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通用24篇)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
“楊百順他爹是個賣豆腐的。別人叫他賣豆腐的老楊。老楊除了賣豆腐,入夏還賣涼粉。賣豆腐的老楊,和馬家莊趕大車的老馬是好朋友。兩人本不該成為朋友,因老馬常常欺負老楊。欺負老楊并不是打過老楊或罵過老楊,或在錢財上占過老楊的便宜,而是從心底里看不起老楊。看不起一個人可以不與他來往,但老馬說起笑話,又離不開老楊。老楊對人說起朋友,第一個說起的是馬家莊趕大車的老馬;老馬背后說起朋友,一次也沒提到過楊家莊賣豆腐也賣涼粉的老楊。
但外人并不知其中的底細,大家都以為他倆是好朋友!币粓鲫P(guān)于出走與回歸、過去與現(xiàn)在的小說,就在這樣繞口令似的開場白里,徐徐展開了。前半部寫的是過去: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唯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后半部寫的是現(xiàn)在: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只是這一走一來,延宕百年。
《一句頂一萬句》,講述的是孤獨,這樣的孤獨,不是針對一個人或者兩個人,因為一個人不一定孤獨,兩個人也不一定熱鬧,本書描述的是一群人!耙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毙≌f中塑造了很多的世間百姓,賣豆腐的,剃頭的,殺豬的,染布的……每個人都在尋找一個可以說上知心話的`朋友,一個人找另一個知心朋友不容易,你可能跟這個人是好朋友,但是你們未必能說上真心話,其實比人找人不容易的是話找話,《一句頂一萬句》反應了一種中國式的孤獨和友情觀。
本書的作者劉震云曾說:“朋友的多寡,要看‘朋友’的標準是什么。人分這么幾種:不認識,認識,熟人,朋友,知心朋友!笥选呐袛,就像《一句頂一萬句》開篇寫的,不在當面的表白,而是背后說起朋友的時候,是否提到過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是你把別人當成朋友,別人并沒有拿你當朋友。另一個判斷的標準是,在你走投無路時,你想投奔的人,和你能投奔的人,到底有幾個。”
書中的主角叫吳摩西,其實吳摩西不叫吳摩西,而叫楊摩西,其實楊摩西也不叫楊摩西,本來應該叫楊百順。雖然楊百順叫楊百順,有百事順利的意思,然而卻事事不如意。15歲的楊百順的偶像是喊喪的羅常禮,可是喊喪又養(yǎng)不活人,迫于生活,楊百順跟著他爹做豆腐,然后陸續(xù)學殺豬、做篾匠、信耶蘇、給縣長管理菜園子,最后“嫁”給了吳香香。
為了有個住處,楊百順信了耶蘇,這是主給楊百順實實在在的實惠,代價是被意大利傳教士老詹改名叫楊摩西。考慮到給縣長管理菜園子不是長久之計,為了以后有個安身的地方,忍辱負重“嫁”給了吳香香,隨妻子姓吳,就又成了吳摩西。最后在陜西改叫羅長禮。我不知道在我們的周圍,有多少個“吳摩西”為生活所累,所逼迫。后來的牛愛國,無奈地重復著他理論上的姥爺吳摩西的軌跡。他們都不懂得“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
如果要問書中的人在奔忙什么,他們也會茫茫然不知何所答?捎趾沃怪皇菚腥四兀覀儾灰踩绱藛。我們在奔忙什么呢?從萬里原來延津的詹牧師,從湖南麻陽放官到延津的老胡縣令,從延津到咸陽的楊百順,他們?yōu)槭裁幢济Γ?/p>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2
用10個小時,一口氣讀完。跟著劉震云翻來覆去地繞,繞出了和余華的《活著》不一樣的蒼涼。
讀《活著》時感受到的蒼涼,是因為看到徐富貴飽經(jīng)滄桑和磨難的人生卻無力改變的無奈,那是一種旁觀者的同情。而《一句頂一萬句》中如楊百順這樣的`人,原本是沒有多少的磨難,都是些雞零狗碎的現(xiàn)實?稍谶@些雞零狗碎的現(xiàn)實中,他們又渴望找到一個“能說得上話”的人。在尋找一個“能說得上話”的人過程中,卻造成了一種陰差陽錯卻現(xiàn)實的人生軌跡,這是一種無奈卻改變不了無奈的現(xiàn)實。恰恰就是這種無奈,在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所以我們不再只是旁觀者,恰恰就成了書中人。這也是書的結(jié)尾戛然而止的原因,因為有一個又一個的“楊百順”,是你,是他,更是我……
“經(jīng)心活了一輩子,有活出個朋友嗎?”“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別人,就是掰扯了自己!薄叭兆硬皇沁^以前,是過以后的”“人生在世,其實不過是草木一秋”…………這些話,既是書中人的問題,可能也是劉震云的問題,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問題?申P(guān)鍵是,我們大部分人并沒能找到答案,或者看上去似乎想明白了,可事實上并沒能夠活明白。
歸根結(jié)底,就是那句話——“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3
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百年孤獨》。我暫時保留意見,因為我還沒有看過《百年孤獨》。但是剛看完《一句話頂萬句》
有幾句話沒說清楚。吳摩西想對晚輩說的那句話,張楚紅想對牛愛國說的那句話。我大膽猜測,全是那句話“活著就是未來,不是過去”。因為一句話抵萬句。
作者很貼心?偸前堰^去翻來覆去。并且上下卷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所以,不知道以后牛愛國會怎么樣。牛愛國的過去可以追溯到楊百順,但我不知道。過去的事情太過曲折,根本不可能說清楚。
嗯,簡單來說,就是祖孫三代,還有一個“講道理”的人,從延津出去又回來的故事。劇情曲折離奇,驚心動魄。同時,最大的感受是命運的無奈和做人的孤獨。
楊百順,本是在楊家莊買豆腐的老楊之子,最先喜歡上了叫喪的羅長禮。七十年,卒于咸陽。他死的時候,他的子孫都姓羅,因為他說自己叫羅昌禮。書外的人永遠記得他叫楊摩西、吳摩西,跟老曾學殺豬,跟老詹信神。他有一個很有名的繼女,名叫巧玲。后來,巧玲迷路,巧玲,即曹青娥的兒子牛愛國辛,回到了延津。沒看過書的人一定不明白人物關(guān)系。
楊百順是寂寞的,牛愛國也是寂寞的。他們的'孤獨是不同的,也是不同的。與能說會道的人做朋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要知道,人總是會變的,就像主人公經(jīng)常更名更姓一樣。沒關(guān)系,現(xiàn)在褪色了,也許這就是生活吧。這也是為什么你不能在你的生活中總是想起過去的原因。過去的人就像死了一樣,再也回不來了。唯有前行,結(jié)交新朋友,下一段旅程找到對的人陪伴,才能過好這一生。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4
開始讀劉震云的書,不是因為知道有這個作家(請恕我的無知)或知道他這本《一句頂一萬句》的評價有多高,是前幾個月朋友圈里發(fā)的個頭條消息上,看到有人整理了他的一些名人名言,這些所謂名人名言,其實就是他多部小說中的一些經(jīng)典語錄,看了之后感覺說的特別有道理有意思還特別接地氣!于是讀了他的這本書!
