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城市生態(tài)課第一次實習總結實習總結
目錄: 1實習概況 2實習記錄 3剖析與探討 4實習心得 5參考書目 6對實習的倡導 1實習概況: 1.1實習目標: 增進對城市生態(tài)體系的基本因素、城市人與環(huán)境關聯(lián)的認識,增強對城市的理性意識,發(fā)明城市中分歧理的地方并能將課本中的知識利用于實際。 1.2實習時間以及內(nèi)容: 時間:2004年4月5日 路線:從北大地學樓出發(fā),沿著燕南園,翻尾石魚,從北大西門出到蔚秀園,穿過承澤園到海淀公園,經(jīng)六郎莊,直至北京城市綠化隔離帶,從頤跟園南如意門進入頤和園,沿昆明湖南岸到萬壽山北坡。 沿途觀察當?shù)氐慕ㄔ,植被,動物,土地以及人的活動,并向遇到的人發(fā)展一些考核,獲取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1.3實習效果和教訓: 1.3.1實習后果: 總結實習的所得,實習的重要目的都達到了。這次實習使我對城市中人與環(huán)境,與其余生物的關系有了感性的更進一步的意識,并因此使得自己當前思考問題能站在一個更為全面的角度。 1.3.2實習教訓: 但因為是第一次實習,實習教訓還不是很足,特殊是到了頤跟園后,因為頤和園的秀麗風景并且有些累了,有些放松,所以遺漏了良多細節(jié),使得這次實習并不是很圓滿。同時這個教訓也應該謹記,爭取在下次實習時能做得更好! 2實習記載 本部分將以路線和我所見所聞為線索,詳細的概括在實習中所見到的各個方面。 2.1燕南園: 燕南園是北京大學的“世外桃源”,我們?nèi)r正好是在春天“乍暖還寒”,萬物復蘇的時候,燕南園一片綠色。其中的樓房大都建于50年代,帶有西方修筑的風格。在一個垃圾周圍,我們看到了一種叫做車前草的耐踐踏的植物。在燕南園里我還看到了一片在這嘈雜的城市中難以見到的一片綠地,里面自然成長著的植物,說得馳名的說不出得名的大略有十多種,這與我們在公園中所見到的人工的單一的草坪是截然不同的。而在這綠地中我還同時看到了蚯蚓糞。在園中,我訪問了一位正在修剪樹枝的女士。當問及對住在燕南園的感想時,她的語氣充滿了自豪,她說到:“這么好的地方,有這么多的古樹,這么多的動物,有時候還有許多小鳥,在哪找的到?!”同時她還表示在燕南與別墅中,她愿意決定燕南。也許別墅中也會有樹,然而她認為那里的環(huán)境過于人工化遠不迭燕南的自然環(huán)境舒暢。在離開燕南的時候,我回想看到這處于一片碧綠的樓房中有些的墻壁上爬滿了一種我叫不上名字的植物,與這古香古色的建筑造成了對照,給人以一種古樸之感,這確切是一個“世外桃源”! 2.2靜園及其附近: 靜園的草還帶有些黃色,靜園原來是一片蘋果園,因為修蓋新圖書館而將這蘋果園該成當初的樣子,以給學生提供一個休閑娛樂的地方。然而不知道什么起因,靜園中的人并不久,不大的靜園反而給人一種空曠的感覺。靜園后面的園子到是已經(jīng)顯現(xiàn)出一片綠色,高大的雪松造成一片綠蔭,給人一種與靜園不同的感到。然而很遺憾的是,由于是人工草坪所以不許踐踏。在南北閣的屋檐下,我們發(fā)現(xiàn)了小鳥以及它們所筑造的窩。 2.3未名湖及其周圍: 從靜園出來,我們沿著小山坡間的路到未名湖。這條路很安靜,偶爾可以看到一兩個人在這靜謐的山坡上大樹下看書。未名湖邊的柳樹已經(jīng)發(fā)芽,隨風飄舞,給人以“楊柳依依”之美感。粉紅的桃樹也已經(jīng)開花,攙和于萬綠之中。在未名湖旁,老師帶我們?nèi)タ戳嗽诜彩~旁邊的一塊小沙灘,沙灘上有著許多小草,旁邊有一條路。這個沙灘與翻尾石魚連成一體,是未名湖中一道美麗的風景線。然而老師告訴我們小沙灘上原有一塊介紹翻尾石魚的碑,是后來才移到沙灘前面。 2.4蔚秀園: 我們從西門出直接進入蔚秀園。進入蔚秀園,我看到的是有些蕭條的景致,還有一個充滿臟水的河,河邊有些野草。