾句;如果當時有一個圍觀的`人中有一個富有道德文明的人可以站出來叫那些圍觀者不要以激將的方式鼓勵那個女生跳樓,事情就不會那么糟糕了。但是事情總是那么不盡人愿,反而讓人有一種弄巧成拙的錯覺。
應(yīng)此,我們要牢記:“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句富有人生哲理的話。因為它是指引我們通往人生財富的指明燈,而財富,正是指:道德文明品質(zhì)。
讀《論語》有感5
我們經(jīng)常聽到:做事要思路清晰。原先在企業(yè)做大數(shù)據(jù)時,每天需要思考的問題就是如何做事思路清晰。思路清晰,邏輯,條理性等好像是當代人時刻具備的硬技能。帶娃半年,就會發(fā)現(xiàn)有些小孩天生思路清晰,有些小孩卻思維混亂,我稱之腦子一團漿糊。老師面對思路清晰的孩子總會多關(guān)照一些,而那些腦子一團漿糊的人無論多么努力,卻總是不能討喜。好像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教育能改變這種不平等么?很難,很難。首先思維混亂的問題能不能被家長意識到。做到第一步,就難于上青天。解決兒童思維混亂的問題,似乎沒人提出來,而分析商業(yè)案例時,寫系統(tǒng)分析文檔時,行業(yè)內(nèi)是有大師訓練的,但也是針對某一塊內(nèi)容,比如企業(yè)分析,比如系統(tǒng)分析。但是并不是企業(yè)分析做的很好的人,生活上就能保持思路的清晰。
以上我提出了兒童思維混亂的問題。但是怎么解決呢?
以下是我切身的經(jīng)歷.
從今年2月份,我開始帶我侄子讀書,我也在我侄子的班級任英語老師。我愿意培養(yǎng)他,也是因為他父母善良孝順,孩子雖不是天賦異稟,但也還算善良,大方。但是不懂教育的父母很可怕,他們從小給孩子玩手機,看電視,旁邊還有個奶奶恨不得掛在孫子身上,幫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我剛帶去海南的時候,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整理床鋪,洗碗啥都不會。成績也是差的很。我們班早上有三節(jié)課經(jīng)典背誦課,別的孩子一早上能背上2-3段,而他一周只能背一段。其他學科更是慘不忍睹。大部分家長一定會先解決讀書的問題,哪科不好補哪科,于是數(shù)學補習班,英語補習班等等。
而我教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師。我剛帶他去見老師的時候,我沒有對老師說,你要多多照顧我家侄子,畢竟我是這個班的老師,其他老師總得給點面子。我對著我家侄子說:你要照顧好老師。拜師學習,首先不是老師對學生好,而是學生把老師照顧好。尤其在兒童時代,能教會孩子這點尤為重要。學會這點,他這一輩子會遇貴人無數(shù)。家長們總會怕孩子在學校受欺負,所以每次見到老師的時候,都會希望老師能照顧好學生,而忘記給孩子強調(diào)老師是需要被照顧的。再有一些比較有見識的.家長,會強調(diào)讓學生不要給老師惹麻煩。這已經(jīng)是一大進步了。但還不夠,沒有達到尊師的要求。好的老師會給孩子思維上極好的訓練,所以必須尊師。
第二件事,就是教他怎么生活獨立。一些家長意識到人生活的自立能力比學科的學習更加重要。有些比較有見識的家長就會給孩子報各種夏令營,學習打掃衛(wèi)生,洗衣服。本應(yīng)當家庭承擔的責任,外包給各種培訓機構(gòu)做了,孩子回去之后又變回原樣了—什么都不做,依賴爺爺奶奶,保姆,機器人,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生活的問題和思維又有啥關(guān)系呢?關(guān)系大了。洗衣服,做飯,打掃衛(wèi)生是最好的訓練思維的方式。我們看到好的保潔工,做事情總是很有條理。估計沒有父母說是把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清潔工。但是灑掃卻是訓練孩子思維方式的第一步。在我半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那些在生活自立能力強的人,學科成績表現(xiàn)得很好。也不乏有些孩子天賦異稟,生活能力極差,但是學的特別快。我的侄子肯定不是屬于那萬分之一的人。所以當他學科成績表現(xiàn)差得時候,我并未急于給他補課,而是教他如何生活,洗衣服,晾衣服,打掃衛(wèi)生,一點點教,花的時間是最長的。
其次,斷絕一切電子產(chǎn)品。有很多人說這樣做會讓孩子脫離社會,其實如果不好好用電子產(chǎn)品,也會讓人脫離社會,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宅男宅女就是很好的例子。孩子判斷力,自律能力不夠時,遠離電子產(chǎn)品是很好的選擇。
之后,體育鍛煉,高強度的體育鍛煉。有個很好的體育教練是很好的,但是我們沒這個條件,就讓他跑步,每天一個小時,2個小時的跑步。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強身健體,看不見的東西就是孩子的心性。我們班有個孩子長期練永春拳的,靜定能力就非常好,她總是能保持持續(xù)專注。
