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在校大學生勵志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
扎刻是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品,也是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扎刻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可作為裝飾品,也可以是非常實用的手工家居用品,即美觀有實用。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一位扎刻手工藝品愛好者的故事。
云廷臻,山東德州齊河縣人,96年出生,21歲,在校大學生。據他所述,他接觸手工藝品制作已經有十年之久,雖然年紀尚輕,但可以說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扎刻者。
據云廷臻介紹,他從小就生活在農村,小的時候會跟家的老人一起捉螞蚱,家里老人就用秸稈做出一個籠子來,把捉來的螞蚱放在里面。就是這個放螞蚱的籠子激發(fā)了小云的手工制作愛好。
從那時就開始動手做扎刻品,做的雖然不是很好,但是依然能憑這一項技藝成為村里的孩子頭,很是自豪。隨著年齡的增長,小云對扎刻的濃厚興趣絲毫沒有減少,這個愛好一直伴隨著他的成長,據他所述,童年做扎刻手工藝品時也遇到過伯樂,一個小學老師發(fā)現他有這個興趣愛好,給了他很大的啟發(fā)和指導,讓自己的扎刻作品在工藝和技術上都得到了升華。小云的扎刻作品,能得到今天大家的認可,對當初的啟蒙老師還是比較感激的。試想,如果當初的老師,否定他這一興趣愛好,小云的手工創(chuàng)作之路或許是另外一個結局。
做扎刻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剛開始的簡單、粗糙,而且制做緩慢,到后來越來越精美細致,可欣賞性越來越高,也越來越有藝術價值,并且制作越來越快,還兼具較高的實用性,是需要經過長時間琢磨,練習,不斷的鉆研的。他現在已經把原來做扎刻的的秸稈材質改進成更結實并且存放時間更長的竹子。
做扎刻作品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過程,從構思設計到成品需要經歷很多的波折。目前他也沒有畫圖紙的習慣,完全是在腦中構思設計,然后再開始著手設計模型,模型由簡單到復雜,這樣反復做出幾個模型才可以出現一個完美的作品,F在他對自己的作品有很高的要求,第一需要把美觀和實用結合起來,第二個需要根據客戶的要求進行改進或訂制。
每個作品都是都傾注了小云大量精力,針對于大型作品可能需要花費幾百個、上千個小時才能完成。小的作品也需要幾十個小時,每個作品都非?简炄说哪托暮鸵庵。因為扎刻間距非常小需要精確到0.03毫米。如果制作的過程中,發(fā)現計算失誤或者竹子卡斷。其修改的工程量也非常巨大,拆下的竹子至少要占總工程量的三分之一。所以說,一個精美的大型作品的制作工期短則成月,多則一年。為了追求完美,他常常做好幾次,一遍一遍的改進,中間的辛苦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小云坦言,由于竹子材質的原因,工作的過程中,手指受傷也是家常便飯。
現在小云的作品通過網絡宣傳,其訂單供不應求,愛好者,一般都會提前幾天下單。關鍵小云目前還在大學求學階段,還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去批量制作扎刻作品。目前還是只能當作興趣愛好,利用業(yè)余時間為自己賺取一些額外收入。雖然只有幾千塊錢, 但對于一個剛剛大二的學生,已經很不錯了。
求學期間,小云先把自己的品牌打出去,為以后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小云現在也做了一些遠期規(guī)劃,在不久的未來開辦屬于自己的工作室 ,并且希望能把扎刻這個我國特有的傳統工藝技術,發(fā)揚光大。也讓世界更加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發(fā)揚中國傳統文化在校大學生勵志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相關文章:
發(fā)揚傳統文化作文02-04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03-14
繼承和發(fā)揚傳統文化書信07-07
(熱)中國傳統文化故事07-04
繼承和發(fā)揚傳統文化書信 作文07-06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9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