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中秋節(jié)的習俗

時間:2024-03-13 09:35:18 曉鳳 中秋節(jié) 我要投稿

中秋節(jié)的習俗

  中秋節(jié),又稱祭月節(jié)、月光誕、月夕、秋節(jié)、仲秋節(jié)、拜月節(jié)、月娘節(jié)、月亮節(jié)、團圓節(jié)等,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那么大家知道我們傳統(tǒng)中秋節(jié)的習俗嗎?下面和大家聊聊,我們中國的中秋節(jié)習俗有哪些。

中秋節(jié)的習俗

  中秋節(jié)的習俗

  文人賞月

  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

  民間拜月

  明清之后,因時代的關系,社會生活中的現(xiàn)實功利因素突出,歲時節(jié)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濃厚,以“賞月”為中心的抒情性與神話性的文人傳統(tǒng)減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與世俗的情感、愿望構(gòu)成普通民眾中秋節(jié)俗的主要形態(tài)。

  月光馬兒

  明清時期月神形象發(fā)生了重要變化,由早期純道教色彩的以嫦娥為主的月宮圖景演變?yōu)榉鸬澜蝗诘脑鹿馄兴_與搗藥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兔爺兒

  兔兒爺?shù)钠鹪醇s在明末。明人紀坤(約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jié)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

  “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謂之兔兒爺!迸f時北京東四牌樓一帶,常有兔兒爺攤子,專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兒爺。此外,南紙店,香燭也有出售的。這兔兒爺,經(jīng)過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已經(jīng)人格化了。

  在幾十年前的北京街頭,大約六十多歲以上老北京都還能記得。一過七月十五,兔兒爺攤子就擺出來了。前門五牌樓、后門鼓樓前、西單、東四等處,到處都是兔兒爺攤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擺的極為熱鬧。

  玩花燈

  中秋節(jié),有許多的游戲活動,首先是玩花燈。中秋是我國三大燈節(jié)之一,過節(jié)要玩燈。當然,中秋沒有像元宵節(jié)那樣的大型燈會,玩燈主要只是在家庭、兒童之間進行的。

  在廣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jié)最富傳統(tǒng)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qū)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節(jié)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qū)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qū)在一次風災襲擊后,出現(xiàn)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于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shù)天后,大坑便發(fā)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jié)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qū)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少數(shù)民族的祭月拜月習俗

  在少數(shù)民族中同樣盛行這祭月、拜月的風習。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風俗。傣族傳說,月亮是天皇第三個兒子巖尖變的。巖尖是個英勇剛強的青年,他曾率領傣族人民打敗過敵人,贏得了傣族鄉(xiāng)親的愛戴。后來,他不幸死后,變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繼續(xù)發(fā)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給傣族人民帶來光明。

  廣東各地中秋節(jié)的習俗。

  1、廣州:樹中秋

  在廣州,中秋夜要進行樹中秋活動,樹亦作豎,即將燈彩高豎起來之意。小孩子們在家長協(xié)助下用竹紙扎成兔仔燈、楊桃燈或正方形的燈,橫掛在短竿中,再豎起于高桿上,高技起來,彩光閃耀,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們多互相比賽,看誰豎得高,豎得多,燈彩最精巧。

  另外還有放天燈的,即孔明燈,用紙扎成大形的燈,燈下燃燭,熱氣上騰,使燈飛揚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還有兒童手提的各式花燈在月下游嬉玩賞。

  2、湛江:編豬籠

  把做成小豬形狀的月餅,裝進竹篾編的小籠子中,中秋節(jié)時用紅線戴掛在孩子們胸前、脖子上或小竹桿上,籠子一頭是紅色一頭是綠色,有的還綁上彩帶或碎花,既是舊時中秋節(jié)的應節(jié)食品又是小孩子的玩物。以這種方式迎接慶祝中秋節(jié)是粵西湛江中秋節(jié)時的傳統(tǒng)習俗。

  每年農(nóng)歷五月,吳川、雷州、廉江、麻章等地的村民們就開始編竹籠,一直持續(xù)到八月十五,這段時間,各村可熱鬧了,家家戶戶都忙碌著買竹子、開篾、浸柱、織籠、著色、扎彩,一家大小圍在門口的大樹下,鄰里串門,你幫我編,我?guī)湍憧棧蠹颐Φ貌灰鄻泛,村里的中秋氣氛也越來越濃?/p>

  3、惠州:駁山歌

  對歌(也叫“駁山歌”)是中秋節(jié)惠州人的傳統(tǒng)娛樂形式之一,以前西湖邊時有中秋之夜駁山歌(對唱)娛樂活動。入夜,一些喜唱山歌的人自動集中到預先約定或適宜對歌的場所,如西湖邊。對唱時,以“今夜山歌我開始,哪個敢對我就來”開始,隨后對方必須隨聲相應,否則,即算落敗。

  對唱內(nèi)容十分廣泛,嘆命苦者有之,揭人隱私者有之,猜謎者亦有之;對歌者不分男女,有歌就唱,以唱惠州話山歌為主,間或出現(xiàn)少量客家山歌,直至月過中天,歌聲漸歇,人們才盡興而歸。

  4、佛山:舞青火龍

  獅山松崗萬石村有中秋夜舞青火龍的習俗。當日扎好的龍身放在祠堂,等天色逐漸入黑,村里面的青年吃完團圓飯之后,就會舞起長龍,先到村附近的東風水庫,把龍頭和龍尾沾一下水,寓意采水。

  完成青龍采水后,青年又舞動青龍就回到村中,拜過祠堂后就開始穿街過巷,為村民祈福。青龍舞到巷口的時候,村民紛紛上前在青龍上插香添燭,變成火龍。村民還會給舞龍的人送上紅包,并從青龍身上拿回一柱香插在家中神位前,祈求得到保佑。