小人物的平凡生活展現(xiàn)紙上,讓人不禁就這么走了進去,開始讀時人物繁多,關(guān)系紛雜,腦子一直跟著在畫人物圖譜,慢慢的人物事件主線清晰起來,也被人物命運牽引著看下去!三代人在不同時空,卻又有著相似的命運,都在找這世上最難的'事,就是找到個說得著的人,不光要說得著還要能一直說得著下去才好,可惜很多人經(jīng)過他自己的一段人生后變成了另一個人,不再是那個能說得著的人了,一個人的孤獨不是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所以人就總是不斷地尋找!書里說的到老了后就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 !還真是這么回事!別跟自己較勁,人人都有委屈,再孤獨也要走下去!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5
有人說,這是中國版的《百年孤獨》。我暫時保留意見,因為我還沒看過《百年孤獨》?晌覄倓偪赐辍兑痪漤斠蝗f句》
有幾句話,沒有說清楚。吳摩西要跟后輩說的那句,章楚紅要跟牛愛國說的那句。我大膽猜測,都是這句“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因為一句頂一萬句。
作者很貼心?偘堰^去翻來覆去的回憶。而上下兩卷,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故而,未來牛愛國怎么了,我不知道,牛愛國的過去追溯到楊百順身上,我倒是門兒清。過去的事情,太曲折太彎彎繞繞了,根本就說不清。
好吧簡單說,就是祖孫三代人,未了一個“說得著”的人,從延津走出去又走回來的故事。情節(jié)曲折離奇,蕩氣回腸。同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命運的無奈和在世為人的孤獨。
楊百順,本來是楊家莊買豆腐的老楊的兒子,最開始喜歡喊喪的羅長禮。七十年過去,他在咸陽死去,死時他的子孫輩都姓羅,因為他說他叫羅長禮。書外的人,永遠記得他還叫過楊摩西,吳摩西,他跟過老曾學殺豬,跟過老詹信天主,他有過一個說的著的繼女叫巧玲,后來巧玲丟了,巧玲也就是該心也就是曹青娥的兒子牛愛國,回到了鹽津。沒看過書的,必是聽不懂這一層層人物關(guān)系。
楊百順孤獨,牛愛國也孤獨,他們的孤獨有不一樣有一樣。跟能說得著話的'人談對象當朋友,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幸事,但須知人總會變,就像主人公頻繁的改名換姓,過去說的著,現(xiàn)在說不著了,過去要好,現(xiàn)在也淡了,或許這就是人生。過日子不能總想著過去也是這個原因。過去的人就像是死了,再回不來了,只有往前走,交新的朋友,找到陪伴下一程路的那個說的著的人,才能過好一輩子。
讓我們致敬偉大的孤獨。致敬義無反顧向前走的時間。致敬這機緣巧合彎彎繞繞的奇妙人生。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6
因為要看話劇,所以先看了這本書,這本書寫的像百家姓,老楊,老裴,老李,老蔣,老姜,每個人都不提名字,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有的愛說話,有的不愛說話,但是都有說的著和說不著的人,有共同的愛好說的著,彼此需要說的著,緣分到了說的著,不管年齡,男女,老幼,說的著才在一起,說不著捏在一起也沒話說,好多夫妻都是這個樣子,彼此說不著卻和別人的老婆老公說的著,說不著的人對你再好也不珍惜,說的著的人一起過窮日子也開心。有些人最開始說不著,后來說的著了,有些人,最開始說的著,后來因為些事說不找了。事會變,人也會變,說不說的著也會變。
說話分怎么說,做事分怎么做,有人怎么說怎么做,有人把壞的說成好的,有人把好的說成壞的.,有的話可以這么說,但是不能這么做,有的事可以這么做但是不能這么說,有的人說一件事是一件事,但是大部分人愛把一件事說成另外一件事,另外好幾件事。
說話和道理,交織成個色的人,個色的關(guān)系。
一句頂一萬句的是什么呢?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7
剛剛把《一句頂一萬句》看完,這是我看的第二遍——第一遍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這本小說圍繞著河南延津這個地方展開,上部是出延津,下部是回延津。涉及的主要人物有三個,這三個人是祖孫三代。第一代叫吳摩西,第二代叫曹青娥,是吳摩西的繼女,第三代是牛愛國,是曹青娥的兒子。吳摩西是延津人,因生活中的種種變故,帶女兒曹青娥離開了延津。在路上,父女不慎失散。吳摩西輾轉(zhuǎn)到了陜西咸陽。曹青娥則被人販子賣到了山西沁源,并在山西沁源生下了牛愛國。牛愛國也因生活中的種種變故離開家鄉(xiāng),為了解開心結(jié)又輾轉(zhuǎn)回到延津。吳摩西的出延津和牛愛國的回延津,都是因為生活變故,而生活變故與小說中出現(xiàn)最多的兩句話有關(guān):誰和誰說得著,誰和誰說不著,意思就是兩個人之間有或者沒有共同語言。
老話說得好,“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是這部小說告訴我,人注定是孤獨的。也許在我們遇到煩惱的時候,別人的一句話可能一語點醒夢中人。這個人不一定是我們親人,也許是我們朋友、同事或者其他陌生或者不陌生的人,甚至有可能是一場雨或者一陣風。而且,這個點醒我們的人也不可能永遠與我們靈犀想通。偶然的心有靈犀會給人一種身受洗禮的感覺,但是這樣的.美好不可能與我們終生相伴。我們不能奢望此刻的“知己”能成為我們一輩子的知己。這樣的美好都是過去,未來還有未來的美好。而未來的美好就在于我們對當下點點滴滴的珍惜。我想,牛愛國根本不可能找到當初的章楚紅了。
小說通過曹青娥之口總結(jié)出兩句話:第一句是“人這一輩子,啥都能選,就是不能選日子”;第二句話是:“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這也是最觸動我的兩句話。因為看到這兩句話時,我想起了自己的一個夢:去年,2018年,一天晚上,我夢到自己和母親相對而坐,在我們中間是一張很大的桌子。我說了一句話:媽,我是不是永遠都回不去了。后來我醒了,發(fā)現(xiàn)自己的枕頭濕了。從上大學開始離開山西,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五年了,做那個夢時也有十四年了。家鄉(xiāng)山野,家鄉(xiāng)的人,雖然經(jīng)常在夢里出現(xiàn),但是終究是回不去了。跟從前的同學朋友們聯(lián)系時,我的感覺仍然停留在很久以前,也很希望我們見面后仍是當初的感覺。而這本小說讓我看到了人與人之間情感發(fā)展的另一種結(jié)果——也許,當初的感覺真的回不來了。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8
家家都有一本難念的經(jīng),行行都有各自的難。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每個事中皆有原委,每個原委之中,又拐著好幾道彎。對與不對,都是一句頂一萬句,成也一句,敗也一句。一句話經(jīng)過別人的嘴多次打磨之后就會成為更鋒利的刀子。 昔日同舟共濟今日分道揚鑣,皆是一句話的誤會,不去解釋,就會失去太多寶貴的`東西,從來不會去反省到底為什么,也覺得不怪自己。話,傳啊傳,就不是原來的話了,肉體也許很強大,能敵得過千軍萬馬,但輿論能間接的殺人于無形,這便是其可怕之處。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也不一定為實。識人識面不識心,很多時候你看到的都是假的,都是一個人在你面前表現(xiàn)出來的,日久見人心。只有相處久了才知道一個人真正的模樣。