其次,就是讓他背經(jīng)典。我觀察到背經(jīng)典的孩子靜,也就是禪定功夫很強,這樣的孩子學習就學的很快。我說的不包括特例哦!有些孩子天生就是那底層的萬分之一,很難教。孩子真正的背誦經(jīng)典之后有這個功夫,也有些國學機構(gòu)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罷了,拉了一個很長的做國學的橫幅,學生估計沒讀幾本書。我家侄子就是背經(jīng)典,周末也要早起背誦,反復(fù)的讀背。讀背一定時間之后,就開始學習解經(jīng)。
最后才是其他學科的學習,數(shù)學,英語等,這些全部自學,老師不上課,只引導。
長時間這樣的訓練,孩子的思維會慢慢清晰,做事有條理。
讀《論語》有感6
今年暑假,我拜讀了老師向我們推薦的國學經(jīng)典《論語》。這部記載著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籍中的許多話語,現(xiàn)在還縈繞在我的耳畔,給我的學習和生活以深刻的啟迪。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習知識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復(fù)習它,不是很高興嗎?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而來,不也是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是君子嗎?從這句話中,我讀懂了,學習了知識要及時的復(fù)習鞏固,和朋友友好相處,要有一顆寬容的心。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笨鬃釉诟嬲]人們,用道德來治理國家,自己就好像北極星那樣,在一定的位置上,而其它星星都圍著你。我覺得孔子說得好,政府只有關(guān)注民生,才會得到人民的擁護,百姓安居樂業(yè),社會才會安定和諧。
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未如之何也已矣!”這句話意思是說,嚴肅而合乎原則的話能不接受嗎?光接受了還不行,改正錯誤才可貴。謙遜恭順的話,能不讓人高興嗎?能分析鑒別才可貴。盲目高興而不去分析,表面接受而不去改正,這種人誰也沒有辦法管好他。這樣精辟的話語對我們小學生很有幫助,它教育我們要聽進去批評意見,對夸獎的話語要認真分析,不能高傲自大。只有時刻保持謙虛的'態(tài)度,正確對待表揚與批評,在成長的道路上才不會走彎路。
國學像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照耀著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歷史,我愛國學,我一定要好好學習國學;《論語》像一顆明亮的燈塔,它照亮人們前進的航程。我愛《論語》,我一定要深入研讀它。
讀《論語》有感7
論語是一本好書,它錄有古代名人給我們后人留下的名言警句,我們中國人都應(yīng)該去看。
這本書告訴我們做人的基本道理,正是這些意義深刻的道理,才有我們中國那么多聞名中外的名人。其中,我最喜歡孔子說的一句話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意思是君子在貧窮的時候依然保持節(jié)操,小人只會胡作非為。讀了這句話,娃娃不禁感慨萬分,立誓要做一個君子。
我要學習孔子的仁德、君子之范、好學、有堅持到底的精神的品質(zhì)。我要學習李密的孝順。我要學習管仲的.聰明。還要學習顏回、范仲淹的吃苦耐勞這些名人的高貴品質(zhì)受人敬仰,讓人深有感觸。
孔子、曾子、老子讓我們記住這些名字吧!讓我們從小做起,做一個有道德的人。
讀《論語》有感8
我們學校自從有了“校長講論語”這一活動后,學校里每個同學都受益匪淺,而我也在“校長講論語”的活動中萌生了自己獨特的感受。
《論語》是一部優(yōu)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記錄了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yīng)答,或點到為止;正是孔子的這些教誨之言,培養(yǎng)出了多少聰慧過人,見多識廣的才子。我對《論語》最深的感受也正是孔子的教誨之言。
在校長給我們講的每一篇《論語》中,有多數(shù)都是孔子對眾多弟子的教誨之言。其中有一篇講到: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段話就告訴我們,君子既出一言就必須做到,就算用幾匹健壯的馬來追回君子說出的話,恐怕也很難做到。這句話也反映了我們生活中的'情況,比如你已經(jīng)答應(yīng)了要來我家玩,就不能說反悔就反悔,應(yīng)該按照約定去我家。這一篇《論語》就給了我很深的感受,通過我生活中的這件事大家也許就明白了。我和一位同學約好星期六一起出去玩,可是我在約定好的地方等了好一會都不見他的身影,無奈之下我便給他打了個電話,電話是他爸爸接的,他爸爸知道這么一回事之后立刻把他送了過來,并向我道了歉。我也讓他不要太自責,既然已經(jīng)知道錯了也沒什么了,這不也是完成了約定嗎?這篇《論語》孔子的教誨之言給我的感受是:一個人就應(yīng)該遵守約定,并且不折不扣地完成。
學習《論語》真的給了我很多感受,給了我最端正的思想,給了我最好的教誨,給了我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學習《論語》給我的感受真是太多太多了,我愛學學《論語》!
