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螳螂捕蟬》的課后教學反思范文
今天看了東林居士發(fā)的帖子,我忍不住回帖。是什么樣的帖子呢?東林認為,為什么非得“有感情地朗讀”呢?完全可以讓學生“有理解地讀”。對于這一點,我也很贊同。怎樣才叫做有感情地朗讀呢?對于班上占多半數(shù)的中下生來說,他們努力一下,可以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但是要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要說用上課堂時間,恐怕再多花一些時間也不能達到這個目標;谶@一點,讓學生思考過后,帶著自己的理解來讀課文,這樣來得更自然更實際一些。
現(xiàn)在,我漸漸地讓我們課堂學習目標“透明化”。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的目標就是:1、讀通課文;2、自學字詞;3、概括主要內(nèi)容;4、體會人物形象。
對于第1、2兩個目標,由于學生課前已經(jīng)做了預習,我采取了檢查的方式。12節(jié)課文,開了一輪“火車”,檢查面還不算大,再來一遍,大家都能讀準課文了。檢查字詞預習情況,我先讓學生聽寫詞語,這樣的方式雖然不常用,但對于了解學生字詞掌握情況來說,是很有用的。接著,就聽寫的12個詞語,選擇重點詞,讓學生說出意思,比如:乘虛而入、不堪設想、固執(zhí)、恍然大悟。
根據(jù)前面教過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讓學生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什么。學生說到少年勸吳王,我教給他們一個字——“諫”,學生查一查字典,知道“諫”是舊時指規(guī)勸君主。如果要在“諫”前加一個字的話,少年是——巧諫,而大臣們是——苦諫(直諫)。
本課的重點環(huán)節(jié)是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形象。邵菲說得好,吳王野心勃勃,想吞了楚國,稱霸天下。有學生說,吳王明智。我引導學生讀第一自然段,讓他們明白吳王剛愎自用,大家一起查成語詞典理解這樣一個詞。就這時的吳王,誰的意見都聽不進,他明智嗎?請讀一讀這兒吳王的話,可是非常霸道!比較下來,葉劍龍讀得最投入,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有感情地朗讀”吧。學生明白了,他這不是明智,而是頭腦發(fā)昏,一時沖動。我說,是什么讓他頭腦發(fā)昏呢?生答:攻打楚國能夠取勝讓他失去了理智。我說,這叫利令智昏,再查一查“利令智昏”這個詞語的意思。后來呢,學生說,吳王能知錯就改。有人舉一反三了,說:吳王這是懸崖勒馬、迷途知返。
那么少年呢,是一個怎樣的人?在默讀之后,學生展開了交流:機智過人、勇敢、一心為國。張傳梅說,少年有堅持精神,我說:“你從哪兒看出來的?”讓大家圈出“一連”和“終于”這兩個詞。有孩子質(zhì)疑了:這個故事是真的還是假的?我說,是真的怎么樣,假的又怎么樣?葉磊說,如果是真的話,說明少年關(guān)于觀察。盧弘說,如果是假的話,說明少年想象力豐富,會編故事。
對于解讀文本,我同意課前教師進行必要的研讀,但我又認為,這絕對不能代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在課堂上,我支持把與文本對話的權(quán)利交給學生。一位網(wǎng)友說得好,我們想不到的,學生未必想不到。說得多精彩呀!今天這節(jié)課上學生的表現(xiàn)就證明了這種說法!
【《螳螂捕蟬》的課后教學反思】相關(guān)文章:
課后教學反思01-25
課后教學反思04-10
秋天課后教學反思11-01
音樂的課后教學反思06-18
數(shù)學課后教學反思05-11
英語課后教學反思05-29
《山行》課后教學反思07-01
《爬天都峰》課后教學反思07-03
《釣魚的啟示》課后教學反思07-03
課文《太陽》課后教學反思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