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阿房宮賦》讀后感(通用15篇)
認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怎樣寫讀后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阿房宮賦》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房宮賦》讀后感 1
《阿房宮賦》的作者是有“小杜”稱號的杜牧,他是晚唐著名詩人。這首《阿房宮賦》是他的成名之作,撰寫時他才二十三、四歲。這本身讓人對他的文學才華贊嘆不已。此篇在語言上駢散相行,韻律鮮明,詞彩瑰麗,是唐代詩人中的杰作。
關于《阿房宮賦》的了解,我還是在念大專的'書中見到的,那時由于情況不同,覺得緊張多一些,此時學習的心情就輕松的多了。再加上黃部長的講解引人入勝,我們聽得更是津津有味。阿房宮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建造的,其宏偉瑰麗的程度可以說是歷代建筑都不能企及的。但是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有人說太可惜了,如果能保存到今天,不是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嗎?其實,幾千年的風云變換,即使不被項羽燒掉,也會被其他的人給毀掉。我們今天只能通過古人有關阿房宮的描寫來想象一下它了。
傳說阿房宮占地三百余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處殿閣。有長橋橫臥,有復道高架置身其間,方向都難以辨清了。里面還聚集了很多從各國云來的的美女,每天在那里等待著君王的臨幸,有的等了三十六年,也不見君王的樣子。而宮中珍藏的寶貝更是成了“糞土”了。寶鼎當作破鍋,美玉賤如青石,金子像泥塊一樣,珍珠如沙礫一樣到處丟棄,可見其生活靡奢到了何種程度!
雖然秦國很強大,但人民的口中不敢說心里卻是恨之入骨的。所以才有了“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最后杜牧暢敘了暴取民財,終至滅亡的道理!皽缌鶉吡鶉玻乔匾。族秦人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滅族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回顧歷史長河,哪朝哪代的興衰不是應證了這個道理呀。
《阿房宮賦》讀后感 2
這篇文章的一開頭就很不平凡,請看:“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壓頂。讀了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難》的開端。想一想,如果取消了這四個句子,直接以描繪開始,那不但使人覺得平板無力,對于這篇賦的意義也會有所損減。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費過何等的匠心,才錘煉出這十二個字。
這四句話,頭兩句寫出了秦帝國統(tǒng)一天下的氣概,接下的兩句寫的是阿房宮的'宏偉規(guī)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義銜接,但兩句又各自獨立。氣魄多么雄偉,意義多么重大!時代的形勢,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起躍然而出。這里面隱含著作者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對統(tǒng)治者的諷刺。
這四句是帽子,扣得緊緊的,然而卷軸展開了宏偉壯麗的畫圖。規(guī)模這么大的一座宮殿,怎樣去寫它,這確實是一個難題。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類似“宏偉”、“壯麗”、“巍峨”、“高聳”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給人一個具體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細描繪,又難免繁瑣,失之于羅列現(xiàn)象!栋⒎繉m賦》作者的藝術概括力就從這里表現(xiàn)出來,他既不作自然主義的鋪陳,又不流于空疏,筆墨不多,卻把阿房宮的形象、規(guī)模、氣魄通過具體描寫表現(xiàn)了出來,給讀者一個鮮明突出的印象。請看他的描寫是如何的壯麗:“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這是概括全貌的寫法,讀者會從這六句中,想象到這座宮殿的高度和它幅員之廣大。先給人一個雄偉的感覺,然后作者就展開具體的描寫,參差錯落,用十個句子寫出了阿房宮里樓閣之勝:“五步一樓……矗不知其幾千萬落!苯酉氯,作者憑他的如椽大筆,豐富的想象,優(yōu)美的文字,極盡描繪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兩句連接,一連寫了六句!渑帕星擅,比喻新穎,音調鏗鏘,就像流著的泉水一樣淙淙作響。在這里,作者分別用兩句話狀寫一個景,而寫法又都是第一句寫實,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來寫,以加強第一句的印象。最后兩句還以感嘆抒情的意味對前四句作了一個小結。再往下當我們讀到“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這樣的一些句子的時候,詩情畫意,音樂之美,一起涌來,令人心胸開闊,精神爽快,忍不住要為它拍手叫好。
《阿房宮賦》讀后感 3
任何時代的統(tǒng)治者都應該警惕到,世界多變化,今天的榮華,如果沒有小心呵護,可能就會變成明天的廢墟。
我對廢墟一向有著獨特的情緒,小亞細亞特洛伊古城和意大利的龐貝古城,以及亞洲的吳哥窟和越南順化的古皇城,都令人有一種獨特的蒼涼之感。廢墟是歷史重量的見證。
而在中國,我見過的廢墟不多,但也有新疆的高昌古城,北京的圓明園等地,這些地方或者成了一抔黃土,或者只剩荒漠蔓草。遙想它曾有過的繁華,風華落盡,每個廢墟都是一哀歌。對廢墟的感觸,古今中外寫得很好的,當是唐代詩人杜牧在《阿房宮賦》里所發(fā)的議論。杜牧那個時代,阿房宮早已成了焦土廢墟,他只是想象阿房宮的奢華迷離,該賦雖然只有短短500多字,但卻金句連綿,字字珠璣,最后以高廣的歷史哲學感想作結: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杜牧由阿房宮這個廢墟曾有過的奢華,談到政治以人為本的本質,正因為秦代缺少了這種人性,只追求繁華,當這種繁華沒有人心作為支柱,它當然不能持久。因此,對于這個廢墟,人們在哀傷的同時,是要以廢墟為鑒。由杜牧的《阿房宮賦》我就想到17世紀的英國詩人德萊頓(john dryden)這樣的詩句:
那個人,上帝已替他設計好了廢墟。
他會一步步走向命運,最先是他的心開始敗壞摧毀。
另外則是18世紀英國詩人格雷(thomas gray)也寫道:
廢墟已抓住了你,暴虐的君王!