快樂和有趣的婚姻很重要,如果兩個人都說不到一起去那他們注定是不合適的;橐鍪亲约旱模灰獮榱巳魏稳宋俗约旱男腋,將就一輩子是痛苦的,沒有人會為你的幸福買單,幸福可以晚一些,只要是讓自己一輩子快樂的,找一個說得來、讓你開心、對你用心、無話不談、三觀一致的人是最重要的。想起圍城里的一句話: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對婚姻也罷,職業(yè)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9
歷時13小時2分鐘讀完了這本小說,不知道為什么急匆匆像趕路一樣,說實話我是帶著疑惑和不解讀完這部書的,到最后才明白題目“一句頂一萬句”的含義,吳摩西因為一句話,留下終身遺憾;牛愛國為了章楚紅沒有說出口的一句話,費盡周折,后悔莫及,而這句未說出的話也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大大的懸念,勝過前面的千萬句話。
讀這本小說,我一開始就仿佛置身于一個煕煕攘攘的人流中,分不清誰是主角,這里面有打鐵的,染布的,殺豬的,種地的,挑水的,剃頭的,賣肉的。形色色,多得說不過來,也記不住。到最后只記住了吳摩西和牛愛國,而他倆冥冥之中有像一個人的輪回。這里面的'人物,都給說話有關(guān),有愛說話的,有不愛說話的,有說到一塊兒的,有在一塊兒卻無話可說的,人與人的關(guān)系也令人唏噓,不管開始關(guān)系好還是不好,結(jié)果都“掰”了,沒有長久知心的朋友!沒有知心朋友,還不甘心,一直尋找,尋找!從幾十年前找到。
現(xiàn)在,一直到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看,龐麗 娜、章楚紅就在你身邊, ?說不定你就是牛愛國或老尚!這人如此不安分,都在尋找什么呢?這到底是對還是錯,我也說不清!因為我也是凡夫俗子,也在這群人流中前行!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0
人活一輩子或許就是在尋找一個說的上話的人。
這本書講了很多人的很多事,而這些事這些人都是我們。它很好的展示了我們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很多事他不單單是一件事,也不僅僅是兩件事,他是很多事,是一件事套著一件事又套著八件事,在我這里他是八件事,在你那里他是十件事,每一件事都那么難,說都說不清,說清了也理不清,理清了也解決不了,你認為是這樣,我認為是那樣,一件事我這么做可以,你這么做就不可以。
難。∈码y,生活難?喟,心里苦,心里悶,沒有一個說的上話的'人。
生活不易。而世上的人那么多,可真真要找一個說的上話的人那么難。而找到了這個說話的人,不代表你們可以一直說的上話。天各一方,日子久了,你們自然也說不上話,畢竟電話里說著的總是比不上面對面說著的;朝夕相處,經(jīng)歷閱歷不同了,你們自然也說不上話,畢竟你說的他又不懂了?捎植荒懿徽f話當個啞巴,就算是啞巴他也想說話啊。
如果我們談不來,說一句話就夠了,多了不想說,如果我們談得來,一句頂一萬句,可是我們談的來說一句怎么夠呢,在一起要說一萬句、萬萬句。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1
在讀《一句頂一萬句》之前,我以為它應該是一部情感糾葛主線條的書,但讀到現(xiàn)在我發(fā)現(xiàn)我錯了,全篇“不是…不是…也不是…而是…”的經(jīng)典風格讓我記憶猶新,書里的人物都親切,老楊,老馬…等一系列人物都那么新奇有那么親切,好像小時候聽媽媽講姥姥的故事;氐窖h(huán)的人情世故,村莊和田野都裝著小人物們類似的命運。書里最遼遠的.一樁孤獨,就是巧玲“一夢醒來,窗外的月牙,映在棗樹的樹杈間!
“(某件事)不是因為……,也不是因為……,而是因為……”,這一下就扯出了好多事,帶出了好多理。這些理看著挺繞,挺扯,但細想起來,還真是這么回事。這也正是本書的主題:一個理看起來一句話就能說清,但放到真實生活中,可能一萬句話也說不清。所以,要找個能說上話的人(無論是朋友還是親人),真是太難了。吳摩西半生坎坷,看著處處占理,卻處處說不上話,一直在人生路上奔波,只知自己叫什么,從哪兒來,卻不知要到哪兒去。牛愛國是吳摩西的翻版,表面上看一個出延津,一個回延津,但實際上都走不出心靈的困頓。
言而總之,總而言之,讀了這本書真讓很驚嘆,很喜歡,細細把讀每一次“常用句式”都有不一樣的收獲與感受!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2
剛開始讀時頗不順利,感覺是翻開了一本百家姓,老張講故事牽出了老李,老顧的攤子左邊是老王,右邊是賣豆腐的老孫,還有剃頭的老關(guān),老啥啥,老啥啥,人物太多混淆不清,說不清誰是主,就像一部鄉(xiāng)村記事。
適應了本書這樣的人物出場安排后,也慢慢縷清了人物主線是誰,抱歉我已經(jīng)忘記了他的名字,似乎是叫楊百順吧?后來改名為吳摩西。其實每個人的命運就是這樣,在不同的.階段遇到不同的人,發(fā)生不同的改變,一步一步走完了一生,那些出現(xiàn)在你生命里的過客,一刀一刀給你刻畫出一輩子。
書中出現(xiàn)的小角色頗多,可以說每一個都性格鮮明,不知道為什么,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染坊里的那個老板,熱愛猴子,愛尋思事,有工人犯了錯就愛盯著他看,再低下頭想,這個一想,就把人給想怕了,比罵你打你還難受。
書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這樣一句話,大概是:把一件事說成了另外一件事。是啊,吵架的人兒,鬧矛盾的人兒,可不都是由一件事吵到另外一件,由一件事牽扯到一個人,亂糟糟一堆,吵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其實你們壓根就沒有吵那件事,而是牽扯到背后的枝枝蔓蔓,不是說吵你今天看我眼神不對,而是吵你內(nèi)心不再愛我了所以眼神不對。試想要是所有的人,看待事情都只抓當下,不要由此及彼地想那么多分析那么多,那人際關(guān)系是不是會簡單一點?夫妻是不是會恩愛和諧一點?
前半部分取名“出延津記”,后半部分取名“回延津記”,前半部分講的是一個男人從少年到中年,離開延津去外面打拼,后半部分講的是跟這個男人有瓜葛的一個小姑娘,被賣到外地,長大后想回到生她長她的故鄉(xiāng),顧為“回延津記”,布局結(jié)構(gòu)有點像《燦爛千陽》,兩個有關(guān)聯(lián)的人,分別占據(jù)書的一半。但不同于《燦爛千陽》的是,這本書沒有明確的結(jié)局,楊百順的子孫(楊百順生前最愛的,因為長得像老詹)究竟想問那個小姑娘什么話,那個小姑娘的兒子的情人想跟他說什么話,都不知道,故事就這么結(jié)束了,也許正應了書名,這沒有說出來的一句話,頂一萬句。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3
這本書最初讀時就有一種濃濃的苦澀味道。語言很樸實簡單,就像鄰居的大爺和你閑扯,叨叨幾句家長里短,講講村里其他人的事情似的,格局也不大,三言兩語盡是“口頭話”。可一頁頁翻下去,故事又不簡單,劉震云說到的這些人:賣豆腐的、販驢的、殺豬的、剃頭的……這些似乎毫不相干的人的命運,卻莫名其妙地交織在一起。無論是幾十年前的爺爺輩兒,還是80年代的新中國,人們的生活變了,可人的內(nèi)心卻沒有變。有的僅是為了維護那一份能“說得上話”的友誼,與一個在背后語人是非的人交心,乃至受傷。寫到最后,這些人之間的關(guān)系,無非是分成“說得上話”和“說不上話”兩種。書里的每一個人,都為了和別人“說不上話”苦了一輩子。試想,當年老時身邊無一人可述說心事,那該是多么可嘆可憐呀,不是指單純的跟人講話交流,而是講得上話,說得出心事!
