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初二歷史演講稿3篇
演講稿可以提高演講人的自信心,有助發(fā)言人更好地展現(xiàn)自己。在發(fā)展不斷提速的社會中,演講稿對我們的作用越來越大,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初二歷史演講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二歷史演講稿1
孟子說:“竊取仁德的人叫做賊,殘害義理的人叫做殘,賊殘的人叫做‘獨夫’。我只聽說武王誅殺了一個‘獨夫’,而沒有聽說過他殺掉了君主啊!
孟子對自我品德的認可,往往超越于權(quán)貴之上,這一個恃禮法以自傲的`優(yōu)秀思想者,即使是威嚴的君王,比起他一生追求的思想來,君主也要避讓三分。面對齊宣王的時候,孟子提醒他要自我反省,也成為了那個戰(zhàn)火連連的時代里精彩的一幕。
孟子與齊王在一起的時候,問道:“如果有人把妻兒托付朋友去國外辦事,回來發(fā)現(xiàn)他們正在受凍挨餓,應該怎么對待?”齊宣王說:“和他絕交!薄蔼z官管不好下級,怎么辦?”“撤掉他!薄八暮V畠(nèi)得不到良好的治理,怎么辦?”齊宣王在孟子提出這一個問題后,環(huán)顧左右,把話題扯開了。我們今天說“顧左右而言他”,最初這種神情就是齊宣王流傳下來的。
初二歷史演講稿2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要發(fā)表的演講稿題目是《歷史的選擇是中國》!
魚兒選擇湖泊,是因為它有一條能夠自由暢游的尾巴;鳥兒選擇了天空,是因為它有一雙能夠自由飛行的翅膀;駿馬選擇草原,是因為它有矯健的身姿;歷史選擇了中國,是因為它有民族團結(jié)力量的支撐。
一個曾稱為“東亞病夫”的國家;一個曾被無數(shù)列強侵略的國家;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國家;一個歷經(jīng)磨難的國家。她沒有選擇懦弱,沒有選擇逃避,而是選擇了堅強,選擇了奮斗。我們的祖國,她選擇了“千錘萬鑿出深山”,選擇了“千磨萬韌還堅勁”,就是這種選擇,讓歷史的選擇是她。
我們的祖國是歷史的選擇,我們的祖國她就猶如一只沉睡在太陽升起的地方的雄獅,我們的祖國有氣勢浩然,被稱為歷史長龍的萬里長城;我們的祖國有古樸雄風,精致如畫的蘇州園林;我們的祖國還有銀裝素裹,分外妖嬈的巍峨泰山;我們都祖國海有很多很多,她讓世界人民知道,歷史的選擇是中國。
中國,有著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蘊,有著平凡而偉大的龍的傳人。歷史的選擇演講稿,汩羅江上的一圈漣漪,讓我們想到了屈原,他用孤奮的詩行代替了富貴,用楚辭《離騷》洗去了鉛華他用“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豪言壯語表達自己的理想與追求,他的錚錚鐵骨為后人所傳頌。夜深人靜里的長明燈,讓我想起了司馬遷,他用手中的丹青妙筆記成就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學巨著——《史記》,他用偉大的行為,讓史學的天空更加熠熠閃耀,讓文學的園地更加燦爛輝煌?
中國,因為她的地大物博,因為她的人才濟濟,讓歷史做出了選擇,無窮的`力量感動了歷史,讓歷史的選擇成為悠久。漫長的中國歷史文化中,有太多太多的奇跡被中國人民所創(chuàng)造。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也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他用了九十年的時間,為民族謀求獨立和解放,為人民尋找富裕與安康。中國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人民進行了革命,建設(shè)和改革的偉大事業(yè),戰(zhàn)勝了各種風險和挑戰(zhàn),把一個四分五裂,貧窮落后的舊中國建設(shè)成為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發(fā)展的新中國。
歷史的選擇是中國,人類并不驚訝,因為今日的中國有清正廉潔的執(zhí)政黨,有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有美麗富饒的廣袤土地。同學們,在我的演講稿最后,我衷心地希望所有中國人都團結(jié)起來,不畏艱難,敢于奮斗,讓我們攜手并肩去迎接中國的新輝煌,因為,是歷史選擇了我們。
初二歷史演講稿3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孔子的后面一句我們不一定聽說過但一定深有感觸,和前面一句連起來就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正——言順——事成,組成了一般做事的道理,這種思想常引導我們要在事情發(fā)展的時候首先給它正名。
孟子在中年的時候游說各國,也遇到過正名的事情。在齊宣王處,齊王詢問孟子:“武王伐紂,難道是卻有其事?”孟子平淡的回答道:“在文獻中有記載!饼R宣王基于禮法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很短,只有四個字,卻可以把儒家尊為賢明的君主周武王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他簡短的問:“臣弒其君,可乎?”武王伐紂,在歷史中是人心所向,關(guān)于這一點,看似沒有什么可以議論的。而在齊宣王看來,在禮法森嚴的封建時代,發(fā)生一件以臣子的位置殺害君主的事情,維護禮法的孟子似乎是無法辯駁的,那么儒家尊重的賢明君主,也不過是一個亂臣賊子,篡奪王位的惡徒而已。要是孟子想說明武王的'英明,倒像承認臣子可以弒君,滑稽無比,今后他要是再次提及禮儀,大概無非成為別人的笑柄而已。
儒家的正名,在孔子那里,成為了一柄利器,使“亂臣賊子懼”,而孟子直率而溫和地給予齊宣王的回答,可以讓人想見,在他犀利的言辭、敏捷的思辨、銳利的目光背后,使得“正名”這種思考方式具有了昏庸的君主也要恐懼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