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精選4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精選4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1
在我做媽媽之前,我的家長就很熱情地把這本書推薦給我。當我拿到學生媽媽印好的用A4紙裝訂起來的這本“書”,那種馬上就要做媽媽,要準備好為一個孩子的一生負責的感覺就更加強烈了。
帶著這種強烈的期待和憧憬,我認真地拜讀了好幾遍,尤其是女兒出生后這4年的時間里感覺受益匪淺。作者尹建麗同我一樣,是一位老師、教育學者,與我不同的是,她還是一位作家,一位成功的作家,她把自己的教育實踐細細地揉進自己的筆尖下,讓一段段生動又鮮活的育兒小故事,絹絹細流般潤澤著每個捧起這本書的人。這本書中我最傾心的,不是作者培養(yǎng)了一位超過當年清華錄取線22分的優(yōu)異成績的女兒,而是,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的那位小主角的乖巧懂事、快樂和健康、成熟和自立。而她身上的出色,要歸功于這位細心又有智慧的媽媽對她實施的有愛心又充智慧的教育。雖然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書,但我認為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學校教育,教育都是相通的。書中記敘了許多事情再次地證明了作為一名教育者只要真正從愛、理解、尊重孩子的立場出發(fā),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都可以被塑造成為優(yōu)秀的人才。
例如書中提到的家長和老師無意中所犯的一些小錯,日積月累,會慢慢形成一個嚴重困擾孩子的大問題,給孩子帶來深刻痛苦和迷惑,甚至扭曲孩子的心靈,這不是我們的愛心不夠,確實是有些做法欠妥。這個觀點再次引起了我的反思。我們常在孩子學習不認真或犯了錯的時候,會罰他把課業(yè)重寫一遍,還習慣將學生的錯誤向家長告狀,其實,當我們用這種做法我們可能在那個瞬間取得了勝利,得到了孩子表面的應允,卻在他們內心埋下了厭惡寫字的種子。我們一方面要求孩子認真,一方面又把學習作為懲罰手段用在孩子身上,可想而知,當孩子書寫的時候,想到老師懲罰的情景,不反感才怪呢。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就是說要讓學生愛上某件事,他才能把這個件事做好。因此,我們要做的,是思考如何讓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小心呵護孩子的好奇心,激發(fā)孩子的求知欲,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而不是讓學生討厭上學習的同時,還要他去學好它!皩W習不要刻苦努力”,也是作者的一個觀點之一。
我們人為地把學習過程變成苦,卻只把結果設想成甜,試想要孩子天天吃著苦來暢想著有一天有可能會嘗到甜——過程天天具體而真實地陪伴著孩子,目標卻遙遠得虛無縹緲。當他吞咽苦澀而感到厭倦時,如何自發(fā)地以那想象中的“甜”來壓抑這真實的“苦”呢?正象作者說的,一個人不可能既討厭一件事,又能把一件事做好。記得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講過,在教育中“目的和手段分離到什么程度,活動的意義就減少到什么程度,并使活動成為一種苦工,一個人只要有可能逃避就會逃避!。當學習活動沒有喚起他的愉快體驗時,他就無力去調動自己的主動精神,不由自主地表現出懶散、不刻苦、不認真等——許多人以為這是某些“不成器”的孩子的天性,其實是他上進的天性被扭曲了。作者還提出了“不考100分”的建議。過分重視考試結果,經常以分數衡量一個學生的好與壞,其實這樣是庸俗的,錯誤是把學習目標定位在滿分上,卻對孩子的學習能力、態(tài)度、方法、興趣,以及對知識的真實把握狀態(tài)沒去關注。這樣的行為看似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實質是在追求作為家長和老師的滿足感!胺謹怠焙汀俺煽儭逼鋵嵅⒉煌耆珜Φ,分數可以反映成績,但分數不等于成績。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智慧能量,就是對知識的好奇心、愛鉆研的精神,提出問題的能力,尋找答案的興趣,有效的學習方法,平和的學習心態(tài),持之以恒的毅力等等——這些才能成全孩子的成績,才是在各種考試中勝出的決定性條件?催@本書,真的覺得受益匪淺!教育就在身邊,每一個細節(jié)都可能是教育的最好的契機,關鍵是我們擁有什么樣的教育理念,采用什么樣的教育方法加以引導!昂⒆硬皇菫榱恕伴L大”或“成功”、“成才”活著,孩子首先是為了“童年”而活著!苯逃粦撚泄裕瑦酆⒆硬乓┙,施教應該溶于濃濃的愛中。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2