作者啰啰嗦嗦反反復復絮絮叨叨,是很詳盡的敘述。如果不是這樣,真記不住理不清如此錯綜復雜的關(guān)系的。有幾處讓我印象很深。最開始的一句話,“不拿你當朋友的人,你趕著巴結(jié)了一輩子,拿你當朋友的你倒不往心里去”。誒,交心會傷心吶!有沒有這樣一個人,你屁顛顛去巴結(jié),結(jié)果人家根本不把你當回事。外界的紛繞太多,誘惑、陷阱、虛榮、攀比、虛情假意、逢場作戲會迷了本該清澈的雙眼,麻木、冷漠、提防不應過多占據(jù)淳樸善良的心。你不得不去想每一句背后的意思,你不得不想每個人的動機,你不得不學會保護自己。
其次是小說里面反復提到的“和誰說的上話”的問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交朋友的標尺,作者的標尺應該是“說的上話”,很低的要求。這么低的要求放在現(xiàn)實中仿佛高不可攀的峭壁,有多少是能說的上話的,懂你的朋友呢。隨著年齡的增長,當年的小伙伴各自成家,上班養(yǎng)娃,還不忘自我投資,自己轉(zhuǎn)得跟陀螺一樣,哪有那么多心思去關(guān)心別人,有,可是很少。許久不聯(lián)系的朋友,可能不聯(lián)系就是一輩子,是啊,朋友總是一波來一波去,不是不想聯(lián)系,是怕聯(lián)系后只有“最近好嗎,忙不忙?”回答“還行”或“挺好”,隨后就是尷尬的“呵呵”,便無話可說。人是會孤單,與此書為友,他能和你說得上話。
《一句頂一萬句》的源頭,是劉震云故鄉(xiāng)的一個故事:祖母有一個叔叔,一輩子單身,未娶親,無朋友,獨來獨往,只與一頭老牛,成了至交。有一天,這頭牛死了。叔叔三天沒有說話。第四天凌晨,他離家出走了。后來,四鄉(xiāng)八鎮(zhèn)都找了,所有的井也打撈了,河沿也瞧了,仍不見叔叔的身影。他就這樣消失。從熟悉的故土離開。從能掌控、能安心、能溫暖身心的民間煙火中離開。他要去找一句話,一句能和他“說得著”的話。這句話在哪兒,他不知道,但是,他得去。人生就是百年孤獨。越是辛苦謀生,越接近孤獨的實質(zhì)。放牛的、賣豆腐的、剃頭的、殺豬的、販驢的'、喊喪的、染布的……其生活的深處,都是真實的、不摻水的孤獨。對于他們而言,這是與生俱來的負重,是踽踽前行的長嘆息,淚滿襟,是油鹽醬醋的底味——除了孤,還有苦,世間諸事,件件藏著心酸。
讀這本書之前,本來以為這種苦只有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才有。在家里做著各自的事情,一晚上可以互相之間一句話不說,這似乎已經(jīng)成為常態(tài);曾經(jīng)一起吃飯聊天吹牛逼的高中同學,進了大學就沒怎么再說過話;也同樣因為說不上話,身邊的一對對分分合合……看了小說才知道,原來從兩千年前中國人就都因為這個原因心里苦著。這種苦不是別的,就是孤獨。孤獨是不可避免的,沒有辦法拯救的,無法改變的人生常態(tài)。喧囂熱鬧背后本質(zhì)全是孤獨。中國人喜歡熱鬧,是因為一大幫人鬧哄哄的時候可以暫時忘了孤獨,當曲終人散不得不自己一個人的時候,又要覺得孤獨了。書里面牛愛國陷入困境的時候曾經(jīng)琢磨過:這世上的人有千千萬,可能去投奔的卻只有兩三個。平日里和老婆說不上話,已經(jīng)覺得孤獨了,遇到走投無路的情況,就更加覺得孤苦無依,只好去千里之外找曾經(jīng)“說的上話”的戰(zhàn)友?捎械臅r候,離家已經(jīng)千里之外,卻還是“心里亂”,只好走得更遠?鬃觾汕昵熬驮贿^:“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們都以為是老朋友從大老遠的地方趕來,心里很開心。可書里老汪說得好:你們都不明白孔老夫子的心思。從遠方來的這個人,是不是朋友還兩說著呢,反倒是因為和自己沒什么關(guān)系,才能放心地把心里話說給他聽。心里話說了,就舒坦了。
“一個人的孤獨不算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話,一旦成為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劉震云《一句頂一萬句》整本小說,都在以市井小民的生活,講述與世隔絕的孤獨:一個人在找另一個人,一句話在找另一句話。這種孤獨是絕望的,它望不見底,沒有回響。就像《魔女宅急便》里的黑貓吉吉,忽然有一天,從遠地歸來,再也不會說話。它看著你,眼神溫軟。仍然是那只貓,乖順,忠懇,馴良,是最好的伴侶,最親近的朋友,卻再也無法交心了。女主角自此告別了過去的自己,黑貓吉吉再不能與自己對話,也許是一種成長,但其中的難受與惆悵卻永遠難解……
“世上的事情都經(jīng)不起推敲,一推敲,每一件都藏著委屈”書中反映的說話情況是某種程度上的中國現(xiàn)實,大家噼里啪啦說很多話,總想講明白理清楚,結(jié)果越來越亂越來越亂。這世上的許多事,等到理清,就不可能明白了。曾經(jīng)很羨慕那種一兩句話輕描淡寫卻互相講到心坎上的狀態(tài),想在生活中找,卻很難找到。為了多點了解或者僅僅是消除誤解,總免不了嘰里呱啦說一大堆話,最后越說誤解越多了解越少。但又能怎樣呢,話總不說實在憋得難受,說了又只會越說越孤單,一輩子也說不出個朋友,這就是全部的現(xiàn)實了。
劉震云先生用很樸實的大白話講出了許多一針見血戳人心眼的道理。
“人要一賭上氣,就忘記了事情的初衷;只想能氣著別人,忘記也耽誤了自己!
“挨打不算受欺負,被人蒙了,就算受欺負了。”
“一個人總順著別人的心思來,自己心里就有些別扭;但一個人自己別扭,也比再讓別人別扭自己強!
“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別人,就是掰扯了自己!
“順著你說的人,心里就是憋著壞!
“人是掰扯不得的,掰扯了別人,就是掰扯了自己!
“我活了七十歲,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 我還看穿一件事,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
“他在世界上主要急兩件事。一是人說話不算話;二是遇事認死理兒,一件事,理兒事先在那里擺著,人變了,理兒變了。”
其實大道理講再多都沒用,自己心里都很清楚,只有當自己真正經(jīng)歷了事,才能深刻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一句頂一萬句,一句頂一萬句,一句頂一萬句,能說句話就能解決的事何必說一萬句呢,能講一句就能點明的肯定要比講一萬句都扯不清楚來的好啊。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4
有話叫做,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
看之前了解過本書的大輪轂,被譽為“中國式孤獨的百科全書”;
書里把人與人間的關(guān)系,分成“說得上話”和“說不上話”兩種。簡單的分類法,卻非常有效。無論家人,朋友還是夫妻,一旦說上話了,人就親了。反過來,一旦說不上,就沒有親味兒了。
人人都有溝通的欲望,不愛說話的人不是不說話,是沒有遇到能說著話的人。正如序言所說“話,一旦成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孤獨不是只有圣賢才有的體會,而是人人都有,書中老楊是所有的老楊,老胡也是所有的老胡,殺豬的當官的唱戲的賣包子的,都在尋找的路上。
就算我們沒有共同的生活觀,但我們有相同的偏見與愛好也可以成為朋友,但這種關(guān)系就因為沒有說得來而容易產(chǎn)生誤會,不理解,關(guān)系就會破裂。
這本書書中送給我們的一個金句,“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從前!被蛟S這可以緩解我們幾千年來的孤獨、尋覓與痛苦。
第一次看劉震云先生的書,在此之前對他0認知,一本書看下來,頓覺有趣,讀完了也理解了前文中提到介紹是明清時期野稗式小說,絮絮叨叨的錯綜復雜的人物關(guān)系不是人覺得煩悶,詞藻不及其他作家那樣華麗但字里行間蹦出來的金句使人產(chǎn)生共鳴,唏噓不已。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5
這是一本沒有結(jié)局的書,他講的是人生,是人。關(guān)于人和人生的,往往沒有終結(jié),所以這樣的結(jié)尾帶來的閱讀效果是深刻的。牛愛國在離開家之后輾轉(zhuǎn)奔波,終于知道自己需要找什么了,故事結(jié)尾的那通電話最后是他一句:“不,得找!
