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歷史典故

時間:2022-04-13 14:30:28 歷史 我要投稿

有關(guān)歷史典故(集錦15篇)

有關(guān)歷史典故1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的演變

有關(guān)歷史典故(集錦15篇)

  土地制度是我國古代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基礎(chǔ)與核心。歷代統(tǒng)治者都不斷調(diào)整土地制度以適應(yīng)不斷發(fā)展的生產(chǎn)力。中國古代土地制度概括起來主要有三種: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即井田制);封建社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其中封建土地所有制又包括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nóng)民土地所有制三個部分。

  一、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

  在原始社會前期,由于生產(chǎn)力水平極為低下,人們只有聯(lián)合起來,集體勞動,才能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下求得生存和繁衍的機會。集體勞動必然要求生產(chǎn)資料歸集體所有,于是,土地便由氏族成員共同占有和使用,這便是人類最早的土地制度。其特點是以血緣關(guān)系為紐帶,共同開發(fā)管理,共享土地收益。到了原始社會末期,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剩余產(chǎn)品,產(chǎn)生了私有制,土地逐漸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共耕地,由村社成員集體耕種,收獲用于祭祖、聚餐等公共開支;另一部分是分給各戶的“份地”,由各戶自己耕作和收獲。土地開始由公有向私有過渡。

  二、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井田制

  井田制出現(xiàn)于商代(一說夏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廢除于戰(zhàn)國。井田一般由九塊百畝的方田組成。當(dāng)時,長、寬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面積為百畝(約合今三十一點二畝),作為一“夫”,即一個勞動力耕種的土地。因為九塊方田擺在一起,恰好是一個“井”字形,故名“井田”。井田名義上歸國王(國家)所有,國王把土地分封給各級貴族,受封者(奴隸主)可以世代享用,但不得轉(zhuǎn)讓和買賣,并要交一定的貢賦。奴隸主強迫奴隸集體耕種井田,無償占有奴隸的勞動成果。因此,井田制的實質(zhì)不是土地國有制,而是一種名為國有,實為奴隸主貴族所有的土地制度。

  春秋時期,鐵器牛耕的出現(xiàn),使私田的開墾越來越多,各諸侯國的改革(如齊國“相地而衰征”、魯國“初稅畝”等)都在客觀上承認了土地私有,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

  到了戰(zhàn)國,秦國商鞅變法明確規(guī)定: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此后,各國在改革中也先后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了土地私有,標(biāo)志著井田制徹底崩潰,代之而起的是多種形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封建社會: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大體分為三種類型:國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農(nóng)民土地所有制。

  1.國家土地所有制

  任何一個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中央政府都會竭力控制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以保證維護強大的國家機器所必需的財政收入。為了利用好這部分國有土地,統(tǒng)治者曾采取過多種土地經(jīng)營制度。主要有:王莽時的“王田制”;曹魏、明、清的屯田制;西晉的占田制;北魏、隋、唐的均田制等。但代表地主階級利益的封建國家不可能從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甚至聽任地主、官僚、貴族兼并土地。于是,土地占有狀況不斷變化,基本趨勢是:地主、官僚和貴族通過各種

  手段不斷兼并農(nóng)民和國家的土地,最終導(dǎo)致“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同時,封建國家控制的土地數(shù)量急劇減少,中央政府統(tǒng)治力量嚴(yán)重削弱。

  2.地主土地所有制

  這是封建社會中占支配地位的一種土地制度,是封建生產(chǎn)關(guān)系的基礎(chǔ)。地主階級憑借其對土地的占有和壟斷,迫使無地或少地的農(nóng)民不得不依附他們。為了榨取更多地租,地主不斷兼并農(nóng)民乃至國家的`土地,致使土地愈來愈集中到少數(shù)人的手中。

  3.農(nóng)民土地所有制

  在封建社會里,大量存在著擁有小塊土地的自耕農(nóng),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從事一家一戶的分散勞動,“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就是這種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寫照。在這種土地制度下,農(nóng)民只承擔(dān)國家的租賦徭役,不向地主交納租稅,勞動積極性較高。但他們是地主兼并的主要對象,因而具有很大的不穩(wěn)定性。

  中國古代土地制度在演變過程中還有一些非主流的所有制形式。除了原始社會早期,私有制產(chǎn)生之前,幾乎每一歷史階段都不是單純實行某一種土地制度,而是以一種土地制度為主,幾種土地制度并行。

有關(guān)歷史典故2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里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后思念哪!”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xué)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shù),袁術(shù)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shù)嘲笑道:“陸郎來我家做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痹g(shù)見他小小年紀(jì)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后,博學(xué)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jīng)》,撰寫《太玄經(jīng)注》。

  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y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yán)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shù)莖嫩筍。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后果然病愈。后來他官至司空。

  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qū)趕,擔(dān)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于放下父親跑掉。

有關(guān)歷史典故3

  【精忠報國】

  南宋抗金英雄岳飛背刺“盡忠報國”四字,昭示愛國心跡,歷來為人稱道。但是岳飛背部的字究竟是何人所刺,《宋史》沒有詳細記載。

  民間流傳有多種版本,一種說法是岳母刺字,激勵岳飛報效國家。也有人考證說,岳飛背上刺字乃是宋朝兵制使然。岳飛背上的“盡忠報國”究竟從何而來,歷史上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岳飛背上刺有“盡忠報國”,歷史上確有其事,很有可能源自岳母鼓勵兒子上戰(zhàn)場的意愿,但不是岳母親手所刺。