你旗幟的散漫混亂已經在前面等待。
因此廢墟既是一種事實,但也是一種警告式的意象。任何時代的'統(tǒng)治者都應該警惕到,世界多變化,今天的榮華,如果沒有小心呵護,可能就會變成明天的廢墟。而要呵護繁榮,一定要有一切為民的基本態(tài)度,始可能固運昌隆,上下同心,而最忌諱的則是好大喜功,窮極奢靡,通常這都是泰極否來的主因。
而在人類史上,古代由于王權浩蕩,幾乎重要的時代都會出現(xiàn)"建筑物主義"價值。統(tǒng)治者為了證明他的能力,都喜歡在他的任上大興土木,動員民工,致力于文獻或建筑物的工程。所謂"文獻式建筑"主要是指神權時代和以君為神的皇權時代,動員大量工匠所建的浩大神廟、陵寢、宮殿和園囿,在上古和中古時代,每個古老的文明都盛行這種勞民傷財?shù)慕ㄖ。這種建筑的公共性不大,它不像馳道、港口、運河及城墻,這種文獻式建筑就像歷史中的一篇華麗文章。華麗的代價是國窮民弱,注定了廢墟的下場。
因此看著人類的許多廢墟,它除了令人發(fā)思古的幽情外,更令人對古人的專制奢侈引以為鑒。這些廢墟是一個個令人傷感的活見證。它好像是在默默地叮囑世人,不要像它一樣,走到廢墟的蒼涼之路。
正是因為如此,前幾年有人主張重建圓明園時,我也寫過文章,不以為然。圓明園既然已燒毀了,我們就應記得它持廢墟的狀態(tài),使它成為民族恥辱的永恒紀念物。在恥辱上面重建繁華或者遮蓋掉恥辱的傷痛,它只會膨脹出我們的自大,有自大就會有新廢墟產生。
因此,當我聽說西安打算斥資人民幣380億在古代阿房宮附近再重建一座新阿房宮時,我覺得那真的是一個超級餿主意。今天的中國百務待舉,有太多的正事等著去辦,卻要去廢墟之上去重建奢華。出這個主意的人一定沒有讀過《阿房宮賦》。杜牧當年就已寫過,為政者要恤民務實,不可虛耗資源,追求奢華!
《阿房宮賦》讀后感 4
我又來到了阿房宮,又親吻著黃燦燦的阿房宮。
這是覆蓋綿延三百多里地,塵土帶走昔日遮天避日的樓閣。我坐在溶溶的二川之間,貪婪地讀著蒼茫的陰影——展現(xiàn)在天地之間的奇跡——遠古與今天的回憶錄——我心中不朽的大自然的經典。
我?guī)еЮ锉疾ǖ酿嚳剩瑤еL歲月、久久思慕的饑渴,讀著讀著五步一座的高樓和十步一亭的臺閣,讀著縈回曲折似人腰的走廊和高高翹起像鳥嘴的屋檐,讀著各依地勢的樓臺和攢聚對峙的殿閣,讀著盤旋著,曲折著,像蜂房水渦一樣,矗立著不知有幾千萬座的阿房。我敞開胸襟,呼吸著阿房的很濃的氣息,開始領略書里洶涌的內容————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還有澎湃的情思————高低冥迷,不知東西;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更來不及發(fā)出驚嘆————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
就在此時此刻,我感到一種神神奇變動在我身上發(fā)生,一種無法言說的迷在我胸中跳動。也就在這個時候,喜悅像渭流漲膩,也似煙斜霧橫般地滾過我的胸脯。生活多么好。∮绕涫菗泶鬟@阿房,多么值得我愛戀啊!
我不能解釋自己身上所發(fā)生的一切,然而,我仿佛聽到金燦燦的回憶錄在對我說,想知道阿房宮的背后嗎?那么就請繼續(xù)敞開你的胸襟,體驗吧,體驗它的盛,體驗它的哀吧,體驗它的興,體驗它的亡吧!
