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冬至由來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冬至由來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關于冬至由來
冬至作為一個節(jié)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稘h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jié)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jié)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為節(jié)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jié)”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jié);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jié)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養(yǎng)生
冬至節(jié)氣,意味著進入數九天,迎來最寒冷的天氣,《易經》中有“冬至陽生”的說法。這是因為節(jié)氣運行到冬至這一天,陰極陽生,此時人體內陽氣蓬勃生發(fā),最易吸收外來的營養(yǎng),而發(fā)揮其滋補功效。可見,冬至前后人們開始進補是最好時間。
保健專家提醒:冬至到小寒、大寒期間是一年中最冷的時段。因此,公眾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等呼吸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生。
1、起居
冬令氣候趨寒,天地陽氣潛藏,應之人體,冬季亦為人體養(yǎng)精蓄銳的最佳時段。在起居上,應早睡晚起(黃帝內經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yǎng)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有晨練習慣的人群應注意,晨練時間不宜過早,以免誘發(fā)呼吸道及腦血管疾病,或使原有疾病復發(fā)。
運動要保暖
冬季鍛煉必不可少,因為冬季戶外活動,可增加熱量產生,調節(jié)新陳代謝機能,增強大腦皮層興奮和體溫調節(jié)。但是,由于冬季天氣寒冷,四肢較為僵硬,所以,鍛煉之前熱身活動非常重要。如伸展肢體、做操,打太極拳、慢跑、輕器械的少量練習等,使身體微微出汗后,再進行高強度的健身運動。
運動時衣著要根據天氣情況而定,以保暖防感冒為主,尤其運動后要及時穿上衣服,以免著涼。鍛煉也要根據每人體質、年齡的不同而有所區(qū)別。如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禁止做劇烈運動,如打球、登山等;加泻粑到y(tǒng)疾患的中老年人,如慢支、肺氣腫、肺心病等,應避免寒冷的刺激,運動應選擇上午、下午中日照充足的時候,以免誘發(fā)疾病發(fā)作。老年人更應注意保暖,也應避免起得過早去鍛煉,以防腦供血不足誘發(fā)中風形成。
總的來說,立冬運動要堅持,保暖是關鍵,運動內容要因人而異。
2、藥補 在這個階段,有些人喜歡藥物的冬令進補。比如膏方。膏方中加入不少甘甜滋潤補養(yǎng)藥物,服用時感滑潤爽口,既能進補,又能治病。有病治病,無病防病,所以冬季進補膏方在有些地方成為一種時尚。
3、食補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在冬季如果能恰當選擇既美味又具有補益身體的食物,無疑會讓大家接受。在冬季適宜補益的食品中,中醫(yī)又分為幾大類。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各類食物優(yōu)點和缺點。
、贉匮a類食物,如雞,羊肉,牛肉,鯽魚等,但過多地進食溫補類食品,容易上火。
、谄窖a類食物,如蓮子、芡實、苡仁、赤豆、大棗、燕窩、蛤士蟆、銀耳、豬肝等,這些食物既無偏寒、偏溫的特性,又無滋膩妨胃的不足。
、圩萄a類食物,具有滋陰益腎、填精補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棗、芝麻、黑豆、豬脊、海參、龜肉、甲魚、鮑魚等。
冬至傳說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xiāng)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xiāng)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由來】相關文章:
冬至的由來09-20
冬至的由來與習俗10-26
冬至節(jié)日的由來07-06
冬至節(jié)的由來07-03
冬至節(jié)氣的由來07-03
冬至由來與習俗03-20
冬至的由來及習俗08-28
冬至的節(jié)氣及由來07-12
冬至的由來簡介10-25
關于冬至的由來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