  5、梅州:捧菜籃姊

  梅州客家傳統(tǒng)的中秋節(jié)除賞月、吃月餅外,還有一習俗:叫“捧菜籃姊”又叫“捧月華姊”(捧即抬也),這一習俗在客家農(nóng)村長盛不衰。每到中秋(農(nóng)歷八月十五,有的地方廷長至至八月十六)月圓之夜,明月從東方升起,銀色的光普照大地之時,便是賞月的最佳時候,各家各戶男女老幼在皓月當空,一家人喜氣洋洋,擺上月餅、果品之類焚香祈禱、化財帛(這一過程叫中秋賞月接月華姊)之后,一家人團坐分吃月餅、飲茶,共享無倫之樂。

  接著有一個活動(習俗)“捧菜籃姊”就開場了。他們大多通過其祈求問卜,展望未來的收成好壞,小孩、少年、青年則大多問某人今年幾歲?讀書如何?前途如何?婚姻如何?接下來就是嬉鬧之事。據(jù)說“菜籃姊”有求必應,男女老少亦樂此不疲。

  廣東中秋節(jié)的習俗還有很多比較特別的,如中山中秋食豬仔餅,肇慶要燒番塔,下面小編繼續(xù)為您介紹。

  6、中山:食豬仔餅

  沙溪人過中秋,有食豬仔餅、煲粥的習慣。在物資匱乏年代,貧困家庭買不起月餅,就用“糙米餅”和“豬仔餅”替代。

  褐色的“糙米餅”用黏米碎成粉末,混合片糖制成,大約1厘米厚,直徑約10厘米,中間嵌一小塊薄肥肉,味道甜膩!柏i仔餅”用面粉制成小豬形狀,裝在小豬籠里售賣,被親切地稱為“小朋友月餅”。

  7、肇慶:燒番塔

  廣東肇慶高要和鼎湖區(qū)的鄉(xiāng)村中秋節(jié)至今仍保留“燒番塔”的習俗。中秋之夜,在村中空地用磚頭石塊壘砌起“塔”,燃燒的草料從“塔”噴出,村民邊燒邊唱“番塔”歌,場面十分壯觀。當?shù)氐睦先朔Q,“番塔”火苗高升就代表吉祥,升得越高越好。

  “燒番塔”的起源民間有多種說法,有傳是為紀念清代抗法將領把逃入塔中的“番鬼仔”(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zhàn)斗,有傳是紀念元朝末年漢族人民為反抗殘暴統(tǒng)治者,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F(xiàn)在是為祈求吉祥和來年豐收。

  8、東莞:照月

  東莞青年未婚者也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舊時東莞有些婦女相信“月老為媒”,凡家中有成年男女而無意中人者,便于中秋夜晚三更時,在月下焚香燃燭,乞求月老為其撮合。相傳中秋之夜,靜沐月光,可使婦女懷孕。

  在一些地區(qū),逢中秋月夜,有些久婚不孕的婦女便走出家門,沐浴月光,希望早生貴子,謂之“照月”。

  9、潮汕:蕩秋千

  潮汕地區(qū)有著一個獨特的習俗——蕩秋千。中秋之夜的蕩秋千,要預先在空曠的草地上搭起高達兩層樓的單雙座秋千和“十”字秋千,然后在棚頂四周拉起一道道繩子,掛滿五顏六色的綢花彩帶。

  當銀盤樣的月亮升上中天,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少男少女便紛紛聚集到秋千前,女的不能蕩秋千只能觀看,能大顯身手的就是小伙子們了,他們爭著蕩秋千,比賽誰蕩得高,轉(zhuǎn)得快。在圍觀者的歡聲笑語中,單座和雙座秋千向月娘拋出一道道彩虹,“十”字秋千騰空飛旋箍著一個個花環(huán),蕩得最高轉(zhuǎn)得最快的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漢,從而獲得她們的愛情。

  天津的中秋節(jié)習俗

  1、烙月餅

  天津人以往每家每戶都有月餅模子,家庭主婦自制月餅叫做“家常烙”,制作方法和蒸餅兒一樣,但用餅鐺烙制,這個習俗如今在靜?h部分村落依然存在。好勝的家族往往訂制講究果餡用來自制“家常烙”月餅,在節(jié)前一兩日送給近鄰和至親好友,以顯示主婦的才干和家族的情誼。

  2、穿兔鞋

  天津中秋服飾民俗,主要體現(xiàn)在童裝上,舊時天津娃娃要穿兔鞋,戴兔帽。所謂兔鞋就是將童鞋的鞋幫縫制成兔子形狀,繡上紅色的兔子眼睛,縫綴兩只長長的兔子耳朵。在夜晚賞月時,媽媽還要給嬰幼兒戴上豎起兩只長耳朵的兔帽,寓意驅(qū)邪祈福、健康長壽。

  3、供兔爺

  兔兒爺是京津地區(qū)百姓對傳說中伴隨月宮嫦蛾的玉兔兒之尊稱,因相信兔兒爺能給人間帶來祥和和安寧,故此,中秋佳節(jié),除了賞月吃月餅外,還要買只兔兒爺供在屋里,增加節(jié)日氣氛。舊時中秋,百姓還有買糖“兔兒爺”的習俗。其實供“兔兒爺”的習俗最早源于北京,那時的“兔兒爺”大部分都是泥塑;流傳至天津后,“兔兒爺”逐漸演變?yōu)樘侵频摹?/p>

  4、吃螃蟹

  八月中秋,螃蟹應節(jié)上市,在中秋節(jié)這天,天津人全家要在一起吃螃蟹。吃螃蟹在天津衛(wèi)講究“七尖八團”,在舊歷七月,尖臍蟹滿腔脂肪;到八月中秋,團臍蟹滿黃頂蓋肥,個大肉細,蟹味鮮美。天津有“螃蟹酒最可口”之俗諺,民間順口溜流傳至今:“一碟子酸沙藕,一碟子拌海帶。一碟子小酥魚,一碟子拌菠菜。一碟子炸螞蚱,一碟子咸螃蟹!

