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閱讀教學中《模糊法》運用孔見
人的認識能力有一種模糊性,在一定條件下能大致地把握它們。這種模糊性是普遍的、絕對的,而精確性則是相對的。兩者相依存而又互相轉化。既然人的認識有這樣一種模糊性,那么它們在進行小學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應該依據大綱、教材和學生的實際,充分運用模糊法進行模糊教學,使教學更加合乎科學性,使教學效果更加明顯。
在實際教學中,我是這樣運用模糊法進行閱讀教學的:
一、根據教材選取的目的,學習目標模糊顯示。
現行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根據不同的教學要求,把它們編排在不同的單元里,要求學生達到的學習目標并不一定是作者寫作初衷的全部,而是其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說這些名篇的內涵必然大于學生的理解。因此,教學目標的揭示,不能和盤托出,只能保持一定的模糊性。如果一味追求講細講全,挖掘微言大義,不但會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教學效果,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江雪》一詩,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之后,通過對江鄉(xiāng)雪景的吟詠,抒發(fā)了自己在永貞革新失敗后至死不屈而又孤獨苦悶的情懷。小學生無論如何也不能很好地理解體會一千多年以前的詩人,在當時情況下的復雜處境和那種特殊的心態(tài)。因此,我就根據編者的要求,對參考書上介紹的詩人處境和寄托等概不和學生提及,只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作模糊處理,體會詩人錘字煉句的功夫,欣賞詩人優(yōu)美的詩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了解漁翁不畏嚴寒的高尚品質,使學生目標更加明確具體,更加切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
二、根據學生認識的局限性,疑難問題模糊解釋
小學生不可能把每篇課文的全部內容都徹底弄清楚,有的必須在當時弄懂,有的則需要隨著學生自己知識的增長逐步認識,逐步作出解釋。對一時不能解釋清楚的問題就必須模糊一下,把疑難暫存起來,如果企圖畢其功于一役,想在一堂課內全部加以解釋,結果會越解釋越糊涂,以至不可收拾。例如,教學《看月食》一課,學生提出了月亮為什么會懸在空中而不會掉下來!,月亮為什么有時候是彎彎的,有時是圓圓的?,月亮上真的有嫦娥和白兔嗎?,月亮上黑是什么?,月食是怎么回事?等等。為了有利于課文的學習,我用電化教學的手段把為什么會產生月食的現象作一直觀演示,對其他問題只作模糊解釋:同學們,等你們學的知識多了,看的書多了,不但會弄清你們提出的另外一些問題,還會發(fā)現宇宙中有好多好多更加有趣的自然現象。
實際教學中我們最不放心的是詞語教學,對每一個詞語都力圖作出準確的解釋,殊不知有些詞語可以通過語言給一個較確切的定義,有些詞語,對小學生業(yè)來說,只能用模糊化的手段作模糊解釋,結合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去意會。例如,《草原》一課,草原上行車十分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么走都可以。這句中灑脫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里的意思是:(言談、舉止、風格),自然,不拘束。這個解釋雖然準確,但小學生會咬筆思考:言談、舉止、風格、自然、拘束又是什么意思?所以照抄詞語解釋,硬逼著學生接受,顯然是不合適的。于是,我就引導學生認真讀書,聯(lián)系上下文去理解,讓他們意會灑脫在文中是自由、隨便、愛怎么就怎么的意思,這樣教,效果比較理想。
小學階段,讓學生辨析詞語的練習比較多,但不少老師試圖讓學生背誦現成的注釋來理解區(qū)別詞義,這樣做,學生一定會墜入云里霧里,即使記住了解釋,也不一定完全理解,更不會靈活、準確地運用。因此,也必須通過模糊辯別和分析,迅速把握信息語義的功能,讓學生根據最少量的模糊信息,運用模糊概念進行模糊推理,作出各種靈活的反應和得出近似程度的可靠結論。例如,《李時珍》一課中就有藥物、藥材、藥性、藥效、藥方等意思不易區(qū)別的詞語,教學時,讓學生在反復讀書領會意思的基礎上,創(chuàng)設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讓學生做選詞填空練習,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區(qū)分了詞語的意思。
三、根據教材設置懸念,啟發(fā)學生模糊想象。
在一些文學作品中,常常造成一種空白,需要補寫有的則在亦虛亦實處,需要擴寫;有的則造成結尾處的懸念需要補白,這種種模糊之處,都要求讀者主動展開合乎邏輯的想象,這樣才能擴大思維,提高學習效果。例如:《糶米》一課以舊氈帽朋友把自己種出來的米送進了萬盛米行的廒間,換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疊鈔票……結束了全文。我引導學生就舊氈帽朋友此時的心理活動,交談的語言、神態(tài)、表情,做了想象,加強了學生對作品主題深刻性和窮人品格以及他們命運悲劇性的理解和感受。
【閱讀教學中《模糊法》運用孔見】相關文章:
色彩在設計中的運用07-14
職場中如何運用厚黑學07-11
服裝搭配中色彩的運用07-11
設計中色彩的運用技巧07-14
演講中沉默藝術的運用04-04
圖示法對初中歷史教學的運用論文07-04
面試中如何運用情商05-30
性格分析在培訓技術中的運用07-13
動畫設計中的色彩運用12-30
演講中手勢的運用需自然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