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教育的立人使命分析論文
一
正如席勒所言,“美的整個魔力建立在它的神秘性的基礎之上,通過魔力的各個因素的必然結合,魔力的本質(zhì)也就隨之被揚棄”。一旦我們從小開始就對孩子進行解剖式的技術化訓練,我們優(yōu)美的漢語文學寶藏就會在孩子的世界中變得蕩然無趣。因為我們的孩子一開始就被訓以不要直接地面對優(yōu)美的文本自身,而是面對詞句、結構。
從小就開始的技術化的語文教學,其更深遠的后果是什么?后果顯然絕不僅僅是語文學習本身的問題,當然,會直接指向語文學習的興趣以及由此而來的對相關人文學科課程的興趣。與此同時,技術化的語文學習方式將極大地削弱漢語言文學中的美感,弱化學習者對漢語言文學及其經(jīng)典作品的審美感受力與閱讀中的親近感,讀任何作品都索然寡味,由此帶來的是漢語中的個體從小就缺乏對漢語言本身的優(yōu)美與趣味的切身感受,漢語言不過是作為個體生活的工具,由此而形塑出個體少美、少趣,甚至無美、無趣的立身方式!罢Z言是存在的家”,我們的存在在語言之中!拔业恼Z言的界限意味著我的世界的界限!蔽覀兛偸且該碛姓Z言的方式擁有世界,我們擁有語言的方式實際上就決定了我們擁有世界的方式。語言就像陽光、空氣和水一樣,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須臾不離。語言的重要性,或者說我們擁有語言的方式的重要性,無論怎樣論及都不為過。
我們不僅需要孩子們在優(yōu)雅的漢語言文學中習得優(yōu)雅的漢語言文字與表達,更重要的是從小就培育他們對漢語言文字本身之優(yōu)雅的敏感性,歸根到底,是為了培育他們優(yōu)雅、豐富而敏感的心靈,孕育美善而富于意義的生活。“最好的文學并不是拿來做教科書的,也不是拿來做考試范本的,而是使人覺得活著有意義,讓人感覺活著是幸福的!闭Z文教學絕不是指向文本本身,而是指向生活,指向人。兒童教育的中心,或者說人文教育的根本,就是如何從年少開始就在個體心中種下美好事物的種子,以奠定一個人一生欲求美好事物的原型。所謂教育回歸生活,就是指教育要回到人,著眼于人的生活,要在好的內(nèi)容與人及其生活之間建立有效的關聯(lián),把公共性的“知識”轉(zhuǎn)變成個人性的“知道”,轉(zhuǎn)公共之“識”成個人之“智”,變成個人生活世界的開啟與自我生命的啟明,變成個體活生生的生命體驗與生命智慧。
顯然,小學語文教育具有三個層面的人文教育意義:一是對語文學習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對相關人文課程的學習的興趣啟發(fā);二是對漢語言本身的敏感性,也就是一開始就確立的對漢語言文字的感受力,以及由此而來的個體親近漢語言與優(yōu)雅地使用漢語言的能力;三是以語文學習所開啟的美的教育與個體審美經(jīng)驗的培育,以及由此所孕育出來的個體的審美感與審美化的個體生命本身。
二
我們究竟如何來充分彰顯以立人為中心的語文學科之人文教育品格?概言之,即以自由陶冶為中心,回到孩子,回到孩子與文本之間的生動聯(lián)接以及基于這種聯(lián)接的鮮活創(chuàng)造。所謂教育即回憶,人文教育的中心就是引導個體在接近、分享優(yōu)秀人類文化經(jīng)典的過程中,如何引導個體恢復并保持蘊含在人類文化經(jīng)典中的高貴記憶,引導個體上升到人類精神的共通性,以獲得自我在世的尊嚴與價值感。人文教育的根本路徑乃是立足個體,啟發(fā)個體內(nèi)心的自主意識,成就個體心靈的自由,并將之轉(zhuǎn)化成個體生命的生動實踐。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從根本上思考我們的以語文教育為中心的人文教育體系與制度。
一是文本的選擇,也就是教材編寫與教學內(nèi)容安排。優(yōu)良的人文教育乃是建立在優(yōu)良的人文資源之上的,優(yōu)秀的蘊含著充足人文理念與價值的文本可謂優(yōu)良人文教育的基礎,甚至是根本所在。文本選擇主要是兩大標準,即文學標準,也就是美的標準;兒童標準,也就是體現(xiàn)兒童的趣味與理解力。優(yōu)美而充實,富于生活氣息而充滿童趣,這就是優(yōu)秀語文文本的基本特征。文本選擇涉及文化傳承的問題。傳承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是無可厚非的主題,問題在于,我們究竟要為什么傳承,傳承什么,如何傳承?我們的中小學,尤其是小學語文教材,應該把那種無文、無真實內(nèi)涵,又無童趣的文章毫不留情地除掉,以避免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容易出現(xiàn)的 “經(jīng)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事實的缺失”等問題。