找什么?找到他真正在乎的,找到他內(nèi)心里真正想要的,找到真真切切讓他體會到生命的美好的。而此時,這些于他而言,就是章楚紅,那個可以和他說得上話,可以讓他大大方方放開做自己的別人家的女人。世事多么奇妙,這個別人就是他自己的朋友,在他有難時慷慨給予幫助的好人。一邊是尋到知己的歡愉,一邊是背叛好友的罪惡,但是推開牛愛國逃離的既不是罪惡,也不是歡愉,而是對好友李昆的畏懼,他害怕被報復,這種畏懼讓他放棄了這個女人,逃回了家鄉(xiāng)。
牛愛國終于決心去找章楚紅,是經(jīng)歷了許多個圈的,他得感謝他的母親曹青娥,他母親的養(yǎng)父羅長禮,羅長禮的孫子羅安江,還有許多別的他需要感謝的人。這些人比他繞的圈更多,但最終沒能在人世間活得明白,卻讓后來人吸取了前人的教訓,少走了許多彎路,更重要的是,體會到了人生的道理。這個道理在行文里是個中心——找一個說的著的人,過一個像樣的人生。
人生是需要追求幸福的。但是幸福不是湊合,書中的很多人都在湊合人生。楊百順的爹老楊,一輩子認定趕大車的老馬是自己的朋友,任何掏心窩的話都說給老馬,有什么事拿不定主意也找老馬?墒抢像R呢,卻從不認為老楊是他的朋友,他甚至覺得老楊是個累贅,每次和老楊的對話,皆是打馬虎眼,老楊卻當了真。因為這些個被當了真的亂主意,倒也成全了些本不可能成全你事,比如楊百利去了“延津新學”,楊百業(yè)陰差陽錯娶到了富貴人家的女兒秦曼卿。
又比如楊百順的弟弟楊百利,他也在混亂地追逐幸福的過程中,湊合起了日子。先是在“延津新學”的學堂里和牛國興學會了“噴空”,兩人十分能說得來,后來學堂關(guān)了,兩人為了還能在一起,都到了牛國興爸開的鐵治廠,結(jié)果兩人最后話沒說好鬧掰了,楊百利跟著機務段老萬到了新鄉(xiāng)當司爐。楊百利追隨的是一個可以說得上話的人,卻從未想過自己該如何與人說話,該如何讓與他說得上話的人仍愿與他說話,他也不明白真正的說得上話是什么意思。因此他是不幸福的;蛟S他表面上可以找到說話的人,到真正理解她,與他心意相投的人卻是沒有。
主人公楊百順一生都在追逐,他追逐的是內(nèi)心的踏實,那是他的幸福。他為了不賣豆腐,先是去殺豬,再是去染坊挑水,去竹業(yè)社破竹子,在縣政府種地,入贅給吳香香。在這漫長的'周折中,楊百順也曾有過可以說的著的人,但只是在當時,換個時間、地點、場景,又一切都變了。入贅吳香香本是圖個靠山,他與家里斷了關(guān)系,什么也沒有。吳香香一開起來與他說得著,后來說不著,楊百順干脆事事隨著她做主,倒是和吳香香的女兒巧玲說得上話。然而世上的事,多是出乎意料,巧玲被楊百順一時疏忽,讓人拐跑了。楊百順從此沒了心中唯一的寄托,便離開了家鄉(xiāng),踏上了追尋讓自己心安之境的路途。
這本書看得我很糾結(jié),不是糾結(jié)自己,而是糾結(jié)書中的人。在我看來,明明可以這樣過日子,他們偏要那樣過日子,本來是像春天發(fā)芽冒綠的小植物一樣生命力鮮活的人生,到了他們身上卻成了窩在陰晦角落自怨自艾的苔蘚般陰暗的人生。這大概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的特征。不同于今日的人們在追求物質(zhì)的同時也在追求精神世界。這也是時代的限制。上個世紀甚至這個世紀初或者現(xiàn)在仍有許多許多人因為各種原音,不能追求精神,更糟的是,有的人,甚至沒有精神世界這一意識。這是極其可悲的現(xiàn)實。這種狀況使得許多人的一生都難得幸福。
這使我想到我身邊的許多人,許多事。其中有一個人活生生被精神的虛空壓垮的人。雖是這個時代的人,但他是生和長在貧困農(nóng)村的,是真實生長在書中描寫的那種大環(huán)境下的。和楊百順一樣,他和自己的父母說不上話,當然沒有到和楊百順一樣和家里斷絕關(guān)系的程度。二十多歲他在家里的社會的壓力下娶了一個大家都認為會過日子的女人,而這個人他從認識到結(jié)婚并未花多長時間相互了解,婚后幾年這個女人為他生了兩個兒子,他成了鄉(xiāng)下所有人都羨慕的有房子有兒子的人。然而幾年之后,年輕時活潑健康的一個人像中了魔咒一樣沉溺上了賭博,身體也患上了許多病癥。家里的親友都對他惡語相對,讓他改回來。沒有人問他,你發(fā)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是不是有什么包袱。當我得知這些事時,我的第一想法是除非他招到一個解開他內(nèi)心的人,他這一生可能改不回來了。然而這樣的人,他是找不到了。他的父母五六十歲了,身邊的親友大部分都是沒有接受過教育的,大環(huán)境對他的心理提示都是“你不行了,你這樣是對不起人”。在這樣的聲音里活著的人,都難以向陽光生長。待我有一次接觸了他的妻子,我更加理解了為何他會變得那樣頹廢。那是我在一個鄉(xiāng)下的客廳里,只見一個打扮十分土氣的女人帶著一個男孩走了進來,一進來她便用充滿怨氣的語調(diào)埋怨那個男孩,嘟囔著不想要這個孩子。短暫的接觸讓我覺得見到了電影里上個世紀的老派中年婦女,心態(tài)陰暗,思想落后,不懂人情。那時我開始深深同情那個孩子,從小就要在陰暗的氛圍里度過,那時我也理解他為何自甘墮落,我想這個女人大概也是以對男孩一樣的語氣對他說“真不想和你一起”。
幸福啊是個多么珍貴的東西,你需要在茫茫人海,渺渺時空中認真尋找,是湊合不得的。幸福也不是別人眼中的,是自己感受的。追逐幸福是需要勇氣打破成規(guī)的,規(guī)矩里的幸福不一定是你的。牛愛國最終放下一切去尋找章楚紅,那便是看透了這層理,他要去說他想對章楚紅說的話,他要去聽章楚紅要對他說的話,即使時間過了境況變了,話也許會變味,然而那是他的心告訴他的,得去找她。去找她是他的幸福,那便是美的。
人生需要追逐幸福。楊百順去了,牛愛國去了,結(jié)局是什么誰知道呢,但相比湊合人生的結(jié)局,追逐幸福的結(jié)局是沒有失敗的。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6
舍不得掩卷是有些個理還沒碼完,有些個人要跳出來蹦跶顯形,有些個事要對照明鑒!斑@日子過的是以后,不是過的以前!边@樣想來,還有什么可值得掰扯的呢?顯然是要說給自個的。
對路就好,瞅的上眼的指定也能喝上一壺,就照著《白鹿原》和《黃金時代》來碼吧。那個自我的尋找和存在的模式還是值得深究的。說頂天立地、出人頭地也好,說自由自在也罷,在自我成長、成熟的磕磕絆絆中,定有劫數(shù)、有偏移、有豐滿,但是不得不承認,有多半是要被拋進這凡塵淬火中半途而廢,半途而亡的,為此無常,嘆息一聲。所以,老劉用上半部提這仨問題也是煞費苦心:我過去是誰?我現(xiàn)在是誰?我可以成為誰?
