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鳥語花香課后反思
鳥語花香課后反思1
我用我近20年的教學經(jīng)驗精心地準備了幾個周后,終于錄好了《鳥語花香》。短暫地輕松之后,我又反復地觀看錄相,長時間地沉浸其中,反復咀嚼,一點點尋找自己“精彩的”和“糟糕的”環(huán)節(jié)。
精彩一:
我最得意的是把花鳥畫來自于生活的理念傳達給了學生。因為在講課之前,我詳細了解了學生對于國畫的掌握情況,發(fā)現(xiàn)國畫在學生心目中只是臨摹,臨老師的臨書上的,國畫只存在于書本中,離學生的生活很遙遠。而我的作畫思想是“藝術來源于生活”,所以我展示一幅生活中野菊的照片,設計了一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觀察哪里可以用點來畫,這樣等于對物寫生;之后又把齊白石大師的荷花圖與生活中荷花的照片進行對比,讓學生發(fā)現(xiàn)“藝術來源于生活,但絕不是對生活的'照搬,要高于生活!;在課的最后,我又把這個理念延伸,把花鳥畫在衣服上、陶瓷上、包上、掛歷上,甚至美甲上的應用圖片展示給學生看,并追問學生:如果你是設計師,你會把花鳥畫應用到生活的哪些方面?使學生明白 “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最終要服務于我們的生活!
精彩二:
當我點擊課件出現(xiàn)我自己非常喜歡的吳冠中大師的《春如線》后,沒有想到學生們嘩然一片,他們竟然不屑,認為這不是成品的作品,只是隨意的關于點線的小練筆。說實話,當時,我的確有些慌,因為這完全出于我的意料之外,好在對于吳冠中我多少還是有些了解,我說:“吳冠中曾留學國外,他的畫引入了外國人的思想,中西合璧造就了他的畫與眾不同。盡管這幅《春如線》沒有具體的形象,只有點和線,卻能激發(fā)我們的想象,請大家再投入地看一看,你從中看到了什么?”幾句話介紹了吳冠中作品的風格,也把學生帶入了想象中,打破了學生心目中固有的國畫概念,使學生們恍然大悟:原來花鳥畫也需要想象力,創(chuàng)作起來也可以這樣隨意輕松!直到交流展示作品的環(huán)節(jié),當一位學生在介紹自己作品時說到:“這節(jié)課讓我成了吳冠中大師的粉絲……”我是那樣欣喜若狂。我也從下課后學生們紛紛要回自己的作品,要帶回家給爸爸媽媽欣賞的舉動中,看到了學生們不但喜歡上了吳冠中,更喜歡上了花鳥畫。
精彩三:
我利用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激趣導入本課,一下子抓住了學生的心,在一幅幅動起來的花鳥畫中,引導學生說出它美在哪兒?一切是那樣事半功倍:有學生說青蛙和葉子用墨來畫很神奇,明明是黑色的,卻讓人感覺它是深綠色,品味出了中國畫用墨的神韻;有學生說它不象現(xiàn)在的動畫片那樣色彩強烈,卻有著詩一樣的畫面……真是不能小瞧學生的感知美、欣賞美的能力。
糟糕一:
在我的教學設計中由于沒有把花鳥畫與平日里的水彩筆畫進行對比,所以學生在創(chuàng)作時,有一個學生竟然似在生宣紙畫水彩筆畫:在給自己的花鳥畫作品勻勻地涂一個底色,他不了解花鳥畫“留白”的藝術;還有兩個學生在生宣紙上反復涂描,結(jié)果作品撕了。雖然在評價環(huán)節(jié)中有學生點出來,并給了他們適當?shù)慕ㄗh,但仍彌補了我設計中的不足。
糟糕二:
在教學設計中,我忽視了小組合作的力量,我想如果把每位學生創(chuàng)作一小幅作品改換成一個組創(chuàng)作一張四尺作品,效果會不會更好呢?在我尋問了幾位同行的意見后,他們都認為合作完成一幅大作品更震撼,更大氣!
一節(jié)課不可能十全十美,我的反思仍在進行中,希望在這不斷的反思中,我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前行的腳步!