當手捧起《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時,身為人母又身為人師的我,從讀“序”開始,就一下投入到作者教育孩子時的情境中去了。
本書的作者尹建莉是一位教育專家,曾經做過老師,同時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媽媽,培養(yǎng)了一位出色的女兒,她用自己16年的教子經驗向我們娓娓道來了教育的最好境界——有心無痕。作者從愛、學習、品格、習慣、家教小事、教育誤區(qū)等多個方面向我們講述了家庭教育原則,內容通俗易懂,操作性強,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更有教育智慧,讓我深受啟發(fā)。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幾點:
一、作為一位母親也好,教師也好,要擁有良好的心態(tài),孩子心理才能得到健康成長。
當我們在一次又一次的抱怨孩子不懂事、不聽話、總是在犯錯誤,永遠達不到自己理想的時候,我們愿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我們愿不愿意向孩子承認或向自己承認錯誤。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勇氣或不愿做出這種反思,我們就不要奢望我們的孩子會有所改觀。書中說:“打孩子是一種陋習和惡習。一個用武力征服兒童的成人,無論財富多么豐厚,地位多么顯赫,學問多么高深,打人的理由多么充足,都是智慧不足的表現。這一瞬間,你以為自己強大而正義,其實是缺少理智,恃強凌弱;你在弱小的孩子面前心理全部失守,只能從體力上給自己找平衡——在愛的.名義下施暴,此時此刻你的行為如此粗野,不過是個穿西裝的野人!弊鳛槟赣H或教師,自己的行為表率,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只有自己自律,孩子才能律己自控;只有自己單純,孩子才能善良無暇;只有自己堅韌,孩子才能不畏艱險;只有自己上進,孩子才能努力向上……正如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錢理群所說的“這是一本有勇氣、有思想、有智慧的書……有獨到的教育觀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還有無所不在的愛心!
二、一個好母親,需要不斷地去關注、了解自己的孩子;一個好老師也需要用一顆真心善待每一個孩子,F代家庭教育中存在一個問題,父母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雖然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但心里卻只裝著工作和社交,僅僅拿出所剩無幾的精力和時間來分配給孩子。把養(yǎng)育孩子的責任掛在嘴上,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承擔著無形的壓力,為孩子今后生命中留下心理的影響,給他的生命留下一個病灶,同時也給整個家庭帶來好多麻煩。
作為雙重角色的教育工作者更應用睿智去解讀好身邊的每一位孩子的成長發(fā)展。“兒童是一個完美地獨立存在的世界,他幼小身體里深藏著無限蓬勃的活力,他在生命的成長中有一種自我塑造、自我成形的表達潛力。他們并非整天無憂無慮,他們經常會有自己的心思和困惑,甚至痛苦和悲傷”。作為家長和老師要善于觀察他們,從細節(jié)中發(fā)現問題,正確引導孩子。
書中說“不是所有成為父母的人都會做父母!蹦敲匆膊皇撬谐蔀槔蠋煹娜硕紩隼蠋。教育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功課。作為一名老師,我越來越感覺自己的無知和無能,我們總是寬容自己一次又一次的犯錯誤,犯了錯誤可以改,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永遠不能夠從頭來過。我想只有更多的學習,不斷地提高才是我們當下要走的教育之路,我們不僅要做個好媽媽,還要做個好老師,做個勝過媽媽的好老師。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3