  5、拜月

  以前老天津舊民俗中秋之夜要舉辦祭拜月神儀式,舊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故此都是由婦女祭拜,孩子們可以參加。月圓之時在院中對著月亮擺上供桌,中央供太陰星君神祃,前面放上香爐,擺上鮮貨、月餅等供品,由主婦點上香,率領家里的女人、孩子跪拜月神,祈求全家平安,然后將神祃燒掉。

  6、爬月

  觀蟹爬、祈財運的習俗直到民國初期在天津民間還保留著。八月十五河蟹肥,中秋這天晚間,講究生活情趣者,特別是商人,他們捉來鮮活的螃蟹,在蟹身上系上用油浸過的紙捻,點燃紙捻,來看螃蟹爬行的方向。若向門里,俗信接下來的日子會發(fā)大財;若朝外,則俗稱“爬月”了,并非不吉利。

  7、猜燈謎

  在花好月圓之夜猜燈謎也是天津中秋特色之一。燈謎最早是由謎語發(fā)展而來的,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它是一種富有譏諫、規(guī)戒、詼諧、笑謔的文藝游戲。謎語懸之于燈,供人猜射,開始于南宋。

  中秋節(jié)的習俗

  田螺

  至于中秋食田螺,則在清咸豐年間的《順德縣志》有記:“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泵耖g認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據(jù)分析,螺肉營養(yǎng)豐富,而所含的維生素A又是眼睛視色素的重要物質(zhì)。食田螺可明目,言之成理。但為什么一定要在中秋節(jié)特別熱衷于食之?有人指出,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懷的時候,腹內(nèi)無小螺,因此,肉質(zhì)特別肥美。是食口螺的最佳時節(jié)。如今在廣州民間,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間,都有炒田螺的習慣。

  菱角

  中秋節(jié)吃菱角,據(jù)說能讓孩子長得聰明伶利。菱角的大多數(shù)吃法是將菱角用清水(或鹽水)煮熟,然后剝殼當零食吃;也可以將剝了殼的菱角加米煮成咸味的白稀粥,在吃了甜膩的月餅后,喝上一碗菱角粥,胃中的油膩當場去除不少。

  芋頭

  中秋食芋頭,則寓意辟邪消災,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剝芋頭食之,謂之剝鬼皮”。剝鬼而食之,大有鐘馗驅(qū)鬼的氣概,可敬。

  螃蟹

  大閘蟹是江浙地區(qū)人們中秋必不可少的助興菜肴,每人一只,伴著醬醋,拆分食之,是最好的消磨時間的方式。不過,大閘蟹屬于涼性,吃的時候要配一些黃酒暖胃,食后再飲一杯姜茶,對健康有益處的。

  桂花酒

  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一堂,已成為節(jié)日的一種美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斗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梢娢覈嫻鸹ㄡ劸频哪甏彩窍喈斁眠h。

  石榴

  中秋正是石榴成熟時。因其紅似瑪瑙,白若水晶,入口如晶粒玉漿,石榴便成為桌上供品之一,象征長壽、團圓和吉祥。

  南瓜

  江南各地過中秋節(jié),有錢人家吃月餅,窮苦人家有吃南瓜的風俗。

  “八月半吃南瓜”的風俗是怎樣來的呢?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南山腳下住著一戶窮苦人家,雙親年老,膝下只有一女,名叫黃花。那時連年災荒,黃花的父母病在床上,八月十五那天,黃花在南山雜草叢中,發(fā)現(xiàn)兩只扁圓形野瓜。她采了回來,煮給父母吃。

  兩老吃了后食欲大增,病也好了。黃花姑娘就把瓜子種在地里,第二年果然生根發(fā)芽,長出許多圓圓的瓜來,因為這是從南山采來的,就叫南瓜。從此,每年八月十五這一天,江南家家戶戶流傳著八月半吃老南瓜燒糯米飯的風俗。

  桂花鴨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肮鸹啞庇诠鹱语h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取?南京人合家賞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麻餅

  四川人過中秋除了吃月餅外,還要打粑、殺鴨子、吃麻餅、蜜餅等。有的地方也點桔燈,懸于門口,以示慶祝。也有兒童在柚子上插滿香,沿街舞動,叫做“舞流星香球”。嘉定縣中秋節(jié)祭土地神、扮演雜劇、聲樂、文物,稱為“看會”。

  ● 中秋賞月

  每逢中秋來臨,我國自古就有賞月的習俗,賞月談月也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追溯中秋賞月的來歷,據(jù)《長安玩月詩序》載:“秋之于時,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則寒暑均,取于月數(shù),則蟾魄圓!币簿褪钦f,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間,故曰:“中秋”。為何人們鐘情中秋賞月呢?有詩道:“明月四時有,何事喜中秋?瑤臺寶鑒,宜掛玉宇最高頭;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虛一色。萬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風露助清幽。”

  從時令上說,中種是“秋收節(jié)”,春播夏種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該收獲了,自古以來,人們便在這個季節(jié)飲酒舞蹈,喜氣洋洋地慶祝豐收,這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就有描繪。從淵源上說,中秋又是“祭月節(jié)”,它源于遠古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禮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這一天,“秋分”這個季節(jié)在八月內(nèi)每年不同,所以秋分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無月是大煞風景的,逐漸約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從科學觀察來看,秋季地球與太陽的傾斜度加大,華夏大地上空的暖濕空氣逐漸消退,而此時,西北風還很微弱。如此,濕氣已去,沙塵未起,空氣即顯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別潔凈,月亮看上去既圓又大,是賞月的最佳時節(jié)。恰如古詩所云:“光輝皎潔,古今但賞中秋月,尋思豈是月華別?都為人間天上氣清澈!