讀《論語》有感9
以前對于《論語》只是片面的點點滴滴的了解一些,讀書活動使我在工作之余,忙里偷閑中粗讀了于丹教授的《〈論語〉感悟》一書,對其中的道理雖然談不上大徹大悟,但也收獲良多。
《〈論語〉感悟》是于丹教授繼《〈論語〉心得》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的基礎(chǔ)上,講述了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學習之道、誠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和仁愛之道。于丹教授仿佛是一位烹飪高手,用一個個淺顯易懂的小故事,把一段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感悟的方法來解讀,把深奧的道理,講得透徹而又入木三分,真正走到了我們心理。
看過“孝敬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孝敬”仍然現(xiàn)代社會道德素質(zhì)的樸素的起點。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里,“孝”仍然是做人的根本。
看過“智慧之道”,使我們懂得了“智慧”是一種思維方式,擁有了知識并不代表擁有了智慧。真正的智慧有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以知識作為積淀,以智慧來努力提升我們的境界。
看過“學習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在今天這個時代,信息紛紜復(fù)雜,有很多東西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人只有通過學習,才能知道那些東西真正有價值,才能把所學到的知識來建設(shè)祖國,回報社會。
看過“誠信之道”,使我們懂得了“誠信”雖然中國儒家提出的道德理念,但是放到今天,它依然是一個人生活在現(xiàn)代社會的基本的道德水準。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從內(nèi)心的真誠出發(fā),建立和守住信譽,就一定會建設(shè)起一個誠信的社會。
看過“治世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德政”作為《論語》“治世之道”的核心,在整個文明走過兩千多年的有了法治作為保障的社會中,可能道德的力量比任何一個時代都更能發(fā)揮它的功能。
看過“忠恕之道”,使我們懂得了“忠恕”就是忠誠于自己,善待他人。如果以這樣的心態(tài)生活在這個社會里,不管這個世界如何紛亂,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生活得自在一些。
看過“仁愛之道”,使我們懂得了“仁愛”的思想是儒家哲學里基石下的基石,重點中的`重點。仁愛就是仁者愛人,仁者愛人就是用一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善意去對人好。如果我們生活一個充滿仁愛的社會里,那么整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
的確,隨著科技的發(fā)展,時代的進步,社會對人的要求越來越高,現(xiàn)代人的生活壓力也越來越大。但是當我們把這些壓力看作是一種學習,看作是一種動力的話,可能我們工作起來會輕松很多。這種輕松更多的表現(xiàn)在心情與心境上,家庭中多一份孝道,同事中多一份諒解,以誠待人,勤奮工作,那么我們收獲的將是對整個社會的發(fā)展做出的貢獻。
讀《論語》有感10
當今社會文化中,無不摻雜著一些無聊的小說,沉迷其中自然沒有什么好處。世界文明的發(fā)展提示著人們,要想不斷發(fā)展,不斷創(chuàng)新,就必須要溫習歷史彌新的人類文化經(jīng)典。《論語》,就是如此的一本書。
我認為,《論語》是現(xiàn)代人必讀的文化經(jīng)典,這本書中,有許多是以下層民眾的思想而起筆的,對我們能有很大的啟迪。為什么孔子的學說能如此地立于不敗之地,這主要是孔子所生的時代與他的理念。
孔子生于春秋后期,在那個禮崩樂壞,諸侯割據(jù)的時代,君主視生靈涂炭與不顧,整個社會都處在搖搖欲墜的邊緣?鬃訌男【烷_始接觸社會下層,因此他察夫民心,想要用思想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孔子生前周游列國,他一直在不遺余力的推行,傳布自己的學說。他心中,始終貫穿著濟世救民的理想,他希望眼前是個和諧的社會,人們都能過上有秩序的生活。但可惜的,是他的思想和學說已超越了權(quán)勢,致使他只能惶惶然地坐與車內(nèi),隨著簸巔不定的車身,在心中亦再想著濟世救國。
《論語》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也浸誘到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心理、行為等方面。半部《論語》治天下,也并不是不無道理。
自小我就接觸它,在一日日的堅持中完成了所有的背誦!墩撜Z》就如同中國的'圣經(jīng),大到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到個人的待人接物,一言一行,都在它的規(guī)范當中!墩撜Z》中記錄著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啟發(fā)論辯,侃侃而談,或富于變化,娓娓動人!墩撜Z》的智慧具有廣泛普適性,它早已不僅是一部哲學經(jīng)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導書,因此,他才能夠跨越時空,到今天仍可以給我們的心靈注入鮮活生命力的真正原因。
為人處世、安身立命、齊家治國必讀書,傳世經(jīng)典,圣賢智慧,逍遙忘今自迷沉。讀《論語》,體驗百態(tài)人生。
讀《論語》有感11
孔子,我們中國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同時也是我最佩服的文學家,他的智力過人,《論語》,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論語》是孔子死后由他的弟子們寫的`,里面記錄著孔子平時教育弟子們時的言行,可以教你怎樣為人處事,怎樣做人。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段話說的是:子貢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他人。"
還有一次,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孔子說:"有過錯,而不改,這才真叫過錯。
其中,有一個地方最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當仁不讓。子曰:"當仁,不讓于師。"意思是孔子說:"遇到合于仁德的事。就是對老師也不必謙讓。"如果這種事真的出現(xiàn)了,孔子連老師也不謙讓,而我,卻不一定,唉!