前幾天爸爸去沁陽開會帶回來了一本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一位教育專家的教女手記。我在這短短的幾天內看了大半本,實在是受益匪淺。我在讀這本書的同時不禁想到,如果天下的父母都像這位媽媽一樣的話,那多好呀。好老師固然重要,但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人老師,如果沒有溫馨的書香家庭環(huán)境,那老師做多少努力都只能是事倍功半。
第一章是“如何提高愛的質量”,父母之愛都深如大海,但有質量差別。決定質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學歷、收入、地位等,而是對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對細節(jié)的處理水平。而愛不同的質量會直接改變孩子的人生。愛不是只是打罵、溺愛可以解釋的,而是指在生活中用心地去體會、琢磨孩子的心理變化等。我不得不說,本書作者是一個很好的媽媽。
第二章則是“把學習做成輕松的事”,說的是閱讀對孩子的學習生活會有怎樣的好處。這一點我十分贊同,因為我就很喜歡讀書,而且會一直堅持下去。其實,孩子原本不需要為學習而苦惱,凡是因為學習感到痛苦的.孩子,都因為他遇到了不正確的引導。家長只需把觀念和方法改一改,就會讓孩子愛上學習。
其他的章節(jié)我就不再說了,給你們吊個胃口。鼎力推薦給做父母的,希望可以把以前的一些錯誤觀念改一改,可以從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也反省一下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希望可以從頭開始,和孩子做朋友,做孩子的引路人。如果有興趣可以買來讀一讀哦,絕對有意想不到的收獲。當然,別光看不實踐。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4
自從接觸了心理學,我越來越認識到,一個人的童年生長環(huán)境對人成年后的身心發(fā)展和生活質量有重要影響,其中家庭的教養(yǎng)方式和家庭氛圍的是最為關鍵的部分。因為這個觀念的影響,我結合了豆瓣評分,找來了當當網上最為暢銷的家庭教育書籍,尹建莉《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三本系列讀了一遍,想看看現實中這種家庭環(huán)境到底是怎么樣的,以及具體怎么樣操作的,一來想檢驗一下我在童年的家庭生活中是否受到了來自我父母的不恰當對待,二來想著多了解一些以后自己的小孩也可以少受點因為我的無知給他們造成的折磨。自從開始讀第一本好媽媽的書,我就被里面新鮮的觀點吸引了,每天連擠地鐵的時間都不會覺得難熬。整本書沒有枯燥的理論和一味的說教,而是圍繞兒童的需要來談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操作手法,通俗易懂,溫和堅定。讀完三本系列,我覺得有必要把我認為最引人深思的幾點以及自己的感想記錄下來以供自己以后的學習成長。
為人父母是需要學習的
這個世界不管做什么都需要上崗培訓,唯獨做父母,大部分的人都沒有準備和經驗就直接上崗了。尤其是作為80后的我們,很大一部分人,在自己的心理還不成熟,不能夠擔負起家庭的責任時,或者因為老一輩催婚,或者因為小蝌蚪競爭力強大,或者因為感嘆要在什么樣的年齡做什么樣的事的大勢下,就已經在一臉懵懂中迎來了自己的下一代。面對一個皺皺巴巴弱小無比還哭哭啼啼的小嬰兒,我們驚喜萬分的同時手足無措。接下來,我們會以各式各樣的理由,把父母或者保姆請進家來,共同承擔養(yǎng)護嬰兒的責任,在有經驗的前輩的指導下我們慢慢學會熟練的給嬰兒泡奶粉換尿布洗澡。甚至,在對前輩的喂養(yǎng)經驗有疑問的時候我們會翻閱育兒書籍和尋求育嬰醫(yī)師的建議來學習更科學的經驗,確保自己的寶寶得到了最好的生理上的照顧。這一切還只是開始。