  《禮記》中就記載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西瓜還要切成蓮花狀。

  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魏晉時期,盛于唐宋,在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據(jù)宋朱翌《曲消舊聞》說:’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時?考古人賦詩,則始于杜子美!睘g覽唐詩,中秋賞月詩確有多篇,如王建有詩云:“月似圓盛色漸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盡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燈!毙炷脑娫疲骸梆ㄇ镌掳嗽聢A,嫦娥端正桂枝鮮;一年無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宋代,民間中秋賞月之風更加興盛。據(jù)《東京夢華錄》對北宋京都賞月盛況有這樣的描寫“中秋夕,貴家結(jié)飾臺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我連坐至曉”!缎戮幾砦陶勪洝酚涊d:“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每逢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樓都要重新裝飾門面, 牌樓上扎綢掛彩,出售新鮮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熱鬧非凡,百姓們多登上樓臺,一些富戶人家在自己的樓臺亭閣上賞月,并擺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團圓子女,共同賞月敘談。

  明清以后,中秋節(jié)賞月風俗依舊,每逢中秋,一輪圓月東升時,人們便在庭院、樓臺,擺出月餅、柚子、石榴、芋頭、核桃、花生、西爪等果品,邊賞月,邊暢談,直到皓月當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樂融融。許多地方形成了燒斗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在我國的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中秋這一天,還舉行別具特色的“拜月”、“鬧月”、“行月”、“跳月”、“偷月”等豐富多彩的活動。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游在外、客居異鄉(xiāng)的親人。因此,中秋節(jié)還有“團圓節(jié)”之稱。許多古詩表達了人們此時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萬里無云境九洲,最團圓夜是中秋!蓖踅ā妒逡雇录亩爬手小吩娫疲骸敖褚乖旅魅吮M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中國人歷來把家人團圓、親友團聚,共享天倫之樂看得極其珍貴,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聚”之謂。

  中秋節(jié)各地的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jié)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

  中國南方、香港及東南亞地區(qū)的華人,在中秋節(jié)夜晚提燈籠. 或?qū)艋\掛在門前。或?qū)艋\掛在門前。

  在臺灣,陰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jié)是個重要民俗節(jié)日,全臺灣放假一天。至今,臺灣一般民眾仍普遍有賞月吃月餅、柚子的習慣。

  在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等為祭禮。

  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這固然與農(nóng)事有關,但民間還有一則流傳廣泛的傳說:1279年,蒙古貴族滅了南宋,建立元朝,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統(tǒng)治。馬發(fā)據(jù)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慘遭屠殺。為了不忘胡人統(tǒng)治之苦,后人就取芋頭與“胡頭”諧音,且形似人頭,以此來祭奠祖先,歷代相傳,至今猶存。

  中秋夜燒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還要用磚塊砌成,約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疊砌而成,頂端留一個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點火燃燒,燃料有木、竹、谷殼等,火旺時潑松香粉,引焰助威,極為壯觀。民間還有賽燒塔規(guī)例,誰把瓦塔燒得全座紅透則勝,不及的或在燃燒過程倒塌的則負,勝的由主持人發(fā)給彩旗、獎金或獎品。據(jù)傳燒塔也是元朝末年,漢族人民反抗殘暴統(tǒng)治者,于中秋起義時舉火為號的由來。

  壯族怎么過中秋節(jié)

  鬧哥孩

  流行于廣西德保縣。最初這頊活動叫“請囊海”,“囊!笔菈颜Z,即“月姑”之意,意為請月亮里的仙女大姐下凡與民同樂,但因為組織者和參加者都是女性,鬧的對象又是男的,所以叫“鬧哥孩”。

  屆時,村里的老少男子都要來圍觀。在鬧臺上擺一碗米,上插數(shù)根燃香,一邊擺一碗月餅;鬧臺的兩邊各豎立一根柴擔,一根的頂部插一個柚果,果上有若干香條和蠟燭;另一根頂部掛一雙鞋、一雙襪子和一塊面巾,婦女們圍鬧臺而坐,開始唱歌請月亮上的仙大哥下來與民同樂。

  歌唱近一個小時后,數(shù)位女子站起來東跑西穿,人們即知這是仙大哥下來了,那些女子便是仙大哥的化身。她們跑一陣后就在鬧臺前坐下,身子左右搖擺,口里說著含混不清的話。

  這時其他婦女一起上前來問她們將來的禍福,仙人托身的女子也一一作答,從此以后她們便是公認的巫婆。“哥孩”下來后,鬧臺周圍的婦女便開始對歌,內(nèi)容一般不涉及愛情,多是有關史實、社會一類的,盡興方散。此后對歌還要持續(xù)數(shù)個晚上。

  請月姑

  同是中秋節(jié)這一天,廣西靖西、那坡一帶的壯族,姑娘們用艾葉水沐浴,梳妝打扮,打掃屋內(nèi)外,用柚子葉水灑在房屋四周。把一根五米到十米長的竹竿豎在門前空曠地,頂上插一個插滿線香的柚子,香煙繚繞,作為指引月姑下凡的天梯。

  門前置桌,放上月餅、香蕉、柚子、甘蔗、柑桔、煮熟了的芋頭和成把的毛豆等供品。姑娘與小伙們圍坐在一起,推選一位姑娘扮作月姑,坐在地席中央,用兩手中指和大拇指分別壓住雙眼和雙耳,旋轉(zhuǎn)頭部,以示正從月宮下凡。大家將月姑認作“同年姐妹”(義姐妹),請她對歌。大家發(fā)問,她作答,歡歌笑語,情意綿長。