  《宋史·岳飛傳》有記載,當(dāng)岳飛入獄之初,秦檜等密議讓何鑄審訊。岳飛義正詞嚴(yán),力陳抗金軍功,愛國何罪之有?并當(dāng)著何鑄面“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里”。浩然正氣,令何鑄汗顏詞窮。

  岳飛的母親姚氏是一個農(nóng)家婦女,識字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可能親手在岳飛背上刺上“盡忠報國”四個字。但極有可能的是,他母親為了鼓勵他放心去戰(zhàn)場打仗,請人在岳飛背上刺的。

  關(guān)于岳飛背部刺字還有一種說法,岳飛久懷報國之志,曾三次從軍抗金殺敵。他于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十九歲時第一次應(yīng)募入伍,背部刺字大約是此時所為,因為北宋末年“刺字為兵”的制度仍在貫徹執(zhí)行。所以岳飛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志。

  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國家正規(guī)軍完全靠募兵的時代。漢唐和元明清都是實行征兵制,所謂征兵就是一種兵役,只要是國家的公民,都要被強行服兵役。兩宋的募兵制則是國家從老百姓中招募士兵,國家出錢雇傭他們。所以宋朝的軍隊都是國家花錢養(yǎng)的雇傭兵,人員來源比較復(fù)雜,游民、饑民和犯過法的人都可以應(yīng)募入伍,這就加大了管理的難度。

  從宋太祖趙匡胤開始,為了加強對軍隊的管理和控制,“刺字為兵”就成為了一種規(guī)范運作的制度,只要是應(yīng)募入伍的士兵,都要刺字作為標(biāo)記。趙匡胤認為應(yīng)該把兵和民分開,兵民分開控制,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有利于皇帝的統(tǒng)治。南宋人牛弁《曲洧舊聞》也說:“藝祖(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無賴不逞之人,刺字以為兵!

  據(jù)古書零星記載,一般是取“松煙墨”,入管針(管狀針頭)畫字于身,直刺肌膚,涂以藥酒即成。

  宋朝有兩種軍隊需要刺字,一種是禁軍,就是國家的`作戰(zhàn)部隊;一種是廂軍,相當(dāng)于現(xiàn)在的工程兵,國家的大型公共工程,比如修橋補路等,都是由廂軍來完成。

  禁軍和廂軍都有各自固定的番號,為了便于識別和管理,士兵刺字的內(nèi)容基本上都是各自所屬部隊的番號,不會是其他的內(nèi)容。這樣使得士兵不能隨心所欲地流動和逃跑。

  還有牢城兵,比如說水滸傳里面的林沖,他犯罪之后被發(fā)配到滄州當(dāng)兵,這種兵是帶有徭役性質(zhì)的,也會刺上諸如牢城第幾指揮之類的標(biāo)記。

  從岳飛背部刺字的內(nèi)容——“盡忠報國”來分析,不可能是他應(yīng)募當(dāng)兵的時候刺上去的。而且刺字的部位也不符合宋朝的規(guī)定,宋朝給士兵刺字叫做黥面,最開始刺在臉上,人為地把士兵和社會普通階層分開,這對士兵是一種歧視。

  宋朝是一個重文輕武的社會,武將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文官尤其是進士出生的人,社會地位都很高的,武官都受到嚴(yán)重的社會歧視。因為當(dāng)時就是一個尚文的時代,連軍官都受到歧視,更不用說普通的士兵了。

  當(dāng)然也不乏有開明的士大夫提出自己的看法認為這種歧視士兵的做法并不太好,希望做一些必要的調(diào)整。后來有很多刺字就改刺在手臂、手心、手背或者是虎口上了。而且給士兵刺字的目的是防止士兵逃跑或者犯法,便于管理和控制,所以才會選擇刺在臉上和手心手背這些相對明顯的地方。

  如果像岳飛那樣刺在背上,太隱蔽了,根本沒有任何標(biāo)識作用。所以這也說明岳飛背部的“盡忠報國”不符合“刺字為兵”的募兵制度。

  有一些關(guān)于岳飛的史料記載,把“盡忠報國”寫作了“精忠報國”。這很可能和宋高宗有關(guān)系。岳飛在對抗金兵入侵的戰(zhàn)斗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為了表彰岳飛,當(dāng)時的皇帝宋高宗御賜了“精忠岳飛”四個字給岳飛,并且讓手下人做成了一面寫有“精忠岳飛”的旗幟。

  以后凡是岳飛出征的時候,都會帶上這面寫有“精忠岳飛”的大旗幟。到了明清以后,“盡忠報國”就變成了“精忠報國”,這實際上是明清人的誤解。

  明清時期,把“盡忠報國”變?yōu)椤熬覉髧,更多的是在宣揚一種帝權(quán),因為“精忠”這兩個字是宋高宗御賜的。想要激勵當(dāng)時的老百姓在國家危難的時候,發(fā)揚這樣一種精忠報國的精神。

  實際上,在元朝的時候,蒙古人占統(tǒng)治地位,漢人的社會地位相對低下。到了明朝,盡管朱元彰建立起漢人統(tǒng)治的政權(quán),但實際上明朝時期,外患仍然很嚴(yán)重,北方的蒙古勢力很強大,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全體老百姓用這種“精忠報國”的精神來鞏固和捍衛(wèi)漢人的政權(quán)。所以“盡忠報國”就慢慢流傳成了“精忠報國”。

