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不可不知的59個心理效應》的讀書體會
這個寒假我閱讀了《教師不可不知》的第四卷《教師不可不知的59個心理效應》。心理效應在教育教學中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我們在班級管理、教育教學中恰當運用心理效應,不僅能夠提高教育工作的藝術性,而且也會增強教育教學的效果。
下面就從閱讀中摘取幾個心理效應及其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和大家共讀一下。
1、門檻效應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得曼與弗雷瑟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助手去訪問一些家庭主婦,請求被訪問者答應將一個小招牌掛在窗戶上,她們答應了。過了一段時間,實驗者再次登門,要求將一個不僅大,而且很不美觀招牌放在庭院內(nèi)。同時,實驗者也向以前沒有放過小招牌的家庭主婦提出同樣的要求。結果前者超過半數(shù)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20%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近3倍。
心理學認為,人的每個意志行動都有行動的最初目標,在許多場合下,由于人的動機是復雜的,人常常面臨各種不同目標的比較、權衡和選擇,在相同情況下,那些簡單容易的目標容易讓人接受。另外,人們總愿意把自己調(diào)整成前后一貫、首尾一致的形象,即使別人的要求有些過分,但為了維護印象的一貫性,人們也會繼續(xù)下去。
上述心理效應告訴我們,要讓他人接受一個很大的、甚至是很難的要求時,最好先讓他接受一個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這個小要求,他就比較容易接受更高的要求。差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其身心素質和學習基礎等方面都低于一般水平。轉化差生,也要像弗里得曼一樣善于引導,善于“搭梯子”,使之逐漸轉化;應貫徹“小步子、低臺階、勤幫助、多照應”的原則,注意“梯子”依*的地方要正確、間距不宜太大、太陡,做到扶一扶“梯子”,托一托人。
2、系列位置效應
在記憶實踐中,存在列在表中最前面的幾個字比中間的字易于記住的傾向。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首因效應”。
根據(jù)美國心理學家阿希的研究,第一印象的作用最強,持續(xù)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chǎn)生的作用更強。人們對于事物的整個印象,一般是以第一印象為中心形成的。所以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在教學中,教師如果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第一印象,就能大大縮短師生間的距離,贏得學生的尊敬,從而有利于提高教學的實效性。實踐證明,上好第一堂課,在學生心目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不僅能贏得學生的敬佩,而且能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3、瓦拉赫效應
奧托·瓦拉赫是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他的成才過程極富傳奇色彩。瓦拉赫在開始讀中學時,父母為他選擇的是一條文學之路,不料一個學期下來,老師為他寫下了這樣的評語:“瓦拉赫很用功,但過分拘泥,這樣的人即使有著完善的品德,也決不可能在文學上發(fā)揮出來。”此時,父母只好尊重兒子的意見,讓他改學油畫?赏呃占炔簧朴跇媹D,又不會潤色,對藝術的理解力也不強,成績在班上是倒數(shù)第一,學校的評語更是令人難以接受:“你是繪畫藝術方面的不可造就之才”。面對如此“笨拙”的學生,絕大部分老師認為他已成才無望,只有化學老師認為他做事一絲不茍,具備做好化學實驗應有的品格,建議他試學化學。父母接受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這下,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被點著了。文學藝術的“不可造就之才”一下子就變成了公認的化學方面的“前程遠大的高材生”。
瓦拉赫的成功,說明這樣一個道理:學生的智能發(fā)展都是不均衡的,都有智能的強點和弱點,他們一旦發(fā)現(xiàn)自己智能的最佳點,使智能潛力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便可取得驚人的成績。這一現(xiàn)象人們稱之為“瓦拉赫效應”。
每位學生都有自身的閃光點,教師平時應多觀察,想方設法找到發(fā)揮學生潛能的最佳點和學生發(fā)展的優(yōu)勢方向,并創(chuàng)造一定的學習條件,就可能點燃孩子的智慧火花,引導他們獲得成功。
4、破窗效應
多年前,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詹巴斗進行了一項很有趣味的實驗,他找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擺在柏羅阿爾托的中產(chǎn)階級社區(qū),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布朗克斯街區(qū)。停在布朗克斯的一輛,他把車牌摘掉了,并且把車篷打開。結果這輛車一天之內(nèi)就被人偷走了。而放在柏羅阿爾托的那一輛,擺了一個星期也無人問津。后來詹巴斗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一個大洞,結果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
破窗效應在教育中有著很重要的借鑒意義。如果一名學生因為成績不好或有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就給他貼上一個“差生”或“壞學生”的標簽,那么人們就會帶上有色眼鏡看他,只要他犯了一點小錯,就抓住不放,亂扣帽子,因為既然是破的東西,讓他再破一些也無妨,所謂“墻倒眾人推”,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而這樣做的結果,是使所謂的“差生”的逆反心理越來越強,反正你們都不拿我當好人看,我索性就跟你對著干,壞就壞到底吧!他自己就會出現(xiàn)這種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所以教育工作者應該首先不要輕易認定哪扇窗破了,要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及時修好被打碎的窗戶玻璃才是明智之舉。
“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其實,作為教師一方面我們應該明白,那些所謂“學不會”的學生只是在學習中暫時遇到困難而已;另一方面,學生必須在心理領域超越學習的各種障礙,才有可能真正地改善教學效果。
這就意味著,教師的任務不僅是按照教學進度推進教學,而且要時刻幫助學生消除負面、消極的學習心理,戰(zhàn)勝各種心理障礙,真正提高教學效率。而那些善于靈活運用“心理效應”杠桿的教師,則更是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自己人效應
自己人效應是指學生把教師歸于同一類型的人,是知心朋友。學生對“自己人”的話更信賴,更易于接受。管理心理學中有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們相信你是對的,并按照你的意見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們喜歡你,否則,你的嘗試就會失敗。”
因此,教師首先要學會把學生當成自己人,做學生的知心朋友,與之處于平等的地位,這樣才能提高教師的影響力。
自己人效應的合理運用,能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引起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在學生心目中,教師成了自己人,是知心朋友,于是對教師教的課也就產(chǎn)生了興趣。若教法得當,學生的成績自然而然地會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