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研究論文
【摘要】從學業(yè)考試中的比重來看,文言文的教和學都是不容小覷的,可在現(xiàn)實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抱怨課內(nèi)文言文的背誦,害怕課外文言文的理解,這種現(xiàn)象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初中文言文教學沒有走進學生的心里。“走心”的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文言文語感,讓文言文的背誦化被動為主動,讓文言文的閱讀化畏懼為直面。文章從大視角下的三種課堂教學方式出發(fā),探索“走心”的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
【關(guān)鍵詞】文言課堂教學;走心;大視角
《義務(wù)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第四學段(7~9年級)目標中對文言文有此表述:“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笔聦嵣瞎膺_成此目標是遠遠不夠的,以《2016年浙江省初中畢業(yè)生學業(yè)考試說明語文》為例,“知識范圍”中提到“古詩文閱讀材料采用淺易的課外閱讀材料”,也就是說考試時學生要面對的是陌生的文言文,沒有注釋和工具書可以借助,全憑初中三年積累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加以應(yīng)對。此外,一張語文試卷上除作文外,語文知識積累約占18%,現(xiàn)代文閱讀約占22%,古詩文閱讀約占18%,三者成三足鼎立之勢,可見文言文的教和學都是不容小覷的?墒窃诂F(xiàn)實的教學活動中,對于課內(nèi)文言文,經(jīng)常會聽到學生的抱怨:“唉,又要上文言文了,背死人了!”對于課外文言文,考完試后學生紛紛議論:“那篇課外文言文太難了,壓根兒看不懂,我亂做的!”為什么會有這種現(xiàn)象呢?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不“走心”,教師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增強學生的文言文語感方面下的功夫還不夠。追根溯源,由于小學的文言文學習幾乎是空白,以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整個小學階段文言文總共四篇———五年級下冊兩篇:《楊氏之子》《伯牙絕弦》;六年級下冊兩篇:《學奕》《兩小兒辯日》。進入初中之后文言文數(shù)量大增,為了讓學生適應(yīng)文言文的學習,一直以來初中文言文的常態(tài)課幾乎是同一個教學流程:教師細致地講,學生不停地記,然后背誦積累。師生雙方有一種共識:背誦積累到一定程度,文言文的語感會增強,閱讀能力會提高。所有的文言文教學“知識和能力目標”中也都有這樣的表述,“疏通文意,積累文言詞語”。但盡管如此,學生面對課內(nèi)文言文的背誦還是心生厭煩,面對課外文言文的理解還是手足無措。對初學文言文的學生用上面提到的課堂教學方式無可厚非,可習慣成自然后不求變化那就是不負責任了。因為任何人都不堪忍受一成不變的課堂教學方式,所有的好奇和興趣都會消磨殆盡,只剩厭煩和麻木了。那么作為語文教師應(yīng)該怎么做呢?自然,教師是可以要求學生多背、多練的,但這終究不是解決之道,教師自己必須有所作為,要努力變革文言文課堂教學,讓文言文課堂教學走進學生的心里,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文言文語感,讓文言文的背誦化由被動化為主動,讓文言文的閱讀由畏懼化為直面。所謂“潤物細無聲”,課堂教學的變革會悄悄改變學生對待文言文的態(tài)度。那么如何讓文言文課堂教學走進學生的心里呢?首先要有一個大視角。教學論專家江山野先生依據(jù)教和學是一種變動的、動態(tài)的觀點,把教學分成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叫“完全依靠教師階段”(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百分之百依賴教師。第二個階段叫“基本依靠教師階段”(小學三四年級以后),學生有75%依靠教師教,有25%靠自己學。第三個階段叫“相對獨立階段”(初中生),學生能看懂50%,這個時候需要教師教的也就是50%。第四個階段叫“基本獨立階段”(高中),不要教師教,學生一般能讀懂75%。第五個階段叫“完全獨立階段”(高中畢業(yè))。[1]對這個理論的理解可以很靈活,既可以把它理解為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也可以理解為一門學科的教學過程,還可以理解為一個單元的學習過程,當然也可以理解為初中三年文言文的教學過程。我們可以去掉首尾兩個階段,因為古代漢語是源,現(xiàn)代漢語是流,又加上對許多優(yōu)秀古詩詞的學習,今天的學生不會對文言文一點兒都看不懂,所以第一階段“完全依靠教師階段”可略過,文言文的學習將持續(xù)到高中乃至大學,所以第五階段“完全獨立階段”也可不用考慮。初中文言文的教學主要取當中的三個階段:基本依靠教師階段—相對獨立階段—基本獨立階段。然后在三個階段的大視角下去尋求“走心”的文言文課堂教學方式。在日常的教學實踐活動中我總結(jié)了以下三種課堂教學方式,都收到了不錯的教學效果,闡述如下。
