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角形的認識課后教學反思
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現(xiàn)。因為這種發(fā)現(xiàn),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內(nèi)在規(guī)律與聯(lián)系!
“三角形的認識”是新課標四年級下冊中的一課,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三角形的基礎上的延伸。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是P82頁的例3,教學難點是概括三角形的定義和探究三角形三條的關系。因此在備課時我設計了一些動手實踐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自己探究,解決問題。
一、動手操作,借助直觀,化靜態(tài)為動態(tài)
三角形概念的形成主要依賴于辨別和概括這兩種心理活動,所以,我們要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組織教學,抓住學生對三角形的初步認識,讓學生動手畫出一個三角形或用學具擺出一個三角形,并進行展示。通過動手實踐和觀察比較,在學生已經(jīng)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征后,師生共同抽象出三條線段圍成封閉的圖形是三角形的兩個本質(zhì)屬性,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概念: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通過實踐活動深化了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
二、 動手操作,借助直觀,化抽象為具體
本節(jié)課的教學難點是認識“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我設計了一些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①課前準備4根長度分別為10厘米、6厘米、5厘米和4厘米的小棒;②把小棒看作線段,任意選出3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③提出問題“三條線段能圍成一個三角形嗎?”由這一個問題作為教學的核心問題,引導學生動手實踐、主動探究、分析數(shù)據(jù)。在這一系列實踐活動中讓學生自己解決了教學的難點,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三、 動手操作,借助直觀,化混濁為清晰
在討論三角形三邊關系時,課堂上出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一部分學生用10厘米、6厘米和4厘米圍成了一個三角形。一時之間課堂上同學們就 能與不能爭論開來。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立刻冷靜下來,讓全班的學生選出這三根小棒圍圍看。結果發(fā)現(xiàn)能圍成三角形的同學都是用吸管或是較粗的小棒來圍的,這就使誤差增大了。于是我先讓認為不能圍成三角形的同學來說說理由。
生1:6厘米加4厘米等于10厘米,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生2:把4厘米和6厘米連接起來的話,就和10厘米重疊,是不能圍成三角形的。
兩位同學的發(fā)言并沒有使他們信服,于是我借助了這兩位同學的小棒讓他們在投影儀上展示,結果發(fā)現(xiàn)真的是無法圍成一個三角形。接著我又借助投影儀演示,使學生進一步認識了“兩邊之和與第三條邊相等,不能圍成三角形”。
反思:從本堂課的教學來看,學生只有通過動手操作,才能充分調(diào)動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和生活經(jīng)驗,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通過不同角度的探索,想出解決解決問題的新方法,才能敢于大膽表達不同的見解,提出個性化的問題,想出創(chuàng)造性的問題解決辦法,也正是經(jīng)歷了從混濁到清晰的過程,學生才從中體會到了數(shù)學思考的樂趣、探索成功的喜悅。
從多次實踐使我體會到,只有當當教師真正了解學生的需要,才能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才能在學生感到“柳暗花明疑無路”時,他才巧妙地“撥開烏云見月明”,讓學生眼前“豁然開朗”,只有這樣的幫助才是促進學生發(fā)展所需要的真正的幫助。
【三角形的認識課后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秒的認識》教學實錄及課后反思07-01
《89的認識》課后反思07-02
《認識日歷》課后反思07-01
《認識路線》課后反思07-03
10的認識課后反思12-19
《角的初步認識》課后反思07-03
課后教學反思01-25
課后教學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