在這小河旁邊,我拜訪了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告訴我,她還是喜歡住在這里面,誠然水很臭。在臭河的一邊,我們看到了一個自然的小山包,上面有一個亭子。走上小山包,便看到了一幅在城市中及其難見到的畫面,一群老太太在剪野菜,還有兩個十一二歲的小男孩,亭子中是一對情侶在看書。此時或者已經(jīng)9點半,太陽已經(jīng)有些大了,然而,由于山包上的大樹遮擋了陽光,使得這里成為了一個極好的乘涼之地。那兩個小男孩告訴我,他們覺得挖野菜挺好玩的,認為住在這里面有這么一個其他地方?jīng)]有的小山包,他們玩的貨色玩的花樣比其別人更為豐富。當我走近這些老太太時,卻驚奇地發(fā)現(xiàn)她們居然是將這些野菜連根拔起,而她們并不認為這會對這小山包造成損壞。而抵觸的是,這些老太太告知我們她們都很喜歡這個自然的而非人工的小山。 2.5萬泉文化公園: 進入萬泉文明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小型兒童游樂場以及其后的一片草地。因為是周末,玩的小友人比較多。然而,也有不少父母帶著他們的孩子在草地上玩。一對帶著孩子在草地上游玩的父母告訴我他們經(jīng)常帶他們的孩子來這玩,因為這視線廣闊,空間大,空氣新鮮,而他們更為喜歡帶孩子在草地上玩,因為游樂場的器械輕易使孩子摔傷,而他們的孩子也更愛好在草地上玩。但讓他們不滿意的是,廣場中的樹太少了,亭子也很少,在夏天的時候沒有足夠的乘涼的地方。告別了快樂的一家子,我卻發(fā)現(xiàn)在離他們不遠處破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請勿踐踏”四個大字。 接著,我到了公園的廣場。從上向下望,廣場并非很大,有著不少人在廣場中滑冰。廣場核心有一個噴水池但并不噴水。在廣場的左邊,設計師們刻意擱置了一些橫放或者豎放的大石柱,讓我覺得有些冷峻,石柱上坐著一些老人,其中有的用書遮擋著太陽。在廣場的周邊,等距放置著一些美觀的圓球,廣場的外圍有著一弧形的比廣場地面略低的“河道”,但其中并沒有水。我訪問了一對坐在廣場右邊的老年夫婦,他們認為這個廣場樹太少,甚至于沒有一個納涼納蔭的地方。在提及有人在草地上玩耍時他們認為那些在草地上游玩的人素質(zhì)太低,既然已經(jīng)是不允許了,就不應該這樣做;這種不按照公共道德,應該給予斥責。這個答復讓我感到很驚疑。 2.6到頤和園的途中: 途中,我看到的是一幅與城市截然不同的景象。這里的建造沒有了城市的古代化和整潔,有些凌亂,骯臟,帶有些鄉(xiāng)土氣息,應該是處于城鄉(xiāng)適度帶。同時還看到一片正在建設的工地,老師告訴我們這里原來是著名的京西稻區(qū)。后來因為北京缺水,而農(nóng)業(yè)又是耗水最大的用戶,所以將農(nóng)田除去了,而代之以正在建設的綠化隔離帶。 2.7頤和園: 在頤和園南如意門前,昆玉河的兩旁是用水泥鑄成的堤壩,看起來很干凈,然而卻沒有了河流的波折美和自然美。在橋上,我們訪問了一對中年夫婦,他們告訴我原來昆玉河的兩岸是自然的河堤,然而由于沒人管理,很臟,而現(xiàn)在好多了,如果以前也有人管理的話,也如現(xiàn)在一樣清潔的話,他們還是更喜歡以前自然的河堤,有著自然美,不象當初顯的有些僵直。 頤和園中有條西堤,是仿照杭州西湖的蘇堤而建的。在西堤旁的湖中,我看到湖水有些兒臟,仿佛是被傳染了。然而走近一看,才發(fā)現(xiàn),那不是沾染物,而是湖旁大樹落下的枯枝敗葉沉積而成。這枯枝敗葉,對怎個湖泊生態(tài)系統(tǒng)能產(chǎn)生什么樣的作用呢?這樣沉積究竟是有利的仍是有害的呢? 順著西堤向前走,在老師的指引下,我看到了昆明湖旁的濕地,據(jù)老師講授,這片濕地是有蘆葦和茭白所構成,生物產(chǎn)量很高,對污染水質(zhì)起著關鍵的作用。濕地是否還有其余的作用呢? 最后的一站是萬壽山。