有關(guān)歷史典故4

  【岳母刺字】

  民族英雄岳飛系我國家喻戶曉、人人崇敬的歷史人物,其愛國的胸懷激勵著一代代青年。歌頌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傳頌岳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jù)。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

  岳母刺字始見于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云:“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注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

  至明朝中葉,岳飛的故事開始廣為流傳。成化年間創(chuàng)作的《精忠記》,也僅提及岳飛背脊有“赤心救國”字樣。

  在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熊大本的《武穆精忠傳》記有岳飛見湯陰家鄉(xiāng)有人因生活所迫,聚嘯山林,為自勉和勉人,乃去錢請工匠在背上深刺“盡忠報國”四字。

  明末,由李梅草創(chuàng),馮夢龍改定的'《精忠旗傳奇》,內(nèi)稱:“史言飛背有‘精忠報國’四大字,系飛令張憲所刺”。如若這樣,“精忠報國”是岳飛成為大將后,命部將張憲刺的。

  “岳母刺字”,最早見于清乾隆年間,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該書第22回,回目“結(jié)義盟王佐假名,刺精忠岳母訓(xùn)子”。

  內(nèi)容為,岳飛不受楊么的使者王佐之聘,其母恐日后還有不肖之徒前來勾引岳飛,倘若一時失察受惑,做出不忠之事,英名就會毀于一旦。于是禱告上蒼神靈和祖宗,在岳飛背上刺了“精忠報國”四字。

  該書敘述岳母刺字時,先在飛脊背上,用毛筆書寫,再用繡花針刺就,然后涂以醋墨,使永不褪色。描述得具體而詳細。

  但有些學(xué)者認為,紋身刺字是一門特技,有嚴(yán)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絕非一般常人所能。岳母乃家庭婦女,不可能具有這種技藝,顯然是作者按照元、明有些傳記中有岳飛背上刺字的記敘,加以想象發(fā)揮,藝術(shù)加工構(gòu)造的。

  因此,岳飛脊背上有否刺字?所刺何字?是誰之手刺的?尚是個難解之謎。

有關(guān)歷史典故5

  01、愚公移山

  “愚公移山”并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但它在中國家喻戶曉。這個故事記載在《列子》中!读凶印肥枪八、五世紀(jì)一名叫列御寇的哲學(xué)家寫的書。

  故事說,有一名老人,名叫愚公,快九十歲了。他家的門口有兩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人們進進出出非常不方便。

  一天,愚公召集全家人說:“這兩座大山,擋住了咱們家的門口,咱們出門要走許多冤枉路。咱們不如全家出力,移走這兩座大山,大家看怎么樣?”。

  愚公的兒子、孫子們一聽,都說:“你說得對,咱們明天開始動手吧。!”可是,愚公的妻子覺得搬走兩座大山太難了,提出反對意見說:“咱們既然已經(jīng)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年,為什么不能這樣繼續(xù)生活下去呢?況且,這么大的兩座山,即使可以一點點移走,哪里又放得下這么多石頭和泥土?”

  愚公妻子的話立刻引起大家的議論,這確實是一個問題。最后他們一致決定:把山上的石頭和泥土,運送到海里去。

  第二天,愚公帶著一家人開始搬山了。他的鄰居是一位寡婦,她有一個兒子,才七八歲,聽說要搬山,也高高興興地來幫忙。但愚公一家搬山的工具只有鋤頭和背簍,而大山與大海之間相距遙遠,一個人一天往返不了兩趟。一個月干下來,大山看起來跟原來沒有兩樣。

  有一個老頭叫智叟,為人處事很精明。他看見愚公一家人搬山,覺得十分可笑。有一天,他就對愚公說:“你這么大歲數(shù)了,走路都不方便,怎么可能搬掉兩座大山?”

  愚公回答說:“你名字叫智叟,可我覺得你還不如小孩聰明。我雖然快要死了,但是我還有兒子,我的兒子死了,還有孫子,子子孫孫,一直傳下去,無窮無盡。山上的石頭卻是搬走一點兒就少一點兒,再也不會長出一粒泥、一塊石頭的。我們這樣天天搬,月月搬,年年搬,為什么搬不走山呢?”自以為聰明的智叟聽了,再也沒話可話了。

  愚公帶領(lǐng)一家人,不論酷熱的夏天,還是寒冷的冬天,每天起早貪黑挖山不止。他們的行為終于感動了上帝。上帝于是派遣兩名神仙到人間去,把這兩座大山搬走了。但是愚公移山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它告訴人們,無論什么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02、后羿射日

  世界年輕時,天空曾一齊出現(xiàn)十個太陽。他們的母親是東方天帝的妻子。她常把十個孩子放在世界最東邊的東海洗澡。洗完澡后,他們像小鳥那樣棲息在一棵大樹上,因為每個太陽的中心是只鳥。九個太陽棲息在長得較矮的樹枝上,另一個太陽則棲息在樹梢上,每夜一換。

  當(dāng)黎明預(yù)示晨光來臨時,棲息在樹梢的太陽便坐著兩輪車穿越天空。十個太陽每天一換,輪流穿越天空,給大地萬物帶去光明和熱量。

  那時候,人們在大地上生活得非常幸福和睦。人和動物像鄰居和朋友那樣生活在一起。動物將它們的后代放在窩里,不必擔(dān)心人會傷害它們。農(nóng)民把谷物堆在田野里,不必擔(dān)心動物會把它們劫走。人們按時作息,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生活美滿。人和動物彼此以誠相見,互相尊重對方。那時候,人們感恩于太陽給他們帶來了時辰、光明和歡樂。