我讀著阿房宮,我知道阿房宮是古老的書籍,很古老和古老了,古老得不可思議。
打開黃燦燦的封面,我進入了書中的境界,隱約地,我眼前出現(xiàn)了神奇的畫面,我看到妃嬪媵墻,王子皇孫,離開自己的樓閣宮殿,乘輦來到強秦,早上唱歌,晚上彈曲,當了秦國的'宮人。我看到了明星熒熒的妝鏡,綠云擾擾的曉鬟。我看到了雷霆乍驚的宮車,看到望幸而不得的盡態(tài)極妍的一肌一容……
原始的阿房不擁擠,是因為沒有六國的收藏、經營和精英。變樣的阿房擁擠了,是因為幾世幾年下來已倚疊如山;原始的阿房不紛華,是因為只有鐵鍋、石頭和土塊丟棄滿地;變樣的阿房奢侈了,是因為有了寶鼎、美玉、金塊、珍珠,視如廢物。一世的積累,一年的構層,一世的揮霍,一年的輸來。雄偉的橫貫天地的巨卷!誰能在自己的一生中讀盡你豐富而博大的內涵呢?
有人在你這兒讀到秦人的餓心思;有人在你這兒讀到多于南畝農夫之負棟柱,多于機上工女之架梁椽,多于在庾粟粒之磷釘頭,多于周身帛縷之瓦縫,多于九土城郭之欄檻,多于市人言語之管弦;有人在你這兒讀到秦王紛華,濫用力,結怨民,成就一灰燼……惟有我,還要讀下去。
我讀著阿房宮,從淺的讀到深的,從海平面讀到海底我神往的世界。但我困惑了,為什么滅六國即秦也,族秦者非天下也。在我的視線未能穿透的地層,偉大書籍最深的層次,有我讀不懂的大深奧。
我知道許多智勇雙全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探險家,也在讀著阿房宮。然而,我知道今天的我們,再也不會走上這條路了。
《阿房宮賦》讀后感 5
《阿房宮賦》,是唐代著名詩人杜牧所作。杜牧,字牧之,號樊川居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其著名文章有《樊川文集》一書。其為唐代杰出詩人,散文家,尤其以七言絕句著稱。
在《阿房宮賦》一文中,作者諷諫時弊,以秦朝滅亡為案例。含沙射影般的寫出作者當代朝廷的用亂不堪。此文擅用散句,對偶十分工整,凸顯文章的大氣之勢。此文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前半部分采用鋪陳夸張之法來寫秦始皇的荒淫無度,后半部分有一番抒情色彩的議論,兩者互相結合,將古今王朝的政治格局分析的井井有條。
文章的好句有下面幾句:
一、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
二、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
三、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逆,棄脂水也;煙霧橫斜,焚椒蘭也。
四、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我初讀此文之時,對文中感悟頗深,杜牧在唐朝晚期因作文《樊川文集》而名聲大震,此文采用了借古諷今之法深刻揭露了晚唐社會的黑暗。古人通常以身邊的事作為生活素材,以時事為基調來作文。杜牧說過:凡為文,以意為主,以氣為輔,以辭彩章回為衛(wèi)兵。是強調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和情感,文章的氣勢和形式是為內容來做鋪墊,他的文章《阿房宮賦》就完全符合這一點,這篇文章的內容是謝秦王朝滅亡的原因,文中多用散句,駢句就是為了增強文章的氣勢,來凸顯秦朝的滅亡的必要條件。同時為了警示當世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秦王朝的覆轍。
文章中多用修辭手法,比如“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逆,棄脂水也”這句將宮中的妃子們使用的胭脂水粉的繁多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渭水河上浮的一層油光才用了夸張的手法表現(xiàn)出了阿房宮中的`妃子之多,花費之大。也襯托出秦始皇在為時是如何的驕奢淫逸,大家可想而知,妃子們用的化妝品的錢從何而來呢,還不是收刮民脂民膏,也體現(xiàn)了秦始皇的兇惡不體恤民間疾苦,杜牧寫出此文我想他所處的社會與秦王朝相差不大吧。同時作者的目的也在于此,他希望唐朝的統(tǒng)治者能專心朝政,不能胡亂放縱自己,否則到了禍起蕭墻,國破家亡這時,就會悔之晚矣!
作者的文章能受到大多數(shù)人的親睞,也在于他的文章有非常強的藝術感染力,作者描寫的阿房宮很是雄偉,氣勢非凡。雖然只用了寥寥數(shù)百字,但將阿房宮的豐姿盛態(tài)完全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由此可見杜牧的文章功底毅然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轉念回想自己的祖國,現(xiàn)今國內四海生平,四處一片和平景象,這是國內都感到驕傲的事,因為中國有深明大義,敢為民請命的領導人在,在此我希望領導人能居安思危,因為中國 在世界還不是很強大,還需要加大發(fā)展力度增強國力。我相信中華民族一定會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起來!