這里面多出來一個時間模式。
這后面我們分兩條線走,一個是瘸腿,一個人;一個是瘸子,好多人,有悲歡離合。
事兒得一件一件理,可理兒就是那么個理兒,瘸腿一個人,原本不必理,自認門清,無法無天,自得其樂。瘸子不行,在親情、愛情、友情的俗世里如果瞅不見自個,又找不到說的上話的',多半就是瘸子且不得好終。整個下半部人生就是這樣:事碼不好,話說不上,人找不對,即便陰差陽錯找對了也是失了魂丟了人,即使懂得了一些道理也過不好當下。為何?因為瘸子好面子,他忘了自個是誰,總是活在別人的認為里,根,弄差了;因為瘸子把現(xiàn)在活在了以前里,自然也就沒了以后。因為瘸子總是一個事掰扯到另一個事,其實碼不清也就算了,怕就怕惡魔纏身后的私語,我不殺人,也要放火。如此這般,落下了病根:在循環(huán)往復里得了一個可怕的病:在過往的世界里沉淪、尋找,在如今的世界里繼續(xù)犯錯、丟失,及無從談起的未來。
瘸了腿的有可能成了瘸子再爬不起來,沒了耳垂的曼卿反倒值得期許。雖也下眉嘆息,武斷有余,然知書達理,勇氣可嘉。奈何老劉回回繞繞,濃墨重彩,獨獨至此也是惜墨如金,亦無從談起以后,當真是無一安好,好不孤獨。
家人不能選,我且珍惜。
過往不必選,唯有珍惜。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7
這本書語言樸實無華,很地道。一家三代人的故事,從楊百順改名楊摩西到吳摩西再到羅長禮,他生命中的每一步都是帶著血絲在前進,還好他還是熱愛生命。牛愛國的故事,牛愛國母親曹青娥原名巧玲,被吳摩西不小心弄丟了,還好他被人販子賣到了一個好人家,沒吃啥苦,但是她還是痛苦的。
吳摩西,吳香香,牛愛國,曹青娥等等,他們的生命里都在尋找一個能說上話的人。有時候也想想,結(jié)婚的`意義何在,結(jié)婚一定是讓自己和他兩人有話說,讓兩人幸福。對待出軌的人,還是干脆離婚,早日脫離苦海。
每個人都需要追求幸福,找一個能和自己說上話的人很重要。過日子,是過以后,不過以前,人還是豁達一些吧。人生就是有太多的遺憾,有些人命中注定見不到吧,例如吳摩西和巧玲。不過,還是永遠記得《基督山伯爵》的結(jié)尾一句話:等待和希望。等待每一天都是精彩或者平淡,希望每一天都不甘平庸。
故事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有血有肉,感覺劉大叔寫作手法高超。有時候讀書,發(fā)現(xiàn)凡能寫出長篇小說或者故事的作家,他們的知識儲備很大,對很多東西都能信手拈來。金大俠就是我很喜歡的作家之一了,金大俠的武俠世界也是妙不可言。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8
一開始覺得無聊,中間終于像以前一樣被小說里的人物楊百順牽住了,最后看得心里又不舒坦。
兜兜轉(zhuǎn)轉(zhuǎn),曹青娥卻成了以前她以前討厭的媽媽的那副樣子,老曹也變得像他老伴當初那樣,牛愛河的經(jīng)歷也是與楊百順的經(jīng)歷驚人的相似,幸的是何玉芬對他說了那句“人過的是以后不是過去”,可是他好像也并沒有領(lǐng)會這句話的意思,又或許章楚紅的話永遠不知道那句話就會永遠壓在他心頭,可是這樣又何時是個盡頭呢,剪不斷理還亂,豈不是還是活在過去。
“一句頂萬句”這句話充分說明了一句話的重要性。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和一個人成為患難之交,一句話可以成為一件事的惡緣根本,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走出深淵。
書里零零散散的道理太多。我盡著幾點還記得的寫。
劉震云用了如此復雜的人物關(guān)系,是想以此說明什么?“一件事總得繞幾個彎”“知其一不知其二”,人與人的關(guān)系是極其復雜的,一件事情的發(fā)生也是由無數(shù)個小事件導致的',別埋怨,有時候出事了不怪別人怪自己,為何偏偏找人商量還聽了別人的話還把自己的心腹之話傾訴盡,結(jié)果別人挖了坑專讓你跳結(jié)果別人告訴了他的好朋友結(jié)果別人哪里管你只顧了自個兒的小心思。聽別人的建議,然后自己做決定,而不是直接用別人的建議作為自己的決定。
關(guān)于死,生前我們有很多重要的事本應去做,但偏不去做,臨死之際反著急了起來,人又何苦如此?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19
剛開始讀這本書的時候,其實有點亂,感覺看不太懂書在講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覺得精彩,越覺得作者厲害,然后就開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書分兩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記;下部分是入延津記。小說的前半寫的是過去,主角是楊百順,楊百順上有個哥哥,下有個弟弟,與賣豆腐的老楊為父子關(guān)系,楊百順一生改了三個次名字。從楊百順改成楊摩西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從楊摩西改成吳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個轉(zhuǎn)折點,他的人生似乎就是這樣。被分成3個部分。楊百順與剃頭的老裴互為朋友;與殺豬的.老曾互為師徒;與外國人老詹也互為師徒……他與太多太多人有關(guān)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為了一個“說得順心”而徒勞有波。
楊百順,百順。他的父親給他取了個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業(yè),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樣,他總在尋找些什么?赐炅藭,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尋找一個人“說得順心”的人。話,一旦成為了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所以楊百順在尋找,為了心里過的舒坦舒心,為了孤獨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說話,他的一生都過的堅苦。于是喊喪,便成了書中楊百順崇拜的職業(yè)。
龍應臺曾說過;“有一種寂寞,身邊添個可談的人,一條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睏畎夙樅螄L不是想這樣,所以孤獨無助的吳摩西失去為一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為了尋找,走出延津。而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牛愛國,同樣為了擺脫孤獨,尋找“說得上話的”朋友,走向延津。他們一出一進,延宕百年。就是為了心靈的慰藉,所以他們一直在尋找,他們毅然決然的追逐“一句頂萬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發(fā)現(xiàn),為什么常有人說活得很累。他們在生活不如意,事業(yè)不順,愛情不美好時,頹廢,茫然。他們找不到說話的對象,所以累。這種累,猶如漫漫長夜,磨礪著我們的神經(jīng),祖祖輩輩?惺持覀兊男撵`。
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話不投機半句多”,書中楊白順的父親老楊與老馬是“好友”,老楊總認為老馬能為他提供很多幫助,卻不知,老馬只是不想聽他講話,才快速的為他指路,為他提意見。其實現(xiàn)實生活為何不是如此?有些人與父母不就是話不投機半句多?總是厭煩父母的嘮叨,從來不認真聽過,而父母何嘗不是想找個“說的順心”的人?