  可是,有一天,這十個太陽想到要是他們一起周游天空,肯定很有趣。于是,當(dāng)黎明來臨時,十個太陽一起爬上車,踏上了穿越天空的征程。這一下,大地上的'人們和萬物就遭殃了。十個太陽像十個火團,他們一起放出的熱量烤焦了大地。

  森林著火啦,燒成了灰燼,燒死了許多動物。那些在大火中沒有燒死的動物流竄于人群之中,發(fā)瘋似地尋找食物。

  河流干枯了,大海也干涸了。所有的魚都死了,水中的怪物便爬上岸偷竊食物。許多人和動物渴死了。農(nóng)作物和果園枯萎了,供給人和家畜的食物也斷絕了。一些人出門覓食,被太陽的高溫活活燒死;另外一些人成了野獸的食物。人們在火海里掙扎著生存。

  這時,有個年輕英俊的英雄叫做后羿,他是個神箭手,箭法超群,百發(fā)百中。他看到人們生活在苦難中,便決心幫助人們脫離苦海,射掉那多余的九個太陽。

  于是,后羿爬過了九十九座高山,邁過了九十九條大河,穿過了九十九個峽谷,來到了東海邊。他登上了一座大山,山腳下就是茫茫的大海。后羿拉開了萬斤力弓弩,搭上千斤重利箭,瞄準(zhǔn)天上火辣辣的太陽,嗖地一箭射去,第一太陽被射落了。后羿又拉開弓弩,搭上利箭,嗡地一聲射去,同時射落了兩個太陽。這下,天上還有七個太陽瞪著紅彤彤的眼睛。后羿感到這些太陽仍很焦熱,又狠狠地射出了第三枝箭。這一箭射得很有力,一箭射落了四個太陽。其它的太陽嚇得全身打顫,團團旋轉(zhuǎn)。就這樣,后羿一枝接一枝地把箭射向太陽,無一虛發(fā),射掉了九個太陽。中了箭的九個太陽無法生存下去,一個接一個地死去。他們的羽毛紛紛落在地上,他們的光和熱一個接一個地消失了。大地越來越暗,直到最后只剩下一個太陽的光。

  可是,這個剩下的太陽害怕極了,在天上搖搖晃晃,慌慌張張,很快就躲進大海里去了。

有關(guān)歷史典故6

  楚河漢界

  愛好象棋的都知道,中國象棋棋盤上有“楚河漢界”,這便是由一個有名的歷史典故而來。 公元前205年夏,項羽在彭城大敗漢軍,劉邦退到滎陽,楚軍追至滎陽,之后兩軍互相攻伐長兩年之久。楚軍對滎陽加緊圍攻,劉邦逃至成皋。項羽攻破成皋,劉邦北渡黃河,得到韓信的援助,勢力又壯大起來,決定采取深溝高壘和項羽打持久戰(zhàn),以消耗楚軍兵力。項羽率兵東進開封、商丘一帶作戰(zhàn),劉邦復(fù)取成皋。項羽急忙從商丘回師,劉邦閉城不出。

  此后不久,劉邦兵分兩路,一路仍在滎陽同項羽相持,一路由韓信率領(lǐng),抄楚軍后路。公元前202年秋,楚軍糧盡,形勢促使雙方相約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鴻溝而西者為漢,鴻溝而東者為楚”。歷史就這樣使鴻溝成了“楚河漢界”,后來被人們用于象棋的棋制,極富理念價值,為人們審時度勢采取對策提供了借鑒。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史載,項羽大軍進駐鴻門后,有人告訴項羽說沛公劉邦要在關(guān)中稱王。劉邦為平息這場風(fēng)波,和謀士張良到鴻門向項羽謝罪。項羽設(shè)宴待之。席間,范增多次暗示項羽殺掉劉邦,可項羽不理睬。于是,范增叫來項羽的兄弟項莊說:“你進去假裝舞劍助興,找機會殺了沛公!表椙f進屋,拔出劍在沛公面前起舞。

  項羽的族叔、張良的故友項伯看出了項莊的意圖,為保護劉邦,拔劍與項莊對舞。劉邦的謀士張良見此情心里著急,出去找到劉邦的部將樊噲說:“沛公現(xiàn)在很危險,項莊表面上舞劍助興,實際上想殺沛公!狈畤垙娦羞M帳,怒視項羽,指責(zé)他聽信謠言,要殺有功之臣。

  過了一會兒,劉邦乘上廁所的機會逃回了自己的軍營。這則成語故事比喻表面上用正當(dāng)理由掩蓋,實際上卻別有用心,啟示人們要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以防上當(dāng)。

  桃園結(jié)義

  《三國演義》第一回說,劉焉出榜招募義兵,劉備見了榜文,慨然長嘆。隨后一人厲聲言曰:“大丈夫不與國家出力,何故長嘆?”劉備回視其人,身長八尺,豹頭環(huán)眼,燕頷虎須,聲若巨雷,勢如奔馬。問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張名飛字翼德。世居涿郡,頗有莊田,賣酒屠豬,專好結(jié)交天下豪杰。

  恰才見公看榜而嘆,故此相問!毙略唬骸拔冶緷h室宗親,姓劉名備……欲破賊安民,恨力不能,故長嘆耳!憋w曰:“吾頗有資財,當(dāng)招募鄉(xiāng)勇,與公同舉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與同入村店中飲酒。正飲間,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玄德見其長相不俗,邀他同坐,其人曰:“吾姓關(guān)名羽……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yīng)募!毙乱约褐靖嬷崎L大喜。三人同到張飛莊上,共議大事。飛曰:“吾莊后有一桃園,花開正盛,明日當(dāng)于園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結(jié)為兄弟,協(xié)力同心,然后可圖大事!