《阿房宮賦》讀后感 6
讀完這篇賦后,了解作者通過描寫阿房宮建筑的宏偉壯麗,僅用了一百多字,卻給讀者以鮮明的印象。作者用的是總寫和細寫相結合的寫法?倢懖糠,作者潑墨寫意,粗筆勾勒!案矇喝儆嗬铩,言其占地之廣,“隔離天日”,狀其樓閣之高;“驪山”兩句,寫其倚山傍水,氣勢非凡。細寫部分,作者工筆重彩,精描細繪。先寫重摟疊閣、長廊高檐,不計其數(shù);再以長橋如龍、復道似虹映襯宮宇之宏偉、摟閣之高大。上面所述,寫的還只是建筑之外觀。接著,作者的筆觸,又深入建筑內部。歌臺舞殿是互文的`寫法,臺既可舞,殿亦可歌,意謂宮內處處皆是輕歌曼舞!耙蝗罩畠,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則承“暖響”“冷燦”兩句,進一步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寫宮內歌舞盛況。
這幾句,既是以歌舞之紛繁襯托宮殿之眾多,又為下文美女充盈宮室預作鋪墊。這一節(jié)中,作者由遠及近,由外及里逐一介紹了阿房宮之奇觀。敘述中時有前后照應之妙筆,有貼切生動之比喻,有動態(tài)描寫,再加上大量對偶排比句式的運用,致使文句音節(jié)鏗鏘,兼有音韻之美。
《阿房宮賦》讀后感 7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這是杜牧在《阿房宮賦》一文中的主旨句,乃全文的點睛之筆,旨在說明此文是一篇借古以刺今的賦體散文,并非是一篇真正的“贊美”阿房宮的賦體散文。
唐敬宗寶歷元年(825),當時的唐王朝已是大廈將傾,搖搖欲墜,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好游獵,務聲色,大興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啟》一文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
本文是一篇充分發(fā)揮了作者想象力的文章。歷史上的阿房宮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于公元前206年被項羽燒毀(咸陽宮)。故址在今陜西西安阿房村。阿房宮雖然已不存在,但阿房宮的興滅與秦王朝的滅亡卻永遠地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幾千年來人們經久不衰的議論的話題。
本文作者用文字還原了阿房宮的雄偉建筑格局與秦朝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的生活,總結了秦朝統(tǒng)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經驗,向唐朝統(tǒng)治者發(fā)出了警告,表現(xiàn)出一個封建時代正直的'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
本文在藝術性上充分運用了想象、比喻、排比、議論等手法,是作文者很好的學習范例。阿房宮被楚人項羽一炬,已成焦土,但作者描寫到“復壓三百馀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墻。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東。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边@其中又與比喻、排比交叉運用,可見作者筆功之深,文學底蘊之厚,沒有“讀書破萬卷”的修為,是不會有如此神來之筆的千古佳作。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此文雖是一篇作于唐朝的文章,但在今天讀來仍給人以強有力的鞭策與警惕。有些人認為歷史枯燥乏味,認為學習歷史沒有用。其實不然,人類社會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有時就會發(fā)生與歷史有著極為相似的令人震驚的事件。學習歷史就是要從歷史的表象中探索隱藏其內的本質,培養(yǎng)人們判斷是非、分辨善惡的能力。
“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睂W習此文就是要明白一個統(tǒng)治階級從興盛走向沒落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統(tǒng)治者脫離群眾。作為統(tǒng)治階級要想永遠處于統(tǒng)治地位,就要重社稷、積其德,固本浚源,居安思危,戒奢以儉;就是要銘記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古訓,從群眾中來到群眾去,讓群眾敢于說真話說實話,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就是要“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
《阿房宮賦》讀后感 8
杜牧的《阿房宮賦》一出世,就引得士林驚嘆,爭相誦讀。杜牧秉承唐代古文運動的傳統(tǒng),使用散體筆調,把散文的筆法、句式引進賦里,經綸世務,針砭時弊,突破了六朝以來賦文日益駢儷化、聲律化、形式化的趨勢,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賦體的新體式——散賦!栋⒎繉m賦》文句奇偶錯落,駢散互用,長短結合,融敘述、描寫、議論于一體,全文洋溢著史論的理性風采,又煥發(fā)著詩畫靈動的光芒?v觀全文,以下三點作者獨具匠心,歷來被人們所景仰,所稱道。