  罵中秋

  廣西西林等地的壯族中有“罵中秋”的習俗。傳說古代有位耿直的姑娘,不愛虛偽的甜嘴,卻欣賞尖刻的罵人藝術。有一個男青年在中秋之夜,當眾痛罵偷姑娘所種甘蔗的人,罵得痛快淋漓,姑娘被感動,嫁給了青年。從此,形成一種青年人以惡作劇引入發(fā)罵的風俗。

  他們?nèi)宄扇,乘老人中秋賞月之際,用反鎖大門、搬走石磨、拔掉菜秧、抖落果實等小小的惡作劇,以引起主人痛罵。而惡作劇者往往還要挑選善于罵人的人家,進行挑釁活動。

  按慣例,罵人者不能使用污言穢語,只能以刻薄的語言顯示其罵人才能。當?shù)仫L俗認為中秋之夜被罵得越多,就越長壽。因而形成了一個不是以歡歌曼舞,而是以罵不絕耳為主要內(nèi)容的奇特節(jié)日。

  溫州中秋有怎么樣的習俗

  1、做月餅

  八月八,月餅餡芝麻。這句童謠就說明溫州人對做月餅的講究。未到中秋,家家戶戶就擺開陣勢,人人動手制作月餅,待中秋之夜,一邊賞月,一邊嘗用。

  2、擺家宴

  中秋午時,全家大小團聚用餐,吃的都是時令菜肴,其中少不了“老鴨”(意謂吃了老鴨對腳力有作用)、“芋頭”(年年有“余”,各有出“頭”)、“粉干”(“粉”諧音“分”、“干”諧音“官”,盼孩子長大后事業(yè)有成能“分”享“官祿之!)等三道吉祥討彩的本土菜肴。

  3、游河船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在中秋之夜,塘河兩岸的小伙子們喜歡出門劃船,船里擺著賞月的果品,大家躺在艙內(nèi)拉琴唱歌,一路隨波而去,體驗“月亮走我也走”的感覺。

  4、偷菜園

  過去,每當中秋之夜,大姑娘們會去農(nóng)家田園里“偷菜”,以討個好彩頭:“偷著蔥,嫁個好老公;偷著菜,找個好女婿。”由于這是民風習俗之舉,故種菜的人也會不作計較,要“偷”盡“偷”。

  古代溫州,民間普遍信仰月亮神,俗稱“月光佛”。每逢中秋節(jié),都要舉行賞月和祭月,“貧窶亦然”。節(jié)前,城區(qū)的打鑼橋、府頭門(即今人民廣場)一帶,有各種小型擺設物具在地攤上叫賣,有些店鋪也有出售。

  其中有香爐、燭臺、盤碗、堂燈、桌椅、轎馬、金魚缸、樂器以及各種人物、戲具等,都縮至三五寸,長不逾尺,有銅、錫制的,也有用木竹做的,十分逗人喜愛。這是一種適應中秋賞月需要的臨時集市,顧客以老人、婦女和兒童居多,他們成群結(jié)隊來選購這些小商品,以便中秋賞月時使用。

  中秋節(jié)傍晚,當月亮升起后,人們在中庭擺開小桌或茶幾,兒童們把賞月食品盛以小盤,陳列起來玩賞。有的人家用一個米篩,內(nèi)置一大月餅。這種甜餅直徑1尺左右,厚約0.5寸,內(nèi)實無餡,外附芝麻,其大如盤,像個大月亮。清戴玉生《甌江竹枝詞》詩云:“手招銀屏看素娥,纖云四卷鏡新磨。兒童笑指盤中月,比擬天邊大幾多!

  在月餅周圍放10只小碟子(木制,直徑約2.5寸,染以雜色,也有用銅、錫做的),碟中放上各種各樣的果品或特制的動物圖案糕餅,作為祭品。大月餅中央置一小玻璃金魚缸,內(nèi)放各色金魚,兩邊還放置小燭臺。

  同時,每家還把其他小型物品,如瑪瑙、珊瑚、碧玉等物品和花卉、盆景等,都擺出來,任人參觀,相互炫耀。有錢人家開筵賞月,吃中秋酒,窮苦人家僅煮食粉干和芋艿。待月亮東升,闔家在中庭對月啖餅,進行賞月。

  中秋節(jié)傳說

  中秋傳說之一——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jié)吃月餅相傳始于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統(tǒng)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lián)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里面,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起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jié),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并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jié)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后,“月餅”制作越發(fā)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后中秋節(jié)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中秋傳說之二——吳剛折桂

  關于中秋節(jié)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光。

  據(jù)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使,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中秋傳說之三——嫦娥奔月

  相傳,遠古時候天上有十日同時出現(xiàn),曬得莊稼枯死,民不聊生,一個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無窮,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侖山頂,運足神力,拉開神弓,一氣射下九個多太陽,并嚴令最后一個太陽按時起落,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愛戴,后羿娶了個美麗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傳藝狩獵外,終日和妻子在一起,人們都羨慕這對郎才女貌的恩愛夫妻。不少志士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心術不正的逄蒙也混了進來。

  一天,后羿到昆侖山訪友求道,巧遇由此經(jīng)過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藥。據(jù)說,服下此藥,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暫時把不死藥交給嫦娥珍藏。嫦娥將藥藏進梳妝臺的百寶匣里,不料被小人逄蒙看見了,他想偷吃不死藥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眾徒外出狩獵,心懷鬼胎的逄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待后羿率眾人走后不久,逄蒙手持寶劍闖入內(nèi)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藥。嫦娥知道自己不是逄蒙的對手,危急之時她當機立斷,轉(zhuǎn)身打開百寶匣,拿出不死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藥,身子立時飄離地面、沖出窗口,向天上飛去。由于嫦娥牽掛著丈夫,便飛落到離人間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們哭訴了白天發(fā)生的事。后羿既驚又怒,抽劍去殺惡徒,逄蒙早逃走了,后羿氣得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仰望著夜空呼喚愛妻的名字,這時他驚奇地發(fā)現(xiàn),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進三步,無論怎樣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無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后花園里,擺上香案,放上她平時最愛吃的蜜食鮮果,遙祭在月宮里眷戀著自己的嫦娥。百姓們聞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紛紛在月下擺設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從此,中秋節(jié)拜月的風俗在民間傳開了。