  次日于桃園中備下烏牛白馬祭禮等項,三人焚香再拜而誓:“念劉備、關(guān)羽、張飛,雖然異姓,既結(jié)為兄弟,則同心協(xié)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侍旌笸,實鑒此心,背義忘恩,天人共戮!”從此結(jié)為生死兄弟,后來同心協(xié)力,誓成大業(yè),至死不渝,為后人留下以義結(jié)友的'典范,世代效法。

  三顧茅廬

  曹操擊敗劉備后,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說若得此人幫助,可得天下。劉備就和關(guān)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拜訪諸葛亮。恰遇諸葛亮出游未回。幾天后劉備和關(guān)羽、張飛冒著大雪又去。諸葛亮的弟弟說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過了新年,劉備選個好日子,又去隆中。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讓關(guān)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臺階下靜靜地站著。

  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之策。諸葛亮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說:“北讓曹操占天時,南讓孫權(quán)占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yè),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眲湟宦,非常佩服,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yīng)了。劉備三顧茅廬請得了諸葛亮。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后來諸葛亮做了劉備的軍師,幫了劉備的大忙,于是后人引用這一典故來形容虛心求才的渴望和誠懇。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經(jīng)蕭何舉薦被劉邦任為大將軍,為漢朝立下很大功勞,被封為楚王。晚年的劉邦怕在自己百年之后政權(quán)旁落,認為功大才高的韓信最危險。

  韓信感嘆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dāng)烹!

  劉邦將韓信押回京城,念其功高且又無罪證,又赦免了他,改封淮陰侯。被削去了王位的韓信私下與被任命為趙國相的陳稀相約,陳稀在北方舉事,他在長安響應(yīng)。 陳稀反叛,劉邦親自帶兵平叛,長安空虛。韓信準(zhǔn)備在長安舉事,不幸走漏了消息,呂后想把他召進宮來,又怕他不肯就范,就同蕭何商議。

  最后,由蕭何出面,假稱北方傳回捷報,叛軍已敗,陳稀已死,邀韓信進宮向呂后賀喜。韓信剛?cè)雽m門,就被事先埋伏好的武士擒住。呂后將其殘忍地殺害。民間因此有“成也蕭何(韓信成為大將軍是蕭何推薦的),敗也蕭何(韓信被殺是蕭何出的計謀)”的說法。

  后來被用來比喻事情的成敗、好壞都由一個人造成。

  因劉姓形成的歷史典故和成語還有很多,有人初步統(tǒng)計達到了100多個。這些典故和成語以深刻的哲理警示后人,提供借鑒,影響深遠。

有關(guān)歷史典故7

  孺子牛

  齊景公有個庶子名叫荼,齊景公非常疼愛他。有一次齊景公和荼在一起嬉戲,齊景公作為一國之君竟然口里銜根繩子,讓荼牽著走。不料,兒子不小心跌倒,把齊景公的牙齒拉折了。齊景公臨死前遺命立荼為國君。景公死后,陳僖子要立公子陽生。齊景公的大臣鮑牧對陳僖子說 :“汝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而背之也!”所以,“孺子!钡脑馐潜硎靖改笇ψ优腵過分疼愛。后來現(xiàn)代偉大文學(xué)家魯迅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華和拓展,后人們用“孺子牛”來比喻心甘情愿為人民大眾服務(wù)、無私奉獻的人。

有關(guān)歷史典故8

  千載難逢

  典故:在南京建都的南朝齊國大臣庾杲之深受皇帝賞識,在他年老時寫了一本《臨終上世祖表》給皇帝,請求辭官回家。在這個表中他說,我本是平凡庸俗之人,碰巧運氣好得到皇上賞識,這真一千年也難遇到的好運氣呀。

有關(guān)歷史典故9

  蘭陵王高肅(約541—573),字長恭,生于北齊王室。

  北齊是歷史上一個奇葩的王朝,僅僅存世28年,歷任6朝皇帝,其中有3位是親兄弟。這個被后世稱作“禽獸家族”的高氏皇室,不僅后宮生活淫穢不堪,而且絲毫不體恤骨肉親情,兄弟叔侄間的血腥虐殺,手段無比野蠻和殘酷。在這樣黑暗的生存環(huán)境中,蘭陵王高長恭如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灼灼蓮花,妖艷綻放,又闔然凋落。

  高家男人從高祖皇帝高歡起,一直保持著美貌的優(yōu)良基因。當(dāng)高歡還是個落魄的守城小卒時,在貴族小姐婁昭君眼里卻是“目有精光,長頭高顴,齒白如玉,有人杰表”。高歡的長子高澄,十二歲就娶了東魏皇帝的妹妹為妻,是“神情俊爽”之人。