小嬰兒因為還不會表達自我,不會跑跳,他們所有的需求都通過哭來表達,餓了哭,困了哭,尿了哭,不舒服了哭,成人只要找到他們哭的原因就可以輕易解決。等到小嬰兒們慢慢長大,他們掌握了詞語就開始喋喋不休問題不斷尖叫不止,學會走路就開始翻箱倒柜索求無度奔跑不停,他們發(fā)展了自由意志,他們開始獨立探索。成人每天面對的都是一個在發(fā)展變化中的兒童,每個兒童各自有自己的生長模式,每天都有新問題新狀況出現。有的成人會尋求有經驗的朋友的建議但是每個人的環(huán)境都是獨特復雜的不是所有經驗都可以借鑒的;有的成人以自己一貫的待人處事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簡單粗暴,甚至隨自己的心情來;有的成人會自以為是的用自己成長過程中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處理問題,兒童不聽話就罵一通,貪玩忘了寫作業(yè)就狠揍一頓;有的成人會看教育書籍獲得經驗但是沒有哪本書可以完全的參照模仿并且手把手教他們怎么和孩子相處怎么處理每一個棘手問題。怎么樣和孩子相處,怎么樣引導孩子,采取怎么樣的教養(yǎng)方式,怎么樣教孩子遵守規(guī)則,都沒有標準的參考答案。物質和生活條件的好壞是看得見并且有標準可以來衡量的,但是精神和思維上的引導卻是無形和不可衡量的且沒有確切的參照標準,所以大部分人對自己在對待孩子時的狀態(tài)是不自知的。所以,當成人在與孩子相處碰到棘手問題時,當發(fā)現自己一直在用父母對待兒時的自己的方式對待孩子時,當覺得孩子一直在忤逆自己的要求時,不妨多看看經典教育書籍,多聽聽別人的處理經驗,多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自己的處理方式,積極思考和學習,及時調整自己的策略和方式,為孩子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最好的環(huán)境。為人父母,也是一個需要終生學習進步的過程。
尊重孩子的天性和需求,放手讓孩子全力探索這個世界,只要孩子的行為不會引起危險以及違反法律及道德。
兒童在掌握了語言和行動能力以后,他們探索世界的進程就更加加快。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孩子就像一塊海綿,對四面八方涌來的信息不加篩選照單全收,他們在三歲前吸收的知識比成人后學到的知識還要多?吹胶猛娴臇|西要摸摸碰碰,看到螞蟻在爬要去捏死,路上有水坑一定要跳。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愛玩,搗亂,他們不懂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不明白是非輕重緩急,他們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來理解這個世界,完善自己的知識儲備和形成自己的認知。
成人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孩子學大人炒菜時幫他們打下手并避免被火和油燙到,在孩子想不走樓梯要從扶手上滑下來的時候,盡量保護他們不會被摔下來,在孩子想掙脫你的手獨自過馬路時在他們身邊監(jiān)控車輛和守護安全…尊重孩子的需求,保護他們的天性,在保證他們安全的前提下讓他們自由的探索。
很多時候,成年人限制小孩探索世界的行為是為了給自己行方便減少麻煩。
這個世界是成人的世界,小孩必須依附成人才能生存。成人深深的了解這個道理,所以給孩子設立不平等規(guī)則限制他們的行為,而大部分的時候這種限制僅僅是為了使小孩少給成人添麻煩。
孩子想自己吃飯,大人一定要喂。大人覺得小孩吃的太慢,飯粒撒的到處都是,衣服弄的很臟。因為大人覺得吃飯?zhí)绊懞竺姘才攀虑椋埩H龅牡教幎际呛茈y打掃,弄臟衣服還要換洗,如果直接喂飯,后面的麻煩事都省了?墒撬麄儾恢,喂飯行為不光是阻礙了孩子的探索行為,還影響他獨立自主能力的'培養(yǎng),可能出現孩子五六歲了大人還追著喂飯的情況。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孩子想自己吃飯就自己吃飯,弄臟地板和衣服大人事后收拾好就好;孩子想在泥坑里跳就陪他們一起跳,跳完了把衣服洗了就好;想走樓梯就陪他們走樓梯幫和他們一起數臺階。成人應該要有不怕麻煩的心態(tài),多一些耐心和善心,給孩子足夠的時間,讓他們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受打攪的探索。
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好孩子