二是教學方式的安排。有了好的內(nèi)容體系,還需要好的教學體系,應試的教學模式會極大地弱化甚至徹底消解人文教育載體的人文教育功能。以自主體驗、獨立思考、自由陶冶為中心的開放性的人文教學體系,可謂優(yōu)良人文教育的關鍵所在!爸灰姌淠,不見森林”,這是當下語文教學的通病所在;氐轿谋,回到文本與兒童的聯(lián)系,這是語文教學的要旨所在。即使是孩子,同樣有直接面對文本、理解文本的能力,或者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理解、進入文本的可能性,兒童也一樣。以誦讀為中心的古典語文教學,一個重要的優(yōu)點就是保持了個體與文本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使得個體進入文本成為可能。目前,以導學案為依據(jù)、以小組學習為載體的杜郎口教學模式正在成為國內(nèi)風行一時的課堂教學改革模式。這種模式的優(yōu)點是較好地凸顯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意識與參與能力,但其間的問題同樣明顯:一是弱化了教師的文本理解對教學的參與,教學過程中缺少師生對話的充分融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學因為教師的充分介入而具有的必要的高度,真正的教育乃是代際生命精神的傳遞,缺少了教師生命的融入,教學就被簡約成了作坊式的知識點之間的起承轉(zhuǎn)換,而缺少了生命精神的高度;二是這種以導學案為基礎的分步、分小組、分門別類的訓練方式,弱化了學生個體面對文本整體的可能性,換言之,這種教學模式進一步強化了語文教學的碎片化。
三
語文教育之人文教育意義的弱化不僅僅源于語文教育自身,同樣跟整個教育體制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拔覀兊慕逃絹碓较裣匆聶C里飛速旋轉(zhuǎn)的滾筒,把每個人像衣服般卷入其中,也把我們對教育的各種看似不切實際的人文想象統(tǒng)統(tǒng)甩掉,使我們今天的教育越來越多地成為干凈整齊、千篇一律地適應競爭和講求效率的教育工廠。一個民族,其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有賴于整體社會空間的合力,合宜的制度、對知識的尊重、公正的秩序以及學習化社會可謂歷練民族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社會基礎,注重人文涵養(yǎng)的家庭、學校教育則是提升民族人文素養(yǎng)的關鍵所在。
家庭閱讀重在以個性化閱讀選擇與親子共讀的方式來培養(yǎng)個體的人文閱讀興趣,以補充學校人文教育的不足。人文素養(yǎng)深度提升的關鍵在于大學,在于大學人文通識教育。大學人文通識教育的目的乃是以開闊的大學人文課程體系來啟迪人的人文理性,在對世界之整全性的理解與追求中帶出自我存在的整全性。值得一提的是,家庭教育的改善還是仰賴受過良好教育的成年人,而大學通識教育同樣與個體低齡階段人文敏感性的培育密不可分。綜合比較,在目前的條件下,對一個人的語言、閱讀、審美興趣起著關鍵性的意向開啟作用的小學語文教育更具決定性的意義。
這意味著我們或許需要重啟以語文教育為中心的人文教育改革,全社會都應該來關注語文教育,重視語文教育,特別是重視以立人為中心的語文教育。圍繞“立人”這個主題,積極拓展語文教育的視野,鼓勵多樣化的語文文本選擇;建立小學、中學、大學多層次、各有側重、立體的語文教育體系,促成大中小學人文教育的一體化;建立開放的語文教材編寫制度,從國家層面扶植民間語文編寫,遴選優(yōu)秀民間語文教材進入學校;加強教輔讀物的管理,避免粗制濫造的教輔讀物進入課堂;拓展語文學習方式,鼓勵多樣化的語文教學方式;倡導家庭閱讀,積極推薦社會閱讀,增進社會空間閱讀氛圍。語文教育作為人文教育實踐的基礎形式,也是最重要的形式,不僅事關民族身份認同與個性彰顯,更重要的是,事關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品質(zhì)。
【語文教育的立人使命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語文閱讀教學分析論文07-02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分析論文07-02
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的教學分析論文07-03
基礎醫(yī)學多媒體教育分析論文07-03
關于職業(yè)教育思想探究與分析的論文06-24
小學語文閱讀教育的論文12-01
小學語文多媒體教育分析07-02
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建構分析的論文07-02
小學語文拓展閱讀教學分析論文07-02
高中語文閱讀教學分析論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