  高澄有六個兒子,老大河南王高孝瑜不但長得“容貌魁偉,精彩雄毅”,而且“謙慎寬厚,兼愛文學(xué),讀書敏速,十行俱下,覆棋不失一道”,可謂才貌雙全。老二廣寧王高孝珩也頗有才情,“愛賞人物,學(xué)涉經(jīng)史,好綴文,有伎藝”,而且政治頭腦高明,北齊的皇帝走馬燈式地變換,可他卻一直都位居高官,辛苦地支撐著北齊搖搖欲墜的高氏江山。老三河間王高孝琬雖說才干不如兩位兄長,也是性格率真,膽識過人。

  雖然祖父兄輩皆偉貌,但到蘭陵王高長恭橫空出世,余者便不值一提了。高長恭美到什么程度呢?《北齊書》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舊唐書·音樂志》中說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類美婦人”?梢娞m陵王確實有著不同于一般男子的超凡脫俗的俊美容貌,這大概跟他是漢、鮮卑、胡等多重混血有關(guān)。

  這樣一個花樣美男,上起戰(zhàn)場卻毫不含糊。傳說這位王爺因為太過俊美,每次沖鋒陷陣時,都會戴上一副猙獰的面具。崔令欽在《教坊記》里記載:“蘭陵王長恭,性膽勇而貌婦人,自嫌不足威敵,乃刻木為假面,臨陣著之。”而在段安節(jié)《樂府雜錄》里,進一步演繹“以其顏貌無威,每入陣即著面具,后乃百戰(zhàn)百勝。”

  據(jù)正史記載,公元564年,北周聯(lián)合突厥共十萬大軍包圍了北齊重鎮(zhèn)洛陽,北齊皇帝高湛急忙詔令段韶、斛律光、蘭陵王為帥,領(lǐng)精騎1000,解洛陽之圍。段韶和斛律光都是北齊最杰出的重臣名將,功勛卓著,戰(zhàn)績赫赫,年輕的蘭陵王能與他們一起統(tǒng)率三軍,其軍事才華自然非同小可。在軍事配置上,段韶率200騎為左軍,斛律光領(lǐng)300騎為右軍,蘭陵王獨統(tǒng)500騎為中軍。這一千“甲騎具裝”的重裝騎兵,就如“鋼鐵猛獸”的“古代坦克”一般,具非凡的威懾力和殺傷力。

  北齊采用了誘敵后包抄的戰(zhàn)術(shù),沖亂北周軍陣腳,使之于慌亂之中“投墜溪谷而死者甚眾”。然后蘭陵王趁機率500精騎殺入重重敵陣,以銳不可當(dāng)之勢,直奔洛陽城下。當(dāng)時北齊軍服尚紅,北周軍服尚黑。試想一下,500紅袍金甲的鐵騎,如一股紅色的怒潮,在“四合如黑云”的北周軍重陣?yán)锵矶^,那陣勢是怎樣的震撼。洛陽城墻上的守兵開始還在發(fā)楞,直到“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庇钟惺窌涊d:周軍“丟棄營寨,自邙山至谷水,三十里中,軍資器械,彌滿川澤!闭沁@次“邙山大捷”使蘭陵王一戰(zhàn)成名,由并州刺史晉升為尚書令,從此登上北齊的政治舞臺。

  這樣又貌美又戰(zhàn)神的蘭陵王,還有著無比的.低調(diào)、謙遜和寬厚。《北齊書》中說他“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shù)果,必與將士共之”。邙山大捷后,武成帝賞其功,為他買來美妾20人,他卻不過“唯受其一”,照舊專情于王妃鄭氏!侗饼R書》還記載了這樣一個細節(jié),說他某次上朝時,“仆從盡散,唯有一人,長恭獨還”。事后,蘭陵王不以為意,“無所譴罰”。可見他平時對待下人是非常寬和的。即使是對自己的“政敵”,他也能夠做到寬厚以待。當(dāng)初長恭在瀛州時,行參軍陽士深上表告發(fā)他貪贓枉法,長恭因此被免官。等到高長恭東山再起,引兵進攻定陽時,陽士深剛好在高長恭營中聽命,因此非常害怕高長恭會借機報復(fù)殺害自己。為此,高長恭安慰他說:“吾本無此意!笨申柺可钚闹腥圆惶,非要央求懲罰。高長恭只好找了一個小過失,打了陽士深二十板子,好讓他安下心來。在北齊那樣動輒殺人砍頭的瘋狂時代,蘭陵王寬厚仁和的風(fēng)范尤其顯得難能可貴。

  縱然如此風(fēng)華絕代,如此軍功顯赫,如此仁厚低調(diào),仍然改變不了蘭陵的悲劇式宿命,只因他出生在北齊這個瘋狂得近乎變態(tài)的帝王家族,他雖沒有爭王之心,卻終因太過出色而逃不脫猜忌。

  其實他已經(jīng)夠低調(diào)謹慎的了,甚至在出任司州牧、青瀛二州刺史等地方官時“頗受財貨”,這心思被一個叫相愿的下屬看穿:“豈不由芒山大捷,恐以威武見忌,欲自穢乎?”長恭曰:“然!毕嘣冈唬骸俺⑷艏赏,于此犯便當(dāng)行罰,求福反以速禍!遍L恭泣下,前膝請以安身術(shù)。相愿給他出主意,要他裝病在家,“勿預(yù)事”。從此,長恭故意“有疾不療”,以求借此避禍?上П饼R能征善戰(zhàn)的將領(lǐng)已經(jīng)被皇帝漸次殺光,能依靠的也只有他了,因此“未能退”。一次,江淮寇擾,兵事告急,他害怕再次拜將,竟埋怨自己:“我去年面腫,今何不發(fā)!币淮鯇⒕刮房s至此,可悲可憐之甚。