小說中所有的情節(jié)關(guān)系和人物,所有的社會組織和家庭和諧,其實都和人能不能對的上話,對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有關(guān)。而楊白順,也就是吳摩西沒有找到她的養(yǎng)女,牛愛國也沒有找到龐麗娜和和尚。但是這就是人生不是嗎?一個個錯過,一個個無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勝過千年”是我認為這本書的主旨,書中所有故事因此展開也因此結(jié)束。我想劉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吧。
有一種寂寞,有一種孤獨,以話語開始,也以話語結(jié)束。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20
趁著出差,起早貪黑用兩天時間讀完了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一開始看到書名的時候,以為可能是一本教人如何說話或者演講類的教學書,看完才明白其實不僅僅是教人如何說話,更是把“說得上話”作為一種生活,孜孜以求。說得上的,內(nèi)心便不感孤獨,說不上的,三兩句之后殺人放火,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又皆有說話開始,或近或遠、或親或疏,或延續(xù)或斷絕……
故事圍繞著“延津”這個地方展開,上篇的主人公吳摩西隨著生活中的種種遭遇走出延津;下篇的主人公牛愛國,也就是吳摩西養(yǎng)女巧玲的兒子,在六七十年之后又隨著生活中的種種遭遇回到延津。兩代人生活中的種種遭遇,又皆是因為句句說得著或者說不著的話,指引著他們在各自人生的命運之途上不停奔波。同一件事情同一個理,不同人有不同人的說法,不同的說法也就導致不同的結(jié)果。
“話,一旦成為人與人唯一溝通的'東西,尋找和孤獨便伴隨一生。”生活中必定有這樣的經(jīng)歷,有的人與之交談說話通暢舒心,不論長久不見或經(jīng)常相見,總能聊得來,即使沉默許久也不必刻意找話題,無話也不覺冷場;也有的人,即使日日見面或千里相聚,總是三五句話便收了場,覺著冷場還要找個話題說說,便就是“尬聊”了。吳摩西為了尋找能夠“說得上話”的養(yǎng)女巧玲,走出延津,天南海北尋找不息,最終把自己的名字找沒了還沒歇息;牛愛國為了尋找吳摩西臨死前留個母親曹青娥(也就是巧玲)的一句話,也是天南海北一頓走,遇到那句“日子過的是以后,不是以前”后想明白了,尋找能跟他“說得上話”的章楚紅和尋找吳摩西臨終前留下的那句話一樣重要,便也要繼續(xù)找下去了。書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關(guān)系,社會群組和家庭關(guān)系,乃至意念想法,都和人與人能不能“說得上話”,說的話能不能觸及心靈、提供溫暖、化解矛盾有關(guān),可謂“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怪不得老人們常常教育孩子要好好說話,可見這個說話真是極其重要的,話說對了一句頂一萬句,話說不對一萬句也是白搭,又可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
書中描寫的人物都為著能夠說上話,或忠誠或背叛,或親近或疏遠,或者不遠萬里去尋找著,義無反顧地追逐“一句頂一萬句”的身影,也指引著現(xiàn)實中的人們不斷去尋找精神上的依托和慰藉。一些經(jīng)典語言令人回味無窮:
1、一個人的孤獨不孤獨,一個人找另一個人,一句話找另一句話,才是真正的孤獨。
2、世上的事情,原來件件藏著委屈。
3、人要一賭上氣,就忘記了事情的初衷;只能想著氣別人,忘記也耽誤了自己。
4、我活了七十歲,明白一個道理,世上別的東西都能挑,就是日子沒法挑,我還看穿一件事,過日子是過以后,不是過以前。
5、孩子,頭一回我不以主的名義,以你大爺?shù)拿x給你說,遇到小事,可以指望別人;遇到大事,千萬不能把自個兒的命運拴到別人身上。
6、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說得著的人千里難尋。
7、什么叫悲?非心所愿謂之悲呀!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21
這本書分了兩部分來寫,在決定買這本書來讀時,看過這本書的簡介。第一部分說是寫吳摩西出延津找與他能說到一起去的養(yǎng)女,名為出延津記;第二部分是寫吳摩西養(yǎng)女的兒子回延津?qū)ふ覅悄ξ鞯墓适,名為回延津記?/p>
既是掃完這簡介,開讀的時候便也依著簡介的思路在探究書里的故事。我開始讀這本書,是我在理發(fā)店做頭發(fā),理發(fā)師說得要三四個小時,另外一起買的《一個人的朝圣》有兩本,想著《一句頂一萬句》會不會正好就讀完。然后就在人來人往,嘈雜的環(huán)境下翻開了?粗粗闼闹艿穆曇舳枷⒘,一心沉靜在繞亂的小說里;不是沉靜在小說里,而是在糾結(jié)簡介里人物怎么還沒出現(xiàn);也不是糾結(jié)人物還沒出現(xiàn),而是被作者鋪天的不是而是的排比句給繞昏了。四個小時,愣是沒將出延津記這部分讀完,也沒有讀到吳摩西的出場;吳摩西也不是沒出場,而是他出場的時候叫楊百順。
看完第一部分才知道吳摩西原是姓楊,是賣豆腐的老楊的兒子,因為當了“殺人犯”,“殺”了老楊和老馬而逃出;也不是真殺了老楊和老馬,而是在心里殺了他們,自此就離開了楊家莊。后來傳教的老詹給他改名為楊摩西,并為他的第9個發(fā)展的信徒,雖然楊摩西還是離開了老詹的破廟,但是大家都叫習慣他的名字,便也不再改回楊百順了。為何他又改姓吳了,原來他后來嫁給了吳姓寡婦,改了姓,也有了與他說的上話的養(yǎng)女巧玲。他與寡婦說不著,寡婦后來與人跑了,便有了他出延津,且把巧玲丟了的事。
整本書雖然在話上不是直戳要點的寫著,有很多繞饒彎彎,但也正是這些繞饒彎彎讓人有著一直讀著丟不開手的魔力。
第二部分的回延津記,牛愛國,也就是曹青娥的三兒子,曹青娥也就是當初吳巧玲。曹青娥一開始與三兒子并說不著,但是六七十歲后就與牛愛國說的著了,將吳摩西的事情都說與了牛愛國聽,但是牛愛國與母親又說不著,每次也就是聽著。后來牛愛國離開沁源,曹青娥又與三兒子說不著了,與孫女百慧說著了。曹青娥病危時的只言片語,百慧將奶奶平時與她說的事說出來,牛愛國便明了了曹青娥的'意思。用了一個故事,才能讓兒子懂她的意思,便也是一個費勁。后來,牛愛國的老婆與人跑了,牛愛國本不想找,但姐姐說要找,就算是假找。與七十年前一樣的情形,當他決定要帶百慧去的時候,我心中不忍擔心悲劇的重演。但在走前夜里,百慧竟生病,牛愛國便就一人踏上假找的路。一路走,一路想可以去的地方,本是假找,走著走著倒成了真找,也不是真找,因為不是找的龐麗娜;也是真找,因為他突然想找到有關(guān)母親養(yǎng)父吳摩西的故事,就有了回延津這一出;后來又變成了找章楚紅,倒也是成了真正的找。
故事里每個人每個階段都會有與自己說得著的朋友,與說得著的人說話,一句便頂了一萬句,聽得人懂;與說不著的人說話,一萬句都頂不上一句,聽得人不懂,說的人也累。老楊當老馬是朋友,是因為與老馬說,老馬的眼界比他長,一句頂了別人一萬句的作用。但是老馬沒把老楊當朋友,因為老楊與老馬絮絮叨叨說那么多,對自己并沒有多少用。書里的朋友,都是建立在兩人說到一起,能解惑,能解憂,當遇事、遇矛盾后這樣的關(guān)系便又顯得很脆弱。所以才會有那句話,經(jīng)心活了一輩子,活出了個朋友嗎?
說得著的也都漸漸生疏,或是鬧了矛盾了;說不著的卻又變得說得著,然后走走又說不著了!一輩子都在尋找,能解孤獨的人,經(jīng)心活過,才知道,人呀,總有不可避免的孤獨時光。近來不是有句話說的很好么,你的孤獨,雖敗尤榮!一句頂一萬句,是不是也有另一層含義,人一輩子尋尋覓覓那個能說一萬句的人,還不如自己在孤獨中清醒的一句話呢!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22
文中有這么一段話講的是:說不著的,說一萬句也等于白說,于是壓根就不想開口;遇到說得著的,說一句頂一萬句,但是真遇到了,說一句又怎么夠呢,自然有說不完的話。
人生就是一場逆旅,我們光裸著來,也什么都不抓住地離開,在旅途中,無數(shù)人在路上與你點頭問好或惡面相向,但最終都會分離。來去皆是孑然一身,孤獨感貫穿這場旅途的始末,如影隨形。于是我們想做點什么,讓自己好過點。我們需要朋友、親人、愛人的愛,你看,我不是孤伶伶一人。但是我們忽略了,大多數(shù)的朋友是因為處于相同的命運下而相處,親人是命里注定不可辜負,愛人是時機已到莫失良機。孤獨感沒有絲毫消減,除非遇到那個“說得準”的人。但人海茫茫,哪里去找?