  中秋節(jié)的祭月習俗

  皇家祭月

  所謂“日者,陽之主”,“月者,陰之宗也”。在先人的觀念中,日月代表著陰陽兩極,兩者和諧是萬物正常生長的保證!抖Y記·祭義》中記載:“日出于東,月出于西,陰陽長短,終始相巡,以至天下之和!彼韵热耸种匾暭漓肴赵隆

  春秋末年《周禮》記載:“中春晝,擊土鼓,龡《豳詩》,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描述的是先人在中秋夜擊鼓奏樂,祭月迎寒的場面。《禮記·祭義》有“祭日于壇,祭月于坎”。即按日月所代表的陰陽關系,祭日于高臺,祭月于坑穴!妒酚洝し舛U書》還記載:“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奔从门<廊,用羊豬祭月。

  秦漢時期祭月在皇室禮儀中繼續(xù)傳承。秦時,各地均建有日月祠,山東有日主祠、月主祠。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萊山。漢武帝時,則“夕夕月則揖”,行朝日夕月之禮。北魏、隋唐直至明清歷代沿用秋分祭月禮儀。明世宗時,還在北京修建夕月壇,專供天子于秋分設壇在夜晚祭祀月神,這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月壇公園!睹骷尉讣漓搿酚涊d:“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壇!庇衷唬骸跋υ聣咳龤q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則遣文臣,夕月則遣武臣!奔疵咳暌淮蠹溃龀、辰、未、戌年皇帝親自在月壇祭月。其他年份則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

  民間祭月

  隨著時間的推移,原先為朝廷及上層貴族所奉行的祭月禮儀,也逐漸流傳到漢族民間。禮儀式的皇家祭神行為變成了大眾化的功利性民俗活動,并逐漸形成了一種風俗沿續(xù)下來。同時,祭月的日子,也由秋分日移到了離秋分最近的滿月日————中秋。

  宋代起秋祭月習俗開始成為求月神賜福,男人求功名利祿,女人則求貌美如仙。宋代金盈之《新編醉翁談》卷四“八月”中記載:“中秋,京師賞月之會,異于他郡。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飾之登樓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則愿貌似嫦娥,顏如皓月!

  明清時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對固定的祭拜儀式。明代劉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記述了明朝北京的中秋風俗:“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之,如蓮花。紙肆市月光紙,繪滿月像,趺坐蓮花者,月光遍照菩薩也。華下月輪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搗藥臼中。紙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繽紛。家設月光位于月所出方,向月而拜,則焚月光紙,撤所供,散之家人必遍。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描述的是中秋節(jié)夜世人面月出方位設祭案,案呈月餅月果等圓形供品,對月拜祭。而后焚毀月光紙,分食祭祀供品。

  祭月活動在民國期間仍然風行,只是四九年后才因形勢的變化而逐漸消失,所以現(xiàn)代人中秋節(jié)只知吃月餅而不知祭月。然而,近幾年來又重新開始出現(xiàn)由官方或漢族民間組織的祭月活動。

  中國素以“禮儀之邦”而著稱。孔夫子有“不學禮,無以立”的庭訓。祭祀禮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排在我國傳統(tǒng)“五禮”首位的吉禮,就是祭祀天地神靈之禮。

  所以說,祭月活動重新受到重視應該說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因為祭祀禮儀是文化傳播的主要載體,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每年清明節(jié)祭祀黃帝陵、端午節(jié)祭祀屈原、中秋節(jié)祭月以及孔子誕辰日(八月二十七日)的祭孔大典等活動,將會成為中華民族傳承千年中華文明的主要禮儀。

  祭月儀式

  明清時期祭月儀式,即如《帝京景物略》所述,是一種以家庭為單位的祭祀活動,這也是唐朝后根據(jù)“中秋月圓”而發(fā)展出的以“家人團圓”為主題的漢族民間祭月活動。

  祭月要持肅敬之心。《論語》有“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敝f,即祭神要敬神如在身邊。祭月前最好要能夠沐浴更衣,以示對月神之敬意。

  中秋夜家人團聚一堂,面對月出方向設祭案,案前高掛月神像(俗稱月光紙),案上放置月餅、祭酒、西瓜(切成蓮花狀)或其他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為祭祀供品,外加紅燭兩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爐)一個,酒杯(或酒爵)三只。如行跪(漢代又稱經(jīng)坐,即膝蓋并緊,臀部坐在腳跟上,腳背貼地)拜禮,則需在案前鋪設跪拜席位。

  家人中選主祭一位(明清逐漸有“男不祭月”的習俗,故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長者。但現(xiàn)代祭月可以不考慮明清的這一習俗。另外,為了培養(yǎng)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熱愛,主祭之職也可由家中年幼者擔任。習俗可承可破,不必一味拘泥。),其職責是代表并引領家人行使祭月的禮儀。另選贊禮一位,主導祭月的過程。

  中秋節(jié)的其它稱呼

  根據(jù)中國的歷法,農(nóng)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jié)有許多別稱:因節(jié)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jié)”、“八月半”;因中秋節(jié)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jié)”“月夕”;中秋節(jié)月亮圓滿,象征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jié)”。在唐朝,中秋節(jié)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于“團圓節(jié)”的記載最早見于明代!段骱斡[志余》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兜劬┚拔锫浴分幸舱f:“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溆袐D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jié)也”。