鳥語花香課后反思2
當今社會,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并重,作為我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中國畫,走進學生課堂有其必要性,這也反映了美術教育的文化傳承功能。然而,中國畫畢竟專業(yè)性較強,作為小學階段的第一節(jié)國畫課,怎樣才能讓毫無基礎的小學生真正樂于接受它,還需我們多一些思考。
我曾聽過這樣一堂課,內(nèi)容是《學畫山水畫》,上課時教師掛起了一張范畫,是一張大寫意之作,那山潑墨寫意,那樹的枝干筆力蒼勁老辣、墨色濃淡相宜,儼然一派“深厚傳統(tǒng)功力”,接著教孩子執(zhí)筆、蘸墨、運筆、落幅。教師示范遵循法度,一絲不茍,孩子臨摹步步照老師教導去做,亦步亦趨。一片嚴肅認真,一片手忙腳亂。然后是反復練習此作。教師在學生中間穿梭指導,不時大手把小手揮毫潑墨。待到下課,孩子們將作業(yè)攤在桌上茫然的等待教師檢閱,我也參觀了一圈,竟不由心頭一震——短短四十五分鐘練習,竟然復制出了這么多“優(yōu)秀”之作!我們有許多國畫課不就是在這樣“依葫蘆畫瓢”嗎?然而在這種規(guī)范中卻泯滅了孩子們原本自由創(chuàng)作的天性。
反思一下,我們開設此課目的何在?是把孩子們培養(yǎng)成畫家嗎?非也,何況這種方法是復制不出來畫家的。我們的目的是陶冶情操,提高審美,促進全面發(fā)展。因此,在國畫課里我更主張讓學生學會運用國畫語言表達自己的思考,但在過程上使它真正發(fā)揮其“藝術語言”的功能。我們在教學中不妨走出傳統(tǒng)模式,尋求新方法。
一、了解傳統(tǒng)文化,增長藝術見識
中國畫藝術博大精深,對于大多數(shù)小學生來說,接觸不多,因此,有必要讓他們做一個常識性了解。我在給第一次接觸中國畫的年級上課時,首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學的這種畫為什么叫中國畫?——中國特有的繪畫種類,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生的回答及教師的背景介紹,一下子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及對這門藝術的崇敬之情。接下來,對中國畫的材料進行簡單有趣的介紹,如:狼、羊毫筆;生、熟宣紙等,這些都會使學生感到既新鮮有趣,又增長見識,一舉兩得。小學課堂上的國畫課是寫意花鳥,它只是中國畫的一部分,不能讓學生認為這就是中國畫的全部內(nèi)容。我覺得本堂課美中不足的一點是,我沒有提前和學生溝通,如果能同學生們一起準備、搜集一些真實國畫作品和圖片,讓學生自己去欣賞、去比較內(nèi)容及形式的不同,在大量的作品及圖片的直觀吸引下,學生對國畫的了解應該會更加深刻一些。
二、給學生自己動手的機會,讓學生大膽實踐
“相信我能行”是新時代孩子們的呼聲。這就要求教師不能把所有的東西全盤托出塞給學生,而應創(chuàng)設懸念,讓學生自己去實踐得出答案。例如在墨色的濃淡干濕及筆法的運用這些基本技法的掌握上,我是這樣做的:1、提出問題:國畫作品中深淺不同的墨色是怎樣調(diào)出來的?試一試,你能調(diào)出深淺不同的墨色來嗎?2、你知道這些樹枝、荷葉等是怎樣畫出來的嗎?怎樣執(zhí)筆?3、教師出一個難題,一筆下來有濃有淡,是怎么做到的?(教師可示范)學生通過自己去嘗試、探索,完全能自己得出答案。此外,本課因為時間原因?qū)挤ǖ闹v價很少,如果有時間可以拓展一下,指導學生玩一玩筆墨游戲:試一試深淺墨色重疊畫,你能發(fā)現(xiàn)哪些有趣的現(xiàn)象?學生在玩中就可以發(fā)掘出蘸墨、破墨的效果,教師只要稍加總結(jié)便可,這也體現(xiàn)了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性。
三、減少束縛,自由創(chuàng)作
國畫教學中臨摹是當前課堂教學的主流,就像前邊所提的“依葫蘆畫瓢”我認為應該把創(chuàng)作的自由還給孩子們!課后我們可以帶學生去觀察生活中的實物,也可以發(fā)動學生一起去拍照,搜集圖片,然后,拿到課上分析取舍及作畫方法,允許學生大膽構(gòu)圖表現(xiàn),孩子們往往能創(chuàng)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同時他們的個性也由此得到充分發(fā)展。
四、心靈交流,文化體驗
面對學生的精彩作品,我們不能只是心底驚嘆,要讓孩子們也有一吐為快的沖動,他們渴望認同,渴望去交流,渴望體驗自己的勞動和成就。對這些作品,我們可以先集中起來,讓孩子介紹自己的畫,采取討論的方式對待畫中不足,教師可設計一些啟發(fā)性提問,
如:給大家講講你的畫好嗎?