這本書很適合我們中小學生看,能教會我們怎么為人處事,快去看看吧!
讀《論語》有感12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話,也是我讀過《論語》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
《論語》的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傳,而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孔子在治學方面的觀點了。
在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guī)煟⿲W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蓖瑫r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chǔ)。
在對待錯怪自己的人的態(tài)度上,孔子認為“別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而錯怪了你,但是你不發(fā)怒責怪他,這樣的人才是君子!痹诂F(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人錯怪,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shù)人都會火冒三丈。沒錯,被人錯怪的滋味的確不好受,生氣也是應(yīng)該的。可是,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理解對方,原諒他,那么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當錯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發(fā)現(xiàn)你是如此大度時,他該是多么慚愧,該多么敬佩你。這比你馬上發(fā)火,責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確是位圣人,在《論語》中,孔子的每句話都可以稱作是經(jīng)典。在《論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時刻檢討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們也會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這就是我讀過《論語》之后的最大感想。
讀《論語》有感13
漫漫年華已在彈指之間悄然流逝,唯有一部部經(jīng)典未被時光的流沙覆蓋,仍散發(fā)著光芒。在閱讀越來越呈現(xiàn)碎化片的今天,經(jīng)典仍帶給我們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和文化盛宴——讀《論語》,帶給我發(fā)自內(nèi)心的喜悅。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鬃拥脑掗_辟了我學習和思考的道路,使我開始探究世界的奧秘!皽毓识,可以為師矣”?鬃拥母嬲]教會我復(fù)習和感悟的'道理,使我開始溫習和深深感悟!叭∥嵘頌槿酥\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曾子的一句話使我懂得反省自身,既傳則習,在學習上不斷反省,以求得更大的進步。
《論語》的可貴之處在于它教會我修養(yǎng)自身,從而也能夠使我獲得提高自我的喜悅!叭瞬恢粦C,不亦君子乎!”輕巧的一句話教會我要寬容,需要培養(yǎng)廣闊的心胸!爸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焙唵蔚囊痪湓,告訴我做人要誠實。面對自己不懂的東西,不需要不懂裝懂,而是要不恥下問,否則只會貽笑大方?鬃釉裕骸叭诵,必有我?guī)熝桑瑩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也曾師從多人,而他的?jīng)歷也印證了這句話。我從中學習到要向身邊的人學習,學習他們的優(yōu)點和改變自身的缺點。
《論語》教會我要承擔責任,這也是一種喜悅!笆坎豢梢圆缓胍,任重而道遠,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贝嗽拺(yīng)是我們青少年的座右銘。我們身為祖國的花朵、未來的棟梁,肩負著復(fù)興中華民族的重任。前路荊棘遍布,前方雷雨交加,我們?nèi)沃囟肋h,但“既然選擇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漫漫長路,我們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小一部《論語》卻蘊含著巨大道理,而我們每次的閱讀也不過是管窺蠡測罷了,其博大精深可見一斑。
讀《論語》有感14
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紀的現(xiàn)代社會,我從它簡潔樸實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書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孔子感嘆時光飛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樣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復(fù)返。
時間雖然可以很長很長,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認為時間是世界上最無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鐘,可時間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會等待任何一個人,就像高爾基曾經(jīng)說過:時間是最公平合理的,他從不多給誰一分。人生中我們走過很長很遠的路,一步兩步,一秒兩秒,一年兩年,一直積成我們煙花般燦爛輝煌的人生。
世事變遷如此之快,我們要好好珍惜,雖然我們沒有超能力讓時間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們可以過好每一秒鐘。在這大好青春年華里,我手持一本書——《論語》,坐在辦公室中品讀書中教給我的人生真理。時間就金錢,時間就是生命,雖說時間無情,但它又有情的.,它對每一個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時間,那么時間將會回報你的付出,如果你認真對待它,它一定不會辜負你。時間會幫助那些珍惜每分每秒的人,因為他們明白時間是真正寶貴的,人生是珍貴的!
