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超级碰碰碰久久久_精品成年人在线观看_精品国内女人视频免费观_福利一区二区久久

日本心理學史簡述

時間:2022-06-28 13:47:37 心理學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日本心理學史簡述

  日本心理學史

  研究日本心理學發(fā)展歷史的心理學史分支。日本是近代心理學發(fā)展較早的國家之一。19世紀80年代至20世紀初,是日本心理學的奠基時期。日本心理學是在西方心理學主要是德國心理學的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靶睦韺W”一詞,在日本最早見于1878年西周的譯作《心理學》(愛般氏,即J.海文著《心靈哲學》)。1888年元良勇次郎在東京帝國大學擔任心理學講座,開始介紹西方心理學,后來又融合佛教思想提出了禪學心理學理論。日本近代心理學的創(chuàng)建者是松本亦太郎,他在元良勇次郎工作的基礎上,于1901~1903年建成了東京帝國大學的心理學實驗室,著有《實驗心理學十講》(1914),對后來日本心理學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20世紀20年代,是日本心理學的活躍時期。1912年出版《心理研究》刊物,1926年改為《心理學研究》。1927年日本心理學會成立,松本亦太郎為第一任理事長。這時,格式塔心理學在日本得到傳播,佐久間鼎是格式塔心理學在日本的主要代表。知覺日益成為日本心理學的主要研究課題。從1925年開始,日本學者對知覺恒常性、幾何圖形錯覺、圖形后效等進行了內容廣泛的研究,提出了“視覺場”、“視知覺誘導”等學說。先后成立了兒童研究所(1916)、工業(yè)效率研究所(1920)和勞動科學研究所(1921),出版了《勞動科學研究》(1924)、《教育心理研究》(1926)等刊物;在教育心理學和工業(yè)心理學方面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并結合日本情況修訂了西方的心理測驗,在學校和企業(yè)中加以運用。日本研究心理學史較早,并出版了一些書籍。

  20世紀30年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日本心理學發(fā)展的高峰時期。除日本心理學會外,又成立了日本應用心理學會(1931)和日本動物心理學會(1933)。約有10種學術刊物。格式塔心理學雖在日本心理學中占居主導地位,但研究課題不以格式塔心理學為限,例如,關于腦電波的數(shù)量特征與振幅的規(guī)律性、視覺適應與α波的關系、人類條件反射等問題的研究,關于智力測驗、遷移過程和性格學等問題的研究,關于職業(yè)測驗、動作分析、操作測時、紡織工的疲勞、流水作業(yè)、工業(yè)事故等問題的研究,關于心理學通史、專史的研究,等等。這方面的主要成果有松本亦太郎的《心理學史》(1937)、佐久間鼎的《格式塔的問題和學說》(6冊,1933~1940)、矢田部達郎的《意志心理學史》(1942)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除軍事心理學有所發(fā)展外,其他研究工作幾乎陷于停頓。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心理學迅速恢復并按照美國心理學的方式發(fā)展起來。到1980年,日本心理學會會員已發(fā)展到3856人。日本心理學會已召開了45屆年會。還成立了8個專業(yè)學會和一些地區(qū)學會。心理學刊物約30多種。研究領域日益向縱深方向發(fā)展。在基礎理論方面,除研究傳統(tǒng)的禪學心理學中“固有意識”、“基調意識”、“勘”等學說外,進一步加強了對感知、記憶、言語、思維、信息接收和加工、生理心理和數(shù)理心理等問題的研究,認知心理學和新行為主義在日本的影響很大。在教育生理學方面,發(fā)展心理、學習心理和人格心理的研究占有很大比重,這同戰(zhàn)后日本幾次教育制度的改革有關。在社會心理學方面,主要研究了日本人心理與日本文化、環(huán)境心理學、群體與組織行動、社會的認知過程、邊遠

  地區(qū)和僑民的人格等。在工業(yè)心理學方面,側重研究了產(chǎn)業(yè)心理、職業(yè)指導、組織管理、報酬分配、事故分析、工作效率等問題。在臨床心理學方面,主要開展了對森田療法、行為療法、心身醫(yī)學和心理咨詢等問題的研究。在犯罪心理學方面,主要加強了對犯罪低齡化、集團化、女性犯罪和交通肇事犯罪等問題的研究。這些課題的增多,可能同日本的社會問題有直接關系。在心理學史方面,又加強了對國別史、專史和現(xiàn)代史的研究。如矢田部達郎的《思維心理學史》(1948)、黑田亮的《中國心理學思想史》(1948),今田惠的《心理學史》(1962),日本大學心理學會編的《心理科學五十年的進展》(1974),《日本心理學會五十年史》(1980),肥田野直主編的《現(xiàn)代心理學的動向》(1946~1980)等。還出版了不少綜合性參考書、叢書和辭典,反映了日本心理學界的興旺景象。

  日本心理學界日益加強同各國心理學界之間的學術交流。1972年在日本東京召開了第20屆國際心理學會議。1980年又派出龐大代表團參加了第22屆國際心理學會議暨紀念W.馮特建立心理學實驗室 100周年大會。日本心理學界同社會主義國家心理學界的交往也日益增多。巴甫洛夫學說在日本有相當影響。蘇聯(lián)心理學書籍有些已譯成日文。日本心理學刊物多次報道中國心理學界的情況。中日心理學家之間的學術交流活動也與日俱增。

  總之,日本心理學史是一部不斷適應日本社會需要的心理學產(chǎn)生、發(fā)展的歷史。它既注意心理學研究課題的多樣化,又重視實驗手段的現(xiàn)代化;既注意心理過程的基礎研究,又重視應用心理學的發(fā)展;既注意吸取世界各國心理學的成果,又具有德國心理學的傳統(tǒng)影響和美國心理學的特色。目前,日本心理學的發(fā)展雖比較繁榮,但其理論基礎欠堅實,尚缺乏完整統(tǒng)一的體系。

【日本心理學史簡述】相關文章:

心理學史小故事09-25

心理學史小故事06-29

心理學史上的小故事06-29

關于心理學史08-01

心理學史小故事2篇03-08

簡述生物硝化07-01

網(wǎng)站LOGO簡述07-14

簡述化妝禮儀規(guī)范04-30

簡述中國舞蹈文化07-01

簡述保險產(chǎn)品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