  月餅起義的故事

  提到中秋節(jié),自然少不了月餅,月餅可謂是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象征,其象征著團圓。

  中秋節(jié)吃月餅、賞月,是流傳下來的習俗。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有關中秋節(jié),或者是月餅的傳說故事很多,這里就說一個和月餅有關的典故——月餅起義。

  月餅,又稱月團、豐收餅、團圓餅等等。月餅最開始是用來祭祀月神的,后來則演變成了中秋節(jié)的必備品。

  中秋節(jié)吃月餅、送月餅經(jīng)元明兩朝代,這樣的風俗越來越盛行,月餅起義就是發(fā)生在元朝末年。

  元朝是蒙古所建立,其人數(shù)雖沒漢人多,但卻是統(tǒng)治者,重要的是元朝的統(tǒng)治怨聲載道,所以元朝末年天下起義不斷而世局大亂。當時中原地區(qū)的人們因不堪忍受元朝的殘酷壓迫,于是就紛紛起義反抗元朝。

  據(jù)說,此時的朱元璋也在積極的聯(lián)絡各地反元義兵準備起義。不過因為當時元朝搜查的很嚴格,所以朱元璋想聯(lián)絡各地義軍的消息傳不出去。

  這時劉伯溫就想到了一個辦法,他先定下八月十五夜起義的時間,然后寫在紙上放在餅子里,再派人分別送到各地義軍那里。各地義軍得到消息后,果然在八月十五晚上的時候紛紛響應起義。

  后來朱元璋經(jīng)過發(fā)展,勢力越來越大。當他的屬下徐達攻下元大都后,朱元璋非常高興,當時剛好中秋節(jié)也快到了,于是他就下令天下同樂,同時還把當年起兵秘密傳遞消息的月餅,作為糕點賞賜給你們。后來中秋節(jié)吃月餅、送月餅在民間就更加盛行了。

  中秋節(jié)的習俗

  1、吃月餅

  中秋節(jié)和月餅總是聯(lián)系在一起,人們每到中秋之前,都會提前準備月餅。吃月餅的習俗起源于唐朝,如今的花樣也越來越多。人們會在中秋月圓的時候聚在一起,用月餅祭拜月亮,完成儀式后一起分享。

  2、猜謎語

  古時候人們的娛樂項目不多,中秋這一天闔家團圓,自然要準備一些活動,猜燈謎就是其中一個。舉辦者會在大街上懸掛燈籠,上面寫著謎面,猜中之后有相應的獎勵。而且這個節(jié)日,大多數(shù)都是年輕男女參與,因此也傳出了很多愛情佳話。

  3、觀潮

  在我國沿海地區(qū),每年的中秋除了賞月之外,還有觀潮的習俗。十五月圓之夜是潮水最為鼎盛的時候,因此浙江沿海一帶,一直都有中秋觀潮的習俗。

  除了以上幾個,民間還有扎燈籠、追月、放花燈等等習俗,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再加上人們生活節(jié)奏變得忙碌,現(xiàn)在很多傳統(tǒng)習俗都逐漸被簡化。大多數(shù)人在中秋這一天,都只是和家人團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和心愛的人一起賞月,節(jié)日的氛圍逐漸被淡化。

  中秋節(jié)的起源

  關于中秋節(jié)的起源,說法較多。中秋一詞,最早見于《周禮》,《禮記·月令》上說:“仲秋之月養(yǎng)衰老,行糜粥飲食。”

  一說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說明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已開始祭月、拜月了。后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逐步傳到民間。

  周時已有秋分祀月之說,秦漢前后有中秋敬老的活動,還賜以糍粑餅。賞月、祭月、敬老習俗匯合起來,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增益,就成了后世的中秋習俗。到了唐代,這種祭月的風俗更為人們重視,中秋節(jié)才成為固定的節(jié)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這個節(jié)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我國的主要節(jié)日之一。

  也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中秋節(jié)起源應為隋末唐軍于大業(yè)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軍裴寂以圓月作為構(gòu)思,成功發(fā)明月餅,并廣發(fā)軍中作為軍餉,成功解決因大量吸收反隋義軍而衍生之軍糧問題。

  中秋節(jié)的傳說有很多,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之類的神話故事一直流傳在民間。唐代將嫦娥奔月與中秋賞月聯(lián)系起來,極富浪漫色彩。中秋節(jié)正當秋分,太陽直射月亮朝地球的一面,秋高氣爽,明月當空,固有賞月與祭月之習俗。

  中秋節(jié)的傳說故事

  1、嫦娥奔月

  我國對月亮的崇拜,集中體現(xiàn)在嫦娥奔月這一傳說上。

  早在戰(zhàn)國末年成書的《歸藏》上就載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

  西漢名籍《淮南子·覽冥篇》日: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不死靈藥,被嫦娥偷吃,就直奔月亮而去,但只身獨往,難免冷清。東漢科學家張衡(78—139)大概是為了懲罰嫦娥的私奔,在其專著《靈憲》中說,超群絕世的嫦娥到了月亮就變成丑陋的蟾蜍——青蛙,并被罰在月宮中搗藥。

  但是,蟾蜍的丑惡形象和美麗的月亮畢竟難以協(xié)調(diào),在民間,人們慢慢地為奔月的嫦娥恢復了原來的玉貌仙姿。六朝以后,嫦娥又變成了美女,孤棲月宮,非常寂寞。