如果我們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們的人生才不會顯得空虛,我們要珍惜它,不要看著時間讓它從我們指尖流逝。每天我們都會浪費許多時間,可他們并不知道那些浪費的時間對那些已經(jīng)到生命盡頭的人來說是何等重要。
曾經(jīng)聽我老師說過:“時間不會等你,只有你去等時間。如果你浪費別人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謀殺,如果你浪費自己的時間,那你就是在自殺!彼自捳f: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可世上不會有后悔藥,也不會有時光機,如果不想為未來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們要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不要等到生命的盡頭才知道時間的可貴。
時間是寶貴的,但它總是悄無聲息地從我們身邊溜走。為了讓將來的自己感謝現(xiàn)在的我們,所以此刻要珍惜時間才能擁有更輝煌的明天。
讀《論語》有感15
有一本好書叫《論語》,有一種事業(yè)叫“治天下”,于是就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美譽。以前讀《論語》,是希望語文考試不失分,F(xiàn)在讀孔子,是期望生活得更有智慧。
孔子生存于春秋亂世,他的成長背景是平凡而貧窮的。在一切不利因素的夾擊之下,孔子卻激發(fā)了生命的潛能,乃至成為“圣人”。孔子的言論及行為,并無神秘色彩,人人可以效法,只要持之以恒,也會產(chǎn)生讓人滿意的效果。
孔子親自教導的學生,自然成為《論語》的第一代受益者。學生們從老師身上體會到人格的轉(zhuǎn)化與提升可以達到如此高妙的程度,不免心悅誠服,且愿意隨從孔子周游列國。甚至到了孔子辭世之后,眾多弟子還在他的墓旁筑屋而居,守喪三年,回憶與講述老師的教導,于是也就有了傳世的《論語》。
孔子每隔十年就有不同的進展。如果人生只是一個平面的過程,由生到死,那樣的人生非常無聊且毫無意義,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所得到的一切最后都會消逝無蹤。人生惟一不會失去的,乃是由內(nèi)而發(fā)的潛能,實現(xiàn)自我的要求?鬃泳褪怯伞爸钡臐撃荛_始,開拓心靈及視野,讓自己的知、情、意得到充分開發(fā),從一個平凡的人演變?yōu)槊靼子钪嫒松牡览砑笆姑,了解自己在時代中所特有的'意義,再達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可以自得其樂。
孔子這樣的人并不是神話,而是可以達到的具體表現(xiàn)。人生意義的重點不在于人是快樂的或痛苦的,而要看個人是否能善用機緣所帶來的挑戰(zhàn),讓自己成長。人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能讓自己的人格成長。每個人剛生下來時,情況都差不多,但是到生命結(jié)束時,卻沒有兩個人是完全相同的,因為每個人都在根據(jù)自己的價值觀不斷作出選擇。
《論語》有很多切實可行的東西,比如教人如何交友。人的一生中,很多時候是因緣而聚,緣盡即散。聚聚散散,身不由己。所以,交朋友往往是被動的,沒有選擇的余地,這是很可惜的事實。人生無法選擇父母,無法選擇生辰八字,無法選擇種族、國家、文化傳統(tǒng),無法選擇成長的經(jīng)驗。如果連朋友也無法選擇,那么這一生剩下能選擇的實在很有限了。人的價值在于以某種方式突破限制,突破的程度越高,自主性也就越強。人生有許多無奈,但所有的無奈都比不上與和諧生存相去甚遠。交朋友要化消極被動為積極主動,且不要對朋友存有太多的幻想,不要渴望一定要結(jié)識到高度合乎理想、心曲完全相通的朋友。朋友少一些不要緊,尋覓不到完美無缺的朋友也不要緊,要緊的是相知投契、和諧相處。
讀《論語》后,不免捫心自問,人的一生的目標是什么?我想,就是對自己的一種交代。交代什么呢?那就是我一旦覺悟自己是一個人,可以作出有限的選擇之后,我就要去辨明我的選擇應(yīng)該往哪里發(fā)展。自我選擇來自于了解自我,認識自我,必須考慮人類共同的追求途徑——真、善、美,以及個人特別的途徑——志向與興趣。我覺得,應(yīng)該把這兩者結(jié)合起來,努力在人的一生里既滿足自己的志向和興趣,又能夠接近人類共同的價值取向。
具體說來,就是努力追求人與人之間和諧關(guān)系的充分實現(xiàn),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存在,讓彼此的關(guān)系變得更復(fù)雜,更混亂。故此,人只要活著,就有一個內(nèi)在的使命,這使得他在世間任何地方都不會覺得很委屈、很貧困、很失意。其實,外在的世界所借以判斷的名利權(quán)位,種種所謂得意或失意的價值判斷,對于內(nèi)在自我的實現(xiàn)都沒有必然性。人活在兩個世界里,一個是社會意義上的,這差不多是命定的、必然的、難以選擇的。人生在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世界——內(nèi)心世界。所謂向善,當然不是抽象的虛無的,而要放在人與人的具體社會關(guān)系中來衡量。所以,儒家思想還是入世的,關(guān)懷人世的,是以人作為中心來思考的。
讀《論語》,批判地領(lǐng)悟儒教思想,也會產(chǎn)生一種使命感,自覺有一種責任,努力想要使自己的存在而惠及身邊的人。單單從這個意義上說,《論語》就堪稱一本好書,它讓我自省自律,讓我更好地走向社會,融入社會,立足社會。
1、德不孤,必有鄰!墩撜Z·里仁》
2、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墩撜Z·學而》
4、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盡善盡美)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墩撜Z·顏淵》