老師帶我們看了一個多少百年前的保持水土的工程。這兒的山并非如其他個別呈一坡狀,而是一層一層的呈階梯狀,感到有點象梯田。這樣做加強了雨水下滲,減緩了沙下流的速度,從而使得山坡上的水土得以有效的堅持。在山的另一邊,我們看到了側柏。側柏適應于堿性環(huán)境,耐干旱,可能自己成長毋庸人工治理,然而現(xiàn)在由于人工的干預,已經(jīng)使的它的生長受到影響。 3探討與分析: 本部門將對2中所描述的情況和提出的問題給出自己的理解和分析。 3.1人對自然的需求: 人作為自然界的一種動物有著一種親近天然的本性,這些自然環(huán)境帶給人的愉悅之情是那些人工環(huán)境所不能調(diào)換的。環(huán)境心理學家們認為,“對自然環(huán)境的美好休會可以減輕人們的精神壓力,發(fā)生一種美的,踴躍向上的健康的閉會”(1),因而在2.1局部對燕南園的采訪中,如我們所料,被采訪的女士對燕南園感到很滿意。而作為修建于50年代的燕南園,生涯前提并不如條件極為古代化的公寓,有如此大的魅力也恰是因為燕南園有著極其好的自然環(huán)境,有著讓人賞心悅目的綠色,和悅耳的鳥鳴。而同樣在萬泉河文化公園,愛好在草地上玩耍的孩子也正是因為他與生俱來的天性,因為這自然的綠對人所產(chǎn)生的吸引力。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的公園竟然剝奪的孩子的這種權利,在草地上打出了“請勿踐踏”的牌子。2.2中的靜園后的草地也是不許踐踏的.也許,設計師們是出于保護動物的目的,才這樣做的。然而,試問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是否又考慮到了人對自然的需要呢?是否想到了公園的建造應該是以人為本的而不是僅僅尋求雅觀,追求表層上的綠。對于人而言,真正意思上的綠是我們可以親近的綠,而不是那可望不可即的綠。對于保護植物和滿足人對綠的須要上的抵牾,這是一個很好解決的問題,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完全可能用耐蹂躪的植物來替換這種嬌氣的植物,如車前草。同時,我發(fā)現(xiàn)當我們在向自然親近時,所受到的阻力不僅僅是設計師們的設計失誤,還有來自人們觀念的僵化以及人們錯誤思想的引導使得他們舉動對環(huán)境所產(chǎn)生的破壞。2.5中最后的采訪中,我們不爭臉出許多人好像早已經(jīng)忘卻了人親近自然的本性,似乎已經(jīng)麻木。由于社會長期的誤導,在他們看來,這種本無可非議的很美妙的天性反而成了素質(zhì)低下的表現(xiàn),是應該收到譴責的。而在他們心里,這種天性已經(jīng)泯滅,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可悲,然而更可悲的是,孩子們的這種天性也將被這種觀點所扼殺。而在2.4中連根一起將野菜拔起的老太太們親近了自然,卻在以著另一種方式破壞著她們所喜歡的天然環(huán)境而全然不知,興許當她們發(fā)現(xiàn)的時候,她們再也沒了這片可親近的做作環(huán)境了,這不也是一種可悲嗎?!所以,經(jīng)過這次實習,我以為要讓我們能與自然更近,除了設計的改進,還應該轉(zhuǎn)變?nèi)说挠^點,應該讓人們曉得什么是我們真正所需要的(造作的親切),什么是應該先斟酌的(合理的人道的
【城市生態(tài)課第一次實習總結實習總結】相關文章:
城市生態(tài)課第一次實習報告07-03
城市生態(tài)專業(yè)實習報告07-02
城市生態(tài)學實習報告5篇04-09
數(shù)學課教育實習總結07-05
體育課教育實習總結07-03
工程訓練課實習總結07-04
城市雕塑與城市生態(tài)關系研討論文07-03
城市參觀實習報告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