首先,文章對阿房宮的鋪陳描寫奇?zhèn)邀,氣象開闊綿邈,充分顯示出作者立足之高、胸襟之廣。開首第一句“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用韻急峻,先聲奪人,突兀有力,讓人有“泰山壓頂之感”,不僅簡捷地交代了阿房宮的背景,并把全文置于一個國家興亡、朝代更替的視角與高度。接著,作者采用了現(xiàn)今所謂的“攝像”技術,多角度地帶動讀者的視覺去感受阿房宮建構的宏大與精致之美。“覆壓”“驪山”兩句高空俯瞰,極繪阿房宮占地之廣,規(guī)模之大;“廊腰”一句屬仰觀,重樓疊閣,長廊高檐,氣勢非凡;“盤盤焉”一句把鏡頭拉長、拉闊,以宏觀的角度去遠看一組組的亭臺樓閣;“長橋”“復道”兩句則讓讀者的視野隨鏡頭而推轉,把讀者直接帶入繽紛畫圖之中。這里,作者先總后細,由遠及近,虛實結合,逐一展示了阿房宮的宏偉豪華,內外奇觀與豐姿盛態(tài)。
其次,觀照現(xiàn)實,立意高遠,充分表現(xiàn)出了一個清醒的政治家的真知灼見。杜牧生活在內憂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時代,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關心國事,懷抱著中興唐王朝的理想。《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笨梢娛墙韫胖S今,以秦警唐,提醒唐王朝統(tǒng)治者應充分認識到荒淫無度必然導致民怨沸騰,國亡族滅的道理,表現(xiàn)出了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曠世濟俗的情懷。前后兩個部分,前部分著重描寫與鋪陳,分別從宮室建筑、宮中美女和宮中珍寶三個方面詳細敘寫了秦朝統(tǒng)治者奢靡荒淫的生活。后一部分著重說理與議論,總結了秦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扒厝瞬幌咀园Ф笕税е,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更是猶如巨鈸洪鐘,永遠響徹在歷史的天空,回蕩在人們的耳際,警醒著一代又一代的統(tǒng)治者。
第三,多種修辭手法的.縱橫交錯運用,更是的突出特點。作為“散賦”的開山之作,突破了駢文的四言句式,全文句式長短不一,駢散結合,句與句之間有相當?shù)奶S性,具有散文的意脈,有時又參用純散文句式,使文章帶上了散文、散文詩靈動多變的特點。特別是在修辭上,綜合運用了排比、夸張、對偶、比喻、比較等多種手法,而且常常是把幾種修辭縱橫交錯糅合在一起,從而使文章語言顯得凝練簡潔,新穎奇特,給人以強烈的美感。“長橋”“復道”兩句整體上看用了對偶,單句看又用了比喻中的“詰喻”,對偶使前后句子整齊劃一,詰喻則婉曲而形象地描繪出了橋梁與復道的奇麗壯觀!笆关摋澲,多于南畝之農夫……”六句整體上看用了排比,單句看用了比喻中的“強喻”,強喻中又暗含比較、夸張修辭;這一段正是因為把排比、比喻、比較、夸張等幾種手法綜合起來交錯運用,才有力地突出了阿房宮內供統(tǒng)治者享用的各種物品之多,從而說明了秦統(tǒng)治者的生活是極其奢靡的,封建帝王的奢侈享樂是建筑在人民痛苦的生活之上的!懊餍菬蔁,開妝鏡也……”五句,也是兼用了排比、比喻(暗喻)、夸張等多種修辭,特別是使用暗喻手法,把喻體放在本體前邊,突出喻體,先給人鮮明、生動的畫面,然后出現(xiàn)本體,喚起讀者的豐富想像,加深了讀者的印象,渲染了阿房宮美女之多,間接地揭露了秦統(tǒng)治者的荒淫無道。
杜牧的《阿房宮賦》在藝術風格上擺脫了纖細、綺靡的文風,一掃六朝舊習,有著極大的獨創(chuàng)性;在意趣和識度上,一反千古謾嗟榮辱的悲嘆,站得高,看得遠,借古諷今,寄意遙深,《四庫全書總目》評價他“縱橫奧衍,多切經世之務”,是恰如其分的。
《阿房宮賦》讀后感 9
《阿房宮賦》的作者是有“小杜”稱號的杜牧,他是晚唐著名詩人。這首《阿房宮賦》是他的成名之作,撰寫時他才二十三、四歲。這本身讓人對他的文學才華贊嘆不已。此篇在語言上駢散相行,韻律鮮明,詞彩瑰麗,是唐代詩人中的杰作。
關于《阿房宮賦》的了解,我還是在念大專的書中見到的,那時由于情況不同,覺得緊張多一些,此時學習的心情就輕松的多了。再加上黃部長的講解引人入勝,我們聽得更是津津有味。阿房宮是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建造的,其宏偉瑰麗的.程度可以說是歷代建筑都不能企及的。但是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有人說太可惜了,如果能保存到今天,不是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嗎?其實,幾千年的風云變換,即使不被項羽燒掉,也會被其他的人給毀掉。我們今天只能通過古人有關阿房宮的描寫來想象一下它了。
傳說阿房宮占地三百余里,樓閣高聳遮天蔽日,五步一座高樓,十步一處殿閣。有長橋橫臥,有復道高架置身其間,方向都難以辨清了。里面還聚集了很多從各國云來的的美女,每天在那里等待著君王的臨幸,有的等了三十六年,也不見君王的樣子。而宮中珍藏的寶貝更是成了“糞土”了。寶鼎當作破鍋,美玉賤如青石,金子像泥塊一樣,珍珠如沙礫一樣到處丟棄,可見其生活靡奢到了何種程度!