一、引導(dǎo)入門,掌握方法,尋求變式
進入初中,隨著文言文數(shù)量的增加,文言文的教和學從“小打小鬧”到“不容忽視”,來了個華麗的大轉(zhuǎn)身。語文教師開始全面、細致地講解有關(guān)文言文的知識,先引領(lǐng)學生學習一些最基礎(chǔ)的,比如如何朗讀、如何把握節(jié)奏,慢慢會講到一些特殊用法、特殊句式,尤其在翻譯方面更是事無巨細,帶著學生看注釋,逐字逐句翻譯,讓學生對號入座記下來,翻譯口訣“一針對一線,不增也不減。直譯是原則,意譯莫隨便。文言單音多,可用雙音換。專名照樣寫,成語不必變。既要會句式,還要會標點。原文有贅詞,譯文可以免。原文有省略,括弧要貫穿。是否信雅達,譯完讀三遍”就是初一文言文課堂的真實寫照。在這樣的引導(dǎo)之下,學生入門的確比較快,也能掌握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這樣的課堂教學方式主要存在于初一上學期“基本依靠教師階段”,初一下學期應(yīng)該要尋求變式,在引導(dǎo)學生入了門,掌握了一些方法之后,朗讀和翻譯不能再由教師包辦代替了,應(yīng)該放手讓學生借助注釋自行解決,疑義之處可以爭論探討。這樣,沉悶的文言文課堂就活潑、開放起來了。請看七年級下冊的《狼》中的一個片段。師指名讀投影上的“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一句。生1: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生2:我不同意后面那句的讀法,這樣變成了“其中一只狗坐在前面”,可這篇文章沒有狗!師:那應(yīng)該怎么讀呢?(學生在下面小聲議論,不久,一學生站起來回答)生3:我覺得應(yīng)該這樣讀“其一/犬坐于前”,“其一”是“其中一只狼”的意思,原文略去了“狼”。師:那“犬坐于前”怎么譯?生3:我知道狗和狼都屬于犬科,它們的很多習性都是一樣的,包括坐姿,所以好像可以這樣翻譯:“像狗那樣坐在前面!睅煟簩α耍褪沁@樣譯!你還能聯(lián)系自己知道的動物學知識,真是太棒了!讓我們來讀一讀注釋⑩。我從“讀”入手,最后引到了“翻譯”上來。本來怎么讀示范一下就行了,怎么譯直接看書上的注釋就可以了,但是這樣一來,整個過程學生就缺少了思考。缺少思考的課堂是沉悶的,而大費周折地讓學生自己去猜、去想,思維之火就被點燃了,學習興趣就產(chǎn)生了,這樣的課堂就有了生命力。學生明白了怎么讀是跟意思相關(guān)聯(lián)的,意識到要充分借助注釋來指導(dǎo)文言文的朗讀和翻譯,這是初一下學期學習文言文很有用的方法。
二、扔掉注釋,尋找未知,激發(fā)興趣
文言文的翻譯一直依賴著注釋,而初中的文言文課文又有許多注釋,如初一下冊的《木蘭詩》文言文300多字,注釋多達41處。這樣會有很多后遺癥,例如初一一年下來,學生熟悉了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流程:劃注釋—看注釋—利用注釋翻譯—翻譯一課及背誦積累。這樣久而久之沒有變化和新意的文言文課堂讓學生失去了興趣,同時學生在習慣了借助注釋翻譯文言文后,當再次面對沒有注釋的課外文言文時會不適應(yīng)、不習慣、手足無措。所以到了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文積累的初二“相對獨立階段”,教師的主要任務(wù)應(yīng)變?yōu)樘岣邔W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增加學生獨自面對文言文的膽量。突破口是尋找到學生的“未知”,以學生的“未知”展開教學,這不僅有效,而且還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那么具體在教學過程中應(yīng)如何操作呢?很簡單,扔掉注釋。如教八年級下冊的《送東陽馬生序》,正音朗讀之后逐段進行翻譯。我沒讓學生看注釋,而是告訴學生不借助注釋憑自己的能力也可以把課文看懂個大概的。我讓學生先反復(fù)讀幾遍,然后舉手說出連大概的意思都不懂的句子。經(jīng)過反復(fù)閱讀,不甚明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句:“弗之怠”“既加冠”“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從鄉(xiāng)之先達執(zhí)經(jīng)叩問”“未嘗稍降辭色”“援疑質(zhì)理”“負篋曳屣”“窮冬”“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寓逆旅,主人日再食”“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蘊袍弊衣”“以中有足樂者”“口體之奉”。就整篇課文篇幅而言,這么幾句真的不算多。同樣,我不著急讓學生看注釋,也不著急告訴他們,我讓學生進行大膽猜測。如“援疑質(zhì)理”的理解過程如下———師:有兩個字的意思你們是知道的。生(齊聲):“疑”和“理”。師:怎么理解?生(雜七雜八):“疑問”“疑惑”“疑難”“道理”。師:對,作為一個學生,在求學時代的確就是跟這些詞打交道的,那么能否猜一猜另外兩個字的意思?生:質(zhì)問。