6、過而不改,是謂過已!墩撜Z·衛(wèi)靈公》
7、發(fā)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墩撜Z·述而》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
9、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墩撜Z·雍也》
10、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
11、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墩撜Z·里仁》
12、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墩撜Z·衛(wèi)靈公》
14、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墩撜Z·顏淵》
15、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論語·雍也》
16、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墩撜Z·泰伯》
17、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墩撜Z·衛(wèi)靈公》
18、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墩撜Z·季氏》
19、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墩撜Z·里仁》
20、君子不器!墩撜Z·為政》
21、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墩撜Z·子罕》
22、古之學者為己(所謂為己之學),今之學者為人!墩撜Z·憲問》
23、見義不為,無勇也!墩撜Z·為政》
24、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論語·子罕》
25、孝弟(tì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墩撜Z·學而》
26、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溫故知新)
27、朝聞道,夕死可矣!墩撜Z·里仁》
28、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29、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墩撜Z·子路》
30、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
31、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墩撜Z·憲問》
32、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而》
33、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墩撜Z·子張》
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墩撜Z·子路》
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墩撜Z·為政》
36、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墩撜Z·微子》
37、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fù)也!墩撜Z·述而》(舉一反三)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墩撜Z·雍也》
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墩撜Z·季氏》
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墩撜Z·衛(wèi)靈公》
41、當仁不讓于師!墩撜Z·衛(wèi)靈公》
42、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墩撜Z·子路》
4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4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墩撜Z·顏淵》
46、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墩撜Z·述而》
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泰伯》
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
49、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
50、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墩撜Z·衛(wèi)靈公》(殺身成仁)
51、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墩撜Z·學而》
【讀《論語》有感】相關(guān)文章:
《論語》有感04-28
讀《論語》有感10-14
讀論語有感10-21
學習《論語》有感04-18
學論語有感04-28
【薦】讀論語有感03-27
讀《論語》有感【薦】11-02
【薦】讀《論語》有感11-02
讀《論語》有感【精】11-02
讀《論語》有感【熱門】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