雖然秦國很強大,但人民的口中不敢說心里卻是恨之入骨的。所以才有了“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
最后杜牧暢敘了暴取民財,終至滅亡的道理!皽缌鶉吡鶉,非秦也。族秦人者秦也,非天下也。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滅族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回顧歷史長河,哪朝哪代的興衰不是應證了這個道理呀。
《阿房宮賦》讀后感 10
《阿房宮賦》在藝術上是一篇文詞優(yōu)美的作品,在意義上是揭露和諷喻秦朝統(tǒng)治者嬌奢暴虐最后走向滅亡而告誡后來統(tǒng)治者的一篇諫章。這篇賦既可從藝術上去欣賞,更重要的是從意義上去領會。
阿房宮是秦時代即公元前二一二年開始建筑的一座龐大華麗的宮殿。到公元前二0六年還沒建完就被楚霸王兵入咸陽后一把大火給燒毀了,十分可惜,這畢竟是勞動人民智慧和心血的結唱。
文章分四段,為便于理解,下面分段解讀一下。
“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這里講的“六王”就是齊、楚、燕、趙、韓、魏六國!笆瘛笔撬拇ㄒ粠,兩川指謂川和樊川兩條河。大意是:六國被消滅了,天下統(tǒng)一了,蜀地一帶的樹木都被砍伐光了,雄偉的阿房宮也就出來了。往下是:它在地面上有三百多里長,高得與天日相接近。建筑從驪山的北面開始,曲折向西,一直到達咸陽。謂川、樊川溶文流入宮墻內。五步一座樓,十步一個閣。走廊曲折像絲綢一樣回環(huán),房檐尖聳,像禽獸在高空伸嘴啄物。這些建筑各自憑著地勢環(huán)抱其間,參差錯落,結構復雜,宮里的樓閣,回環(huán)曲折。遠望天井,密如蜂房,天井當中,各有瓦溝,水從高處的屋檐上千滴萬滴地滴落下來,長長的大橋臥在水波上,天上沒有云,哪里來的龍?復道伸展在半空中,不是新雨初晴,哪來的彩虹。這些復雜的長橋浮道,讓人迷惑難辨別它的高低西東。歌唱臺子上,聲響歌唱得像春光一樣暖和。跳舞的大殿里,舞袖飄飄,好像刮風下雨一樣的凄冷,在一天的時間內,一個宮殿里,氣候冷暖竟然不同。這一段描寫了阿房宮的建筑宏偉和豪華,以及宮室之美。
接下來第二段原文的大意是:六國的王家眷屬,一旦國破家亡離開了家鄉(xiāng),來到秦國,早晨唱歌,晚上奏樂,成了秦始皇的宮人,當這些宮人們梳妝鏡已打開,就燦若星光萬點,她們早上梳頭的時候,頭發(fā)好像綠色的云朵;她們潑下的洗臉水,油膩膩的連謂河都為之水漲;她們焚燒椒蘭的時候,煙霧紛紛,一團團香氣;宮車過時,聲若雷霆,車聲越響越遠,杳然不知道到哪兒去了。她們佇立在那里,老遠的注視著,希望得到皇帝的寵幸。但是宮人太多,在秦始皇在位的三十六年里,沒能幸運見到他一面的大有人在。這一段不僅寫了宮人在宮中講究的'修飾生活,更重要的是寫出了這些宮人悲慘的命運。
從宮室寫到宮室里的人,又從宮室里的人寫到珍珠寶玉,進一步揭示了秦國統(tǒng)治者的驕逸和奢侈,下面一段是這樣寫的:燕國、趙國所收藏的奇珍,韓國、魏國所經營的寶物,齊國、楚國所保有的精華物品,都是這些國家多少代,多少年從人民手中奪來的,堆積得像山一樣。一旦國破家亡,都被運到這里來,寶藏像飯鍋一樣多,美玉象石頭成堆成垛,黃金像土塊一般不值什么,珍珠像沙粒一樣多,這些寶貴的東西,沿路拋棄,秦國的統(tǒng)治者看著也不甚愛惜。
接下來作者發(fā)出了他內心的嗟嘆,寫到:真令人嗟嘆呵!人同此心,一人的心,也就是千千萬萬人的心呀。秦國統(tǒng)治者喜歡豪華、奢侈,而廣大人民各自懷念著自己的家,為什么在掠取寶物的時候一點也不遺漏,而在使用時卻像泥沙一樣不值錢呢?浪費人力財物建設這樣大的一座阿房宮,負荷大梁的柱子,比在南邊地里勞動的耕夫還要多,架梁的橡子,比在機上織布的女工還要多;釘頭高出,比倉里的糧食米粒還要多;參差不齊的瓦縫,比人們周身的絲縷還要多,直的欄桿、橫的檻,比九州的城郭還要多,竹蕭絲弦嘔嘔啞啞的聲音比集市上人們的言語聲還要喧鬧。由于高壓的統(tǒng)治,使得天下的人,口里不說,心里怒火燃燒。秦始皇這個獨夫,卻一天比一天嬌奢頑固,陳涉、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響應:劉邦率兵進入了函谷關,項羽放起一把火,可憐費盡千萬勞動人民心血建造的這座阿房宮化成了一片焦土。
讀到這里:才明白了,上面那些動人的描寫,原來都是為了后面的議論作鋪墊的,而描寫與議論是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實每一句動人的描寫都是對殘暴驕逸奢侈的秦朝統(tǒng)治的控訴。