師:有點道理,但是跟“道理”搭在一起,最好是……生:詢問。師:好,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理解到這樣的程度:援疑難,詢問道理。那么“援”是什么意思呢?難道是“支援道理”“援助道理”?(生笑,同時在思考。最后聽到聲音:“提出!保⿴煟汗泊蠹遥揽孔约旱闹腔酆陀職饨鉀Q了這么大一個難題。事實證明離開注釋我們也能看懂。▽W生感到意外的同時也很振奮)只有找到學生的“未知”,以“未知”展開教學,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只有拋開注釋,讓學生依據(jù)上下文和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去解決,思維才能得到發(fā)展、能力才能得到提升,才有勇氣去面對陌生的文言文。
三、點斷白文,創(chuàng)造時機,增強語感
文言文閱讀的主要目標是培養(yǎng)語感,有了語感才可能形成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前面提到的兩種課堂教學方式其實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語感。到了初三“基本獨立階段”,可以采用點斷白文的方式進行文言文教學,不僅能激發(fā)興趣,更能增強語感。所謂“點斷白文”就是呈現(xiàn)給學生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白文”,要求學生通過反復(fù)朗讀和自己的理解進行點斷。如果通過努力或探討,基本能夠斷準確了,文意也就大體弄明白了,潛移默化中文言文語感也增強了。點斷白文練習最好選擇有故事性的課文,學生容易前后貫通理解,以初三上冊《曹劌論戰(zhàn)》為例進行說明。師:請大家放聲讀一讀投影上沒有標點的《曹劌論戰(zhàn)》的第一段,感覺一下在什么地方需要停頓,看看自己能讀出幾句話。(生開始讀,速度比較慢,經(jīng)常停頓)師:哪位同學愿意試著讀一讀?(生勇敢嘗試,但有些地方斷得不對)師:請大家把第一段抄下來,邊抄邊加上標點。(生認真完成)師:讓我們齊讀第一段,按你自己斷的句來讀。(生齊讀,但不通順)師:前后四人小組互相看一看、議一議,彼此的分歧在哪里?說說自己的理解和疑惑。(生熱烈地討論)師:請大家讀一讀投影上加了標點的《曹劌論戰(zhàn)》的第一段,然后把自己不對的地方改過來。(生齊讀,通順,然后認真改標點)師:你們想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錯嗎?那就打開書看一看吧。(生急于想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錯,所以快速打開書迫不及待地看起來)師:好,現(xiàn)在讓我們齊讀第一段。(生齊讀,響亮通順)師:讀得好!不加標點的也再讀讀看。(生讀,因為有了前面的基礎(chǔ),基本能讀下來)師:果然有進步。接下來讓我們試著說說每句話的意思,請對著投影上沒有標點的課文說,你想挑哪一句都行。(因為前面看過注釋了,而且又是在自己最為迫切的時候看的,所以學生能說出課文的大致意思。只是個別的一些詞說得不是很準確)師:那讓我們翻開書本再看一看吧。(生及時翻書加強記憶)師:現(xiàn)在大家請看投影,能不能說出劃橫線詞的意思?(生基本上能說出來)師:現(xiàn)在請大家把譯文寫在紙上,然后請一位同學讀一讀,大家如果發(fā)現(xiàn)有錯誤就幫他指出來。(生寫譯文,然后請一個學生讀譯文,其他學生糾正錯誤)師:讓我們再大聲朗讀一下課文吧!一堂張弛有致的課結(jié)束了,整堂課中學生一直都在忙,而且都是主動地在忙。利用白文點斷,刻意創(chuàng)造“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這樣的有利時機,學生的求知欲和興趣就被徹底地激發(fā)了。在這樣的課堂之下,背誦積累純屬不是事兒,學生的文言文語感也慢慢增強了,獨自面對文言文的膽量也提高了。當然以上三種課堂教學方式并非一定要局限于某個階段,教師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加以靈活運用。大視角下的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將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我們呼喚這種“走心”的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余文森.有效教學十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初中文言文課堂教學研究論文】相關(guān)文章:
幼兒舞蹈教學研究論文01-03
幼兒舞蹈教學研究論文7篇01-03
幼兒舞蹈教學研究論文(7篇)01-03
關(guān)于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論文06-16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研究心得體會02-02
教育教學研究05-17
初中歷史教學論文06-02
閱讀教學研究現(xiàn)狀04-12
教育教學研究15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