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大人們評價,哪個孩子好聽話好乖好好帶,而被夸獎的孩子的父母覺得特別高興和光榮。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聽話的孩子不一定都是好孩子,需要區(qū)別辨認。
孩子是靈性動物,他們懂得自己的弱小,知道自己需要依附大人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們會察言觀色,通過調整自己的行為來滿足大人的需求獲得大人的喜愛,以保證自己能更好的生存下去。開明的父母養(yǎng)育的孩子,他的聽話可能是因為懂得了遵守父母的規(guī)則能給自己帶來好處。如果碰到的是專制的父母,幼小的孩子因為屈服于父母的權威會選擇聽命于父母,他們不加選擇的聽話是為了躲避父母言語上的責罵甚至是身體上的折磨,他們的自由意志被消磨,他們的自我發(fā)展被壓抑,他們是行走的木偶,沒有自己的獨立思維,沒有反抗意識和能力,成為一個聽話的可憐人。
父母的榜樣力量給孩子正向的引導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有的成人天天跟孩子念叨要好好學習,自己每天早出打牌晚歸喝酒;有的成人脾氣暴躁一點就著天天在家大吵大鬧卻不明白孩子為什么逃學打架上網吧。父母的言行給孩子提供參照的榜樣,耳濡目染的正面教育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成長。想讓孩子熱愛學習,父母就應該先創(chuàng)造溫暖的家庭環(huán)境;想培養(yǎng)孩子愛閱讀的習慣,父母最好是每天都給自己安排專門的看書時間;想培養(yǎng)孩子愛思考和探索的能力,父母就要積極鼓勵和支持孩子的探索活動。惡劣的家庭氛圍和惡劣的父母行為培養(yǎng)不出健康的孩子和向上的未來。
父母是孩子的鏡子,孩子從這面鏡子里照出自己的未來。
成年后的我們往往會發(fā)現,我們的行為方式和處事原則都像及了我們的父母,甚至我們在自己組建的家庭中也繼承了原生家庭父母的相處模式。拼盡一生,我們大多數只是復制了父母的一生。想讓鏡子里的自己好看,就需要喬裝打扮自己,讓本來的自己好看起來。想讓自己的孩子有更好的未來,就需要不斷的努力學習成為更好的父母。
以上這些觀點都是我在以前的成長經歷和教育理念里面從未接觸過的觀點或是沒有被提煉出來的觀點,讀完尹建莉的三本書,我真的有相見恨晚的感覺;仡欁约旱耐瓿砷L經歷,真是一部野蠻生長史。父母忙于生計無法整天陪伴照料我們并時刻關注我的心理需求和感受,但是這正好也給到了我最大的自由去做我喜歡的事情。另外因為有奶奶無私的愛和哥哥們的陪伴,再加上父母的真實善良勤勞作為榜樣影響,我最終還是發(fā)展得中規(guī)中矩一臉正派的樣子,我對自己的成長史還是比較滿意的。感謝我親愛的家人們給我提供的良好環(huán)境,沒有你們哪有這么可愛的我。不過,我的哥哥們你們如果當時對我的智力多進行一些開發(fā)和引導就更好了,我今天就不至于這么晚還要在電腦前寫文章來鍛煉大腦的思維能力了。
洋洋灑灑一大篇,最后我來總結一下自己的觀點,為今天的所思所想畫上句號:
以愛為名限制孩子的生長,實為控制孩子;以愛為前提,以安全為底線,尊重孩子,給孩子自由和陪伴,才是真正的愛孩子。希望為人父母的人都能努力學習做有愛的父母,也希望自己以后能成為有愛的媽媽,給自己的孩子提供高質量的愛。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相關文章: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優(yōu)秀讀書筆記06-28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書筆記2700字07-01
讀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心得體會07-05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07-09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07-02
書籍《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07-03
一個好爸爸勝過100個教師06-27
關于《好媽媽勝過好老師》的讀后感三篇07-01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讀后感范文11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