最后發(fā)出了沉重的慨嘆:“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族秦者秦也。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復哀后人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滅六國的是六國本身,而不是秦國,滅秦國的就是秦國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民,唉!真可嘆啊,如果六國的統(tǒng)治者都能愛惜他的百姓,就可以抗拒秦國,保衛(wèi)好自己的國家;如果秦國統(tǒng)一天下后,能愛護六國的人民,就可以繼續(xù)三世以至萬世都可以為天下君主。誰能毀滅它呢。秦國的驕奢淫逸,不恤人民的凄慘后果,秦國的統(tǒng)治者們顧不上自己哀嘆,后來的統(tǒng)治者卻為它哀嘆了,但是,只哀嘆而不引以為鑒,那么再后來的統(tǒng)治者則為后來的統(tǒng)治哀嘆了。
這一段是作者發(fā)出的議論,也是這篇賦的中心內容,旨在勸告后來的統(tǒng)治者能引以為戒。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不僅從優(yōu)美的文詞中得到藝術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從作者深刻的哲理中領會到了文章真正的含義。歷史永遠是一面鏡子,人民永遠是公正的。任何一個朝代的統(tǒng)治者如果違背了人民的意愿和利益,終將被人民所推翻!胺蛞糟~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能以知興替。以人為鏡,能以明得失!泵飨f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阿房宮賦》讀后感 11
《阿房宮賦》描寫了阿房宮的華麗壯美,刻意夸張,刻畫出驕奢淫逸,盡情鋪敘。阿房宮綿延幾百里,氣勢雄偉,六國粉黛齊聚一宮,那么美麗壯觀的宮殿最終化為焦土。最后揭出主題,告誡唐王朝的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覆轍。
杜牧的《阿房宮賦》在唐代一出現(xiàn)已立即引起哄動,相爭誦讀,士林驚嘆。文章不光是描述阿房宮富麗、帝王奢豪的彩艷浮華畫面,還帶出發(fā)人深省的題旨。全文用詞選字精煉,聲韻鏗鏘,氣勢雄邁,是一篇極精采的文章。
百姓是水,君王是舟,水亦能載舟,也能覆舟。一個統(tǒng)治者不愛護百姓。也只好讓后人來哀痛他了。被自己打敗的又何止是六國?何止是秦?
能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是最后的勝利者。劉邦原來是一個“貪于財貨,好美姬”的地痞無賴,但當他發(fā)現(xiàn)要成就大事,必須戰(zhàn)勝自己,克服自己時,他毫不猶豫地做出決斷。他攻下關中后,“籍吏民,封府庫,還軍霸上”,“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他成功了。
唐太宗經常想到“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倚重直言敢諫的魏征,戰(zhàn)勝了自己,獲得了貞觀之治的`美譽。朱元章聽從謀士的建議,“廣積糧,緩稱王”克服自己急于求成的心理他也成功了。
這樣的例子在當今就更多了。先戰(zhàn)勝自己,才能戰(zhàn)勝別人,才能戰(zhàn)勝困難。
《阿房宮賦》讀后感 12
“苛稅猛于虎“這話形象地表現(xiàn)了古代社會賦稅的繁重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巨大苦難,所以文章中的主人公不得不冒著生命危險一年兩次去捕毒蛇獻給官府以換得長久的快樂,讀來不禁覺得悲哀,為逃避賦稅,竟然可以不去顧及自己生命,不知當權者在看到此文后作何感想。
時下,我國雖然不存在這種高稅負的情況,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品還不是很高,廣大的農村地區(qū)還是處在貧困線左右,居民看病難,就業(yè)難一次次成為新聞報道關注的焦點,但是卻得不到很好的解決,我們不禁要問,在社會主義國家,難道還要讓我們的人民群眾為一些民生問題發(fā)愁嗎,制度的保證是必須的,但重在落實,只要落實到實處對人民才是有益的……
《阿房宮賦》讀后感 13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這是《紅樓夢》中的一句諺語。秦二世而亡,阿房宮早已被項羽一把火化為冷煙寒灰,但在“往事越千年”后,人們并沒有忘記它,可見秦始皇之“皇澤”是長久的。
