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音樂家海頓》教學反思
小學音樂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應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因材施教。我在教學《海頓的故事》的時候,對于《驚愕交響曲》,我讓學生先聽再說感受,明白為什么它叫《驚愕交響曲》。然后再講故事,明白當時的具體情況,最后,老師和學生一起來表演當時音樂會的現(xiàn)場,老師是海頓,學生是公爵、公主、貴夫人等。通過表演,我們再現(xiàn)當時驚嚇的場景讓學生能從心底記住它——《驚愕》!
而在《告別交響曲》的學習中就更有趣了,我們就一起創(chuàng)設當時的音樂場景,一起演奏,慢慢的大家就拿好樂器(葫蘆絲)、譜夾(即書),吹滅蠟燭的動作。按順序離開教室,學生親身參與表演,更能體會到海頓當時創(chuàng)作意圖。也留給學生無比的興奮和對樂曲的深深回味。因此,對于他的作品,考慮到教學對象此年齡階段的認知能力,我不是以了解調式調性,曲式結構為教學的目的。而是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注重一個“美”字,就是音樂的審美性,從各個角度感受作品的“美”。再以故事為主線,設下懸念,時刻有驚奇留給他們,讓學生表現(xiàn)作品感受作品來充分的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面向全體,注重個體,也結合我校音樂科研課題——“新、活、美”的音樂課堂教學研究,有效的利用了體驗與模仿、探究與合作的新教學方法。全面展現(xiàn)了一個全新的音樂欣賞課堂。
在本課這一系列的安排中,我是打破了傳統(tǒng)欣賞課的聽音樂,教師講解,或者說是再進步一點:學生先聽音樂,說感受,想到什么說什么的方式!而我則是采取先設下懸念——再聽——說感受——故事解答——唱主題——創(chuàng)設情景,師生分角色的共同表演——小結。這樣既有邏輯又有懸念,讓學生看似在老師安排的程序中走,其實是他們在自己的好奇心的驅使下,自己尋找到最后的答案上好欣賞課。實踐證明,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小學生欣賞,效果是很好的。我也將在以后的教學中,繼續(xù)努力探索,找到更多更好的方法來豐富自己課堂的教學。
【《音樂家海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我是小小音樂家》教學反思03-30
我是小音樂家教學反思04-06
《我是小音樂家》教學反思06-17
我是小音樂家教學反思11篇03-16
《我是小小音樂家》教學反思4篇03-30
《我是小音樂家》教學反思10篇06-17
《我是小音樂家》教學反思(10篇)06-17
《我是小音樂家》教學反思(精選10篇)06-17
我是小音樂家教學反思10篇04-09
我是小音樂家教學反思(10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