  故而唐代詩人李商隱寫詩感嘆:“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睆奶拼_始將八月十五賞月改為祭月,盼嫦娥回歸人間。為使她在月宮不感寂寞,人們又逐漸創(chuàng)造了月中有白兔和桂樹的故事,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進一步演繹出吳剛伐桂的神話。傳說月中桂樹高500丈,玉帝令西河仙人吳剛伐桂,可桂樹有特異功能,隨砍隨合,所以,始終砍不倒這棵樹。

  到了宋代,中秋節(jié)習染成風,賞月、玩月更加熱鬧、普遍。南宋吳自牧《夢粱錄》載:“此夜天街買賣,直到五更,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曉不絕!本⿴熂涝,傾城人家子女登樓或在夜半之時焚香拜月,“男則愿早步蟾宮,高攀仙桂(蟾宮折桂,喻科場得意)……女則愿貌似嫦娥,圓如皓月!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傳了兩三千年,添枝加葉,越來越完整、完美,它揭示了月宮之謎,包容著人類對月球的種種遐想,同時也反映古代婦女追求自由解放和人格獨立的強烈愿望。

  2、唐明皇游月宮

  據(jù)《明皇雜錄》、《龍城錄》等書記載,開元六年(718),唐明皇與申田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天師作起法術,三人一起步上云霄,漫游月宮。

  當他飄飄然地游歷到月宮前的時候,見月宮上方懸掛著一塊巨幅牌匾,上書“廣寒清虛之府”六個大字。他好奇地走了進去,只見數(shù)百名天上仙女,舞動著潔白如玉的長袖,伴著美妙的音樂,翩翩起舞。唐明皇心中一驚,“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唐明皇素來精通音律,聽得旋律,默記心中。在他興致高昂、情趣正濃之時,不覺惺眼醒來,原來是一場美夢。但唐明皇一直難以從這場美夢中清醒過來,后來他命令皇宮中的總管組織宮女,根據(jù)自己暗記的譜律節(jié)拍,設計排練了一套模仿月宮仙女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每到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就要擺上供品,賞月祭月,同時觀賞宮女表演的優(yōu)美舞曲。可見,唐代的《霓裳羽衣舞》,也是崇月的產(chǎn)物。

  由于皇宮中每年八月十五都要表演這套舞曲,引得朝中文武百官競相效仿,后來又傳至全國各地,促使每年八月十五中秋佳節(jié)這一風氣逐步盛行,并最終以節(jié)日的形式固定下來。

  嫦娥奔月、唐明皇游月宮的傳說故事,表現(xiàn)了古代人民重視月亮、崇拜月亮、探索月亮的美好心情和愿望,限于當時的科學水平,不可能真正登上月亮。1969年7月21日,美國“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載著兩名字航員經(jīng)過100多小時飛行,著陸月球,實現(xiàn)了人類登上月球的偉大理想。中國人民隨著改革開放后國力的增強,科學的發(fā)展,擬定了神州號飛船登陸月球的宏偉計劃,可以預期,把嫦娥接回中國大地的日子指日可待。

  3、吳剛伐桂

  中秋節(jié)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月亮上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里去砍月桂,但月亮中的月桂隨砍隨合,砍伐不盡,因而后人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無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4、兔兒爺

  由于玉兔搗藥的神話在民間廣泛流傳,人們已確信玉兔的存在。大約從明朝時起,北京一帶便興起了中秋祭月供兔兒爺?shù)牧曀。《燕京歲時記》說:“每屆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黃土摶成蟾免之像以售,謂之兔兒爺”。兔兒爺多用膠泥由模子翻塑而成,大小各異,大的高達三尺,小的僅有二三寸。兔兒爺經(jīng)民間藝人的大膽創(chuàng)造,已經(jīng)人格化。它兔首人身,左手拿臼,右手執(zhí)杵,背上插著紙筆和小旗。由于受戲曲人物的啟發(fā),兔兒爺?shù)男螒B(tài)千奇百怪,惟妙惟肖。有的似出征武士,頭戴金盔,身披戰(zhàn)袍;有的像剃頭郎,肩挑擔子,手執(zhí)太平鼓。為其襯托,兔兒爺經(jīng)常騎著獅子、老虎、梅花鹿等坐騎,偶爾也坐于蓮花寶座之上。兔兒爺形態(tài)各異深受百姓喜愛,中秋祭月之后,往往成為孩童們愛不釋手的玩物。

  5、玉兔入月宮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對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它們有4個可愛的女兒,個個生得純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見雄兔上天宮,它依依不舍地離開妻女,踏著云彩上天宮去。正當它來到南天門時,看到太白金星帶領天將押著嫦娥從身邊走過。兔仙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就問旁邊一位看守天門的天神。聽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覺得嫦娥無辜受罪,很同情她。

  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幫什么忙呢?想到嫦娥一個人關在月宮里,多么寂寞悲傷,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4個女兒,它立即飛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訴雌兔,并說想送一個孩子跟嫦娥做伴。

  雌兔雖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寶貝女兒,這等于是割下它心頭的肉啊!幾個女兒也舍不得離開父母,一個個淚流滿面。雄兔語重心長地說道:“如果是我孤獨地被關起來,你們愿意陪伴我嗎?嫦娥為了解救百姓,受到牽累,我們能不同情她嗎?孩子,我們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孩子們明白了父親的心,都表示愿意去。雄兔和雌兔眼里含著淚,笑了。它們決定讓最小的女兒去。小玉兔告別父母和姐姐們,飛到了月宮陪伴嫦娥居住了!

【中秋節(jié)的習俗】相關文章:

中秋節(jié)的習俗06-26

中秋節(jié)習俗08-11

中秋節(jié)的習俗09-16

中秋節(jié)的習俗09-14

古代中秋節(jié)的習俗06-26

中秋節(jié)各地習俗09-13

中秋節(jié)習俗作文07-03

陜西中秋節(jié)的習俗07-04

中秋節(jié)的習俗英文07-03

中秋節(jié)各地的習俗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