當然,這里加了引號的“皇澤”,只具諷刺意義。秦始皇修建阿房宮,從反面給后人留下多少思考,多少教訓!清初詩人閻爾梅(1603-1661)曾漂泊西北天地間,考察秦王朝的種種遺跡。他在《題阿房宮故址》詩中寫道:“渭水云何像漢津?浪言營室擬星辰。員嶠妄遺童男女,方士虛稱善鬼神。博浪不能搜大盜,深宮徒自飾真人。南山未表辒辌臭,真得長沙著《過秦》!(《白耳山人詩集》卷六)雖然詩中用典,但翻翻《史記》或任何一種中國通史,我們就能夠知道,秦始皇妄圖長生不死,活到萬歲千秋,享盡人間富貴。相傳其所建阿房宮,東西寬五百步,南北長五十丈,宮中可立五丈夫高的大旗,能容納一萬余人。迷信方士,求不死之藥,但在死神面前,畢竟感到茫然,于是以建造長眠之所驪山墓。光這兩項工程,就動用了不下70萬的役夫和刑徒,而當時全國人口也不過二千萬左右。這種倒行逆施,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秦王朝土崩瓦解。西漢文學家賈誼(前201-前169)曾作《過秦論》三篇,總結秦王朝滅亡的教訓指出其根本原因,是“仁義不施”。這自然是不錯的,但結論仍嫌籠統(tǒng),以阿房宮立論,把秦朝來亡的教訓,用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尖銳地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從而鳴起歷史警鐘的,是唐代文學家杜牧(803-852)。公元825年,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恕人怨,杜牧拍案而起,作《阿房宮賦》諷時濟世。由于他是在觸及現(xiàn)實政治敏感神經的.高度上,去探索歷史經驗的,結論也就特別發(fā)人深思:“嗚呼!------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這就是說,滅亡秦朝的,是秦朝自身,秦朝人來不及給自己唱挽歌,而后人給他唱挽歌,卻又不吸取歷史教訓,遂使更后的人又為后人唱挽歌了。
這個結論多么深刻。秦始皇死后“辒辌臭”載尸之車,令人掩鼻,秦二世被迫自殺,真乃死于非命,就此而論,秦皇父子,均屬不幸。但是哀其不幸,怒其腐敗!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王朝,秦王朝只有十五年的壽命,可謂短祚。何以故?腐敗的規(guī)模固然空前,速度也令人瞠目。阿房宮堪稱是秦王朝的窗口,讀一讀《阿房宮賦》的描述,我們就不難想見,秦朝是如何將民脂民膏、百姓血肉任意榨取、吞噬,而揮霍于遮天蔽日的宮闕之中的。秦王朝的垮臺,在事實上開創(chuàng)了一個封建歷代王朝代代相因的周期率;速興速衰。我在《說皇帝》一文中指出:“開國之時,多為明主,試想,此時此地,打江山、奪交椅,如果領頭的一腦袋糨糊,又怎能統(tǒng)率文武,改朝換代?此后,直至中葉,多數(shù)的皇帝都是坐在第一把交椅上吃果果,中不溜秋;再往后,則不對了,坐在椅上不耐煩,一心向往上天梯,胡作非為,最終從椅子上摔下來,跌個粉身碎骨。就此而論,一部交椅盛衰錄,就是千年帝王史。如此而己!所謂胡作非為,無非就是腐敗。盛—腐敗—衰亡,這是封建歷代王朝鉆不出去的“鬼打墻”,以至一代一代人悵懷古,悲興亡,但到頭來仍是“草迷丹闕”,遺老泣殘陽。正是:王朝更迭亦何多,代代重復唱挽歌。這是中國歷史的最大不幸。
秦始皇父子修建阿房宮,成了歷史的笑柄。這樣的笑柄,今天當然不會重演。但是我們應當高度警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皻v史的教訓,后人應永銘于心!
《阿房宮賦》讀后感 14
時下我們經常在討論的一個問題就是做什么樣的人,如何做人。柳宗元的這篇《原毀》從“責己“和”待人“兩個方面進行了古今對比,指出當時的社會風氣澆薄,毀謗滋多,并剖析原因在于”怠“和”忌“,行文嚴肅而懇切,句式整齊有變化,語言生動形象,刻畫更是入木三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做人不一定要做虞舜一樣的圣人,但是一定要做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從小事入手,遇事多從自己身上想問題,見賢思齊,不去妒賢嫉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質和思想素質,做一個純粹的人,對社會有益的人。
《阿房宮賦》讀后感 15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文章通過論說,告訴了我們這個現(xiàn)實的道理,認為如果不按駕馭千里馬的方法去駕馭它,不按它的`食量去喂養(yǎng),再好的千里馬也會淹沒在眾馬之中。告訴我們要有慧眼識真的能力,充分去發(fā)掘千里馬。
現(xiàn)實社會的現(xiàn)狀也是如此,這個世上不缺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但是人才卻淹沒在眾人之中得不到重用,這對國家人民來說不得不說是一件憾事,所以我們必須建立健全一套真正切實可行的人才選拔機制,讓英雄也能有用武之地,去大展身手,這對我們現(xiàn)代化建設也是有百益而無一害的。
【《阿房宮賦》讀后感】相關文章: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03-03
阿房宮賦教學設計(通用10篇)11-29
(熱)阿房宮賦教學設計7篇02-19
阿房宮是哪個朝代的建筑07-19
相思賦作文02-22
吊屈原賦作文12-30
赤壁賦原文01-04
《赤壁賦》賞析06-07
《賦能》讀后感10-30
《賦能》讀后感范文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