  就算如此戰(zhàn)戰(zhàn)兢兢委屈求全,終難改變悲劇的命運。早在邙山大捷時,后主高緯曾故作關(guān)切地問道:“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碧m陵王一聽,深受感動,說:“家事親切,不覺遂然!边@句表忠心的話卻觸到了高緯的忌諱。高緯開始猜忌蘭陵王想把“國事”變成“家事”,取而代之。573年五月的一天,高緯派使者看望皇兄,送來的禮物是一杯毒酒。蘭陵王悲憤至極,對王妃鄭氏說道:“我忠以事上,何辜于天,而遭鴆也!”鄭妃勸他:“何不求見天顏?”蘭陵王心里卻很明白,向皇帝討個說法根本沒用。他想起一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將斛律光,無緣由地被后主引誘入宮,被人用弓弦殘忍地勒死。如果他貿(mào)然入宮,還不知是怎么一個死法。橫豎都是死,還不如選擇有尊嚴(yán)地死去。這樣卑鄙殘酷的君王,他不想見,也沒必要見。萬念俱灰的蘭陵王,扔下一句“天顏何由可見”,遂將鴆酒一飲而盡,決然離開了這個悲情人世。時年僅32歲。

有關(guān)歷史典故10

  獻媚者現(xiàn)丑

  十六國時期南燕刺史鞠仲,為了討好皇帝慕容德,奉承道:“陛下乃中興之圣主,跟少康、光武帝差不多!蹦饺莸戮妥屪笥业.人賞賜鞠仲帛千匹,鞠仲感到賞賜太重,正在謙讓,沒想到慕容德卻說:“你知道跟我開玩笑,難道我就不知道跟你開玩笑?你對我說的不是實話,我賞你的也是虛數(shù)!本现倥鸟R屁沒邊沒沿,被皇帝狠狠戲弄了一番。

有關(guān)歷史典故11

  雙齒冢詩

  比較而言,俞樾的“雙齒冢”似乎更凄婉。61歲的俞樾開始掉牙了,他將自家落齒與珍藏多年的愛妻文玉的牙齒收存在一起,埋而葬之,并撰《雙齒冢志銘》記其事:“內(nèi)子姚夫人遺有墮齒一,藏之至今,十有五年矣。余去年亦墮一齒,乃合而厝之俞樓之后,文石亭之前!庇肿鳌峨p齒冢詩》:

  他日好留蓮顆在,

  當(dāng)年同咬萊根來。

  殘齒零落存無幾,

  盡擬相從到右臺。

  侵犯“牙權(quán)”牙齒在吃喝戰(zhàn)線磨損受傷,是職分使然,無可避免。而因為說話受到突如其來的嚴(yán)重傷害,那就是極權(quán)政治侵犯“牙權(quán)”了。宋太祖在皇宮的后花園打鳥玩,興致正濃。有幾個臣子稱有急事求見,但是皇上召見后,他們上奏的都是些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因此很不高興,責(zé)怪臣下何以拿了瑣碎事務(wù)來打擾。一個臣子回答說:“臣以為這些事情總比打鳥更要緊吧!”宋太祖聽了更加生氣,順手抄起斧子,用斧柄狠狠擊打那個人的嘴,打掉了他的.兩顆牙齒。那個人慢慢彎下腰,把牙齒撿起來,揣到懷里。太祖叱責(zé)道:“你揣起牙齒,想保留證據(jù)告我還是怎么著?”那個臣子回答說:“臣是沒法告陛下的,但是,負責(zé)記載歷史的官員,會把這件事情寫進史書。”宋太祖聞此言,當(dāng)即轉(zhuǎn)怒為喜,物質(zhì)獎勵了那個大臣,以表撫慰。趙匡胤畢竟還算帝王里的明白人,對史官實錄有所畏忌,對青史名聲心存敬畏,才留下了這段關(guān)于牙齒的悲喜劇。倘若諍諫的對象是秦始皇,能允許你“打掉牙往肚里咽”就算“寬大為懷”了,弄不好會連你吃飯家伙都毀了呢!

有關(guān)歷史典故12

  孟姜女哭長城

  秦朝時期,秦始皇發(fā)動八十萬民工修筑萬里長城。蘇州有個書生叫萬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處躲藏,誤入孟家花園,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孟姜女正在洗澡。古人貞操觀念極重,信守女兒之體只能為丈夫所見,故二人乃結(jié)為夫妻。然而新婚不到三天,萬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半年過去了,萬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jié),孟姜女惦記丈夫,就啟程到萬里長城尋夫。一路上吃盡千辛萬苦,誰知到了工地后才知道萬喜良已經(jīng)累死了,尸骨被填進了城墻里。明代,政府大修長城,招致民怨沸騰。老百姓為了發(fā)泄對封建統(tǒng)治者的不瞞,又改杞梁妻為"孟姜女",改杞梁為"萬喜梁",加了諸如招親、夫妻恩愛、千里送寒衣等情節(jié),創(chuàng)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長城"傳說。