為什么要這樣畫?
你覺得他畫的怎么樣?
你喜歡它的什么地方?
如果你來畫,你會在哪些地方畫的和他不一樣等等。
為了讓學生有一個更廣闊的天地,展示自己,我們還可以在課程結(jié)束后,把全年級的優(yōu)秀作品裝裱起來,全校展出,創(chuàng)設一個大的文化育人環(huán)境,學生也可以參與裝裱過程,體驗傳統(tǒng)藝術流程的魅力。
我在教學中,努力用新的理念來組織教學,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如在中國畫的教學中,我利用了多種方法輔導學生,讓學生從課堂學習中了解我們的中國畫,認識國畫使用的工具材料,進而了解國畫筆墨韻味與使用,激發(fā)興趣進行國畫創(chuàng)作。本節(jié)課我沒有進行特殊技法的講解,那么是否就不需要學習技能技巧呢?不是的,我覺得技法的講解很有必要,但不可操之過急,可以由淺到深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學,比如安排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以游戲的方式教給學生一些簡單的技法,當他們對國畫的`學習產(chǎn)生興趣之后,再授之于其他技法更能讓學生很好的接受。
在中國畫教學中,我有目的的進行了實驗,利用平行班進行比較,1班的課堂教學我還是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教師演示每一種題材的具體的繪畫方法和步驟,然后學生按照老師的方法和步驟進行;臨摹,自己可以進行嘗試性的變化和創(chuàng)作。2班的課堂教學,我講解最基本的用筆技巧和繪畫步驟,但是不給學生演示繪畫方法和步驟,學生自己根據(jù)圖片、作品進行思考,然后用自己的方法臨摹或創(chuàng)作作品。
通過幾節(jié)課的練習,發(fā)現(xiàn)1班的學生入門很快,很快就掌握了中國畫的最基本的蘸墨、行筆技法,雖然造型不大準確,有些幼稚,但是能表現(xiàn)出中國水墨畫的筆墨情趣,能表現(xiàn)出墨色的濃淡變化。2班的同學完全是靠著自己的直覺摸索練習,除了幾個以前學過中國畫的同學,其余的同學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并不能表現(xiàn)出中國畫的筆墨濃淡變化,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圈涂出來的,但是有些作品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很大膽很新穎。
從這幾節(jié)課的比較來看,在新課改的教學中,強化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很重要,但是在美術課堂中,還是不能忽視教師的演示作用,這樣可以讓學生很直觀的了解繪畫技巧和繪畫方法,中國畫的技法豐富,包括用紙、用筆、用墨、用水、用色等。如果脫離了這些技法而言,那我們的學生學習成果少了應有的傳統(tǒng)文化,只不過純粹地作為一種表現(xiàn)方法而言了。所以,對于剛接觸的學生來說,教師的示范一定要將整個教學過程顯示清晰,步驟明確,學生就很容易在教師的示范下了解其中的用筆、用色、用墨的方法。但是應該注意的是不能把學生教“死”了,沒有創(chuàng)造性。應該是讓學生在學習基本的繪畫技法后,鼓勵學生大膽的創(chuàng)作,從中體會一下中國畫藝術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國畫的筆墨情趣。臨摹在美術教學中不可少,但是很容易就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教出來的學生都是一個模式,畫出來的作品都與老師的相象,沒有融入自己的東西,這應該是我們美術教師特別注意的一點。
中國畫教學歷來是中小學美術課程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它技法豐富,課時卻很少。如我們山教版小學美術教材中,五年級一學期只有才有4課時的國畫課程。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又面臨著這樣一個問題。學生課余主動學習國畫的很少,因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課后去學習國畫培養(yǎng)興趣愛好。
總之,對學生進行國畫教學會對學生知識面的拓寬、想象力的豐富,形象思維的發(fā)達、創(chuàng)造能力的增強都有好處,對學生的國畫教學,我會不斷探索,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我們最終的目的是使學生既吸取到傳統(tǒng)繪畫的精髓,又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重體驗、重創(chuàng)作、重人文的教育方法,提高小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以上是我們美術組對本堂課的一點反思及認識,請各位專家老師批評指正。
【鳥語花香課后反思】相關文章:
海燕課后反思12-16
《草》課后反思12-20
《周長》課后反思07-10
長城課后反思07-12
《海燕》課后反思08-03
《背影》課后反思08-27
《人生》課后反思10-15
教案課后反思10-26
課后教學反思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