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結構性理財產品
結構性理財產品一直在銀行理財市場上顯得有些“另類”。預期收益往往很醒目,但結果有時卻讓人很失望。
銀率網數據顯示,2014年一季度,有32款理財產品未達到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全部為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而到期的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實際平均收益率為4.82%,非結構性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則為5.15%。進入4月份后,共有4180款理財產品到期,其中有2993款披露到期收益數據。在披露的數據中,有22款未達到最高預期收益率,同樣均為人民幣結構性理財產品。
當輿論壓力紛紛投向結構性市場時,或許我們應該更客觀地來認識這一種特殊的理財產品。
別受預期收益的誘惑
我們發(fā)現,在銀行理財產品中,結構性產品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往往在同期產品中位列前茅,就以4月22款實際收益率未達到預期最高收益率的產品為例,有一些的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就頗為誘人。比如廣發(fā)銀行“歡欣鼓舞”2014年第4期(滬深300指數期末看漲連續(xù)型帶觸碰條款)人民幣理財計劃預期最高收益率12%、平安銀行(000001,)“平安財富-私行專享結構性(保本掛鉤ETF)2014年5期人民幣理財”預期最高收益率10%。
不過,銀行理財專家提醒說,結構性理財產品的“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與傳統(tǒng)產品的預期收益有著很大的不同,而這正是“結構性”的特點所在。
我們先來說個簡單的事情:王先生買了一款年利率6%的產品,100元一年后變成106元。他如果拿出其中1元錢再買一個彩票,中獎了可得獎金5元,沒有中獎就等于白白浪費1元。所以最終的結果是,要么100元最終拿到105元,要么拿到110元。
其實,這個例子就告訴了你什么是結構性。再專業(yè)一點說,結構性理財需要有可以生息的、安全的基礎資產(比如債券、固定收益類資產等),然后付出一定成本,買一個衍生工具比如期權,然后最后的結果是,要么保本,要么賺很多。(如圖所示)
從結構性產品的設計理念可以看出,此類產品的優(yōu)點是能夠精確鎖定最低收益,同時擴大獲利空間,而最終能否獲得最高收益就要看對市場的判斷是否準確。
這一概念在理財產品的說明書中也有比較清楚地呈現。通常,產品說明會告訴你,當掛鉤標的觸碰到怎樣的界限(或進入怎樣的范圍內)時,產品會產生最高收益可能,而如果沒有觸碰到(或沒有進入某個區(qū)域),最低收益可能又會是多少。
高收益還需專業(yè)知識
實際上,結構性產品的設計理念對投資者的專業(yè)知識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你不是抱著試試運氣的心態(tài)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那么一定要對掛鉤標的未來市場走勢以及產品本身的結構設計(觸碰事件發(fā)生概率)有比較準確的拿捏。
目前,結構性理財產品掛鉤標的比較常見的包括黃金、匯率、境內股票指數等,一些銀行可能會針對某一標的推出兩款反向判斷的產品,這就考驗投資者的眼光了。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結構性理財產品存在的價值。銀行理財專家認為,金融市場的專業(yè)門檻經常讓不少有投資意向的非專業(yè)人士望而卻步,但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有望讓非專業(yè)投資者間接投資于專業(yè)金融市場,并獲得穩(wěn)健收益。
【結構性理財產品】相關文章:
在選擇結構性理財產品時你該注意的哪些內容07-03
結構性面試非結構性面試半化面07-13
什么是結構性面試?07-13
結構性面試技巧有哪些?07-13
淺談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07-12
管理學教材結構性分析論文07-04
怎么購買信托理財產品07-03
工人購買理財產品的方法07-04
短期理財產品要注意什么07-04
理財產品可以提前贖回嗎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