有關(guān)歷史典故13

  歷史上趙飛燕長期以善歌舞的美女形象出現(xiàn),然而據(jù)《西京雜記》記載她曾做《歸風(fēng)送遠操》(又名《歸風(fēng)送遠曲》)一首“涼風(fēng)起兮天隕霜,懷君子兮渺難 望,感予心兮多慨慷”。曲寫秋風(fēng)蕭蕭,寒霜早降,永夜無寐,借此懷人,詞則慷慨蒼涼、豪邁深情?梢娳w飛燕不僅能歌善舞,也有一份才情。

有關(guān)歷史典故14

  關(guān)于趙飛燕的'舞蹈,有著濃重的傳奇色彩!段骶╇s記》中:“趙后體輕腰弱,善行步進退”,《趙飛燕別傳》中:“趙后腰骨纖細,善踽步而行,若人手持花 枝,顫顫然,他人莫可學(xué)也”。“踽步”是趙飛燕獨創(chuàng),其手如拈花顫動,身形似風(fēng)輕移,可見其舞蹈功底深厚。她還能控制呼吸,傳說她能站在人的手掌之上揚袖 飄舞,宛若飛燕。趙飛燕亦善鼓琴,《西京雜記》記載她有一張琴名為“鳳凰寶琴”,侍郎慶安世演奏了一曲《雙鳳離鸞曲》后,趙飛燕尤為激動,用自己的寶琴奏 了一曲《歸風(fēng)送遠操》,飄逸逍遙。她還贈予慶安世兩張名貴的琴,一曰“秋語疏雨”,一曰“白鶴”。

有關(guān)歷史典故15

  【河南省湯陰岳飛廟】

  湯陰岳飛廟,原為精忠廟,又稱宋岳忠武王廟。

  岳飛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受人們敬仰的民族英雄,他的家鄉(xiāng)在安陽市湯陰縣。從京廣鐵路湯陰站下車,一出站,即可望見雄居于花崗巖基石上的岳飛銅像。湯陰縣有許多與岳飛有關(guān)的遺址,岳飛廟就在縣城內(nèi)。

  岳飛廟始建年代不詳,現(xiàn)址為明景泰元年(1450年)重建,面積為四千三百多平方米,殿宇建筑九十余間,是一處較完整的`古建筑群。精忠坊是岳飛廟的頭間,為一座營造精美的木結(jié)構(gòu)樣牌樓。兩側(cè)八字墻上刻有18米高的大字“忠”、“孝”。

  進入門檻,便見石階下跪著五具鐵鑄像,即當(dāng)年殺害岳飛的秦檜、王氏、萬俟卨、張俊。跪像背后立一尊金銅像,怒目執(zhí)劍,對秦檜等人呈居高臨下鎮(zhèn)壓之勢。

  出身于農(nóng)民家庭的岳飛是南宋著名軍事家、抗金名將。其母曾在他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岳飛率軍抗擊金兵,六戰(zhàn)六捷,屢建奇功。宋高宗卻伙同奸相秦檜一心與金求和,一天連下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撤兵,并解除了他的軍權(quán)。最后以“莫須有”的罪名,將三十九歲的岳飛殺害于杭州。

  家鄉(xiāng)人民對岳飛寄予無恨的敬仰之情,對秦檜等奸臣恨之入骨。精忠坊建于明正德七年(關(guān)于1512年),是一座建造精美的木結(jié)構(gòu)牌樓。它由六根大木柱托起五間屋頂,在古建筑學(xué)上稱之為“三間六柱五樓柱不出頭”式。斗拱型制屬九踩四昂重翹式。它排列緊湊,吻合嚴(yán)密,飛檐尖聳、勾心斗角,在力學(xué)、美學(xué)、建筑學(xué)方面很有研究價值。

  精忠坊兩側(cè)壁間鑲嵌的“忠”、“孝”石刻大字,為明萬歷年間彰德府推官張應(yīng)登所題。岳飛廟正殿,巍峨莊嚴(yán)。廟內(nèi)碑碣林立,存放明、清兩代官員及文人學(xué)士所題的詩詞歌賦和修廟記實。東西小院中各有一亭子一座,東為“肅瞻”,西曰“觀光”。

  院中碑刻近三百通,是中原地區(qū)一個較大的書法、文學(xué)藝術(shù)寶庫,其中著名的有朱元璋、乾隆、徐達、董其昌、海瑞、何紹基等人的碑刻,還有岳飛所作千古絕唱《滿江紅》祠、《還我河山》、《寶刀歌》和手書前、后《出師表》等。是中原大地上一處彌足珍貴的書法文學(xué)藝術(shù)和史學(xué)研究的寶庫。

  再進儀門,出御碑亭北望,即為雄偉莊嚴(yán)的大殿。大殿高十米,氣勢恢宏。殿內(nèi)正中是岳飛的彩色座像,英武魁偉,氣宇軒昂,栩栩如生。座像上方為貼金巨額“還我河山”。東西廂房為岳飛事跡陳列館。

  后院為寢殿,殿內(nèi)陳列著岳飛著名的書法珍品《出師表》石刻。寢殿后還有岳云祠、四子祠、岳珂祠、孝娥祠等。20xx年6月被國務(wù)院公布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典故】相關(guān)文章: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2-19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4-20

歷史典故05-19

歷史的典故05-21

歷史的典故04-12

歷史典故04-12

經(jīng)典的歷史典故01-13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4-28

經(jīng)典歷史典故精選08-26

頤和園的歷史典故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