我們將目光膠著在周圍的人際關(guān)系上,它對我們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于是與人處得不好時我們煩悶孤單,與人處得融洽時我們?nèi)匀还陋殹N覀兊?孤單無法消減是因為,我們將信仰放在廣泛而低質(zhì)的人際關(guān)系,受身邊人情緒的影響上下,而找不到自己的信仰。西方人信主,信神,而中國人什么也不信,所以遇到挫折往往無措,然后鋪天蓋地的絕望感。這恰恰是我們苦的源頭。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23
“我原來殺豬時,聽你說過,信了主,就知道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前兩件事我不糊涂,知道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后一個往哪兒去,這幾年愁死我了!睏畎夙槍险舱f。
楊百順最想跟羅長禮一樣喊喪,可惜這活兒不常有。他想上學,被父親的假抓鬮戲碼陰了。離開賣豆腐的老楊,他跟老曾殺豬,師傅有了續(xù)弦,利益分配的不均等。來到染坊挑水,誰知“放”走掌柜的猴子,逃離時遇上意大利的傳教士老詹,改名“楊摩西”,跟老魯破竹,鬧翻后在蔣家莊挑水,社火里扮的“閻王”被縣長看上,就在縣政府種菜,還“嫁”給了賣饅頭的寡婦吳香香,改姓“吳”。吳香香和人私奔后,吳摩西帶著繼女巧玲被迫假裝尋人,誰知弄丟了巧玲,他又從新鄉(xiāng)去了開封、洛陽,尋不得人,回不了家,他改名“羅長禮”,最后落根咸陽。
從楊百順到楊摩西,從吳摩西到羅長禮,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父子、兄弟、師徒、雇傭、夫妻關(guān)系的叛離,顛沛流浪。
在他遇到的眾多人物中,可分成了兩類,“說得上”的和“說不上”的。說得上話的,無論親疏,隔千山萬水、跨重重關(guān)系,冒天下人之大不韙也要和他說上一句話;說不上話的,枕頭挨枕頭睡著,吃一碗飯、流一脈血也心隔著心。
為了這個“說得上”的人,“說得上”的一句話,好“噴空”的楊百利從賣豆腐的兒子成了火車司爐,龐麗娜舍下為他做魚的牛愛國跟人跑了兩次,姑娘牛愛香到了四十歲才嫁人,曹青娥一生都想回延津找繼父吳摩西,臨死也沒有見上繼父的孫子……愛好、愛情、知己……大家都在尋尋覓覓。
劉震云用“噴空”(河南話,聊天,但比聊天熱情奔放)的形式給我們講了老百姓百十年來尋找的一個“說得上”話的人,一句“說得上”話的故事,似乎我們從生到死走過的路吃過的飯都是為了找到這一份精神的.慰藉,或知心,或家常,或有見識,或能碼清事情,或只是一句“你說呢”,或是他和她的話,或是我們誰都等待的一句話。
牛愛國還在找,蕓蕓眾生都在找,全書中獨有老詹不用找。從意大利來中國四十多年,他只發(fā)展了八個教徒,每天被自行車馱著去各個地方布道但沒有人聽,可是他并不孤獨,他有一幅畫,畫著宏達的教堂,開著明堂的窗戶,里面裝的是他不滅的信仰,背面寫著“惡魔的私語”,縱然你有幾百次想殺人想放火,但畫在、信仰在,你的心就明堂堂。(李萌)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 24
《一句頂一萬句》這本書以洗練的語句,簡單的故事情節(jié)和巧妙的敘事安排很好地將充滿八十年代中國鄉(xiāng)村氣息的平民日常生活刻畫了出來。在書中出現(xiàn)的人物充滿了各自的特點,從市井小民到地方官員人生的刻畫和描寫都隨著主人公的場景移動輪流敘說,對當時百姓的生活狀態(tài)進行了多角度的描寫,也塑造出了一批令人感嘆的孤獨者的形象,眾多豐滿的形象為文學藝術(shù)帶來了新的風氣。
文本中,人與人有說得上話與說不上話的關(guān)系,說得上話的少,說不上話的多。說不上話的又可以大致分為向外尋找說得上話的以及自己想象“噴空”兩種。例如書中的兩個主人公楊百順和牛愛國都屬于與人說不上話、向外尋找與自己說得上話的人,而楊百順的弟弟楊百利則是靠自己想向“噴空”來與自己對話,與同樣喜歡用這種方式與自己對話的人對話。在這本書中所出現(xiàn)的人物,大多都面臨著同樣一個問題,與旁人無法進行合乎心靈的溝通,也就是說都沒有能夠進行有效的、有意義的交流。無關(guān)誰對誰錯,只是彼此內(nèi)心的世界不能處在同樣的水平線上。
比如說一開始,賣豆腐的老楊和趕大車的老馬,老楊跟老馬過心,因為他覺得自己跟老馬是可以說得上話的?墒抢像R卻不跟老楊過心,因為老馬打心底里看不老楊,但他說起話來又離不開老楊。老楊“事不拿人話拿人”的感嘆更是表現(xiàn)了人與人的對話對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起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這樣的安排更具有點睛的效果。
看這本書聯(lián)系到我們的生活,很容易讓人想到“尬聊”一詞。何謂“尬聊”?即雙方之間極其尷尬的聊天。為什么是很尷尬的聊天?因為聊天的話題并不是雙方都很想就此深談的內(nèi)容,又找不到很好的談話方向所以只能選取一些雙方都比較熟悉的比較日,嵥榈脑掝}繼續(xù)聊天,這種情況屬于雙方說不上話的范疇。人們的生活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也變了,可是人內(nèi)心的渴求還是沒有變。以前,鄉(xiāng)里鄰里之間走家串戶地四處聊天,只為尋找可以說得上話的人和表達自己內(nèi)心想說的話,F(xiàn)在,由網(wǎng)絡連接的各頭通過各種聊天軟件表達自己,尋找說得上話的人。不過都是為了避免沒有說得上話的人的孤獨感罷了。
可是,無論是從前還是現(xiàn)在,這些方式都奏效了嗎?并沒有。那種與人說不上話的孤獨感還是伴隨在人們的身旁,沒有消失;那種困擾了人們千年的孤獨依然籠罩在人們的頭上,沒有消失。書中八十年代的中國鄉(xiāng)村,兩個主人公的出走、私塾先生老汪的出走、“噴空”的楊百利都是在為了擺脫說不上話的孤獨。
現(xiàn)實中,同一屋檐下的人們可以很長時間都不用話語交流已成為一種常見的場景,取而代之的是手機里的各類軟件。在聊天軟件上,對著熟悉的人不能有話直說,也不能有事說事,不然會容易變得生疏,因為要有所顧忌;對著陌生人的時候反而可以高談論闊,無話不說,不必忌諱什么東西。無論是有所忌諱還是無所顧忌,都是為了能夠擁有能說得上話的人而采取的方式?墒枪陋毜膯栴}依然揮之不去,人們都希望可以無話不說,卻只能無話可說。為了尋找而尋找,為了說話而說話,這種可怕的心靈孤寂讓許多人都在迷茫中丟失了自己,迷失了前路。
精神上的孤獨存在于各個階層、各個時代之中,有些人比較清楚自己為何而孤獨,可有些人卻弄不明白那就是孤獨,盡管不明白,也不妨礙他們對這種感覺的深刻體驗。人多喜歡熱鬧,在喧囂的環(huán)境下最是容易擺脫孤獨的情緒,可也是這樣喧囂的環(huán)境中最能凸顯人的孤獨。俗話有說“話不投機半句多”,一萬句不過心的話語始終也比不過一句能夠暖心的話,這就是“一句頂一萬句”。
【《一句頂一萬句》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登天龍頂有感05-17
頂桔子比賽作文05-31
《頂碗少年》有感04-28
頂桔子大賽作文04-14
頂碗少年的讀后感04-07
《頂碗少年》讀后感01-23
頂碗少年讀后感01-16
《頂碗少年》教學設(shè)計06-18
頂碗少年教學設(shè)計04-27
頂碗少年讀后感15篇04-16